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概述



  青岛近代邮电通信创办于1893年,时清Gov在杨家村(今台东邮电局一带)建电报房供驻军使用。从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到1922年日本被迫交还青岛,以及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青岛邮电通信事业先后被德、日帝国主义侵权达33年之久。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即设“战地邮站”。1899年10月德国邮政部“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成立。德帝国主义为控制山东内陆商业活动,扩大经济掠夺,提供通信便利条件,胁迫清Gov于1899年4月17日在北京签约,在“胶澳租借地”内设胶州邮界(总局)。同年7月1日胶州邮界成立,邮界总局只限于管理内陆邮政分局及其下属的青岛邮件交换局与“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进行邮件交换。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国趁火打劫,悍然设青岛至烟台、青岛至上海两条电报水线。1900年后,随着胶济铁路建设的延伸,德国相继在胶济铁路沿线及“租借地”内增设胶州、沧口、四方、高密、青州、潍县、济南等17处邮电机构。德国铁路公司并在胶济铁路沿线车站设30余处电报房,办理公众电报业务。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对青岛邮电通信的垄断和把持较德帝国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即把青烟、青沪水线改接为青岛至日本佐世保军港间的水线,成立“战地邮便局”。1917年战地邮便局改称“青岛日本邮便局”,自定邮资,发行日本邮票,并在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立分局。1919年建邮便局大楼,次年扩建电话机房并架通青岛至济南的长途电话线路。1921年在团岛山建长波无线电台。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内设邮电管理机构,对青岛的邮电通信实行军事统制和业务垄断。1914年11月至1918年11月,日本强迫中国在青岛的邮电机构停业达4年之久;1922年被迫归还青岛之际,又强迫北洋Gov以重金赎买邮电通信设施。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夺占青岛电报、电话两局合并为“青岛电报电话总局”,此后统辖胶东半岛沦陷区的电信通信。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鉴于青岛邮局由英国人主持邮务,只派员驻局监视,迨太平洋战争爆发即攫取邮局,全面控制了青岛邮务。1945年4月为强化“战时体制”,将青岛电报电话总局改组为“青岛通信局”。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50余年间,青岛邮电通信事业虽有20余年交叉由中国Gov管辖,但其上层领导权却多为外国人控制。胶州邮界(总局)邮务长及高级职员均由德国人担任;青岛邮局历任12任局长,日本人和欧洲人即达11人。为此,青岛邮电职工曾勇敢地反抗过殖民统治和官僚资本势力的压迫,并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赵鲁玉、李西山、徐子兴等早期中共党员,在青岛邮电系统革命斗争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直接影响和促进了青岛革命斗争形势的蓬勃发展。1949年初,以中共党员张延水为首组织了青岛电信局几支革命力量,成立10人护局核心组,通过向局内上层人物邮寄《约法八章》、《入城手册》等宣传品进行政治攻势;同年5月成立护局委员会,组织骨干力量昼夜上岗护局,从而使青岛于解放之际,通信设备完好无损,并在解放后第二天就恢复了与解放区城市的通信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面临美帝国主义经济封锁、通信设备陈旧、维修配件无来源的极端困难境况,青岛邮电职工发扬了主人翁精神,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千方百计修旧利废、挖潜革新,使30年代日、美等国制造的老设备继续为邮电通信服务。1955年前后,青岛邮电职工在市话、电报、长话等技术方面完成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改革项目23项。1954年由山东省邮电管理局组织总结的“高祀田人工电报值机操作经验”,经邮电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1956年前后,青岛市邮电局又相继总结推广了“营业窗口工作经验”、“邮件投递工作经验”、“电报投递工作经验”、“市话机械、线路工作经验”等多项先进操作(工作)经验,并经过反复实践上升为“规定”或“管理制度”,对提高通信质量、加强企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青岛市邮局被授予全国工业交通基建财贸初级阶段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60年起,为解决四方、沧口一带工业缺少电话设备的困难,以“抽肥补瘦”的办法把地处市北区的市话二分局部分设备北移,这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又使一批大中型工厂企业解决了通信问题,支援了工业发展。“文化大革命”中,青岛邮电职工排除干扰,坚守岗位,保证了通信畅通。70年代,青岛市的市话设备由于长期超负荷盍已濒临瘫痪,但又无力更新。