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3:邮电志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一章 有线电报

第一节 网 点


  1893年,清Gov展设山东省沿海军讯电线,在青岛杨家村(今台东邮电局一带)设有线电报房,供胶澳驻军使用。1898年5月20日德国驻沪总领事施妥博致函清Gov督办电报事宜大臣盛宣怀,称胶澳租借地内中国电报房由中国派员查验不便,应派德员会办。盛宣怀遂指示将青岛电报房改商办,划归上海电报总局管辖。5月27日,清Gov复函施妥博,称青岛一线名为中国电线,实系商办公司,原属胶州支局,拟改为二等报局,另派总办专任其事。自此,青岛电报房列为二等电报局对外独立营业。1900年11月电报局由杨家村迁入市内中国人居住的大鲍岛(今中山路长春堂中药店店址),1913年北洋Gov交通部定青岛电报局为二等甲级局,胶州电报局为二等乙级局。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禁止中国电报局直接与外方通讯。青岛局不得已将来去报按时专送城阳或胶县电报局收发。1918年11月1日起,青岛电报局恢复营业。1922年12月10日前,青岛电报局仅在局内设营业处。胶澳商埠中华电报局时期,在广西路、堂邑路、辽宁路、台东镇、四方、沧口增设营业处。此外,在馆陶路齐燕会馆、中山路明华银行、冠县路裕和祥及锦州路设营业分处,广西路、四方两营业处收受日文电报。1935年6月,新增李村、云南路两电报营业处,并在南泉设电报代办处。日本第二次侵占期间,青岛中央电报局设北分局、沧口分局,并在辽宁路、堂邑路、大港设3个营业处及无线电报分室。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电信局下设广西路、堂邑路、华阳路、沧口、旅顺路、城阳等6处电信营业处,收理电报业务。
  1951年8月日,青岛邮政、电信两局合并,青岛市各邮电局、所均可办理电报,国际电报只限广西路营业处受理。1988年新建山东路长途通信枢纽楼投产,1989年8月19日青岛市邮电局广西路中心电报房迁至该枢纽楼;广西路旧址另设安徽路电报分局。
  电报投递。1938年至1945年市内设广西路、北分局、沧口分局3处投递点。1945年12月北分局投递点撤销。1958年台东、四方增加同城电路,同时设投递点。1989年山东路及水清沟邮电支局设投递点,至1990年末共有电报投递点6处,即山东路、安徽路电报分局,台东、四方、沧口邮电分局和水清沟支局。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五章 长途电信传输

第二节 维护管理


  青岛长途电报干线初设时,由胶州设线员维护。1929年1月,“青沪电报干线工务处”和“烟济电报干线工务处”成立,以对部有长途线路进行维护管理。烟济电报干线工务处设在济南山东电政管理局内,管理由济南至青岛、潍县至烟台、城阳至莱阳线路,计长1448公里。沿途分3区,每区设工务分处。第二区工务分处设在青岛,管理潍县至青岛、城阳至莱阳线路。青沪电报干线工务分处设在扬州电报局内。线路总长1342公里,其中经江苏1076公里,经山东266公里。两端由高密至青岛及由圌山关至上海线路,划归烟济及沪汉两工务处分别兼管。
  “华北电电”时期,青岛长途线路只有胶济铁路沿线的干路尚能维持,其余线路由于战事中断。为保持长途电话通信,日本人分别在青岛、济南设线路维修工作队。日本投降后,济南长途干线由南京国民Gov交通部北平第七区电信管理局线务段及修线工程队负责维修,关在青岛设第七线务段及材料库。
  青岛解放后,第七线务段及材料库并入青岛电信局,线务段人员与青岛电信局工务科线路股合并为工程队,负责对坊子以东的长途干线维护,共设坊子、黄旗堡、蔡家庄、高密、胶县、南泉、沧口等7个巡线段,每段设驻段巡线员1人。1950年10月6日起,原由青岛市邮电局维护的济青干线潍段线路,移交山东省邮电管理局线务总站潍坊线务中心站。1960年4月城阳至水集、胶县至泊里两段长途线路分别移交莱阳线务段和潍坊线务段。1972年蓝村以东线路(包括蓝村、城阳、流亭、沧口4个巡线段)划归青岛市邮电局,1973年底复交潍坊线务中心站。1984年5月,青岛线务站成立,直属山东省线务总站,管理青岛市境内的长途线路,下设胶县、平度、青岛市区3个线务段。1990年济南——临沂——青岛微波传输线建成后,青岛线务站改称青岛长途电信传输局,除维护原辖有线路外,对辖区内的胶南塔山微波站、胶南东微波站、黄岛凤凰山微波站、青岛通信枢纽微波站的设备负责维护管理。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五章 长途电信传输

