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青岛市志57:科学技术志 第一篇 科技机构与群众团体

概述
远在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青岛地区的远古居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古代先民掌握了种植粟的栽培技术及原始的选种育种技术。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而且是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如带柄槽的石斧、扁平的石铲、双孔石刀、石镰等)。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建筑是采用挖槽筑基和多层加工结构的柱洞技术。这些表明先民已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进入了较先进的锄耕农业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制陶技术普遍采用轮制,著名的“蛋壳陶”标志着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三里河文化遗址蓝点马鲛鱼鱼骨的发现,证明先民不但有一定的海洋捕捞工具,而且还掌握一些海洋和风场特别是水流的知识,先民已开始走向海洋。公元前26世纪,在今胶州湾附近沿海居住的夙沙部落首创利用海水制盐,史称“夙沙氏煮海为盐”(即煎盐),为中国制盐业的鼻祖。西汉历法家徐万且(今即墨人)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要历书《太初历》的主要创制人之一。
19世纪末叶,青岛的近代科学技术开始萌芽。1872年青岛棘洪滩已建立拥有“百台木制机的纺织作坊”。1891年,即墨鳌山湾村民首创开滩晒盐法,从此结束了中国煎盐的历史。1892年清Gov修建了前海栈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座铁码头。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以后,为了达到他们长期霸占青岛的目的,在青岛进行实地勘察大兴土木,修建胶济铁路,建设港口,开设工厂、医院等。随着侵略者在青岛进行多项基础建设的实施,青岛进入了一个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青岛得到应用的转折时期。1897年,德国人在大港一号码头西端,首次采用较先进的浮筒式自记仪进行验潮测量。1898年德国人在馆陶路设立了青岛气象天测所(后改为青岛观象台)进行气象观测、地震地磁观测、潮汐观测及地形测量。1905年,德国人在大港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1.6万吨浮船坞一座(该船坞长125米,外宽39米,内宽30米,深13米),配有能举150吨并送往12米以外的、当时为东亚最大的起重机。在市政建设上,德国人建成暗渠式雨污分流的下水管道,在当时是较先进的排水方法。1908年,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在李村建立了农科实习地(今青岛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引进200多种果树品种及多种林木和蔬菜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并专门建造了一个旋转式玻璃温室,这些不仅在青岛即使在国内北方地区也是最早和领先的。
西方科学技术在青岛的应用,为青岛市多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1926年,青岛观象台用16毫米小赤道仪和投影法观测太阳黑子光斑,发现258号太阳黑子,最大共计300分(黑子面积:4瓦),其经度为32°、纬度为22°。同年,该台被邀请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利用无线电重测经度,测得青岛观象台经度为shim16°.581。所测经度成绩,深为参加各国所钦佩。
1928年10月,青岛观象台增设海洋科,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研究机构,1929年使用中国最早的“采珍号”海洋调查船在胶州湾及青岛近海对水温、水质、透明度、沉积等进行经常性调查。1930年青岛观象台创办的《海洋半月刊》是中国最早的海洋刊物。1932年建成的青岛水族馆,是中国自己建成的第一座饲养海产动物、向人们宣传普及海洋知识和进行海产试验的场所。1935~1936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与青岛市Gov联合组织了“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对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首次进行以海洋动物为主的多学科开发性的海洋调查,共采集各种标本4000多种,出版了385页的采集报告,发表论文11篇、专著一部。1934年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附设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设有海洋系,并筹建了海洋研究所。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1934年,青岛李云阁申请“打石机”专利,被实业部授予专利权5年。1935年,实业部奖励工业技术审查委员会批准青岛宋锷研制的“航海测量两用单标测距图”为专利。1936年青岛冀鲁针厂尹致中发明的“CCY式连三速制针机”经国民Gov实业部批准专利5年,颁发一等奖章。
青岛解放后,全市人民在中国Our Party的领导下,进入了初级阶段革命和初级阶段建设的新时期,经济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949年10月,农业部中央水产实验所(经多次易名后,1982年10月1日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由上海迁来青岛。1950年8月,中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1959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同年9月,山东省水产养殖场在青岛成立。1953年11月,青岛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1956年11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青岛分会成立。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建立,带动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到1956年,全市先后成立了中医、海洋湖沼、药学、生理科学、畜牧兽医、电机工程、物理、植物等14个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人员建设初级阶段的积极性,在“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等项方针的指引下,围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逐步开展了科学考察和科学试验研究。在农业方面,科技人员针对建国后农业生产技术仍然落后的状况,全面总结、改进、推广了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群众多年的丰产经验,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改进作物栽培技术,并引导农民逐步接受新的农业生产知识。在工业方面,更新企业设备、开展技术革命、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使工艺技术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初步的改观,劳动条件有所改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青岛纺织业的优势,1951年在纺织工业部的帮助下,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总结出全国著名的“郝建秀工作法”(也称郝建秀细纱工作法或五一细纱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为了充分利用沿海渔业资源,1950年在青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鱼肝油厂——山东省水产公司水产品加工厂。1952年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机车,被铁道部命名为“八一”号机车。在海洋方面,为了进一步获取海洋资料,1953年在青岛小麦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波浪观测站。1956年,国家选定青岛验潮站为基本验潮站,并以1950~1957年7年的验潮成果计算出平均海平面,命名为“黄海平均海平面”,1957年对水准原点网平均差计算,求得位于青岛观象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的黄海海拔高程是72.2893米。在这期间海水养殖的研究也获得可喜成果,1952~195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海洋所)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等人进行了“甘紫菜生活史的研究”,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国际上最早独立证明壳斑藻是紫菜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海带人工养殖原理研究”,解决了海带人工养殖、施肥养殖、南移养殖、切梢养殖法、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问题,大大推动了海带在全国的生产。1953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制出防除船蛆的既有效又经济的药物(1966年获全国科研发明一等奖)。1953年,农业部中央水产实验所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烟台至威海外海鲐鱼调查,是国内首次进行的渔场综合调查。