为此,广大技术人员和市话职工从手工制作零配件到机械制作“土设备”,使早应淘汰的旧设备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Our Party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青岛邮电事业进入了全面振兴时期。1979年起,青岛市邮电局实施了一系列改造措施:兴建扩建基础设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扩大通信网络、增设服务项目。1978年11月至1983年9月,采取邮电主管部门、地方Gov、用户三方集资的办法先后建成市话五、八、六3个分局(其中六分局全由用户集资),开通纵横制市话交换机1.06万门。1985~1987年,又集资引进2.8万门程控市话交换机和500路程控长途交换设备,彻底淘汰了运转近60年的日本产步进制旧交换机。与此同时,电报电路并入济南自动转报网,济南长途960路小同轴电缆敷入青岛市区,三类传真电报、256路程控用户电报交换机、无线寻呼电话系统、长途自动拨号等现代通信设备相继开通,使青岛市的通信手段步入现代化行列。1988年初,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青岛市长途通信枢纽楼投产使作;同年8月,500路长途程控交换机开通。次年3月和8月,2000路程控用户电报交换机和64路电报自动转报机先后投产。1989年,石老人旅游开发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开通程控电话。胶南、黄岛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内电话通过光纤通信电缆接入烟墩山微波站进入老市区。该年末,即墨的市话与市区并网。1990年华阳路和广西路市话分局分别增装程控交换机3000门和1万门,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9万门,居山东省城市市话之首;年内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继崂山、黄岛之后,也全部开通了无线寻呼电话,形成了以青岛市老市区为中心的全市无线寻呼网。1990年8月,长途电话再添1000路自动程控交换机。同年,市属各县(市、区)邮电局的长途电话全部进入全国长途电话自动拨号网。青岛市已可与国内700多个城市,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长途电话。至此,由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投资兴建的济南——临沂——青岛的长途数字微波传输工程也于1990年底全线试通,为青岛长途通信增添了新的传输手段。
  1980年以来,青岛市邮电局相继开办邮政储蓄、集邮、有声信函、国内国际特快专递和邮政快件等新业务。至1990年底,全市邮政储蓄点已达173处,集邮点31处,特快专递和邮政快件已分别通达75个和120个国家、地区。1984年起,根据青岛市管辖范围扩大后的区域,统一规划了通信网点建设,改造和扩大了邮政生产场地。1990年10月,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青岛市邮政枢纽楼投入使用。平度、即墨、莱西、黄岛、胶州等邮电局,先后新建和扩建了邮电大楼,使生产场地成倍增加。全市各支局、所营业门面装潢一新,邮政机械设备逐年增添。1990年底,市局邮运汽车已达49辆,比1978年净增29辆。航空邮路从无至有,1990年已发展至12217公里,通达13个大中城市。
  1979~1990年,青岛市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其主要通信能力的增长已提前实现发邮电部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三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与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已趋同步。截至1990年,全市计费业务总量(1980年不变价格)已达6856.39万元;其中市局4742.49万元,比1987年增长9倍。全市邮电局、所已发展到211处;其中市局41处,比1978年净增9处。市局邮路总长16204公里,比1978年增长4.9倍。电报电路54路,比1978年净增20路,除同城电路外,已全部实现自动转报。长途电话电路1336路,比1978年增长21倍,其中自动电路占总数的75%以上。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09万门,比1978年增长4.4倍,其中程控交换机占总容量的72%,市区百人拥有电话机数达5部。市局固定资产原值达1.6亿坏分元,比1978年增长4.9倍。1990年市各县(市、区)邮电局电计费业务总量共达2113.9万元,邮电局、所170处,邮路总长2205公里,电报电路53路,长话电路382路,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总容量2.1万门,农话交换机3.2万门,乡乡能电话,其中22个乡镇实现了自动拨号。
