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市政设施养护
第一章 设施养护
第一节 道路养护
德国侵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建设作了较周密的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市政工程建设,主要是道路、桥涵、排水设施和河道防洪设施等。为保障这些市政工程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延长其使用年限,胶澳总督府工部局对市政工程设施进行了必要的养护。
1897~1914年,青岛市区共建成道路75条,有柏油路、沙石路、沙土路和小方石路等多种路面结构。在道路养护方面,除了正常的养护外,在前海沿太平路(河南路口处)临海建海水提用设施一座(德人称唧筒),用马车到海水提用处装运海水喷洒路面。用海水喷洒柏油路面,其作用一是冲刷路面,使其清洁卫生,二是暑天洒海水降温,防止柏油路面熔化。用海水喷洒沙石、沙土路面,使路面经常滋润,不扬飞尘,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很少进行道路养护。
北洋Gov统治时期,1922年设工程事务所负责市政工程的建设与养护,道路养护则由该所养护工区负责。这个时期财力紧缺,市政工程立项很少,主要以养护为主。1923~1924年,修补沙石路2925104米,面积达10879571平方米。此外,修补柏油路98435平方米。1925年7月至1926年6月共修补柏油路53622平方米,耗资2533元。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设有10个工区,其中9个是养护工区(乡区设7个工区)。第一工区负责市南,第二工区负责市北,第三至第九工区分别负责沧口、四方、李村、崂西、崂东、夏庄、薛家岛、阴岛(现红岛)区。道路养护工区主要对沙石、沙土路面进行清理,修筑路基,洒水平垫路面,修补沙石、沙土路面,安设和修整车轨石、沟石、沿石,清理淤沙,雨后抢修,雪后清理,翻修柏油路面等。当时,由于分布各区的柏油路较少,每年夏季维修柏油路工程,统一由一工区负责。1929年,翻修面积2512286平方米,耗资106398元。1930年,翻修面积2176982平方米,耗资70907元。1931年,翻修沙石路面2163079平方米,翻修柏油路面36795平方米,修补柏油路面19266平方米,耗资66605元。1932年翻修沙石路875379平方米,翻修柏油路面56313平方米。1933年,修补沙石路总面积1988660平方米;同年7~10月,修补柏油路面积为37183平方米。1934年,在春秋二季农闲时,对道路进行修补。第一期自2月15日至4月15日,第二期自10月15日至12月15日。在这两期之外,如有被雨水冲刷损坏之处,则由乡区建设办事处负责施工,进行修补。遇有翻修石子道路等较大工程,所需材料概由公家预备,而小工则以调用附近村庄民工为主。其征调办法是根据工程需要,按户或按地亩征调,同时,还制定了奖惩办法,以激励民工的积极性。对鳏、寡、孤、独无劳动能力者,则免于调用。当年,修补沙石路面6523507平方米,翻修太平路、兰山路、郯城路、阳谷路、泗水路、禹城路等柏油路,总面积2280平方米。翻修常州路、黄海路、黄台路、人和路、郭口路、团岛一路、团岛二路、湛山路中段、金乡路、禹城路、汇泉路等沙石路面,总面积为29416平方米。修补莱阳路、南海路、鎥山路、文登路、湛山大路、泗水路、新泰路、市场三路、吴淞路、中山路、阳谷路、李村路、泰安路、河南路、热河路、泰山路、辽宁路、冠县路、广西路等柏油路面,总面积为35516平方米。1935年,修补路面1761888平方米。其中柏油路面56286平方米,耗资14737元。此外,还更换了部分道路车轨石。北平路(现北京路)南段,辽宁路自吉林路以东路段,因重载车辆来往较多,车轨石被车轮压陷,交通非常不便,工务局于4月1日至5月8日对其进行更换。北平路更换车轨石714米,辽宁路更换车轨石600米,耗资2370元。与此同时,对新疆路、大港沿路上的车轨石也进行了更换,共更换车轨石3695米,该工程自4月1日开工,6月3日竣工。另外,还更换小港一路、小港二路车轨石1999米,共耗资2710元。零星安设或补换各路段沿石3426米,耗资1476元。1937年,修补柏油路面91937平方米、沙石路面432369平方米,维修养护沙石路面1134894平方米,垫路基111677立方米,铺路面53361平方米。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38年设工务科(1939年改称建设局)负责全市工务、公用两项事务。下设第一工区负责市南、台西、小港、浮山、大麦岛一带的道路养护,并设立机械修缮厂,负责维修各种养护机械;第二工区负责市北及台东、大港一带的道路养护;第三工区负责四方、沧口一带的道路养护;第四工区则负责李村一带的道路养护。1938年4月至1939年1月,共修补沙石、沙土路面867730平方米、柏油路面63830平方米、人行道144840平方米,共耗资72317元。1940年,修补柏油路面26833平方米,修补沙石路面676441平方米,铺设车轨石4934米,修补乡区道路1604378平方米。1941年,修补沙石路面2014958平方米,修补柏油路面35868平方米。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自1945年10月至1946年9月共翻修及修补柏油路面160322平方米,翻修及修补沙石路面1520464平方米,沙土路面534491平方米。1947年翻修柏油路面18685平方米,翻修沙石路面35596平方米,修补柏油路面91937平方米,修补沙石路面432369平方米,维护沙石路面1134894平方米,维护沙土路374567平方米,垫路面53361平方米,垫路基111677立方米,耗资1719078439元。1948年,翻修柏油路面24平方米,修补柏油路331平方米,维护沙石路面227150平方米,修补沙石路面308078平方米,维护沙土路面457875平方米,修补沙土路面69195平方米,修复人行道2100平方米。1949年1~2月,共维护沙石路面7150平方米,修补沙石路97033平方米,维护沙土路面6240平方米,修补沙土路面13715平方米。