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青岛生产的工艺美术品有:刺绣、花边、花画、雕刻、地毯、贝雕、发制品、玻璃制品、草编、金属和民间工艺品等11个门类。其产品除供国内销售外,还销往亚洲、欧洲和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一章 刺绣 花边

第一节 刺  绣


  1890年前后,即墨县的长直、段泊岚、周戈庄一带就有小口锁、绣花两种刺绣工艺品的生产,全是民间艺人手工操作。其产品有机套、鞋面、门帘、窗帘等。1934年8月,青岛市内就有一家刺绣生产业户,资本金额1000元,雇工4人,自产自销,产品以手绣枕套、鞋面为主,直到青岛解放,没有更多的变化。
  青岛解放后,刺绣工艺生产得到很快发展。建国初期,青岛市成立艺光、和平两个刺绣学校,学员边学艺,边生产。第一批学员毕业后,又创办新的学校,有恩光、明光、民光、晨光、新生等刺绣工艺学校(社)20多个,他们一方面传授刺绣工艺,同时生产刺绣工艺品。1950年,经青岛市Gov批准成立的刺绣工艺社就有40多个。其中,18个专营绣品出口业务。同年,机绣工艺传入青岛,并迅速扩展,绣工发展到4000多人。各社(组)实行发放原料,收回成品的分散加工生产方式,使刺绣业成为家庭妇女的主要副业。1954年5月,以民光、恩光两个刺绣工艺社为主,组成青岛市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社员655人。另有分散家庭加工的绣工586人,当年产绣花枕套56万对,除满足青岛市场外,还销往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郑州及山东省各地。1955年,青岛市有个体刺绣业户86个,缝纫机111台,集中生产人员225人,分散生产的有4000余人,主要生产枕套、鞋面、戏帽、戏衣、儿童围涎等。同年,将手绣长针针法应用于机绣,并承接苏联所需的靠垫加工任务。当年出口交货值达0.68万元。1956年,青岛市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在吸收了更多的个体刺绣业户入社后,更名为青岛市刺绣生产合作社。并将麻布手绣针法移植到机绣中。1958年12月,青岛市刺绣生产合作社与青岛市麻布绣花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青岛刺绣厂,成为中国机绣行业中建厂最早的企业。青岛刺绣厂成立后,积极领导工人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研究刺绣针法,先后创新、改造针法50余种,提高劳动生产率30倍。同时,积极开拓新产品,设计了36×36寸小台布和长枕套、方枕套及其他小件货等。1959年又试验成功干扒丝、倒切钩等十几种手绣专艺针法,并创新了芙蓉针、拉丝针等40余种针法,使青岛的刺绣工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年,轻工业部在青岛召开全国13个省市机绣生产交流会,对青岛的新针法进行了推广。青岛的机绣产品被评为全国第一名。1960年,青岛刺绣产品出口交货值为214.12万元。之后,由于全国刺绣工业迅速发展,而青岛的产品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销路受到很大影响,除部分产品销往东北外,大多在山东省各地市出售。
  为改变青岛刺绣产品的落后面貌,1963年引进意大利万能绣花机40台,1965年引进联邦德国万能绣花机50台,1969年引进日本绣花机60台,1972年引进联邦德国绣花机200台和日本绣花机80台,1978年和1985年先后引进联邦德国六针头绣花机和电脑绣花机各5台,使青岛的刺绣设备达到80年代水平,一大批刺绣名优产品被开发出来,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70%的产品销往亚、欧、美三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产品有台布、枕套、床单、床罩、靠背、靠垫、三件套、七件套等。1985年,刺绣产品出口交货值为1241万元。
  生丝台布 1978年,青岛刺绣厂开始研制生产生丝台布。生丝台布选用生丝绸为衬布,用彩色人造丝线,运用扒丝、锁扣、苞米花等针法绣成。产品有36×36、72×72、72×80、72×108寸等各种规格。当年产品开始出口,远销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定货量逐年增加。
  格丽丝 1980年,青岛刺绣厂根据抽丝针法的特点,研究创新出机绣抽丝新工艺,并结合八卦针等新针法,将抽纱、镂雕、扣眼、镶补、平绣等工艺结合在一起,生产出刺绣工艺新产品——格丽丝。其产品有台布、床罩、被罩、枕套、面巾、餐巾、靠垫、沙发套等多种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贴花绣品 80年代初期,青岛舞台用具厂工人利用生产下脚料,研制生产出贴麻绒绣、贴纱绣等新工艺贴花绣品。产品有床单、台布、枕套、墙围、靠垫等,主要销往全国各省市。
  拼方绣品 1980年,青岛舞台用具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试制拼方绣品。经过研制,涤美纶机绣拼方虽取得成功,但因底布太软,不够理想。后又制成特丽纶拼方、绣花片拼方,但因成本过高打不开市场,造成产品积压。1984年,终于试制成功拼方三件套,打开了国内外市场。拼方绣品外销产品多用手工制作,其规格一般为6×6、9×9寸。内销产品则用机绣工艺制作,其规格一般为1.35×1.35尺。
  盘花绣 1981年,青岛刺绣厂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手工百代丽的针法、扣锁、抽丝等工艺试制成功盘花绣。该产品除具有百代丽的某些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半浮雕立体感。主要产品有台布、床单等。产品具有艺术欣赏和实用性双重价值,大部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丝绒绣品及浮雕绣 80年代,青岛刺绣厂在发展实用性绣品的同时,还生产了一批旅游纪念绣品和欣赏绣品,主要产品有刺绣挂屏、丝绒绣片和双面绒刺绣座屏、浮雕绣等。由于这些产品做工精细,具有较好的纪念性和观赏性,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一章 刺绣 花边

