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一节 工具五金
青岛工具五金制品的生产,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当时,多是小手工业作坊,修理、制造、或翻旧制新等均用简单的手工工具。青岛解放后,工具五金开始从修理、翻新逐步发展为仿制新产品、开发研制新工具。工具的种类、规格、花色也不断增加,其生产也从手工制作逐步向机械化生产发展。青岛生产的工具五金制品,主要有活扳手、呆扳手、双头扳手、梅花扳手、手用钢锯条、钢锉、丝锥、板牙等。
活扳手 活扳手是工具五金制品的主要产品之一。1954年,信生铁工厂采用土法仿制活扳手,经半年多反复试验,制成样品,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认定合格,当年试生产1800把,填补了山东省活扳手生产的空白。同年10月,在北京全国活扳手评比中,被列为名牌产品。1956年,信生铁工厂实现公私合营后,厂址迁到台湛路,扩展了厂房,增置了生产设备,月产活扳手1287把。1957年,活扳手生产量达34732把,创产值16.98万元,实现利润4.36万元。
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压缩活扳手进口量,为满足市场上对活扳手日益增多的需求,经组织规划,信生铁工厂与其他生产活动扳手的企业合并,称青岛工具厂。以生产活扳手为主要产品,兼营生产其他五金制品。1963年企业调整,青岛工具厂三车间划出,成立青岛五金工具生产合作社,后又改为青岛工具一厂。1964年,工具一厂研制开发15?大规格活扳手,当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各种活扳手5.70万把,产值达78.5万元。1965年,产量猛增至9.56万把,工业产值104.5万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随着形势的变化,产量忽上忽下。1966年,工业产值仅50.31万元,比1965年下降51.86%。1968年生产回升,全年生产各种规格活扳手17.14万把,实现利润34.49万元。1974年生产再度出现下滑,活扳手产量为16.38万把,产值仅达68.29万元,实现利润仅7.51万元。1975年活扳手产量达33万把,工业产值达143.7万元。1976年活扳手产量为49.52万把,并开始外销出口,当年出口交货量为21.94万把,占全年总产量的44.8%。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活扳手生产步入正轨,产量和出口量逐年大幅度上升。1979年活扳手产量达114.51万把,出口交货量达80.4万把,创工业总产值439.66万元,实现利润139.88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远销欧洲、美洲、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1980年,在全国98个生产活扳手企业的产品质量测试中,青岛工具一厂生产的8寸活扳手,按项目检查达到82.5分,列全国第一。同年获山东省二轻工业厅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4月,全国五金产品测试中,8寸、10寸活扳手均获100分。9月,“铁牛”牌、“青工”牌活扳手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8寸、10寸活扳手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青岛工具一厂又研制开发出70型活扳手,取代原65型活扳手,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呆扳手 梅花扳手 呆扳手、梅花扳手是扳钳工具的重要品种。1956年,青岛气焊脚踏车修配合作社进行呆扳手试制,加工生产2000把,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生产呆扳手的厂家。1957年,扳手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年产呆扳手2000套(每套16寸~22寸共8件),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1958年,气焊脚踏车修配合作社易名为青岛市第五机械厂,仍以生产呆扳手为主。当年,企业增加皮带床子8台、砂轮机3台、铣床1台、钻床6台,生产设备开始逐步更新。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手工业三十五条》,第五机械厂先后分为四个生产合作社。其中,青岛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有职工161人,以生产呆扳手为主,兼营其他工业产品,年产呆扳手1500套。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市场上对呆扳手的需求量大增。为扩大呆扳手的生产,青岛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由莘县路13号搬迁到镇江路7号,更名为青岛工具二厂,并投资扩建厂房,调配增加人员,先后增加各种设备20台(套)。锻压设备和模具的使用,改变了长期沿袭的手工操作方式,生产技术和工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空气锤与摩擦压力的配套使用,成为全国扳钳行业的独创工艺。1965年,又研制开发出梅花扳手新产品,成为全国呆扳手、梅花扳手重点生产厂家,职工增加到381人,年产呆扳手9.2万套,企业实现利润50余万元。1972年,呆扳手产量达11.05万套,创工业产值424.85万元。之后,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先后生产出管子钳、套筒扳手、简易扭力扳手、省力扳手、S65重型套筒扳手以及大规格的敲击扳手等100余种规格的新产品,在山东省同行业中处领先地位。1978年,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生产原材料大部分由市场自购,产品由企业自行组织销售。为此,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了2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销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外销产品主要通过外贸公司销往欧、亚、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在全国19个生产厂家参加的质量检测中,青岛生产的呆扳手获第一名,梅花扳手在同类产品中获第二名。1980年、1984年两次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青岛生产的呆扳手、梅花扳手,使用“双鱼”牌商标,出口产品使用“钻石”牌商标。
1985年,青岛工具二厂拥有职工516人,各种设备110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年产呆扳手13.7万套,比1957年提高了137倍,梅花扳手9.07万套,共创工业产值404万元,实现利润47万元。呆扳手和梅花扳手的销量分别占山东省总销量的85%和91%。