第一节 线 路


  青岛第一条电报线路 1887年8月山东巡抚张曜奏请由掖县沙河展设军用电线直达胶州,清Gov准予实施。线路由莱州府掖县沙河掖字第2187号杆接线起,经平度州至胶州,全程81公里。1893年清Gov在青岛海口修筑炮台,该电报线路又由胶州延伸至青岛,全程70.5公里,供胶澳驻军使用。
  青岛至烟台电报线路 1908年青岛二等电报局城阳展设电报线达莱阳,全程96公里。1915年4月烟台至莱阳新建电报干路,全程113公里。1919年3月主疏通报务,加挂城阳至烟台电报线1条,全程213.5公里。
  青岛至济南电报线路 1914年8月,为疏通济南至潍县报务,加持线路3条。1918年青济线路架通。1920年10月为预备青岛至上海间电报直达,增挂青岛至潍县电报线2条。青岛至上海电报干线 1917年4月高密至日照架设电报线路2条。
  青岛至上海电报干线 1917年4月高密至日照架设电报线路,长137.5公里。1920年10月为预备青岛至上海间电报直达,加挂高密至日照电报线2订。1922年2月为疏通报务清江至涟水加挂线2条,涟水至日照加挂线2条。青沪电报线直至1928年底正式开通,路由为青岛经高密、日照、涛雒、青口、海州、涟水、清江、淮安、宝应、高邮、仙女镇、瓜州、圌山关、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上海。
  青济长途电话干线 1920年底架成12号铜线2条,报话共用。1路由青岛直达济南;1路经城阳、胶县、高密、坊子、潍县、昌乐、青州、张店、周村等通到济南,另于张店设分线转达洪山、博山。是山东境内第一条长途电话干线,也是当时国内少数几条长话干线之一。1923年由北洋Gov交通部接管。
  电报干线移沿铁路架设 随着胶济铁路的建成,山东境内原沿运河或驿道走向的电报干线,逐渐移至铁路沿线。1904年6月胶济铁路建成,德华公司在胶济铁路全线大车站设报房30余处,小车站设电话。这些铁路所房擅揽商业电报,侵犯中国电报局权益。对此,1905年11月清Gov与德国交涉,山东电政局与德华山东铁道公司签订代收官商电章程,同时将胶济电报杆移近铁路,配设电报局。
  省有电话线路 1933年3月1日省有电话线路工程开工,由流亭进入青岛市内,10月11日完工。1934年3月1日形式通话,电话归青岛市Gov专用,电话总机设在市Gov工务局内。
  “华北电电”青岛长途线路 日本为巩固和扩大侵略,1941年对济青干线原有2对12号铜线进行交叉改造,并增疫4.0和2.9毫米硬铜线各1对。1942年1月架通青岛至即墨线路。1943年4月20日,济青干线新设4号线和5号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济青干线长469公里。
  青岛电信局长途线路 1945年12月,青岛对外长途线路中断,经抢修,青岛至高密勉强通报话3个月。1946年6月,胶县、即墨、高密等地长途线路再次中断。7月14日至25日,因铁路改由沿线数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线路改由沿城阳至胶县公路架设。10月23日至30日,在原杆上加挂3.2毫米铜线1对。后由南京国民Gov交通部第七区第四工程队来青岛办理济青东段复线工作。1946年12月12日济青干线全线恢复,但由于战争时遭中断,勉通1年左右。1948年济青干线全部中断。
  青岛解放后的长途线路 1949年7月青岛电信局组织线路工程队架设济青线路青岛高密段,15日开工,8月5日竣工。次日青岛胶县、高密有线电路开通,8月28日济青线路恢复。1950年2月青岛对外长途线路有5对。1号线、3号线通潍坊,2号线、4号线通胶县,5号线通即墨,并在城阳加装转电线圈入城阳(同杆上另有青岛盐务局加挂线2对,一在白沙河西981号杆分杆至女姑口,一在南泉西498号杆分杆至马哥庄青岛盐务局)。1959年小白干路建成后,济青干线青岛市区内长途线路,由原经杭州路、四流北路出市,改由小白干路出市。青岛市邮电局在小阳路(今人民路)、小白干路口设终端杆(后又前移至大山建筑五金厂门口),终端杆至长话载波机室埋设高频电缆。1967年10日建小三线,明线由终端杆房沿清江路、台柳路、李村、王埠、罗圈涧、大北曲去平度,设7×1.8铝绞线(8号线)和2.5铜线(7号线)各1对。8号线去平度,7号线在大北曲分杆去莱阳。1979年底,青岛市邮电局与黄岛电厂经过磋商,并经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批准,于1980年6月兴建“青胶黄工程”,年底竣工。青岛至胶县加挂3.0铜线1对,胶县至胶南原线路进行改造,将木杆换成水泥杆,王台南薛家庄到辛安新立水泥杆路,辛安至黄岛埋设电缆,胶县至辛安设7×1.8铝绞线1对。胶县至胶南加挂7×1.8铝绞线1对。青胶间加挂线时正值青胶段更换水泥杆工程,加线与水泥杆工程同时进行,并将青即间半铁半铜线(原5号线)全部改为铜线,直开即墨;城阳至李村改入电缆。青岛至莱阳间新加3.0铜线1对,青即、青莱两线称新7号线和新8号线。
  济青小同轴电缆 1976年济青地下直埋同轴电缆工程动工,由济南经张店、潍坊、平度至青岛市。枢纽楼竣工前,为使小同轴尽快发挥效能,先将电缆在山东路、宁夏路口开口,分出1条沿宁夏路、延安三路、台东一路、辽宁路管道接入华阳路程控市话楼。1986年9月2日电缆接入山东路长途通信枢纽大楼,年底开通300路(180路人工,120路自动)。1988年8月10日在山东路全部开通。
  长途数字微波传输线 由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投资兴建的济南——临沂——青岛数字微波传输工程,起自济南,沿泰安、济宁、枣庄、临沂、日照、胶南至青岛,全程631.9公理,沿途共设23个微波站。1988年5月动工,1990年12月完工试通。终期容量可开通1920路话路。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四章 长途电话

