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49:计量标准志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二篇 标准化



  青岛市地方标准化工作是在建国后开始的。1959年6月,青岛市计量检定所根据山东省计量检 定所的指示,配备了专职标准化工作人员。
  1959~1963年,主要从宣传标准化入手开展标准化工作。青岛市多次举办标准化工作训练班,为企业培训标准化工作人员,推动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
  1962年2月,国务院发布《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市计量检定所在全市认真地进行了贯彻,进一步推动了青岛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1963年8 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召开全市计量、标准化工作会议,对贯彻国务院的“管理办法”,搞好青岛市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青岛市的标准化工作开始具体组织贯彻国家标准,制定地方标准。1967~1970,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标准化工作基本停顿。
  1971~1977年,市计量标准局根据国家标准讲师局和山东省科技办公室的通知,相继编制了发了年度制、修订地方标准计划,7年间共制定发布青岛市地方标准43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准化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从组织机构到人员都得到了加强。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使青岛市的标准化工作有法可依,发展很快。1978~1987年,共制定发布青岛市地方标准1465年,为1960~1970年10年总和的13倍多。青岛市的标准资料信息工作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至1987年底,青岛市标准讲师情报所馆藏国内、国外各种标准资料和标准化应用图书资料达38954件。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一章 标准化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959年3月,国家科委标准局召开各省、市、自治区计量行政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发布《关于地方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草案)。同年,山东省计量局更名为山东省计量标准局,并成立了标准管理科。1959年6月,青岛市计量检定所设专人负责在全市开展标准化工作。国家科委提出地方标准化工作基本任务:“组织、督促、检查国家标准在本地区的执行,制订当地自产自销的产品标准,围绕国家标准的起草或试行,协助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或试验工作,组织当地标准化工作经验和资料的交流。”据此,青岛市计量检定所开展了地方标准化管理工作。
  1962年3月6日,青岛市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颁布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暂行管理办法》,并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各工业主管局和市属部分工厂企业开始设置专职或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并和市计量检定所建立了工作联系。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标准化工作基本停止。
  1977年1月,市计量标准局组织市属各工业局共同编制了当年的实施标准计划,由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下发执行。从此,市计量标准局与市属各工业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指导关系再次恢复起来。
  1981年11月26日,国家标准总局颁发了《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各工厂企业要根据生产规模和管理需要,设置相应的标准化工作机构、专、(兼)职人员。至1982年底,青岛市已有20个工业局、公司设置专职或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这些局、公司所属351个主要工厂企业中有25个企业建立了标准化工作机构,326个企业设置了望、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全市标准化技术人员达537人。青岛市标准化管理网络基本形成,为全市标准化管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TOP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一章 标准化管理

