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7:科学技术志 第一篇 科技机构与群众团体

概述



  远在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青岛地区的远古居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古代先民掌握了种植粟的栽培技术及原始的选种育种技术。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而且是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如带柄槽的石斧、扁平的石铲、双孔石刀、石镰等)。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建筑是采用挖槽筑基和多层加工结构的柱洞技术。这些表明先民已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进入了较先进的锄耕农业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制陶技术普遍采用轮制,著名的“蛋壳陶”标志着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三里河文化遗址蓝点马鲛鱼鱼骨的发现,证明先民不但有一定的海洋捕捞工具,而且还掌握一些海洋和风场特别是水流的知识,先民已开始走向海洋。公元前26世纪,在今胶州湾附近沿海居住的夙沙部落首创利用海水制盐,史称“夙沙氏煮海为盐”(即煎盐),为中国制盐业的鼻祖。西汉历法家徐万且(今即墨人)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要历书《太初历》的主要创制人之一。 
  19世纪末叶,青岛的近代科学技术开始萌芽。1872年青岛棘洪滩已建立拥有“百台木制机的纺织作坊”。1891年,即墨鳌山湾村民首创开滩晒盐法,从此结束了中国煎盐的历史。1892年清Gov修建了前海栈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座铁码头。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以后,为了达到他们长期霸占青岛的目的,在青岛进行实地勘察大兴土木,修建胶济铁路,建设港口,开设工厂、医院等。随着侵略者在青岛进行多项基础建设的实施,青岛进入了一个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青岛得到应用的转折时期。1897年,德国人在大港一号码头西端,首次采用较先进的浮筒式自记仪进行验潮测量。1898年德国人在馆陶路设立了青岛气象天测所(后改为青岛观象台)进行气象观测、地震地磁观测、潮汐观测及地形测量。1905年,德国人在大港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1.6万吨浮船坞一座(该船坞长125米,外宽39米,内宽30米,深13米),配有能举150吨并送往12米以外的、当时为东亚最大的起重机。在市政建设上,德国人建成暗渠式雨污分流的下水管道,在当时是较先进的排水方法。1908年,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在李村建立了农科实习地(今青岛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引进200多种果树品种及多种林木和蔬菜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并专门建造了一个旋转式玻璃温室,这些不仅在青岛即使在国内北方地区也是最早和领先的。 
  西方科学技术在青岛的应用,为青岛市多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1926年,青岛观象台用16毫米小赤道仪和投影法观测太阳黑子光斑,发现258号太阳黑子,最大共计300分(黑子面积:4瓦),其经度为32°、纬度为22°。同年,该台被邀请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利用无线电重测经度,测得青岛观象台经度为shim16°.581。所测经度成绩,深为参加各国所钦佩。 
  1928年10月,青岛观象台增设海洋科,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研究机构,1929年使用中国最早的“采珍号”海洋调查船在胶州湾及青岛近海对水温、水质、透明度、沉积等进行经常性调查。1930年青岛观象台创办的《海洋半月刊》是中国最早的海洋刊物。1932年建成的青岛水族馆,是中国自己建成的第一座饲养海产动物、向人们宣传普及海洋知识和进行海产试验的场所。1935~1936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与青岛市Gov联合组织了“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对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首次进行以海洋动物为主的多学科开发性的海洋调查,共采集各种标本4000多种,出版了385页的采集报告,发表论文11篇、专著一部。1934年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附设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设有海洋系,并筹建了海洋研究所。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1934年,青岛李云阁申请“打石机”专利,被实业部授予专利权5年。1935年,实业部奖励工业技术审查委员会批准青岛宋锷研制的“航海测量两用单标测距图”为专利。1936年青岛冀鲁针厂尹致中发明的“CCY式连三速制针机”经国民Gov实业部批准专利5年,颁发一等奖章。 
  青岛解放后,全市人民在中国Our Party的领导下,进入了初级阶段革命和初级阶段建设的新时期,经济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949年10月,农业部中央水产实验所(经多次易名后,1982年10月1日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由上海迁来青岛。1950年8月,中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1959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同年9月,山东省水产养殖场在青岛成立。1953年11月,青岛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1956年11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青岛分会成立。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建立,带动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到1956年,全市先后成立了中医、海洋湖沼、药学、生理科学、畜牧兽医、电机工程、物理、植物等14个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人员建设初级阶段的积极性,在“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等项方针的指引下,围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逐步开展了科学考察和科学试验研究。在农业方面,科技人员针对建国后农业生产技术仍然落后的状况,全面总结、改进、推广了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群众多年的丰产经验,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改进作物栽培技术,并引导农民逐步接受新的农业生产知识。在工业方面,更新企业设备、开展技术革命、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使工艺技术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初步的改观,劳动条件有所改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青岛纺织业的优势,1951年在纺织工业部的帮助下,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总结出全国著名的“郝建秀工作法”(也称郝建秀细纱工作法或五一细纱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为了充分利用沿海渔业资源,1950年在青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鱼肝油厂——山东省水产公司水产品加工厂。1952年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机车,被铁道部命名为“八一”号机车。在海洋方面,为了进一步获取海洋资料,1953年在青岛小麦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波浪观测站。1956年,国家选定青岛验潮站为基本验潮站,并以1950~1957年7年的验潮成果计算出平均海平面,命名为“黄海平均海平面”,1957年对水准原点网平均差计算,求得位于青岛观象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的黄海海拔高程是72.2893米。在这期间海水养殖的研究也获得可喜成果,1952~195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海洋所)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等人进行了“甘紫菜生活史的研究”,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国际上最早独立证明壳斑藻是紫菜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海带人工养殖原理研究”,解决了海带人工养殖、施肥养殖、南移养殖、切梢养殖法、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问题,大大推动了海带在全国的生产。1953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制出防除船蛆的既有效又经济的药物(1966年获全国科研发明一等奖)。1953年,农业部中央水产实验所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烟台至威海外海鲐鱼调查,是国内首次进行的渔场综合调查。1956年,曾呈奎、赫崇本、朱树屏和毛汉礼等科学家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起草了海洋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医药卫生方面,建国初期积极开展了对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加强了对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并得到基本根治。1953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首例角膜移植手术成功。1954年,该院在《中国耳鼻喉科学杂志》上,在国内首次发表用放疗和链霉素治疗鼻硬结病。1956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青医附院)首次发现镰刀菌引起的角膜溃疡病,填补国内空白。