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28:一轻工业志 第四篇 食品

第四篇 食  品
第一章 啤  酒



  啤酒业是青岛最早的食品行业之一。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在登州路56号开了一家酒吧,经销由德国运来的啤酒。1903年8月15日,由香港盎格鲁—日尔曼啤酒公司的德、英商人(以德人为主)投资,在酒吧旁营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设备全部由德国运来;生产原料是崂山泉水、德国产大麦和啤酒花。1904年建成投产,生产640毫升玻璃瓶装12度淡色和黑色啤酒,年产能力为2000吨。产品销售以青岛为中心,并销往大连、天津、烟台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盛夏季节部分销往北京、香港等地。1906年,啤酒产量已达1300余吨,其产品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于1916年9月16日以50万银元收买了德国在青岛开办的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更名为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收买后,日商略加修整,于12月开工生产,其产品为黄、黑两种啤酒,以“札晃”、“太阳”、“福寿”、“麒麟”等商标注册。之后,日本人对工场陆续进行了扩建,并增置了部分设备,使生产规模和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22年,产各种牌号的啤酒达14万箱,计4300多吨。之后,由于资金不足,设备老化,原料供应不足,产量逐年下降。日本麦酒株式会社对青岛工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扩建了贮酒室、冷却房、前发酵室、锅炉房、制冰机室等;增置了贮酒罐、洗瓶机、装酒机、压盖机、杀菌机、商标黏贴机等;改建了糖化室、粉碎室,并换装了大机器,使产量开始逐年增加,1936年产量达到3208吨。1937年,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有职工186人。其中,中国人164人(其中女工12人),日本人22人。原先,酿制啤酒所用大麦、酵母、酒花全部依靠进口,1939年工场增建制麦车间,利用山东大麦生产麦芽制作啤酒,并取得良好效果。同年,从日本引进啤酒花种,在场内划出专门用地进行试种,取得成功。1942年,生产啤酒达4663吨。1943年,生产啤酒所用的原料,逐步由进口转为当地出产。1944年8月,日本人在青岛建成硝子工业株式会社,专门生产啤酒用瓶。
  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南京国民Gov以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办公处胶字第5号封条查封了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但未正式接收。事隔不久,青岛市Gov派王玉生等人组织庆胜公司对青岛工场独家经营并组织开工生产,青岛工场改称青岛啤酒公司,留用职工295人,聘用日籍技术员8人。12月18日,青岛啤酒公司被南京国民Gov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接管,于1946年12月5日移交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定名为青岛啤酒厂。1947年6月,陈果夫派人在青岛组建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将青岛啤酒厂购买到手,时有职工375人,继续组织生产,商标只保留“青岛”牌,年产啤酒2800吨。其产品主要销往华北地区和沿海及沿长江各地区。并派人将产品销售到东南亚诸国。1948年,由于全国性的经济萧条,通货膨胀,资金不足,原料紧缺,销路不畅,啤酒产量大幅度下降,当年只生产1200吨。之后,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直至青岛解放。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天,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青岛啤酒厂,并将青岛啤酒厂收归国家所有,定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隶属山东省烟酒公司和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
  1950年开始,社会对啤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指导下,青岛啤酒厂在原有生产基础上,围绕改进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和操作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四严、四低、一高”,即(用料严、配方严、操作严、卫生严,发芽温度低,发酵温度低、原料消耗低、成本低,产品质量高),使青岛生产的啤酒质量在全国居上乘,倍受人们的青睐。由于原料供应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青岛啤酒厂首先在崂山区李村创办啤酒花生产实验场,当年试种32亩,获得成功,结束了啤酒花全部靠外地供应的历史,啤酒产量大增,达到4077吨。同年开始,青岛啤酒厂先后在上海、武汉、徐州、济南、厦门、潮州和汕头设立了啤酒销售处,初步形成了青岛啤酒的国内销售市场,并实现了以销定产的格局。1952年,在青岛市Gov的支持下,青岛啤酒厂建成啤酒花生产基地,从此,青岛生产啤酒所用啤酒花全部达到自给,而且还支援了兄弟厂家。1953年,青岛啤酒厂划归轻工业部,成为部直属企业。1954年,“青岛”牌啤酒首批销往香港500箱,并由此逐步走向国际市场。1950~1954年,青岛啤酒厂累计盈利近94万元,上缴税金356万元。1955年,青岛啤酒厂制定了严密的生产调度制度,明确了生产作业计划和调度工作程序,并按一长制的原则,明确了车间、科室各类人员的职责范围,推行了职务专责制,使企业的管理开始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了提高啤酒产量,建起36平方米的烘炉和1722平方米的麦芽生产地板,使麦芽产量达4600公斤/次。同年,青岛啤酒厂划归食品工业部领导。1956年3月27日,青岛啤酒厂遵照轻工业部和食品工业部的指示,以书面形式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青岛啤酒厂的生产和工作情况,中央办公厅印发并经轻工业部向全国转发了这个报告。1957年3月,青岛啤酒厂成立瓶盖组,自己组织生产啤酒瓶盖,结束了啤酒瓶盖由外地供应的历史。同年,生产投入112万元,较上年减少17.07%,生产啤酒5843吨,工业总产值实现304.14万元,实现利税20773万元。其中,税金131.31万元,较1956年增长63.8%;利润76.42万元,是1956年的3倍。
  1958年,青岛啤酒厂下放,交由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此时,青岛啤酒厂主要生产12度640毫升48瓶木箱包装和355毫升72瓶木箱包装两种规格的啤酒,前者主要在国内、东南亚和香港地区销售,后者则主要销往欧美市场。1959年7月,青岛啤酒厂经过反复试验,使前期发酵由12天缩短为9~10天,加上其他技术措施,使啤酒的生产周期由60天,缩短到40天,啤酒的年产量超过1万吨。当年完成产值732万元,实现利税352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超过了建国前的历史最好水平,成本、效益等方面处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进入60年代,应国内消费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青岛生产的640毫升48瓶木箱装和355毫升72瓶木箱装啤酒,改为24瓶和36瓶纸箱装。1963年,“青岛”牌啤酒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名酒,获轻工业部颁发的金质奖章。1964年4月,因青岛生产啤酒消耗低、质量好,在唐山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酿酒会议上轻工业部发出“全国啤酒行业学青岛”的号召。同时,轻工业部组织有关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对青岛生产啤酒的工艺管理等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汇集成《青岛啤酒操作法》一书,向全国啤酒生产行业推广。12月22日,山东省统计局通知,确定青岛啤酒厂为大中型重点工业企业。1965年,经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实验,制成糖化添加稳定剂、后酵添加酶制剂和抗氧剂等新技术,使啤酒的稳定性由90天提高到150天,从而提高了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966年2月,青岛市食品工业公司成立,青岛啤酒厂划归该公司领导。8月,喷淋杀菌机制作成功,使杀菌工序由手工操作变为自动化控制,对此,《青岛日报》做了专题报道。1967年4月,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和国家计委批准青岛出口啤酒增产措施,并拨专项贷款170万元用于制麦、糖化和前后期发酵等工序的填平补齐扩建工程,使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增加到1.87万吨。1968~1972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青岛啤酒生产连续5年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年产量始终保持在2万吨左右。