  青岛市邮电局的通信设施、技术力量,以及经济效益等在山东省邮电系统中具有雄厚优势,是全国重要的邮电通信枢纽之一。20世纪初即已具有指挥、管理和经转胶济铁路沿线以及山东半岛邮电通信业务的职能,与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直有直达电路和邮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仍然是辅助省会局疏通业务的中心,长期负责省内国际邮件互换、国际用户电报经转以及航空邮件、电报经转等任务。特别是国际通信业务在省内占有绝对优势,1980年前国际业务量一直占全省总量的90%左右,1981年后仍占50%以上。1978年以来,邮电系统开办的主要新精力项目,部、省业务主管部门多先安排青岛试办,对保进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青岛市邮电局上交的收支差额和税金,自建国以来一直在山东省邮电企业中名列前茅。1949~1990年累计上交金额2.27亿元。其中,1979~1990年12年间上交1.68亿元,占建国后42年上交总额的74%。1985年和1986年连续峡谷年被邮电部评为全国经济效益较好的邮电企业。1987年1月起,青岛市邮电局实行计划单列,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当年即实现利润666.09万元。1990年全市邮电业务收达1.3亿元,在山东省各市(地)级邮电企业中首次突破亿元。其中市局9334.6万元,比1978年土产工4.6倍;收支差额完成3864.15万元,比1978年增长11.2倍;年人均创收入3.1万元;劳动生产率人均1.59万元,分别高于全国邮电企业总平均数的1倍和0.7倍。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青岛的邮电事业,必将随着现代化城市的日趋迈进而再创辉煌。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青岛建置前,官方通信由即墨县衙设置的驿站传递。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即设“战地邮站”,1898年1月改为“邮政代办处”。1899年10月德国邮政部在“胶澳租借地”成立“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1900年7月德国在胶州塔埠头设立邮政代办所,是年11月为服务于镇压高密反筑路农民的胶澳德军特遣队而设立高密邮亭(后改为邮政代办所),1901年4月在沧口设立邮政代办处。1901年5月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在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阿尔柏尔特大街(今安徽路)、梯尔皮兹大街(今莒县路)交叉路口一侧所建的邮电大楼投入使用,开办邮政、电报、电话业务。1902年7月在潍县设立邮政分局,1903年6月在青州设立邮政分局,同年在四方和北九水设邮政点。1904年4月在济南设立邮政分局。同年12月在李村设立邮政代办处。德国宣称:“在中国开办邮政是德国事业的开路先锋,不是为了一般邮件的经转传递;邮局的不断扩建,对于德国的利益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1899年7月1日清Gov设胶海关,内设胶州邮界,辖同年建立的胶州、即墨、平度、潍县、青州、邹平、济南、沂州等邮局和“胶澳租借地”内设立的青岛邮件交换局。1900年增辖高密、周村、莒州3处邮局,代辖12处。1901年济南设立副邮界,胶州邮界范围缩小。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胶州邮界在铁路沿线和重要城镇所辖的邮局增至18处,次要地方设邮政代办支局14处、信柜6处。此后胶州邮界所辖内地邮局逐年增加。到1910年,有总局和分局21处、代办所82处、信柜14处、输汇寄银钞的局17处,其中包括甲种局(又称火汇局,设在通火车、轮船之处)10处、乙种局(又称旱汇局,设在不通火车、轮船之处)7处。1910年全国重划邮区,每一行省为一邮界。山东在济南设邮界,胶州、烟台改为副邮界。1911年5月30日,清Gov邮传部接管邮政。胶州副邮界管辖邮区西到昌乐,南部以安东卫到沂水一线,东部以沙河到金家口一线,与烟台副邮界分界。1912年废“大清邮政”,建立“中华邮政”。1914年1月1日起撤销邮界,济南设邮务管理局,胶澳设“青岛一等邮局”。
  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随即接管德国在青岛的邮电机构,设立邮政、电信业务合一的“野战邮便局”,并在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若干分局。同时,强迫中国邮电机构停业。1918年10月10日北洋Gov交通部参事权量与日本“青岛守备军”民政部递信部长古贺传吉签订《胶州湾及胶济铁路间关于中日两国邮电事务处理办法》,中国邮电机构才得于11月1日起恢复业务。1917年9月胶澳日本野战邮便局改名为“青岛日本邮便局”,于1919年6月迁入所泽町(今堂邑路)邮政大楼。在青岛设分局、所13处:佐贺町(今广西路)局、大鲍岛(今中山路)局、松根町(今恩县路)局、埠头(今大港)局、若鹤町(今辽宁路)所、天津路所、胶州路所、台东镇局、四方局、沧口局、李村局、北九水所、沙子口所;并在潍县、济南设邮便局,城阳、胶州、高密、博山、坊子、潍县、昌乐、青州、金岭镇、张店、周村、普集、济南、淄川煤矿设电信办事处。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日本设在胶澳及胶济铁路沿线的邮电由北洋Gov交通部派员接收。北洋Gov交通部邮政总局接收山东日本邮局房16处,其中胶澳有所泽町(今堂邑路)、大和町(今热河路)、台东镇、四方、沧口5处。接收后,青岛一等邮局设在堂邑路,对外称“胶澳商埠邮务总局”,下设广西路第一邮务支局、台东支局、四方支局,沧口局为省辖二等局。1923年又增设大鲍岛(今中山路)、奉天路(今辽宁路)、码头3处支局,同年四方支局升为省辖二等局。1927年3月31日大鲍岛支局撤销。1934年增加湖北路支局(原无线电台营业处);并根据南京国民Gov交通部关于邮电机构合室营业的批示,广西路、辽宁路、码头、东镇、湖北路5处邮电合室办理业务。1935年6月湖北路支局撤销,改设云南路支局并设南海路邮亭;7月李村代办所升为省辖三等邮局(次年7月重归青岛一等邮局);5月开办柳树台代办所;7月开办中国旅行社代办所,红石崖代办所划归青岛一等邮局;为杜绝日本长期利用日籍船只私收私运邮件,于11月将南海路邮亭迁至小港并派员监督。从1935年至1945年间,每年夏季派员在湛山、东海饭店开办夏季邮局及代办所,不列正式局、所。1936年九水、夏庄、四流路、浮山所4处信柜升为代办所。1937年4月登瀛信柜升为代办所,王哥庄、惜福镇、华阴集3处代办所由即墨局划归青岛一等邮局。