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6: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1899年德国在青岛开办的海军修船所,除了为德国人修理舰船外,尚少量制造小型蒸汽机与锅炉。中国人自己制造动力机械,是20年代才开始的,一些民营小厂试制出锅驼机。30年代试制出低速柴油机、小型火管锅炉。40年代试制出小型电机、变压器等简单电工产品,供矿山、工厂用。因民营小厂资本及人力所限,品种少、产量低,工厂经常停产。至青岛解放前夕,全市无一家生产动力机械和电器的专业厂。50年代初开始建立起专业生产厂和科研机构。从小批量试产到大批投产,逐步发展起汽轮机、内燃机、工业锅炉、电机、变压器、电力整流器、蓄电池、控制电器、电线电缆等制造行业。至1990年末,青岛生产的中小型发电设备、电力整流器、柴油机、汽油机、工业锅炉、变压器、蓄电池、电缆等机电产品已成为全国和山东省内主要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并出口国外。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一章 汽轮机



  青岛市的汽轮机制造业始于50年代末。1958年,青岛动力机械厂采用苏联图纸,试制成功Г К1.5型1500千瓦冷凝式电站汽轮机,开创了青岛市汽轮机制造的先河,同时将该厂改名为青岛汽轮机厂。同年,市Gov安排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01工厂试制生产6000千瓦汽轮机,1959年1月9日试制成功,并于1月24日在青岛发电厂投产发电。这是国内首次由非专业生产厂采用国产钢材试制成功的产品。前后共生产8台,陆续安装在青岛、潍坊、枣庄3市投产发电。
  1959年,青岛汽轮机厂在试制成功ГК1.5型汽轮机的基础上又开发了ГК0.75型、AK6型两个新品种,小批量投产。1960年,产量达到42台/7.35万千瓦。1961年,转产工业锅炉、船用柴油机、军用改装汽车、电站阀门等。
  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青岛汽轮机厂恢复生产汽轮机。1966年,国家拨款166.7万元对该厂扩建改造,为该厂专业生产汽轮机奠定了基础。1966年7月,制造成功国内自行设计的首台N1.5—24型1500千瓦快装组合冷凝式汽轮机。1966年12月又试制成功N3—24型3000千瓦冷凝式汽轮机,产品性能、效益与运行安全系数均超过早期产品。1968~1969年,试制成功RZS—460—1.5型1500千瓦自由活塞式卡车电站燃汽轮机和RZS—460—1.5型2000千瓦自由活塞式船用燃汽轮机。1971年初,试制成功N6—35型6000千瓦冷凝式汽轮机和RY—750—0.25型200千瓦卡车移动电源高速燃汽轮机。1973年,汽轮机的年产量突破10万千瓦,并研制成功N50—35型5万千瓦中压冷凝式汽轮机。1974年研制成功既能提供热能、又可产生廉价电力的B3—35/5型和B3—35/10型?3000?千瓦背压式汽轮机,使背压式热电站的能源利用率达89%。1976年,试制成功B6—35/5型背压式6000千瓦汽轮机。1977年,试制成功可同时提供电力和工业用汽的C3—35/5型抽气冷凝式汽轮机,为厂矿热能综合利用提供了较理想的机组。1979年生产电站汽轮机53台/22.2万千瓦,年生产能力首次突破20万千瓦。1979年10月,自行设计试制成功国内首台D3—1.7/0.5型、3000千瓦二次扩容式地热汽轮机。该机首制两台,装备了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1980年,“捷能”牌N3—24型3000千瓦冷凝式汽轮机获国家银质奖。1981年以青岛汽轮机厂为主,组建了由山东省内13家企业参加的“齐鲁发电设备公司”,积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1982年在地热汽轮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D3—1.7/0.5—1型低温低压汽轮机,在湖南长岭炼油厂安装发电,开辟了利用工业低品位废热发电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1983年设计制造的B6—24/2型背压式汽轮机,作为中国第一套热电联产汽轮机出口泰国。1984年又有2台N3—24—3型冷凝式汽轮机出口坦桑尼亚。
  1986~1990年,青岛汽轮机厂投入3200万元技改资金,形成年产40万千瓦汽轮机能力。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期间,该厂针对国内市场状况,确定了“优质、节能、多品种”的经营方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已经在中小型热电联产汽轮机生产领域确立了产品优势,特别是在地热机组、冷高压机组的开发方面占主导地位。1958~1990年,已累计生产各类汽轮机1014台,总容量达370.535万千瓦,同类产品占有率达25~30%。在获得汽轮机产品第一个国家质量银奖后,又有B6—35/10型背压式6000千瓦汽轮机、3000~6000千瓦抽气冷凝系列汽轮机两个品种于1985年和1990年先后获部优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一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88年,该厂在同行业企业中率先进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同时被评为国家安全级企业,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由于产品适销对路和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进步,连续多年保持了生产和效益的稳定增长。1984~1989年,工业总产值、产量和利税总额三项指标的年递增率分别为18.71%、16.91%、44.67%。据1989年的统计,全国汽轮机行业的9家主要生产企业中,青岛汽轮机厂拥有的固定资产相对较低,但资金利税率、人均创利税、净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均居前列。至1990年,该厂已能生产背压、抽气冷凝、抽气背压、地热发电、余热发电、冷凝、工业拖动等七大系列87个品种的汽轮机。其中有41个品种达到国际70年代水平,占47.13%;22个品种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占25.29%。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余热利用、区域集中供热、小火电厂低品位能源回收发电以及工业驱动等方面,与同行业厂家比较,在产品品种方面,该厂占明显优势,拥有品种总数的50%以上。品种覆盖面大,可以满足各类复杂的热电平衡要求。特别是地热和湿蒸汽系列汽轮机为该厂独家生产,具有很高的节能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广阔。由于产品品种齐全,质量可靠,1986年汽轮机行业全国质量检查,确认该厂已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部分主导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进水平,同时还确认了该厂产品在同行业的主导地位。
  青岛市汽轮机配件生产厂共有两家:青岛汽轮机配件厂为专业生产厂,隶属于崂山区机械工业公司,主要产品为冷油器、汽封环;青岛电站阀门厂为兼业厂,生产电站阀门20大类、97个规格型号,能力达2000余吨。该厂还为青岛汽轮机厂生产配套铸钢毛坯。
  青岛汽轮机配件厂始建于1965年,原名青岛铁厂,隶属于青岛市重工业局,产品以军工为主。1977年划归崂山县,改名国营崂山铁厂,1978年转产汽轮机配件,成为机电部汽轮机配件专业生产厂。1979年改为崂山汽轮机配件厂,1983年改称现厂名。“六五”、“七五”计划期间,该厂投资21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新建1830平方米生产车间一座,购置设备35台,建成汽封环生产线,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值、利税连年增长。技改前的1983年,产值82万元,利润12万元,至1990年,产值已达到430万元,利润总额63万元,产值、利润年递增48.49%和44.40%。主要产品有冷油器、汽封环、旋塞、脉冲阀、滤油器等汽轮机配件上百个品种。其中冷油器已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汽封环产品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0%。配件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00吨,配件承接能力已由6000千瓦机组扩大到20万千瓦机组。多年来,其产品为青岛汽轮机厂、东方汽轮机厂、武汉汽轮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广州汽轮机厂等全国各大汽轮机厂配套,并为全国300余家电厂提供维修备件。产品质量可靠,在国内用户中具有较好的声誉。
  1990年末,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只有青岛汽轮机厂和青岛汽轮机配件厂两家企业专业生产汽轮机及配件。共有职工292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48人。企业总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295?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637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445台,锻压设备18台。工业总产值5445万元,利税总额2510万元;年产汽轮机66台/34.5万千瓦,汽轮机配件137吨。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二章 内燃机