  70年代,青岛啤酒全部改为24瓶装和12瓶装。1971年和1973年,国家两次投资126.83万元,用于青岛啤酒的生产建设。1972年,青岛啤酒首次打入美国市场。同时,由于青岛啤酒是一种原麦汁啤酒,麦汁浓度12B,酒精含量3.5%~4%(重量百分数),主要原料为优质大麦、啤酒花。其特点是:清澈、透明,呈浅金黄色,富有光泽,含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泡沫细腻、洁白、持久、挂杯,有明显的麦芽香味和啤酒花香味,入口酒香纯正、柔和、爽口,苦味适中,先“重”后“顺”,具有独特的风味,稳定性好,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因此,出口和内销量不断增加。同年,青岛啤酒厂将黑啤酒的生产移交给其他单位,并在胶县征购土地3300平方米,建成新的啤酒花烘干加工生产基地。1973年,青岛啤酒的年产能力达5万吨。1975年,产量为2.9万余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有青岛啤酒销售。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对生产把关不严,所使用的啤酒瓶质量出现严重问题,1976年6月,在深圳库存的47268箱啤酒中,有22631箱发生爆裂,占47.8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956美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啤酒厂奋发图强,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设备,制成6个大容积的麦芽发芽箱,每箱每次投料16吨,结束了生产麦芽靠地板、木锨、扫帚的历史,并使麦芽产量提高42倍。1978年,美国莫纳克公司成为青岛啤酒在美国销售的总代理,年销量达2万箱。同年10月,在出口香港的一瓶啤酒中,发现洗瓶机毛刷,造成极坏影响。为此,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等党和国家擎天柱,对此提出严肃批评,并下令停产整顿,限期改进。11月23日,青岛啤酒厂召开常委会,中央检查团以及山东省一轻工业厅、青岛市经委、青岛市轻工业局的领导和中共青岛市委驻厂工作组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检查、总结,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12月10日开始停产进行全面整顿,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调整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生产程序,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经过发动群众、制定方案、落实措施,通过全厂职工4个月的积极努力,认真进行了企业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轻工业部、山东省和青岛市革命委员会联合调查组到厂验收,于1979年4月10日批准恢复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对啤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给啤酒生产带来新的动力,青岛啤酒在市场已由买方市场逐步变为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青岛啤酒厂加快了基本建设的步伐,自行设计制作、自行安装成功1200吨贮酒罐80个,使贮酒能力超过10万吨,为扩大啤酒生产打下了基础。1979年5月,青岛啤酒出口量达2391吨,质量全部合格,优质率达到98.98%,受到轻工业部的通报表扬。9月,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青岛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并在全国第二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上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9月1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山东省和青岛市党政领导陪同下,到青岛啤酒厂参观,在品尝青岛啤酒后,欣然命笔,写下“天下论英雄,啤酒何须煮,争取得金牌,更上一楼去”。10月31日,青岛啤酒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青岛”牌注册,当年生产“青岛”牌啤酒3.7万吨。
  1980年4月1日,青岛啤酒厂生产的“青岛”牌啤酒,获国家工商局颁发的著名商标证书。9月,青岛啤酒厂以补偿贸易的形式,用5100吨啤酒,从日本引进一套年产1万吨啤酒听装生产线,开始生产听装啤酒,填补了中国啤酒生产的一项空白。同月,在全国第三次“质量月”评比活动中,“青岛”牌啤酒获国家金质奖章。1981年,国家计委、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年产10万吨啤酒设备的扩建工程。同时,自制两台50头瓶装机,替代了日本人留下的30头老式瓶装机。11月,青岛啤酒厂和青岛轻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啤酒后期发酵新工艺,贮存期由70天缩短到50天。11月25~30日,轻工业部食品局在上海举行1981年下半年度全国啤酒质量检查会,通过密码品评,“青岛”牌50天酒龄的啤酒完全达到了70天酒龄工艺的质量。同年,在美国华盛顿国际啤酒会评比中,“青岛”牌啤酒战胜德国、荷兰等国的350种牌号和规格的啤酒,荣获第一名。1982年,青岛啤酒生产提前33天完成国家年度计划,并且在产量、产值、质量、利税等方面,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当年,青岛啤酒厂被轻工业部定为全国食品工业重点企业和1982年提高经济效益成绩显著企业,并被山东省和青岛市分别授予质量管理和计量先进单位称号。青岛啤酒声名远播,受到国内外的关注。1983年6月1日,驻华使节参观团一行60人到青岛啤酒厂参观;6月4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局书记金正日等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陪同下到厂参观,并共同品尝了青岛啤酒;8月19日,柬埔寨宾努亲王参观了青岛啤酒厂。同年,由青岛啤酒厂援建的四川省邛崃啤酒厂建成投产,受到四川人民的好评。
  1984年,青岛啤酒厂按装了两台洗瓶机,更换了30年代留下的陈旧设备,使洗瓶能力达到7200瓶/小时。同时,从联邦德国引进KHS公司生产的2.4万瓶/小时自动罐装生产线,大大地提高了啤酒罐装能力。与此同时,从联邦德国SEN公司引进一台30吨/小时硅藻土过滤机,替代了原用棉饼过滤机设备,改进了滤酒工艺,简化了滤酒过程,保证了啤酒中二氧化碳的含量。1984年11月,轻工业部在北京举办轻工系统酒类质量大赛,“青岛”牌啤酒获金杯?奖。 
  1985年,青岛啤酒厂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总工程师为主的质量责任制、层层承包制和奖惩兑现制,完善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为青岛啤酒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同年4月,中国食品协会在青岛召开第四届全国评酒会,“青岛”牌啤酒再次被评为国家级名酒。当月,青岛啤酒厂的计量工作获国家计量局和山东省计量局颁发的二级计量合格证书。7月,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亚洲国家啤酒评比会上,“青岛”牌啤酒获得冠军;同时在中国食品金银牌授奖大会上获国家金质奖章;在国家优质食品金银牌授奖大会上获国家金质奖章。1980~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及轻工业部、山东省、青岛市各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对青岛啤酒进行抽检、统检、法检,合格率均为100%。
  1985年,青岛啤酒厂与中国银行山东分行、建设银行青岛分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签署协议,兴建青岛啤酒有限公司,全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设计年产能力为10万吨,是国内最先进的啤酒生产企业。同年12月22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青岛啤酒厂的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至13万吨的15项技术改造工程,投资达4998.39万元(其中含外汇464万美元),总建筑面积为28835平方米。当年有职工2272人,其中工人1852人,管理人员153人,技术人员5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7160元/人。年产啤酒达85053吨,创工业产值3734万元,实现税金1145万元,利润2146.6万元,出口达47050吨,出口值为1654万美元。