第二节 花  边


  青岛建置之初,在市郊乡村就有民间花边工艺,多是业余手工制作,自产自销。后由乡村传入城市,其生产工艺、制作方法都有较大的变化。青岛生产的花边主要有编织花边、机绣花边和百代丽等。
  编织花边 1922年秋,青岛市民段巨川筹资1万元,在西藏路14号创办协成花边厂,从日本购进编织机100台,雇工10人,于次年1月正式投产,成为青岛市最早的花边生产业户。1924年,该厂又增加编织机500台,工人亦达80余人。主要生产鱼鳞瓣花边、蜈蚣花边、松紧带等1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华北各地。1928年后,又陆续开办了合兴、美丽、利源、鸿济四家花边厂,因经营不善,不久纷纷关闭。1931年,协成花边厂从上海购进梭织机5台,增加带类产品并试制成压扣花边产品。至1935年,已有工人120余人,产品增加到20余种,年盈利达1.5万元,是华北地区唯一的花边生产厂家。1938年,即墨县花边同业公会成立,协调管理全县45个私营花庄,全县年产花边近8000套,主要是台布、餐套、盘垫等,产品以内销为主,亦有少量国外来料来样加工。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市花边生产受全国经济萧条的影响,生产经营日趋困难,终于1948年歇业停产。
  1953年1月,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青岛花边生产重新投产,主要生产市场需求的松紧绳、松紧带、白纱带、花线绳四种产品。同年秋,开始生产裙边,后又增加自由线、蜈蚣花边等传统产品,产品除满足青岛市场外,还销往徐州地区及陇海铁路沿线的其他城乡,当年实现工业产值10.08万元。1956年,青岛花边生产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之后,青岛市的花边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花色品种逐年增多,由原来的30多种增加到100多种。1986年,引进意大利钩边机生产设备,研制生产出高级浮雕式提花床罩,珠皮网扣床罩等家庭、宾馆用的高档装饰工艺品。当年产线带类花边3582.8万米,提花高级床罩7万条,创工业产值660万元。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欧美、东南亚、日本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机绣花边 青岛市的机绣花边生产起步于1968年。1968年,青岛机绣花边厂从日本引进AE—150型机绣花边机1台,开始试生产机绣产品。1976年,青岛生产的机绣花边开始出口,当年创汇8.48万元。因效率高、工艺好,生产的门、窗帘,床单、罩及台布等,深受用户好评,销路见好。1980年引进联邦德国卡尔迈耶公司日本子公司生产的RJG5/2F—WE型和RJ4/1型提花经编机,并于次年投入生产。其产品涤美纶装饰布,在图案设计、色彩、风格和实用价值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在国内外市场上风靡一时。1984年,出口可溶花边2.2万条、绣花细布11.38万米、绣花围裙1.21万条、刺绣花边171.3万米、镶边花边9.7万米、刺绣台布4.56万条,总价值达154.62万元。青岛生产的花边由3类6种陆续增加到3类9种花色,主要有可溶花边、长条纱巾、方纱巾、印花纱巾等。1986年,生产装饰布156万米,绣花窗帘27.8万套,创工业产值2076万元。
  百代丽 1964年,青岛舞台用具厂开始研制百代丽。1965年,第一批产品样品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受到客户欢迎,日本客商当场提出包销百代丽产品。百代丽产品的品种除台布类外,还有床罩、沙发靠垫、背垫、琴巾、枕套、服装、面包巾、盘垫、被套、窗帘、门帘等。之后,在百代丽的基础上又派生出绚代丽、巧代丽、新代丽等产品。进入70年代,产品除继续销往日本和香港地区外,还销往美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西班牙、希腊等国家。80年代,青岛生产的百代丽仍保持着旺销的势头。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二章 草编工艺品 金属工艺品

