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60:文化志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概 述



  青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5 000多年前即孕育了灿烂的原始文明,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到商周文化,历史的轨迹描画了青岛文化的进程,揭示了青岛文化的丰富内涵。先秦时期,齐桓公、齐景公均曾来此。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数次登临,秦始皇在琅琊还留下刻石,组织徐福船队入海求仙,是中国大规模航海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指挥者,为青岛乃至中国的海洋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汉以降,高僧法显、诗仙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邱长春、顾炎武、蒲松龄等,或踪迹这里,或留下了千古名篇。
  青岛设防建置后,成为海防重镇。商业、渔业、航业逐步兴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相继发展。前海天后宫戏楼及其左近为文化活动的中心。每年除夕、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天后宫均“设台耍景。或一台,间或二台,多时亦常设于总镇衙门南侧”。船家奉戏许愿时间更长,从农历三月初一直到四月,甚至端午。演出有杂耍、小场、大书、兆姑、梆柳、秧歌等。
  德国侵占时期,20世纪初叶在现中山路北端兴建了中国剧院,是青岛第一家中国人兴建的戏院,演出地方戏茂腔和柳腔。在太平路上修建了大饭店影戏院,上映外国电影和演出外国戏剧。在礼贤书院内(现青岛九中)建立了尊孔文社藏书楼,是青岛早期的图书馆。在芝罘路的三江会馆内兴建了一座戏楼,经常演出京戏。1900年青岛也开始发行报纸,第一家中文报纸为《胶州报》。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文化建设甚少。殖民当局抢占了中国剧院和大饭店影戏院之后,只限对日本人开放。后因上座不佳,才向中国人开放。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新文学运动蓬勃展开。1929年,出版了青岛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一些新文学运动的积极活动者,如老舍、洪深、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汪静之、王亚平、吴伯箫、张友松等先后来青岛就教于各学校,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活动。小说、散文、诗歌、外国文学翻译、电影文学、戏剧、曲艺、音乐、绘画、摄影、电影,全面兴起,文学社团、戏剧社团、美术社团、音乐社团纷纷建立,文化艺术创作活动趋向繁荣。其间,还创办了银星、明星(后为金星)、福禄寿(今红星)、山东大戏院(今中国)、五福大戏院(今天成)等一批影戏院、戏院、电影院。30年代,青岛已经成为北方三个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文化事业倒退,文学艺术活动基本停顿,影院剧院多数停映或停演。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准备内战,青岛的文化事业没有发展,一些文化设施连原状也难以维持。1947年以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影院和戏院因苛捐杂税,票价不定,勉强维持。这时期出现了一批私人经办的戏剧社团,演出过一些进步剧目,但都是昙花一现,一个剧目演出之后,往往因无法维持而解散。这时期,还出版了一些报纸和文学刊物,如《青岛文艺》等,刊登了许多进步的文艺作品,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
  青岛解放后,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青岛解放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在消除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开拓初级阶段文化阵地,繁荣创作,活跃人民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年浩劫,青岛的文化艺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队伍受到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文化事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1986年,文化艺术专业人员已从解放初期的400人发展到3000人左右。青岛解放时,没有一个完善的专业剧团,1986年已发展有话剧团、歌舞团、京剧团、吕剧团、曲艺团等5个市属剧团,即墨柳腔剧团,胶南、胶州茂腔剧团,平度、莱西、崂山吕剧团等6个县(区)属剧团。解放初期,只有8家影剧院,1986年市、县(区)、乡镇影剧院和对外开放的俱乐部已发展到86个,各类放映单位778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点到面,逐步形成了遍及城乡的文化网。1986年,青岛(包括市辖县和黄岛)有市群众艺术馆、工人文化宫、市少年宫各1个,图书馆8个,博物馆3个,区、县文化馆12个,区职工俱乐部7个,区少年宫5个,区图书室6个,街道文化站48个,厂矿俱乐部407个,农村文化中心75个,市区各类图书室1 303个。
  青岛的初级阶段文学艺术创作日趋繁荣,戏剧、电影、文学创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挖掘整理了近100个戏曲传统剧目,使一些湮没在封建尘埃中的剧目,以崭新的面目重新在舞台上与广大观众见面。解放前已绝迹多年的言(菊朋)派艺术,在青岛得到恢复和发展,言派传统戏的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和鼓励。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戏剧创作出现了高潮。1982~1986年,青岛专业和业余戏剧作者共创作戏剧作品130多个。在电影电视方面,青岛作者创作了《喜盈门》、《布谷催春》等30多部。电影《喜盈门》、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戏曲(柳腔)电视剧《王三卖鱼》在全国获奖。
  文学创作也呈欣欣向荣的气象。一批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集、散文集、诗集、散文诗集、曲艺集、民间故事集出版。
  青岛的美术活动基础好,作者较多,尤以水彩画、水粉画著称,经常有作品参加各级美术展览的作者近600人,参加青岛画院的就有100人。有近10人先后出版了个人画集。一批美术、书法、雕塑、篆刻、摄影作品在全国和国际得奖。
  戏剧、音乐、舞蹈,人才辈出,佳作不断。1980~1983年,全市9个专业剧团共演出了6 821场,观众达588.9万人次。1986年演出2 233场,观众达303万人次。
  电影放映发行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电影放映人员1959年为300多人,1986年达1450多人。1958年放映场次为32 784场,1984年则达521 525场;1958年观众人数为1 578万人次,1986年达46207万人次。
  群众文化有很大发展。1986年,全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有8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三级群众文化工作系统。1980~1986年,共举行全市规模的群众文艺会演、调演、比赛以及演唱会等40余次。有1万多名专业和业余演员参加,演出各种文艺节目达2 600多个。特别是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游园、联欢和民间艺术表演等群众娱乐活动,有几十万人参加。
  图书、文物、博物馆工作成绩显著。解放初期,青岛市馆藏图书仅29000多册、报刊22种,1986年藏书近100万册、报刊3200种。解放初期文物藏品只有300多件,1986年馆藏文物已达7600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珍宝的甲骨文、字画、瓷器等文物140多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市有包括胶县三里河原始文化遗址在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8个。市博物馆先后举办了60多次各种历史文物和专题展览,观众达190多万人次。
  青岛被国务院确定为开放城市以后,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艺术团体和个人始有出国访问、演出,书画、摄影作品也时有出国展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典、巴基斯坦、西班牙、墨西哥、苏联、日本等国家音乐、舞蹈、摄影、书画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也不断到青岛访问、演出。通过互访和交流,促进了青岛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增进了青岛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友谊。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一章 机构社团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从青岛建置到北洋Gov统治时期,青岛未曾设过文化管理机关。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9年8月成立了市教育局,文化设施属教育局管理。30年代,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宣传科和社会局二科分别管理文化设施。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由伪青岛特别市Gov教育局、社会局管理文化设施。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则属国民党青岛市执委宣传科、社会局二科和教育局社会文化科管理。
  青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了青岛所有的文化设施并实施整顿管理,同时设立青岛市文教局,管理文化艺术工作。随着文化艺术工作的不断发展,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1955年1月20日,青岛市人民Gov报请山东省人民Gov批准,撤销了青岛市文教局。同年2月7日成立了青岛市文化局,主管文化艺术、文物、电影、图书管理等项工作。文化局设秘书科、戏剧电影科、群众文艺科、社会文化科、文艺编辑科、美术创作科。1956年增设了人事科、财务科。1957年机构精简,仅设秘书科、戏剧电影科、群众文艺科、社会文化科、人事科等5个科。
  “文化大革命”时期,行政建制被打乱,科室被撤销,1968年文化局设政治工作组、办事组、群众文化组。1973年作了调整,局下设组织组、宣传组、群众工作组、秘书组、戏剧电影组、群众文化组、创作评论组。1975年增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文化局组织机构重新作了调整,改组为科。调整后共有10个科室,即办公室、组织科、计财科、群众文化科、电影科、文艺科、宣传科、创作办公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和基建办公室。1980年,将文艺科、电影科合并为戏剧电影科,将戏剧创作研究室改为青岛市戏剧研究室。同年6月,经中共青岛市委批准,恢复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归文化局管理。1981年12月,戏剧电影科分设演出科、艺术科。1982年11月,增设了局史志办公室,负责《青岛市志·文化志》的编写工作。1985年初,科室调整,设秘书科、组织科、宣传科、人事科、艺术科、演出科、计财科、群众文化科、戏剧创作研究室和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10个科室。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一章 机构社团
第二节 文化社团