1.jpg
2.jpg
3.jpg
4.jpg


第四篇 食  品
第二章 果  酒



  青岛果酒业以生产葡萄酒为主,兼产其他果类酒。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侨居德县路34号的德国商人,从小商贩手中购得部分鲜葡萄,利用从德国带来的容量约600公升橡木制贮酒桶,在湖南路34号的家中酿制勾兑出葡萄酒后出售,因销路较好,又增加部分木桶酿制。数年后,德商福昌洋行老板对其投资,增添1000公升容量的酿酒桶10余个,除自己动手外,在葡萄收购季节,还临时雇用2~3名工人,帮助收购、压榨葡萄。生产出售为前店后场,自产自销。
  1930年,德商美最时洋行(后称美口酒厂)出资将福昌洋行的全部制酒设备收购,并投资添置了4000公升酒桶5只,自制了冷冻机、木制葡萄压榨机等简易设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1941年,美口酒厂制做2000公升酒桶10个,使不同容量的贮酒木桶达158只,贮存量为10万公升,同时添置了葡萄水压压榨机、过滤机及风车等设备,酿制的葡萄酒产量大增。其产品除供应青岛市场外,开始在上海、天津设立代销处,每月外地销量仅300箱左右(每箱12瓶)。时有职工14人,繁忙季节雇用15人左右为临时工。主要产品有香槟酒、味美思、露酒、白兰地等各种果酒。所需主要原料葡萄均产自青岛周边的崂山和平度等地,其他原料则全部来自国外。生产的主要设备有装酒机1台、过滤机1台、洗瓶机1台、蒸馏器1台,香槟酒专用装瓶机1台。生产全部手工操作,资产总值为41亿元(国币)。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口酒厂作为敌产由国民党Gov经济部接收,后由敌伪产业清理处接管,生产维持原状,没有什么变化。1947年,美口酒厂由国民党官僚资本齐鲁公司价购,附属于青岛啤酒厂,对外仍称美口酒厂,当年产白兰地酒9000公升,其他产品因原料缺乏而相继停产。时有职工24人,年产总量8.4万公升(4.32万瓶)。直至1949年青岛解放,因原料缺乏、酒税过高、交通不便等因素,生产始终没有什么发展。
  青岛解放后,美口酒厂被青岛市人民Gov接收,成为青岛啤酒厂的果酒车间。在党和人民Gov的关怀和支持下,葡萄酒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6年,年产量达到319.28吨,比解放初增长25倍;贮存能力达17万公升,比1949年翻一番。此时已有职工40人。其产品也由洋酒转为果酒为主。产品除供青岛市和中外使馆外,还销往青海、新疆、湖南等10几个省、市。同年,国家投资108.6万元,在四流南路13号开辟新厂区,年产能力为1000吨,于翌年搬进新厂区,生产又有了较大发展。1959年,美口酒厂定名为青岛葡萄酒厂,与青岛啤酒厂仍未脱离关系。1960年,青岛葡萄酒厂一次向民主德国出口葡萄酒50吨。1964年2月28日,青岛葡萄酒厂与青岛啤酒厂脱离关系,成为独立核算的生产企业,也是青岛唯一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当年产量达到1560吨,产值3893万元,创利税3.2万元,时有职工149人。为开拓生产渠道,青岛葡萄酒厂在平度县建起山东省第一座葡萄发酵站。1966年2月5日,成立青岛市食品工业公司,青岛葡萄酒厂隶属该公司领导。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葡萄酒厂的广大职工,排除干扰,坚持生产,使葡萄酒的生产基本上保持了平稳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葡萄酒的生产有了新的发展。1977年,建成露酒生产车间;1979年,建成俄得克生产车间;1985年,又新建包装车间。其产品自销量占70%,其余由青岛市烟糖站经销。全国除台湾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青岛生产的果酒出售,其中除山东外,上海、福建、山西、黑龙江、浙江、湖南、云南、内蒙古、青海等省市自治区最多。外销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使用商标为“青岛”牌和“葵花”牌。
  1985年,青岛葡萄酒厂有固定资产1518万元,净值1133万元;各种设备570台,主要生产设备126台;发酵器容量26132吨,并在平度县大泽山、莱西县大望城和即墨县移风乡设有三处发酵站,总产量达19842吨;在莱西、平度、招远等8个县及青岛近郊拥有葡萄种植基地2.7万余亩。葡萄酒的年产能力为3万吨,贮存能力2.5万吨。当年产酒2.5万吨,其中葡萄酒23705吨,露酒1296吨,外销量为113吨,产值5110万元,创利税59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3875元/人。
  青岛地区除青岛葡萄酒厂生产果酒外,平度县的青岛益民葡萄酒厂和莱西县的黄海葡萄酒厂也生产果酒。特别是青岛益民葡萄酒厂,其年产量已达3555吨,完成产值445万元。
1.jpg

TOP

第四篇 食  品  
第三章 酒精 白酒

第一节 酒  精


  青岛生产酒精始于30年代初。1933年,资本家王宣忱开始在青岛创办华北酒精厂,1935年开工生产。厂址在普集路13号,产品注册“五谷”牌。因人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产量很低。1936年,职工增加到280人,酒精日产量3吨左右,出酒率为24%~25%。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原料缺乏,被迫停产。1938年,日本商人南迫、别衣两人合伙出资,在宝来纱厂以南空地上创办起日华酿造株式会社,经营生产汽水、清酒、酒精等,日产酒精4吨左右。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日华酿造株式会社由青岛烟酒管理局接管,并更名为沧口酒厂,隶属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领导。同年,经过清理,利用原有设备和新添置的10口大锅开工生产。1951年,青岛实业公司租赁华北酒精厂的设备和厂房,也开工生产酒精,并定厂名为青岛实业酒精厂,属实业公司领导。1953年,青岛实业酒精厂日产酒精为3~4吨。同年,沧口酒厂由山东省专卖公司移交青岛实业公司,更名为青岛实业酒厂。1957年酒精日产量为8吨,淀粉出酒率为55%。1958年3月1日,青岛实业酒精厂和青岛实业酒厂合并,定名为青岛酒精厂,时有蒸煮锅6口,糖化锅4口,发酵池17个,蒸馏塔2套,当年产酒精10吨,次年上升到36吨。
  进入60年代,青岛酒精厂的生产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蒸煮、糖化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完善工艺配套,提高自动化控制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使1971年的酒精产量突破万吨大关。80年代初,青岛酒精厂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加快对老设备的改造,对酒精生产的各道生产工序从厂房、设备到工艺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更新,并采用新的生产工艺,使酒精产量继续上升,1985年达到1?3万吨,并在山东省酒精评比会上评为优质产品,总分名列全省第一。
  青岛酒精厂生产95度酒精,有食用、医用和工业用三个品种。主要供化工、医药、饮料、科研、教学等部门使用;其原料主要是地瓜干。产品除在山东省各地销售外,还销往东北三省以及山西、甘肃等省,少量销往日本。
  1985年,青岛酒精厂占地面积65633.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6468.37平方米;拥有职工1024人,固定资产原值1167万元,净值520.8万元,流动资金684.17万元,年产酒精1.3万吨,创产值1974.26万元,实现利润319万元。
1.jpg