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次日,青岛市人民Gov即组织对市政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抢修。仅三个月,共计修补主次干道34万平方米,修补道路66000平方米;修整路基、清理边沟,运废土9万多立方米。在财政经费困难的情况下,遵照“以养为主,重点建设”的原则,本着“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国防及疗养服务”的方针,着重对城市道路加以改造恢复。1950年,修整道路320万平方米(包括人行道),占全市道路总面积的80%。通过整修,基本消除了多年来形成的道路坑洼不平现象。这不仅为青岛人民创造了一个整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对稳定局势、安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道路全面修复的基础上,市建设局对原有道路养护工区进行了整编。按行政区划在全市设立了5个道路养护工区并明确分工:一工区负责市南区;二工区负责市北、台东区;三工区负责四方区;四工区负责李村;五工区负责沧口区。固定了专业养护人员,从而保证了道路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市市政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所需资金基本上由上级拨付,只有少量项目和养护资金由青岛财政拨款。1954年,修整鞍山路、延安路、苏州路、临邑路等路面76934平方米,修补柏油路面968779平方米,修补沙石路面1035640平方米,翻修沙石路面26179平方米,翻建小方石路面11387平方米,修筑路基25547立方米,修整、安设车轨石27816米。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由于集中力量大搞工业建设,农业又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致使城市建设削弱,养护维修资金来源不固定,材料供应无保证,加之市政设施养护人员本来就不足,1958年后大量人员又被调出,市政设施养护工作近于停顿。直到1962年养护维修工作才开始受到重视,9月试行了分片包干的责任养护办法。1963年6月,山东省建设厅工作组来青岛总结经验,9月在第三工区全面推行《关于推广分片包干养护制的暂行办法(草案)》。与此同时,还总结推广了《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计划管理办法(草案)》、《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技术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经济核算办法(草案)》、《市政工程设施养护质量评分暂行办法》。通过这些“办法”的推广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市政职工队伍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提高了养护质量,延长了养护周期,降低了成本,节约了养护费用,进一步保持了市政设施的完好。在“重点养护、照顾一般”原则指导下,基本扭转了重基建,轻养护,重大、中修,轻经常性养护的倾向,在保证完成全年养护维修任务的前提下,再适当安排基建新项目。在原材料的使用管理上用台帐控制,严禁乱挪乱用,在工具方面也作了适当控制,有效地遏制了大、中修项目挤掉经常性养护的现象发生。在养护维修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市人民委员会于1964~1966年组织广大工人、学生、机关干部、居民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出工近百万人次,修整街巷道路200多条,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养护维修一系列规章制度被废除,正常的养护工作秩序被打乱,许多道路失修失养,破坏严重。70年代初,各养护工区的工作才逐步得到恢复,重新实行了“分片包干”的养护方法,针对沥青路面数量增多、损坏又比较普遍的实际情况,各工区都成立了沥青路面养护小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想方设法搞好沥青路面的养护,从而使道路完好率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1977年沥青路面完好率为82%,低级路面完好率为4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一些有效的规章制度得到了恢复,养护维修工作得到了加强,各养护工区普遍按照“分片包干”的办法进行道路养护。针对沥青路面易起“油包”、“波浪”的问题,市政工程管理处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在普遍加强道路养护维修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有计划地对一些主要道路进行了翻建,先后翻建了遵义路、四流北路、四流南路、辽宁路、热河路、延安路、人民路、小白干路及其他一些主要道路。1979~1984年底,共翻建道路面积90万平方米,占市区道路面积的45%。这些工程的实施,使路面的残缺状况有了很大改观。1984年,市区沥青路面完好率为87%,低级路面完好率为79%。
解放后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养护,到1990年,青岛市年末道路总长度为481公里,道路总面积为479万平方米,人行道总面积为218万平方米,道路完好率达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