第一节 柴油机


  青岛市制造生产柴油机已有50余年的历史。1930年前后,青岛复记铁工厂应社会之需,率先试制出柴油机。继复记之后,又有钺发、长顺等几家民营铁工厂也相继试制生产。他们大都是作坊式生产,设备与制造工艺落后,仅能制造少量小功率简易低速柴油机。1948年,长顺铁工厂每月生产3.6千瓦和14.7千瓦柴油机5台;复记铁工厂每季生产11千瓦柴油机2台,5.8千瓦柴油机4台。
  青岛解放后,内燃机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国营实业消火器材厂(今青岛内燃机厂)试制成功1140型8.8千瓦柴油机。同年,青岛联成修船厂(今青岛造船厂)设计制造出1110型18千瓦、3110型55千瓦船用柴油机。1959年,青岛内燃机厂开始投产4110型29千瓦柴油机。1962年,青岛汽轮机厂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转产84千瓦船用柴油机。至1963年,两年共生产了31台/2620千瓦。1963年,青岛造船厂试制成功58千瓦低速船用柴油机。
  1970~1975年,随着拖拉机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柴油机的生产转向集中为拖拉机和汽车配套。1970年,青岛内燃机厂试制成功95系列295型17千瓦柴油机,并大批量投产,为泰山—25型拖拉机配套。至1982年,累计生产9788台/17.26万千瓦。1976~1980年,该厂曾先后试制成功6200Z型551千瓦、6130Z型88千瓦柴油机,但未投产。
  80年代初,由于农村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型拖拉机的需求量急骤上升。为适应市场需要,青岛内燃机厂从1982年开始转产195型8.8千瓦柴油机,为泰山—12型小四轮拖拉机配套,1983年这项产品已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1987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并形成年产2万台的生产能力。
  1982年青岛发动机厂研制成功LJ6102Q—1型103千瓦柴油发动机,作为5吨中型载重汽车的配套动力。1985年5月,该产品在交通部举办的交通工业产品展览会上获金质奖章。1986年该产品产量达到253台/2.6万千瓦。
  1985年末,青岛市的柴油机制造业已形成包括设计、主机制造及配件生产的完整体系,产品产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青岛内燃机厂、青岛发动机厂两家专业主机厂,年生产能力达2万余台、20万千瓦。两厂共有职工2299人,固定资产原值2187万元,拥有金属切削机床393台,锻压设备18台,利润总额244万元。1985年,生产柴油机19128台/18万千瓦。
  80年代后期,汽车(柴油车)和拖拉机在国内市场出现滞销,柴油机的产量大幅度下降。1988~1989年,为柴油汽车和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LJ6102Q—1型、195型柴油机相继停产。青岛内燃机厂于1988年后研制并投产R175型4.4千瓦、R185型5.8千瓦柴油机,为农用水泵配套。1990年,年产量达到7192台/3.44万千瓦。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二章 内燃机