TOP

第四篇 食  品  
第三章 酒精 白酒

第二节 白  酒


  1938年,日本商人南迫、别衣创办日华酿造株式会社,在生产酒精的同时,也生产清酒和其他洋酒。
  1949年6月8日,日华酿造株式会社由青岛烟酒管理局接管后定名为沧口酒厂,开始正式生产酿制白酒。1953年,沧口酒厂更名为青岛实业酒厂,隶属青岛实业公司。1954年,实业酒厂增加人员和设备,改进生产工艺,经过反复试验,于1957年试制成功62度兑制白酒,注册“栈桥”牌,通称“栈桥”白干,分瓶装和散装两种。1958年3月,青岛实业酒精厂和青岛实业酒厂合并后称青岛酒精厂,在生产酒精的同时,继续生产白酒。1963年,“栈桥”白干被山东省评为地方名酒,产量达到2000吨。1975年,试制成功清泉液,使两步发酵白酒新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获山东省科委颁发的科研成果三等奖。1980年,又酿制成功“淘米春”和“酥糜浓酿”浓香型白酒,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青岛地区除青岛酒精厂生产白酒外,主要白酒生产厂家分散在所属各县。主要有胶县的青岛第一酿酒厂、青岛酒厂、莱西县的青岛第二酿酒厂、即墨县的第三酿酒厂、平度县的青岛酿酒厂。