文学社团 


  20世纪30年代,是青岛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岛市政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内一批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荟萃青岛,文学社团纷纷诞生,文学创作相对繁荣。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在第一批学生中有许多热爱文学活动的进步青年。在英文系就读的中共地下党员王林(原名王)和俞启威(即黄敬)等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对内则称“左联”小组。1932年夏天,“左联”小组擎天柱王林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被迫离开青岛,“左联”小组也因此暂时停止活动。1932年10月,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领导下又重建“左联”小组,并从国立青岛大学扩大到社会上,由地下市委青年委员乔天华任“左联”小组党代表和地下市委宣传委员、原“左联”小组成员黄敬共同领导。参加青岛“左联”小组的主要成员还有在《青岛民报》工作的杜宇、姜宏、于黑丁,在《青岛晨报》工作的王令菲、陈迈迁等。1933年“左联”有成员20余人。
  青岛“左联”小组通过读书会、时事座谈会开展活动。读书会把《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马列书籍定为必读书,同时也阅读进步文学书刊。1933年,茅盾的长篇名著《子夜》问世,他们立即定为必读书。但从上海运到青岛的《子夜》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扣留。“左联”小组成员于黑丁从他的老师王统照处,找到了茅盾的通讯地址,写信向茅盾求援,收到了茅盾的赠书,使读书会的同志如愿以偿。
  青岛“左联”小组一直活动到1934年夏天,因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左联”成员黄敬、姜宏、王令菲先后被捕,于黑丁被通缉,乔天华调到潍县,“左联”小组停止了活动。
  与上海“左联”成员多是有名望的作家不同,青岛“左联”小组成员,主要是一些热爱文学活动的青年。他们中的王林和于黑丁以参加青岛“左联”小组活动为起点,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建国后成为著名作家。
  继青岛“左联”小组后,1933年先后成立了汽笛文艺社和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汽笛文艺社成立于1933年春,成员有周世超、彭也夫、林映(又名郭锡英)。“左联”小组成员姜宏、于黑丁也参加了汽笛文艺社。汽笛文艺社编辑出版了文学刊物《汽笛》,成员们还把《汽笛》油印成小册子,带到工厂,分发给工人。汽笛文艺社的活动,引起国民党青岛当局的注意,被特务盯梢,姜宏被捕,周世超和于黑丁被通缉,汽笛文艺社被迫停止活动。
  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成立于1933年初。青岛分会的主要成员有在黄台路小学任教的王亚平、袁勃,在青岛邮政局工作的沈旭。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的蒲风,1935年来青岛后,也参加了青岛分会的活动。青岛分会1935年曾为《青岛晨报》编辑《诗歌周刊》,北平、天津、上海的一些诗人都有诗稿寄来,在当时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歌专刊。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的成员也有诗作问世。王亚平的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由郭沫若题写封面、蒲风作序,1936年出版。同年还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海燕的歌》。袁勃在青岛创作的诗歌集《真理之歌》和沈旭写的诗集《黎明前奏曲》都由青岛诗歌出版社出版。蒲风曾写有《青岛》等诗。1936年底,由于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主要成员先后离青,青岛分会不宣而散。30年代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还有:一、铁路中学的绿萍社,为《胶济日报》编辑副刊,每周一期,主持人郝复俭(署名白石)。二、礼贤中学的晨鸡社,为《青岛时报》编辑副刊,每周一期,主持人徐国良、丁惟兴。三、跨学校组织的文学社团涛社,成员大部分是离开学校的学生,也有一些在校生参加。涛社活动的时间很长。曾为《青岛时报》编辑诗专刊《诗》(共出20多期)、童话专刊《蚀》(共出3期)、小说专刊《潮》、论文专刊《论》等。同时还为《青岛民报》编辑诗专刊《南风》。四、在《青岛民报》上编辑文学副刊《菲醇》的菲醇社。五、为《工商日报》编辑副刊《荒浪》的荒浪社。活动时间短,影响较小。六、青岛诗歌生活社,创办了《诗歌生活》月刊。七、青岛海声社,创办了《海声》月刊。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前夕,一批作家诗人和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青岛,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或撤离或解散。日本侵占后,青岛仅成立过5个影响不大的社团。中国留日学会青岛分会,创办了《发声》月刊。青岛楠心会,创办了《青岛》专刊。蔷薇十日社,创办了《蔷薇》十日刊。治平月刊社,创办了《治平》月刊。华北文化通讯社,创办了《民民民》月刊。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文坛先后有十多个文学社团成立,各自创办了文学刊物。主要有:地瓜干月刊社,创办了《地瓜干》月刊;新月轮月刊社,创办了《新月轮》月刊;青岛杂志社,创办了《青岛》月刊;时代生活周刊社,创办了《时代生活周刊》;青声月刊社,创办了《青声》月刊;星野月刊社,创办了《星野》月刊;岛上文艺月刊社,创办了《岛上文艺》月刊;大青岛月刊社,创办了《大青岛》月刊;青岛海声月刊社,创办了《海声》月刊;崂山月刊社,创办了《崂山》月刊;青岛文艺社,创办了《青岛文艺》月刊。其中,青岛文艺社影响最大,不仅有青岛成员,还有外地成员,活动时间亦长。青岛文艺社成立于1946年10月,一直活动到1949年8月。主要成员有王统照、刘燕及(社长)、蒲风、张圣资、谭竹亭、山音、田风、黄耘、鲁丁、废丁、张弘、梁宝等,外地成员有丁力、李瑛、海笛、毛羽、叶涛、梅青、岗岚、李放等。青岛文艺社的建社宗旨是:“以青年作家为主,依靠老作家帮助,振兴青岛文坛”。文学主张是继承“五四”文学革命精神,提倡现实主义的大众文学;尊古崇今,提倡创新;反对空词滥调,无病呻吟,提倡作品需具真实感;号召“写灵魂的东西,写未写的东西,写大众的东西”。青岛文艺社出版《青岛文艺》,从第二期起改为《文艺》,共出版七期,还分别以《杂志》联合刊、《文坛》月刊、《诗行列》的名义出版了三期。
  1947年10月19日,青岛文艺社在北平路小学举办了“纪念鲁迅逝世11周年”活动,文友社、海光社、瞿鸣社、星野月刊社、岛上文学社等文学社团均派代表参加。青岛文艺社社长以主席身份颂扬了鲁迅先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功绩。以后,又出刊了《纪念鲁迅先生专辑》,发表了臧克家的《喇叭的喉咙》和梅青的《鲁迅,我歌颂你》等13篇诗文。
  建国后,青岛市的文学创作出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1950年4月9日,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正式成立。李佐长任主任委员,罗竹风、冯沅君任副主任委员。同年夏天,原胶东文协江风调来青岛,任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党组书记。文联筹委会下设创作研究部,组运部。文联筹委会办公室秘书具体负责《青岛文艺》的编辑工作。还建立了文学、美术、戏曲、音乐等创作研究组,在京剧界、话剧界、美术界、曲艺界展开工作。1957年,青岛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正式成立,设两部一室,即《海鸥》编辑部、艺术部、办公室。市文联成立不久,由于受反右派运动的影响,会务停顿,直到1978年才恢复工作,重新组织文艺创作队伍。至1987年,有文艺作者近300人,其中文学创作者160余人、艺术创作者130余人。文学创作呈现了历史未有的繁荣景象,1978~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35部、中篇小说124部、短篇小说1 100篇、电影文学剧本30余部、电视剧创作30余部,美术创作出版了13部个人画集等。1985年底,市文联还先后协助平度、莱西、即墨、胶南等县成立当地文联组织。
  1957年春夏之交,还成立了葵花诗社。社长是山东大学教授、诗人高兰。参加诗社的主要是50年代活跃在青岛诗坛的作者。诗社成立后曾几次座谈有关诗歌创作问题。同年夏天,诗社把部分诗作汇编成《葵花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反右派斗争开始后,诗社主要负责人被错定为右派,葵花诗社不宣而散。
  80年代,工矿企业成立了一批文艺社团。1985年12月青岛市青年文学协会成立。有个人会员90多人,团体会员30多个。协会创作的会刊名为《文学信使》。1986年5月,协会还举办了“青岛文学艺术大奖赛”。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一章 机构社团
第二节 文化社团