第一节 草编工艺品


  青岛建置之前,乡村农民利用农闲时间,以蒲草、芦苇、麦杆、高梁杆、玉米皮等作原料,手工编结蒲窝(鞋)、门帘、蒲团(座垫)、斗笠、席子等。多系自编自用,或在就近集市交易。1900年,南洋华侨商人在平度等地组织草编生产,使草编业开始兴盛起来。其产品有麦杆草辫、劈草辫、花样草辫等。不久,又从国外运进金丝草在当地加工草帽。草辫产品除在青岛地区销售外,还销往沈阳、天津等地。而利用草辫制作的草帽,少数在国内市场销售,大部分产品销往德国、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地区。1918~1927年,青岛草帽辫出口19.4万担。
  青岛解放初,草编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兴祥帽庄、盛锡福帽庄、双凤帽庄,开始将草辫漂白、染色,并利用机器制成各式草帽。之后,盛锡福帽庄、第二被服生产合作社、第四被服生产合作社生产的草制品大量销往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地区。
  1964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将第二、四被服生产合作社草制品部划出后,合并成立青岛市草制品生产合作社,1965年过渡为青岛草制工艺品厂。1966年,青岛生产的高梁席篮,颇受外商欢迎。新加坡、日本、西班牙、美国、联邦德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在报刊上介绍。从此,青岛草制品生产走上了专业生产的道路,产品由单纯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观赏、装饰型变化。青岛生产的各种规格、款式的草制提篮,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丹麦、科威特、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西班牙、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1年,生产出口产品:草帽38.59万顶、草茶垫30.34万件、玉米皮拖鞋37.28万双、草编提篮68.16万个、机钉草提篮62.30万个、草座垫20.25万件,总产值为574.79万元。1986年,生产出口各式草提篮30万个,出口交货值达117.8万元。
  花样辫 解放以来,青岛产花样辫分为圆草辫和劈草辫两大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花样辫是草制工艺品的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种草制工艺品,如提篮、草帽、墙席、灯罩、门窗帘等。同时,也可以直接出口,销往联邦德国、东南亚和港澳地区。80年代,历年出口量达4000包左右。
  手编草提篮 解放以来,青岛生产的手编草提篮有2000多个花色品种。草提篮可用于装带物品,同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青岛生产的手编草提篮,大部分产品出口外销。
  草帽 青岛生产草帽起步于30年代,当时,手工艺工人利用从菲律宾运进的金丝草加工草帽,除销往沈阳、天津等地外,主要供出口。解放后,青岛生产的草帽有手编帽、手串帽、机钉帽三大类。其主要原料是琅琊草、麦杆、红麻、玉米皮等。青岛生产的草帽具有实用和观赏双重价值,深受消费者称赞。
  草茶垫 青岛生产的草茶垫,一是实用性的,多为4~18寸大小;另一种是观赏性的装饰挂垫,可根据需要设计大小和图案。青岛产草茶垫少量内销,大部出口,外销达20余个国家。1986年,年产量约50万打左右。
  草座垫 青岛解放前就开始生产草座垫。青岛生产的草座垫,其主要原料是玉米皮和蒲草,分软、硬两大类。主要产品有沙发座垫、椅凳座垫、汽车座垫等。
  草门帘 青岛60年代开始生产草门帘,主要原料是玉米皮,有草编条状分垂式和条状横连网式两种产品。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
  草地毯 青岛解放初就有草地毯的生产。青岛生产的草地毯,主要原料是玉米皮、蒲草、茅草等。产品分单纹样和连续纹样两大类,可使用于地面铺设和墙面装饰。
  草杂品 青岛所产草杂制品有草编筐、盘、纸篓、墙席、贴画等几百个花色品种。草杂品兼有实用和观赏双重性。1986年,年产在20万件左右,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
  除上述各种草编工艺品外,青岛还生产一些其他草杂工艺品,主要有筐、盘、篓、画等,1985年,年产值达20余万元。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二章 草编工艺品 金属工艺品