手用钢锯条 1959年,青岛第二文教用品社易名青岛五金制品厂后,派人到上海锯条厂学习手用钢锯条的制作。土法制造了刨齿机、分路机、下料机、切头机等锯条生产设备。同年9月试制出第一批手用钢锯条。1960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手用钢锯条380万支,填补了青岛生产手用钢锯条的空白。1963年,青岛五金制品厂改名为青岛第一小五金生产合作社,当年产手用钢锯条169.5万支,1965年增加到779.6万支。1966年,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合作工厂,取名为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年产量只有236万支,产品商标由“猫”牌改为“晶华”牌。1967年,青岛钢丝网厂并入,人员增加到378人,仍以生产手用钢锯条为主要产品,并兼产其他小五金产品。1971年,手用钢锯条的产量达到2317.5万支,1975年为2238.1万支。1976年,市场上手用钢锯条的需求量增大,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将其他产品划出,专产手用钢锯条,并改造和增加设备,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操作,扩大提高了生产规模和能力。1978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改名为青岛锯条厂,成为青岛市手用钢锯条的专业生产厂,年产4697万支,工业总产值377.56万元。1980年产量3067.5万支。1985年,青岛锯条厂有职工551人,年产“晶华”牌钢锯条7143万支,工业总产值997万元,实现利润164.2万元。
青岛锯条厂生产的手用钢锯条,自1973年山东省开展质量评比以来,连续5次获山东省第一名;1982年,在全国同行业产品测试中,名列第二;1983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中列第一名,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青岛生产的手用钢锯条原料供应及产品销售,主要由青岛五金工具批发站按计划调拨,计划内产品统购统销,计划外部分,由企业自行解决。青岛产手用钢锯条除满足青岛市场需求外,还销往山东各地市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销量居全国首位。
除青岛锯条厂生产手用钢锯条外,青岛钢锯条厂(属乡镇企业)也生产手用钢锯条。该厂1986年拥有职工257人,年产钢锯条4349.8万支,创工业总产值434.98万元。产品注册商标“鲨鱼”牌,同年获青岛市优质产品称号。
钢锉 1925年,日本商人在青岛开办东华锉铺,从事旧锉翻修。1937年,东华锉铺和成立不久的青岛锉铺歇业。原东华锉铺雇员先后创办了新青岛、义生、源成、华昌等锉铺,这些锉铺除主要进行旧锉翻新外,还从事少量新锉制作。青岛解放前夕,已有锉铺23个。
青岛解放后,钢锉生产继续发展。1953年,青岛锉铺已发展到31个。仍然是以修旧翻新为主,兼制少量新锉。1955年,玉昌等8个锉铺组成青岛制锉生产小组,共有28人。不久,永鑫炉等6个锻铁业户组成青岛第九锻铁生产小组,共有25人。同年下半年,青岛制锉生产小组和青岛第九锻铁生产小组合并,组成青岛制锉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扁锉、方锉、三角锉三大类。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合作社又吸收23个制锉业户,成立公私合营青岛工具厂,人员增加到144人。至此,青岛的制锉业由以修旧翻新为主转向以制造新锉为主,年产各种规格和型号的钢锉23万支,创工业产值19.6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1958年,职工增加到273人,有剁锉机5台,产量达77.2万支,工业产值123.5万元,实现利润45.9万元。同年,公私合营青岛工具厂的制锉车间30余名工人划出,吸收部分个体制锉业户组成青岛钢锉厂,1962年改为合作社,1965年又转为合作工厂,恢复青岛钢锉厂名称。1966年,职工313人,钢锉产量达到128万支,销售额206万元。1971年,职工增加到409人,产量180万支,工业总产值246万元,实现利润88.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钢锉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1979~1980年,青岛生产的钢锉,在山东省钢锉质量评比中,两次获总分第一名。1980年之前,生产钢锉所需原料由青岛五金工具批发站按计划调拨供给,其产品也由该站收购包销,之后,变为部分供给,部分包销,其余由企业自购、自销。1980年,青岛生产的钢锉开始出口外销,当年,出口钢锉13.6万支,出口交货值14.04万元。1981年,青岛生产的三角锉,获轻工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在全国锉刀质检中,三角锉获第一名,半圆锉和方锉获第三名,圆锉获第四名,扁锉获第八名;五大类产品获总分第一名。1982年,青岛钢锉产量达220.12万支,工业产值完成302万元,实现利润31.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同年,青岛产五大类锉刀,获轻工业部质量评比总分第三名。1985年,青岛出口钢锉41.32万支。
1986年,青岛钢锉厂有职工737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4台,锻压设备29台,气体压缩机4台,焊接及切割设备3台,电热设备9套,金属材料实验机4台,五金加工设备57台。年产各种钢锉312.9万支,工业产值452万元,实现利税48.2万元。
丝锥 板牙 1958年,由分散的小手工业者组成的青岛第五钟表修配服务社,开始试生产螺纹工具,并由修配服务向生产型过渡。1960年,生产手用丝锥3.85万件,圆板牙5.99万件。1964年服务社增添攻溜机、滚丝机等新设备,逐步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变,产量亦随之提高。1965年,产手用丝锥22.5万件,圆板牙13.76万件。1966年,青岛第五钟表修配服务社改名为青岛工具三厂,成为青岛市螺纹工具生产的专业厂。同年,又先后增置了国家统一型号的螺丝磨床,自制组合丝锥和滚丝棒,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徘徊不前。1967年前,青岛生产的螺纹工具有公制和英制两种系列产品。国家标准颁布后,逐步形成公制系列产品,英制系列产品被淘汰。1968年,依据自身的需要,试制成滚压滚丝轮。1971年前青岛工具三厂生产的螺纹工具使用“众工”牌商标,之后,使用“工”字牌。1975年,研制出机用丝锥、滚压丝轮两个新产品。同时,滚压滚丝轮也由自用发展为商品。当年生产手用丝锥80.42万件,机用丝锥3.54万件,圆板牙56.8万件,滚压丝轮1932副。产值达182.82万元。1981年9月,经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工”字牌商标改为“鲁工”牌商标。1984年,年产手用丝锥143.97万件,机用丝锥15.33万件,圆板牙58.27万件,滚压滚丝轮840副,年产值261.43万元,实现利税66.17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