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一章 网 点



  农村电话(以下简称农话)原称县内电话,由地方Gov创办,1956年正式移交邮电部门管理。青岛所辖的崂山郊区于1956年2月14日开始架设以李村为中心包括崂东、北宅、惜福镇、夏庄等乡镇的电话,至8月底全部竣工,32个乡的电话单机均接入李村磁石式交换机。1958年为达到队队(生产大队)通电话的要求,青岛市邮电局派施工队配合崂山郊区民工突击架至大队电话线,除装设磁石式交换机3部,大队普设单机。同年11月即墨、胶县、胶南3县邮电局划归青岛局。各县局在地方Gov领导下,自筹木杆、铁线等简易器材,使队队通电话。同时各县利用农话线路大办有线广播,广播时电话即停通。1961年3县划出青岛。1962年7月崂山县邮电局成立,原属即墨的城阳、马哥庄、棘洪滩、河套、阴岛5个公社的农村电话划归崂山局管辖。
  1962年根据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通知,农村电话管理体制调整为地方国营和集体所有两个部分。地方国营农村电话由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通知,农村电话管理体制调整为地方国营和集体所有两个部分。地方国营农村电话由邮电局直接经营管理(下同);公社以下的称乡话,由公社经营管理,实行自建、自维、自负盈亏。1964年崂山县境内除仙家寨公社管辖的电话自营外,其余各公社均移交邮电局管理。
  1970年崂山县的农话线路经整修后,在县至社的中继线路上试用载波设备。1972年单路载波终端机发展至10部。1975年贯彻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电话的指示精神,加速杆路和设备整修。年末,13个公社有交换机18部1110门(其中社营2部90门),杆路总长305公里,县至社的部分中继电路已实现半自动拨号。
  1979年1月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和黄岛区邮电局划归青岛市邮电局领导。随管辖范围的扩大,青岛市邮电局在电信业务技术科内设专职农村电话管理进行业务技术指导管理。年末4县1区农村电话共有国营交换点89处,社营交换点145处,全市93个公社已全部通话,3414个生产大队中有2719个通电话,占大队总数的79.6%,其中崂山县和黄岛区实现了队队通电话。1980年崂山县城阳公社集资安装4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并与城所在地李村公社及其大队投资将人工电话改为自动电话接入县局市话交换网。
  1983年10月平度、莱西两县邮电局划归青岛市邮电局。同年在调整机构时,为加强农村电话专业管理,青岛市邮电局设农村电话管理科。1984年农村改公社为乡镇。随乡镇工业的兴起,农村电话需求量大增。按照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精神,青岛市邮电局对6县1区的农村电话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各县(区)邮电局相继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杆路以水泥杆替代木杆,线条改铁线为铜线或电缆,局间电路增设载波终端机等。1986年起各县(区)根据山东省Gov通知相继建立乡、村电话管理站,总站设在县(区)邮电局内,由1名副局长兼任总站长,统一管理全县(区)乡村电话,乡镇一级设分站,由所在地的邮电支局长兼任分站长。同年,平度、胶县两县的部分乡镇装设自动电话交换机。1988年6月,平度县邮电局安装126路农话接口设备,35处支局与县局间开通了半自动拨号。截止1990年底,全市149个乡镇已全部通话,其中有22个乡镇安装了自动电话。全市5815个自然村已有4035个村通了电话,占自然村总数的69%。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二章 机械设备

第一节 交换机


  1958年崂山郊区仅有3部磁石式交换机,容量共140门。即墨、胶县、胶南划归青岛后,3县共有磁石式交换机49部882门。1962年崂山县邮电局成立,年末农话交换机发展至17部810门。其中地方国营7部420门,社营10部390门。1964年崂山县除仙家寨公社2部80门交换机自营外,其余公房的农话设备全部移交邮电局管理。年末,国营交换机共有16部760门。
  1975年国营交换机仍为16部,容量增至1020门,社营为2部90门。1978年国营和社营分别增至17部1070门和6部250门。1979年即墨、胶县、胶南3县和黄岛区邮电局划归青岛。年末包括崂山县在内4且1区国营农话交换机共有107部6565门,社营交换机142部2482门。1979年12月,崂山县城阳公社集资装设纵横制自动电话400门开通,首创农话自动化。1983年10月,平度、莱西两县邮电局划归青岛市邮电局。至1984年末,6县1区农话交换机共达458部18923门,其中国营为14090门,乡镇营4833门。1985年交换机总容量增至20143门。1986年12月平度县的兰镇安装5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987年莱西县由私人装设并经营交换机4部410门。同年12月崂山城阳镇装设1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988年胶州市李戈庄镇装设2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2月平度县明村镇装设96门电子程控交换机。当年末,全市农话交换机共有445部27375门。此后胶南、即墨等县(市)的部分乡镇相继安装自动交换机替代磁石式旧机器。截止1990年底,全市农话交换机共达489部32861门。其中邮电局经营225部20128门,乡镇经营260部12483门,私人及其他经营4部250门;在交换机总容量中,自动机为4148门,占总容量的12.6%。