1956年,曾呈奎、赫崇本、朱树屏和毛汉礼等科学家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起草了海洋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医药卫生方面,建国初期积极开展了对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加强了对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并得到基本根治。1953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首例角膜移植手术成功。1954年,该院在《中国耳鼻喉科学杂志》上,在国内首次发表用放疗和链霉素治疗鼻硬结病。1956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青医附院)首次发现镰刀菌引起的角膜溃疡病,填补国内空白。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根据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委的指示,1958年9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青岛分会与青岛市科普协会合并成立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同年10月27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成立。12月,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但是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中,由于左倾思想等违反了科学规律,许多技术革新的研究成果流于形式,机构发展过快,不尊重科学,忽视科技人员在科技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科学技术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在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时期,青岛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国家科委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调整与整顿了科研机构。1963年市人委撤销了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将市科委和市科协合署办公,并先后建立起一批市属科研机构。同年,青岛市科委参照国家和山东省分别制定的《1963~1972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并结合青岛老工业城市的特点,制定了包括工农业在内的《1963~1972年科技发展纲要》,这是青岛市有史以来编制的第一个综合性科技发展规划,也标志着青岛市的科学技术开始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这期间,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海洋方面,1957~1958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研究创造的海带自然光育苗法,解决了大量向全国供应海带苗的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该项目1964年被国家科委列入发明记录。1958年中国第一座海带自然光育苗室建成。中科院海洋所对海藻综合利用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海藻利用的研究,同时又为国内发展海藻工业和利用海带大规模生产碘、醇、胶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1959~1965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59—1号抗烂、高产海带新品种。以中科院海洋所为主进行的《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其方案》被列为1956~1957年国家最重要科研任务。以中科院海洋所为主要完成单位,1957~1964年进行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的调查研究工作。该项调查,不仅取得了一年以上系统的全国综合性海洋资料,还掌握了中国近海海洋水文、化学、地质和生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取得了中国海洋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为利用海洋、开发海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农业方面,重点进行了粮食、蔬菜新品种的引种、良种选育和果树、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研究。1963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的“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一代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为国内首创,并开展了“苹果矮化砧木生产性能及利用研究”。工业方面,1958年,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人民型”蒸汽客运机车,并制成中国第一列“东风型”液力传动摩托双层列车,使中国的铁路运输由蒸汽机车进入内燃机车牵引的时代。1959年又试制成功第一台单节1472千瓦液力传动内燃机车。1965年青岛海洋化工厂制成5种硅胶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等单位合作研制的细纱半机械插管机,青岛第一棉纺织厂参与研制的浆纱机半机械化落轴装置,青岛粮食局应用磷化锌薰蒸储粮害虫等项目均被国家科委编入发明记录。医药卫生方面,1957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一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成功地作了首例法鲁式四联症手术。1958年青岛工人疗养院研究成功肺结核新疗法——空洞滴入疗法。1959年青医附院首例脑瘤切除手术成功。1961年该院开展针刺麻醉,用于临床手术。1963年青医附院同北京医科院、北京友谊医院联合调查蔓延胶东农村不明病因流行性脑眼炎并继发葡萄炎症,检验确诊为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波拿摩型,填补了国内空白。1965年青医附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一名神经性瘫痪13年的女病人。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青岛市的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市科委、市科协及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或被拆散;科技人员受到排斥和打击,部分人员下放劳动;一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或散失或被毁坏;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一度陷入中断。但是那些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科技人员,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继续顽强地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不少重要成果。海洋方面,1964~1969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坛紫菜人工养殖研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使中国紫菜人工养殖从无到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70~1975年,该所用筛选自交和X射线处理等方法,培育出了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860、1170号,用定向筛选累代自交的方法,培育出海带抗烂高产新品种243号。1974~1976年,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琼胶素填补了国内空白。1974年起,山东海洋学院对海水溶解粒子与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成为海水中元素与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三个主要理论之一。1976年,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温盐深探测仪。农业方面,市农科所进行了“番茄的引种及推广研究”,并培育出大白菜新品种一代杂种——青杂中丰。工业方面,1966年青岛铸造机械厂试制成功抛丸清理转台和抛丸病理滚筒两种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1967年青岛汽轮机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3000千瓦组合快装式汽轮机。1968年建成青岛大港七号煤炭专用码头,采用方块重力式结构,卸煤、输煤、供煤、装煤全部机械化,在当时属国内第一。青岛红星化工厂试验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氢氧化钡生产新工艺。1969年青岛市交通局四方汽车修理厂制成电动加油机,填补了国内空白。青岛汽轮机厂试制成功250千瓦燃汽轮机,填补了国内空白。1970年青岛市供电局试制成功山东省首台自制的1.5万千伏安、11万伏有载调压变压器。青岛市半导体研究所为中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火箭,提供了各种性能优越和质量可靠的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青岛电器元件厂制造出国家急需的大功率半导体硅整流元件——硅雪崩。青岛玛钢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式“气控射压铸造自动线”。青岛盐务局和天津制盐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体重16吨)新式撩码机(即堆垛机)是中国盐业第一台较为先进的大型堆垛机。1971年青岛、上海、武汉协同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切绷联缝缝纫机。青岛石油化工厂建成30万吨炼油装置并投产出油。医药卫生方面,青医附院1968年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成功。1972年青岛中药厂研制成功利胆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之后,青岛市的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理论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科技工作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青岛市科委、市科协已得到恢复,科技管理工作走向了程序化和规范化。为增强领导层的现代科学意识,市科委组织并主持由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现代科学技术讲座,聘请专家学者讲授,1984~1990年共组织近10次。