第四节 业 务


  国内业务 1934年前,济青长途电话只有普通和加急2类。1934年3月起,分为普通、加急、传呼、预告4类。1936年12月起改为叫号、叫人、传呼3类,分寻常、加急。特别业务有特约、定时、夜间(话费较日间低廉)。此规定延续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解放后业务种类分为8类: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中央首长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加急军政电话、加急普通电话、军政电话、普通电话。特种业务分为预约电话和会议电话。1949年8月青岛的夜间减价长话业务停止开放。1954年恢复,通话地点有济南、潍县、天津、北京等4城市,半价时间规定4月至9月底零时至6时;10月至次年3月零时至7时。1955年2月增加聊城、菏泽、济宁、泰安、德州、北镇、淄博、张店、胶县、莱阳、昆嵛、临清等共15处。1957年起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半价时间一律自夜间零时至7时。1958年1月起每日7~18时全价、18~24时全按7折,零时至7时按半价,会议电话7折,人防电话、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特级军政专线电话、航空调度电话和电力调度电话一律按平价收费。1984年12月调整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和公务电话。1987年9月开办长途自动拨号业务,当年直拨长话有权用户即达286户。1988年起增至2554户,至1990年底增至5608户。1988年起各长话代办点和邮电支局相继开办该项业务。所属各县、市(区)邮电局也于1989年起开办长途直拨,至1990年底7县(市、区)长途有权用户已发展至942户。
  1925年4月1日济、青长途电话正式开放营业,规定通话时间5分钟为1次,连续通话不得超过3次,加急电话按3倍收费。1934年3月起,长话价目计算标准以5分钟为1次和3分钟为1次两种。青岛仍以5分钟为1次,连缅怀通话不得超过2次,加急按2倍收费。1936年12月起,改成3分钟为1次。繁忙电路连续通话以3次为限,清闲电路不限,加急加倍收费。长话传呼范围以距离收话处5公里为限,传呼专力费1角,向发话人收取。1944年7月全国长话计费办法按南京国民Gov交通部“东业丙代电”规定的通话两地的空间距离为计算标准,地图以邮政总局1936年印行的《中华邮政域图》为依据。由于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滥发纸币,长话价目一涨再涨。以1936年为基数,1946年12月涨至1875倍,1947年7月涨至89375倍。
  1949年7月,华东统一报话价目颁布执行。青岛将解放初以小米计价办法改为折实“计价单位”收费,随物价指数变动而浮动。1950年3月1日经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统一以“胜利折实公债”的0.07分作为一个电信计价单位。同年邮电部制订《长话电话分类价目表》,以空间距离将全国话价定为36级,青岛从3月21日起执行。11月随着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核定华东的长话价目超过华北区标准1.5倍以上的减按华北标准1.5倍收费。1952年5月改按人民币收费。1958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统一调整邮电资费,国内长话资费将36级话价简化为13级;取消地区差价,取消优待办法。同年8月1日起,长途电话资费平均降低40%,第一级每分钟5分,2~13级每级加2角;按次计价改为按分计价,以3分钟起算,超过3分钟按实际通话分钟计算。叫人和传呼一律改按加收基本价目的1/3的附加费,各类长话销号费一律按基本价目的1/6计算收取,不满5分的收5分。1966年9月取消销号费,凡未能接通的电话,不分局方或用户原因,一律不收销号费;取消3分钟基本收费制度;取消叫人传呼附加费。1979年6月9日起恢复3分钟基本收费办法,叫人、传呼加收1分钟附加费,销号费除城阳、即墨、胶县、胶南每张收取5分外,其他地区概收1角。每日19时至次日7时及星期日、法定假日的零时至24时收半价。凡由农村电路经转的长途电话,每张加收过线费3角。特种电话、紧急高度电话和预约电话,按照加急电话价目收费。1987年10月1日起,近距离6级以内调价,1级每分钟1角,2~6级比原价每分钟增加1角。同年12月1日,山东省Gov规定加收地方附加费。1988年1月起山东省Gov规定星期日改半价为全价,同年6月1日起夜间减价时间全国统一改为21时至次晨7时。
  记帐用户和代办户 1939年青岛长话资费开始实行记帐办法,每月话费由电话局册报组核算后,交上费组收取。此类记帐户建国前约200余户。建国后随着对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机关、工厂、企业均转为记帐户,每月结算后由人民银行托收。1963年记帐户有724户,1980年有800调用,1985年达1150户。1987年随长途直拨开通,此办法逐步停用。
  为方便外地旅客使用长途电话,青岛市邮电局自1949年7月起在旅馆、招待所设置代办业务。1966年有19户,1985年发展到45户,1990年达60户。
  国际业务 青岛国际长话长期没有直达电路,须经京沪两地经转。1962年12月21日,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核定青岛等地邮电局输国际电话业务。1972年北京、上海两地设立地面卫星站后,青岛国际长话通讯效率有所提高,但业务量不大。1978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中外经济交往增多,青岛的外商和青岛海关使用长话的业务逐年增多。截止1990年,除对发往以色列、南非和西南非洲等地的电话业务暂不开放外,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般均可受理。国际电话的基本价目是按邮电部制定并颁布的国际电信资费表执行。
  1987年9月青岛开办国际直拨业务以通话分钟自动计时收费。1988年6月1日起话费普遍上调。截止1990年,青岛市国际直拨电话有权用户已发展到1088户。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四章 长途电话

