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4:盐业志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二篇  盐业建设



  建国前,历代统治者对治盐之目标,均以财政收入为中心,重盐税及查缉,轻盐业生产建设。建设的项目仅有1935年修建的一条青岛至海州的盐务公路;1939~1943年建成的青岛港6号盐用码头;1947年11~12月安装的女姑至马哥庄电话线路和8部总机、分机;1948年6月建成的山东胶澳盐工医院和当年及其以前建成的一般公用设施。其他方面从未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盐业基本建设。至于盐田建设,则都是由盐户自行筹资开筑的。在德国和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每副盐田(30亩折合200余公亩)平均投资国币约1000余元。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每副盐田大者(50亩折合333.5公亩)平均投资国币约800元,次者(40亩左右,折合约250公亩以上)500~600元,小者(30亩折合200余公亩)300余元。至1931年,每副盐田投资已平均增加到1400元。此外,1923年永裕公司向北洋Gov投标,以300万元国币购买的原日本人经营的盐田1380副和盐化工厂17处,此为中国私人资本企业家对胶州湾盐场(厂)建设投资较大的一次。投资比重,盐场和盐化工厂各占一半。虽然如此,但由于各自经营和疏于管理,盐业生产建设极为缓慢,历史上的老滩仍然是旧面貌。
  建国后,青岛盐业生产建设有了很大发展。1949~1989年,系统内国营与集体县以上企业累计投资达13643万元。其中,主要建设项目11782.04万元,占累计投资的81.45%。使青岛盐区变成了包括原盐、再制盐、精制盐、餐桌盐、盐化工产品、盐业机械产品和养殖对虾在内的门类齐全及现代化生产的新型盐区。随着盐业生产建设的发展,盐业职工的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特别是职工宿舍改善尤其明显。到1989年累计投资1033万元,建房约4万平方米,其中盐场的盐工集体宿舍与建国前盐工房低矮狭小、阴暗潮湿、洞穴式茅草窝相比有天渊之别。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一章  盐 场



  盐田 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即由财政部盐务总局投资60.51亿元(旧人民币),在青岛永裕公司废弃的东营荒滩废墟上重建东营盐场。由山东省盐务局直接领导,于当年11月23日组成建滩委员会,于12月24日动工兴建,至1950年5月投入生产。共建成“结晶、卤水、管理、运输”四集中的较为先进的盐田164副131592公亩,年产原盐能力5.4万吨,1955年超产达到7.8万吨。在积极进行新滩建设的基础上,1966~1987年,先后对青岛东风盐场(含原青岛潮海盐场),青岛南万盐场(含原青岛女姑盐场)进行老滩技术改造。由轻工业部和山东省轻批准,共计投资1996.46万元,改造老滩和扩充新盐田总面积65平方公里,比改滩前增加10余平方公里,年产能力近31万吨,比改滩前平均年产增加7万吨。从产品质量上看,老滩改造前,1957~1961年,平均原盐一级品率仅有15.80%,原盐平均含氯化钠也只有84%,根本产不出优质盐,而且还有3.5%的次品。改造完成后的1987年,原盐优一级品率高达100%,其中优质盐82.49%,原盐平均含氯化钠95.97%。从1980年开始,先后跨入了部优、省优和市优的先进行列,消灭了三等盐,结束了胶州湾不产优质盐的历史。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也大有提高,以青岛东风盐场与青岛东营盐场为例。青岛东风盐场在改滩开始的1966年,盐工实物劳动生产率为128.62吨,1987年达到470吨,提高265.42%。大沽河以西的青岛东营盐场,在大沽河以东改滩的同时,1979~1982年局部改造老滩4267公亩,山东省盐务局批准投资148万元,将原盐生产能力由原来的5.4万吨提高到6万吨,增产11%,1983年实产已达到71290吨。青岛东营盐场从1987年又开始实施全部的老滩技术改造,经轻工业部和山东省经委同意,投资预算1877万元,资金来源由青岛市盐务局和青岛东营盐场每年筹集资金100万元(其中局2/3、场1/3),其余由青岛市工商银行贷款,设计能力年产原盐13万吨,养殖对虾800吨,至1989年累计投资1767万元,因物价上涨因素仅完成实物工程量的60%,年末改滩仍在进行。此外,早在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投资480万元,建设年产原盐15~25万吨的即墨大桥盐场,在完成拦海大坝和盐田12350公亩后,因国民经济暂时遇到困难,盐业基本战线过长,于1961年停建下马。自196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逐渐好转,大桥盐场每年又陆续地进行了建设和技术改造。至1989年盐田总面积达96000公亩,原盐年生产能力达4万吨。
  塑料薄膜苫盖盐池子 1971~1980年,经轻工业部和山东省轻工业局批准投资72万元,先后在东风、南万、东营三个国营盐场,实施塑料薄膜苫盖(以下简称塑苫)盐池新技术,购置加工设备,成立车间,共苫盖盐池面积为20697公亩,并为以后扩大苫盖面积,进行加工维修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1989年塑苫面积达到了24057公亩,占实际利用结晶面积的94%,经测试塑苫比平晒池增产1/3,从而减少雨化损失,保证了海盐稳产、高产。此外,1985年4~10月,经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投资19万元建成的胶南龙泉盐场扬水站,也为保证生产原料与海水充分供应发挥了作用。
  从1949~1989年,盐田、塑苫、扬水站以及东风盐场的办公大楼与职工教育用房建设共投资4621.97万元。

