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28:一轻工业志 第二篇日用机械、轻工机械

第二篇 日用机械 轻工机械  
第一章 日用机械

第一节 缝纫机


  青岛缝纫机制造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7年2月始,陆续开办了泰丰缝纫机器号、利康商行、信大缝纫机铁工制造厂等缝纫机修理、零部件加工制作、仿造和经销缝纫机的企业。由于受德、日、美等国缝纫机倾销的影响,加之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工艺落后、资金不足,未能形成批量生产。1942~1944年,开办了福盛义铁工厂和福茂缝纫机器号两家从事缝纫机零部件生产的厂家。1945年,顺德缝纫机器号和运城缝纫机器号也相继开业。到1952年初,青岛从事缝纫机修理、经营、零部件制造的单位已发展到12家。其中,市南区6家,市北区3家,台东区3家。这些业户多数以经销、修理为主,个别从事缝纫零部件的加工制作。这些企业人员少、资金不足、设备陈旧,基本上以手工操作方式生产为主。
  1952年6月27日,青岛市的顺德、泰丰、永生福、福茂、信大、利康、运城、同健、中华、文兴、广聚、文华、轮昌13家修理、经销、加工缝纫机零部件的单位实行私私联营,组成私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自产机壳、机架和部分零部件,从上海购买部分零件,开始了缝纫机整机、零部件的制作和整机装配,主要生产JAI—1型、FAI—1型、GAI—1型工业及家用缝纫机,当年组装279架,注册商标为“鹰轮”牌。时有职工52人,隶属青岛市工商局领导,地址在芙蓉路5号,不久迁至费县路103号。企业实行自产自销,营业门市部在中山路111号,下设5个分门市部。同年底,职工增加到153人,陈旧设备10余台,固定资产原值5.03万元,净值4.92万元,年产值21.45万元。1954年,缝纫机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产品由青岛百货批发站包销,当年产缝纫机1230架,创产值64.92万元。
  1956年1月,私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改为公私合营。其中,公股占43.36%。9月,定名为公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厂,并由工商局划归青岛市重工业局领导,厂址迁至台东区延安一路3号,时有职工337人。不久,福盛义铁工厂、正大东记铁厂、新泰木器厂先后并入联华缝纫机厂,新增加各种设备20余台(套),职工增加260人,年产缝纫机3868架。1958年,为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国家投资6.87万元,增置设备,缝纫机的年产量达到12629架,职工增加到497人。1959年,又有全成木器厂、青岛喷漆厂及太和电镀厂并入,使联华缝纫机厂发展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生产管理手段较为完善的生产企业。同年8月1日联华缝纫机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
  1960年,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发展青岛缝纫机的生产,青岛市仍然投资20万元,用于缝纫机生产的基本建设。1961年,联华缝纫机厂拥有机械加工、铸造、木工、烤漆、安装、机修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家用缝纫机生产技术装备,生产的家用缝纫机定型为JAI—1型,注册商标仍为“鹰轮”牌。但因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生产不够正规,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产品质量有所下降。1962年,青岛市贯彻落实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青岛的缝纫机生产逐步走上了稳定正规发展的道路。1965年4月,经轻工业部批准,公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厂更名为公私合营青岛缝纫机厂。1966年4月,产品商标由“鹰轮”牌改为“工农”牌。当年,青岛缝纫机厂拥有职工820人,年产缝纫机4.5万架。
  1967年1月,公私合营青岛缝纫机厂改称国营青岛缝纫机厂。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青岛缝纫机的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68年,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将厂址由费县路迁至沧口区永平路29号。由于处在不正常时期,搬迁工作到1982年才结束。60年代,青岛缝纫机制造业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和制造了独具特色的箱式红外线反射干燥电炉,取代了老式煤火炉,缩短了烘烤时间,并且无灰尘,便于控制温度,对提高机头烤漆质量和降低成本起了重要作用。1970年,青岛缝纫机厂杜丕业设计出机壳23轴攻丝机,并在全国推广,对国家缝纫机生产做出了贡献。同年5月,为支援三线建设,青岛缝纫机厂开始筹建邹县分厂,并派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1975年年产能力达5万架缝纫机的青岛缝纫机厂邹县分厂建成,并于当年10月移交给济宁地区轻工业局,称鲁南缝纫机厂,同时与青岛缝纫机厂正式脱钩。1974年,青岛缝纫机厂新铸造车间形成型砂风力输送、提升机送砂、环型浇铸、机械造型和机械输送、清砂的铸造生产线,另外,还安装了无箱挤压铸造生产线。同年,青岛缝纫机厂推广机壳、底板、送布轴等18种零部件的自动生产线工艺,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起了重要作用。1975年,青岛缝纫机厂推广板式远红线通道炉烘干新工艺,使烤漆生产工艺实现了连续化和自动化,耗能少,且保证了烤漆质量,居国内先进水平。国营青岛缝纫机厂参加青岛市组织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会战,先后投资1309.75万元,完成土建工程面积18029平方米,新上设备422台,到1978年,形成了设备先进、门类齐全、具有现代化生产手段和独立生产能力的大型缝纫机生产厂家,生产能力由1975年的12.45万架上升到1978年的18.75万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缝纫机制造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6月25日,“春雷”牌JNI—1型无切边三线包缝纫机通过鉴定。7月1日,青岛沧口制锉厂由重工局划出转产缝纫机,称青岛缝纫机试验厂,归青岛缝纫机厂领导。8月,青岛缝纫机公司成立,隶属于青岛轻工业局,下辖青岛缝纫机厂、青岛缝纫机零件厂、青岛缝纫机针厂、青岛缝纫机零件三厂、青岛缝纫机实验厂。归口企业有青岛人造板厂、台东缝纫机二厂、沧口缝纫机配件厂、李村缝纫机厂、第十五中学校办工厂、第三十五中学校办工厂等13家生产企业。青岛产的JAI—1型家用缝纫机适用于棉、麻、呢、化纤等多种织物的缝制,加配件后,可从事绣花、卷边、镶嵌、打裥以及工业刺绣等,深受用户欢迎。1982年12月17日,新产品JH15—1型家用多功能缝纫机通过技术鉴定,该产品适用于丝绸、涤棉、粗厚棉布的缝纫和绣花。1983年,该产品获山东省轻工业厅优良产品称号。
  1985年,青岛缝纫机公司撤销。同年,青岛缝纫机厂拥有职工2499人,各种设备865台(套)。其中,主要生产设备851台(套),非生产设备14台(套);固定资产原值2110万元,净值2045万元;年产缝纫机45万架;实现工业总产值5408万元,净产值1520万元;实现利润679万元,上缴税金543万元。青岛产缝纫机自销量达45%,产品畅销全国18个省、市,并在山东省内建立起108处维修服务网点。产品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jpg