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根据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委的指示,1958年9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青岛分会与青岛市科普协会合并成立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同年10月27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成立。12月,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但是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中,由于左倾思想等违反了科学规律,许多技术革新的研究成果流于形式,机构发展过快,不尊重科学,忽视科技人员在科技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科学技术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在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时期,青岛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国家科委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调整与整顿了科研机构。1963年市人委撤销了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将市科委和市科协合署办公,并先后建立起一批市属科研机构。同年,青岛市科委参照国家和山东省分别制定的《1963~1972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并结合青岛老工业城市的特点,制定了包括工农业在内的《1963~1972年科技发展纲要》,这是青岛市有史以来编制的第一个综合性科技发展规划,也标志着青岛市的科学技术开始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这期间,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海洋方面,1957~1958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研究创造的海带自然光育苗法,解决了大量向全国供应海带苗的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该项目1964年被国家科委列入发明记录。1958年中国第一座海带自然光育苗室建成。中科院海洋所对海藻综合利用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海藻利用的研究,同时又为国内发展海藻工业和利用海带大规模生产碘、醇、胶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1959~1965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59—1号抗烂、高产海带新品种。以中科院海洋所为主进行的《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其方案》被列为1956~1957年国家最重要科研任务。以中科院海洋所为主要完成单位,1957~1964年进行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的调查研究工作。该项调查,不仅取得了一年以上系统的全国综合性海洋资料,还掌握了中国近海海洋水文、化学、地质和生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取得了中国海洋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为利用海洋、开发海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农业方面,重点进行了粮食、蔬菜新品种的引种、良种选育和果树、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研究。1963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的“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一代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为国内首创,并开展了“苹果矮化砧木生产性能及利用研究”。工业方面,1958年,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人民型”蒸汽客运机车,并制成中国第一列“东风型”液力传动摩托双层列车,使中国的铁路运输由蒸汽机车进入内燃机车牵引的时代。1959年又试制成功第一台单节1472千瓦液力传动内燃机车。1965年青岛海洋化工厂制成5种硅胶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等单位合作研制的细纱半机械插管机,青岛第一棉纺织厂参与研制的浆纱机半机械化落轴装置,青岛粮食局应用磷化锌薰蒸储粮害虫等项目均被国家科委编入发明记录。医药卫生方面,1957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一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成功地作了首例法鲁式四联症手术。1958年青岛工人疗养院研究成功肺结核新疗法——空洞滴入疗法。1959年青医附院首例脑瘤切除手术成功。1961年该院开展针刺麻醉,用于临床手术。1963年青医附院同北京医科院、北京友谊医院联合调查蔓延胶东农村不明病因流行性脑眼炎并继发葡萄炎症,检验确诊为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波拿摩型,填补了国内空白。1965年青医附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一名神经性瘫痪13年的女病人。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青岛市的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市科委、市科协及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或被拆散;科技人员受到排斥和打击,部分人员下放劳动;一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或散失或被毁坏;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一度陷入中断。但是那些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科技人员,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继续顽强地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不少重要成果。海洋方面,1964~1969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坛紫菜人工养殖研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使中国紫菜人工养殖从无到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70~1975年,该所用筛选自交和X射线处理等方法,培育出了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860、1170号,用定向筛选累代自交的方法,培育出海带抗烂高产新品种243号。1974~1976年,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琼胶素填补了国内空白。1974年起,山东海洋学院对海水溶解粒子与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成为海水中元素与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三个主要理论之一。1976年,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温盐深探测仪。农业方面,市农科所进行了“番茄的引种及推广研究”,并培育出大白菜新品种一代杂种——青杂中丰。工业方面,1966年青岛铸造机械厂试制成功抛丸清理转台和抛丸病理滚筒两种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1967年青岛汽轮机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3000千瓦组合快装式汽轮机。1968年建成青岛大港七号煤炭专用码头,采用方块重力式结构,卸煤、输煤、供煤、装煤全部机械化,在当时属国内第一。青岛红星化工厂试验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氢氧化钡生产新工艺。1969年青岛市交通局四方汽车修理厂制成电动加油机,填补了国内空白。青岛汽轮机厂试制成功250千瓦燃汽轮机,填补了国内空白。1970年青岛市供电局试制成功山东省首台自制的1.5万千伏安、11万伏有载调压变压器。青岛市半导体研究所为中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火箭,提供了各种性能优越和质量可靠的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青岛电器元件厂制造出国家急需的大功率半导体硅整流元件——硅雪崩。青岛玛钢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式“气控射压铸造自动线”。青岛盐务局和天津制盐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体重16吨)新式撩码机(即堆垛机)是中国盐业第一台较为先进的大型堆垛机。1971年青岛、上海、武汉协同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切绷联缝缝纫机。青岛石油化工厂建成30万吨炼油装置并投产出油。医药卫生方面,青医附院1968年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成功。1972年青岛中药厂研制成功利胆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之后,青岛市的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理论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科技工作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青岛市科委、市科协已得到恢复,科技管理工作走向了程序化和规范化。为增强领导层的现代科学意识,市科委组织并主持由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现代科学技术讲座,聘请专家学者讲授,1984~1990年共组织近10次。 