TOP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二章  加工盐厂



  建国后,加工盐(大粒盐加工成再制盐、洗精盐等制品的总称)生产厂家的建设,集中于1957~1989年间,重点项目有11个,共投资1510.30万元。在老厂技术改造的同时,积极进行了新厂建设,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实现了多品种生产。
  青岛的加工盐生产始于1923年的永裕制盐公司。建国后,该公司于1954年公私合营和1967年转为国营青岛盐化厂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一)1957~1958年,经国家经委和食品工业部批准投资47.10万元,修建全国首家真空罐再制盐车间,设计能力年产1.3万吨,1961年实产已达1.7万吨;(二)1964年6月12日,山东省轻工业厅批准投资15万元,对再制盐设备填平补齐,增产肠衣盐1万吨,当年实产再制盐3.3万吨(含肠衣盐在内);(三)1967年改名为国营青岛盐化厂后,新建锅炉房及卤池又投资17万元;(四)1969~1971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业交通办公室批准投资107万元,进行锅炉技术改造和再制盐四效蒸发罐更新(普通碳钢罐体由不锈钢代替),年产能力扩至4万吨,1972年实产44870吨,超设计能力12%以上;(五)1972~1975年,青岛市盐务局批准投资31.20万元,扩建餐桌盐车间1350平方米和购置设备,改产出口餐桌盐每年2万吨;(六)1984~1986年,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批准投资283万元,对再制盐车间蒸发工序进行技术改造,更新4个蒸发罐及多种设备,扩大生产能力2万吨;(七)1988~1989年,晶山盐化厂(原青岛盐化厂)锅炉和脱水干燥设备改造投资128万元。以上7项投资共计628.3万元,使再制盐生产能力达到了6万吨。
  在搞好老厂技术改造的同时,还建设了新厂:(一)1965~1966年7月,山东省轻工业厅批准投资18万元建成的张哥庄洗盐厂,年产能力2万吨,因产品销路不佳,于1978年9月停产关厂;(二)1974~1978年,山东省盐业公司和青岛市经济委员会批准投资604万元,建成马哥庄再制盐厂(现青岛建新盐化厂的再制盐车间),设计能力年产再制盐5万吨,1981年实产52030吨;(三)1982~1983年6月,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批准投资139万元,将青岛建新盐化厂锅炉更新为20吨,同时配套设备建厂房,提高了生产能力,1983年实产达到60866吨,1984年实产72691吨;(四)1984~1985年,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批准投资121万元,在青岛建新盐化厂建成洗精盐车间,设计能力年产5万吨,1986年投产后以销定产,实际在3万吨左右。以上4项投资共计882万元。