TOP

第四篇 食  品
第四章 卷  烟



  青岛的烟草经营活动起步较早。1914年1月,驻上海英美烟公司与德国驻青岛的山东铁路矿务部商定,租用坊子煤矿空场和医院原址,作为烤烟试验场。1917年,日商开办的米星、南信、东业和中裕等30多个公司开始在胶济铁路沿线收购烟叶,经青岛地区销往上海、香港、营口等地,部分运往日本。1917~1919年,驻上海英美烟公司在山东二十里堡建成山东境内第一座烟叶复烤厂,将在胶济铁路沿线收购的烟叶复烤后,再由青岛输出。其后,山东产业公司在青岛李村经营农场,进行烟种改良试验。1919年,英美烟公司在青岛商河路设立办事处,收购烟叶并进行加工整理和转销活动。1920年,山东烟草公司在青岛台东镇建立烟叶复烤厂,有复烤机2部,年复烤烟叶1000~1500吨,复烤后的烟叶转销外地卷烟行业。1923年,驻上海英美烟公司在青岛商河路所设办事处内建成800平方米临时厂房,开始生产卷烟,定名为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英美烟厂,这是山东省内建立的第一家机器卷烟厂。所用原料以胶济铁路沿线所产烟叶为主,同时从美国进口部分烟叶和辅料。时有职工300余人,卷烟机13台,日产卷烟50箱,主要商标为“老刀”、“品海”、“古印”和“红印”等牌。同年底,该公司又在孟庄路和昌邑路附近租地130亩,建成3.6万平方米的车间和仓库。厂房大楼底部是烟叶处理和制丝车间,上部是卷烟和包装车间。1925年,有职工800人,卷烟机56台,日产卷烟100箱。主要生产“哈德门”、“饭碗”、“大前门”、“三炮台”等牌号的香烟。此时,该厂制丝工艺已由全人工转为半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烟叶回潮使用蒸气回潮罐,抽梗则利用抽梗机,使烟叶的回潮、配叶更加均匀,提高了烟叶的柔软均匀度和可塑性,压梗成片,便于切丝;梗片、叶片分切,再用烘丝机去掉多余水分,提高了烟丝弹性和填充能力;加料、贮丝后,所含水分更加均匀,料液被充分吸收,为下一道工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了卷烟质量。
  1925年,设立于天津的日商东亚烟草工厂(隶属于日本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在青岛设立支店,专代各地烟厂推销烟叶和卷烟。1928年,民族资本家战警堂投资10万银元,在青岛大港二路1号创办山东烟草公司卷烟厂,有职工370人,卷烟机5台,生产“齐鲁”、“四宝”等牌香烟,年产4000箱。这是在青岛开办的第一个民族资本卷烟生产厂。
  1930年,青岛英美烟厂已有职工4000人,卷烟机仍为56台,但增加了生产班次,日产卷烟400~500箱。 
  1931年,山东省海阳县宫姓商人在青岛市台东镇大成路创办崂山烟厂,有卷烟机5台,组织卷烟生产。1934年,英美烟公司在山东的经营活动中心由二十里堡转移到青岛,并于当年12月定名为英美青岛颐中烟草公司,1935年又改称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山东境内设8个段销售卷烟。该公司在青岛孟庄路设有烟叶复烤厂,有复烤机2部,年复烤烟叶0.5~1万吨。1936年,崂山烟厂转让给山东省牟平县崔氏,1938年改称崂山烟厂股份公司,卷烟机由5台增加到10台,生产“崂山”、“铁马”、“一品香”等牌号香烟。
  1937年,青岛成立振兴烟叶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了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烟叶部的业务。同时,二十里堡的烟叶经营机构、烤烟厂也改属青岛振兴烟叶股份有限公司。同年,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烟厂有卷烟机56台,占山东省卷烟机总量的73%,职工占60%,年产卷烟13.8万箱。另外,由于卷烟生产投入少,收益大,见效快,1928~1937年,青岛地区还建起多家小型卷烟厂,这些卷烟厂大多厂房狭小,设备简陋,职工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不等,这些都属民族工业。
  日本侵占青岛、济南和胶济路沿线后,日商益都烤烟厂迁来青岛。同时,由于卷烟行业投入少,见效快,利润大,日商为迅速掠夺中国资财,大规模投资卷烟业。1938年6月,日本东亚烟草株式会社设于北京的华北东亚烟草株式会社投资6700万元伪联币,在青岛堂邑路和雒口路34号动工兴建卷烟工厂,称东亚烟草公司,所建车间与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烟厂车间相当,成为青岛卷烟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1938年,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亦称华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将日商在青岛开办的南信、米星、山东、瑞叶合并组成青岛支店,资金达3000万元,共设60万股。其中,日商59.88万股,华商0.12万股。日本依据其侵略军势力,强行收买烟厂,限制其他烟草厂商的经营活动。9月,华北烟草统制公司在青岛成立,专门经营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的产品,并负责库存和转运工作。20~30年代,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烟厂所需卷烟纸均来自美国、英国和法国,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其他烟厂则大部分通过买办从上海、蚌埠、徐州、天津等地购进,不但价高,而且无保障。1940年,朝鲜商人林董仰仗日军势力强行盘接了山东烟草公司,成为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的一部分,并在青岛市市北区铁山路设立厂房,组织扩大生产。有职工1422人,卷烟机增至30台。主要生产“华一”、“双猫”等牌号的香烟。另外还在大港二路设立印刷厂,印制烟盒和烟标。总投资达伪币5000万元。同年5月,华北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在堂邑路2号兴建的卷烟厂正式投产。有职工1190人,大型卷烟机32台,总投资达伪币6700万元。除继续生产“泰山”、“双猫”牌香烟外,还生产“天坛”、“金枪”、“三塔”和“华一”牌香烟。当年,该株式会社强行购买了济南的东裕烟草公司、铭昌烟厂、鲁安烟厂,组成济南工厂,将势力扩展到济南。有卷烟机7台,生产“金枪”、“北海”等牌号香烟。其间,日商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实行烟叶统制,并入股49%于崂山烟草股份公司,使该公司卷烟机扩大到20台,职工增加到810人,生产“铁马”和“崂山”等牌号香烟,将崂山烟草股份公司控制到手。
  1941年12月,侵华日军接管了英美烟公司在山东的企业,并将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改称日本军管理颐中烟草公司青岛事务所,增加了部分卷烟机等设备,职工达5000余人。同时,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接管了青岛颐中烟草公司在山东其他地区经营的烟叶种植和收购企业与机构,并在山东的黄旗堡、坊子、二十里堡、潍县、谭家坊、益都、临朐、辛店、张店、滕县等地设立了烟草交易所,使全山东省卷烟行业因原料受到制约,生产下降。1944年,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加入资本,使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在原资本基础上增资3000万元。此时,该株式会社的资本,日商占75%,华商占25%,由华人王荫太任董事长,日商金井宽人任副董事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英籍商人艾布斯从日本设立的集中营(潍坊)中得救回到青岛。9月25日,成为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老板。10月23日,日商正式向其移交全部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艾布斯全部召回旧有职员,重新组织开工生产。但因资金不足,设备陈旧,举债难返,又加经营不善,只能勉强维持生产。原所辖的二十里堡烤烟厂则由南京国民Gov山东省第八专员公署接管,成为国民党驻军场所,停止了烟业生产经营和加工业务。同年,南京国民Gov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接收了青岛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改称为山东省烟草公司并解散了青岛支店,设总管理处于青岛市陵县路75号烟草大楼内,第一复烤烟厂在沈阳路6号,第二复烤烟厂在昌邑路15号,仓库设在顺兴路72号,继续生产日商控制时期牌号的香烟。不久,这些厂、库均被南京国民Gov处理他用。另外,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将接收的日本东亚烟草株式会社青岛卷烟工场移交给敌伪财产处理局。1947年,敌伪财产处理局以法币60亿元标售给上海烟草公司。当年4月交接完毕,改称上海烟草厂,后又改制成股份公司,由南京国民Gov官员朱文熊任董事长。1948年4月27日,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所建的二十里堡烤烟厂由中共华东局工商部接管,成立山东大华烟草公司,统管山东解放区烟叶的生产、收购、复烤和销售业务。
  青岛解放前夕,十多家大小卷烟厂由于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交通阻塞,原料难以购进,产品外销困难,只能勉强维持生产。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山东烟草公司由青岛市人民Gov接管,改称国营山东省烟酒公司青岛烟厂,仍然生产原来品牌的香烟;崂山烟厂股份公司由青岛市人民Gov查处,实行监管,也开始组织生产。当年11月,上海烟草公司的俞中萼与上海华成公司丁德全达成协议,分别入股49%和51%,将上海烟草厂改组为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丁德泉仅输出2500箱卷烟原料(即100大箱卷烟)入股,使公司资本发生困难,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此外,还有福海、环球、集中、联友、宏兴、利中等几家规模很小的私人卷烟厂。其中,只有福海一家有2台小型卷烟机仍在勉强维持生产,其他各厂均已停止生产。
  1950年,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经实际核算有法币295万元,职工357人,卷烟机7台,日产卷烟50大箱。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烟厂的资本家已无心继续经营,遂将库存烟叶、盘纸等转运上海或天津,并向青岛市人民Gov申请停业,当年只生产卷烟0.16万箱。当年,青岛卷烟行业共有12家企业,职工2816人。其中,国营1家,职工604人;公营1家,职工26人;外资1家,职工1362人;私营9家,职工824人。1951年11月,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敌伪财产处理委员会奉华东最高人民法院指示,负责处理汉奸丁原卿(丁德泉之父)财产,对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监管,后将其没收归公。1952年1月,根据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愿将企业转让还债”的请求,青岛市人民Gov正式接管了该公司,改称国营青岛颐中烟草公司,交由青岛实业公司管理。接管后,原在该公司工作的外籍配方技术人员撤走时,曾扬言工厂没有外籍人员配方将无法组织生产。但是,在党和Gov的组织领导下,公司成功地恢复了生产,并且逐步培养出了自己的配方技术人员,产品质量在山东省内各卷烟厂中名列前茅,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信誉。当年生产各种牌号的卷烟5.7万箱,销往外省0.86万箱。同时,国营青岛颐中烟草公司的印刷车间也有了较大发展,除保证本厂所需外,还承担益都、德州等地卷烟厂烟标的印刷。1952年下半年“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开始,卷烟厂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销售机构中断,销量减少。年底,为突击完成生产任务,只抓产量,不顾质量,生产的卷烟松紧不匀,水份不匀,灰黑熄火等,造成产品大量积压。青岛市为解决产品积压、盘活资金,当年处理熄火“哈德门”牌卷烟35828箱、滞销“快乐”及“玉叶”牌卷烟4654箱,造成巨大损失。