第三节 机械设备


  长途交换机 1920年至1937年,青岛有磁石式长途交换机2座席10门,1945年8月发展至5座席30门。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有共电式交换机6座席、磁石式交换机3座席。1958年全部更新为共电式8座席80门。1973年发展至12座席60门。1981年为34座席170门。1984年12月青岛市邮电局与上海中国贝尔电话公司签订购置S1240型500路程控长途自动交换机合同(长一选250回线)。1987年3月先开通120路端长途自动拨号,1988年8月500路自动机全部开通。1990年11月新增1000路程控自动交换机开通使用,至1990年底长途自动机共达1500路,人工交换机为68座席360门。
  载波设备 1941年,青岛至天津和青岛至济南开通3路载波,共有3路载波终端机4部。
  建国后,利用旧机恢复通话,先后用HN日本制式高3路通济南转接上海,CN日式3路通潍坊;1950年10月FCS日式3路通天津(青——京由津接转)。1955年5月青、津开通匈牙利制BBOS3路载波,更替FCS日式3路。1959年5月青、济开通匈牙利制BSOJ式12路(是青岛首次使用12路)更替HN日式3路,10月拆除青、潍单路,青潍、青胶开通青岛市邮电局自制简易3路。1960年青、潍开通山东省邮电局工厂自制的泰山12路。1963年5月泰山12路拆除,开通山东省邮电局工厂制的高6路。1968年10月青济三线(迂回明线1路)线路建成,与莱阳开通国产 ZM312-5型12路,与平度开通国产305型12路。1973年开通第二部ZM312-5型12路,同时将BSOJ式12路淘汰。此后,长途电话设备一律国产化。
  1979年,即墨、胶县、胶南、黄岛划归青岛市后,青岛市与各县的报话业务量增长。时青岛与胶南只有1条话路,黄岛的长话电报也须经胶南接转。是年正值黄岛建 电厂,需向邮电部门租用黄岛至济南、青岛专用话路。经山东 省邮电管理局同意,青岛市邮电局与黄岛电厂达成联合架设通信线路协议,由黄岛厂投资50万元,省邮电管理局投资26万元,省邮电工程公司施工。1980年6月开工,12月竣工。1981年8月先后开通青岛至胶县、胶县至胶南、胶县至黄岛、青岛至即墨12路载波各1套,同时开通青岛至滩坊高12路载波1套。1982年开通青岛至济南高12路青、济设半自动拨号电路10条。1984年又与胶县、济南、平度、莱阳增开12路各1套。1985年底,青岛市邮电局长话设备有3路载波11部(备用1部),12路载波12部。1986年8月青岛至即墨开通ZGD高12路载波1套,胶县至黄岛开通ZMX201-3路载波1套。1988年8月12日长话迁入山东路,新装960路同轴电缆对端设备。截止1990年底,各种载波设备有:3路3部,12路8部,300路1个系统,960路15架(套端),增音2个系统。
  无线设备 1947年底装设无线电话终端机,增设报话两用收发讯机,开通无线电话。共本无线终端机3部,接收机4部,50瓦至400瓦报话两用发报机7部,至1961年停用。
  1986年为解决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老市区以及对外长途报话通信的需要,青岛市邮电局始在薛家岛烟墩山和市南区信号山顶各建1座微波通信站 (烟墩山为无人站 )。1988年底土建和设备全部完工,1989年1月21日正工开退投入使用。两通信站 间线中长度为18公里,微波速率140兆,有4个波道,共设直径2米的抛物状天线3面(烟墩山2面,信号山1面)。5GH140MB型 微波收发讯机4部(联络机2部)。近期使用2个波道,1个管理控制系统,开通240路,终期可开通1920路。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四章 长途电话