TOP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三章  盐化厂



  建国后,青岛盐业进行了新厂的基本建设,主要集中在1959~1989年间,重点工程项目计有12项,共投资596.64万元,其中主要的有:1966~1970年,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批准投资39.03万元,建成了青岛市盐务局氯化钾厂(现为青岛建新盐化厂的氯化钾车间),设计能力年产氯化钾600吨、溴素50吨、氯化镁3000吨;1979年,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投资25万元,对青岛盐化厂和建新盐化厂进行废气、废水、废渣的“三废治理”;1985~1986年,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投资20万元,在青岛盐业科学研究所新建成氧化镁试验厂,设计能力年产氧化镁100吨;1987年,青岛建新盐化厂向银行贷款、自筹资金119万元,扩建150吨吹溴项目,于1988年8月建成投产,使溴素年产能力由原来50吨扩大为200吨;1987年,青岛建新盐化厂更新蒸发罐,投资50万元;1988年1月30日,青岛建新盐化厂研制的氢氧化镁阻燃剂通过省级鉴定,申报了专利,并于1989年投资50万元进行试产。
  此外,还有早已停产关厂的6个盐化工项目:(一)1959年动工兴建的女姑氯化钾厂,耗资40万元,设计能力年产氯化钾300吨,边兴建、边试产,因原料不足,设备不配套,技术不过关,到1964年尚未建成,就被迫下马;(二)1968~1971年,山东省轻工业厅批准投资23.7万元,在青岛东营盐场建成水芒硝车间,设计能力年产无水芒硝6000吨;(三)1974~1976年,山东省轻工业厅批准投资145.9万元,又在东营盐场建成氯化钾车间,设计能力年产氯化钾300吨、溴素30吨、氯化镁5000吨。但由于东营盐场我水芒硝车间和氯化钾车间的水、电、燃料和原料无保障而停产,并于1982年2月由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关闭;(四)1969~1970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业交通办公室批准投资16.26万元,在青岛盐化厂进行金属镁试验性生产,设计能力年产30吨。1970年10月至1979年9月累计生产金属镁70余吨,平均年产仅有7吨,因成本高、价格低、亏损严重,于1979年10月停产;(五)1968~1971年,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批准投资47.75万元,在青岛建新盐化厂建成无水芒硝车间,设计能力年产6000吨,因原料不足,每年实产仅有2000吨,于1986年停产;(六)1985年8月至1986年,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批准,从省技术改造计划内拨款20万元,对青岛盐化厂氯化镁车间煤气发生炉进行技术改造,设计能力年产200吨,因内部生产经营方向调整欠妥,于1988年10月停产。

TOP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四章  盐业机械厂



  为了给盐田技术改造配套,实现盐业生产机械化,相应地加强了盐业机械制造的基本建设,重点是对1958年建厂的青岛盐业机械厂扩建厂房、增加设备、提高生产能力。至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275万元,建筑厂房面积11382平方米,购置多种设备11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51台(含大型设备5台),铸造设备4台,电气设备3台。机械加工制造能力年达500吨以上,共有产品11类20个品种,其中,传统产品海盐机械,于60年代末在该厂全国首家定点生产以来,有收盐机、运盐车、堆坨机、压池机、活渣机、薄膜收放机等一系列成套盐业机械,曾多次荣获全国、轻工业部、山东省、青岛市及山东省一轻和盐业系统的科技成果奖。1985年生产的啤酒杀菌机、输瓶机,也于当年分别获得山东省一轻系统的新产品二、三等奖。经济效益显著,198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79万元,轻机、盐机产品销往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08个单位,为全国全省、全市盐业生产机械化发挥了应有作用。

