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六章 旅游 第一节 崂山交通

第六章 旅游

第一节 崂山交通


  清代以前,崂山的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进出崂山的道路很少,山区道路更是崎岖难行。20世纪初,才开始了道路的初步修建。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崂山交通逐渐缓慢发展。青岛解放后,新开建了多条通往崂山的道路,崂山山区道路也有很大改善。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一大批高等级的公路及新型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公路交通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整治和修建崂山道路。至90年代中后期,由陆上可以从南、北、中三个方向进出崂山,并且路况良好,行车方便。山区道路也有很大发展,各景观都有道路通达,交通设施完备。同时,还在崂山山区新建码头,开辟青岛市区由海上从东面乘船进入崂山的海上交通线,开创了崂山交通的新局面。
  【崂山道路的发展历史】 古代崂山,地处僻壤,“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道路处于原始状态。汉、唐时期始有方士、巫师在此隐居修行,开始出现山间小径。宋、元两代道家、羽士纷至杳来,或布道演法、或修真养性,崂山山路有所增加。从明代起,文人墨客开始造访崂山,游览徜徉,寻幽探胜。此时进出崂山都把即墨城作为基地,其路线基本有两条,一是从即墨城出发,车行至鹤山,然后经小蓬莱、王哥庄、晓望到上苑。再沿崂山东海岸行至太清宫,由此登崂顶。折回时改经西北线,游华楼、北九水,北行过惜福镇,返回即墨城。另一条是从即墨城南行,由夏庄镇白沙河北岸的神堂口入山游华楼、北九水后,南行绕至崂山南麓,由此登崂顶。折回时东至太清宫,从太清宫沿东海岸北行,过上苑、小蓬莱直抵鹤山,最后西行返回即墨城。明代安徽著名文人曹臣、“江南三俊”之一的山东参政陈沂在游崂山时,基本都是按上述路线进行的。其时,道路状况仍为山间小路,崎岖不平,人行尚艰险,车辆无法行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无多少改变。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满足德国官兵去崂山游玩,首先于1904年动工修建了由台东镇至崂山柳树台的公路,该公路全长30余公里,建成不久即通行汽车。台柳路不但是由青岛市区通往崂山最早的公路,而且还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通行汽车的公路。与此同时,德占当局还致力于崂山山区开发,兴建供旅游者食宿、娱乐的“麦克伦堡”,绘制崂山游览图,整修登山道路16条,并依次编号。刻石立碑,指示方向。
  到20年代后期,随着青岛工商经济的发展和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高,来青岛工作、度假和参加各种活动的人逐年增多,崂山成为旅游热点。30年代初,青岛市Gov对崂山道路进行了系列改造、修缮工作。首先,新修和改建了以李村为中心的乡村道路,使崂山山脚下的道路有了明显改善,从1932年下半年至1934年上半年,在李村附近共新建道路36?85公里,拓宽改造道路25?85公里,并制定了道路养护办法,保证道路能经常处于良好状态。而后,又对山区道路时行规划建设,于1931年修建了由大崂观至王哥庄的大庄路;1932年修建了由登窑至流清河的登流路;于1934年修建了由柳树台至北九水的柳北路,和由王哥庄至太清宫的庄太路,特别是于1934年修建了从北九水至大崂观的北大路。北大路全长5.51公里,沿线皆蛮山巨石、深沟险壑,在当时技术和设备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施工十分困难。北大路的建成,不但使游人可直达大崂观,还可以与五大路(五里岗至大崂观)接通,免除了游人由柳树台至大崂观,或由五里岗至大崂观都需要由原路返回的苦恼,可使游人作环形游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旅游质量。与此同时,还新修、整修了山区小路20多公里,并增设石桌、石凳,沿路设路线牌,勒刻石文,装饰景观,崂山道路交通有了较大变化。
