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五篇 生产贸易风俗
第一章 生产风俗
青岛地区沿海渔民,在明末时期就兴起了出海前祭奠海神的风俗。青岛沿海渔民除崇拜海龙王外,更崇拜海神娘娘。据说海神娘娘是五代时福建莆田林姓之女,因梦中救过海上遇难者,后尊为海神,航海遇险,常显灵救助,元明以来由天妃封为天后,故各处都建有天后宫。天后宫俗称海神娘娘庙,青岛天后宫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122年),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祭祀海神娘娘,有庙会,远近齐赴,特来烧香者络绎不绝。青岛民间流传着海神娘娘送灯的故事,沿海渔民每逢在海上遇到大风浪,便要烧纸磕头,祈求海神娘娘保佑。海神娘娘便会送来一盏闪着蓝光的灯挂在桅杆上,这样渔船就可平安返航。
渔民对天后宫海神娘娘常见的祭祀有:送愿船,将自己的船制成为模型,真船上有什么许愿船上就有什么,敬献在天后宫中,许下愿心,请天后娘娘保佑;送灯,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渔民为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或因脱离航海遇险而来表达救命之恩,敬献各式渔具悬于天后宫大殿中;送钱物,渔民在农历十五、十六两日,送渔妇给天后娘娘做的被褥和绣的圣母衣、天后圣母彩旗。传说费工越多,刺绣越精,越能显示敬献人的精诚。
木匠、石匠、瓦匠尊鲁班为始祖,每年于农历五月初七日聚会纪念。“掌尺的”酹酒率众叩拜。然后各人把一一件工具放在神主牌前,焚化黄表纸。俗信纸灰落在谁的工具上,就是祖师向谁“赐巧”。
缝纫、纺织、刺绣工人以黄帝、缧祖为开山始祖,每年于农历九月十六日黄帝生日时设供品、焚香纸祭奠。到时候每人拿出一件得意作品赛艺,大家公认为头名的,均向其增送“彩礼”。
金、银、铜、铁、锡各匠,皆以李耳为“老祖”,农历二月卜五日“老君”生日举行纪念仪式。此时大家集资欢饮,必至尽欢。
铁匠营业的地方称“铁匠铺”、“铁匠炉”,专门打马掌铁的则称为“驴蹄子炉”、“蹄庄”。流动营业的,三人一辆粗重的独轮车,载一一炉、一风箱、钻、锤等工具,并行李炊具,且行且劳作,行行停停,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
鞋匠奉孙宾为制鞋之祖,农历十月初一祭祀,这天必有徒弟向师傅献鞋的礼仪。
染坊奉梅福、葛洪为“染布缸神”、“染色老师”。建国前,每家染坊都供奉“梅葛二位先师”的神主牌,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祭祀。建国前,青岛各地染坊多兼染印二职,农村人们多穿蓝色衣服,土法染蓝特别流行。土靛染布的步骤主要是通过抽“靛脚子”、下靛、疏缸、染布四道工序。第一次染出的布是浅蓝色,晾干后再染一次就深一层,愈染愈深。由浅而深的颜色依次是“月白色”、二蓝、缸青,最深的蓝颜色近于黑色,称勾“肯”。
纸坊工匠尊蔡伦为祖师。用传统的手工工艺造纸,纸匠用破绳头和废纸边作主要原料,用大铁锅蒸料、煮料,再用牲口拉石碾扎浆,靠手工抄竹帘捞纸,捞出的纸贴在墙上晒干。每年农历三月七日蔡伦生日,纸匠停业,杀猪宰羊,欢聚一堂。
其他经常活动在农村的还有剃头匠、锅炉匠、磨刀磨剪子的工匠、扎纸匠、补鞋的皮匠、箍桶匠、白铁匠等等。还有沿海地方造皓时黏船板缝的“黏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