第二节 标准的制订与标准化审查


  1963年9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山东省企业标准代号、编号的几项规定》,青岛市企业标准代号为“Q/QD”。1979年8月,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在“关于加强企业管理的通知”中,又把青岛市企业标准代号改为“鲁Q/QD”。
  1964年3月,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关于青岛市企业标准制订、审批程序的通知中规定:重要的涉及面广或跨待业生产的产品标准,由市各工业主管局负责提出标准草案,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发布;一般产品标准,由各工业主管局审批发布,报市计量标准局备案。
  1964年3月6日,经市科委批准发布了青岛市第一个企业标准,产品是跨待业生产的手用钢锯条,其编号为Q/QD1-64。
  按照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规定,青岛市企业标准的幅面格式分为两类:铅版牌,148毫米×210毫米或210毫米×297毫米;油印版,186毫米×263毫米。
  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规定:“凡没有制定国家标准、部标准(专业标准)的产品,都要制定企业标准。”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的统一,山东省标准计量管理局规定,纳入全省制、修订标准计划的,要制定全省统一的标准,称为省企业标准;不需要制定全省统一标准的,由地、市标准管理部门组织制订地、市的统一标准,称为地、市企业标准。省、市(地)企业标准是省和市(地)范围内统一的地方标准。
  1979年8月,按照国家标准总局和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关于加强工农业产品企业标准管理的规定,青岛市企业标准改由生产主管局、公司组织制、修订和审查,报市标准计量局统一编号、批准发布。
  1980年4月,国务院在全国开展质量月活动,对工业产品进行国家质量奖和省优质产品的评选,要求参加评优的产品质量指标必须高于现行标准。市标准计量局规定,参加评优的产品,企业必须制订高于现行标准的内控标准,才能参加平选,并报市标准计量局登记备案和统一编号。1986年3月25日,青岛市人民Gov把此项规定正式纳入《青岛市产品标准管理暂行办法》。到1986年底,报市标准计量局备案的企业内控标准共计805个,其统一编号为鲁Q/QDN。
  1985年9月,青岛市标准计量局为了适应发展社会广义商品经济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等企业改革的需要,对工艺简单的小商品质量标准的审批权下放给企业,由企业厂长或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报市标准计量局备案统一编号,称为青岛市企业备案标准,编号为QD/B。至1988年底,共备案255个。
  1986年9月,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发布《山东省和市地两级地方标准代号、编号方法的规定》,青岛市企业标准改为青岛市地方标准。按照山东省规定,青岛市地方标准代号、编号为:
  1964年~1987年,共制定批准青岛地方标准1565个,其中有186个标准达到国际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占26.4%。
  青岛市的标准化审查工作是从1981年开始的。同年8月,青岛市标准计量局、青岛市经济委员会联合转发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的《机电新产品标准化审查管理办法》,从此开始了由地方标准化行政部门进行的新产品标准化审查工作。 
  1985年4月,青岛市计划委员会、青岛市经济委员会、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青岛市标准计量局联合转发山东省四委一局合发《关于贯彻执行国家三委一部一局联合颁发的〈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标准化审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的全过程都应进行标准化审查,审查的主要根据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山东省的通知中要求应有熟悉标准化业务的专家或专业人员参加引进项目的审查,末以标准化审查的不予审理。
  1986年3月,在青岛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洽谈会上,邀请了国家标准局李玉恩总工程师对青岛市100多个有引进项目的单位负责人宣讲了《管理办法》。在会上进行了标准化咨询服务。同年,青岛市标准计量局还举办了技术引进、国际贸易与标准化学习班,邀请了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的陈志田工程师授课。参加学习的有120多人。
  引进项目进行标准化审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青岛照相机厂引进联邦德国阿克发公司照像机生产技术,注意引进全套标准资料,保证了生产的照相机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青岛微电机厂在出国考察引进项目时,注意学习先进生产管理和生产作业操作标准,引进日本三协公司录音机电机生产线时,注意引进各种上有关技术标准,不但保证了生产电机的质量,而且突破了原设备班产的能力,由5000台提高到6000台。
  1986年,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山东省标准计量局联合颁发《山东省新产品标准化审查实施办法》,规定新产品鉴定前,必须由标准化行政部门进行标准化预审。还规定:凡末经新产品研制单位标准化人员签字的技术文件和图样,不能生效;凡经预审不合格的产品不得进行鉴定。同年,青岛市标准计量局标准化预审合格的新产品有144项。通过严格的标准化预审,消灭了新产品无标准投产的现象,保证了新产品的质量,也进一步贯彻了《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等国家基础标准,提高了新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如ZA20型梳棉机、C3-24/5型抽气式3000瓦汽轮机、SL-575双卡四波段立体声收录机等标准化系数在70%以上;QD6 102型汽油机、ZGDX-30B 型电磁地中衡CJ10系列交流接触器等标准化系数在80%以上,比较突出的BYD202型电冰箱标准系数达97%,从而使产品设计周期和制造周期缩短,销售后返修率为4‰,低于国家规定的2%的标准。