TOP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五章  海产养殖



  在利用盐田上水水面进行养殖对虾,实现盐虾结合,一水两用上,提高了经济效益。1982年仅限于少数盐场自行投资建设虾场。1984~1985年,由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投资1037万元,在市、县(区)属8个国营和集体盐场,普遍地扩大了海产养殖基本建设的规模,主要项目是:6个盐场建养虾池5751市亩,投资463元。其中,青岛南万盐场553市亩,29万元;青岛东营盐场200市亩,60万元(其中含机房建设投资);即墨县大桥盐场1935市亩,58万元;胶南县龙泉盐场1250市亩,225万元;胶南县尹家山盐场313市亩,21万元;胶南县小场盐场1500市亩,70万元。5座冷库投资574万元。其中,东风、东营、大桥、龙泉、小场盐场各1座,每座设计容量200吨,每座日冻能力10吨。另外,1986~1989年间,养殖工程又投资670万元,用于东风南万两场养虾池改造及配套工程项目。其中,东风盐场303万元,改造养虾池1000市亩,并进行育苗厂、饵料厂和冷藏包装库的建设;南万盐场367万元,用于改造养虾池700市亩和冷库、淡水设备等项目的配套建设。截止1989年累计投资1707万元,共建设了13个项目。当年养殖面积已达9990市亩,生产对虾708.33吨;平均亩产141.81斤,体长12厘米以上的规格虾占61.78%(平均体长12.56厘米),盈利70.52万元。

TOP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六章  储运设施



  建国后,储运设施的基本建设,主要包括存盐坨地、运盐公路、运盐铁路专用线的建设与修复。1952~1989年,共有9个项目,计投资497.32万元。
  存盐坨地 1952年4月,青岛市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投资37.5万元,进行大港坨地第一期工程,修复6号码头部分存盐坨地,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可储存原盐10万吨。同年10月,山东省盐务管理局批准投资11.3万元,兴建张哥庄存盐坨地,为运盐铁路专用线配套。同年12月完工,建成存盐坨地67000平方米(含张哥庄坨地的管理机构〖CD2〗张哥庄盐场管理),可储盐15万吨。1955年,山东省盐务管理局批准投资12万元,建成摩天岭存盐坨地29660平方米,储盐12.5万吨,1957年1月撤销,迁址南万盐场内,由场自行建设。1969年,青岛市盐务局批准投资14.52万元,修建青岛盐化厂卸盐码头2000平方米,可储盐1万吨,以上4项共计投资75.32万元,可储盐38.5万吨。
  运盐公路 1953年,山东省盐务管理局批准投资12万元,修复自南泉火车站至张哥庄存盐坨地运盐公路12.35公里。1962年,山东省轻工业厅批准投资30万元,修建原潮海、王家庄、张哥庄、马哥庄、南万等盐场的场内运盐公路约9.53公里(含坨地维修)。1985年1月,青岛市财政局批准,拆除青岛东营盐场内运盐轻便铁路2000米改修公路,并建桥12座,同年5月完工,投资13万元。以上3项共计投资55万元,修运盐公路计23.88公里。
  运盐铁路专用线 由山东省盐务管理局于1952年6月16日报告财政部盐务总局、华东区盐务局、山东省财经委员会、省财政厅,拟修建张哥庄坨地至南泉火车站运盐铁路专用线。同年,济南铁路局进行了勘测。1956年10月20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投资197万元,由济南铁路局修建,到1957年8月基本完工,1958年10月正式通车。全长14.24公里,正线13.89公里。通车1个月后的1958年11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指示拆除,将线路路基上的钢轨及其他全部安装设备迁至官桥露天煤矿铺设铁路专用线。路基上的石子,因系石灰石,在大炼钢铁时,全部被青岛市炼铁所用。至于盐的运输,则由省、市交通局统一安排。1960年末,山东省由于食盐运输紧张,有的地区已发生了盐荒,约800万人吃不上盐,而青岛盐区则因运力不足集存大量食盐不能运出。为此,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于1960年11月2日特急通知青岛市人民委员会,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抓紧抢修恢复张南铁路运盐专用线,同年12月至翌年10月竣工,11月6日又恢复通车。全线14.87公里,正线修复如初,投资170万元。以上初建与修复共计投资367万元。运盐铁路专用线的管理数经变化,开始由青岛市盐务局供销科管理,1963年12月移交市盐务局机修厂,1972年12月30日又转交青岛东风盐场,1977年7月随着青岛建新盐化厂的成立,即由该厂管理。