第二节 汽油机


  1957年,专业生产消防水泵的国营青岛实业消火器材厂,因与水泵配套的进口汽油机货源断绝,遂于1958年初自力更生研制Q581型2.6千瓦汽油机,获得成功,当年生产370台,成为山东省内第一家汽油机生产厂。
  1959年,青岛机件厂(1959年从青岛汽车修配厂分立后改名)开始生产2.6千瓦汽油机,年产量2000台左右。同年,国营青岛实业消火器材厂改名青岛内燃机厂,专业生产内燃机。该厂在Q581型汽油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缸径研制成功Q182型4.4千瓦汽油机。1960~1961年,共生产953台,因该机体积大,质量不够理想,于1962年停产。
  1964年,青岛内燃机厂将Q581型汽油机改为176F型,使原设计更趋合理,成品出厂时,可根据用户需要按装水泵等组合件组成汽油抽水机,深受农户好评,产品行销全国,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该产品1966年开始出口,至1982年累计出口39496台,销往26个国家和地区。该产品自1965年投产到1982年停产,累计生产154487台。1965~1982年,该厂又相继研制成功1E35F型0.735千瓦汽油机(该机系军工产品)、275型汽油机、175F型4.4千瓦汽油机(顶置汽门)、175型4.4千瓦汽油机(侧置汽门)、176F—1型3.6千瓦汽油机(出口型)等5种新机型。1958~1982年,青岛内燃机厂已累计生产5种型号的小型汽油机165897台/400万千瓦,出口40097台。
  1966年,青岛内燃机厂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127名员工、100余台设备,在聊城建分厂,1970年与总厂脱钩。
  1969~1979年,因青岛市汽车工业的发展,先后又有4个工厂投产车用汽油机。1969年,青岛市交通局客车修配厂率先转产CA—10型汽油发动机,为青岛汽车制造厂69型汽车配套。1969~1977年,共生产CA—10型汽油发动机3373台/23.52万千瓦。1971年,专业从事汽车修理30余年的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汽车发动机厂,转产CA—10B型70千瓦汽油发动机,成为汽车发动机专业生产厂。1971~1981年,该厂对CA—10B型发动机先后两次改型,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了油耗。1979年改型为CA—10C型80千瓦,1981年又改型为CA—15J型85千瓦。1971~1990年,累计生产三种型号的汽油发动机14124台/108.63万千瓦。1972年,青岛压铸厂试制成功QD492型62千瓦汽油发动机,年产最高达200台,但产品未纳入国家计划,由企业自产自销。1973~1980年,累计生产933台,为212吉普车和130货车配套。1975年,青岛第五机床厂开始试制生产QD—10B型70千瓦汽油发动机。1977年,为了迅速扩大汽车生产,跟上动力配套,市Gov确定以青岛第五机床厂为基础,将青岛客车修配厂发动机车间的人员及设备并入,正式组建成青岛动力机厂,专业生产汽车发动机。1978年,年产量达到419台,后经迁厂扩建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至1980年,年产达到1409台/100764千瓦。1981~1983年,该厂曾两次对老产品进行改造,先后投产QD—10C和QD—15(QD—15J)两种新型发动机。1984年,又试制出换代产品QD—6102型汽油机,为CA—141型解放牌5吨载重汽车配套。1975~1990年已累计生产三种型号的汽车发动机14837台/132.23万千瓦。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台。
  1985年,青岛动力机厂和山东省交通厅青岛发动机厂共生产汽车发动机5138台/43.4万千瓦,汽车配件147万元,上交利税335万元。产值、产量、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七五”计划期间,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出现滞销,汽车行业呈萧条状态,1986年,汽车发动机生产大幅度滑坡,两个专业厂只生产了432台,产值、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74.8%和91.6%。1988年,产量开始回升。至1990年末,年产在2000台以下徘徊,企业亏损局面仍未得到扭转。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二章 内燃机

第三节 煤气机和煤油机


  青岛内燃机厂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还一度试制生产过煤气机和煤油机。1960年,因国内燃油供应紧张,该厂在1140型柴油机的基础上试制生产1140型11千瓦煤气机12台。1979年又投产QNM—79型3.6千瓦煤油机,该产品是应外商订货而生产的,全部出口。1980~1982年,累计生产煤油机3696台。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三章 工业锅炉

第一节 锅  炉


  继1899年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海军修船所制造出工业锅炉之后,青岛人试制锅炉始于20世纪30年代,源盛炉、晋泰铁工厂、聚成铁工厂、同合铁工厂、同聚合翻砂厂等民营小厂曾先后试制生产小型火管锅炉,供工厂用汽。但由于厂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又非专业生产,生产时产时停,产品质量低劣。
  建国后,工业锅炉的需求量与日俱增。1954年,青岛市机械行业有建筑五金厂、义兴铁工厂、元聚铁工厂、聚成铁工厂等4家投产工业锅炉,年产量18台/43.67蒸吨。其中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年生产锅炉7台/33.4蒸吨。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业锅炉主要由青岛建筑五金厂(1958年改为青岛汽轮机厂)生产。至1965年,该厂已累计生产工业锅炉157台/185.25蒸吨。该厂除生产锅炉产品外,还生产10马力锅驼机,年产400台。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全市工业布局的统一规划,1967年,市Gov决定以青岛水暖工程修配生产合作社为基础,成立青岛锅炉制修厂,为青岛市首家锅炉生产专业厂。该厂于1961年首次试制成功LSG0.2—8型火管工业锅炉,为发展锅炉生产奠定了基础。至1964年,锅炉产品增加到6种,蒸发量吨扩大到0.7吨。1969年以后,该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并研制成功4吨快装蒸汽锅炉,生产开始纳入国家计划,成为机械工业部和劳动人事部定点的工业锅炉制造厂。1961~1986年,先后开发了0.1~15吨蒸发量的立式、卧式、水管、火管、余热等19个品种锅炉,累计生产2196台/5345蒸吨。产品行销全国26个省、市。 
  1969年,青岛轻工机械厂开始试制KZL型蒸汽锅炉,1970年定型后投入批量生产,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1971年,国家投资50万元进行扩建,工厂扩大了生产能力。至1985年末,该厂已成为一个年产锅炉490蒸吨、轻工机械360吨的中型轻工机械制造厂家。主导产品工业锅炉型号有KZL0.5—5、KZL1—7、KZL2—7、KZL4—10等4种,蒸发量分别为0.5吨、1吨、2吨、4吨/时,为卧式三回程水火管混合式快装锅炉。该锅炉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并装有UQK—30浮球水柱控制器、起动升火快、操作机械化、安装运输方便等特点。该厂产品销售以山东省内轻工系统为主,省外销售北京、天津、新疆等17省、市。1985~1989年,青岛轻工机械厂的锅炉产品已扩大到10个品种,同时生产各种分汽包及直径600毫米、800毫米手控多路阀钠离子交换器水处理设备。并经市Gov批准启用“国营青岛黄海锅炉厂”作为第二厂名。
  1990年末,青岛锅炉厂和青岛黄海锅炉厂为国家机电部、劳动人事部首批定点生产工业锅炉的企业,产品已经发展到SZL和DZL两大系列1~35吨/时(0.7~7MW)共30个规格的蒸汽及热水锅炉。青岛锅炉厂生产的SZL6—13—AⅡ型水管快装蒸汽锅炉,获1987年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DZL4—1.27—AⅢ和DZL4—0.98—AⅢ型快装蒸汽锅炉,获1990年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三章 工业锅炉

