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民  航



  青岛民用航空,建国前曾多次通航,但未能发展起来。建国后,随着初级阶段建设和民航事业的发展,青岛民航逐步发展起来。1958年7月,中国民用航空青岛站(以下简称青岛航站)组建。是年8月16日,北京—济南—青岛通航,使用海军沧口机场。1961年9月,因客货不足和战备需要等原因停航,保留航站,经营陆空联运业务。1982年8月5日复航,使用海军流亭机场。1984年,开始扩建流亭机场的准备工作。1985年11月机场跑道工程竣工后,边扩建边复航。1986~1990年,青岛航站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成为现代化航空港。


第四篇 民  航
第一章 机  场



  流亭机场位于东经120°22'30”,北纬36°15'53”,始建于1944年。当时修建了一条T型跑道,跑道南北长1019.32米、东西长973.09米、宽50米、厚15厘米,是日军在山东半岛的重要军事基地。建国后,1950年11月将南北跑道扩建为2019.3米,并新建了一条长2400米、宽15米、厚15厘米的南北滑行道。1956年、1961年又先后对跑道、滑行道进行改造。1963~1964年,将跑道向北延伸长200米、宽60米、厚15厘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十分重视青岛民航的建设。1982年8月5日,民航首次使用海军流亭机场开辟了青岛—上海、青岛—北京、青岛—大连等航线。开航后,由于机场条件的限制,青岛航站只能保障安—24型等中小型短程飞机起降。1983年,每天最多只有2个航班,年旅客吞吐量不足2万人次。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山东时,对青岛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示要把青岛“建设成为山东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建成接连世界五大洲的重要枢纽之一”。由于青岛民航的条件与这一要求及青岛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极不适应,因此扩建流亭机场、发展民航事业便成为青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984年3月2日,山东省人民Gov专题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作了《关于扩建青岛流亭机场的请示报告》。国务院、中央军委于8月30日以国发〔1984〕112号文批复,“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扩建海军流亭机场”,并指出机场按保障MD—80飞机使用要求进行扩建。据此,青岛市人民Gov、民航局、海军航空兵共同编制了《青岛海军流亭机场扩建工程计划任务书》。山东省人民Gov、海军、民航局又于11月16日以鲁政发〔1984〕138号文联合上报了该工程计划任务书。国家计委于12月21日以计交〔1984〕2636号文批复,“同意所报青岛流亭机场扩建工程计划任务书”。依据上述文件,青岛市、海军、民航于1985年3月开始对流亭机场进行大规模扩建。
  流亭机场扩建,由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共同投资。为加快工程进度,1985年成立了由青岛市副市长宋玉珉为组长、民航山东省局副局长周彬如、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孙晋美为副组长的机场建设领导小组。机场建设工程被列为青岛市重点工程,由市重点工程指挥部直接领导,并相应组建了机场工程分指挥部。各主要施工单位成立了工地指挥部,达到四级指挥网络。参加民航青岛机场工程施工的单位有:青岛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石油部第七工程公司、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工建处、香港华润机械有限工程公司、富艺公司、深圳华西安装公司等20多个单位。