  青岛解放初期,崂山旅游道路发展缓慢。后来因崂山地处海防前哨,改造和修筑了崂山山区的部分路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崂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崂山道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首先是加强道路管理,完善公路管理机制,对崂山旅游道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养护、明确责任。对崂山旅游道路建设在资金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使建设经费及时到位。在此基础上,对进出崂山和崂山山区道路进行有步骤地全面整治和修建。
  崂山南路 70年代前,在乡间小路的基础上建成的由市区通达崂山的简易公路,不但路窄、多弯、坡度大、沙土面、缺桥少涵,而且有多处从村中穿过,时有交通事故发生。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十几年中,分期分段对这条公路进行大规模地改造。将通过村中的路段全部移出村外,对全线调整线路,拓宽路基、裁弯取直、降坡改型、铺设路面、增建桥涵,使其成为由青岛市区通往崂山南部的主要干道,而且其西部路段是青岛市区(包括高科技工业园)的著名市街。
  崂山中路和北路 原台柳路已分解。1984年308国道青岛出口段动工,1987年完工。308国道青岛出口段同时也是济(南)青(岛)高速公路组成部分,其路基宽度、路面质量、公路设施等方面均达国家一级公路标准。从308国道青岛出口段一方面可经李村进入崂山中西部,一方面可接青岛至王哥庄的青王公路到达崂山北部。青王公路原来也是乡间小路,不但穿村路段多,而且多处为断头路。80年代中期,公路管理部门分别对罗圈涧至惜福镇至大桥、大桥至王哥庄等路段进行改造重建,将路基拓宽至9~12米,铺设沥青或水泥路面,增建和接长桥涵,增设公路构造物,青王公路已达二级公路标准。
  原有的崂山山区道路大多只能人行,不能通车,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中,青岛公路部门先后对流清河至垭口段,拓宽路基至7~8米,铺设沥青路面,修建挡土墙和护坡。大河东至幸福村段改线、拓宽、铺设沥青路面。大崂经劈石口至王哥庄段路基拓宽至7~8米,大崂至五里岗、大崂至北九水两段路基拓宽至8~10米,分别铺设沥青和水泥路面。王哥庄至垭口、王哥庄至仰口、仰口至垭口等路段都进行了整治改造。崂山山区道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崂山旅游道路现况】
  由青岛市区去崂山 从青岛火车站、轮渡码头、前海、中山公园及青岛市Gov一带去崂山,可沿香港路或东海路至石老人,接湛流干路到达崂山南麓的门户沙子口,由沙子口进入山区。香港路原是湛流干路的一部分,1997年改现名。湛流干路自湛山起,经辛家庄、青岛大学、麦岛、山东头、石老人、沙子口、登窑、大河东、烟去涧抵达流清河,全长7.65公里,市区至沙子口段,路基宽40米,主车道16米,全部沥青路面,是青岛东部进出崂山的主要通道,每天车流量达5000车次以上。东海路地处青岛市区东南沿海海滨,是在海边荒滩、乱石中开辟出来的,于1997年建成通车。东海路紧邻大海,沿途房屋建筑新颖多样,具有欧美风格,人行道外有四季常青的草坪,并建有多处雕塑群,成为青岛市区内的一处新旅游景点。
  从四方区一带去崂山 可沿308国道青岛出口段,至罗圈涧岔出,接青岛至王哥庄的青王公路,可至崂山西北方向的惜福镇,由惜福镇进入山区。青王公路为省级公路,西南段与308国道青岛出口段重合,整条路路况良好,晴雨通车。由四方区一带去崂山,还可以从辽阳路,经海尔路、湛流干路至沙子口;或沿308国道青岛出口段至李村岔出,由李村去崂山。
  从李村去崂山 如果从西北方向的惜福镇进山,可沿308国道青岛出口段接青王公路一线;如果从南部沙子口进山,可经海尔路,接湛流干路;或沿沧口至沙子口的沧沙公路直达。除此外,从李村去崂山,大多选择直接进入崂山中部旅游区一线,即沿沧沙公路至南龙口,由南龙口进入崂山中部景区。沧沙路的大部分路段属于市区道路,路况良好。1998年从石老人度假区起,至崂山区大崂村,新修了一条二级公路(未定名,目前北宅至大崂一段尚未完工),该路由南至北纵贯崂山腹地。南端可与香港路、海尔路、沧沙路相通,是由市区进入崂山中部旅游区最佳路线。
  【山区道路】 由沙子口方向进山,可继续沿湛流干路至流清河。接青岛至莱阳穴坊的青穴公路,经太清宫、垭口、青山、黄山、长岭、返岭、刁龙嘴、仰口、晓望,至王哥庄。青穴公路为二级公路。然后可沿青王公路经惜福镇返回市区。