第二节 锅炉辅机


  青岛市的锅炉辅机生产是在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生产企业集中在市郊的胶县。这些企业都是50~60年代初建厂的县属机修厂。70年代陆续转产辅机制造,发展速度较快,至70年代末已形成专业生产。1985年,青岛锅炉辅机厂、青岛电站辅机厂、青岛锅炉金属结构厂3家辅机专业生产厂年产锅炉辅机8964吨,工业总产值2537万元,占山东省6家锅炉辅机生产厂年总产量的89.4%和总产值的78.7%。山东省辅机行业6个部优产品全部集中在青岛。1985~1990年,机电部及地方投资2400万元,进行综合技术改造。至1990年底,已形成年产24000吨电站辅机的能力。
  1989年末,胶州市(原胶县)生产锅炉辅机的企业共3家。职工总数28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3人。固定资产原值3893万元,净值2706万元。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71台,能生产电站、锅炉辅机13大类96个品种1100多个规格。1989年生产辅机18566吨,工业总产值7671万元,利税总额838万元。有9种产品分别荣获部、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青岛电站辅机厂生产的GBM型5~60万千瓦电站锅炉挡板风门获1990年国家银质奖。
  青岛锅炉辅机厂是机电部锅炉、工业锅炉辅机的最早定点企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锅炉除渣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又具有高压加热器、冷凝器、热网加热器、水处理设备,以及除尘设备等锅炉辅机综合生产能力,是全国第二大辅机生产企业。
  青岛锅炉金属结构厂是机电部唯一的电站锅炉构架定点生产企业。自1985年以来,累计生产电站锅炉构架610万千瓦,并已试制成功30万千瓦电站锅炉高强度螺栓连接的钢结构。该厂现已具备年产14000吨的生产能力。
  青岛电站辅机厂是机电部辅机定点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锅炉减速箱、水处理设备及热交换器等。1985~1990年,该厂承担引进美国CE公司技术,生产大型火电机组烟风道系统、风门装置和膨胀节的任务,先后投资7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并引进比利时及日本大型专用设备,在原有年产1500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形成年产电站风门和膨胀节装置各1000吨的规模,已逐步形成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电站风门和膨胀节专业生产基地。
  1990年底,青岛市锅炉及辅机生产企业共17家,其中全民企业2家,集体企业15家;市属企业2家,区、县属企业6家,乡、镇办企业9家。生产工业锅炉、船用锅炉、低压锅炉、压力容器、锅炉辅机、保温材料等。职工578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5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519万元,创工业总产值14109万元,利润总额364万元。全年生产工业锅炉592蒸吨,比历史最好年份1988年的?1263?蒸吨降低了113%。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四章 电机 电器