TOP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一章 标准化管理

第三节 采用国际标准


  1982年1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标准局《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报告》。1983年2月,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召开采用国际标准座谈会,要求原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要领先采用国际标准;出口产品、顶替产品进口的产品、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生产的产品、创优获奖产品和一些量大面广的产品,要首先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年,青岛市人民Gov下达了《关于加强标准化和主题2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工业局做出1983~1985年第一批采用国际标准规划,共88项下达全市各有关单位执行。至1984年,已完成规划数的65%。
  1984年12月,青岛市标准计量局按照国家标准局颁发《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又组织各工业局编制1985~1987年采用国际标准规划,共计292项。至1985年底,共完成78项。
  1985年,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和青岛市经济委员会联合颁发了《青岛市产品采作国际标准验收细则》和《青岛市产品采用国际标准验收评分办法》。
  1986年8月,青岛市标准计量局按照《验收细则》和《评分办法》,对29个工厂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53种产品,检查验收合格,上报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审批,禽了山东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验收合格证书,并在《大众日报》上公布了名单。同年,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又制订了青岛市1986年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计划,纳入青岛市人民Gov计划管理目标。计划规定,41个工厂的50种产品,年内要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水平。
  1986年8月,国家标准局和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分别召开了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要求到1990年,争取有40%的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世界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水平。随后,国家标准局和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分别编制下达了全国和山东省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工农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目录。青岛市标准计量局按照会议精神,组织全市各工业局、公司和中央、省属工业企业编制了青岛市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采用国际标准产品计划目标,争取全市有426个工厂的1007项产品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计划目标规定到1990年底完成400项。
  采用国际标准以后,提高了青岛市工业产品的质量,扩大了出口创汇,提高了经济效益,取得较好的效果。青岛电子材料厂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中碳石墨,出口英、美、法、日等36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80万美元。青岛纺织机械厂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的同时,采作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针布和梳棉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口产值达1500万元。青岛橡胶二厂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和主题计量测试手段的同时,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载重汽车轮胎和丁基胶内胎达到国际水平。轮胎行驶里程由9.7万公里提高到13万公里。丁基胶内胎气密性提高以后,由于节料、节电,年降低成本达33万元。青岛变压器厂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3个系列变压器,质量大幅度提高,耗能降低,平均年节能价值达1000多万元。青岛电视机厂引进日本松下公司彩电生产线的同时,采用了该公司产品标准生产的彩色电视机,获得国家银质奖。

TOP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一章 标准化管理

第四节 标准化宣传教育


  1959年6月,青岛市计量检定所承担标准化工作任务以后,首先从抓标准化宣传教育入手,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1960年5月,会同青岛市重工业局和青岛市农业机械局,联合召开了全市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会上传达贯彻全省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青岛纺织机械厂和青岛铸机械厂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经验。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举办的标准化展览。会后,举办了机械待业标准化学习班,为机械待业培训了27名标准化工作人员。
  1963年8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召开全市计量、标准化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市计划委员会、市各工业局的负责人,各工业企业的厂长,检查科和技术科科长以及负责标准化和计量工作的人员,共计193个单位、320人。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和全省标准化计量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青岛市1960年以来的标准化、计量工作经验,确定1963年以后的工作任务。《青岛日报》发表了专题评论并介绍了企业标准化工作和计量工作的典型事例。这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的标准化、计量工作。
  1964年,青岛市计量标准局在青岛市经济委员会、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青岛市计划委员会的统一组织下,在青岛市工业展览馆“工业成就展览会”上举办了两次全市性标准化展览。第一次展出机械待业7个项目。第二次展出规模扩大到机械、轻工、化工、纺织等28个单位75个项目。内容包括:贯彻国家标准、部标准,零部件通用化,工艺、工艺装备标准化,设备维修标准化和馐标准化等,接待观众达10万人次。展览会结束后,挑选了部分重点项目,深入工厂进行巡回展出,共接待70多个工厂的1000多名观众。在巡回展出期间,召开了4次厂长、科长以及标准化人员座谈会,学习交流标准化经验。
  1965年4月7日至1966年5月,青岛市计量标准局和青岛市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长年业余标准化协作学习班,共有57个工业企业75人参加。除了每周六下午集中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外,还按地区划分了6个协作小组,相互切磋,相互促进。这些活动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起来。全市机械行业建立标准化工作协作联络网,带动了全市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从1966年开始,青岛市计量标准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宣传贯彻了《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光滑极限量规》、《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标准化工作导则、编写标准的一般规定》、《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出版印刷的规定》、《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服装号型系列》、《中国鞋号》和《鞋楦系列》等国家基础标准。1966年3月,新修订的《普通螺纹》国家标准发布。青岛市计量标准局召集机械行业的工厂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举办学习班,进行宣传贯彻,并组织部分标准化专业人员深入各厂用实物对比、图片展览等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参观者4300人次。还举办了新标准技术讲座16次,听讲者780人次。
  1975年11月28日,国家标准计量局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研究院,在青岛崂山县工业局礼堂,举办北方地区《机械制图》和《形状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宣传贯彻会议。青岛市标准计量局组织机械行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等71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并在市、县、区和工厂企业层层宣传贯彻。1976~1981年,共举办各个层次的学习班272期,参加学习的人员15978人次。为青岛市各工业系统、各县、区和各工厂企业贯彻这两项国家标准培训了技术力量。为了贯彻好这两项国家标准,青岛市标准计量局组织成立了青岛市两项国标宣传贯彻小组,一些县、区和大中型机械工厂也都成立了两项国标宣传贯彻小组。为两项国家标准的贯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家标准计量局要求,从1979年起,新研制的产品、出口援外的产品、工艺装备以及新制订的标准,要全部贯彻这两项新国家标准。其他老产品要逐步过渡到新标准。1981年,市标准计量局抽查63个工厂的67种新产品和69种老产品,都较好地贯彻了两项新国家标准。
  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召开市标准计量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市Gov各有关部门,市、县、区扣有关局、委的负责人;中央、省属工厂企业分管厂长,技术、检查科长等400多人。会议贯彻了全国企业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二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会议精神,还传达了万里等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会上,青岛市人民Gov对青岛汽轮机厂等15个企业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和青岛啤酒厂等15个质量检验工作先进单位颁发锦旗,予以表彰。到1986年,全市县属以上工厂企业都开展了标准化工作。
  1985年,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对近几年发布的《表面粗糙度》、《光滑极限量规》、《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逐批检查抽样方案》和《周期检查抽样方案》等国家基础标准进行了宣传贯彻,共举办学习班5期,有470人参加。
  至1986年底,全市90%县级以上工业企业都认真贯彻了国家基础标准。