  1953年5月20日,国营青岛颐中烟草公司改称国营青岛卷烟厂,归轻工业部管理,后又改称国营青岛实业烟厂。同年,国家对卷烟生产实行计划管理,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辅料全部由国家按计划调拨分配,不足部分由厂家自行采购调剂;产品也由商业部门包销。卷烟价格由国家统一管理,彻底改变了卷烟生产由厂家自定的制度。产销分开,工厂投入主要精力于技术革新,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生产增长较快,市场卷烟充足,价格稳定。1954年1月,青岛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并入国营青岛实业烟厂,合并后,集中在原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办公、生产。当年,青岛市销往外省市的卷烟共5.4万箱。1956年,国营青岛实业烟厂改称山东省工业厅青岛烟厂,全厂总人数为1517人。其中,工人1063人,职员131人,技术人员31人,非生产人员292人;轻工业部所属国营青岛卷烟厂全部人数为1359人。两厂共有2876人。青岛卷烟行业在整顿合并中,将部分设备调往内地各烟厂,支援了内地建设。1956年前,青岛生产高档卷烟历来采用多省产烟叶进行配方。1956年,外省烟叶供应受阻,使生产不能正常运行。青岛所属烟厂组织技术人员攻关研究,试验成功全部采用山东省产烟叶配方新技术,生产出“金扇”牌高档香烟,解决了烟叶不足的问题,保证了生产,提高了山东各烟厂充分利用山东烟叶生产高档烟的利用率,取得良好效果。1957年,出现全国性烟叶减产,山东烟叶产量减产48%,青岛各烟厂所需原料严重不足,只能满足生产所需的1/3。为满足生产需要,保证市场供给,青岛各烟厂组织人员到山东省各烟叶生产区和外省市自行收购烟叶,但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影响到卷烟的产量和质量。1958年1月,崂山烟厂股份公司并入山东省工业厅青岛烟厂。同年,轻工业部所属国营青岛实业烟厂下放给山东省工业厅,不久又下放到青岛市,由青岛市轻工业局管理,但厂级领导班子一直由中共山东省委直接管理,定名为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1958年,全国上下卷入“大跃进”高潮之中,卷烟市场销售加快,但由于生产原料严重不足,加之抽调大批职工大炼钢铁,卷烟产量大幅下降,市场供应严重紧缺。1959年,青岛卷烟市场出现了黑市高价烟。为解决原料不足,青岛各烟厂开始在烟丝中掺用烟杈、烟秸,卷烟质量严重下降。1959年9月,青岛烟厂改称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时有职工1526人,大型卷烟机47台,生产“大陆”、“崂山”、“鹿驼”等牌号的卷烟;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开始生产“月宫”(铁盒)、“永春”、“紫罗兰”等牌号的甲级卷烟。同年,青岛生产的卷烟除在山东省各地销售外,还有8.7万箱销往东北、华北、西北等各省市,占全国总产量的18%左右。
  青岛解放前和解放后的50年代,各烟厂的生产设备除卷烟外,其他各道工序如烟叶回潮、打叶、润叶、切丝、烘丝、贮丝、润梗、压梗、输送、包装等,基本上是土法生产,手工操作。50年代中期,青岛卷烟工人开始着手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青岛大陆烟厂首先研制成功糊盒机,后又研制成功贴花机。之后,各烟厂在技术革新活动的推动下,逐步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土法生产、手工操作的局面,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产环境,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其间,卷烟用纸也逐步采用山东造纸厂和杭州造纸厂的产品,替代了卷烟用进口纸。1960年4月后,青岛各烟厂因原料严重不足,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与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合作组织生产。由于处在全国性的经济困难之中,农业减产,烟叶歉收,青岛卷烟行业不得不用烟杈、烟桔、豆叶等替代烤烟为原料,大量生产低档烟,其代用率为30%以上,并停止了高档烟的生产,中档烟质量也不能保证。1960年,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和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共有生产工人2382人,管理人员244人,服务勤杂人员215人,其他人员149人,合计2990人。1962年10月,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和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合并,称国营青岛卷烟厂,原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的厂房全部移交给青岛电镀表厂。至此,国营青岛卷烟厂成为青岛唯一的一家卷烟生产企业。当年,合并后的国营青岛卷烟厂为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开始研究以荷叶为填充料的配方技术,获得成功,在卷烟配方中掺用3%~5%的荷叶生产乙级以下卷烟,此项技术后为山东省多家烟厂采用。
  1962年,青岛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好转,烟叶生产基本能满足卷烟生产的需要,停止了代用填充料的使用,卷烟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64年,为扭转卷烟生产的被动局面,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全国的烤烟和卷烟生产。国营青岛卷烟厂由中国烟草公司天津分公司领导,生产的卷烟售价由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和商业部联合制定,全国物价委员会最后核定。同年,青岛卷烟厂在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统一组织下,生产全国统一配方的“大前门”牌香烟,青岛卷烟厂的技术、设备等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保证了品牌销量大的香烟的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1965年,青岛卷烟厂工人李明玉应邀到阿尔及利亚参加世界工业展览会,并在会上作了卷烟技术表演,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10月,在河北保定召开的华北地区卷烟行业技术比武大会上,青岛卷烟厂职工曹玉珉获卷烟技术第一名。国民经济好转之后,全国卷烟行业有新的发展,为了帮助北京、呼和浩特等省市卷烟业的发展,青岛卷烟厂派出大批技术人员给予了大力支援。此时,青岛卷烟行业开始用机器打叶替代机器抽梗,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由于所用设备粗糙,加之卷烟生产增长过快,造成机器超负荷运转,工艺要求时紧时松,打出的叶片粗糙,碎片多,整丝率下降,烟末增多,致使卷出的烟支空头多,烟丝中梗签增多,燃吸时炸口,质量下降。
  进入70年代,企业对制丝工艺进行了全面改造,对烟丝的水分、温度、湿度,烟丝密度、出丝率、长丝率、纯净度等都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并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更新补充了部分新设备,制定出操作规范,保证了烟丝质量。其间,两次派人到吉林省延吉卷烟厂帮助改造卷烟设备,设计新的配烟方法和新产品牌号,先后为该厂培训技术骨干40余名。
  1973年下半年,青岛卷烟厂派出技术人员到上海学习过滤嘴卷烟装接技术,并购回1台生产样机,组装后一次试车成功,率先在山东省内开始生产70毫米“大前门”牌纸质过滤嘴卷烟。但因生产的过滤嘴卷烟透气性能差,销售不畅,造成产品积压。同年底,又试制成功醋酸纤维80毫米“双马”牌混合型甲级卷烟,不但打开了国内市场,而且开始出口外销。为了扩大加快高档烟的生产,该厂将YB64型条包机改造成YB62型卧式条包机,与小包装机配套使用,使包装速度达到每分钟24条,包装工序实现了快速化、现代化。1975年,建成环氧乙烷快速发酵室,缩短了烟丝发酵周期。同年建成专供出口的卷烟生产车间。1978年,又派人到天津、杭州卷烟厂学习包装封箱技术,在山东省内首先制造出封箱机,并很快在全省推广使用。该厂为了进一步扩大高档烟的生产规模,还将5700平方米旧的烟叶库房改造建成11400平方米的高档过滤嘴烟生产车间。
  1980年,国家经委将青岛卷烟厂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改造的大型企业之一。开始引进国外制丝生产线、标嘴主机,使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年,青岛卷烟厂设计的“双马”牌香烟包装图案获全国轻工业产品包装装潢评比大会“全国轻工业产品包装装潢优秀作品奖”。同年7月,“大前门”、“金鹿”、“红金”牌香烟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在全国51家烟厂中名列前茅。1982年,山东省烟草公司青岛烟草分公司成立。青岛烟草分公司与青岛市烟草专卖局、青岛卷烟厂形成三位一体。内设销售经理部,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华阳路20号,负责领导崂山、即墨、莱西、平度、胶州、胶南及黄岛7个县、区的烟草公司,主要销售青岛卷烟厂生产的卷烟。同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过滤嘴卷烟市场销量看好,经山东省经委批准并拨给外汇,从日本引进MMC卷接机组(车速2500支/分钟),这是青岛卷烟厂首次引进的国外设备。不久又购进日本产过滤嘴棒成型机,扩大了过滤嘴烟的生产规模,满足了市场需求。1980~1982年,青岛生产的卷烟由国家共调往外省、市54532箱。1983年,在全国卷烟工业操作技术表演赛山东赛区比赛中,青岛卷烟厂参赛职工葛福忠获旋转机切丝操作第一名,成绩为11140分。1980~1983年,青岛卷烟厂累计自行向外省销售各种牌号的卷烟225337箱,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省。1984年5月,青岛卷烟厂又引进日本产MMC卷接机8组,并同时引进英国产MM9—5卷接机4组(车速5000支/分钟)。同年还引进意大利产SASIB横包机2组(车速300包/分钟),带透明纸进行包装。1984~1985年,青岛卷烟厂引进国外设备共投资304.22万美元。这些国外设备的引进,使青岛卷烟厂向生产自动化、产品高档化前进了一大步,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1985年,青岛卷烟厂生产的卷烟有甲级烟“青岛美”、“泰山”、“宏图”、“双马”、“雪花”等,乙级烟有“大前门”、“鹿驼”、“金鹿”、“红金”等,丙级烟有“青岛”等,丁级烟有“海滨”等牌号。由国家调往外省市各种牌号卷烟250398箱。
1.jpg 2.jpg 3.jpg