第一节 电  机


  1940年,青岛民营维新电器制造厂建立。1941年试制出2.2千瓦电动机,继而又试制出1~30千瓦的电动机、50千瓦发电机和40千瓦军用发电机等电机产品,成为山东省内最早生产电机的专业厂。1947年,又有民营福寿电器厂开业(后改为大鲁电器工厂),年产电机10~50台。两厂产品大都销于市内民营工厂及作坊。因当时硅钢片奇缺,厂家多以手工冲压黑铁皮做电机铁芯,故产品质量欠佳。青岛解放前夕,因战乱导致工业衰败,电机滞销,厂家一度改行转产或仅修理电机,产业一度败落。40年代,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也曾组织研制过纺织专用电机,但没有成功。
  青岛解放后,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电机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和品种产量都有很大发展。青岛维新电器厂首先恢复生产小型电机,1956年公私合营及并厂改造之后,改名为青岛维新电机制造修配厂,生产规模日益扩大,1957年生产吹风机1 828台。同年,该厂试制成功C21型磁电机,1958年投入批量生产,当年就生产了8145台,并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为该厂逐步迈向磁电机专业生产企业奠定了基础。
  1952年,青岛纺织机械厂由国家投资新建电机车间,专业生产为纺织机械配套的电动机。1953年开始生产采用五位数字编码的纺织专用电动机,共有21个品种,为纺织、印染、化纤机械配套。1959年又开发FO、JFO系列产品,使产品实现标准化。
  1958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开始投产中小型直流电动机、发电机等电工产品。同年,该厂克服设备条件不足,因陋就简,制成了全国第一台组合转子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至1960年,电机产品已形成JO、JR型两大系列20个品种规格(电动机0.125~360千瓦、发电机115~6000千瓦),年产量达1716台。
  1958年,海军三○一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工厂)为支援地方电力建设,生产了28千瓦电动机10台。至50年代末,青岛市电机制造企业已发展到3家,其中专业制造厂1家,兼业生产厂2家。1960年,全市交流电动机的年产量已达到20.5万千瓦,直流电动机年产量2906台。
  1961年上级决定将青岛生建机械厂的电工产品的生产任务转交济南生建机械厂。1962年,该厂的电工产品全部停产。
  1965年,公私合营青岛维新电机制造修配厂转为国营企业,改名为青岛电机厂。同年,试制成功该厂第二个磁电机品种DQC—1型内转子结构磁电机,为176F汽油机配套,当年试产1645台,1966年大批量投产,成为该厂1966~1980年期间的主要产品之一,并随主机进入国际市场,继而单机出口。1967年,该厂磁电机产量已突破2万台。1970年以后,该厂又相继开发出CL2型(CWD2型磁电机改型产品)、CD42型两种新型磁电机,1979年后CL2型成为该厂主导产品。CD42型磁电机系军工产品,产品结构复杂,当时又没有样机可供参考,这种集多项特殊要求于一身的磁电机,国内从未生产过。该产品由技术员谢本勋设计,经多方努力,终于试制成功并批量投产,为该厂产品列入军工计划开辟了道路。1967年,该厂研制成功以钡铁氧体代替镍、钴等贵重战略物资的新型磁钢,为专业生产磁电机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继而在全国同行业中推广应用。1978年,国家投资扩建,新建磁钢车间、线圈防尘车间投产后,产品产量迅速提高,磁电机品种已增加到14种,1983年,年产量超过8万台。
  1971年,四方电机厂开始投产交流电动机,与本厂生产的潜水电泵、电动葫芦、吹风机和排气扇等产品配套,从而成为小型电机专业生产厂。1973年,又开发同步发电机,有6千瓦、10千瓦、30千瓦、84千瓦四种,该产品可供农村、小型企业、修配厂及工地作动力及照明用电,最高年产350台。
  1975年,青岛东风电机厂开始生产船用交、直流电动机,与船用风机配套,生产任务由第六机械工业部列入国家计划,产品有JO2、Z2c等两个系列24个规格品种,功率0.8~7.5千瓦。
  70年代末,青岛市电机制造厂共有4家。1979年,全市共生产交流电动机46.4万千瓦,比1960年增长1.2倍,创历史最好水平。1980年以后,电机行业强调专业化生产,产品结构实行调整。期间又有一批区、县企业转产电机,并逐步发展成为电机专业制造厂。
  198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车开始进入家庭,青岛电机厂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承接了CL2—2型有触点摩托车磁电机,当年研制成功并试产52台,1981年批量投产。1981年后,又相继研制成功投产CL3—2型有触点摩托车磁电机、CFW—4型无触点摩托车磁电机。CFW—4型无触点摩托车磁电机1990年4月通过市级鉴定,被确认为“填补国内空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80年代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产品,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优秀新产品设计二等奖。为了扩大无触点磁电机的生产,自制点火块是生产的关键。1987年,该厂果断地决定建立点火块生产车间,1989年建成,9月生产出第一批点火块。至此,该厂无触点磁电机的主要部件全部自产。1987年,该厂设计出CFW—68型能与日本K90型摩托车直接互换的磁电机,某些技术指标超过日本产品水平,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1986年,国内磁电机市场疲软,该厂又及时开发CO2系列单相电机,以适应市场需求。该厂除主导产品磁电机外,还先后开发F30发电机、LK—5客车发电机、Q151汽化器、分马力电机等机电产品,广泛应用于内燃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点火及照明系统。该厂从1957年生产磁电机至1990年,曾先后开发单体与飞轮结构,有触点与无触点两大系列28个规格的磁电机,至1990年末已累计生产157万台,产品在国内有较高声誉。该机单独或与主机配套出口2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产量的8%。
  80年代,青岛纺织专用电机生产迅速发展。青岛纺织机械厂投产高效节能的FX系列电动机。1982年FX180M1—4型电机被评为市优产品。1983年,该厂的电机生产能力已达到12万千瓦,30余年已累计生产电动机200万千瓦,成为青岛市电机生产大户。1982年,青岛纺织电机厂转产纺织专用电机,1983年开始生产FO系列产品,品种逐年增加,至1988年产品品种已扩大到FO、FX、FW等9个系列,生产规模居全国纺织电机生产厂家第三位,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与100多个厂家建立了供求关系。
  1990年,全市电机生产企业共有11家,年产交流电动机34.28万千瓦。其中,机械工业系统有5家。企业总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职工2275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346台,锻压设备131台,固定资产原值1615万元;1990年生产磁电机149067台,分马力电机?18879?台,潜水泵电机6726台,交流电动机1.96万千瓦,交流发电机2.31万千瓦,油泵电机3002台,微电机700台,工业总产值2946万元,利润总额-20万元。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四章 电机 电器

第二节 变压器


  青岛解放前,变压器制造业始终是空白。建国后,从1954年开始生产,1958~1960年生产出现高潮。1960年全市生产变压器的企业已发展到3家,年产变压器614台、10.51万千伏安,但都未能组织起专业生产。1961~1965年,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只保留青岛电器元件厂一家专业生产电力整流用变压器。1976年以后,变压器的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
  1954年,青岛生建机械厂开始试制生产变压器,1958年批量投产并纳入国家计划。至1960年,已累计生产大型变压器257台/15.58万千伏安,单机容量最大的达到?7500?千伏安,成为青岛市首家研制生产变压器的企业。1963年,因系统内产品进行调整,变压器产品转给济南生建机械厂生产。
  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青岛维新电机制造修配厂试制成功1千伏安以下的小型变压器,随即投入批量生产。1957年,变压器产量达到600余台。1958年,青岛电器合作社转为国营青岛电器厂(今青岛微电机厂),开始试制TM—10型变压器。6月份试制成功,7月份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共生产258台/20550千伏安。1962年,青岛电器元件厂(青岛整流器厂前身)开始生产电力整流用变压器,为该厂生产的电力整流器配套,从而成为生产特殊用途变压器的专业厂。至1969年,年产量达到886台/1.2万千伏安。1970年,崂山县机械工业局在城阳镇北疃村新建青岛变压器厂。同年试制成功ST型、SLT型两个系列节能变压器新产品,容量30~20000千伏安等17种规格,电压4000~35000伏等4种,是国内80年代更新换代的低消耗产品。该厂自组建以来,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山东省重点生产变压器的厂家之一。1990年,年产电力变压器64万千伏安,居山东省第二位。该厂生产的SLT315/10低耗电力变压器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90年末,青岛变压器生产企业共有4家,主导企业2家,即青岛变压器厂和青岛整流器厂。“七五”计划期间又有即墨市电器厂和青岛胶南电器厂两个镇办集体企业相继投产变压器。4个专业厂职工总数17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5人,固定资产原值3714万元,工业总产值8675万元,利润总额744万元。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四章 电机 电器