  为加强党和Gov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中共青岛市委、市Gov确定专人负责科技工作。青岛市Gov还成立了青岛市科技领导小组,由市Gov负责人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科委,由市科委、计委、经委、财贸、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根据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青岛市人民Gov于1988年7月制定了《青岛市人民Gov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日趋紧密,科研体制正以多种模式进入经济领域,并向着开放、联合、竞争的方向发展,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开始转向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 
  “七五”计划期间,市属科研机构通过“双放”(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双包”(所长承包责任制、课题承包责任制)、“双入”(进入企业、长入经济),从以求生存为主开始走上以求发展为主的道路,市属44个科研机构中有16个所实行了所长承包责任制,18个所做到了经济完全自立,4个所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另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科研开发服务机构得到新的发展,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市科委还对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1988年根据部署完成了职称工作,聘任各类职务20.6万多人。“七五”期间,青岛市Gov抽调科技人员向市郊县(市)、区选派了12名副县级科技顾问和12名科技副乡镇长,他们在任职期间以原单位为依托,向所在地提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进行各类技术服务活动。为促进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和乡镇企业中去施展才干,沧口、台东和市北等区还建立了人才市场,对放活科技人员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市Gov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到青岛市进行经济技术开发,“七五”期间,每年约有200名左右的科技人员调入青岛市,对于改善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特别是为解决某些紧缺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改革拨款制度,一是将科技三项经费,由无偿使用改为有偿或部分有偿使用。通过普遍推行技术合同制,委托银行代办回收资金业务的方式,回收的经费形成科技开发基金,实现了滚动循环发展。二是将科技投入以拨款为主改为拨贷款结合。1985~1990年,市科委安排各类科技贷款计划项目198项,使用贷款7394万元。 
  全市科技计划已发展为攻关计划、海洋开发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电子计算机开发应用计划、科研开发贷款计划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七大类,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且有地方特色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1989年5月,经国家科委批准,青岛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青岛市人民Gov成立了青岛市高新技术开发指导委员会、青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咨询委员会、青岛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新技术发展总公司。至1990年已有18个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试验区,1990年实现投资4000多万元、产值3000多万元。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1989年1月18日、1990年1月10日青岛市人民Gov相继发布了《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青岛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对青岛市的科技成果实施法规管理。1978~1990年,青岛市共获国家发明奖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9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9项,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22项,获青岛市优秀科技成果奖、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011项。
  1988年青岛市Gov发布的《青岛市专利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是青岛市第一部有关专利管理的地方行政法规,为专利工作在全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到1990年,共受理各类纠纷案30件;专利申请累计达1372件,其中授予专利权的共计632件。
  青岛市自1985年开放技术市场以来,随着技术商品地位的逐步确立,技术交易亦逐步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向发展。青岛市科委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设立了“青岛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全市建立了13个技术合同点,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次,其中企业领导25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科技法规的骨干队伍。到1990年,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科研、教学等100多个单位为主体,由500多个技术贸易经营组织机构组成的技术市场网络。
  在大力发展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新形势下,科技情报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全市已有部、省、市属科技情报网站21个,近700个网络成员单位。科技情报研究所通过馆藏资料、文献,开展文献展览、情报咨询、文献代译、计算机检索、科技情报报导、新产品开发和样品情报、声像情报等项服务,充分显示了科技情报是科技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改革开放中,青岛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关系,青岛市已与联合国经济技术信息中心联网,并在全市发展成员单位30多个,聘请外国专家来青岛讲学,或派员到国外学习考察,既提高了青岛市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青岛市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家、山东省驻青岛市的科研机构共有17个,其中12个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海洋科学研究人才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也设在青岛。青岛集中了全国50%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人才。40年来,青岛市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全国海洋科技中心地位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及其他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这对全市多学科协同作战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特别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全市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事业以及为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起着愈来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篇 科技机构与群众团体  
第一章 科技机构

第一节 管理机构


  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8年6月27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加强党对科学工作领导和建立各级科学领导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决定》,中共青岛市委成立了由市委第一书记滕景禄为组长的中共青岛市委科学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工作人员8人。10月27日,中共青岛市委又决定将市委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改建为青岛市科学工作委员会,作为中共青岛市委、市人委的工作部门,负责全市的科技工作。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处书记王卓青兼任主任,工作人员3人,办公室设在市人委办公厅,由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与副秘书长具体负责。11月27日,青岛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更名为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办公地址迁至广西路24号。同时,中共青岛市委还成立了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设9个专业研究所。市科委和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一套机构,挂两块牌子,干部由有关部门临时抽调,人员增至10余人。12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并入市科委,作为市科委的一个机构,对外仍保留市科协名义。
  市科委自成立至1960年6月2日,其内部机构设秘书科、业务办公室和科协办公室,人员36人,其中干部33人。所属事业单位有青岛市计量检定所和青岛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6月20日,经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会批准,市科委定行政编制27人、事业编制35人,内部机构设科委办公室、科协办公室、工业科、农业科、新技术科、海洋科、综合利用科、文教卫生科、财务器材科。