TOP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二章 企业标准化

第一节 管  理


  50年代中期,青岛纺织机械厂、青岛铸造机械厂、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等企业先后建立标准化机构,设置专职标准化人员,开展了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贯彻执行《机械制图》、《公差配合》、《坚固件》等国家基础标准;对产品设计图样、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推行产品的“三化”(产品质量标准化,零件、部件通用化,规格系列化)。
  1960年6月3日青岛市计量检定所举办了机械待业标准化培训班之后,又有27个工厂相继开展了企业标准化工作。1963年8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召开全市计量、标准化工作会议。青岛市计量局又举办了长年的标准化协作学习班,学习交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内容、方法和经验。青岛市企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发展起来。1966年,全市有5个企业建立了标准化科(室),标准化技术人员发展到8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的标准化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大多数工厂的标准化机构解散,标准化人员调离,规章制度破坏,标准资料失散。仅有青岛市计量标准局保留1人,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保留3人,标准化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76年12月24日,市计量标准局组织召开市、县、区各工业局及部分工厂、科研单位标准化工作计划座谈会,讲座今后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及管理工作,又重新开展了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
  1981年11月,国家标准总局颁布《工厂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下一步推动了青岛市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恢复和发展。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根据这一决定,青岛市一些工厂企业,成立了以厂长或总工程师为首的,有生产、技术、经营、企业管理和生产车间负责人组成的企业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厂的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化委员会下设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标准化的日常工作。标准化办公室有的专设,有的由企业管理部门或技术管理部门兼职。为了实现企业全体职工都参加的“全员”标准化管理,还组成了以标准化办公室为主的,各个科(室)和车间都设兼职标准化人员的企业标准化网络,并且逐步建成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技术标准、每个管理环节都 有管理标准、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工作标准的比较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使企业标准化工作达到了一个比较系统、有序的新的阶段和水平。
  到1986年,全市工业企业标准化技术人员发展到596人,企业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果。1960年3月,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订、实施《锻铸件加工余量》企业标准,制造1台人民型机车可节约1600公斤锻钢,一年节约16万公斤,价值16万元。1963年,青岛电度表厂生产的电度表,冷冲压金属件占60%以上,冷冲压模具用量很大。对冷冲压金属零、部件实现了标准化、通用化后,制造一只电度表的模具成本由0.52元降低到0.28元,降低了53.8%。工艺装备设计人员也由原来3人减至1人。另外,该厂电度表用螺钉、螺母等坚固件,大部分不按国家标准统一规定,型式、规格特殊,要到上海专门加工,经常供应不上,影响生产。按国家标准制造坚固件以后,不仅解决了缺乏,生产供应困难,而且使每只电度表的紧固件费用也由1.65元降低到0.81元。降低了49%,一年可节约9.5万元。
  青岛啤酒厂麦汁溶解含氧量,原来没有制定企业标准,无法衡量高低。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标准,并在工艺、设备上采取一些措施,使麦汁溶解含氧量比原来提高了2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厂还搜集联邦德国、丹麦、美国等17种国际名牌啤酒和标准,进行全面分析,取得1761个数据,结合市场需要,制定出口啤酒标准,提高了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青岛锻压机械厂把标准化工作和经济责任制密切结合,对22个管理科室,108个岗位,制订299项工作标准,并在7个车间设立91个质量管理点,人人有责任,事事有标准,月月有考核。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提高。该厂生产的300吨双盘磨擦压力机,1980年获部优质产品和省优质产品,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