第二篇 日用机械 轻工机械  
第一章 日用机械

第二节 缝纫机针


  1942年,青岛个别小手工业者以进口缝纫机针为样品仿制,由于技术条件差,产品粗糙,质量低下,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停产。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当年底,工商业人士周治川会同有关技术人员开始筹建缝纫机针厂。1950年注册登记,厂名为青岛丰田针厂,厂址在市北区市场三路55号;时有职工6人,资金950元,有制针机1台、铣口机2台、磨尖机1台、小车床1台;生产规格44×18的工业用缝纫机针,注册商标“手”牌,年产量5000打。1952年9月,丰田针厂迁至台西区小港沿路9号,更名为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人员增加到11人。在生产工业用缝纫机针的同时,开始生产家用缝纫机针,产品有15×14、15×16、15×18三种规格;工业缝纫机针增加了135×20、135×18等规格,年产这两种规格缝纫机针2万打。1955年9月,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与成立不久的大成针厂、公大针厂合并,合并后仍称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厂址设在市北区博兴路56号,成为青岛唯一的缝纫机针制造厂家,年产缝纫机针1.92万打。1956年,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更名为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制造厂,隶属青岛冀鲁针厂领导。此时,缝纫机针的年产量已达28万打,注册商标仍用“手”牌。1958年4月,厂址迁到市北区利津路8号冀鲁针厂内,成为该厂的一个车间。8月1日,又从冀鲁针厂迁出,搬到市南区河南路64号,仍用原厂名。11月,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制造厂归市南区工业部领导,时有职工139人,年产缝纫机针48万打。当年,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组织工人、技术人员,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先后试制成功万向节滚针轴承、钉胆弹簧、梳麻针等新产品,但其主要产品仍然是缝纫机针。
  1962年5月,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8月沧口区机关实验机械厂撤销后,部分人员和设备并入该厂,厂址迁到市北区普集路13号,职工增加到278人,年产缝纫机针73万打。此时,受国家经济困难的影响,对生产抓的不紧,管理不力,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产品积压。为走出困境,该厂在落实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工业三十五条”的过程中,组织人员去上海等地参观学习,并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革,增加电镀工序,添置电直机、制杆机、磨扁机、压字机等设备,使产品质量有了保证。1964年,青岛生产的缝纫机针达到全国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增加了新型号工业缝纫机针的生产,10月底,成功生产出81×1、88×1、62×21三种新规格的工业用缝纫机针,年底又试制成功15×7规格的家用细号缝纫机针。
  1965年4月13日,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一分为二,机修车间改称青岛轻工模具修配厂,制针车间改称青岛缝纫机针厂,厂址设在台东区南仲家洼375号,各自独立。9月1日,青岛缝纫机针厂将产品商标“手”牌改为“旗鱼”牌,并重新注册。产品第一次出口,销往土耳其等国家。1967年4月29日,青岛缝纫机针厂生产指挥部成立,替代原有的生产管理机构。1976年,该厂投资42.1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扩大了缝纫机针的生产能力。1983年,青岛缝纫机针厂试制成功高速缝纫机用针,其可使用机速为3500~5000转/分,填补了国内空白,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缝纫业作出了贡献。该产品1984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并被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评为优良产品。同时,被评为优良产品的还有15×1型家用缝纫机针。
  青岛产缝纫机针所需的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大部来自北京、大连、江西、陕西等省市的钢厂,少部分来自其他厂家;其产品主要为青岛缝纫机厂和湖南缝纫机厂配套,其他由商业部门和外贸部门销售,部分由厂家自销;并在全国各省市建有306个销售网点。外销产品销往30余个国家和地区。
  1985年,青岛缝纫机针厂拥有职工426人,各种设备277台(套)。其中,通用设备68台(套),专用设备178台(套),其他设备31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99.3万元,净值166.2万元,流动资金21.5万元,年产缝纫机针3843万支,产值181.86万元,实现利润36.78万元。