  该工程共新征用土地650.8亩,其中建站工程征地208亩,机场扩建工程征地442.8亩。实耗钢材3771吨,其中建站工程2680.4吨,机场扩建工程1090.6吨。实耗木材5771立方米,其中建站工程2446立方米,机场扩建工程3325立方米。实耗水泥60331吨,其中建站工程15258吨,机场扩建工程45073吨。主要项目有:
  一、跑道。1985年5月13日破土动工。跑道工程以原跑道中点为轴心顺时针偏转3.5°,新建跑道长2600米、宽60米,道面厚度南端500米为34厘米,其余为32厘米。此外跑道中间45米宽度内按34厘米铺设。两端安全道各为200米,其中跑道端头处长宽各60米地段作沥青表面处理,升降带宽度为300米。跑道东侧1200米处,新建与跑道平行的滑行道一条,长3000米、宽18米;两侧道肩各为9米,厚12厘米。跑道与滑行道之间有5条联络道连接,建站工程中对原有两条联络道进行改造,一条按大型飞机改造,一条按小型飞机改造,新建一条联络道,场道工程于1986年7月8日全部竣工。
  二、停机坪工程。停机坪工程共分两个工期。1984年一期工程中,停机坪完成了1/2。1985年7月21日停机坪二期工程开工,当年12月25日全部竣工。民航青岛机场停机坪面积达3014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4架大型客机。
  三、候机楼工程。青岛民航站候机楼工程,于1985年7月开工,1987年12月完工。该工程原计划只有5255平方米,后扩建为7780平方米,为适应国际航班的需要,又增加两跨,实际建筑面积为10150平方米。候机楼工程由青岛建筑设计院承担设计,共分三层,一层为迎送客区,二层为旅客候机区,三层为业务部门工作区。候机楼装修采用了80年3代新工艺、新材料,厅内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基本体现了民航的服务物色与青岛的建筑水平。
  四、通信导航设施。青岛航站通信导航设施较为齐全,在跑道南端约1.2公里、5.5公里、15公里处分别建近台、远台及超远台各一座,跑道北端约28公里处建超远台一座。此外,在主降落方向设一类仪表着陆系统一套,其中下滑台内增设测距仪一套。在航站区东北2.3公里处建设了中心发报台,有发射机房、天线、工作用房及供电设施。另在站区设气象雷达一座。
  五、夜航灯光设施。青岛机场夜航灯光技术先进、造型合理、节约投资、使用可靠。在主航方向按民航标准设一类进近灯光系统,次降方向设简易进近灯光,安装了跑道灯、滑行道灯、跑道中线灯。
  六、消防设施。按民航二级机场标准在跑道西侧建设消防站一座。
  此外,在跑道东侧兴建了机务工作房、发油区、综合仓库、场务用房、浴池、职工食堂、办公楼、机场宾馆等基础设施;站区围墙外,兴建了武警、安检大楼。
  民航青岛机场扩建工程,共完成房屋建筑30052平方米,其中候机楼10150平方米,其他工作生活用房19902平方米。完成主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停机坪混凝土道面329060平方米。此外安装电器仪表设备252套(台),其中建站工程185套(台),扩建工程67套(台)。埋设各种管道52682米,埋设各种电缆213328米,敷设自来水管线3994米。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成一项、验收一项、交付使用一项的原则,至1988年10月全部竣工。工竣工验收的27个单项工程中,达到优良级标准的18项,占67%,达到合格级工程标准的9项,占33%。其中,北航工建处施工的场道工程,严格执行了场道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组织测试了15万个质量检查点,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被青岛市重点工程指挥部和民航评为优质工程,在海军和全军被评为全优工程,并获一等奖。改造后的流亭机场,可保障全载重A—300、波音737、波音757、MD—82等大中型客机安全起降,是国内干线机场之一。