  1961年4月,根据中共青岛市委对科技工作的要求,市科委行政编制定为30人、事业编制47人,内部机构调整为科委办公室、科协办公室、工业技术科、海洋科技科、新技术科、规划科,所属事业单位增加青岛市科学技术学校、青岛市中心实验站、青岛市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并代管青岛观象台和人造地球卫星青岛观测站。
  1962年,撤销青岛市科学技术学校。
  1963年4月,根据中央关于精简科学研究机构的指示精神,市科委内部机构再次调整为科委办公室、科协办公室和业务办公室,行政编制定为24人,事业编制49人。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撤销。所属事业单位有市科委情报室(原青岛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原青岛市计量检定所)、青岛市中心实验站以及分别于1963年9月与1964年5月成立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宣传馆及青岛市半导体实验所。
  1964年9月制订的《市科委机关工作简则(初稿)》,明确市科委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科学技术工作为初级阶段服务的方针和各项有关政策;抓好科技界的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科学技术力量为生产服务;组织科技人员研究讨论技术政策和重大技术措施;制订全市科学技术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科学技术方面的协作和协调工作;管理和培养科学技术队伍;管理计量标准、情报工作;对新产品的鉴定和其他鉴定工作;办理市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科委被撤销,科技管理工作由青岛市革委生产指挥部科技内务处负责。科技内务处临时由军代表负责,有工作人员13人,办公地点在太平路37号。1968年7月,科技内务处改为青岛市革委生产指挥部科技组,有工作人员11人。其职能是负责制订全市科技计划,进行科技交流、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鉴定等有关科技方面事项及全市卫生工作和民政工作,并管理科技组情报室、青岛市中心实验站、青岛市工业展览馆、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和科教电影放映场等事业单位。1975年,科技组办公地址迁至中山路1号。1977年6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成立青岛市革委科技办公室,撤销青岛市革委生产指挥部科技组,工作人员37人,内设秘书、计划、政工、业务等部门。
  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预备通知,同时恢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建制。为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同年12月市革委决定恢复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撤销青岛市革委科技办公室。市科委恢复后,既是中共青岛市委领导科技工作的“参谋部”,又是市革委管理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在中共青岛市委、市革委领导下,贯彻党的科技方针政策,归口管理全市的科技工作,统管全市的科技规划,业务上受山东省科委指导,并对所属县、区科委和同级科技部门以及全市高等院校的科技工作实行业务指导,组织科技攻关,总结推广科技成果,逐步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市科委的内部组织机构设有政工科、秘书科、计划科、业务科、基建财务科,行政编制为35人,所属事业单位有青岛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青岛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青岛市科学器材公司、青岛市工业展览馆和青岛市地震办公室。
  1984年11月,青岛市市级机关机构改革,青岛市编制委员会以青编字(84)96号文件核定市科委行政编制30人。1985年,市科委迁至广西路24号办公。
  1987年3月,青岛市编制委员会以青编字(87)77号文件将市科委内部机构定为:办公室、人事处、政策调研处、科技管理处、计划处、条件财务处,撤销原设置的科,行政编制34人,直属事业单位增加青岛市科技干部处、青岛市专利管理处和青岛市电子振兴办公室。
  1988年4月,为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青岛市编制委员会以青编字(88)62号文件,批准市科委内部增设外事处,并增加3人的行政编制,即由34人增至37人。同年7月,青岛市编制委员会以青编字(88)152号文件核准,将市科委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定为常设机构,行政编制为3人。
  1990年6月,市科委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技术市场的管理,成立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同年9月增设海洋管理处,行政编制仍为40人,办公地址迁往沂水路11号市Gov大楼内。至1990年12月,市科委内部机构共设办公室、人事处、政策调研处、科技管理处、计划处、条件财务处、外事处、海洋处、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9个处室。其所属事业单位有青岛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青岛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青岛市科学器材公司、青岛市工业展览馆、青岛市科技干部处、青岛市专利管理处、青岛市电子振兴办公室、青岛市地震办公室。同年,根据青岛市Gov的要求,市科委又将其职责进行了修订,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综合管理全市的科技工作,组织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在不同层次上做好科技宏观管理与衔接工作,做好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和市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业务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发展全市的科学技术事业,业务上接受国家科委和山东省科委的指导。
  市直部门科技管理机构 1958年,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加强党对科学工作领导和建立各级科学领导组织和研究机构》的指示,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在各级党委都成立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截至1958年底,全市各县、区和市直属工业、农业、财贸、文教系统的党组、党委、支部等96个单位成立了党的科学技术领导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党的科学技术领导小组均被迫停止工作。
  1978年1月青岛市科委正式恢复工作后,市直各部门也相继建立了科技管理机构。到1990年,设立科技处、技术处或科教处的部门有:市经济委员会、市农业办公室、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房产管理局、市商业局、市第一轻工业局、市第二轻工业局、市粮食局等。
  1983年,青岛市人民Gov为了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组建了农业、水产、纺织、轻工、二轻、化工、橡胶等10个行业科技专业组,共有成员131人。专业组成员由全市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农业生产的主管部门、工厂企业以及农村中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干部组成,组长由各主管部门分管科技工作的负责干部或总工程师担任。科技专业组在制订重点产品发展规划中,从发展目标的准确性、技术方向的先进性、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实际条件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论证,成为市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县(市)、区科技管理机构 1978年市科委恢复后,青岛市所辖区、县也相应恢复和建立科技管理机构,在各所辖区域内负责管理科技工作。1990年,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黄岛、崂山七个区和胶南县、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莱西县五个县(市)的科技管理部门中,行政管理人员已达95人。县(市)、区科委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与指导各县(市)、区科技工作;负责制定各县(市)、区科技发展计划、规划;负责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新产品开发、申报和立项;负责管理与组织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负责管理科技成果、科技经费和科技干部工作。

TOP

第一篇 科技机构与群众团体  
第一章 科技机构

第二节 科研机构


  中央驻青岛科研机构 50年代初期,驻青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有: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随后,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也相继在青岛设立科研所、站。到1966年,中央驻青岛的科研机构已有6个: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由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改为此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六机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二研究所青岛试验站(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725研究所青岛试验站前身)、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有职工1938人,其中科研人员94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的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中央驻青岛的科研机构虽未被撤销,但多数归属关系几经变动,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建制才趋于稳定。国家在青岛设立的科研机构也逐渐增加,到1990年,已增至13个,职工总数达3812人。其中高级职称570人,占职工总数的15%;中级职称1174人,占职工总数的31%;初级职称762人,占职工总数的20%;其他科技人员118人,占职工总数的3.1%。