TOP

第二篇 日用机械 轻工机械  
第一章 日用机械

第三节 手  表


  青岛的手表生产是一项建国后兴起的产业。1956年3月1日,青岛市市南区50多个从事钟表修理业务的个体户,响应青岛市Gov“组织起来,走合作生产道路”的号召,组成市南区第三钟表合作社,从事钟表的修理业务,社址在中山路122号,隶属市南区手工业联社领导。7月10日,社员荆振录利用简单的修表工具,仿制成功青岛第一只手表——4钻长三针手表。从此,结束了青岛只能修表而不能生产手表的历史。尽管这只手表比较粗糙,质量比较差,还不能形成批量生产,但它鼓舞了制表工人的志气,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为制表树立了信心。11月,该社工人开始仿制国外产粗机心手表,并根据生产需要,自己设计制作铲床、小旋床、切轮机和立式铣床、4台制表车床,绘制机心等零部件图纸。经反复试制,终于制成三长针手表(17钻),定名为“新青岛”牌,三长针手表除游丝、弦、表盘和钻石外,其余部件由自己制作,而且投入小批量生产。这批手表尽管质量仍不太高,但揭开了青岛批量生产手表的历史。1958年,市南第三钟表合作社为了进一步提高手表的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将社内的铁工部改为制表部,专业生产手表,当年产100只。同年,该社与第一钟表合作社合并,改称青岛第一仪表厂。同时,制订手表生产发展规划,并自制各种生产设备37种,计124台,为引进先进科技设备和发展生产做好了准备。1960年,第一仪表厂参考“上海”牌581型手表图纸,绘制成功“青岛”牌601型17钻细机心手表图纸,并以该图纸为准投入生产。4月,青岛市投资74万元,用于青岛手表生产的基本建设。同时,轻工业部拨款18万美元用于设备的引进。下半年,第一仪表厂组织力量对601型机心重新进行了设计,为生产高质量的手表打下了基础,准备了条件。到年底,该厂已拥有各种制表设备200余台(套),基本上具备了小规模生产手表的能力。
  1961年3月1日,青岛第一仪表厂正式更名为青岛手表厂,划归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领导,厂址在四方区东吴家村3号,时有职工427人,设擒纵、安装、冲压、机修4个生产车间,引进民主德国的84型滚齿机投入使用,“青岛”牌601型17钻细机手表正式投入规模生产。但此时正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刚刚诞生的青岛手表制造业面临重重困难。1962年,在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政策时,在资金短缺、原材料及专用配件供应严重受阻的情况下,青岛手表厂转产仪表。但在生产仪表的同时,手表生产从未间断,他们外出揽活,以弥补手表生产费用的不足,使手表生产保持了自身生产的连续性。1965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后,为了更快地发展青岛的手表生产,青岛市从地方外汇贮备中,拨款5万美元,引进国外生产手表关键设备。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投资30万美元,又从国外引进了坐标镗床、滚刀铲床、刀具磨床等先进的手表生产专用设备,扩大了手表生产能力,当年生产手表8461只,人均产表250只。同年12月,青岛手表厂接受轻工业部有关会议的建议,安装三级表,其所需零部件由上海调拨。1966年5月11日,生产的三级“工农”牌手表正式投放市场,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1967年,青岛手表厂由东吴家村搬迁到市南区田家村,时有职工240人,固定资产75.5万元。同年底,工厂搬迁到镇江路。1968年,轻工业部在上海召开“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会战会议,青岛生产的601型手表第一次参加鉴定,因所用零部件达不到部级最低质量标准,没有获分,遭到惨败。下半年在原601型普通机心基础上改造成防震机心,定型为“701”型“青岛”牌。为了尽快扭转手表生产的被动局面,1970年,青岛手表厂按新设计的图纸组织生产17钻“青岛”牌701型手表,改进后的手表增强了防震性能,提高了走时精度,当年共生产和组装“青岛”牌和“工农”牌手表50135只,实现了年产5万只手表的发展规划。17钻“青岛”牌701型手表生产虽然顺利,但表的设计仍不够合理。同年3月,青岛手表厂派员参加轻工业部组织的全国统一机心手表设计组,10月完成设计任务。1971年,青岛手表厂按新设计的全国统一机心组织试制性生产,装配样机10只,经鉴定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之后,根据试制中存在的问题,于1972年对图纸进行修改,并按轻工业部的要求,由样机试制转为按修改后的设计组织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1万只。1973年,青岛手表厂按全国统一机心要求,19钻“金锚”牌ZDQA型手表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年底,“青岛”牌701型手表停产。