TOP

第四篇 民  航  
第二章 运  输

第一节 航  线


  1931年,中国航空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成立不久,其副总经理波安德(Boand)与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多次磋商后达成协议,拟于该公司当时已有的沪平航线中添设青岛一站,从而开始了青岛航空运输。1933年1月,沧口机场投入运营。11月,“中航”的上海—南京—海州—青岛—天津—北平航线正式开通,为“中航”开辟的国内3条主要干线之一,也是青岛第一条民用航空运输线。该航线全程1427公里,每周沪平各飞3次,每周二、四、六由沪北上,三、五、日由北平南下,上海起飞时间为06∶30,到青岛时间为11∶05;北平起飞时间为06∶30,到青岛时间为10∶40。最初使用史汀逊式飞机,青岛—上海空中飞行时间约4小时20分,至北平约3小时55分,至天津约3小时,至海州约1小时20分。后改用道格拉斯式C—46、C—47型飞机,速度较前提高近2/5。1934年8月间,为便利上海旅客到青岛作短期旅游,“中航”开辟沪—青暑期飞行特班。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航”的上海—北平航线被迫停飞。
  “九一八”事变后,由日本住友、三井、三菱、“满铁”等企业及伪满政权投资,在沈阳组建“满州航空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航”),至1936年先后开辟34条航线并建立12条军用航线,沈阳—青岛航线为其中一条。该航线名为民运,实为军用,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沧口机场被日本海军占领,并在青岛成立“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以下简称日航),开辟北平—青岛—日本京城、福冈、东京定期航线。该航线隔日飞行,航班规定经停时刻为:北平07∶00 09∶00青岛09∶20 11∶20京城11∶50 13∶40福冈14∶00 17∶00东京;东京06∶00 10∶00福冈10∶50 12∶40京城13∶10 15∶10青岛15∶30 17∶30北平。在此期间,在青岛经营航空运输业务的还有中华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华航”)。1941年8月,日航退出青岛航空市场,将北平、南京和青岛出张所的业务全部移交“华航”。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国内两大航空公司“中航”和“央航”(即中央航空公司),在“复员运输”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航空运输业务。此时,美国人陈纳德的“行政院救济总署空运队”也参与了青岛的航空运输。至1946年,“中航”和“央航”在青岛共辟有7条航线,其中“中航”5条、“央航”2条,通航城市南至上海、南京,北至天津、北平,西至济南、徐州等,在这些城市与国内航线相衔接,每天均有航班往来,机型均为C—46和C—47。
1.jpg
  1947年3月,国民党空军在各军区司令部设立空运科,并调派C—46型飞机运输队开办沈阳—青岛、上海—南京—汉口—西安等定期航班,出售客票,对外营业,投机牟利。
  建国初期,国家面临的困难较多,东南沿海还时常受到美国飞机和国民党军队的侵扰。在这种客观形势下,青岛还不具备发展民航事业的条件。经过长达9年的准备,青岛民航站于1958年8月16日正式开航。是日,北京—济南—青岛航线首航成功。该航线使用伊尔—14型飞机,每周二、四、六各一班,当日往返。此前,济南—青岛航线曾使用“运五”飞机短期开通,未飞几班即告停航,直至1959年12月30日复航。青岛航站开航不久,即面临“大跃进”后三年经济困难,由于客、货源严重不足,航空煤油又十分紧缺,1961年青岛航站又告停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民航迅速发展起来。1981年10月6日,山东省Gov向国务院、中央军委请示开辟北京—青岛—上海、北京—济南—青岛和上海—青岛—大连—沈阳3条航线。1982年3月15日,中国民航局向国务院、中央军委请示民航青岛站使用海军流亭机场临时开航。申请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后,中国民航局于7月27日正式批复民航上海管理局,同意民航青岛站使用海军流亭机场临时开航。为做好开航准备,民航上海管理局于6月27日派安—24飞机试航上海—青岛—北京航线,获圆满成功。8月5日,使用安—24飞机正式开通上海—青岛和青岛—北京航线,每周飞2班。8月9日,使用安—24型飞机顺利开通上海—青岛—大连航线。1989年夏秋,民航沈阳管理局又开辟沈阳—大连—青岛—南京航线。该航线全程为1273公里,每周2班往返。1985年11月,流亭机场扩建,跑道主体工程竣工后,当月就新开辟青岛—广州、青岛—郑州—西安2条往返航线。经停青岛的各航线航班密度逐年增多,MD—82、波音757、波音737、BAE—146、三叉戟等大中型客机先后加入青岛航线飞行。至1986年底,青岛民航共有航线8条,每周达20多个班次,由青岛可直达上海、北京、沈阳、大连、合肥、南京、广州、郑州、西安等城市。1987年3月,山东省民航局恢复济南—青岛往返航班,由民航局第十三飞行大队新从德国引进的4架肖特—360型飞机担任飞行任务,每周3班,当日往返。1988~1989年,因济南机场修建跑道,民航局第十三飞行大队的4架肖特飞机转场青岛流亭机场,开始执行青岛的始发航班任务,先后开辟了青岛—南京—宁波、青岛—杭州—福州两条航线,并加入青岛—北京、青岛—上海航线飞行。肖特飞机转场青岛期间,虽然新增航线不多,但为日后东方航空公司MD—82飞机在青岛过夜执行航班任务积累了经验。
  1988年2月,山东省在青岛召开对外贸易洽谈会期间,应Gov有关部门和广大客户的要求,青岛航站临时开通青岛—香港客包机,会议期间共飞3班。此后,该航线转为不定期客包机飞行,是年6月3日起,改为定期客包航班,由民航青岛站、青岛市旅游航空服务公司、中航假期公司(香港)和华青公司(香港)4家联合经营。初定为每周2班,次年夏秋季节改为每周3班,1990年增至每周一、三、四、六各飞一班。青岛至香港航线里程为2050公里,由东方航空公司的MD—82型飞机担任飞行任务,当日往返,单程飞行时间为2小时40分。青岛—香港航班开航后,为发展青岛市的外向型经济,加快青岛的对外开放,促进青岛与国际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1990年底,该航线共运送旅客85583人次,客座利用率一直在90%以上。
  1989年4月,应青岛市外贸部门的要求,青岛航站开辟青岛—日本(名古屋)货包航线,主要运输海鲜品,为不定期货包航线,由东航派C—130型货机担负飞行任务。1990年,青岛民航共有航线18条,其中国内固定航线16条,国际与地区包机航线各一条,每周航班达到50班次,通航城市由1982年开航时的5个发展到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厦门、沈阳、长春、哈尔滨、合肥、武汉、西安、长沙、大连等20个国内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以青岛面向全国辐射的航空网络。
2.jpg