  由惜福镇方向进山,可继续青王公路经大桥、东台村至王哥庄,接青穴公路、湛流干路返回市区。
  以上两线可绕崂山外围一圈,形成外环线。
  由李村从崂山中部进山,可沿南龙口至王哥庄的南王线,经鸿园、大崂至北九水,如继续在崂山中部游览,可岔入前古镇至汉河的古汉线南下,经观崂村、柳树台、西九水至汉河,入沧沙线经南龙口返回李村。此线绕崂山中部一圈,形成内环线。内环线与外环线可由贾汉线接通。
  此外,山区可供人行的道路有华严路、登云路、太明路、烟森路、返明路、内九水路等。
  【崂山公共交通路线】 青岛自1926年开始出现公共交通,不久即开通由市区至崂山附近乡镇的公共交通路线。1934年6月新组建的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市经营10条公交路线,行经崂山的就有5条。其中,由市区通往崂山的有河南路(当时青岛市公交总站所在地)至白沙河和河南路至板房。另外三条是沧口至夏庄、五里岗至大崂、九水至登窑。
  抗日战争时期,通往崂山附近的公交路线有两条:河南路至登窑;河南路至王哥庄。但这两条公交路线未维持多久就停开了。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的公共交通时办时停,崂山的公共交通就更无法保持正常运行。不过,曾有由市公共汽车管理处委托民营大华汽车公司开通由市区至惜福镇、市区至登窑、市区至大崂各线。
  青岛解放后,恢复并发展了崂山公共交通,开辟了由市区至沙子口、市区至惜福镇、市区至汉河等路线。由市区去崂山,还可以先至李村,再由李村乘李村至大崂、李村至九水等地的公交车。
  不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初期,公交路线通达崂山的站点都是靠近崂山的村镇,离崂山旅游景点尚有一段距离。
  到80年代,随着崂山旅游业的发展和崂山道路的改善,崂山公共交通也有了较大变化,一是延深公交站点。以前崂山山区道路狭窄,路况较差,大型客车通行困难,公交车无法深入,现在有的线路可直达崂山旅游景点。二是更换车辆,淘汰了旧的公共车,换上舒适大方的客车。三是开辟旅游专线车。起止和沿线各站点的设置基本上以旅游为目的,更加适应和方便游人的需要。
  1998年,由市区通往崂山的公共交通路线有:104路(台东至流清河)、110路(台东至北九水)、301路(团岛至沙子口)、304路(轮渡至垭口)、311路(团岛至九水)、312路(团岛至仰口)。由李村通往崂山的公共交通路线有:106路(李村至垭口)、107路(李村至北九水)、109路(李村至大崂观)、113路(李村至流清河)、123路(李村至仰口)、124路(李村至沙子口)等路线。
  【崂山旅游车辆】 德国占领青岛前,到崂山去的游人除少数可由海上乘船去的外,大多乘坐民间骡马车或步行,没有营业性的载客车辆。德占青岛后,在修建台柳路前,已有营业性马车经营到崂山的客运业务,往返崂山一次运费大洋12元。台柳路建成不久,1907年6月德商费理查德商号开业,首开由市区至崂山柳树台汽车客运,每星期三、六下午由中央饭店(现中山路南端)发车,星期四、日下午由柳树台返回。
  稍后不久,青岛的出租汽车业发展起来,到30年代初,青岛有出租汽车行70多家,汽车300多辆。同时期,全市有客运马车行60多家,马车近百辆。不论汽车还是马车,到崂山的运费都比较昂贵,一般平民无人问津。
  青岛解放后不久,拉客马车消失,出租汽车业也被取消。去崂山,除企事业单位派车外,没有专业营运性车辆。
  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和汽车出租业相继发展,各游客聚居的地方都有到崂山的旅游车辆。车型有轿车、面包车、大客车等。
  【崂山海上交通线】 解放前乘船去崂山,从前海栈桥处出发,到崂山太清宫附近下船,也有到仰口的。因为太清宫和仰口都没有可供稍大一点的船靠岸的码头,船到后还要靠小舢板将游人摆渡上岸,既麻烦,又不安全,所以乘船去崂山的游人不多。
  青岛解放后,乘船去崂山的游人虽说比以前增多,但与从陆上去崂山的人相比仍然只占很小比例。由海上去崂山,船行2小时左右,游人多是组团包船。
  1996年,青岛市Gov决定在太清宫近海建码头。码头全长150米,其中主堤长80米,宽8米,吃水深度4米,引堤长70米,宽6米,护坡长100米。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码头建成后可停泊两艘大中型旅游船和十支快艇。1998年底太清宫码头工程已基本完工,这将实现崂山旅游的海陆空立体发展格局,既方便了游人,又丰富了崂山旅游内容。


1.jpg 2.jpg 3.jp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