第二节 金属工艺品


  青岛生产金属工艺品始于20世纪初。当时,青岛就有生产经营金银首饰的银楼数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万宝银楼。青岛产金属工艺品,有金银工艺品、饰金工艺品、金翠工艺品三大类。
  金银工艺品 20世纪初,青岛就有数家银楼生产、经营金银首饰。之后,随城市规模增大和人口增多,生产、经营金银首饰的银楼越来越多。1946年,青岛市有金银首饰生产、经营业户31个,从业人员291人,营业门市收兑旧金首饰8100两,银首饰57600两。青岛解放后,金银兑换业务由国家银行统管,明令禁止私人经营金银首饰,银楼首饰业户关闭。1976年,青岛特艺品厂(前身为青岛玉雕厂)受北京首饰公司委托,加工生产银领花、别针、粉盒、鼻烟壶等及镶嵌宝石、玛瑙、孔雀石戒指等。1978年,青岛特艺品厂被国家银行指定为金银首饰定点生产厂。1979年,青岛特艺品厂设计制造了“大象”、“玉佛”、“孙悟空”、“吕布戏貂婵”、“岳飞”、“龙女出海”等工艺品,并继续生产花丝戒指、领花、别针、药盒、粉盒、鼻烟壶及贝壳镶嵌的各式项链坠和其他镶金、镶银首饰。产品多经香港外销。同时,还为日商加工生产和服坠等。之后,金银工艺品市场看好,销量渐增。为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引进意大利产链条生产线,使青岛的金银饰品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有各种金银戒指、嵌宝石戒指、金银项链、刻花嵌宝石项链坠、金银耳环、耳圈、耳坠、手镯及手表带等。产品除在国内市场销售外,还经山东省外贸部门销往美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1980年,青岛产各种金银首饰6.7万件,创工业总产值926万元,实现利税81.1万元。1985年,在保留生产传统产品的同时,主要生产黄金首饰,品种分为戒指、耳坠、胸花、链条四大系列,270多个花色品种。在生产中,除拔丝、冲压毛坯由机械加工外,其他工序全为手工操作。全年完成产值3870万元。其中,加工黄金1300公斤,生产金首饰30余万件,实现利润100万元。
  饰金工艺品 饰金工艺品是由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和青岛特艺品厂于1977年研制创新的一种金属新工艺品。该产品利用金属易于延展加工、氧化着色的特点,吸取青铜器、漆器、铜镜、陶器、景泰蓝、玉器制作工艺和图案设计的精华,以金属铝板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材、抛光、冲压成型、喷涂、填色等15道工序制成。根据材料和工艺特点,先后设计生产了瓶、罐、钵、挂盘、首饰盒、奖杯等产品。1979年,依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省赴“香港工艺美术品展览会”组团、北京燕京饭店等设计制作了大型屏风、壁画等饰金工艺品。由于饰金工艺品原材料缺乏、生产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力量薄弱,直至1985年仍未形成批量生产。
  金翠工艺品 1981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借鉴景泰蓝制作的传统工艺,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创造出高档工艺美术金属制品——金翠工艺品(该产品兼有金属和翠玉的特点)。金翠工艺品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金属工艺品的空白,成为金属工艺品中的高档产品。1986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与山东掖县贝雕厂携手,将该项科研成果投入生产,成为掖县贝雕厂的重点产品。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三章 地毯 挂毯

第一节 地  毯


  1920年前,青岛市只经营地毯出口业务,无地毯生产厂家。1920年,德国人白尔泰在青岛创办泰隆地毯厂(又称德国地毯公司)。1927年10月义和地毯厂开业,1928年10月,永丰地毯厂投产,1930年5月至1931年1月,义丰、源昌两家地毯厂相继建立。同时,日商宫原地毯厂和德商普济地毯厂也相继在青岛开业。1932年,青岛市已有地毯生产厂7家,资本额2万元,年产地毯3万英尺见方,出口值达6万元。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的地毯生产业日趋萧条,产品出口受阻,全市只剩永丰、泰隆和普济三家勉强维持生产。1939年,泰隆、普济地毯厂倒闭。1944年,青岛最后一家地毯厂也因产品滞销而关闭。直至1954年,青岛地毯生产成为空白。
  1954年8月14日,6名老工人组成青岛地毯生产组,1956年转为青岛地毯生产合作社。1957年,青岛市有地毯生产工人400名,各种设备40余台,年产地毯1600平方米。当年出口外销量达1431平方米。1958年,地毯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大集体性质的地毯合作生产工厂。1960年,青岛地毯厂掌握了从设计到制作的全部工序,成为山东省地毯生产的佼佼者,全国地毯生产基地之一。1978年,青岛市出口地毯25242.72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地毯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9月,青岛市地毯工业公司成立,辖青岛地区6个地毯生产企业。之后,从意大利引进梳纺机,使毛纺量由几十吨增至600余吨,不仅满足了青岛地区地毯生产用料,而且还能供应山东省其他地市地毯生产的用料。1982年,青岛市地毯出口量达到54429.62平方米。1980~1983年,青岛地毯生产行业先后设计出京彩式、美术式、素古式等各种规格的图案300多种,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好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三章 地毯 挂毯

第二节 挂  毯


  青岛市的挂毯生产是在地毯生产的基础上学习天津挂毯的生产经验发展起来的。1966年,青岛市到天津学习挂毯生产技术,开始研制生产艺术挂毯。当年,青岛生产的《东方红》艺术挂毯,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受到客户称誉。此后,工程技术人员试制将中国特有的水墨画移植到挂毯上,创作出《日夜想念毛主席》挂毯,产品参加全国美展,受到好评,被香港客商以3.5万元买去。产品照片刊登在1979年3月出版的山东画报上。1979年,生产设计的四幅仕女艺术挂毯中的《麻姑献寿》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三等奖。
  1980年,青岛生产的艺术挂毯,先后参加了在联邦德国和科威特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受到顾客的称赞。1981年创作的《富士雪景》艺术挂毯,被日本客商一次定货6块。1982年底,设计制作了大型艺术挂毯《九龙腾飞》,在中国第十四届国际地毯交易会上被客商誉为绝妙的东方艺术,列入国家艺术珍品,多次应邀赴香港展出。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四章 花画 贝雕 雕刻