TOP

第四篇 民  航  
第二章 运  输

第二节 客货运输


  运输 自“中航”在青设立航空站,开设航空运输业务后,青岛乃至山东的航空邮件迅速增长。至1933年底,山东邮区(主要指青岛)收寄航空邮件共计75750件,51840公分(重量),收航空普通及特种邮件共计10474件,202500公分(重量)。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期间,“中航”和“央航”积极参与军事运输或空投活动以及撤退等任务。至1949年初,“中航”和“央航”除上海飞往广州、香港、台北航班外,至青岛及其他航线均告停航。1949年2月,为解救国民党军队的困境,“中航”出动成批飞机来青岛,从青岛至太原空投军粮和武器弹药,平均每天出动飞机15架以上,往返飞行达30多架次,给被围困在太原的国民党军队空投粮食100多吨。这项空投一直持续到太原解放。
  1961年9月青岛航站停航后,一直办理经济南中转的陆空客货联运业务。1963年,开始办理经济南中转的国际货运业务。1977~1981年,累计办理旅客中转量4509人次。1978年以前,办理货运中转量每年不足100吨。1979~1981年,累计办理货运中转量431吨。
  1982年青岛航站复航后,特别是1986年流亭机场改造扩建工程竣工后,青岛的航空运输生产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82年8月5日,青岛航站临时开航,至年底共保证航班起降224架次,输送旅客5040人次,客座利用率达98%,发运货邮349吨,为民航山东省局当年扭亏为盈、第一年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临时建站开航,运输服务设施简陋,职工、旅客使用的都是临时活动板房,旅客候机室仅200平方米。青岛民航站克服各种困难,使各项运输生产指标保持持续增长。至1985年3月5日,共输送旅客4万人次,发运货物1100吨,始发收入达375万元。
  1985年,流亭机场改造期间,青岛市人民Gov和民航局决定青岛航站“转场不停航”,为确保机场施工时飞行正常,青岛航站于3月8日移迁海军胶县机场,实行“边建设、边飞行”,继续组织运输生产,直至11月16日流亭机场跑道工程竣工后迁回流亭机场。在此期间,青岛航站的工作人员克服机场远离市区、运输服务设施简陋等许多困难,保证了上海—青岛—北京和沈阳—大连—青岛—南京两条航线的畅通,共运送旅客12192人,发运货邮326吨,收入130万元。
  1986年,流亭机场各项基础设施相继完工,客货运输量得到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77572人次,货邮吞吐量1297吨,分别是上年的3.57倍和2.15倍,是1982年的15.39倍和3.72倍。
  1987年以后,流亭机场候机楼、宾馆等服务设施和盲降自动导航及夜航灯光等先进设备投入使用,航站在更新大型客机、增辟新航线、加大航班密度的同时,改善服务工作,提高航班正常率,使客货运输生产迅速增长。至1990年,青岛民航客货运输分别以38%和43.1%的速度连年递增。199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81230人次,货邮吞吐量5440吨,分别是1986年的3.63倍和4.19倍。在全国99个民用机场中,青岛民航流亭机场业务已列第20位。
  青岛民航自1982年复航至1990年,共发运旅客51万人次,发运货邮8000余吨。旅客和货邮的主要流向以广州、上海、北京、厦门为主。旅客中,工业、交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人员占82.77%,外宾、华侨和港、澳、台胞占11.15%,行政机关人员占6.07%。货物运输的品种则以精密仪器、电子产品、日用家电、医疗药品、食品海鲜等为主。
1.jpg 2.jpg