TOP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二章 机械设备

第二节 载波机


  1970年起,崂山县电信局为解决崂山水库防汛专线电话,在夏庄至县城李村的中继线上试装单路载波终端机。次年扩展至其他公社,至1972年已发展至10部。1974年在部分中继线路上利用载波终端机开通半自动拨号。1977年增装3路载波机2部。至1978年崂山县载波终端机共有33部,其中3路机3部,单路机30部。次年,3路机停用。
  1979年底4县1区农话载波机共有200部,分别为:黄岛区单路机6部;崂山县单路机30部;即墨县72部(3路机4部、单路机68部);胶县单路机38部;胶南县54部(3路机4部、单路机50部)。此后随着农村电话线路质量的提高,除在中继线上使用载波机外,还对少数偏远用户采用载波设备解决线路不足的困难。
  1982年,崂山县邮电局首先增装12路载波终端机2部。年末所属4县1区共有载波机218部,其中12路2部、3路18部、单路198部。1983年10月平度 、莱西两县邮电局划归青岛,年末6县1区共有载波机401部。1985年即墨县邮电局首先装用环路载波终端机主机1部、分机3部。1986年平度县邮电局也试装环路载波机2部,因质量差,不久停用。1987年平度县增装环路载波主机3部、分机15部。1990年底全市农话载波终端机共有489部。其中:12路机50部;3路机169部;单路机270部;环路载波终端机主机8部,分机28部。

TOP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二章 机械设备
第二节 载波机

建国后青岛市主要年份农话机械设备表
1.jpg

1.jpg (102.1 KB)

1.jpg

TOP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三章 线路设备

第一节 杆 路


  1958年为实现队队通电话,崂山郊区架电话杆路95公里。同年即墨、胶县、胶南3县划归青岛市,年末杆路共达1531公里,其中中继杆路为482公里。1961年3县划出。1962年崂山设县邮电局,同年农话划分为地方国营和社营两部分 ,国营杆路为128公里,社营为369公里,共计497公里。1964年崂山社营部分多移交邮电局管理,年末国营为319公里,社营为132公里,共451公里。此后加强杆路正规化整治,杆路数量减少。1967年减至448公里,1970年又减至303公里。1972年起增设2公里水泥杆路,1976年水泥杆路增至13公里。至1978年崂山县杆路长度共达344公里,其中国营124公里,社营220公里。在总长度中水泥杆路已达130公里(国营30公里,社营100公里)。
  1979年,崂山、即墨、胶县、胶南、黄岛5邮电局农话杆路总长6198公里,其中国营1128公里(水泥杆路550公里),社营5070公里(水泥杆路151公里)。1983年10月平度、莱西两县邮电局划归青岛。年末6县1区农话杆路总长9677公里,其中国营2060公里(水泥杆路1235公里),社营7617公里(水泥杆路1781公里)。1986年杆路总长增至10324公里,其中水泥杆路5082公里,已占总数的49%以上。1987年起国营杆路相对稳定,乡镇营杆路逐年下降。年末杆路总长减至8076公里,其中国营2032公里,乡镇营减至6036公里,私营及其他经营8公里。1988年杆路总长又减至7599公里,其中国营2139公里,乡镇营5437公里,私营及其他经营为23公里。截止1990年底,全市农话杆路总长为7499公里(国营2071公里,乡镇营5405公里,私营及其他经营23公里)。其中局间中继杆路为2131公里;水泥杆路为5792公里,占总长度的77%以上。