第三节 蓄电池


  青岛的蓄电池制造业是在50年代末逐步发展起来的,行业生产规模不大,较大一点的专业生产厂只有青岛蓄电池厂一家。
  1956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电池生产合作社首次试制成功全密封民用干电池。1957年,该厂又试制出蓄电池铅极板,用于汽车起动蓄电池。1958年,生产蓄电池?2134?千伏安时,铅极板42.04万片,甲、乙型干电池33.07万只,创产值70.13万元。1961年,首次试制投产蓄电池橡胶槽,当年生产3367套,为专业化生产蓄电池奠定了基础。1964年,该厂生产的蓄电池被列为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定点产品,遂于1966年改名为青岛蓄电池厂。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1962~1972年,为该厂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品种、产量、销售到产值、利润逐年增长。1971年,生产蓄电池14520千伏安时、铅极板649万片、橡胶槽54042套,分别为1962年的13.7、9.1和8.1倍。
  1970年后,国内汽车、拖拉机制造业发展迅速,促进了蓄电池制造业的发展,青岛又建起一批乡镇办的小型蓄电池制造厂。1972~1980年,青岛蓄电池厂由于并厂造成管理不善,生产发展受到影响。1980年6月恢复独立经营后,在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恢复部分老产品,并试制成功6—QA—100S型高效蓄电池、牵引车用DG250型蓄电池和摩托车用3—M—14型蓄电池,改进了罗曼电池的生产工艺。1982年,起动型蓄电池在全国同行业质量检查中被评为一等品。1985年,铅酸蓄电池产量达到13.15万千伏安时,占山东省机械工业系统同行业总产量的2/3,居山东省内4个专业厂之首。1987年,该厂的铅极板由单片生产改为双片生产。1988年,从意大利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蓄电池专业生产设备10台,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1989年,蓄电池产量比前一年增长了33.87%,达到了21.9万千伏安时,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至80年代末,铅酸蓄电池产品品种有DT、3—Q、6—Q等3个系列、25种规格,可供各类汽车、搬运车及其他内燃机点火、起动使用,亦可作固定电源。该厂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生产的干荷电蓄电池,使用前不需进行初充电,灌注电解液20分钟后即可使用,既方便、又可靠。该厂拥有山东省内行业定点检测站,检测手段较为完善,“七五”计划末,产品出口苏联、意大利及东南亚国家。
  1980年,青岛铁路分局电池厂对蓄电池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生产半密闭式灯用蓄电池,有效地防止电解液渗漏。1986年,该厂更名为青岛铁路分局信号器材厂。1988年,分局拨款60万元更新厂房,扩大生产能力。1989年又研制成功换代产品免维护蓄电池,1990年批量投产,产品销往全国各铁路局。1989年末,该厂职工总数9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人;厂区总占地面积4339平方米,建筑面积89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6万元,拥有金属切削机床9台,锻压设备2台;1989年生产各种铁路手信号灯9100盏、手信号灯蓄电池1298千伏安时(80010只),工业总产值142万元,利润9万元。
  1990年末,青岛市蓄电池专业生产企业共有7家,职工总数147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8人;固定资产原值1901万元;工业总产值5019万元,利润总额421万元。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四章 电机 电器

第四节 电力整流器


  青岛市生产电力电子产品已有30年历史,生产企业全市只有青岛整流器厂一家。产品在山东省、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电力半导体器件和电力电子装置的品种、产量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国防尖端工程配套的特殊电源,90%由该厂研制生产。该厂有30多种产品分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防科委、机械工业部及山东省科技成果奖,CYA—8D/31—CY特殊电源获全国变流行业第一个国家银质奖,40多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1959年,根据国家发展电子工业的要求,市北区Gov率先成立由7人组成的电子管试验组。1960年7月首次研制成功5U4电子整流二极管,开创了山东省制造真空电子管的历史。同年10月,正式组建青岛电子管厂。1961年又相继试制成功807型发射管和大功率整流管872A,在此基础上开始研究半导体电力整流器。1962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ZGS—100A/150V手动调压通讯用硅整流设备,应用于青岛铁路分局电务段。相继投产了5~100A等5种规格的硅整流元件。同年,该厂更名为青岛电器元件厂,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1963年又研制成功GVA全系列20多种规格的通信浮充电用自动稳压硅整流电源和国内首批两种大电流电镀电源(600A/12V、1200A/12V),向通信兵提供了首批硅整流电源设备。1964年,该厂设计研制的原子弹地面发射电源,成功地应用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起爆。次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嘉奖该厂提供的良好地面发射电源,该厂派代表参加了庆功大会。1964年,在全国首家出口了15台5A/120V整流器。1965年又研制成功GTA—200V/275A矿用整流器。同年5月,该厂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技术力量和设备,在济宁新建山东硅元件厂(今济宁第二电器厂)。1966年10月,为发展整流器整机生产,市Gov决定从青岛电器元件厂分列出青岛整流器厂,隶属于青岛市机械工业局。该厂当年生产整流器608台/3539千瓦、整流变压器808台/4424千伏安。
  1967年以后,青岛整流器厂开始用可控硅元件取代了KGVA系列设备的饱和电抗器和调压器,缩小了整机体积,节约钢材30%、铜材50%、矽钢片50%。至1968年,产品已发展到浮充电、充电、电镀、电解、牵引、电加工等不同用途的7个系列35种规格的硅整流电源。1969年开始独立生产可控硅及硅整流元件,初步形成从主要元件到整机的完整生产体系。1970年相继完成“东风三号”、“东风四号”、“东风五号”战略火箭地面发射电源和舰船用GYA—CY系列7种规格硅整流设备的研制。1975年又研制成功可控硅可逆无环流龙门刨床无级调速装置。1977年研制成功三相30千伏安可控硅不停电电源,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其中该厂设计的GYA—100/40型自动稳压硅整流设备(东风三号),填补了国内空白,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7年设计的KGBTA—30型30千伏安可控硅不停电电源,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1970年设计的GYA—CY舰船用系列整流设备,获青岛市科学大会奖,该系列整流电源设备中有代表性的GYA—80/31—CY产品还获得国家银质奖。
  1979年后,青岛整流器厂产品、产量稳定上升。1979~1985年,该厂先后研制成功100千伏安可控硅不停电电源、真空自耗电极电炉电源、KGDAJ系列电镀电源、晶闸管串级调速装置、大容量通信用整流器、“东风六号”KGYA系列整流设备、定电流密度电镀电源、高精度稳压电源、坦克电机元件、普通可控硅元件、快速可控硅大功率(KK200A)元件等数十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有20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部和山东省、青岛市的奖励。1985年,生产整流器1241台/23788千瓦、自动化元件?26712?件,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品已发展到硅半导体元件和变流器两大类36个系列500余种规格。年生产能力为:自动化元件5万件,整流变压器4万千伏安。1990年,全厂有职工79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0人;固定资产原值?1042?万元、净值692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2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44台,锻压设备35台;年产电力整流器849台/1.71万千瓦,自动化元件1.32万件;工业总产值1471万元,净产值520万元,利税总额58万元。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四章 电机 电器