美术社团


  少海书画社 成立于1928年。主要成员有:宋怡素、丁麟年、陈连云、刘仲永、刘菊园、史承萌、赫保真、王文祯、张少农、宋民生、赵宣三、牟遵三、史福垒等30余人,会长由成员中的前五名轮流担任。主要活动是进行金石书画研究;在每日晚6时以后或星期天,社员可到社内习画,互相观摩;为书画社成员的作品组织展览;陈列和出售社员的作品,要求社员每月至少交3件作品,所得润笔,提五成作为“书画社”基金;编辑出版《少海书画社书画册》,选登社员作品。
  琴岛画会 成立于1938年11月。会长赵琰(赵仲玉),副会长吕品。最初活动地点是蓬莱路1号。琴岛画会成立一个多月,即在河南路蓬莱阁餐厅举办了写生作品展览。1940年,会址迁至大学路“老衙门”(今人民会堂所在地)。同年,为救济中国南方遭受水灾的难胞,在中山路商会礼堂举办了冬赈书画展览,售出展品的所得一半作为绘画开支,另一半汇交灾区作为赈款。1941年夏,琴岛画会在大学路会址举办了一次全体学员的习作画展。1942年春节前,该会为救济青岛市台西贫民院的贫民,在兰山路1号市民大礼堂举办了青岛市冬赈书画展览。展出书画200多件,还有盲童学生创作的藤制品和工艺品。展品售出所得,仍为一半救济贫民,一半归作者所有。这时,岛上著名的中国画家经常来琴岛画会观摩研究绘画,同时招收了一部分在校学生和职工业余学画,由会员轮流执教。1943年初,琴岛画会迁至兰山路1号市民大礼堂二楼办公。不久,自行解散。
  青岛美术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成立于1951年。会长吕品,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可。办公地点在青岛市美术专科学校校内,主要活动是配合当时的宣传任务,组织青岛美术工作者进行创作,举办过几次全市美术作品展览。青岛美术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有成员20余人。该会1955年解散。
  彩画研究会 成立于1956年,每周星期六进行作品观摩。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彩画研究会停止活动,不宣而散。
  国画研究会 1954年由市文联筹委会发起创办了国画研究会。主任委员黄公渚,有成员30余人。
  青岛市职工漫画研究会 成立于1979年。该会在原青岛职工业余漫画创作组基础上扩大组成,会员13人,会长吕锡贞。第二届会长马瑞洁,会员20余人。举办过多次漫画作品展览和每年一度的游园漫画展览。出版了《大蒜头》漫画和《职工漫画》专刊共计27期,发表作品2 000余件。
  青岛市职工国画研究会 创建于1979年。会员70余人。会长宋新涛。每月定期活动1~2次,开展作品观摩、学术讨论、技术表演、讲座等活动。先后举办过青岛市职工国画研究会成员创新作品展览、迎春画展、崂山画展等10余次画展。
  青岛市职工彩画研究会 成立于1979年。会长戴保华。第二届会长徐立忠,会员60余人,后吸收青年作者10余人。曾在北京举办第一届《青岛美画展》。会员的作品不断参加全国、山东省展览和选送国外展览。
  青岛版画研究会 1979年成立时名为青岛版画研究会,一年后改称研究社。会长张白波。1983年会员增至20余人。1979年12月举办了第一届版面作品展览——海砺石版画展。为扩大版画的交流活动,先后举办过日本现代版画展、十二省市版画交流展览、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五十人版画展、青岛济南版画联展、第二届版画展等。
  青岛市职工业余书法研究组(会) 成立于1979年9月30日。设在市工人文化宫内,后改称研究会。高小岩为(组)会长,青岛市知名书法家和中、青年书法爱好者绝大多数是该会会员。
  青岛画院 成立于1980年3月5日。院长隋易夫、副院长张朋、马龙青、冯凭,秘书长刘文泉。成员近百人,有中国画、西洋画等各方面有成就的作者。自成立至1984年,主办了四届青岛画院作品展览,还举办过其他交流活动和学术活动。
  青岛实用美术研究会 成立于1980年。会长朱仁普。1983年举办第一次青岛实用美术作品设计展览,展出作品450件。1982年组成室外壁画设计小组,为安徽路新建邮电大楼完成室外建筑装饰画设计(28×11米)。会员多人在全国、山东省的实用美术比赛中获奖。
  青岛逸仙书画社 系在民革青岛市委书法研究组的基础上扩建改组,于1981年1月30日成立。会长高小岩,会员30人。先后设立了书法组、篆刻组、裱装组。1983年7月,还接纳了12名小学生为小社友。
  青岛市书法研究会 由市文联负责组织,1981年5月4日成立。会长李光远,会员31人。1983年、1985年举办书法展览两次,各展出作品100余件。
  青岛市科学普及美术协会 成立于1981年7月8日。办公地址在中山路1号(青岛市科协院内),会员89人。1981年举办了青岛市科普美展,从114件作品中评出一等奖3件、二等奖7件、三等奖12件。在1986年山东省科技致富展览中,协会会员的美术作品有4件获奖。
  民盟青岛市美术研究会 1980年3月成立美术小组,1983年改名为美术研究会。由十几人发展到37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主要是广泛联系盟内外文教界专业和业余有影响的美术家、书法家以及盟外的书画爱好者,进行美术(书画)研究,定期开会,进行交流。
  青岛青年书法协会 成立于1985年3月11日。会长贺中祥,会员47人。
  青岛市老年职工书法绘画研究会 成立于1985年7月1日,参加人员为老年离退休干部、职工。会员70人。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一章 机构社团
第二节 文化社团