  售票服务 30年代初,“中航”在青岛中山路27号设立售票处。40年代,“央航”在中山路94~96号设立售票处,出售客票。当时两航均规定,凡乘飞机的旅客,须先到航空公司办理登记手续,并于飞机起飞前一日到售票处购买机票。
  建国后,“两航”售票处房产由人民Gov接管。50年代末青岛站开航时,向市房产局租借中山路27号(原“中航”售票处)作为营业场所。
  民航青岛站售票处隶属航站运输服务科。自1982年复航以后,先后开展了电话预约、送票到手、取货上门、送货到家、运费到付等业务,方便了旅客和货主。由于开航以后机票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贯彻“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售票处与市党政机关和3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机票订座协议。为方便外地旅客购票,提高航班客座利用率,自1987年起先后在潍坊、淄博、威海等地设立机票代售点,并固定给济南和烟台民航售票处提供部分热线客票。在发展外地代售点的同时,又先后与青岛海天大酒店、汇泉王朝大酒店、黄海饭店、八大关宾馆、华侨饭店、北海宾馆等涉外宾馆签定协议,设置机票代售点。至1990年,全市共有9家代售点,为提高航班载运比例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航站售票处贯彻民航系统运输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要求,大力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开航后,年年受到民航(上海)华东九大管理局的表扬。1987年以后,在青岛市开展的交通系统九大窗口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中三次夺魁。1988年以后,为改善服务工作,又增添新的服务项目:一是在售票处增设台胞购票窗口,优先购票;二是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乘客提供特殊服务。
  机场服务 1982年开航时,航站仅有4名服务员,候机室为临时设施,面积只有200平方米,服务设施也比较简单。1985年底迁回流亭机场,由于候机楼工程尚未竣工,便对机场货运仓库进行简单装修后做候机室使用。1988年,青岛航站候机大楼竣工投入使用,服务设施才有根本好转。候机楼使用面积总计10150平方米,采用80年代新工艺设计建造,为封闭玻璃幕墙式结构,分上下三层。一层大厅式建筑,供旅客办理乘机手续及出入港使用;二层为候机大厅,分国际、国内两部分;三层为航行管制、通信导航、气象保障等业务部门工作区。候机楼内宽敞明亮,有中央空调调节室温,设自动扶梯3部供旅客使用;楼内设有贵宾休息室和一等舱候机室。高峰时每小时可吞吐旅客1200人次,其规模和功能在当时华东地区通航的10余个机场中,仅次于上海虹桥机场,居第二位。
  青岛航站客流量以年均38%的速度迅速增长。多年来,候机室服务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假如我是旅客”、“旅客在我心中”等一系列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服务质量逐年提高。自1988年起,候机室为行动不便的旅客提供轮椅服务,每月出动40余次;候机室还为中外旅客准备了鞋油、鞋刷、针线包和班机时刻表,供旅客使用。
  候机室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在搞好正常服务的同时,着重抓好航班不正常情况下的服务工作。航班延误时,主动热情地向旅客解释原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送旅客到市区观光游览。遇航班取消,则马上派车送旅客进城到指定宾馆安排住宿。1989年,航站结合多年运输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了航班不正常情况下的“二全三定”(即全范围、全过程、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优质服务法。该优质服务法受到民航华东管理局高度评价,并被推荐在华东地区推广。
  青岛民航站对做好贵宾和要客服务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已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程序。自1982年接待格林纳达总统专机起,已先后成功地接待了6架次一等专机和近100架次重要飞行任务。特别是1989年6月,青岛航站接受了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莫尼克公主等柬埔寨贵宾一行16人的一等专机保障任务。6月7日,贵宾一行离青回北京,候机室服务人员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保证了专机顺利按时起飞。
  1987年,航站成立旅客服务公司。1989年,公司改称旅客服务中心,公司(中心)下设机场宾馆、旅客餐厅、商品部、广告公司等直接为旅客服务部门。公司以“人民航空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TOP