1937年下半年先后撤销小港邮亭及3处代办所,年底有一等局1处,二等局2处,三等局1处,支局5处,代办所15处,信柜7处,村镇邮站44处,邮票代售处22处,信筒信箱57处。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年,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指示华北地区邮政机构推出外籍局长(邮务长)维持邮务。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时青岛地等邮局由英国人主持,日军对之虽未能直接夺占,但仍派员进驻邮局监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遂将英籍局长掳往集中营,完全控制了青岛邮务,青岛一等邮局归“北平邮政总局”(1942年7月改称“华北邮政总局”)管辖。1945年8月青岛邮政代办所由1937年底的15处减至8处,信柜由7处减至2处。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青岛一等邮局重归山东邮政管理局管辖。四方、沧口邮局由二等局降为三等局,年底信柜全部撤销。1946年5月开办海阳路第六支局,8月开办浮山所第七支局(1948年改为代办所,后又撤销);同年阴岛(今红岛)、薛家岛、红石崖、辛安集4处代办所因该地区解放失去联系停办。1947年6月在小港设邮亭。1948年村镇邮站全部撤销,年底有一等局1处,二等局1处,三等局2处,支局6处,邮亭1年,代办所7处,邮票代售处18处。1949年3月在山东大学开办邮亭,4月改为第六支局,撤销海阳路第六支局。1946年1月4日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邮政储金汇业局青岛分局在青岛一等邮局开办,同年6月在台东镇设办事处。1947年局址迁到中山路。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邮电部接管青岛一等邮局和储汇分局。同时,在崂山华阴设南海专区崂山行动办事处邮局。8月25日撤销储汇分局,人员并至邮局。是年底,青岛市有邮政局所27处。其中:邮局1处,邮政支局10处,邮亭3处,代办所13处;邮票代售处38处;信筒信箱107处。1951年8月1日青岛市邮政、电信两局合并为青岛市邮电局,沧口、李村两地的邮政、电信机构也于9月15日分别合并。同年9月1日崂山邮局改名流亭邮局(后改为李村支局领导的营业处),划归青岛市邮电局,城阳邮局则由青岛市邮电局划归山东省邮电管理局。
  1952年,青岛市邮电局有邮电局所45处。其中:邮电局1处,邮电支局10处,邮电所6处,代办所28处;邮票代售处37处;信筒信箱123处。1953年起青岛市邮电局将私人工商户承办的代办所改由合作社承办,同时,水清沟等代办所相继改为邮电自办局所。1957年4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机要交通局划归青岛市邮电局,为机要通信科,开办机要通信业务。1959年底,有局所42处,均为自办,代办所全部撤销。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先后撤销邮电所8处;同年,城阳、马哥庄、棘洪滩、河套、阴岛等5处支局由即墨县邮电局划归青岛市邮电局。1962年撤销泰山路邮电所;同年崂山县邮电局成立,李村、流亭、王哥庄、惜福镇、夏庄、沙子口、北宅、城阳、马哥庄、棘洪滩、河套、阴岛等12处邮电支局所划归崂山县邮电局领导。1962年底,青岛市邮电局有局所27处。其中:邮电局1处,支局10处,邮电所16处;邮票代售处118处;信筒信箱190处。1971年开办台西三路、晓翁村、吴家村、北岭等4处邮电所。1974年海泊桥邮电所升为支局。1976年开办辛家庄邮电所。1980年人民邮电所升为支局。1980年底青岛市邮电局有局所32处。其中:邮电局1处,支局12处,邮电所19处;邮票代售处74处;信筒信箱189处。1982年湛山及楼山后邮电所升为支局,并开办汇泉宾馆及海员俱乐部2处邮电所。1983年延安路邮电所升为支局。1984年开办黄海饭店、南京路、长江路、镇江路邮电所4处(镇江路邮电所未开业,1986年撤销)。1985年底青岛市邮电局有局所38处。其中:邮电局1 处,邮电支局16处,邮电所21处;邮票代售处98处,信筒信箱279处。1986年开办洛阳路邮电支局,吴家村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1987年开办错埠岭、上杭路邮电所2处,撤销黄海饭店、汇泉宾馆邮电所2处(均改为代办点)。1988年开办镇江路邮电所。1989年2月开办山东路邮电支局、潜艇学院邮电所,原晓翁村邮电所因拆迁停办。1989年底局所共40 处。同年邮票代售处从上年的117处压缩至60 处。1990年开办板桥坊邮电支局和水清沟二小区邮电所,延安一路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原营子邮电所撤销。截止1990年底共有局所41处。其中:邮电局1处,邮电支局21处,邮电所19处;输邮政储蓄的支局15处;市区邮票代售处60处;信筒信箱295处。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胶州邮界主要年份局所网点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及其所属分支机构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青岛日本邮便局及其所属分支机构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青岛日本邮便局及其所属分支机构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青岛一等邮局局所网点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青岛邮局局所网点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青岛一等邮局局所网点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建国后青岛市邮电局主要年份局所网点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一节 直辖局所