第一节 花  画


  青岛生产的花画工艺品主要有人造花和工艺画两大类。人造花又分为绢花、塑料花、涤纶花三类;工艺画分为羽毛画、烙画和其他工艺画等类。
  人造花
  绢花 1937年,青岛开始生产绢花,主要是个体手工制作,产量、规模都很小,而市场上出售的大量绢花,多来自北京、天津地区。1954年,青岛市生产经营绢花的业户已有4个,仍是以贩卖京、津绢花为主,少量自己制做。1956年,以扎花艺人为主组成绢花生产组,开始有组织地集体生产绢花。同时,大东、德盛花店实行了公私合营。之后,绢花生产组并入青岛市刺绣生产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分散经营。1958年,刺绣生产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后,绢花生产工人被调到戏具厂,继续从事绢花生产。1963年,青岛市生产绢花26.5万支,产品不但满足青岛市场需求,并开始外销其他国家和地区,使青岛的绢花生产进入了兴盛时期。为满足市场需求,将青岛市竹器厂改名为青岛工艺美术厂,专门生产绢花。1973年,设计生产了马鞭花等四种新产品,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接纳了外商批量定货。1979年,青岛绢花生产值达164.29万元,出口值115.65万元。青岛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天女”牌绢花,1982年在全国举行的有44个绢花生产厂家参加的绢花产品评比中,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一等奖,在全国获创新二等奖。到1983年,青岛产绢花已发展到200多个花色近1000个品种,出口交货量达100万打以上。产品销往美国、比利时、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有瓶插花、花篮、胸花、帽花、领花、头花、光荣花等。
  塑料花 1980年,青岛工艺美术厂、青岛特艺品厂在学习上海塑料花制作工艺基础上开始研制塑料花的生产,成为山东省塑料花最早的产地之一。至1983年,青岛生产塑料花由当初月产3万束发展到月产10万束。市场开放后,因原材料供应不足,价格高,塑料花生产受到一定影响,逐步步入低潮。
  涤纶花 1983年,青岛工艺美术厂吸取绢花和塑料花的特点,研制出涤纶花。该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国内外客商的认可,成为人造花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1985年,青岛生产的涤纶花已有200多个品种。
  工艺画
  羽毛画 60年代初,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羽毛画的制作。不久,青岛贝雕厂、崂山工艺美术厂也开始制作羽毛画。1964年,羽毛画开始投入国际市场,受到外商好评。青岛生产的羽毛画代表作有半立体羽毛堆画《玉羽争春》、《狮》、《百花争艳》、《松龄鹤寿》、《群仙赴会》等;平贴羽毛画仿徐悲鸿《奔马图》;仿刘奎龄《双狮图》;还有《幸福的会见》、《蒲公英》、《傣家风光》、《雄鹰》、《白孔雀》等,分别吸收运用工笔画、油画、板画及装饰画的技法和特点。另外,还生产了一些瓶插羽毛花、胸花、领花、书签等小型羽毛画作品。这些作品,从设计构思、原料选择、制作成型、安装组画、装潢等都做到精工细作,成为工艺画中的上乘之作,参加了全国组织的历次工艺美术展,并在国外展出,深受参观者的欢迎。
  烙画 1979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吸收中国传统的烙画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制作工具,利用使用方便、一头多用的电烙铁,在胶合板上进行创作。当年创作的大幅人物烙画《长征路上》和《周总理》肖像在国内属首创。1980年,烙画制作从利用胶合板发展到利用带有树皮且年轮清晰的木片,充分利用树皮的自然性和年轮的天然性,经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创作出独具一格的烙画,具有较高的装饰和观赏价值。1980年青岛生产的烙画在赴日本展出,并由此开始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销。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1985年只能小批量生产,主要是为旅游部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纪念品。
  其他工艺画 青岛市除生产羽毛画和烙画以外,还生产鱼骨画、树皮堆画、仿古国画和麦杆、麦皮贴画。
  1959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利用乌鱼骨、鲨鱼骨、海螺壳、夜光螺壳以及各种鱼鳞为原料,设计制作出《二龙戏珠》大型鱼骨画。同年,该所还以桦树皮为原料,制作树皮堆画,开辟了工艺品制作的新渠道,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吉林、江西省和济南、烟台市等的艺术家前来参观学习。在青岛避暑的画家参观后,给予很高的评价。1964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制作的树皮堆画《蘑菇云》,再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景观。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时,周恩来总理观看后说“以蘑菇再现蘑菇云,内容好,艺术效果也很好”。作品以新原料、新题材和较高的艺术效果轰动交易会。60年代,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利用麦杆、麦皮作原料,创作出麦杆、麦皮画,作品有毛泽东诗词手书《长征》、《和郭沫若同志》、《井岗山》等,多次参加全国性展出。1965年,在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创新出麦杆、麦皮染色半立体贴画《祖国万岁》,作品在“青岛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万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普遍好评。1967年,长达2.5米的大幅毛泽东诗词《和郭沫若同志》麦皮贴画,布设在青岛市人民会堂,受到普遍赞许。70年代初,青岛试制仿古国画,并试制成功。1973年,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集中展出了10余幅仿明、清著名画家的国画。外商定货100余幅。此项绘制艺术,很快由青岛传授到山东各地市,使仿古国画成为山东省出口艺术类商品之一。1973~1978年,青岛生产的仿古国画全部出口。1976年,为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而创作的《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麦杆、麦皮半立体贴画,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后被刊登在《外贸画报》上。1978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创制的大型树皮堆画《泰山雄姿》,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做了报道和介绍。另外,青岛还研制出邮票贴画和绸绢、棉花堆画等工艺品,都因原料紧张、成本过高、技术复杂、销路不好等没有形成规模。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强,青岛的各类艺术品产量逐年降低。进入80年代,有些工艺品基本上停止了生产,就是能够维持生产的,规模、产量也很有限。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四章 花画 贝雕 雕刻