第五节 低压电器


  青岛解放前,无直接从事低压电器生产的工厂,各类产业所需之低压电器及从事电器维修所需之元件,全部依赖外埠或进口。青岛解放后,在市Gov的扶持下,一些区街及民营小厂相继投产低压电器元件。至1954年,电器制修业发展到7家,从业人员达191人,除维修外并开始制造低压油开关板、低压电器元件、电压表、电流表等简单产品。1954年,青岛市民政局为安置复员军人,成立了地方国营青岛军属电木厂,以生产电器装置件为主,1958年起试制生产布机开关。
  1958年1月,青岛市电器工程生产合作社改为国营青岛电器厂(今青岛微电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开关板和电器元件,年产开关板200多面,职工增至1286人,年创产值403万元(1957年不变价)。1961年7月,青岛台东塑料厂改建为青岛电器开关厂,年产机床电器2万件、低压控制设备主要元件7894件、一般原件48579件,产值143万元。1964年,该厂试制成功TQD—2型电器万能试验台,用于汽车、拖拉机各种电器元件试验。
  1965年,青岛电器开关厂划归青岛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1966年改称青岛第一仪器厂,专业生产TQD—2型汽车拖拉机电器万能试验台,停止生产机床电器及低压电器元件。同年,青岛电器厂改建为青岛微电机厂,成为电机专业生产厂家。1966年,青岛军属电木厂电器车间与青岛制棉社合并成立青岛机床开关厂,产品结构以生产机床电器为主,并逐步发展成为山东省内定点生产机床电器的四个企业之一。1969年,成立青岛铁工厂和青岛起重电器厂。青岛铁工厂主要生产行程开关,青岛起重电器厂主要生产电磁铁和制动器,为矿山、冶金机械配套。在此期间,由于青岛电器厂和青岛电器开关厂两家低压电器的主要生产企业相继转产,一批区、街办的集体小厂经过改建、扩建或分立,成为低压电器的专业生产厂。至1971年底,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0家,计有:青岛机床开关厂、青岛工农开关厂、青岛机床电器厂、青岛起重电器厂、青岛铁工厂、青岛低压电器厂、青岛建材机修厂、青岛发制品厂、市北纺织零件厂、台东制桶厂。生产按钮开关、信号灯、铁壳开关、胶盖闸刀开关、电磁铁、制动器、磁力启动器、倒顺开关、行程开关等10多个系列的低压电器产品,年产量达77万件。其中机床电器38.74万件、低压电器主要元件1.86万件、低压电器一般元件37.21万件。至70年代末,生产企业又有增加,原青岛徽章厂、青岛纺织电器厂、青岛汽车万向节厂、青岛纺织机械厂都曾兼业生产过电器元件。其中以青岛纺织电器厂产量最多,该厂从1971年开始生产纺织机械专用的低压电器产品,至1985年年产达2639台。
  1980~1990年,青岛市的低压电器行业已基本上形成专业化规模生产。青岛电器厂、青岛开关厂、青岛起重电器厂已成为国家机械工业部低压电器元件定点生产企业。1990年总共生产机床电器1.4万件、低压电器主要元件28万件、一般元件17万件。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四章 电机 电器