TOP

第四篇 食  品  
第五章 味精 饴糖

第一节 味  精


  青岛味精生产起步于1936年。是年,在青日商集资开办青岛中国味原工厂,从事味精生产。1946年,中国味原工厂作为敌产被南京国民Gov敌伪产业清理处没收后,卖给张中俊等人。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通货膨胀,交通中断,原料供应受阻,产品销路中断,只能勉强维持生产,年产量不足1吨。
  1952年,青岛中国味原工厂归青岛酿造总厂领导,其产品由青岛蔬菜公司包销,生产原料来自青岛各棉纺织厂浆纱洗出的面筋,不足部分则派人到江苏、上海等地采购,生产逐步走上正轨,职工增加到21人,年产量达到8吨。但是由于原料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产受到严重制约,使味精生产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58年,青岛中国味原工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1962年7月,青岛中国味原工厂接收了原大信化工厂厂址,厂区扩大了4500平方米。此时,原料供应仍然紧缺,生产得不到大的发展。
  1964年6月27日,青岛中国味原工厂定名为公私合营青岛味精厂仍归轻工业局领导。1965年,青岛味精厂学习上海经验,采用淀粉取代面筋;贷款48万元,进行技术改造。1966年春,派出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共13人,到江苏省常州学习发酵味精的生产工艺,兴建年产200吨味精的发酵车间,形成新的生产工艺,彻底改变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并于当年10月建成投入生产。从此,青岛的味精生产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0月29日,公私合营青岛味精厂改称青岛味精厂。1970年,味精产量达到近百吨;1972年,猛增到200吨。1976年,试制安装成功4个30立方米发酵罐,使产量翻了一番,达到401吨。
  1977年,青岛味精厂承担了轻工业部下达的高糖高酸发酵生产味精的新科研课题,并于翌年下半年试制成功,1979年3月投入生产,使发酵能力提高20%,成本降低3.28%,每年节约用粮450吨,质量也有较大提高。该厂“鸡”牌味精被山东省轻工业厅评为名牌产品,大结晶“鸡”牌味精开始销往国际市场。1980年,青岛味精厂对空气净化设备进行改造,进一步降低了染菌率,提高了产品质量,“鸡”牌味精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青岛味精厂又对夫酸提取工序进行了工艺改革,采用等电锌盐法,改变了原提取工艺中用水较多的离交工序。解决了水源不足的矛盾,节约了大批化工原料,在减少用水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品产量。1983年,该厂采用一次等电冷冻提取工艺,降低了成本,解决了污水污染问题。同年,青岛味精厂投资350万元,扩建一车间发酵工艺设备,重建谷氨酸提取工艺,对发酵工艺进行彻底改造,扩建改造工程于1984年10月竣工,当年,味精产量达到1200吨,实现利润390万元。1985年,青岛味精厂筹备引进日本80年代味精生产设备,为复合味精的生产作准备。同年,青岛味精厂与茌平县味精厂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解决了青岛味精加工不足的矛盾,也使茌平县味精厂扭亏为盈,当年获利7.5万元。
  1980~1985年,青岛产“鸡”牌味精连续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青岛地区除青岛味精厂生产味精外,还有青岛第二味精厂(位于胶县县城西南侧)。该厂为县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专门生产食品味精,1985年,生产能力700吨,实产528吨,创产值646万元,利润31.3万元。“春虾”牌味精获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局优良产品称号。其产品除在山东省内销售外,主要销往东北各省、湖南、安徽、上海等地。

TOP

第四篇 食  品  
第五章 味精 饴糖

第二节 饴  糖


  高梁饴生产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中叶的粤斯林糖果厂。1944年,李昌荣(原在粤斯林糖果厂从业)带着制糖技术来到青岛华安糖果厂(厂址在顺兴路97号),青岛开始生产高粱饴。1948年10月,久昌号(厂址在河南路46号)也开始生产高粱饴。这两家生产企业在青岛解放前夕,因工艺落后,产品销路不畅而被迫关闭。
  1950年9月,原久昌号股东之一的刘如和兄弟携家属共4人在市场三路25号重开久昌号家庭工厂,从事高粱饴生产。1951年,华安糖果厂部分设备和个别职工转移到青岛市联社沧口食品部(青岛食品厂前身),10月,该厂聘请李昌荣担任食品部制糖师,在生产其他食品的同时,也开始生产高粱饴,全部是手工操作,日产100余斤,开始用纸盒代替木盒包装,盒面印有高粱穗和“高粱饴”三字。1954年,“葵花”牌高粱饴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销往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1956年,久昌号和食品部加入青岛第一制糖社。1957年,研制成功珍珠饴和翡翠饴,当年销往香港3600斤。
  1958年,第一制糖社并入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食品厂,高粱饴的生产获得更大发展。1960年,产品在国内销往13个省、市、自治区。1961年,食品厂对高粱饴生产设备加以改造,并自制部分设备,用半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操作,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年产量达到17.01吨。其间,珍珠饴也开始出口。1972年,食品厂对高粱饴的生产设备再次进行改造,用不锈钢夹层锅代替铁锅,用蒸汽代替火烧,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产品1979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获轻工业部银牌奖。1981年,对设备和工艺进行第三次改造,使产品生产连续化,产品的纯净度、透明度有了更大的提高,产品的保质期由半年延长到1年。1984年,产品获国家银质奖。1985年,青岛食品厂有三条饴糖类生产线,产量达2500吨。
  除青岛食品厂生产饴糖类外,青岛第二食品厂从事其他食品的同时,也生产饴糖类。青岛生产的饴糖系列除高粱饴、翡翠饴、珍珠饴外,还有红枣饴和阿胶饴等10多个花色品种。饴糖包装,50年代盒面为小毛驴驮高粱穗,60年代为拖粒机载高粱穗,70年代是女社员头戴草帽,怀抱高粱穗,到80年代则成为青岛风光系列盒包装。内销产品一律为“青食”牌。
  自60年代至1985年,新疆、辽宁、湖北、陕西、江苏等15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糖果生产厂家前来青岛学习饴糖类的制作技术。青岛食品厂也多次派人赶赴其他省、市、自治区,帮助指导饴糖生产,为推动全国饴糖类生产贡献了力量。