第二节 贝  雕


  1960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充分利用贝壳自身的光泽变化和潜在纹理,经过雕琢,研制出一批花鸟、水族贝雕工艺品,并于1962年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接受外商订货,从此,青岛的贝雕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1963年,青岛市筹建青岛贝雕工艺品厂,开始了贝雕工艺品的专业生产。贝雕艺人充分吸取了各种雕刻技法,采用国画、装饰画的构图形式,以圆、高浮、半浮、浅浮平贴雕的工艺手法,创作出挂屏、屏风、座屏、花饰、立体摆件等各种贝雕观赏工艺品和茶几、钟表装饰、烟具、灯具、首饰等实用兼观赏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客户的青睐。大幅贝雕挂屏《洛神》,参加1972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受到好评。《岛上风味》挂屏,1978年在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展出后,被选入出国展品。《文成公主入藏图》,长3米,高1.6米,展现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举行婚礼的喜庆热烈场面。整个画面由84个人物组成,每个人物神情各异,受到国内外专家、欣赏家的广泛赞赏和称誉。后在《人民画报》上全幅刊登,并多次摄入电影、电视镜头。《振兴中华》,表现了中国女排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精神,荣获全国贝雕行业第一次评比第一名和优秀创作设计奖。《归》,则是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另外,在北京国际机场贵宾休息厅展出的《傣族风光》、《花木兰》、《穆桂英》,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悬挂的《大明湖》、《趵突泉》、《青岛海滨》、《栈桥风光》以及六扇屏风《聊斋人物》,是青岛贝雕工艺的代表作。青岛生产的贝雕工艺品,除屡屡在国内参展外,还被国家选送到美、英、日、法、巴拿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到1985年,青岛共生产各类贝雕工艺品55764件。其中,出口外销1650件。1985年,贝雕职工333人,创工业产值129万元。其中,出口产品值37.4万元。该厂研制成功树脂聚合工艺品,产品在全国贝雕行业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名,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银杯奖(贝雕行业最高奖)。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四章 花画 贝雕 雕刻