戏剧社团


  京剧社团 20世纪初叶,青岛就有了四大京剧票社,即物产社、聊社、风雅社、和声社。  物产社,是土产业的京剧票社,多数是蓬莱帮的生意人,地点在河北路润德楼。社长是王心农(旦角兼司鼓)。主要成员有李宗义(今著名老生)、王贯之(生)、马秀英(旦角,马连良之妹)等。抗日战争爆发后,物产社解体。战后由西镇商会会长组织发起,以原班人马为基础,重建票社起名为西商票社,以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为名誉社长,地点在河南路西镇商会旧址。
  聊社,是“衙门口”的票社,由著名艺人韦三奎的弟子吴铸生等组成,琴师为陈英杰。
  风雅社,是台东商会主办的票社,地点在威海路。
  和声社,成立于1928年。地点在保定路28号。初由青岛的上海银行经理、中央银行主任为正副社长。1933年,由青岛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福顺德银号、义聚和银号分别出资,租赁三江会馆戏楼,为和声社新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声社解体。
  银光社亦为银行界的票友组织。由青岛的中国保险公司经理郭稚伯任社长,地址在观海二路,后迁至三江会馆戏楼。银光社曾赴济南,为银行子弟小学义演三天,因而在山东影响很大。但不久,即解体。1943年3月,重建票社,名琴樽友韵庐,继续在三江会馆活动。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的实业银行行长、银行工会会长孔士劝(又名孔祥勉,孔祥熙的兄弟)恢复了和声社,自任社长。市长李先良为名誉社长。时和声社人才济济,家喻户晓,“集岛城票友之精英,招四海风流之雅士”,阵容整齐,有80余人。
  和声社常演的戏码有:《挑滑车》、《空城计》、《水淹七军》、《凤还巢》、《三娘教子》、《四进士》、《锁麟囊》、《草桥关》、《红楼二尤》、《翠屏山》、《群英会》、《借东风》、《甘露寺》、《回荆州》、《战宛城》、《苏武牧羊》、《洪羊洞》、《汉阳城》、《哭刘表》、《长板坡》、《汉津口》、《状元谱》、《辕门射戟》、《王宝钏》、《四郎探母》、《?痕记》、《铁笼山》、《麒麟阁》、《荒山泪》、《窦娥冤》、《奇双会》、《宇宙锋》、《玉堂春》、《红娘》、《攀江关》、《穆柯寨》、《遇皇后》、《打龙袍》、《二进宫》、《吊金龟》等。
  三四十年代创建的还有欢声社和业余求知会。欢声社建于1935年前后,地址在滋阳路云超里。社长谢焕章是位中医,擅工老生。欢声社在青岛亦曾风靡一时,电台报社经常宣传,特别是《公言报》常有郑倩文的荀派戏和王君华的马派戏的报道。1948年3月,青岛市商河路军火库爆炸,曾组织京剧票社举办“救灾义演”7天。欢声社旦角郑倩文主演了《勘玉训》、《潘金莲》、《玉堂春·嫖院》,扮演了《红娘》中的红娘。业余求知会成立于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由谦祥益、瑞蚨祥、洪兴德、广大公司、广顺公司、恒义升、祥云寿等掌柜分别出资创办,为绸缎百货业的京剧票社,地址在潍县路北段,会长为谦祥益掌柜时品三。业余求知会常演的戏码有:《四郎探母》、《武家坡》、《打渔杀家》、《战攀城》、《洪羊洞》、《失空斩》、《宇宙锋》、《打侄上坟》、《群英会》、《黄鹤楼》、《辕门射戟》、《玉堂春》等。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活跃在青岛艺台的还有良友社、绿茵社、麟祥社等。
  50年代,有的京剧票社仍继续组织活动,新建的京剧业余组织有市Gov业余剧团、文化艺术团的京剧队,纺织、邮电、财贸、蔬菜、百货等行业均有业余京剧组织。1951年曾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组织义演,各界京剧票社踊跃参加。和声社在青岛电影院进行了最后一次义演,为期三天。戏码有:《宇宙锋》、《战宛城》、《四进士》、《苏武牧羊》、《锁麟囊》、《奇双会》、《二进宫》、《群英会》、《借东风》。全部“龙套”由在青岛的实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金城银行、人民银行行长、副行长以及青岛市工商联主任扮演。
  话剧社团 20世纪20年代末,青岛即有话剧社团出现。1928年春天,王玫等发起组成光明剧社,只演了一场戏。1932年,海鸥剧社成立,主要成员为国立青岛大学的师生,海鸥剧社不但演出进步话剧,还深入崂山农村用崂山方言演出。海鸥剧社把话剧送到农村,在国内并不多见。1932年夏,海鸥剧社停止活动。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41年末,话剧爱好者组成了青岛剧社。演出的多为著名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田汉)、《一只马蜂》(丁西林)、《雷雨》(曹禺)等。1944年8月,群星剧团成立,和海鸥剧社一样,是在中共青岛地下组织的影响和领导下建立的。演出了一批进步的话剧作品,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反响。1947年剧团改名为群众剧社,还以莞菁剧社、希望实验剧社的名义进行排练和演出活动。1948年底,剧团骨干投奔解放区,剧团停止活动。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是青岛话剧活动的一个高峰期,话剧团体有名可查的就有20个。有松山剧团、方生剧社、奥凯剧社、青青剧社、海歌剧社、建国剧社、大地剧社、一鸣剧社、大华剧社、中纺剧团、青年剧社等。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一章 机构社团
第二节 文化社团