TOP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三章 线路设备

第二节 架空明线


  1958年即墨、胶县、胶南3县和崂山郊区农话架空明线线条共2675对公里,均为铁线,其中局间中继线为872对公里。1960年崂山郊区有明线813对公里,其中国营255对公里,社营558对公里。1964年发展至936对公里,其中国营763对公里(中继线328对公里),社营173对公里。此后10余年,明线线条无发展。1969年起,崂山县县城至夏庄、沙子口、城阳、马哥庄等处公社间的中继线先后大修,将铁线更换为铜线。
  1979年,4县1区(崂山、即墨、胶县、胶南、黄岛)架空明线总长7342对公里,其中国营2599对公里(中继线2067对公里),社营4743对公里(中继线665对公里)。1983年末,6县1区(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黄岛)架空明线总长11959对公里,国营为4432对公里(中继线3274对公里),社营7527对公里(中继线1014 对公里)。1984年乡镇企业兴起,农村电话大增,乡镇营线路增长较猛(年内净增2869对公里)。年末明线线条发展至14754对公里,其中国营为4358对公里,乡镇营增至10396对公里。1987年起乡镇营农话线路使用电缆增多,明线线条大减,由1986年的10723对公里减至6858对公里。1988年末明线线条总长共11132对公里,国营为4453对公里,乡镇营6644对公里,私营及其他经营35对公里。截止1990年底全市农话架空明线线条总长度为9884对公里。其中:邮电局经营4245对公里(中继线3613对公里);乡镇经营5604对公里(中继线673对公里);私人及其他经营35对公里(中继线2对公里)。

TOP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三章 线路设备

第三节 电 缆


  1969年崂山县邮电局农村电话开始架设电缆9.6皮长公里,其中塑料电缆为7.4公里,电缆芯线长度为186.6对公里。1973年增至20.7皮长公里(塑料电缆17.1公里)。1976年达24.6皮长公里(塑料电缆20.8公里),其中地下埋设8.1公里。1979年4县1区(崂山、即墨、胶县、胶南、黄岛)电缆总长共98.7皮长公里,其中国营97.2皮长公里(塑料电缆92公里),地下埋设32.3公里;社营1.5皮长公里。1980年电缆总长增至103.4皮长公里,1982年达159.8皮长公里。1983年末,6县1区(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黄岛)农话电缆总长共349.8皮长公里,其中国营289.1皮长公里,社营60.7皮长公里。此后随农村经济发展,乡镇营农话多用电缆替代明线,1984年电缆总长增至446.7皮长公里,其中乡镇营增至126.1皮长公里,1986年又增至746.3皮长公里。截止1990年底,电缆总长皮长公里(塑料电缆1953.3公里),其中地下埋设为211.7皮长公里。电缆总长中,邮电局经营647皮长公里,乡镇经营1467.9皮长公里,私人及其他经营21皮长公里。

TOP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三章 线路设备
第三节 电 缆

建国后青岛市主要年份农话线路设备表
1.jpg

TOP

第四篇 农村电话
第四章 业 务



  1954年前,农村电话只供地方党政机关通话,不收取费用。1955年10月1日起,只收通话费,不收月租费。1957年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颁发《山东省县内电话营业试行办法》,对各项收费标准作了统一规定。地方国营农话业务种类分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备用电话、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公用电话、租杆挂线、互通机、用户交换机、代理维护机线设备等。通话种类分: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紧急电话,政务电话,加急普通电话,加急公务,业务电话,普通电话,普通公务、业务电话,会议电话等。普通电话月租费每部3元,通话费分甲乙两级。甲级:25公里以内每次(3分钟)1角5分;乙级:25公里以外每次2角。1960年2月改按市内电话月租费标准每部5元5角执行。1966年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对资费进行调整,月租费改为每部5元;两户同线由4元4角改为4元;计次通话改按分钟通话收费,甲级每分钟5分,乙级每分钟1角,每张话单不足1角者按1角收费。同时规定夜间及法定假日通话收半价,取消销号费。1980年8月1日山东省物价局、财政厅、邮电管理局联合下达通知,调整农话资费,普通电话分甲、乙两种,月租费甲种每部为7元,乙种为8元。通话恢复计次收费,甲级每次1角5分,乙级每次3角;销号费每张收费5分。1982年8月又取消夜间和法定假日半价规定。1986年1月1日起,每张话单收取挂号费1角。同年9月通话费调整,甲级每次改为3角,乙级每次改为4角5分。1988年7月1日起,农村电话征收地方附加费,除党政机关、学校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外,其他用户通话,每张话单收附加费1角5分,电话月租费调整为甲种每部12元,乙种每部15元,并在此基础上上浮20%。1988年10月21日起农话用户装机照市内电话办法收取初装费和改制费。
1.jpg
  乡镇集体所有的电话1962年前不收费。1962年7月起,各县相继参照国营标准经地方Gov批准收取月租费,每部3~5元。1979年驻社企业和个人通话收取费用每次1角,当地党政机关免费。1980年随国营农话资费调整,单机每部月租费7元,同线2部的每部6元,同线3部及以上的每部收5元,并收取线路维护费。1989年资费再次参照国营进行调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