第三节 雕  刻


  青岛的雕刻工艺品解放前就广为流传,但都是个体行为,直到解放后的1960年,才将分散的雕刻艺人组织起来,从事专门的雕刻艺术。青岛的雕刻艺术品主要有核雕、牙雕、牛角雕、瓷刻、鲁砚、崂山绿石雕、玉雕等。
  核雕 1960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将分散在社会上的核雕艺人组织起来,专门从事核雕研究和创作。1976年,创作出大型桃核组雕《庆祝成昆铁路胜利通车》,充分利用桃核质地坚硬、纹理奇特的特点,采用圆雕、高浅浮雕、镂雕等雕刻艺术手法,塑造出成昆铁路通车时的壮丽景观。该作品参加了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受到观众好评。另外,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雕刻艺人,充分利用桃核、山桃核、樱桃核、枣核等的不同特征,创作出小屏风艺术作品,参加山东省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得创新奖。
  牙雕 早在青岛解放前的30年代,现任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副所长杜宗甫,就曾在4寸大的象牙上镌刻出美国总统《罗斯福肖像》和《清高宗刺虎图》,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展出,获最优奖。之后,在4×3寸的象牙刻板上雕刻出有佛像100余尊的《灵山大会图》和《虎狮风暴》,这些作品被国内外古玩收藏家视为珍品。1952年,又在4×2寸的象牙板上雕刻出《毛泽东》半身像,并在像的背面雕刻出毛泽东著作《实践论》和《新民主主义论》的部分章节,共约2万多字,敬献给毛泽东。同年,杜宗甫在一块绿豆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出郝建秀、郭俊卿等五位英模人物像。1953年,为纪念斯大林逝世,在4×2寸大的象牙板上雕绘出斯大林的半身像和毛泽东著文《伟大的友谊》全文,背面镌刻出马林科夫的俄文悼词,献给了苏共中央。1954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和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篆刻出高2寸、宽7寸的象牙章,印刻着“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屈原诗句,四边刻有宪法全文,献给毛泽东主席。他雕刻的《春耕图》,在一个钮扣大的牙板上,刻有农舍、村路、远山、近树、稻田和19个进行不同劳作的人物。之后,又创作出《鲁迅公园》,在一块2寸见方大的象牙板上刻出亭台楼阁、山水人物等。《政权归于苏维埃,和平归于各族人民》则是根据苏联名画,在一块长不及3寸、宽不及2寸的象牙板上雕刻的,画面有列宁等10几位人物,反映了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在群众大会上讲话的生动情景。《把一切献给党》雕刻在长不及3寸、宽不及2寸的象牙板上,有10位不同神态的在党旗下奋进的人物形象。
  牛角雕 1956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利用牛角的天然色彩,雕刻出《螃蟹戏水》,被刊登在1981年出版的第二期《山东工艺美术》期刊上。之后又陆续雕刻出《群蟹水草》立体座屏和《海岛女民兵》、《欧阳海》、《王杰》等英模人物肖像,很受群众好评。雕刻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碧玉塔映》等挂屏、座屏,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展览会上获三等奖。
  瓷刻 1975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对刻瓷工艺进行研究,在原有传统的瓷刻工具的基础上,创制出硬质合金钢平口凿刻瓷新工具,以墨为主,以彩为辅,进行瓷刻。其作品1977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1978年,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皆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
  鲁砚 1975年前后,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对山东产砚材广泛采集,进行研究、试刻。于1977年刻制出500方鲁砚,出售和赠送给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有关部门及领导试用或观赏,深受好评。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鲁砚、鲁瓷展览会上,诗人赵朴初、画家李苦禅、书法家马千里等,给予青岛制作的鲁砚“浑厚大方、古朴新颖”的艺术评价。1980年,参加在日本举办的鲁砚展览会的青岛作品,得到日本朋友的广泛赞赏。
  崂山绿石雕 崂山绿石产于青岛市崂山近海。1968年前就有不少人采集,并进行简单加工,供观赏。之后,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对崂山绿石采集、研究,充分利用崂山绿石纹理清晰、优美,石质坚硬,石面光亮,石形自然怪奇的特点,雕刻制作出仿古币、仿古兵器和文房用具等艺术品,成为旅游纪念、收藏观赏的佳品,很受群众欢迎。由于崂山绿石资源有限,开采难度大,价格偏高,已停止专门生产。但民间仍有不少人继续采集加工,产品在集贸市场出售。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五章 发制工艺品 玻璃工艺品

第一节 发制工艺品


  青岛市的发制工艺品分为发网、色发、假发三大类,是青岛市传统的出口工艺品之一。
  发网 青岛产发网始为人发网,后又有尼龙发网,分平式、圆式、小圆式三个品种。1909年,欧美客商携带发网式样来青岛,他们通过洋行和四乡庄家,将发网原料分发给农家妇女,组织编结,然后由洋行收集,运往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销售。1924年后,欧美妇女改长发为短发,发网生产日渐衰落。1941年,青岛的发网生产中断。
  青岛解放后,部分发网个体户恢复发网生产,但产量很少。1956年,青岛成立发制品生产合作社,后转为发制品生产厂,主要生产色发,兼营发网,但产量有限。进入70年代,青岛市已无发网生产。
  色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烟台生产色发的厂家迁来青岛,青岛才有色发生产。1956年,青岛已有8家生产色发的个体手工业户。同年,青岛发制品生产组成立,后经过调整转为生产合作社。1963年发制品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市第一发制品厂,专门生产漂染色发,年产色发400吨,创利润120万元。1964年,在镇江路新建厂房,扩大发制品生产规模。1965年,色发生产由土法、全手工操作进入半机械化生产,生产工艺得到改进,产品由最初的十几个色号,增加到1969年的86个色号,1975年,修定为50个色号。青岛生产的色发制品主要销往欧美各国、日本和港澳地区。1976~1980年,因国际市场变化,原料不足以及受日本、韩国尼龙人造色发的影响,产量大幅下降。1980年,重接外商订货,生产开始好转。1983年,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为青岛市第一发制品厂颁发了出口产品荣誉证书。1986年,青岛市发制品产量达143吨。

1.jpg
  假发 1963年,青岛市市北区成立发制品生产组,开始试生产假发,产品由山东省外贸部门代理出口。1964年,生产组改称青岛市第二发制品生产厂,形成批量生产,年出口产品值达50余万元,成为全国第一个生产假发制品出口的企业。1969年,假发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年产值达94万元。1974年,假发产品已有2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151.5万元。1975~1978年,青岛市第二发制品生产厂与香港龙公司合作生产高档假发制品,产品全部由龙公司包销,1978年合作中断。1980年3月,与日本阿德兰斯公司达成协议,由日方供应原料,提供生产设备,加工生产高档男女假发,产品返销日本。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对外经贸部授予优质产品证书。青岛市除生产男女假发外,还生产教习假发,产品出口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和港澳地区。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五章 发制工艺品 玻璃工艺品