  1975年,山东省轻工业厅组织“三大件”生产大会战,为此,青岛市成立了“三大件”会战办公室,青岛手表厂参加了会战,制订了年产100万只手表的发展规划。为了完成这一目标,1976年新组建了工装车间,专门担负手表的工装生产。时有工人1686人,年产手表300087只,产品亦基本定型。
  1977年,青岛手表厂自筹资金264万元,进行技术改造。1979年,青岛手表厂研制出DSQ型数字显示石英电子表,因正处手表产品滞销时期,只生产10只作为样品。之后,又研制出JQDH型单日历男表、JQDB型单日历男表、ZSQR型大单日历手表等不同型号的手表,但却未形成批量生产。同年“金锚”牌手表通过轻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1980年,山东省轻工业厅又拨给青岛手表厂外汇,用于购买国外手表生产先进设备,使手表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只。同年11月,青岛市低压电器厂划归青岛手表厂。1981年2月,青岛工农开关厂也划归青岛手表厂,成为该厂的一个分厂。为了增加手表的花色品种,青岛手表厂于3月12日至9月13日派人到上海参加上海钟表工业公司联合成立的女表设计小组,10月,青岛手表厂女表生产领导小组成立。在女表试制过程中,青岛手表厂完成了14种手表零部件的试制任务。年底,8000平方米厂房建成,职工增加到3946人,年产手表130万只,实现工业总产值9980万元,实现利润2667.6万元,上缴税金2907.5万元。同年银行贷款110万美元,用于引进日本表壳生产技术设备。此时,青岛手表厂已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较为先进的大型生产厂家。1982年初,青岛手表厂完成425只女表批量试制任务。6月11日,轻工业部组织全国59个单位,在青岛召开女表样品鉴定会,青岛产“玫瑰”牌LSS型女表通过鉴定,并于年底正式投入大批量生产,产品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符合国际标准最薄、最小型的女士手表,获轻工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青岛手表厂购置了10台高精度的计量测试仪器,使测试精度达0.001毫米,光洁度达到14级,全厂形成了三级质量、计量检测网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不但要求表的质量好,而且款式新颖、品种多样。对这一点,手表厂领导思想认识不足,继续按原设计生产,造成产品滞销,年底积存手表达9万只。1983年初,商业部门对青岛手表厂的产品不再包销,使库存量达到50万只,占用资金达700多万元。为了改变企业现状,青岛手表厂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的同时,加大了产品的营销力度,企业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为了打开市场销路,青岛手表厂派3名厂级领导干部下乡赶集、参加各种展销会、倾听各方用户意见,用以指导生产。为证实手表质量,青岛手表厂在山东省多处地方当众将手表放到鱼缸中,以证实手表防水性能的可靠,并组成70多人的销售队伍,分赴山东及全国各地组织促销,当年销出手表124万只,实现了产销基本平衡。1984年5月,青岛手表厂将50只“金猫”牌手表带上飞机,从300米的高空扔下,测试手表的防震性能。10月,又将350只“金锚”牌手表赠送给考察队员带往南极,通过了高湿度、高温、高寒、强磁场和强震荡等多种试验,取得满意效果,提高了青岛手表的信誉,打开了市场销路。1985年1月24日,青岛手表厂试制成功全国最大开面的DTZ型石英音乐塔钟,并通过了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青岛手表厂将销售科改为销售经理部,实行销售承包责任制,销售人员增加到80人,他们走遍全国25个省、161个市、492个县、800多个销售单位,并同500多个销售单位建立起供销关系,全年销出手表156万只,销售额达6300多万元,首次出现了销大于产的局面。
  1985年,青岛手表厂设有9个生产车间,20个职能科室和一个研究所;拥有职工3968人,各种设备1162台(套)。其中,精、大、稀设备33台(套),进口设备345台(套);产手表150万只,创工业产值11478.6万元,实现利润810.3万元,上缴税金2726.1万元。
1.jpg