第二节 电 路


  1925年至1929年,青岛的长途电话直达电路有青岛至济南1路。另一路为同线电路,有至城阳、胶县、高密、坊子、潍县、昌乐、青州、张店、周村、洪山、博山等11处。此外,尚有专线用户,主要是设在胶济铁路沿线的大商户。1929年11月烟潍长话支线划归青岛管理,青岛至烟台、龙口、朱桥、平里店、掖县、沙河、平度、虎头崖、昌邑、羊角沟等地遂通长话,但无直达电路,须经潍县、胶县接转;去诸城、莒县、沂水的长话由高密搪转;北去禹城、德县、天津和南去泰安、大汶口的长话均由济南接转。1930年至1937年,增加至即墨、客旅店、金家口、莱阳、栖霞同线电话。
  1938年至1945年8月,青岛长途电话直达电路只限于铁路沿线被日本军队侵占的城市,青岛与胶济铁路沿线的电话有至城阳、胶县、高密、潍县、益都、坊子、张店、济南和即墨等9处。1945年8月停通。
  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青岛的有线直达电路有至济南、潍县、高密、胶县、即墨、城阳等路,但因战事频仍,电路经常停通。1946年3月前,有线长话只通城阳和即墨;3月通至胶县、高密;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胶县、高字符、即墨,长话再次停通;7月重架城阳至胶县线路,恢复长途通话;10月与高密恢复通话;11月北平七区电信管理局第四修线工程队来青恢复青济线路,翌月试通济、青载波电话。1946年10月至1947年9月,线路中断47次。至1948年底,有线长途电话只剩下即墨、城阳两地。1947年底青岛电信局增设无线设备,开通无线长途电路。通达地点有:上海、南京、徐州、济南、天津、北平,每日开放时间很短,并时有变动。1948年9月后,山东各地渐次解放,青岛的无线电话相继停通。
  1949年6月青岛解放,与济南、天津、北平、南京、徐州、上海恢复无线电路;9月与烟台开通无线电路。同月济青有线电路修通,遂与胶县、高密、坊子、潍县、益都、张店、济南开通有线电路。此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相继与青岛开通有线电路。至1957年青岛有直达电路共17路(有线10路、无线7路),其中一级电路6路(北京、上海、天津),二级省内电路11路。1958年后无线电路逐步减少和转为备用。1966年,直达电路增至30路,1976年增至56路,1981年又增至99路。到1985年底,达到174路(载波电路169路、实线5路),其中一级电路22路、二级省际16路、二级省内136路。1986年9月2日济青同轴电缆工程竣工。1987年3月21日开通长途自动交换120路端,同时开通国际电话国内中继电路10条。1987年9月青岛分别与北京、上海国际交换机联网,实现了国际、港澳长话直拨。1987年末长话电路达347路。1988年增至614路,直拨用户进入国内、国际自动网的分别为317个城市和156个国家、地区1990年所辖7个县(市、区)邮电局也全部通过青岛的电路进入全国直拨网。1990年12月试开通微波长途自动电路490路,加上电缆载波增开的电路,年内净增555路。年末长话业务电路达1336路,其中全自动电路为1007路;直拨用户进入国内、国际自动网的分别为770个城市和180个国家、地区。
1.jpg
  青岛市邮电局出租的长话电路,1980年前仅有1路,1981年增至7路,至1990年已达47路。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四章 长途电话

第一节 台 站


  1920年2月,日本为巩固其在青岛、山东的殖民权益,兴建济、青长途电话工程,沿胶济铁路架设线路,供日本军队使用。
  1923年1月1日北洋Gov收回胶济铁路的同时,收回济、青长途电话线路。时济、青两地电话均属地方管理。青岛至女姑口之间电话线4条,属青岛电话局所有。1925年1月,北洋Gov交通部派员来山东办理济、青长途电话话务管理处。自此,青岛、城阳、胶县、高密、坊子、潍县、昌乐、青州、张店、洪山、博山、周村、济南等13处,先后开放长途电话业务。时青岛市内电话局属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济南市内电话公司则属商办,两方长途电话交换机均设在电报局内。1929年5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接管胶澳电话局,青岛长、市话统一。1929年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颁布长途电话管理处章程。11月改组济表面长途电话话务管理处章程,将烟、潍长途电话支线划归其管理,全线计有烟台、登州、黄县、龙口、朱桥、平里店、莱州、沙河、昌邑、潍县等10个电话局。1929年前,青岛市内办理长途电话的营业处有台东镇电报局、中山路电报收发处、广西路电报总局、堂邑路电话总局。1929年后增加了沧口、李村电话分局和四方电报收发处、湖北路无线电报局。1933年,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重颁长途电话管理处章程。5月,济青长途电话话务管理处改组为“山东长途电话管理处”,仍设在青岛,时青岛管辖的长途电话营业处扩充至40余处。同年7月山东长途电话管理处迁往济南。1935年4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裁撤各省长途电话管理处,将各省长途电话管理权限一律移归各省电政管理局。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的长话隶属于“华北电电”青岛中央电话局,长途台和长途机械分别由该局交换课和工务课管理。1940年7月华阳路市话北分局开通。次年12月长途台迁至华阳路。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青岛电信局内设长途电话机务段青岛机务站,辖载波室,业务归青岛电信局话务股。
  1949年6月青岛解放,9月青岛电信局将长途电话机各站与终端机室合并为载波机各站,将市内话务股与长途话务股合并为交换中心站。1951年成立长途电信科,长话的机务和话务均属长途电信科管辖。1958年成立长话科,下辖载波室、长途台和市内台。1964年8月为适应战备,青岛市邮电局着手筹建“121”通信枢纽工程。“121”工程建成后设置2站于大山。1971年10月长话科迁至海泊河盆。由于报话工作场地狭窄,严重影响发展,1983年5月青岛市邮电局确定在山东路兴建长途电信枢纽楼,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为18598平方米。1984年9月19日工程开工,1987年底装机,1988年8月14日设备安装完毕,投入使用。1989年,长话科改为青岛市邮电局长途电话分局。
  另外,1933年3月,山东省建设厅和青岛市Gov共同兴建青岛的省辖长途电话工程,市区部分由青岛市Gov主持修建,市外部分由省建设厅主持修建。线路由流亭起至市内中山路,共长约28公里,用杉木电杆架设铜线4条。交换机设在太平路青岛市Gov工务局内,有30门交换机1台,电话机2部。重要材料铜线、电话机由西门子洋行承办,其余材料及安装工程统由包商铁成号承办。工程于当年10月完成。1934年3月1日正式开通省有电话。青岛市省有电话隶属于青岛市Gov工务局,称“青岛市长途电话办事处”,设市场信息1人,由工务局第三科科长兼任,处员2人,话务员3人。1934年2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长朱家骅致电山东省主席韩复矩和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要求青岛的省有长途电话不能进入市话网,只限于传递军政消息、便利公务接洽,对外营业应迅予制止。自此,青岛省有长途电话除开通市府官电外,不对社会公众开放。“七七”事变后,青岛省有长途电话全被破坏,办事处名存实亡。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有2人被接收。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三章 电报水线