音乐社团


  北洋Gov统治青岛初期,由青岛市立中学、礼贤中学、文德女中、圣功女中等校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组成了青岛音乐会。市立中学音乐教员王玫为会长。音乐会联络和安排音乐演出活动,为发展青岛音乐事业做出了贡献。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音乐社团纷纷成立。有大众歌咏团(原为大众音乐团)、联合歌咏团、中华基督教歌咏队、溪音歌咏团、青岛圣乐团等。 
  建国后,1950年成立了青岛市音协委员会。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一节 图书馆(室)


  胶州图书馆 青岛最早的图书馆,1899年建,馆址在沂水路(今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该馆只接待德国人及西方侨民,中国人不准入内。1904年接待读者1 700人次。1905年,已藏书7 650册,报纸杂志70种。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胶州图书馆闭馆。
  尊孔文社藏书楼 青岛的第一个现代图书馆,亦为中国早期图书馆之一。德国传教士尉礼贤创建,1914年建成。馆址在上海路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院内)。当时住在青岛的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题写了“藏书楼”三字,做成匾额挂在藏书楼前。藏书楼广收经、史、子、集,收藏现代图书、外文书籍。1925年10月出版的《全国图书馆调查录》记载:尊孔文社藏书楼的“藏书有6 000余册中文,3 000余册德文,2 000余册英法文,共12 000多册。其中有不少善本”。藏书楼对外开展借阅活动,除向尊孔文社成员开放以外,还向礼贤书院教师及社会上层开放。
  尊孔文社于1918年停办,藏书楼并入礼贤书院。所藏图书一部分于1924年由尉礼贤回国时带走,一部分由私立青岛大学接管,或由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接管。
  青岛市图书馆 北洋Gov统治时期,1924年创建了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馆址在莒县路2号。有藏书室2间、阅览室1间,到1928年藏书量达6 893册。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改称青岛市立图书馆。1932年1月,青岛市教育局接管后,改称青岛市图书馆。1936年青岛市图书馆设总馆1所、分馆4所,第一分馆设大港,第二分馆设沧口,第三分馆设东镇,第四分馆设李村。总馆内部设阅报室、儿童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各1处,图书阅览室2处,陈列图书采用闭架式。藏书分有党义、万有文库、儿童图书、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美术、文学、史地、杂志、报纸、画报、各种图表等共19个类别,?15 297?种,33 940册。为方便阅览还设置了4辆流动书车,每辆可装书1 000余册及报纸杂志等,推往市区各处备众阅读。
  日本第二次侵占初期,青岛市图书馆损失了2万多册书刊,被迫停办。1939年7月才重新开放。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市Gov教育局接管了图书馆,1945年12月20日开放,复名青岛市图书馆。1947年2月,青岛市图书馆分设总务部、阅览部、采编部,馆舍面积400平方米。一楼为报纸、期刊阅览室共3间;二楼设图书阅览室1间、书库3间;三楼为办公室。全馆藏书29 294册,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6 000余册,文学类3 000余册,自然科学类4 000余册,报纸14种,杂志8种。
  青岛解放后,在青岛市图书馆(包括接收广西路14号大楼的藏书2万余册)的基础上建立了青岛市立人民图书馆,藏书量达34 000册。1953年,图书馆迁至鱼山路37号,是一幢罗马式建筑,三层楼,使用面积1 500平方米,改名为青岛市图书馆。
  青岛市图书馆成立后,征集了中外图书2万余册、线装书10万余册。青岛市的许多著名人物如郑爰居、张公制、张铮夫等捐献线装书5 000余册。1954年初藏书量达20余万册。1954~1956年,迁至荏平路13号,书库分别在鱼山路和宁波路。1957年5月又迁回鱼山路37号。图书馆对外开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个外借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外文四个阅览室和社会科学参考室、科技文献检索室。到1986年,藏书量已达90余万册。其中,外文图书5万册、线装书13万册。线装书以明清两代山东著作为特藏,还有地方志书、古农书、古医书等宝贵资料。另有报刊杂志1 085种,有证读者发展到1万余人。
  青岛大学图书馆 1930年建,当时在校担任外文系主任的梁实秋兼任图书馆馆长。后由宋春舫接任。梁实秋和宋春舫对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很有研究。宋春舫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先行者,在其任馆长期间曾广为收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各种文本,使该馆成为国内收藏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最多最全的图书馆。
  1935年10月出版的《全国图书馆调查录》记载,该图书馆藏书共16 000多册。图书主要为教学服务,向全校师生开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大学(前身即青岛大学)南迁,图书馆也随校搬迁,图书颇有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图书馆随校搬回原址重新开放。1958年图书馆随山东大学迁往济南。
  山东海洋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鱼山路5号,1958年成立,使用面积6 500平方米,藏书60万册,是青岛高等学校中较大的图书馆。
  青岛化工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郑州路,1958年建馆,后又扩建新馆,使用面积5 600平方米,藏书28万册。
  青岛医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黄台路10号,1956年建馆,使用面积800平方米,藏书25.5万册。
  山东纺织工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抚顺路33号,1966年建馆,使用面积1 200平方米,藏书25万册。
  青岛大学图书馆 位于辛家庄东端,1986年建馆,使用面积2 100平方米,藏书20万册。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 地址在广饶路141号,1979年建馆。使用面积250平方米,藏书12万册。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图书馆 位于江西路,1977年建馆。使用面积800平方米,藏书8万册。
  青岛教育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浙江路9号,1981年建馆。使用面积1 400平方米,藏书6万册。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职工业余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潜艇学院都建有图书馆。
  胶县图书馆 位于县城,建于1960年。使用面积185平方米。藏书14.3万册。全县所辖乡镇有2个建有图书室。
  崂山县图书馆 位于崂山县李村镇,建于1960年。使用面积560平方米。藏书20万册。全县所辖乡镇有10个建有图书室。
  即墨县图书馆 位于即墨县旧城区,建于1960年。使用面积450平方米。藏书14.3万册。全县所辖乡镇都建有图书室。
  莱西县图书馆 位于莱西县城驻地,建于1976年。使用面积770平方米。藏书21万册。全县所辖乡镇都建有图书室。
  平度县图书馆 位于平度县城,建于1960年。使用面积5 000平方米。藏书34.8万册。全县所辖乡镇中有21个建有图书室。
  胶南县图书馆 位于胶南县王戈庄,建于1964年。使用面积500平方米。藏书14万册。全县所辖乡镇中都建有图书室。
  青岛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亦有图书馆(室)。1986年有图书馆(室)1 303个。图书馆使用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藏书一般3 000册左右,开放时间一般每周2天。同时,以青岛市图书馆为首,建立了城市图书馆协作网,由19个基层图书馆(室)网组成。一、直属俱乐部图书室网,二、直属工厂图书室网,三、纺织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四、电子仪表局图书馆协作网,五、二轻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六、港务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七、橡胶工业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八、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协作网,九、青岛市中等学校图书馆协作网,十、供销社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一、轻工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二、化工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三、商业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四、水产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五、机械工业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六、卫生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七、电子仪表局科技资料协作网,十八、粮食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九、公用事业总公司系统图书馆协作网。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二节 博物馆