TOP

第二篇 日用机械 轻工机械  
第一章 日用机械

第四节 时  钟


  青岛时钟制作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从1935年起,青岛先后建起复祥、时辰、端记、北大4家小型时钟制作厂。其中,复祥造钟工厂设在泰山路72号,生产“机球”牌各类座钟、挂钟,是青岛市第一家时钟制造厂。其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销往东南亚各国。40年代,北大时钟厂最为兴旺,拥有职工200余人,并且有通用机械、工装、电镀、木壳加工等独立制作能力,年产普通时钟达1万只,双铃闹钟2万余只。之后,大批进口时钟涌入青岛,依赖进口的国外发条运输受阻,青岛时钟业受到严重摧残,各厂于1948年前陆续被迫停产。
  青岛解放后,时钟制作很长时间没有纳入计划。1974年,青岛金属制品厂准备转产制作时钟,并派人去上海、烟台等地参观学习时钟制作技术。1975年1月15日,青岛金属制品厂由五金制品生产转为时钟制作,厂名同时改称青岛钟表厂,厂址位于台西区(现为市南区)菏泽路5号,另在江西路23号和延安路南端设有两个生产车间,占地总面积为23841平方米。其中,厂房占地10821.06平方米。8月15日,鉴于青岛钟表厂兼营产品太多,不便于管理,经有关部门同意,将铱金笔车间和蘸水笔车间划出另成立新厂。1981年,青岛生产的“骏马”牌BI型时钟,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同年8月18日,生产的单日历挂钟获山东省产品鉴定证书。1985年4月8日青岛手表厂与香港富丽钟表公司签署协议,合资生产经营石英时钟。11月1日,青岛钟表厂研制成功的第一只塔钟安装在郑州火车站大楼上。12月30日,经有关部门批准,青岛钟表厂与香港富丽钟表公司合资组建青岛钟表实业有限公司,继续生产各类时钟。
  1985年,青岛钟表厂拥有职工970人,固定资产净值247.6万元,年产“骏马”牌时钟30万只,时钟统一机心发条120万只,年创工业产值1008万元,完成利润109万元。15天报时钟被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在全国时钟评比中获第二名;单走时拉链型和820型大钟获轻工业部全国木钟外壳创新二等奖。青岛钟表厂除生产多种木钟外,还生产各种闹钟、塔钟等。
1.jpg