青岛市邮电局局所网点表
2.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一章 局所网点

第二节 县(市、区)局所


  1958年11月,即墨、胶县、胶南3县邮电局划归青岛市邮电局,共有局、所76处。其中:即墨35处(代办所10 处),胶县21处(代办所4处),胶南20处(代办所4处)。1961年1月1日,3县邮电局分别划归烟台和昌潍地区。1962年7月1日崂山县邮电局成立,设局、所12处,其中自办10 处、代办所2处。1966年增至13处,全部自办,其中邮电局1处、邮电支局5处、邮电所7处,有12处办理电报和长话业务;全县有邮票代售处21处,信筒信箱66个。1970年邮电分设。1972年崂山县邮政局、所增至15处,其中邮政局1处、邮政支局5处、邮政所9处,实现了公社驻地全部设有邮政服务点。有14处局所办理电报业务,13处局所办理长话业务。
  1979年1月1日,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和黄岛区邮电局划归青岛。包括崂山县在内4县1区局、所共有97处。其中:黄岛3处,崂山15处,即墨35处,胶县19处,胶南25处。除即墨有代办所2处外,其余全为自办。在97处局、所中,办理电报业务的90处,办理长话业务的89处,共设邮票代售处16处,信筒信箱290个。1982年,局、所增至98处。1983年10月,莱西县、平度县两邮电局划归青岛,增加局、所69处。6县1区共有局、所167处。其中:平度46处,莱廿23处,即墨35处(代办所2处),胶县18处,胶南27处,崂山15处,黄岛3处。共设邮票代售处24处,信筒信箱561个。在167处局、所中,办理电报业务的159处,办理长话业务的158处。1984年后,各地按每处乡镇驻地设网点的要求,局、所略有调整。截至1990年底增至170处。其中:邮电局7处,邮电支局151处,邮电所8处,代办所4处。170处局、所中办理报话业务的有164处。平均每处局、所服务半径为6.67公里。共设邮票代售处16处,信筒信箱520个,农村信报站1147个,报刊发行站148个,邮政储蓄点158个,集邮点7处。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二章 邮件运递

第一节 邮  路


  邮差邮路 胶州邮界初创时,通内地邮差邮路有6条:青岛——即墨——莱阳(连接芝罘、威海卫),每周1次。青岛——蓝村——平度——沙河(连接莱州——黄县——登州等),每周2次。青岛——胶州——高密——潍坊——青州——周村——邹平——济南,每周3次,向北通过齐河到北京、天津。青岛——胶州——诸城——莒州——沂州,接滕县、济宁州等处,与镇江——北京干线相接,每周3次。潍县——安丘——莒州,南接沂州,北接济南线,每周2次。胶州——灵山卫,每周5次。邮差每天步行50公里,往来受官方保护。
  1908年至1909年,烟台至青岛设日夜兼程骑差邮路,属烟台邮界。1914年1月1日起,胶州邮界撤销,内地邮路统归济南邮务管理局管辖。
  铁道邮路 1901年胶济铁路通至胶州,胶州邮界和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订立协定,允许在火车上运送封固的大清邮局邮袋。邮运时间由2天缩短至3小时。随着铁路延伸,西去邮差邮路逐步由火车代替。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德国邮局在来往于青岛和济南之间铁路列车上配有标志着德国国家邮政管理局自备的邮政专用车厢,与铁路沿线德国邮政机构相联系,并通过铁路人民传送每天来往于青岛至胶州和高密的邮包。1906年胶州邮界和德华山东铁道公司订立合同,设专用车厢运递大清邮政邮件,并派人押运。邮路长度为393公里。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后,火车邮运被日本军队禁止,直至1917年3月26日签订《中日两国邮电事务办法》及1918年10月10日签订《办法之细则》后,11月1日起才得以恢复(在此4年间,青岛邮局不得已开办济南至即墨邮差邮路,维护邮运。邮路全长399.5公里,由42 名邮差每日发1班,每一单程需行7日)。1937年底,日本军队侵占山东,12月25日胶济铁路全线停通。次年2月11日虽恢复通车,但日军仍不准在火车上带运邮件,延至4月18日始恢复邮运。火车停运的4个月中,邮件改由青岛至天津海运、青岛至潍县长途汽车带运和青岛邮局自备2辆汽车至潍县、台儿庄、烟台接运。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民党军队不断制造磨擦,胶济铁路不能正常通车。10月,西去火车仅能通到潍县,11月15日后只能通至城阳。这期间,青岛向外发的邮件改由沧口邮局由早班经胶县转发,重要邮件则托军用飞机带运。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至12月16日胶济铁路全线恢复通车。1947年2月28日胶县以西线路又复中断,至6月仅能通至城阳。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7月10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次日恢复邮运。同年,京青邮路开办。济青邮路自备邮厢容间开始为50立方米,后改为75立方米。1949年7月11日至1985年3月31日,邮件由济南邮政局派押,1985年4月1日起改由青岛市邮电局派押。沿途交换点去程13处,回程10处,全程393公里。京青邮路自备邮厢容间开始为30立方米,后改为92立方米,全程887公里,由北京邮政局派押。青浦邮路,1950年4月由青岛市邮电局派押,租用邮厢容间48立方米,至浦口全程1056公里。10月后划归济南邮政局管理。青烟邮路,始于1959年(以前邮件由济烟车在蓝村交换)。1974年6月20日起租用车厢48立方米(1987年4月1日起改为30立方米),由青岛市邮电局派押,全程235公里。沿途交换点去程6处,回程7处。青兰邮路,1975年9月21日开办,由青岛市邮电局派押,全程2246公里。1978年至1980年改至宝鸡,全程1743公里。1981年又延至兰州并隔日至西宁,至西宁全程2462公里,自备邮车,容间92立方米。沿途交换点去程22处,回程25年。截至1990年底,铁路邮路共有青岛——西宁、青岛——济南、青岛——烟台3条,由青岛市邮电局派押,长3090公里。全年铁路邮运量达132120.3万袋公里。