  青岛市博物馆 1959年,青岛市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与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设办公室、保管组、征集组。
  1965年6月,青岛市博物馆建立,位于大学路7号,占地面积12 500平方米,由一幢阿拉伯式楼房建筑和一组仿古代宫殿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 500多平方米。设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群工部、技术部、保卫科。
  博物馆有1个主陈列室和4个属室,主陈列室在市博物馆院内,为仿古代宫殿式建筑。大殿面积350平方米,设有长100米的展览带,常年展出青岛地区古代史或青岛近百年史。东西两厢面积共600平方米,各设有44米长的联橱柜,能保温、防尘、防紫外线,用以展出贵重的文物、字画及其他珍贵艺术品。山门两旁有各100平方米的展室2间,作为机动展览场地。至1986年,青岛博物馆收藏各种文物近6万件。分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分30大类。有瓷器约1 600件,铜器约200件,字画约4 000件,陶器约500件,石器约100件,善本书约1万册,玉器约600件,甲骨约40件,图章约50件,造像约200件,铭刻约300件,砖瓦约100件,铜镜约1 000件,明器约200件,剔红、螺甸约30件,玛瑙、水晶约50件,化石约30件,骨蚌器约40件,兵器约400件,中外货币约1?7万件,砚台约100件,古墨约600件,乐器约40件,牙木雕约100件,珐琅约30件,服饰约200件,碑帖约2 000件,杂项约600件等。革命文物类等1?7万余件。其中,属于国家级珍宝的甲骨文、字画、瓷器等文物140余件。
  建馆以来,举办历史文物和专题文物展览60余次,其中有青岛史资料展览、青岛解放展览等,观众达190万人次。
  胶南县博物馆 1983年3月建馆,展室面积551平方米。馆藏文物1 500余件,文物保护单位21处。
  即墨县博物馆 1984年8月建馆,展室面积180平方米。馆藏文物17 900余件,文物保护单位61处。
  平度县博物馆 1986年8月建馆,展室面积363平方米。馆藏文物4 000余件,文物保护单位24处。
  胶县博物馆 1986年8月建馆,展室面积250平方米。馆藏文物1 300余件,文物保护单位7处。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三节 影剧(戏)院(楼)

戏楼


  青岛历史上有2座戏楼,是戏曲艺人演出的场所。一为天后宫戏楼,一为三江会馆戏楼。
  天后宫戏楼 是青岛市区最早的一座戏楼,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到清代同治年间,历经400多年的沧桑变化,仅剩“戏楼遗址,栋宇全无”。当时通过募捐集资,在旧址上又重建了一座戏楼,就是位于太平路的天后宫戏楼。1937年,又重建了新的大戏楼,除楼顶外形有所变动外,戏楼的内部结构仍然保留当年旧状。 
  天后宫戏楼自清代同治年间重建后,每逢年节常有戏剧演出活动。据《海云堂随记》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间,海航各船云集口内,许愿奉戏,尝延至四月或端午”。
  三江会馆戏楼 20世纪初叶,江苏、江西、浙江三省的同乡,在四方路、芝罘路口建成一所“三江会馆”。会馆中心也建了一座戏楼,经常演出京剧。会馆和戏楼建国后被拆除。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三节 影剧(戏)院(楼)

剧场


  华乐大戏院 是青岛最早的剧场,始建于1903年,在山东路(今中山路北端)。最早叫中国剧院。因这里靠近小港、大窑沟,住着许多外县来青做工的农民,所以剧院里主要演出柳腔和茂肘鼓。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剧院被日本人霸占,改为电影院,名称也改为乐乐座,主要放映日本电影。1930年初,又转交中国人经营,改名为青岛大戏院,不久改称国民大戏院。1935年又改名为中和戏院,以演出京剧为主。1946年2月2日中和戏院改名为华乐大戏院。青岛解放时,华乐大戏院楼下有观众座席500个,楼上有座席200个。1953年,因年久失修,遂被拆除。  天成戏院 是由小席棚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场。位于西镇的南村路上。1903年,以流浪卖唱为主的艺人在西镇南村路一带撂地演出,后来发展到七八个人,演出场地就固定下来,用席子搭起了小棚,后又改成小木板房,形成了简易的小戏院,有了舞台和座席。因这里原来是一片树林,俗称“西大森”戏院。戏院不久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在原址上建起了砖木结构的剧场,改称中原戏院。1930年戏院扩建,由于产权易人曾五次改名。最初叫五福大戏院,1934年起叫群英大戏院,1938年起改名为金城大戏院,到1944年改名天成戏院,直至青岛解放。天成戏院主要演出京剧、评剧。一度以评剧为主,评剧演员新凤霞1943年第一次来青岛,曾在天成戏院演出半年,很受观众欢迎。1945年,她再次来青,仍在这个戏院演出过。1968年,天成戏院更名为人民剧场。1984年,房屋大修后,改作招待所。
  共和大舞台 位于北京路,1922年建,原名庆春舞台。后改名为共和大舞台。有300多个座位,主要演出京剧。共和大舞台于1932年拆除,改建成洪泰商场。
  永安大戏院 位于平度路22号,1924年建,原名新舞台,曾用名大舞台、光陆大戏院和新新大舞台,是解放前青岛最大的一家戏院,当年有华北第一大剧场之称。京剧界的著名演员来青岛时都在此演出。建筑面积为2 445平方米,砖木结构,有座位1 214个(楼上424个、楼下790个),舞台设备(灯光、音响、幕布)齐全。
  遵义剧院 位于福寺路4号,1928年建,原名商业茶台,称过光陆大戏院,1966年更名为遵义剧院。建筑面积2 651平方米,钢架结构,有座位1 225个,舞台设备齐全,除接待演出团体外,经常放映电影。
  青岛剧院 位于李村路12号,1939年建,原名为青岛映画剧场,是青岛设备较好的一家影剧院。建筑面积2 407平方米,砖木结构,有座位800个,舞台设备齐全,电影放映设备完善。
  四方剧院 位于人民二路6号,1958年建,建筑面积2 878平方米,混凝土结构。有座位1 148个,舞台设备齐全,电影放映设备完善。
  沧口剧院 位于升平路40号,1955年建,有座位?1 100?个,舞台设备、电影放映设备完善。
  楼山剧院 位于兴城路39号,1984年建,是青岛座席最多的影剧院。建筑面积4 800平方米,有座位1 347个(楼上459个、楼下888个),舞台设备齐全,电影放映设备完善。
  工人剧场 位于上海路6号,1952年建,建筑面积?1 800?平方米,有座位1 064个,舞台设备齐全,电影放映设备完善。
  海员剧场 位于新疆路10号,1958年建,1979年扩建,建筑面积3 683平方米。有座位1 342个(楼上432个、楼下910个),舞台设备齐全,电影放映设备完善。
  二七剧场 位于广州路37号,1950年建,原为铁路工人俱乐部。1976年11月改建后称二七剧场。建筑面积?1 764?平方米,座席1 264个(楼上412个、楼下852个),舞台设备齐全,电影放映设备完善。1983年,剧场部分扩建成一座活动楼,使用面积2 000平方米,分四层,设有舞厅、展厅、游艺厅等。1986年6月剧场改造,座席宽敞,楼下减少了134个座位。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三节 影剧(戏)院(楼)