第四篇 民  航  
第二章 运  输

第三节 勤务保障


  航行调度 建国前,青岛沧口机场(民用)没有专门的航行调度机构,飞机往来均由地面电台转达航空公司的指令飞行,空中交通秩序紊乱。1947年1月5日,因天气恶劣及航行指挥等原因,“中航”自上海至青岛的C—46型客机在沧口机场附近撞山失事。这是发生在青岛最惨重的一次空难事故,机上乘客39人及机组人员3人全部遇难。这次严重事故,迫使“中航”于1947年春一度停航整顿。
  1958年青岛航站开航时,航站下设调度室,有专职调度员对飞机实施指挥飞行。1961年停航后,在留守人员中仍有专人通过地空联络指挥过往飞机的安全飞行。
  1982年复航时,青岛民航正式设立航站调度室(简称站调)负责组织青岛地区的中、低空飞行任务。同年,鉴于青岛地区中、高空飞行任务日渐繁重,增设青岛区域调度室(简称区调),协助济南区调指挥青岛地区的高空飞行任务。区调指挥范围为N38°、E120°——20°—平度—胶县—日照—岚山—N35°、E120°—N35°、N124°—N38°、E124°的连线范围内。调度室刚成立时,仅有4名调度指挥人员。1983~1985年人员略有增加。为加强对航管工作的领导,1988年成立航行气象科。1990年,航行气象科有航行管制人员13人。青岛航站航管部门成立后,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民航局关于保证飞行安全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精心组织、精心指挥各类飞行任务。1982~1990年,共保证16628架次飞行任务,从未因调度指挥原因造成任何等级事故。1983~1986年连续4年被评为民航上海管理局先进集体(单位),1986~1990年度被评为山东省局先进集体,并多次正确指挥避免事故的发生。1983年5月5日,沈阳管理局的沈阳—上海航班296号客机临近青岛指挥区时,机长向青岛报告有歹徒劫持飞机,请求紧急下降高度。尽管机长的报告十分短促,声音也非常微弱,但还是被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值班调度员马善贵及时捕捉到。马善贵立即作出反应,和调度室主任顾月明一道,一面呼叫联系296,一面指挥航路上的其他飞机紧急避让,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按照预案要求向中国民航局、上海管理局、山东省局和青岛市公安局等部门及航站值班领导报告了296号客机被劫持的信息。尽管飞机最终被歹徒劫持到韩国,但由于青岛航站的及时报告,为领导决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88年6月9日,广州管理局2216号三叉戟执行青岛—广州航班任务,在青岛机场起飞前滑行时,前主外轮突然掉落,机组未查觉继续滑行,正在值班的调度员安连章、杨红军及时发现险情,立即指挥飞机停止滑行,中断起飞,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的发生。事后,广州管理局领导亲自送给航站一面锦旗,赞扬青岛航站安全工作抓得牢、抓得细、抓得好。
  1990年亚运会期间,青岛民航站为北京首都机场担任南去航班“空中分流”任务。调度室抽调技术骨干,加强夜间值班,确定“协调指挥,避免冲突”、“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的工作目标。9月1~22日,共为北京亚运会安全分流航班800架次,航站被华东民航局授予“迎亚运创优质服务竞赛先进单位”称号。
  通信导航 1933年“中航”在青岛设立航空站之初,在机场设置了专用电台。“央航”参与青岛航空市场后,也在沧口机场设置了电台。建国后,1958年建站开航时,设通信组。1982年复航时设通信队,下设发报台、收信台、薛家岛导航台、黄县导航台及机场总机等部门。1985年,黄县导航台划归烟台民航站管理。1988年2月,通信队改为通信导航科,下设发报台、收信台、南远台、导航队、电话站等部门。1989年,共有各类人员55人。