TOP

第二篇 日用机械 轻工机械  
第一章 日用机械

第五节 自行车


  青岛自行车工业始于1914年。当年4月18日,上海人曹海泉在青岛山西路24号开办同泰车行,维修从国外进口的各类自行车,同时加工制造并销售部分自行车零件。1921~1930年,青岛地区先后建起了金城铁工厂、福合炉、复兴城铁工厂、同泰铁工厂、同益铁工厂、吉盛恒铁工厂、润大铁工厂等生产自行车零部件的工厂。这些工厂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产的零部件数量有限,质量不高。1930年底,同泰铁工厂(位于内蒙古路17号),除生产车圈外,开始组装“铁锚”牌脚闸自行车。“铁锚”牌脚闸自行车是青岛最早生产的自行车整车。当时,同泰铁工厂厂区占地面积5596平方米,建筑面积3688平方米,拥有各种设备33台,资本17万元,职工100余人。1932年,同泰铁工厂投资10万元,建成同泰胶皮厂,开始生产自行车内外胎,日产外胎200余条,内胎500余条。同年,成立不久的陆丰铁工厂开始生产试制“气球”牌(后改为“地球”牌)自行车,并于1934年试制成功,年产1000余辆。从此,青岛自行车工业已自成体系,独立完成全部零部件的制造和整车组装。1939年,同泰胶皮厂年产自行车外胎84万余条,内胎100万条。产品除保证青岛市自用外,还有国内其他地区销售,部分销往东南亚地区。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摧残。1940年,多数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和整车组装厂被日商强占,或受到摧残而关闭,“铁锚”牌自行车从市场上隐退。与此同时,日商则乘机在青岛组建两家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并开办了35家经营整车和零部件的商行。到1945年日本投降,青岛仅剩下6个自行车生产民族企业,勉强维持生产。
  日本投降后,青岛的民族工业开始复苏,原停工、转产、倒闭的自行车生产厂家陆续恢复生产。但是由于南京国民Gov忙于内战,通货膨胀,各企业经营困难,刚刚复苏的青岛自行车行业重新陷于危难之中。到1949年青岛解放,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只有53个,从业人员423人,且设备陈旧、简陋。其中,有21个濒临破产。
  青岛解放后,自行车工业在人民Gov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8月,泰东铁工厂等14个(后发展到23个)、震环铁工厂等19个(后发展到33个)经青岛市人民Gov批准,分别组成青岛自行车制造业第一、第二联营社,停工12年之久的同泰铁工厂也复工投产。此时,青岛自行车行业的总资产金额已达144.58万元,有各种设备279台,年产“青岛”牌和当年投产的“国防”牌脚闸自行车990辆,翌年,总产量达到8482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扩大自行车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1954年1月5日,经青岛市人民Gov批准,成立了国营青岛自行车厂,厂址在铁山路83号,占地面积3218平方米,建筑面积4043平方米,投资42万元,职工74人。其生产经营,以向两个联营社加工定货为主,并组织整车组装。新成立的国营青岛自行车厂除抓紧自身的生产建设外,还协助青岛市人民Gov对私营自行车生产企业进行初级阶段改造。此时,青岛的自行车行业与沈阳、天津、上海的自行车业并列为中国四大自行车行业。6月,青岛市Gov批准泰东铁工厂在私营自行车行业中率先实行公私合营。9月,同泰、普华、顺昌、振华四家分别实行公私合营,均隶属国营青岛自行车厂管辖。当年,青岛自行车产量突破万辆大关,达到10789辆。1955年6月,华昌等13个私营企业实现公私合营。国营青岛自行车厂的成立和私营自行车企业的公私合营,为青岛市自行车行业的大联合奠定了基础。此时,青岛自行车行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由国家计划供应,其产品也有国家包销。1955年,青岛自行车行业共生产自行车10943辆,零部件产值达486.12万元。1954~1955年,单车成本由合营前的136.11元,降至107.44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30%。1956年,国营青岛自行车厂与18个公私合营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隶属青岛市重工业局领导,厂址设在曹县路29号,占地35202平方米,建筑面积29272平方米,固定资产224.4万元,流动资金129.8万元,各种设备444台,设计生产能力年产自行车7万辆和装配3万辆自行车的零部件。当年,又有30个私营自行车厂实现公私合营,并相继并入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至年底,青岛自行车行业全部实行了大合营。与此同时,在利润分配上,也由过去的“四马分肥”,改为按私方所占总资产比例,付给一定的定息。自此,青岛市自行车行业的生产全部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1959年始,青岛生产的自行车鞍座、链条和车铃相继进入国际市场。1954~1960年,青岛自行车行业在“国防”牌脚闸载重自行车和“青岛”牌脚闸普通型自行车的基础上,先后生产出“国防”牌普通自行车、“曙光”牌小轮自行车。此后,又生产了“红旗”牌脚闸载重自行车和“红旗”牌脚闸普通男女自行车、“红旗”牌中轴变速自行车、“曙光”牌涨闸自行车。并且批量生产过三用母婴自行车、机动三轮车、机动脚踏两用车和无级变速脚踏机动两用车。1960年,在全国自行车质量鉴定评比中,青岛生产的“红旗”牌自行车获得最高分。
  1961年,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更名为山东青岛自行车厂,隶属山东省轻工业厅领导。1964年,山东青岛自行车厂在“国防”牌自行车生产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生产载重型和轻便型各种型号的脚闸“金鹿”牌自行车,并逐步形成系列产品。其产品分为ZA41、ZA42和ZA43型,主要特点是“三大一吊”、(大飞轮、大牙盘、大扣链子、吊簧鞍座)。另外,载重型车的前后轮中心距较长,前叉坡度大,并配有保安叉,大货架。车圈直径710毫米。普通型分脚闸、涨闸和普通闸自行车,车圈直径660~711毫米,为国家标准型自行车。轻便型分为:QZ、QF(女式)两种型号,亦分脚闸、涨闸、普通闸三种,车圈直径660毫米。其次,还有508毫米(20?)和406.4毫米(16?)小型系列自行车产品。尤其是QF26型坤车,因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在市场上畅销不衰。1966年,化工部对“凤凰”、“永久”、“飞鸽”、“国防”四种牌号的自行车进行烤漆件验测,确认“国防”牌自行车零部件烤漆质量超过英国产“兰陵”牌自行车烤漆质量,名列第一。“金鹿”牌PA41型自行车当年出口50万辆。