影院


  红星影院 位于中山路61号,是青岛市最大的电影院,1921年建,原名中西大戏院,又称过中国大舞台电影院、福禄寿大戏院、福禄寿电影院、新闻电影院。1966年改名为红星电影院,有座席1 070个(楼上390个、楼下680个),放映设备齐全,有放映座机两台,能放映包括立体电影在内的各种规格影片。
  中国电影院 位于中山路97号,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1931年建,原名山东大戏院。有座席860个(楼上300个、楼下560个),放映设备齐全,有放映座机两台,能放映包括立体电影在内的各种规格影片。
  东风电影院 位于市场三路22号,1919年建,原名电气馆,解放后为友协电影院。60年代更名为东风电影院。有座席600个,放映设备齐全,有放映座机两台,能放映包括立体电影在内的各种规格影片。
  红旗电影院 位于东平路62号。前身为金城电影院,院址在湖北路,建于30年代初期。1963年金城电影院拆迁,搬至东平路。1966年更名为红旗电影院。有座席650个,放映设备完善,有放映座机两台,能放映除立体电影外的其他规格影片。
  胜利电影院 位于锦州路58号,1940年建,原名东洋剧场,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胜利电影院,1966年改名为红光电影院,1980年又改为胜利电影院。有座席819个(楼上180个、楼下639个),放映设备齐全,有放映机两台,能放映包括立体电影在内的各种规格影片。
  大光明电影院 位于台东一路53号,1958年建。有座位1 029个(楼上196个、楼下833个)。放映设备齐全,有放映机两台,可放映包括立体电影在内的所有规格影片。
  台东电影院 位于云门一路28号,1939年建,原名慈光电影院,青岛解放后更名为台东电影院。有座位700个,放映设备齐全,能放映包括立体电影在内的各种规格影片。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四节 文化宫 艺术馆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 地处市南区与市北区的接壤地带,上海路南端。1952年1月26日正式成立,前身是1950年2月成立的青岛市工人俱乐部。1984年设行政办公室、经济开发办公室、政工科、宣传科、文艺科、美术科、文体科、科技教育科、总务科、剧场科。是职工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对外开放的活动场所有:工人剧场、工人体育场、小公园、文化休息厅(包括:舞厅、游艺室、录像室)、科学技术学习室、展览厅、文艺活动室、职工画室、图书馆、阅览室、招待所和儿童乐园等。文化宫所属的园林、体育场及各种建筑占地面积为2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 000?多平方米。文化宫展览厅分楼上、楼下两个大展室及一个半圆形展厅,面积约650平方米,设有110米长可移动的展墙。展览厅主要为职工各协会举办的展览提供阵地,同时也举办外地画家展览。由文化宫组织的“职工艺术团”下设话剧、曲艺、合唱、舞蹈、管弦乐、民乐、杂技、魔术等7个队,共拥有团员280多人,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各种文艺节目,深入各区俱乐部和基层单位进行演出。
  青岛市群众艺术馆 1958年6月10日成立,馆址在泰山路32号,后迁至兰山路1号(市南区礼堂前楼)和安徽路6号(原红卫兵电影院)。设戏曲调研部、音乐舞蹈部、美术部、摄影部、经营管理部、办公室等部门。1974年,青岛市美术摄影办公室成立,设在群众艺术馆内。同年,青岛栈桥回澜阁划归市群众艺术馆使用,阁内上下两层,面积约200平方米。常年举办全市性的美术、书法、摄影及国内外各种文化展览。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五节 俱乐部


  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54年6月1日成立,地址在曲阜路22号。设舞厅、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乒乓球室、音乐室等活动场所,总面积280平方米。1956年改为青岛市商业职工俱乐部。1960年7月7日,组建青岛市财贸文工团,演出京剧、吕剧、话剧和地方戏曲,建有合唱队、曲艺队、舞台工作队和编导、总务两个小组,团员约130余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作停顿。1970年1月1日,俱乐部合并到青岛市文化馆。1977年恢复原建制,重新开放了图书室,相继开展了游艺、展览、业余文艺创作辅导和演出等文化活动。1984年8月4日,开设了青岛市第一个音乐茶厅。1979~1987年,每年接纳参加活动的职工达70万人次。
  台东区工人俱乐部 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7月的机械工会俱乐部。1960年由大名路小学迁至郭口路2号。占地面积25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1965年扩建,有小礼堂、排练室、图书室、阅览室和游艺室,建筑面积增至1 0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与台东文化馆、遵义剧场合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原建制。1978年,市总工会将原有建筑全部拆除,新盖大楼3 700平方米,俱乐部使用其中300平方米。
  四方区工人俱乐部 1951年11月25日成立,位于杭州路41号,原名为纺织工人四方俱乐部。活动面积728平方米,有可容纳826位观众的小剧场一座。1981年建成高六层的活动大楼,设录像放映室、舞厅、游艺室、招待所等。
  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1954年7月1日成立,位于四流南路中段,有三层楼2 000平方米的室内文化活动场地和容纳780人的影剧场。建筑面积3 074平方米。原名纺织工人俱乐部。设影剧组和文化娱乐组。有职工文艺演出队、各种棋类和乒乓球活动室。1956年以后,还举办文学报告会、文艺学习班、美术学习班等,为基层单位培养文艺、美术人才。1961年增建露天灯光球场一座。1967年改名为水清沟工人俱乐部。1979年以后,建立了职工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老年人业余京剧演唱队。美术辅导和文艺创作成绩较为突出,有作品参加山东省、青岛市美展和会(调)演。扩建的灯光球场,可容纳1 400多名观众,开设了电视录像室,增加了立体电影放映设备。
  沧口区工人俱乐部 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成立,位于沧台路197号,原名沧口纺织工人俱乐部,建筑面积?1 551?89?平方米。1977年改名为沧口区工人俱乐部,设办公室、图书阅览室、讲座室、服务部。有灯光球场改建的水磨石地面旱冰场700平方米,1978年组建沧口地区职工业余艺术团。常年举办文艺学习班和摄影、书法、美术等展览。电影队除完成放映任务外,还为各工厂企业培训放映员。
  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 成立于50年代初,位于新疆路。主要为国际海员的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设有剧场、舞厅、文娱活动室、商店、宾馆等。
  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 位于馆陶路22号,50年代为海军青岛基地俱乐部。1960年北海舰队组建,俱乐部也改称为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建筑面积14 000平方米。设有剧场、室内球场、图书馆、展览室、各类游艺室等。其中,展览室共有3间:二楼2间,面积为350平方米,展墙长度130米;三楼中厅1间,面积为160平方米。主要服务对象是军人,70年代前后,也部分对外开放。曾先后举办过海军万里海疆画展、北海舰队画展、舰队老干部书画展、战士画展、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画展以及朱乃正、吴小昌油画展等。
  青岛纺机俱乐部 1979年6月建成,位于四流南路22号。是青岛纺织机械厂对社会开放的综合性俱乐部。1980年1月1日对社会开放。建筑面积为5 621平方米。其中,有面积1 440平方米、座席2 208位的剧场一个。俱乐部每年都举办联欢会、歌手大赛、职工文艺会演、交谊舞会、读书演讲等群众文化活动。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六节 文化馆