  轮船邮路 胶州邮界只有青岛——阴岛——薛家岛小轮邮路。
  1898年,德国捷成轮船公司的邮轮航行上海——青岛,每周1次。1899年,每4~6天往返上海——青岛——芝罘——天津1次。1901年捷成公司改为汉堡——美洲航运公司(又称德美轮船公司),有4艘邮轮由上海经青岛至芝罘或天津。1903年汉堡——美洲航运公司在青岛设分公司,每月定期有1艘客轮自欧洲来青岛,并有香港经青岛的航线。此外,还有日本大阪轮船公司的客轮每3周定期航行神户——青岛——芝罘——牛庄——神户1次等。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的邮件主要交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的邮轮带运,也利用其他航运公司轮船带运,或利用军舰和货轮发送。去欧洲和德国邮件,由上海去欧洲轮船经转。发往中国内地的邮件,先是由上海、烟台、天津3地中德邮局间交换;1899年7月1日大清胶州邮界成立,并在青岛设交换局,部分邮件遂由青岛本地交换。去塔埠头邮件开始由总督府的小艇每隔两天运送1次,由军人押送,如遇航路封冻,每周2次由陆路骑马运送。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青岛日本邮便局开办的轮船邮路有,每月日本8次,,大连9次,上海7次,仁川3次,天津、基隆各1次。1923年起,国内定期轮船邮路有青岛——上海、青岛——烟台和青岛——石臼所——新浦,以及原有的青岛——阴岛、薛家岛小轮邮路。此外,与海参崴、日本及被其侵占的大连、基隆和朝鲜的仁川均有轮船运送邮件。1937年底,日本军舰封锁青岛海口,去石臼所、新浦港的小轮停驶。小轮停驶期间,去石臼所、新浦的邮件改由永昌栈风船托运。1939年7月1日起恢复小轮邮路,同年平开青岛至响水、连云港邮路。1939年5月6日起,日本——青岛邮船由1艘增至2艘。1940年增开青岛至石岛小轮邮路。年底,轮船(包括风船)邮路总长度达5649公里。1945年日本投降前,青岛的轮船邮路已不正常。7月青岛——石臼所停航,年底青岛至烟台、石岛停航,去烟台、威海等处邮件改由青岛——即墨委办汽车转发。1946年1月起轮船邮路主要由青岛——上海、青岛——天津、青岛——连云港3条。1947年6月后,不定期邮路增加营口、烟台、石臼所、薛家岛、红石崖等处,11月间曾利用国民党军船运邮。1948年不定期邮路增加秦皇岛、龙口等地。
  1949年8月1日,青岛一等邮局与青岛公祥船行等11家轮船公司订立代运邮件合同。年底有青岛至天津、上海、烟台、大连、石臼所、连云港、石岛、香港7条邮路。其中常用的有石臼所、连云港和香港等线,其他因船期不定而未用或少用。1959年至1962年为疏运胶济铁路沿线去东北包裹,邮电部邮政总局指定青岛——大连为正式邮路,由青岛邮电局派押。此后,陆路交通发展,轮船邮路逐年减少,到1965年仅剩青岛——石臼所1条邮路。1971年,青岛的轮船邮路停办。1979年,青岛——黄岛小轮邮路开办。1982年6月上海——青岛轮船邮路开办,由上海邮政局主管,1986年改为青岛市邮电局主管,1987年撤销。1989年青岛——黄岛邮路撤销,至此轮船邮路全部停办。
  汽车邮路 1922年胶澳邮权收回后,青岛一等邮局自备邮运汽车1辆,开辟市内邮路,接送邮件。1933年山东省邮政管理局与山东省建设厅签订汽车代运邮件合同,8月1日起开办青岛——烟台委办汽车邮路,同年又增加青岛——黄县、青岛——海阳、青岛——金家口、青岛——沙河4条委办汽车邮路。1936年增开青岛——登瀛、青岛——惜福镇、青岛——板桥坊、青岛——大崂、青岛——王哥庄5条市郊委办汽车邮路。1938年初日本军队侵占青岛后,这些邮路相继停驶。1938年日本在青岛设交通公司,青岛到李村邮件由交通公司汽车代运,下半年青岛——即墨恢复通车代运邮件。1939年6月1日青岛——王哥庄委办汽车邮路恢复。1941年5月1日起王哥庄邮件由即墨邮局转发。同年6月1日青岛——烟台恢复通车,青即邮件改由青烟邮路代运。1942年开办青岛——掖县委办汽车邮路。1944年青烟线又停通,邮件由青岛——烟台轮船代运或由海运天津转发。25日起代运邮件,1946年底停通,1948年恢复,1949年初又停通。此后青岛——即墨间改为自行车邮路,直至即墨解放。
  1949年6月11日起,青岛一等邮局自办青岛——潍县汽车邮路并派押。7月11日青济铁道邮路全线恢复后,青潍汽车邮路停办,另开青岛——烟台自办汽车邮路,并带运流亭、即墨邮件。建国初期,市内较远的支局、所邮件利用委办汽车代运。到1959年,市内有青岛至四方、沧口、浮山所及台东至李村等委办汽车邮路202公里。1961年市内自办邮路增加,委办邮路仅剩浮山所8.9公里,市郊及长途委办汽车邮路增至970公里。其中包括青岛至即墨、店集、金口、小纪、行村、海阳、穴坊、马哥庄、王哥庄,李村至北宅、沙子口、夏庄、王哥庄、惜福镇,板桥坊至流亭、马哥庄等。1962年崂山县设邮电局后,部分委办邮路由该局管理。到1965年,自办邮路135公里,委办邮路295公里,市内均改为自办。1971年起自办汽车邮路超过委办邮路,1978年均为自办。1982年青岛——即墨邮路由自办改为委办(普通及机要各1条,机要派人随车押运)。1983年开办青岛——平度委办汽车邮路。
  1979年至1984年,每至冬季胶县邮电局经转去东北的食品、土产包件突增,致使运力困难。在此期间,青岛市邮电局派出2辆汽车,每天自胶县运至烟台。1987年增加自办市内快递邮件汽车邮路88公里。1988年增加市内邮政快件邮路2条58公里。1989年撤销青岛至即墨、平度两条委办邮路151公里。1990年开办市区至经济技术开发区邮路40公里(包括轮渡8公里)。截至1990年汽车邮路共有897公里,其中自办852公里、委办45公里。全年汽车邮运量达382.87万袋公里。