  1967年,山东青岛自行车厂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遭到破坏,出口业务被迫中断。1970年7月1日,山东青岛自行车厂由山东省轻工业厅下放给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70年代初,青岛自行车行业为了扩大生产能力,零部件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散,主要生产厂只保留了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一般零部件大部由区办企业生产。1975~1980年,为了扩大生产能力,青岛自行车行业参加了“三大件”会战,更新改造设备,专业生产厂的设备达到1162台(套),动力机械总能力达到28268千瓦,锅炉蒸气蒸发量达30.55吨/小时。其中,有80%的设备是工人自力更生、革新改造制成的。1979年,青岛自行车行业重新组织出口,QE78型和XM76型自行车1700辆销往东南亚地区。
  1980年,青岛市工业自行车公司成立,公司既是经济实体,又兼有管理全市自行车行业的职能。当年,山东省、青岛市在资金和原材料等诸多方面,给予自行车行业大力支持,筹集资金2091万元,用于自行车生产设备的改造和基础建设,使自行车的年产能力达到75万辆,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同时,青岛自行车行业结束了产品全部由国营商业包销的历史,企业开始有了部分产品自销权,并由此逐步建立起企业内部的销售机制和市场的销售网络,并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先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建立起上百个销售和服务网点,企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上,走上了“以销定产”和“以销促产”的生产经营方式。此时,企业越来越重视出口创汇工作,到1985年,青岛自行车行业创汇132.63万美元。
  1981年,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对青岛自行车厂和各零部件生产厂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组成新的联合体,使生产结构更趋合理。1983年,青岛市自行车的生产能力,突破100万辆。1984年,山东省Gov决定以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联合山东省内三个自行车整车生产厂和10个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成立山东青岛自行车联合公司,实行一套机构两种职能,既组织生产经营,又兼负对全省自行车行业的管理。1985年,青岛自行车行业的生产设备增加到2511台(套)。其中,半自动控制设备18台(套),各类专业生产线40条,动力总量达32624瓦,形成年产15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1985年之后,青岛自行车工业为了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将产品结构调整列为生产经营的主要任务,不仅开发了世界流行的BMX系列自行车,还开发了406.4毫米(16?)和304.8毫米(12?)滑板车,609.6毫米(24?)轻便车、685.8毫米(27?)运动车、单轮自行车、BMX运动车、660.4毫米(26?)五变速自行车等50多个新品种。迅速投入生产的有609.6毫米(24?)轻便车、BMX406.4毫米(16?)、BMX508毫米(20?)运动车和533.4毫米(21?)变速自行车等。其中,BMX型自行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获轻工业部新产品银质奖。截至1986年,青岛自行车行业先后组建了带钢厂、大飞轮厂、烤漆厂、电镀厂、轻型车架厂、整车厂、机械动力厂、工模具厂、零件厂、链条厂、鞍座厂等生产厂,分别承担自行车零部件制造和整车安装,使自行车的生产能力又向前跨进了一步。
1.jpg
2.jpg
  1987年,山东省Gov决定将山东青岛自行车联合公司下放给青岛市管理,不再承担全省自行车行业的管理职能。5月,联合公司与联邦德国BTB公司签署了以补偿贸易方式生产变速自行车的意向书,并于9月30日派出团组赴联邦德国海德曼自行车公司,对其生产和市场进行了考察。11月,联合公司撤销,恢复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的名称。1988年1月,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与联邦德国海德曼自行车公司达成生产“海德曼”牌自行车的协议,并签署了正式合同。
  1986~1988年,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共投资2633.4万元,主要用于设备的填平补齐和工艺改造,并引进了部分国外先进设备,进一步提高了自行车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能力。1988年,青岛各专业生产自行车厂共有设备2725台(套),各类专业生产线48条。当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青岛自行车进出口公司,以加强进出口业务。1954~1988年,青岛计有87228辆自行车和大宗的车铃、链条、鞍座、脚闸等零部件销往美国、英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业累计创汇819.56万美元,仅1988年,就创汇370.53万美元,为创汇最高年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自行车生产以每年78.5%的递增速度进入了自行车生产的高峰,年产最高达到1342461辆(1988年)。1978~1988年,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自行车11114692辆,创利税37123.3万元,分别为前24年总产量的2.5倍多,利税的1.6倍多。