  中央驻青岛的科研机构,多从事海洋科研,技术力量强,科研手段先进,科研成果数量多、水平高,不仅代表了国内海洋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在国际海洋科技领域中某些方面也具有领先的水平,与此同时对推动青岛市的海洋科技事业和其他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创建于1947年10月的黄海水产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海区水产科研所,成立之初为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1949年自上海迁来青岛,其名称、隶属关系和地址几经变化,1982年10月改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该所设有海洋渔业资源研究室、海产虾类增养殖研究室、海产鱼与贝类增养殖研究室、海产藻类增养殖研究室、渔业环境研究室、捕捞技术研究室、水产品加工研究室等。主要进行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的研究,并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渔业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前,该所职工有140人,其中科技人员50余人。到1990年职工人数已发展到405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250人,占职工总数的61.73%。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9人、中级职称的96人、初级职称91人,其他科技人员4人。该所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渔业资源调查船“北斗”号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和基地,藏书6.5万余册,中外期刊870多种。“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加(加拿大)海水养殖培训中心”也设在该所。
  自建所至1990年,已完成试验研究课题600多项,正式发表的论文、译文、著作1000多篇(部),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60多项,其中110多项受到国家和省市Gov的奖励:海带自然光育苗法的研究,解决了海带苗种的来源,促进了海带养殖生产的发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长天井对虾拖网,1981年获国家水产总局科技改进二等奖;海带施肥养殖、海带南移、海带新品种的培育等项成果为海岸养殖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其中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860、1170)的培育,198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渔业水质标准,于1979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等部门颁布实施,1981年获国家水产总局科技改进二等奖;对虾中型水面高产养殖技术,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固相捏合转化制取褐藻胶工艺,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YJ-YZ-79贻贝预煮蒸煮机和WCS-6型文蛤采捕机,1983年分别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对虾渔业资源的开发、预报及合理利用研究,使黄渤海对虾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渤黄海污染对水产资源的影响调查研究,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黄东海近海大面积水温预报,为分析渔场、渔期提供科学依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对虾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10—菲罗啉衍生物的胶束增溶光度法和浊点分析,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对虾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潮间带围网养虾技术,1987年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中国渔业环境预测研究,1988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多种功能进样阀,1988年获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加压消化工艺制取低粘度超低粘度褐藻胶,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鱼资源、渔场调查及 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1990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8月。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和张玺为筹建人。成立初时取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1954年改为直属科学院的独立研究室,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成多学科的海洋研究机构,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该所设有海洋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等9个研究室和一个院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另有3艘海洋调查船、烟台和厦门两个工作站、黄岛海洋生物生态实验站和国内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海洋生物培育楼等,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多学科海洋研究机构。该所的研究方向是深入进行中国近海和邻近大洋的海洋环境、资源综合调查研究,着重开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生态预测和保护的研究,为国家经济开发、国土整治和海洋重大建设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深入进行海洋科学各重要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综合研究。
  至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1076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829人,占职工总数的77%。科技人员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80人,高级职称的157人,中级职称的436人,初级职称的169人,其他科技人员67人。已发表论文报告2200多篇,专著和其他著作70多部。研制了海洋调查研究仪器40多台(套)。取得重大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先后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山东省和青岛市奖励的有140多项。培养研究生206人、博士生48人,其中有113人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该所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有:硬骨鱼胚胎发育的研究,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船蛆的防除,1966年获全国科研发明奖一等奖;渤海勘探区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研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东海大陆架地质地球物理调查,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连接模拟海洋腐蚀试验装置方法研究,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对虾大规模人工育苗的研究,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渤海湾环境质量评价及其自净能力的研究,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1985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东海陆架环流中两个重要分量(东海北部气旋型(冷涡型)及长江冲淡水)的研究,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青岛附近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南海暖流的发现,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渤、黄、东海潮波数值模型和分布特征,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东海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和海绿石的研究,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河口区浅海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及其合理开发利用,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黑潮及其领域海流结构和变异的研究,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三峡工程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东海地质的研究,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专业海洋地质科研机构。其前身是1964年在南京成立的地质部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该所被撤销。1979年在青岛恢复,并改为现名。根据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建议,在该所设立了第四纪地质中心。