第六节 电线 电缆


  青岛市的电线、电缆制造业始于50年代初,最早的生产厂是1950年创建的私营大新电缆厂。初期只能生产裸铜单线、绞线和橡皮绝缘线,线规为SWG,橡皮含硫,铜线镀锡,年产铜芯橡皮线25公里(折铜导体2.5吨)。产品性能、生产工艺及设备技术性能均达到了当时国内水平,销路颇畅。1952年,青岛五五电化厂在生产电解铜的基础上亦开始生产裸铜线,电缆生产厂发展到两家。1955年,青岛大新电线厂首次接受国家订货,按苏联标准生产100公里铜芯橡皮线,工艺技术向前迈进了一步。
  1956年1月,大新电线厂实行了公私合营。同年12月,五五电化厂并入,扩大了生产规模,完成工业总产值181万元,比合营前的1955年增长了3.5倍。1957年被国家列为电线定点生产厂。1958年,东兴制筒厂并入大新电线厂,同年8月,投资扩建,至1960年,新增设备陆续投产。1957年青岛电器厂亦开发了电磁线产品,至1963年停产。1960年,新增青岛手工业管理局电线厂。全市生产电线的企业增加到3家,其中专业厂两家,年产裸铝线444吨、铜芯铝绞线64吨、电磁线209吨、布电线?13493?公里。
  1961~1965年,经过调整,山东省电线、电缆生产集中于青岛大新电线厂和济南电器厂两家。1961年8月青岛大新电线厂改名为青岛电线厂,先后开发了铝镁合金绞线、漆包线、紫光线、橡皮软线、玻璃丝包线等新产品。
  1966~1985年,是青岛市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阶段。1966年,青岛电线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并改名为地方国营青岛电线厂。同年,按山东省建设“三线”工业的部署,抽调人员和设备赴新泰县建立分厂。进入70年代后,国家为解决船用电缆的急需,青岛电线厂再次由国家投资扩建,建成4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并增添部分设备,研制并投产了铝芯氯丁橡皮线和船用电缆多种,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要。1972年,青岛市第二轻工业系统组建成立青岛红卫电线厂,同年青岛第十七中学校办工厂(1986年改名为青岛电工材料厂)亦开始生产布电线,使青岛市生产线缆的专业厂增加到3家。1984年,青岛电线厂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了全塑电力电缆、全塑控制电缆和大规格电缆,使该厂生产的线缆产品增加到6大类、22个品种、708个规格,年生产能力达到12000吨(折铜导体)。
  1986年,青岛电线厂更名为青岛电缆厂。至1989年,该厂通过三期技术引进和国内配套完成总投资1800万余元,完成了对电气装备用线缆和电力电缆的技术改造,使该厂的工艺和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从而为开发新产品、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奠定了基础。该厂还通过内联方式,将一部分老产品转移出去。同时,加速开发新产品,先后有聚氯乙烯电力电缆、控制电缆、6000伏塑力缆等新产品投入市场。1987年机电部又下达该厂试制潜油泵用电缆的任务。1989年试制成功并首家通过部级鉴定,当年生产10公里,1990年生产237公里。在产品质量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产品可全部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要求认证的产品全部获得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的认证通过。聚氯乙烯绝缘电线1988年获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聚酯漆包圆铜线、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通用橡套软电缆三种产品于1985~1988年先后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青岛电缆厂现为机电部定点电线电缆生产厂家之一。至1989年末,该厂有职工121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人;固定资产原值2255万元,工业总产值5910万元,销售收入11388万元,实现利税2849万元。
  1988年,新建青岛电磁线厂,专业生产聚酯漆包线,年产电磁线46吨。同年,青岛红卫电线厂更名为青岛电线一厂,年产布电线2425公里,产量比建厂初期的1973年提高了3.6倍。1990年,青岛变压器厂亦开发电磁线产品,年产量906吨。同年,新建青岛市市南区振华电磁线厂,专业生产电磁线。电磁线的生产厂由此扩大到4家。
  青岛市绝缘材料的生产始于60年代初。1960年青岛油漆厂开始生产绝缘油漆,1966年发展成为专业产品,大批量投产,1970年产量达到145吨,1990年产量增加到260吨。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四章 电机 电器

第七节 工业电炉


  青岛工业电炉的生产始于70年代初。1971年青岛电炉厂成立,生产工业电阻炉,年产量在60~80台之间,1979年停产。1981年,青岛实验电炉厂(1978年建厂)研制成功GW—0.12—50/TH铁坩埚工频感应熔铝炉,设备总效率在70%以上,单位产品耗电量比其他类型熔铝电炉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填补了国内工频感应熔铝炉系列中的一项空白,1982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研制成功SDT三相—单相转换调压装置,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该厂于1984年由第二轻工业系统转机械工业系统管理,改称青岛工业电炉厂,产品有无芯与有芯两大系列,有铁和非铁坩埚熔炼炉及保温炉50多个品种,容量自0.06~5吨各种型号齐全。GWL0.06~6.3型、GW0.75~315型工频无芯感应电炉于1985年、1988年分别获山东省、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6年,新增青岛崂山电炉厂,生产GWL系列容量0.06~0.3吨化铝电炉和GWG系列容量0.25吨、0.5吨化铜电炉,1986年产94台。
  1990年,青岛市专业生产电炉的企业共2家,职工总数38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5人;固定资产原值682万元;工业总产值821万元,利润总额124万元;年产工频感应电炉176台。

TOP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四章 电机 电器

第八节 电焊条


  青岛电焊条生产始于50年代末。1958年,青岛制针厂合股生产车间的几位老工人在大席棚下以手工操作试制成功工业用电焊条,填补了山东省内电焊条生产的空白。该厂自制土简设备,日产量由初期的100余公斤提高到1吨以上。次年又自制螺旋涂粉机等专用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1961~1963年,电焊条生产因原料短缺导致停产,人员拆散,设备毁坏。1964年二次“上马”,1966年投产,正式纳入国家生产计划,月产量达到200吨左右。品种规格日渐增多,质量逐年提高。1972年,507结构钢电焊条在第一机械工业部行业质量检查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1980年12月,青岛制针厂的电焊条车间与青岛标准件二厂(部分人员及设备)合并,组建成青岛电焊条厂。1981年2月正式开工投产,当年生产电焊条3846吨,工业总产值669万元。该厂先后研制投产锚链焊条,奥302不锈钢焊条,结422、结707结构钢焊条等新产品。该厂生产的QH—J421、422两种结构钢电焊条于1982年、1983年先后经中国船舶检验局等验证和认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E4303、E4313、E5015、E5016四种碳钢焊条和E0—19—10—16、E0—19—10Nb—16两种不锈钢焊条于1983年、1987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六五”计划期间,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在原标准件二厂新建成品库、锅炉房、无酸去锈拉丝车间、新理化楼以及自动烘干线一条,新增进丝机2台,磨头机、去锈剥壳机各一台。投产后,焊条的生产能力大规模提高,在全国46家电焊条专业厂中居上等。至1986年末,工业总产值1720万元,年产量达10011吨,利润总额271万元,产值、产量、利润比建厂初的1981年分别提高了157%、152%、595%。
  “七五”计划期间,青岛电焊条厂投资267万元引进焊条配方及配料设备,使该厂的生产设备达到了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并研制开发了E5028焊条、CO2气体保护焊丝。至1990年末,该厂已能生产结构钢、不锈钢、堆焊、铸铁及特别焊条五大类、60余种型号的产品,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成为焊接材料专业生产厂家,机械部定点厂。产品行销全国,远销美国、联邦德国、伊朗、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