  航空邮路 1932年沧口设机场,中美合办的中国航空公司班机每星期二、四、六由上海经青岛抵北平,星期三、五由北平经青岛抵上海,青岛一等邮局开始利用飞机带运邮件。1933年航线改为上海——东海(海州)——青岛——北平。北上机为星期二、五、日,南下机为星期一、三、六。航线分甲、乙两线。甲线784公里,乙线691公里。1937年8月10日开通青济舷一,但只飞了3天就停航。1945年10月15日起,利用美国军用飞机往来沪青津间免费代运邮件。11月23日中国航空公司沪青平航线复航度带运邮件,星期一、三、五北上,星期二、四六南下。因客运拥挤,1946年3月起只限运信函和明信片。1947年2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指定上海、南京、青岛、天津、北平等27处邮局为航空邮运中心局,凡中心局附近各地航空邮件均以相关中心局为集散地。时青岛航空邮路有4条:沪宁青济平津线(中国航空公司)、沪宁徐青济平线(中国航空公司)、沪宁青济平线(中央航空公司)、青潍线(便机及总空运大队)。1948年各航空邮路陆续停航。
  1949年至1983年青岛无航空邮路。1984年邮电部指定青岛市邮电局为航空邮运局,同年9月10日起开办青岛——北京、青岛——上海、青岛——大连——沈阳3条航空邮路。1985年11月16日开办青岛——南京、青岛——广州航空邮路。5条航空邮路总长4383公里,单程长度分别为687公里、673公里、721公里、552公里、1750公里,均为每周1班。1986年增开青岛——郑州——西安航空邮路1215公里,1988年增开青岛——长沙航空邮路668公里,同年青岛——广州调整飞行路线增加行程110公里,年末航空邮路6412公里,班期改为每周2~2班,其中至广州已达逐日班。    1989年4月1日起邮电中指定青岛市邮电局为航空转口局,负责经转淄博、青州、潍坊、烟台的航空邮件。1990年停开青岛至南京线,增加青岛至厦门、沈阳、长春、哈尔滨、合肥、武汉等地的航线,年末航空邮路共有10条、12217公里,其单程长度及飞行路线分别为:
  青岛——郑州——西安,1215公里,周2班;青岛——广州,1860公里,周6班;青岛——上海,673公里,周5班;青岛——厦门,1571公里,周2班;大连——青岛——合肥,1015公里,周2班;青岛——合肥——长沙,1298公里,周2班;青岛——沈阳,721公里,周1班;青岛——北京,646公里,周2 班;长春——大连——青岛——合肥——武汉,2007公里,周3班。1990年全年航空邮运量达2643.54万袋公里。
  机要邮路 1957年4月青岛市邮电局接办机要通信后,到1960年仅开办了摩托车、自行车邮路。1961年至1972年,利用火车及委办汽车邮路(派人随车押运)。1973年开办自办汽车,民路。截至1990年,自办机要通信汽车邮路212公里,委办机要通信汽车邮路45公里。
  市郊乡村邮路 1922年,沧口二等邮局设村镇信差2人,逐日步班路线是沧口至营子、楼山后、西宋哥庄、南渠、仙家寨、白沙河、东宋哥庄、赵哥庄、黄埠、东黄埠、夏庄、法海寺、东小水、西小水、丹山;2日步班路线是沧口、水清沟、要村、张村、彭家庄、南宅科、于哥庄、段家埠、登瀛、沙子口、姜哥庄、崂山村、旱河(今汉河)、九水、于家下河、郑疃、侯家庄、东李村。1935年李村代办所升为三等局,大部分村镇邮件改由李村邮局用自行车投递,取消步班投递。  1949年8月,崂东、崂西、夏庄各邮政代办所、信柜及邮路划归崂山邮局。李村、四方、沧口乡村邮路划为4个自行车段,均为每日班。同年12月城阳划归青岛后,城阳所辖乡村线亦划为4个段。1958年崂山郊区成立8个人民公社,除中韩外,其他7个公社都设投递点,每社设乡邮员2人。崂山郊区人民Gov驻地至公社邮件运输,除青岛——李村是自办汽车邮路外,县内邮运投递由该局管理;青岛市邮电局管辖的市郊乡村邮路减缩至150公里。1975年增至215公里。至1990年底又减至132公里。
  国共通邮 1946年4月起,青岛经胶县有通往解放区邮差邮路2条:胶县至铺上,可通至张应集,邮差1人,间日班;胶县至日照,邮差4人,自行车逐日班。日照解放区战时邮局每隔十几天交发邮件1次。这两条邮路有时受阻,班期不正常。烟台解放区也有邮件转来青岛。1947年11月3日南京国民Gov交通部禁止与解放区通邮。1949年初天津、北平解放后,华北人民Gov邮局总局于3月9日公布《关于与蒋管区通邮暂行办法》,指定北平、天津、秦皇岛3地邮局为华北进出口邮件交换局。1949年2月青岛一等邮局根据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邮政总局“关于试办国共通邮的通知”,于2月28日将收寄去解放区的邮件发稿上海转发,3月收到北平转来邮件,3月13日、26日派村镇邮务稽查分别到即西县太祉庄及及县与解放区战时邮局洽商通邮,战时邮局认为以按规定地点通邮为宜。同年4月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通令禁止与解放区通邮。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二章 邮件运递

第二节 信件敛取


  1922年青岛一等邮局有信筒36处(不包括四方、沧口);从1929年3月起敛筒频次由每日3次改为4次,出班时间平日9时、14时、18时半、21时半,节假日只出9时、18时半2班。1935年信筒增至38处,1936年5月起增装信筒12处,后又增装航空信筒7处,共有57处,变通信筒由敛信差4人敛取,航空信筒由去飞机场的汽车敛取。1946年敛筒仍为4人,频次改为日出2班。