该中心对内的名称是地质矿产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其科研方向为:在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以油气为重点的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主要任务与研究重点是:开展近海陆架区油气资源分析研究;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海洋沉积、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海洋环境地质以及河口港湾、三角洲地质的研究;中国海域及深海大洋区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的研究;海洋地质科技情报研究等。该所设有现代沉积研究室、河口港湾研究室、石油地质研究室、海洋矿产资源研究室、区域海洋地质研究室、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和情报研究室。地矿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也挂靠在该所。到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292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206人,占职工总数的70.55%。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的49人,中级职称的93人,初级职称的44人,其他科技人员20人。同时,该所还配备了浅层剖面仪、回声测仪、无线电定位仪、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低本底液闪能谱仪等价值5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此外,该所还主办出版5种刊物,其中《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为国家级学报类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建所10年来,该所共完成国家、部、局和省、市下达的科研任务43项,其中有10项获省部级奖励,1项获市级奖励。其获奖成果有:黄河口区(陆上)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调查、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报告、EH-4型高压气枪震源系统研究、海南西沙礁相第四纪地质研究、青岛即墨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研究等。
  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 建于1959年5月16日的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是铁道部直属的铁道车辆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铁道车辆及零部件的研究设计;新产品的开发;解决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问题;组织车辆标准的制订和归口管理工作;搜集和传播国内外车辆技术情报信息;进行铁道车辆及零部件各种性能试验和检测。其内部机构设有车体、转向架、制动、机电、新材料、标准化、技术情报、计算机、仪表计量与检测等10个研究室,两个试制生产车间,13个行政管理处室。此外,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车辆检测站、车辆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及铁道车辆引进资料中心也设在这里,中国铁道学会和山东省铁道学会的车辆委员会也挂靠在该单位。该所还建有100吨四通道电液伺服疲劳试验台、车体静强度试验台、30辆制动试验台、客货车转向架滚动试验台、12吨落锤试验台、试验冲击线等一批国内先进和达到国际水平的试验室、试验台。到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641名。科技人员335人,占职工总数的52%,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0人、中级职称的112人、初级职称143人。在其完成的200多项成果中,有118项次分别获国家、部、局和省市奖励:-100型液压自翻车、MX-1型磨擦橡胶缓冲器、红外线轴温探测器、25吨机械冷藏保温车、JZ-6型机车空气真空两用制动机、型235吨特种平车、型370吨双联平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LM型准轮客货车轮磨耗型踏面,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JZ-7型机车空气制动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型钳夹式大型货车,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型新型四轴运煤敞车,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受到部级奖励的成果有:型60吨石灰石漏斗车、机车制动风源净化装置、JM1型机车磨耗型踏面研究、型无底架轻油罐车、型集装箱专用平车等。
1.jpg
  山东省属科研机构 建于50年代的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从事海水增养殖的地方研究机构。1963年4月,根据全省纺织工业多集中在青岛的特点,将原山东省纺织工业厅纺织科学研究所和青岛市纺织工业局纺织科学研究所合并为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纺织科学研究所,地址设在青岛。随着科技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以及青岛市行政区划的变化,到1990年,在青岛的山东省属科研机构已达4个,职工人数总计1003人,其中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8人,占职工总数8.77%;中级职称的185人,占职工总数的18.44%;初级职称的210人,占职工总数的20.94%;其他科技人员20人,占职工总数的1.99%。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年建于青岛的山东省水产局所辖的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1958年山东省水产局将该场改为山东省海水养殖试验场,1961年又改为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海洋经济鱼、虾、贝、藻类的增养殖,苗种培养、病害防治、新品种培育和配合饲料的研制等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建场初时只有23人,而到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228人,其中科学技术人员118人,占职工总数的51.8%。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的58人,初级职称的30人。机构设置有鱼类研究室、虾类研究室、贝类研究室、饲料研究室、植物研究室和增殖研究室。藏有各类专业书籍1万余册,定期出版内部刊物《海水养殖》,并建有一处1500立方水体的综合苗种试验生产基地。
  从建所到1990年,该所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石花菜营养枝筏式多茬养殖技术获国家发明奖;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技术”、“海带自然光育苗技术”和“裙带菜育苗及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海带和裙带菜生产的发展。
  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山东省纺织工业厅纺织研究所和青岛市纺织工业局纺织研究所,1963年两所合并为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纺织科学研究所,1975年改为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其研究方向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树脂进行织物新产品的研究,以提高纺织产品的服用性能和使用价值;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先进的测试仪器,进行新仪器的研究;为老厂技术改造提供新技术、新装备,对引进的国外纺织染整新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研究;围绕各个专题进行机理探讨和科学技术情报分析,以及测试方法、标准的研究。
  1990年,该所有职工198人。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7人、中级职称的41人、初级职称的63人。机构设有纺织产品、染化、服装装饰、纺织仪器等研究室以及纺织物理试验室、纺织科技情报室,并配有纺纱实验工场、机加工车间、树脂合成车间和后整理车间。仪器设备有单纱强力机、条干均匀度仪、纱疵分级仪、红外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磨毛机等。由于该所技术力量密集、设备齐全,纺织工业部的纺织试验仪器开发基地和山东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先后设在该所。自建所以来,共取得16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30多项受到国家、省市奖励。主要成果有自动穿经机,纯棉高支精梳烧毛纱织物,提高梳棉分梳效能的试验研究,771、781型高速钢丝圈,涤棉深色印花工艺的研究,真丝绸防缩免烫整理,LFY-16型全自动单纱强力机和LFY-6织物染色升华牢度仪等。
  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9月,时称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1983年改为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隶属山东省科学院。主要研究全自动海洋遥测水文气象浮标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及自动仪器浮标;海洋波浪测量仪器及数据处理系统;海洋温度、电导率、盐度、溶解氧、深度等多要素综合测量系统;海洋气象仪表、海洋观测系统的数据处理设备及测量自动化装置等海洋仪器仪表。
  该所内部设有浮标、温盐深仪器、波浪仪器、计算机应用、光学及船用仪器五个研究室,并拥有一个设备完善的附属工厂、综合实验室和计量室。至1990年,全所有职工428人,科技人员227人,占职工总数的53%。其中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64人、初级职称的81人,其他科技人员20人。