  市北区文化馆 1930年,青岛民众教育馆建立,地址在朝城路原德华大学实习工厂旧址。设有总务部、讲演部、康乐部、图书部、科学部、图书室、阅览室、游艺社、乒乓球室、课堂、篮球场、网球场、儿童运动场、电台播音室等活动场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止了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恢复了建制,由于迁址大港附近的泰山路,俗称大港民众教育馆。设总务、教导、生计、游艺四个部。教导部设有阅览室,办有民众学校;游艺部有游艺室,组织文艺演出,院内有篮球场、排球场。青岛解放后,青岛民众教育馆改名为青岛市第一人民教育馆,馆内外辟有5个阅览室、1个图书室,共有图书?1 084?种2 273册、报纸23种、杂志57种1 010册。1950年改称青岛市第一人民文化馆,1955年改名为文化馆,1958年改为市北区文化馆。设文艺组、宣传组、图书组、办公室。图书室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藏书3.8万册,杂志133种。
  沧口区文化馆 1935年,青岛民众教育馆在沧口设立了分馆,馆址在四流中路111号。抗日战争爆发后停止活动,战后复建为沧口民众教育馆,下设总务、教导、生计、游艺四个部,还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民众俱乐部和一所民众学校。青岛解放后,沧口民众教育馆改为青岛市第二人民教育馆。设有图书室、通俗读物阅览室、杂志阅览室、阅报室及华新纱厂阅览室,有图书1 545册、报纸35种、杂志454册。1950年改称青岛市第二人民文化馆,1958年改为沧口区文化馆。1965年迁至176号,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文艺组、宣传组、图书组、办公室等。图书室面积100平方米,藏书28 700册,杂志113种。
  台东区文化馆 1950年1月建,位于台东区宁海路。原名青岛市第三人民教育馆。设有图书室、阅报室、儿童阅览室,有图书700多种、报纸18种。1958年改名为台东区文化馆,先后8次迁址,最后迁至道口路15号,是台东区人民委员会为该馆新建楼房,共三层950平方米。设文化组、宣传组、图书组、办公室等。图书室面积150平方米,藏书5万册,杂志100种。
  台西区文化馆 位于东平路,1950年1月建。原名青岛市第四人民教育馆。设有图书阅览室、报刊杂志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有书籍350种、儿童读物21种、报刊8种。1958年定名为台西区文化馆,1963年撤销并入市南区文化馆。
  四方区文化馆 1952年8月建,原名为青岛市第五人民教育馆。1958年改名为四方区文化馆。曾多次迁址,最后迁至杭州路43号,有活动室、办公室10余间,约600平方米。70年代曾在小白干路新建占地8亩的露天剧场一处。设文艺组、宣传组、图书组、办公室等。图书室面积168平方米,藏书69 700册,杂志157种。
  市南区文化馆 位于太平路19号和东平路72号。1958年建,1963年台西区文化馆并入。设文艺组、宣传组、图书组、办公室等。图书室在德县路,面积100平方米,藏书7万册,杂志23种。

TOP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化设施

第七节 少年宫


  青岛市少年宫 位于市北区贮水山西南侧,196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成立。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 500平方米。文体科技活动楼内有房间45个、剧场1座,可同时供2 000名少年儿童参加活动。是青岛市少年儿童进行文体和科技活动的中心。
  市南区少年宫 地址在太平路19号。1964年12月建。市南区少年宫实际使用房屋6间,建筑面积610?66平方米(其中包括与市南文化馆合用的大厅286平方米)。设科技、舞蹈、美术、国画、书法、故事等培训班和鼓号队,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每年组织市南区属小学生文艺会演,并选派代表队参加市少年儿童文艺会(调)演,对各小学排练的文艺节目进行辅导,以及对航空、航海模型与其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组织比赛。
  市北区少年宫 位于热河路中段,1970年建。建筑面积942?46平方米,有8间活动室,设声乐、舞蹈、美术、书法、故事、工艺、科技7个活动组。该宫培养过多名少年儿童人才,有90余人考入专业学院和艺术团体。
  台东区少年宫 地址在道口路15号,1964年夏建。原地是民间赶会(萝卜会)的地方——“下村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工厂占用。1982年1月恢复活动,占地面积1 494平方米,使用面积729平方米。台东区少年宫以阵地活动为主,开设舞蹈、美术、故事、鼓号等训练班。每年“六一”、“元旦”都组织全区性的少年儿童庆祝演出活动。80年代,排练的舞蹈《溜冰曲》、故事《一张奇特的照片》、《长焦距》等节目,在青岛市小学生会演和故事比赛中均获一等奖。
  四方区少年宫 地址在遵化路3号,1957年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78年以来,开办美术、书法、计算机、摄影、无线电、小提琴、电子琴等学习班。该宫培养的少年儿童书法成绩突出,曾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沧口区少年宫 地址在永平路14号,1964年底建,由“明真观”改造而成,占地4 250平方米。有小气象站、广播站、阅览室等,开展少儿群众性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葺一新。198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重新开放,设阅览室、舞蹈排练室、科技活动室(兼做射击室)、乒乓球室(兼做游艺室)、棋类活动室、美术室、器乐排练室等。开展讲故事、“百灵鸟”文艺会演,举办绘画书法展览、棋类比赛、武术表演、航模和舰模比赛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