为加强党和Gov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中共青岛市委、市Gov确定专人负责科技工作。青岛市Gov还成立了青岛市科技领导小组,由市Gov负责人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科委,由市科委、计委、经委、财贸、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根据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青岛市人民Gov于1988年7月制定了《青岛市人民Gov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日趋紧密,科研体制正以多种模式进入经济领域,并向着开放、联合、竞争的方向发展,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开始转向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
“七五”计划期间,市属科研机构通过“双放”(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双包”(所长承包责任制、课题承包责任制)、“双入”(进入企业、长入经济),从以求生存为主开始走上以求发展为主的道路,市属44个科研机构中有16个所实行了所长承包责任制,18个所做到了经济完全自立,4个所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另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科研开发服务机构得到新的发展,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市科委还对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1988年根据部署完成了职称工作,聘任各类职务20.6万多人。“七五”期间,青岛市Gov抽调科技人员向市郊县(市)、区选派了12名副县级科技顾问和12名科技副乡镇长,他们在任职期间以原单位为依托,向所在地提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进行各类技术服务活动。为促进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和乡镇企业中去施展才干,沧口、台东和市北等区还建立了人才市场,对放活科技人员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市Gov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到青岛市进行经济技术开发,“七五”期间,每年约有200名左右的科技人员调入青岛市,对于改善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特别是为解决某些紧缺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改革拨款制度,一是将科技三项经费,由无偿使用改为有偿或部分有偿使用。通过普遍推行技术合同制,委托银行代办回收资金业务的方式,回收的经费形成科技开发基金,实现了滚动循环发展。二是将科技投入以拨款为主改为拨贷款结合。1985~1990年,市科委安排各类科技贷款计划项目198项,使用贷款7394万元。
全市科技计划已发展为攻关计划、海洋开发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电子计算机开发应用计划、科研开发贷款计划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七大类,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且有地方特色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1989年5月,经国家科委批准,青岛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青岛市人民Gov成立了青岛市高新技术开发指导委员会、青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咨询委员会、青岛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新技术发展总公司。至1990年已有18个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试验区,1990年实现投资4000多万元、产值3000多万元。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1989年1月18日、1990年1月10日青岛市人民Gov相继发布了《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青岛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对青岛市的科技成果实施法规管理。1978~1990年,青岛市共获国家发明奖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9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9项,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22项,获青岛市优秀科技成果奖、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011项。
1988年青岛市Gov发布的《青岛市专利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是青岛市第一部有关专利管理的地方行政法规,为专利工作在全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到1990年,共受理各类纠纷案30件;专利申请累计达1372件,其中授予专利权的共计632件。
青岛市自1985年开放技术市场以来,随着技术商品地位的逐步确立,技术交易亦逐步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向发展。青岛市科委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设立了“青岛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全市建立了13个技术合同点,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次,其中企业领导25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科技法规的骨干队伍。到1990年,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科研、教学等100多个单位为主体,由500多个技术贸易经营组织机构组成的技术市场网络。
在大力发展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新形势下,科技情报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全市已有部、省、市属科技情报网站21个,近700个网络成员单位。科技情报研究所通过馆藏资料、文献,开展文献展览、情报咨询、文献代译、计算机检索、科技情报报导、新产品开发和样品情报、声像情报等项服务,充分显示了科技情报是科技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改革开放中,青岛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关系,青岛市已与联合国经济技术信息中心联网,并在全市发展成员单位30多个,聘请外国专家来青岛讲学,或派员到国外学习考察,既提高了青岛市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青岛市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家、山东省驻青岛市的科研机构共有17个,其中12个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海洋科学研究人才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也设在青岛。青岛集中了全国50%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人才。40年来,青岛市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全国海洋科技中心地位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及其他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这对全市多学科协同作战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特别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全市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事业以及为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起着愈来愈大的推动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