  该所已完成科研课题132项,推广43项,取得经济效益2500万元。获奖成果4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为19项。在完成的科研成果中有32项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首创。主要科研成果有:HFB-1、HFB-1A、HFB-1B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F2F1-1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HZY2型数字气象仪,波浪测量仪器,温盐深探测仪,振弦式深度计,水下照相机,听觉脑干电位仪,水库测压管检测装置等。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组建于1959年4月,隶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所址在青岛莱西县火车站附近。
  1990年,该所有职工149人,其中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8人、中级职称的22人、初级职称的17人。设有遗传育种室、栽培生理室、植物保护室、情报资料室、科技开发服务部和试验农场等。其科研方向主要是围绕花生遗传育种、栽培技术、植物保护等方面开展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专业研究,适当安排一些开发性研究及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59项,获奖成果38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市级二等奖以上的12项;并发表科技论文380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112篇、省级刊物和其他刊物上268篇;正式出版花生专著一部。
  该所比较重要的科研成果有:花生新品种——花11和花17、花生亩产800斤的生育动态规律和栽培技术、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优质出口大花生——鲁花4号、辐射创造花生新品种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等。
2.jpg
  市属科研机构 1958年,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加强党对科学工作的领导和建立各级科学领导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决定》的指示精神,中共青岛市委于1958年12月成立了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全市工农业建设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协助解决生产中的重大关键和理论性问题;研究、掌握、应用和发展尖端科学技术;及时总结、学习、推广工农群众的发明创造及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各级专业科研机构进行业务指导、交流经验等。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设9个专业研究所:冶金工业研究所、机械工业研究所、电力工业研究所、纺织工业研究所、化工研究所、医药科学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水产研究所,职工人数183人,其中科技研究人员108人(工程师18人)。各专业研究所既受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领导,又受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1961~1962年,根据中共青岛市委调整和加强科学技术机构的指示,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市属科研所进行了两次调整,至1963年底,市属研究所只保留了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青岛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和青岛市轻工业局研究所,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撤销。从1964年开始,青岛市又相继建立了一些科研所,到1966年5月,已发展到14个,职工人数共1050人,其中科技人员224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科研机构得到恢复和发展,新建和扩建了一批专业研究所,科技人员也有大幅度的增长。1983年,市属独立科研机构26个,职工总数达4015人,科技人员759人。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青岛市人民Gov结合青岛市的具体情况,于1988年7月制定了《青岛市人民Gov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市属科研机构通过“双放”(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双包”(所长承包经营责任制、课题承包责任制)、“双入”(长入经济、进入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0年市属44个独立科研机构,职工总数达5176人,其中科技人员2501人,占职工总数的48.32%。具有高级职称的253人、中级职称的691人、初级职称的1244人,其他科技人员313人。在这些独立科研机构中,有16个所实行了所长承包经营责任制,18个所实现了经费自立,4个所进入了企业或企业集团。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创建于1958年10月,其前身是1909年中德合建的德华高等特别专门学堂农科实习农场。该所的研究方向为:开展蔬菜、果树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和果蔬采后处理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同时进行以甘薯为主的作物育种、引种、选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围绕上述方向任务开展土肥和植保方面的研究,还开展以里岔黑猪为主的畜牧研究。该所以应用研究为主,同时积极开展开发研究和必要的基础研究。设有蔬菜、果树、作物、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畜牧7个专业研究室,并配有中心化验室、综合试验场、蔬菜试验场、作物试验场。
  1990年,该所有职工183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65人,占职工总数的35.5%,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的20人、初级职称的22人,其他科技人员12人。
  自建所以来,已完成382个研究项目,获奖成果共有5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2项、市厅级38项,共育成蔬菜新品种34个、果树新品种12个、甘薯新品种12个。这些获奖成果推广后,累计增加效益12亿元以上。其中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有: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山东、北京、青岛大白菜早、中、晚熟配套的一代杂种选育和推广;早熟番茄“青岛早红”的选育与推广;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苹果矮化砧木的引进和利用研究;地瓜抗病品种“青农2号”的选育研究;青岛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和微肥增产效果的研究;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里岔黑猪选育提高的研究等。
  青岛市橡胶工业研究所 青岛市橡胶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4月,当时隶属于青岛市化工局。1976年,该所开始承担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下达的科研试制任务,1979年成为化学工业部胶带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1981年青岛市化工局与青岛市橡胶工业公司分家,该所改归市橡胶工业公司领导,并开始负责全国胶带产品物理机械性能统一测试工作。1982年,为配合全省橡胶产品厂际竞赛,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厅责成该所负责山东省橡胶产品物理机械性能统一测试和监督检验工作。1987年4月,根据胶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需求,该所被化工部确认为部级胶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年7月,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该所进入了以青岛第二橡胶厂为龙头企业的黄海橡胶联合公司(黄海集团),成为这个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之一。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对该所的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进行评审,认定合格,于1990年9月颁发了(90)量认(国)字(B0438)号证书。
  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159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97人,占职工总数的61%。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的49人、初级职称的33人,其他科技人员1人。该所已开展了胶带科研、标准化、全国胶带物理机械性能统测、胶带新型手段的开发、胶带质量仲裁、生产许可证发放、优质产品评比等行业归口服务工作,并收集、研究、交流本专业国内外信息,主办《胶带工业》刊物。其主要产品和技术有:双面圆弧齿橡胶同步带、采金溜槽胶带、芦笋罐头机用花纹环形胶带、橡胶空气弹簧、短纤维橡胶复合体应用技术、聚氨酯铺装材料和铺装技术、果蔬保鲜硅窗气调薄膜、常温翻胎和补花纹块技术、粉煤灰在橡胶制品中的应用技术、同步带生产技术、切边式V带生产技术,各种耐高温、耐腐蚀、耐油密封制品以及各种特种橡胶制品,其中精密机械隔微振用橡胶空气弹簧获1986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聚氨酯橡胶田径运动场铺装和铺装技术研究、水果气调保鲜薄膜分别获得1987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青岛市机械研究所 青岛市机械研究所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青岛市五金技术研究委员会,后其名称、隶属关系和办公地址几经变化,于1981年12月改名为青岛市机械研究所,隶属青岛市机械工业局,办公地址在沧口区四流南路74号。