第二节 青佐水线


  1914年每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烟水线被 英国军队割断,日本人则将青沪水线割断。同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即利用青、烟、沪水线敷设青岛至日本佐世保电报水线。青、佐水线全长536海里,始为军用,翌年7月间收发公众电报。1922年2月4日,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中日双方代表签订《解放山东悬案条约》。该条约第26条规定:除沪、青、烟前德国水线之权利、名义、特权均归中国外,该水线被日本Gov用以安设青佐水线之部分仍属日本所有。是年秋,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鲁案善后会议上,经北洋Gov交通部力争,日本被迫同意青佐水线由中日各得一半,青岛一端由中国Gov运用,佐世保一端由日本Gov运用,并规定在外国公司所有电信独占权未收回以前,中国Gov暂委托日本Gov代办。1924年12月北洋Gov交通部与日本Gov就青佐水线订立运用办法,并规定了分界,自东经125°3′50″,北纬33°58′55″之地起至青岛一段归中国所有,自该点至佐世保一段归日本所有,两段均长268海里。1925年2月1日,中国Gov正式向日本收回青岛一段,前定细则协定开始生效。水线收回后,将原日本青岛海底电报局改称为青佐水线运用处,但实际上仍由日本人控制。运用处设主任、稽查、电师、庶务各1名,均为日本人,其主任对外竟称“青佐水线电报局局长”,中国北洋Gov交通部仅派人担任报务总管兼测验员。运用处其余人员中国人日本 人并用,比例为3∶2。运用处电报设备为双工莫尔斯快机;电报多系日文,中英文亦收。营业和投递的公众电报概归青岛电报局办理。水线发生故障由日本递信省派水线船修理。
  1933年1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增进电报水线通信效率,特设水线总工程师1 人驻上海,水线工程师数人分驻上海、青岛、天津、烟台等地,专管水线监修、测验及机械装置整理等事宜。青岛中日之间报务繁忙,中国去日本电报多由水线传递。1934年5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电政司与日本递信省电务局正式签订报务合同。6月正式开放上海——东京无线电路,报价与水线报价相同。此后,青佐水线传递的电报日趋减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青佐水线运用处关闭,日籍人员撤至大连。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原撤至大连的日籍人员重返青岛,随即恢复青佐水线通讯,并公然挂出“日本电信局”的招牌。该局直接归日本递信省管辖,业务处理照旧。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青佐水线即遭破坏,此后不曾修复。发往日本电报均由青岛至大阪无线电报电路传递。水线运用处日籍人员除极少数看守水线报房设备外,大部分被征入军队或转入电报局。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三章 电报水线

第一节 青烟、青沪水线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际,德国为巩固其在青岛的统治,擅设青岛至烟台和青岛至吴淞口电报水线。青烟、青沪水线,由德国敷缆船“Podbieiski”号敷设。两条水线部长646海里(青烟238海里,青沪408海里),均在前海沿栈桥东侧上岸,设在缆引入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内。
  1900年10月,青岛德国电报局正式开业之际,清Gov电报总局要求电政大臣袁世凯奏呈外条部向德国提出抗议。后经多次磋商,议定中国借助用烟、沪水线,每日若干时通德国官报,吴淞、青岛、烟台3处德国水线与烟台、大沽、北京3处中国陆线通电。1907年5月,清Gov电报总局总办周万鹏与德国驻沪总领事卜利订立合同,规定青烟、青沪水线交接办法及山东铁路附设电线限制办法;并购回京、沪及北京至天津铁路电线,付49175马克。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二章 无线电报
第三节 机械设备

建国后青岛市邮电局主要年份无线设备表
1.jpg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二章 无线电报