  建国后,青岛邮局投递组有专职敛筒员4人,集中敛取市南、市北、台西、台东4个区的信筒(箱),日出2班。四方、沧口、李村3个区的信筒(箱)由所在地支局投递员兼敛。1949年底有信筒(箱)107处(包括赶班信筒)。1953年增至165处,敛筒员增至6人,日出3班。1960年改为2班。1963年7月起设4个敛筒段:堂邑路——汇泉(12.5公里);堂邑路——西镇(11.5公里);堂邑路——延安路(12公里);堂邑路——海泊桥(12公里)。出班、回班时间为:第1 班13时出班,15时回班;第2班16时半出班,18时半回班。1967年起敛筒由自行车改用摩托车,4个段并为2个段。堂邑路——汇泉——西镇(24公里);堂邑路——东镇(25公里)。1973年两个段长度分别增至29公里及31公里。1977年5月起将集中敛筒改为由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5个邮电分局各投递段兼敛。1981年青岛市邮电局对敛筒频次、时间进行整顿,制定了敛筒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1982年3月1日起各邮电分局先后设专职敛信人员。不在敛筒路线内的筒(箱)由投递员兼敛,支局、所内及门前的信筒(箱)由支局、所负责敛取,年底有专职人员敛取的信筒(箱)116处,投递员兼敛的42处,支局、所自行敛取的54处,用户单位自开信日出3班,第一、三班是敛取信筒(箱),第二班敛支局、所的本市信,赶班投递。1985年青岛市邮电局共有信筒(箱)279处。1988年信筒(箱)增至292处,至1990年共达295处。1990年为确保市区内互寄信函当天下午收到,指定湛山支局及延安三路、湛流干路口的信筒为赶班处理信筒,对该支局和信筒每天11时前收寄或开筒的市内互寄普通信函单独交接处理。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二章 邮件运递

第三节 市内投递


  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一等邮局在堂邑路始设市内投递业务,另在台东设投递段,共有信差44人,差长4人。四方、沧口二等邮局各设信差1至2人,沧口另设乡段信差2人。市内日投2班,乡段逐日班和2日班各1段。1929年8月起,市内平日出3班:9时、12时、16时,遇有特殊情况,在堂邑路周围二三里内20时再送1班;节假日出2班:8时、12时。1936年1月10日起增加临时信差10人,试出4班,共16个平信段、4个快信段。至1937信差达到90余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投递日出3班。1945年5月25日起,取消快信段。至日本投降时,信差有61人,其中抽出10多人顶替职员工作,由日出3 班改为2班:10时15分、15时半;本埠函件在13时前投入信筒或13时半前投入堂邑路信筒的当日投递,进口航空邮件9时前收到的随第一班投递,15时前收到的随第二班投递。1946年1月14日恢复快信段,设8个段,4月增至16段,每段1人,连同平信段和差长共50余人。年底,信差增至71人,稽查5人,替班6人,敛信4人,共86人。1947年6月将台东镇原属乡段范围的太平镇、仲家洼、东吴家村、西吴家村等地划为市区投递,由原间日投改为日投2次。1948年4月16日实行“分区投递办法”,市区划为18个投递区,撤销快信段(要求用户在信封上加注投递区号),分41个段,计49人,另有0段(即邮政局所在地堂邑路)1人,分信、登记包单2人,替班备查6人,稽查5人,敛信4人,听班2人,清洁工1人,共70人。1949年3月信差人数定为59人,实有94人。
  1949年6月后《胶东日报》、《青岛日报》均由青岛邮局总销发行、信报合投。1949年底全市共有投递点5个。堂邑路投递范围为市南、市北、台西,分38个段;台东镇支局9个;四方支局3个(其中1个半乡段);沧口支局4个(其中1个半乡段);李村支局5个(其中乡段4个)。城市段日出2班,乡段日出1班。1949年7月恢复快信投递,进口快信改由大港火车站接车。
  1952年1月取消快信段,实行平快合投。同年在劳动竞赛中,投递员采用顺信、理报、分堆、细排的操作法,各项工作次序衔接,投递时间缩短1.5小时。1953年1月起,城市段改为日投3班,乡段为逐日班。云南路、辽宁路、龙口路分点投递。城市投递段由52个扩大至60个,乡段由7个扩大至14个。1954年将投递工作中各方面的先进操作经验加以总结并在全局推广。优秀投递员战毓銮学习和运用先进投递经验,从1954年7月起至1960年9月间共投递信报300多万份无差错,同时千方百计将地址不详等“死信”2000余件投递到用户手中。1955年4月25日起,进口函件由原分拣至投递点改为直分到投递段,缩短了投递内部处理时间。1958年,云南路、辽宁路、龙口路投递点撤销,又合并到堂邑路。全局投递段为77个(其中乡段15个)。1959年水清沟开办 支局,增设投递点。同年因自办力量不足,在大麦岛设公社投递员2人,近郊、农村设邮政代投点24处。从1960年开始,城市段改为日出2班,乡段仍为1班。
  1962年崂山县邮电局成立,李村支局投递段改归该局领导。市内投递段为72个,其中乡段2个,投递点5处,投递员99人。
  1971年起青岛市邮电局按市区区划实行邮电分局制,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5个邮电分局和水清沟支局设投递点。农村邮政代投点全部撤销,改为自投。1980年9月1日湛山支局设投递点,同年投递段由95个扩至165个,投递员227人。1981年7月1日海泊桥支局设投递点。1982年5月1日楼山后支局设投递点。1984年1月1日辽宁路支局恢复投递点。1985年有投递点10处,投递段165个(其中乡段8个),投递日行程3517公里,其中城市段3309公里,乡面208公里,平均每段日行程20公里,投递227户。另有机关段4个,日投66户。投递员平均每天每人室内处理时间1.5小时,投递时间5.5小时至6小时。平常函件役送到2层楼,3层楼以上役到用户信报箱或投递点,给据邮件及国际邮件全部按直投递。1986年2月根据省邮电管理局通知,特种持号函件按挂号直接投递,取消填写领取邮件通知单办法;城市居民散户订阅的刊物,不再执行订户签收制度,由投递员在投递卡上签章负责;凡城市住宅楼房(指3层及以上)已安装信报箱的(标准箱),包裹详情单、领取汇款通知单均作平件按分户箱投递,其他住宅楼户、平户作平件按直投递,但甲类保价包裹详情单及高额汇款通知单仍按给据邮件投交及签收。1984年后,青岛市高层楼群住宅小区发展迅速。1986年4月投递段增加9个,仍难以满足城市通邮需要。1987年10月1日起青岛市邮电局在新建小区与南京路、洛阳路两小学订立代送邮件、报刊合同,并设专职代送员各1人。1989年又在错埠岭、水清沟、永安路、湛山、辛家庄等新建住宅区与街道居委会签订委办投递合同,解决通邮。1989年11月海泊桥支局的投递点移至吴家村支局设点。截至1990年底市局共有自办投递段176个,其中乡段11个;投递员280人,其中乡段11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