  该所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开展热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金属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机电产品更新、换代、升级等开发应用研究,并开展科技攻关、理化计量检测、科技情报、科技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1983年,青岛市经委机械工业工艺专业化调整办公室正式确定该所热处理实验厂为青岛市热处理专业化中心厂。1984年9月该所理化试验室被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认可为进出口金属材料检测单位,凡国家在青岛口岸进口的金属材料,该所可以进行理化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1988年,青岛市机械工业局在该所设立青岛市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青岛市机电产品质量监测和经办机电产品一等品证书工作。1990年1月,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又再次认证该所实验室为进出口金属材料实验室,可承担青岛口岸进出口金属材料的检验、发证工作。
  该所自建立以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设备不断充实,科研成果不断出现。至1990年,职工已发展到135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75人,占职工总数的55.5%。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21人、初级职称的31人。该所在真空热处理、化学热处理、金属材料、机械设备、微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共取得了21项科技成果,其中有8项受到市级科技成果奖励,对机械零部件的攻关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青岛市食品工业研究所 1980年1月,青岛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成立,这是青岛市第一家主要从事香精香料研制的科研机构。1985年7月,为适应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青岛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改名为青岛食品工业研究所,并调整科研方向,主要从事食品加工、饮料酒类、食用香精香料、海产品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及其专用设备的研究试制。到1990年,职工已发展到130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66人,占职工总数的50.76%。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26人、初级职称的28人,其他科技人员10人。该所共取得50多项科研成果,有30多项获部、省、市、局各种奖励,其中虾脑酱、蛤蜊香味料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山楂浓缩汁获农业部优秀新产品奖,混合型烟用香精等9项成果获省厅优秀新产品奖,粉末香精等16项成果获市、局科技进步奖。此外,该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试点单位,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已向全国20个省、市进行了近200项次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了横向联系和协作,因此,该所从1987~1990年连续四年被青岛市Gov评为经济技术协作先进单位。
  青岛市化工研究所 成立于1958年的青岛化工研究所是青岛唯一的化工专业科研机构,也是山东省的主要化工科研单位之一。该所主要从事化工专业开发与应用研究,侧重研究开发橡胶、塑料、纺织、印染、涂料、制革等行业的加工助剂、各种胶粘剂、合成高分子材料、表面活性剂、复印机消耗材料等。
  至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143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107人。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1人、中级职称的33人、初级职称的52人,其他科技人员1人。在其完成的总共61项科研成果中,有26项受到国家、部省和市级奖励。其获奖的科研成果有:四聚甲醛、QD-1电子油墨及QD-1210显像剂、油田驱油表面活性剂石油璜酸钠、静动态扭曲显示通用液晶材料、LG-1型电子油墨、橡胶促进剂NS、山东省橡胶加工助剂情况调查、纺织胶辊处理剂QCR-3应用研究、软包装用JN-B01粘合剂等。
  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 建于1965年12月的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主要从事粉末冶金材料、工艺及制造技术的研究,曾先后研制出了农机、拖拉机、柴油机用铁基粉末制品、中强度铁基粉末冶金零件及中、高强度铁基粉末冶金结构件和高精度整体硬质合金轧辊、硬质合金水松切纸刀、圆片刀、圆珠刀、方刀切齿轮等三大系列,铜基粉末冶金制品、金刚石制品等。
  至1990年,该所职工为1068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292人,占职工总数的27.34%。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的61人、初级职称的148人,其他科技人员69人。已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A型喷油泵拔叉粉末冶金件、YJ22接装机切纸鼓轮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3.jpg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生物系开始了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1931年,该校成立了生物学会,每周进行一次学术讲演会。1934年,国立山东大学正式成立海滨生物研究所,为进一步研究海洋生物建立了常设机构。60年代,驻青岛的几所高等院校结合教学筹建了少量的科研机构,在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开展了海洋、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活动。“七五”期间,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发展较快。到1990年底,已达到45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达546人。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凭借其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设备配套的优势,在1978~1990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奖科研项目达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的有50多项、部级奖励的50多项、省级奖励的80多项、市级奖励的40多项;并有150多篇优秀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为振兴青岛的科技事业、推动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jpg
  厂办科研机构 厂办科研所,走的是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出成果,出人才。1978年前,青岛染料厂科研所为该厂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得到山东省和青岛市的重视,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78年以后,青岛市的厂办科研机构发展迅速,到1980年底,全市共建起厂办科研机构435个,比1979年增加了2倍,其中厂办研究所92个、研究室109个、研究组234个,厂办科研机构职工总数达到4623人,形成了一支重要的科技队伍。
  1988年,根据青岛市Gov《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青岛市选择了机械、化工、纺织、家电等行业13个开发能力较强的厂办科研所为试点,在保持其隶属关系不变的基础上,给予市属科研机构的待遇。这些科研所立足本企业,面向行业和全社会进行技术开发,成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或分析测试中心。
5.jpg
  至199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71家,有97家企业设立了科研与开发机构105个。
  县属科研机构 1958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在《关于建立各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意见》中提出:即墨、胶县、胶南三县和崂山的李村及所属各社队均应建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各县建立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任务是总结推广群众丰产经验和创造发明;研究解决本地区工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地方名产的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基层试验研究组织的研究工作,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李村区的科学研究机构,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兼。
  1959年,即墨、胶县、胶南均设置了县科学研究院(所),主要从事农机、林业、畜牧研究,共有科技研究人员157人。
  1990年青岛市的县属科研机构已发展到8个,共有职工95人,其中有本科以上学历或无本科学历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7人,占职工总数的28.42%,有大、中专学历和其他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34人,占职工总数的35.79%。
  民办科研机构 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青岛市的一些科技工作者集资或个人出资组建了青岛市第一批民办科研机构(共4个)。青岛太平洋新技术研究所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其研究的海水印染技术成绩突出,具有一定的先进水平。该所所长丁存义被评为全国15名民办科技实业家之一。1988年青岛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民办科研机构的发展,使民办科研机构从此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1990年,民办科研机构从1988年的15个发展到42个,从业人员395人,拥有固定资产82.1万元,流动资金91.4万元,纯收入30.5万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