第三节 机械设备


  1921年,团岛无线电台配有1.2千瓦日制清音火花式发报机1部,德律风根收报机1部,12千瓦发电机1部,高130米的天线铁塔3座。1929年青岛公众用无线短波电台,配有100瓦推挽式发报机1部,75瓦赫脱莱发报机1部,收报机1部。1935年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拨给青岛海岸长波台3千瓦长波发报机1部,提高其发射能力。“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Gov交通部电令将3千瓦长波发报机拆运内地,无线收报机则由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率部撤离时携走。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青岛无线发讯台有发讯机8部(1千瓦长波机1部,1千瓦短波机1部,500瓦4部,250瓦1部,100瓦1部),60千瓦油机1部;收讯台有收讯机6部。1942年,日本人拆除团岛发讯台130米高的铁塔,用以制造军火,代以50米高的木杆。1945年12月,发讯台经员工修配整治,增加发讯机9部,计长波机500瓦2部,短波机1千瓦1部,100瓦1部,50瓦5部,另新装30 千瓦油机1台。后又陆续装报话两用发讯机4部,收讯台增加美式收讯机4部,无线终端机3部,新装6千瓦柴油机1台。至1949年6月,计有短波发讯机26部(其中100瓦以上19部),短波收讯机19部。
  1952年,发讯台增装温州调拨来的T-1331大型报话两用发讯机1部,从济南调入小型终端机1部,替换建国前改装的无线报话终端机。同年自连云港调入500瓦长波发报机1部。1954年海岸台及其设备划归青岛港务局。1963年起,青岛市邮电局开始使用国产单边带和移频机。1979年起,全部使用国产收发讯机。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二章 无线电报

第二节 电 路


  1929年,青岛的无线直达电路有至上海、天津、济南的人工电路和海岸长波台常与海上船舶通信。1935年至济南电路停通,改通厦门、汕头、汉口。1938年1月至3月只有大连和海岸台船舶通信。4月至7月无线人工电路有至济南、天津和上海国际电台。1938年8月至1945年8月青岛开通的无线电路有:至大孤、东京、上海无线快机电路;至烟台、大连、海州、连云港、石岛、石臼所无线电路。日本投降时只剩上海、北平、天津 、济南、连云港石无线直达电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青岛电信局先后开通的无线直达电路 有:至上海、济南无线快机电路;至汉口、广州、台北、厦门、长山岛、北平、天津、潍县、连云港、铜山、重庆政务台、重庆电信局台、南京政务电台人工电路。1948年后相继停通。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无线电路很快恢复。当月开通上海、北京、天津、济南4条电路,年内又开通烟台、新浦、潍县、龙口、莱阳、石岛、徐州、连云港、大连、文登、海岸长波台等 11条电路。1950年2月随着青济、青津有线载波电路开通,无线电路逐步减少。1951年6月底至10月初,曾设防汛专用中心台,与蒙阴、沂水、东里店等处水文防汛小型电台定时会晤通报。1954年后青岛的电报均改用有线电路,保留6条无线电路备用。1958年无线备用电路减至4条;1964年减至3条(上海无线电传,济南、天津无线人工);1976年增至6条。同年起每至汛期(6月13日至9月15日),青岛市邮电局派出小型报汛台驻崂山水库。1980年,对天津、上海无线备用电路撤销。1981年起为防止自然灾害中断通调,对青岛市辖属的胶县、胶南、崂山、即墨4县设置无线电路备用。1983年又增设平度、莱西无线电路备用。1985年底,有至济南和市属6县备用无线电路共7条。1988年末崂山县撤县改区,1990年崂山区撤无线备用电路1条。年末共有无线电路6条(青岛对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和济南)。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四章 长途电话

第一节 台 站


  1920年2月,日本为巩固其在青岛、山东的殖民权益,兴建济、青长途电话工程,沿胶济铁路架设线路,供日本军队使用。
  1923年1月1日北洋Gov收回胶济铁路的同时,收回济、青长途电话线路。时济、青两地电话均属地方管理。青岛至女姑口之间电话线4条,属青岛电话局所有。1925年1月,北洋Gov交通部派员来山东办理济、青长途电话话务管理处。自此,青岛、城阳、胶县、高密、坊子、潍县、昌乐、青州、张店、洪山、博山、周村、济南等13处,先后开放长途电话业务。时青岛市内电话局属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济南市内电话公司则属商办,两方长途电话交换机均设在电报局内。1929年5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接管胶澳电话局,青岛长、市话统一。1929年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颁布长途电话管理处章程。11月改组济表面长途电话话务管理处章程,将烟、潍长途电话支线划归其管理,全线计有烟台、登州、黄县、龙口、朱桥、平里店、莱州、沙河、昌邑、潍县等10个电话局。1929年前,青岛市内办理长途电话的营业处有台东镇电报局、中山路电报收发处、广西路电报总局、堂邑路电话总局。1929年后增加了沧口、李村电话分局和四方电报收发处、湖北路无线电报局。1933年,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重颁长途电话管理处章程。5月,济青长途电话话务管理处改组为“山东长途电话管理处”,仍设在青岛,时青岛管辖的长途电话营业处扩充至40余处。同年7月山东长途电话管理处迁往济南。1935年4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裁撤各省长途电话管理处,将各省长途电话管理权限一律移归各省电政管理局。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的长话隶属于“华北电电”青岛中央电话局,长途台和长途机械分别由该局交换课和工务课管理。1940年7月华阳路市话北分局开通。次年12月长途台迁至华阳路。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青岛电信局内设长途电话机务段青岛机务站,辖载波室,业务归青岛电信局话务股。
  1949年6月青岛解放,9月青岛电信局将长途电话机各站与终端机室合并为载波机各站,将市内话务股与长途话务股合并为交换中心站。1951年成立长途电信科,长话的机务和话务均属长途电信科管辖。1958年成立长话科,下辖载波室、长途台和市内台。1964年8月为适应战备,青岛市邮电局着手筹建“121”通信枢纽工程。“121”工程建成后设置2站于大山。1971年10月长话科迁至海泊河盆。由于报话工作场地狭窄,严重影响发展,1983年5月青岛市邮电局确定在山东路兴建长途电信枢纽楼,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为18598平方米。1984年9月19日工程开工,1987年底装机,1988年8月14日设备安装完毕,投入使用。1989年,长话科改为青岛市邮电局长途电话分局。
  另外,1933年3月,山东省建设厅和青岛市Gov共同兴建青岛的省辖长途电话工程,市区部分由青岛市Gov主持修建,市外部分由省建设厅主持修建。线路由流亭起至市内中山路,共长约28公里,用杉木电杆架设铜线4条。交换机设在太平路青岛市Gov工务局内,有30门交换机1台,电话机2部。重要材料铜线、电话机由西门子洋行承办,其余材料及安装工程统由包商铁成号承办。工程于当年10月完成。1934年3月1日正式开通省有电话。青岛市省有电话隶属于青岛市Gov工务局,称“青岛市长途电话办事处”,设市场信息1人,由工务局第三科科长兼任,处员2人,话务员3人。1934年2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长朱家骅致电山东省主席韩复矩和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要求青岛的省有长途电话不能进入市话网,只限于传递军政消息、便利公务接洽,对外营业应迅予制止。自此,青岛省有长途电话除开通市府官电外,不对社会公众开放。“七七”事变后,青岛省有长途电话全被破坏,办事处名存实亡。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有2人被接收。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三章 电报水线