  建国前,“央航”青岛电台设备主要有BC—375交流发射机、BC—348交流收报机、NC—240收报扩音器、、PE—197发电机等。青岛解放后,各航空公司的设备由军管会接管。60~70年代,青岛航站使用150W201型发报机、402型收报机和3M超短波特高频收报机等实施地空联络,并定时与济南民航电台和薛家岛导航台会晤。1982年复航时,主要通信设备有55型电传机两部及400W101型和150W201型发报机,沟通青岛与上海电台的有线通信联络。此时,仍保持与济南电台的无线通信联系。开航时,设置了话台,使用甚高频收发报机与单边带,可与华东各机场直接通话联系。1984年,电台以较先进的西门子1000型电传机取代了55型电传机,并先后开通机场电台与售票处、值班室、站调、区调和客运室之间的平面联系。1984年后,先后建成了发讯台、南近台、南超远台、盲降等一批通信导航设施,经中国民航局较飞检验中心校验后,陆续投入使用。1990年,青岛航站已计划利用第二批日元贷款改善青岛机场的通信导航设施。日贷项目(即二次雷达工程、VOR/DME系统、自动转报系统、甚高频共用天线系统和卫星地面站等工程)全部结束后,青岛机场的通信导航能力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青岛航站通信导航科遵循迅速、准确、可靠的原则,保证了通信畅通无阻,导航准确无误。1985年8月9日,台风袭击青岛市,流亭机场的通信电缆遭到严重破坏,为保证通信联络畅通无阻,通信科想方设法,利用无线通信保证飞行安全,并且顶风冒雨抢修电缆,使被破坏的电缆很快得到修复。复航以来,航站各种通信导航设备运行正常率、平面通信正常率、陆空通信正常率均达99%以上,差错率一直明显低于中国民航局规定范围。
  航空气象 “中航”时期,机场的气象设施仅有风旗、气压表等几件工具,供飞机降落时指挥员和飞行员观察掌握气象实况。当时飞行所需的航路气象预报由龙华机场气象台供给,航站气象预报由青岛市气象台代作。1982年复航时,在站调下设气象台,仅有两名观测员,无任何气象设备。观测员须到机场海军气象台观测实况要素,按民航电报格式拍发天气实况,只能提供供航观测,气象预报(航站预报和航路预报,下同)由济南气象台派预报员到青岛,利用海军台的图纸分析制作。直到1983年,先后调入两名气象预报员,青岛航站气象台才结束从济南抽调预报员的状况。1984年,气象台自己动手在站区安装了电动风向风速仪。1985年10月,在新站区设置了气象观测场,各类设备先后到位,航站气象台结束依靠海军台资料制作预报的历史,但在业务上仍与海军台保持密切来往。1989年3月以前,气象图纸的填写为手工方式,使用西门子1000型电传机与青岛市气象局接网,每日填写4张东亚地面图(08、14、20、02点图),填写2次850Mb、700Mb、500Mb高空图(08、20点图)。1989年3月,开始使用微机自动填图,提高了报面质量和准确率。民航观测场建立以来,气象观测也由供航观测改为定时观测。特殊观测有起机线观测和雷达观测。
  1990年,青岛民航气象台共有各类人员27名,下设预报室、观测站、气象资料站、雷达站、传真室等部门。随着各种先进的气象设备逐步使用,气象预报手段不断进步,航站气象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预报准确率平均在90%以上,观测、航填、雷达等错情率均明显低于中国民航局规定的标准。
  机务维护 1982年复航时,青岛航站设机务油料队。1986年2月组建机务科,下设机务队,共有各类人员13名,其中机械师4名,特技师4名。至1990年,机务科共有各类技术人员15名,已形成一支技术力量充实的机务维修队伍,从只能维修安—24、运五、伊尔14机型到可以保障MD—82、波音757、波音737、BAE—146、SD—360、三叉戟等机型的维修任务。1982年8月25日,机务队配合上海航修厂在青岛排除了安—24型450号机主动传动轴断裂的重大故障。1983年9月1日,安—24型452号机自上海至青岛落地时,尾管及发动机突然冒黑烟,机务队判断为机体内腔封严重损坏、回油不通所致,后经上海航修厂派技术人员来青检查,证实青岛机务队判断准确,并按青岛机务队事先拟定的排故方案初步排除了故障,调机回沪后,更换了飞机发动机。1990年5月,东航两架MD—82型飞机在青过夜执行航班后,青岛航站机务科负责飞机的航前、航后及短停等维护工作。1982~1990年,青岛航站安全飞行率均达100%。

