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福建路曾叫伏见町,在观象山北侧,地势很高,与胶州路并行,胶州路形成商业街,福建路则以住宅为主,路上有三盛里、仁盛里、仁安里、天泰兴里、同祥里、居易里、南全盛里,福海里、广仁里、德明里、玉成里等11个里院,不长的福建路上,这11个里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崔嵬,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青岛,就住在福建路36号。崔嵬家境清贫,曾干过童工,也在礼贤中学读书。赵太侔在济南创山东实验剧院,崔嵬考入该院与杜建地等是同学。剧院停办,赵太侔到青岛大学,崔嵬重回青岛,任《青风报》记者,同时在青岛大学当旁听生。
由于崔嵬学过戏剧,当青岛地下党支部组织左翼剧联(对外的名称是海鸥剧社)时,他成为骨干分子。1932年,剧社去崂山农村演出,他把陈鲤庭的舞台剧《饥饿线上》改为广场剧。以适应农村观众,这是一部反帝名作,由崔嵬、李云鹤、杜建地主演,很受欢迎,后改名《放下你的鞭子》。“一二·九”运动中崔嵬又于北平演出,抗日战争期间演遍全国,是演出场次最多的话剧。
建国后,崔嵬曾任中南大区文化局长,他却放弃高官,当了一名电影演员、导演,他主演电影《海魂》、导演电影《青春之歌》时都选青岛为外景地,回家探视,并组织演员举行晚会,为家乡人民演出。
崔嵬在青岛期间,除参加左翼剧联的演出,还根据“剧联”的要求,到女中、文德女中、邮电局等指导人们开展进步戏剧运动。这时他认识了也住在福建路上的沈旭。
沈旭,原名沈育成,是邮电局职工,每天值夜班,白天有时间,也在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旁听,他爱好文学,参加了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在邮电局办的《青岛邮工》刊物任编辑,发表了众多诗作,出版有诗集《饥饿线》。
中国诗歌会负责人,著名诗人蒲风来来青岛住在沈旭福建路上的家中半年,对沈旭的诗歌写作很有帮助。沈旭陪同蒲风从住处后面攀登上观象山,蒲风即兴创作了《青岛》一诗:
“头戴着鲜红的帽子,
身穿着绿色的衣裳,
大小马路是花格子,
中山街直通栈桥的柔水,
恰似长垂的彩带在海风中飘扬。
大港、小港,像作她的四肢。
……”
崔嵬家的隔壁福建路38号是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民报》社。青岛《民报》由国民党人王景西创办,但总编辑杜宇具有进步思想,曾被地下党吸收加入了青岛“左联”,这里成了“左联”的活动中心。杜宇曾翻译了《一个丑角所见的世界——卓别林传》,由著名的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先后担任《民报》副刊编辑的有姜宏、于黑丁、刘芳松、孟超,这四个人都是中共党员,也都曾是“左联”成员。“副刊”是当时《民报》办的最好的一部分。
抗战胜利后,青岛地下党员张辽在福建路近胶州路处开办了一家“友联书店”,作为党的一处秘密联络点。
解放后,福建路上一些老里院陆续拆建,道路也向观象山麓发展,形成了支路。
2002年,青岛建东西快速路,一期工程以胶州路、聊城路口为起点,拓宽了胶州路,这使得福建路北侧部分建筑被拆除。
由于一些文人笔下常谈到福建路,使这条不长的老街有一定知名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