第二节 青佐水线


  1914年每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烟水线被 英国军队割断,日本人则将青沪水线割断。同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即利用青、烟、沪水线敷设青岛至日本佐世保电报水线。青、佐水线全长536海里,始为军用,翌年7月间收发公众电报。1922年2月4日,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中日双方代表签订《解放山东悬案条约》。该条约第26条规定:除沪、青、烟前德国水线之权利、名义、特权均归中国外,该水线被日本Gov用以安设青佐水线之部分仍属日本所有。是年秋,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鲁案善后会议上,经北洋Gov交通部力争,日本被迫同意青佐水线由中日各得一半,青岛一端由中国Gov运用,佐世保一端由日本Gov运用,并规定在外国公司所有电信独占权未收回以前,中国Gov暂委托日本Gov代办。1924年12月北洋Gov交通部与日本Gov就青佐水线订立运用办法,并规定了分界,自东经125°3′50″,北纬33°58′55″之地起至青岛一段归中国所有,自该点至佐世保一段归日本所有,两段均长268海里。1925年2月1日,中国Gov正式向日本收回青岛一段,前定细则协定开始生效。水线收回后,将原日本青岛海底电报局改称为青佐水线运用处,但实际上仍由日本人控制。运用处设主任、稽查、电师、庶务各1名,均为日本人,其主任对外竟称“青佐水线电报局局长”,中国北洋Gov交通部仅派人担任报务总管兼测验员。运用处其余人员中国人日本 人并用,比例为3∶2。运用处电报设备为双工莫尔斯快机;电报多系日文,中英文亦收。营业和投递的公众电报概归青岛电报局办理。水线发生故障由日本递信省派水线船修理。
  1933年1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增进电报水线通信效率,特设水线总工程师1 人驻上海,水线工程师数人分驻上海、青岛、天津、烟台等地,专管水线监修、测验及机械装置整理等事宜。青岛中日之间报务繁忙,中国去日本电报多由水线传递。1934年5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电政司与日本递信省电务局正式签订报务合同。6月正式开放上海——东京无线电路,报价与水线报价相同。此后,青佐水线传递的电报日趋减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青佐水线运用处关闭,日籍人员撤至大连。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原撤至大连的日籍人员重返青岛,随即恢复青佐水线通讯,并公然挂出“日本电信局”的招牌。该局直接归日本递信省管辖,业务处理照旧。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青佐水线即遭破坏,此后不曾修复。发往日本电报均由青岛至大阪无线电报电路传递。水线运用处日籍人员除极少数看守水线报房设备外,大部分被征入军队或转入电报局。

TOP

第二篇 长途电信  
第三章 电报水线

第一节 青烟、青沪水线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际,德国为巩固其在青岛的统治,擅设青岛至烟台和青岛至吴淞口电报水线。青烟、青沪水线,由德国敷缆船“Podbieiski”号敷设。两条水线部长646海里(青烟238海里,青沪408海里),均在前海沿栈桥东侧上岸,设在缆引入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内。
  1900年10月,青岛德国电报局正式开业之际,清Gov电报总局要求电政大臣袁世凯奏呈外条部向德国提出抗议。后经多次磋商,议定中国借助用烟、沪水线,每日若干时通德国官报,吴淞、青岛、烟台3处德国水线与烟台、大沽、北京3处中国陆线通电。1907年5月,清Gov电报总局总办周万鹏与德国驻沪总领事卜利订立合同,规定青烟、青沪水线交接办法及山东铁路附设电线限制办法;并购回京、沪及北京至天津铁路电线,付49175马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