TOP

第四篇 民  航
第三章 管理机构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沧口机场及青岛地区所有航空人员与器材。7月4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根据青岛接收航空器材负责人的报告,致函山东省军区并转青岛军管会,就“青岛航空器材很多,飞机场设备比较完整,但器材迄今尚未集中与处理”的问题作出两条重要决定:“一、在青岛设立航空站,该站在行政与经费供给上由山东省军区负责,在业务领导与技术人员调度上,统一由军委航空局驻济办事处负责,并派翟满绪同志为青岛航空站站长,所有青岛的一切航空器材由航空站直接管理,青岛将为我沿海航空重要基地之一。为将来青岛的一切航空设备容易恢复,其余所属之电台及车辆等,亦全部移交航空处接收。二、在青岛露天码头处留有约二千吨美式飞机器材,因无运输工具,至今尚未搬运整理与疏散,着即将所接收之原三民航空公司汽车拨给航空站使用外,并派华北航空处南苑修理厂厂长张开轶同志前往负责整理,保管调度。”周恩来的这一重要指示,为青岛民航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青岛即刻成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航空公司驻济办事处青岛航空站”,站长翟满绪也立刻到位开展接管工作。是年,除全部接管了青岛地区的航空器材外,对原“中航”、“央航”、民航公司及空军供应站在青岛人员也做了相应处理。
1.jpg
  1958年7月,民航青岛站成立,隶属民航上海管理局和青岛市交通局双重领导,机构为正团级,设站长和政委,下设调度室、气象台、收讯台、发报台、机务组、售票处等部门。1960年2月,民航山东省管理局成立后,青岛航站改归山东省局领导,并与地方脱钩。1961年停航后,航站机构保留,部分人员留守。1969~1980年间,中国民航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青岛航站属民航山东省管理局和当地空军领导。1980年3月,民航划归国务院直属机构,与空军脱钩。
  1982年8月,青岛航站在流亭机场建站复航后,仍列正处级建制单位,属民航山东省管理局领导;有各类人员70名,下设办公室、调度室、通信队、运输服务队、机务油料队、车队等。1983年,为适应航站发展的需要,成立办公室、航行气象科、通信导航科、运输服务科、机务油料科、修建科、派出所、计划财务科等科室,后又增设物资设备供应科、旅客服务公司、劳资科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