TOP

第四篇 食  品  
第六章 饼干 其他食品

第一节 饼  干


  青岛解放前市场上见到的饼干,多来自外地。
  1950年1月20日,青岛市手工业联社供销社沧口办事处出资3000元,购置简单的生产工具,在沧口升平路45号成立了青岛市手工业联社沧口食品部,并从社会上招收8名个体食品工人,从事糖果、饼干、糕点生产。1951年,食品部扩大到16人,日产饼干300余斤。1952年6月,食品部合并到青岛市联社棉织厂,成为该厂的一个车间,地址在台东区太平镇,时有职工40人,继续生产饼干等食品,年产饼干43629公斤。1953年9月,食品车间迁至市南区曲阜路24号,成立青岛市手工业联社食品厂,时有职工85人,年产饼干100776公斤。1954年,在工业调整中,市南联社食品厂与服装厂、靴鞋厂、酱园合并为青岛市手工业联社加工厂,并将厂址迁往云南路127号,时有职工356人,为联社加工厂的一个车间。同年,从上海购进560型饼干冲印设备1套。从此,使饼干生产摆脱了手工操作,班产由400公斤提高到6000公斤。1955年1月,食品生产车间更名为青岛市手工业联社食品加工厂。1958年5月,加工厂更名为青岛市新华食品厂,脱离青岛市手工业联社,隶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并陆续将在合作化高潮中成立的市南区5个食品社合并进来。11月,又更名为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食品厂,时有职工787人。1960年,食品厂研制生产出供婴幼儿食用的钙奶饼干,定名为“青食”牌钙奶饼干,成为该厂第一个拳头产品,1961年形成规模生产,保证了青岛市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婴幼儿食品的供应,并且大量供应外省、市。同时,该厂自制出饼干出炉连续化生产线并投入使用,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1963年,食品厂又试制安装成功饼干压面机连续化生产设备并投入生产,使饼干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1965年7月1日,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食品厂更名为青岛食品厂,隶属青岛市轻工业局,时有职工936人。同年,研制生产出丁维钙奶饼干,饼干进出炉连续生产线亦试车成功。日均产饼干3000余公斤。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食品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在困难情况下,广大食品生产工人排除干扰,坚持生产,保持了生产的连续性,满足了广大市民特别是婴幼儿对食品的需求。1969年,日产饼干达3500余公斤。1974年,青岛食品厂研制生产出21.6吨咸味饼干。1976年,饼干总产量达到3630吨。1978年,“青食”牌钙奶饼干被评为山东省一轻厅优良食品;1979年又投资83.69万元,建成饼干生产车间,1980年底投入使用,扩大了生产面积。1981年,“华富”牌饼干在山东省一轻系统内被评为新产品三等奖;1982年,“青食”牌钙奶饼干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在全国儿童食品展销会上“青食”牌钙奶饼干被评为全国儿童优秀食品,1984年日产饼干达到3.5万公斤,特制钙奶饼干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5年,青岛生产的钙奶饼干和特制钙奶饼干同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青岛生产饼干所需用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白糖、鸡蛋、奶粉和食用油等,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期间一律由国家统一调拨,市场放开后,除国家平价供应部分外,大部分为自找市场采购。所有饼干类产品都是自销,省内销售覆盖面达80%以上的村、镇。全国除台湾省外,各大中城市都有销售青岛饼干的网点,外省市年销量达2400吨。
  1985年,青岛食品厂拥有1000型饼干摇摆机生产线、自制的年产800吨杏元饼干生产线和560型饼干摇摆机生产线各一条,生产48个饼干系列产品,日产各类饼干70吨。其中,年产钙奶饼干7901吨,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TOP

第四篇 食  品  
第六章 饼干 其他食品

第二节 其他食品


  1950年3月,青岛市手工业联社沧口食品部在生产饼干、高粱饴的同时,还生产月饼和其他糖果类。到1953年,糕点、饼干和糖果均成为该厂的三大支柱产品。1958年,新华食品厂开始试制出口苹果干、各种果脯和山楂片等,并大量向苏联和西方国家出口,为国家换回大量急需的外汇,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1958年5月,新华食品厂更名为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食品厂,开始生产“牡丹”牌20公斤装花生酱出口日本。并试制投产了脱水菜、果干、果脯、果酱等110种食品新产品,当年出口果干、果脯260368公斤,全年完成总产值1515.1万元。1968年,由军属生产自救组(1954年成立)发展起来的肠衣加工厂,开始生产蜜枣、奶糖及油炸花生米等食品。1970年,肠衣加工厂改称青岛东风糖果厂,枣脯试生产成功,年产达200吨。主要供出口,出口量100吨左右,但仍以生产糖果为主。1971年11月制成YB—400糖果包装机,提高了包装效率。1973年,从联邦德国引进油炸花生米真空包装生产线。1975年10月,又从日本引进油炸花生米生产线,年产量为200吨。同时,花生酥条投入生产,年产100吨,供出口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1976年,青岛食品厂糖果产量2235吨,出口花生酱1511吨、花生果550吨、豆沙粉72吨、驱蛔虫糖2017吨。1977年6月,专供生产出口花生酱、红豆沙生产的车间建成,面积达2423平方米。1975~1981年,东风糖果厂采取补偿贸易、租赁及贷款等多种形式,先后从国外引进花生制品、面包、方便面、软冰淇淋、真空速冻干燥菜等6个项目的生产设备,计24台(套),更换了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调整了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1981年4月,东风糖果厂更名为青岛第二食品厂。同年,从日本购进第二条油炸花生米生产线,使油炸花生米的产量跃升到1800吨。1982年8月2日,青岛食品厂儿童食品分厂在沧口四流中路2号建成,占地32498.59平方米。1980年下半年至1982年8月,青岛食品厂共建成建筑面积达6689.83平方米的高粱饴、水果糖、油炸土豆片、蛋卷冰淇淋、桔子汁等产品的生产车间,形成各类产品年产总量达到1.7万吨的生产能力。1983年,从日本购进方便面生产线,开始生产方便面,年产200吨。1984年,青岛食品厂又从日本引进年产800吨菠萝豆生产线,当年正式投产。至1985年,生产菠萝豆1237吨,实现利税117.9万元。
1.jpg
2.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