第二节 玻璃工艺品玻璃工艺品


  40年代初,青岛的立初、天兴和、福兴昌等经营玻璃的店铺,兼制照面镜,产量却很小。1949年青岛解放初,市北区多家玻璃店铺联合组成青岛市联成制镜厂,经营生产各种规格的照面镜。同时,在市南区还有一家私人工场式的制镜业户。1954年,联成制镜厂又联合数家手工业玻璃店铺,组成青岛市第一制镜生产组。翌年10月,台东区十几家制镜手工业者组成青岛市第二制镜生产组。1956年,第一、二生产组合并,组成青岛市制镜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玻璃厂,属大集体性质。在生产镜子的同时,试产玻璃管和玻璃器皿。同年市南区的私人制镜业户实行公私合营,取名青岛联合玻璃制镜厂,以生产彩绘和印花玻璃镜为主。有职工42人,年产各式镜子8.4万面,镜框3.7万个,创工业产值49.6万元。1960年,联合玻璃制镜厂因产品积压而改产搪瓷产品。在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玻璃厂吸收在大跃进中成立的郓城路玻璃厂,和其他从事玻璃工艺品生产的职工成立青岛市手管局玻璃生产合作社,成为青岛市玻璃工艺生产的唯一企业,生产纳入了国家计划。1970年,创制的玻璃工艺品《水族馆》,参加山东省工艺美术品展出,获好评。1977年磨制的《热带鱼》、《松鹤》,获山东省创新二等奖。1979年,有职工229人,工业产值70万元,生产各式民用镜123万面。1980年,青岛制作的《迎客松》、《龙凤呈祥》玻璃磨光工艺品,获山东省集体创作三等奖。1986年,有玻璃工艺品生产职工254人,生产各式民用镜233.1万面、各式镜框9.4万个,创产值200万元,实现利税25.6万元。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一节 彩塑 蜡果


  彩塑 彩塑在青岛解放前就广为流传,多是民间艺人个体创作。1952年,彩塑制作个体业户重新开业,从事小件彩塑和宫灯制作。1956年,邢玉珍塑制的《常娥奔月》,名扬青岛市。之后应有关部门邀请,塑造了部分寿星、仕女等人物,供外贸出口。1958年,邢玉珍去世,未留下传人,彩塑在青岛绝迹。
  蜡果 1958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胶县老艺人史本铨到所传授蜡果制做工艺,并成立了由十几人组成的蜡果生产车间,创作生产了各种蜡果。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供外贸部门销往国外。除生产果类蜡制品外,还创新生产蔬菜类蜡制品,主要有苹果、柿子、桃子、香蕉、大白菜、黄瓜、花生、栗子、樱桃等。1981年,山东省赴香港举办外销食品展销会,大多数展品为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制作的仿真蜡制品,如鱼、对虾、冻兔、笼包、春卷、水饺、烧卖等,成为产品展销的极好宣传品。80年代中,由于产品销售不畅,青岛市中止了蜡制工艺品生产。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二节 民间剪纸


  青岛解放前,剪纸艺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喜庆佳节的装饰品和欣赏品。
  解放后,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60年代起,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具有青岛独特风格特点的剪纸艺术,其作品在山东省剪纸学会成立大会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称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滕凡谦教授、罗工柳教授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的《童年》、《母子乐》、《敦煌彩塑》、《聊斋故事》、《香玉》等30多幅作品,先后由《山东画报》、《柳泉》、《群众文艺》、《大众日报》、《民间文学》、《中国农民报》等报纸、杂志刊登发表。青岛市的剪纸艺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创新剪纸近300个花样,作品先后在青岛市和山东省多次展出,有些作品参加了北京以及8省1市组织的联展;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接受外商定货一次就达1 000多幅。另外,有些作品,成为搪瓷和陶瓷产品的纹样。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三节 彩灯 绢扇


  彩灯 青岛扎制彩灯历史悠久,特别是逢年过节,扎制彩灯挂于门前,成为一大传统。其作品有宫灯、走马灯、蝴蝶灯、蟹子灯、金鱼灯、青蛙灯等几十个品种。青岛解放后,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扎制的彩灯多次在青岛组织的各种灯会上展出,并参加上海豫园灯会、临沂公园灯会的展出,受到观众好评。1982年,青岛市总工会组织百花灯会,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制作的金鱼灯和蜻蜓灯分获一、二等奖,还参加了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1984年,参加青岛市春节百花灯会,获一等奖。创作的绣球灯,任其灯身摇摆、倾斜,蜡烛依然垂直,照燃不误,受到客户称赞。
  绢扇 70年代末,青岛工艺美术厂应国外客户订货,开始组织生产绢扇。青岛生产的绢扇属全外销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脸谱绢扇、鹦鹉绢扇,在每年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国外客户订货量都超过数万把。产品主要销往美国、阿根廷、比利时、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