TOP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七章  水电气象设施



  1960年前,各盐场水、电均未输通,水、电、气象设施条件极差。为改变上述状况,自1960~1988年,在水、电、气象建设共进行了6个重点项目,计投资953.24万元。
  引水工程建设 盐场地处黄海沿岸,远离城市喝不上自来水,吃水靠人挑或小车推,水源的路程一般在3公里左右,远者10公里左右,且就近盐碱滩涂上又打不出可食用的淡水井,所以多年来盐场工人吃水就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为此,1979~1980年,山东省盐务局批准投资138万元,用来自即墨县移风乡大沽河的水源,自南泉切口引入,建成了南泉至马哥庄的引淡水工程,建有水厂、泵房各1处,铺设引水管道11.645公里,日送水量2000立方米,并由马哥庄向各盐场铺设了自来水管,从此盐场工人喝上了甘甜可口的自来水。同时,也解决了盐及盐化工生产用淡水的问题。
  电力建设 建国前,盐场照明全用小油灯。建国后,为了解决原盐及盐化工生产和盐工生活用电的问题,自1960~1988年,共计投资775.24万元,主要进行了4项电力建设项目:(一)1960~1964年,山东省轻工业厅批准投资363.24万元,完成了原女姑、南万、程哥庄、马哥庄、张哥庄、潮海6个盐场及修配厂(青岛盐业机械厂的前身)高低压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的建设。其中,1962年建成的小荒变电站(总容量1000千伏安),经中国盐业公司批准,由中国盐业公司山东省公司于1966年责成青岛市盐务局移交青岛市电业局管理。(二)1966~1967年,山东省轻工业厅批准投资21万元,完成了东营盐场输电工程,架设了高低压线路及变电站。(三)1984~1986年,青岛市经济委员会批准投资189万元,建成了马哥庄变电站,容量4300千伏安,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并购置多种设备。(四)1988年12月15日,青岛建新盐化厂投资202万元安装的1500千瓦背压式发电机组,经调试正式并入青岛电网。
  气象设施建设 青岛盐区在建国前就曾一度设过气象站或有的盐场设专人负责气象观测工作。建国后,通过重新建立气象站,并不断充实、调整、扩大机构,至1957年建成了气象大大,但设备简陋,预报准确率低。为此,1978~1979年,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投资40万元,在青岛市盐业气象台扩建气象雷达楼,建筑面积933.53平方米,增加了先进的气象雷达及其他配套设备。从而提高了预报准确率,为盐场防灾增产发挥了应有作用。

TOP

第二篇  盐业建设
第八章  其他工程项目



  主要有3个方面的项目:一是为改善盐业职工的看病医疗条件,于1953年在马哥庄扩建胶澳盐工医院,山东省盐务管理局批准投资4.57万元,建筑面积716平方米,设病床23张。1983~1985年,对青岛盐业职工医院(随隶属关系变动而改称)再进行扩建,青岛市盐务局批准投资18万元,新建门诊大楼1360平方米,病床增至81张。1989年又投资30万元,扩建病房1000余平方米。以上3次投资共计52.57万元。二是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投资25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于1985年建成的晶山宾馆(青岛市小港二路7号),年利润30万元左右。1988年又进行了二期工程建设,至1989年累计投资285万元,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晶山宾馆二期工程于1991年6月底落成,总投资1275万元,共计17层,其中,地下1层,建筑面积9850平方米)。至1989年,两期工程投资共计535万元。三是建国后至1989年,累计投资约1033万元建设青岛盐业职工宿舍,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中,70%以上在海边,大大改善了职工居住条件。以上3个方面的项目投资共计1620.57万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