TOP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二章 企业标准化

第二节 整顿验收


  1982年,国务院发出对工业企业的领导班子、规章制度、生产和管理善等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其中包括企业标准化工作、质量检验工作和计量工作等。同年10月,由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制订,经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实行企业整顿标准化工作、质量检验工作和计量工作验收标准的通知》。1983年1月,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和山东省标准计量局联合印发《企业标准化和质量检验工作整顿验收条件》(试行),要求把整顿和加强企业标准化及质量检验工作纳入企业全面整顿工作中,作为企业整顿验收的组成部分。同年3月,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参加青岛市企业整顿办公室组织的对62个企业整顿验收工作。
  1984年3月,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和青岛市经济委员会,根据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转发国家标准局《关于企业标准化工作整顿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联合颁发《青岛市工业企业标准化、计量工作整顿验收细则》,从此,单独进行标准化整顿验收。从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下半年,会同市有关局、公司在纺织、电子、化工、医药、橡胶、一轻、二轻、建材、机械和自行车等10个工业系统内,验收合格75个工厂,颁发了合格证书。整顿验收推动了企业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化机构由33个发展到100个,专、兼职标准化人员由596人发展到1100人。1985年下半年整顿验收工作暂停。
  1986年3月25日,青岛市人民Gov颁布《青岛市产品标准管理暂行办法》。不条例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和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零部件不准投料、组装;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经销单位和物资管理部门一律不得收购、调拨和销售。

TOP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三章 标准计量情报

第一节 情报机构


  青岛市的标准计量情报工作是从1960年5月开始的。当时青岛市计量检定所设1名专职标准化工作人员,兼作标准资料信息工作。1971年,局里设专职图书资料管理员,兼管标准资料信息工作。1976年7月,建立标准计量情报资料室,工作人员3人。1984年12月,正式建立青岛市标准计量情报所,为青岛市标准计量局下属独立机构,工作人员4人。
  1960~1976年,共收集国家标准、部标准等标准资料2000多个,主要是为青岛市计量标准局贯彻实施标准用,同时也为各工业企业提供服务。1976年7月,情报资料室建立后,开始对全市提供标准资料和信息服务。1981年,先后制订《青岛市标准计量局科技档案工作规定》、《科技档案归档办法》和《科技档案保管期限及细则》,对馆藏资料进行分类、编目、建卡、立卷。1981年10月,经市档案局检查验收合格,发给科技档案合格证书。到1986年,馆藏各种标准应用书籍资料共38630件。其中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地方标准共31234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6724件,计量检定规程672件。1986年搜集国内外标准资料1200多份,接待读者1000多人次,提供复印资料900多份。

TOP

第二篇 标准化  
第三章 标准计量情报

第二节 标准资料发行


  建国后,青岛市的标准资料发行工作,只有青岛新华书店一家,发行工作很不完善。随着全市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华书店的发行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广大企事业和科研单位的需求。青岛市标准计量局情报资料室在1982年4月成立发行站,市标准计量局拨流动资金1.5万元腾出约3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销售场地。当年与中国计量出版社签订了发行协议书。1985年2月,又与中国标准出版社签订协议,建立青岛标准资料发行站。开始,年发行额8000多元,到1987年,年发行额达1.7万多元。发行站的建立,成为全市提供标准资料的主要渠道,解决了全市企事业单位购买标准资料难的问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