TOP

第二篇 日用机械 轻工机械
第二章 轻工机械



  青岛一轻系统的机械工业企业只有青岛轻工机械厂一家。1965年4月,青岛缝纫机针厂一分为二,一为青岛缝纫机针厂,一为青岛轻工机械模具厂。青岛轻工机械模具厂的厂址在市北区普集路13号,时有职工145人。轻工机械模具厂初创时,因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只能进行轻工行业的机械维修。随着设备的改进,技术的熟练,开始试生产打浆机、高频疏解机和圆盘磨等,但产量和产值都不高,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建厂不久的轻工机械模具厂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严重冲击,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1966年,青岛轻工机械模具厂改称青岛轻工机修厂。1969年,广大职工排除干扰,打破以维修为主的局面,开始试制KZL型蒸汽锅炉;1970年开始研制生产空气压缩机,为地下干道工程提供动力设备。同年,生产的KZL型锅炉经鉴定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从此,青岛轻工机修厂由维修型转入生产型企业。1971年,由国家投资50万元,自筹20万元,将厂址迁往沧口区长沙路103号,新建了厂房,增置了生产设备,使生产规模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1979年,青岛轻工机修厂更名为青岛轻工机械厂,除继续生产高频疏解机和蒸汽锅炉外,投产了芦笋罐头生产线,1982年5月通过技术鉴定。这是国内自行设计,自行生产的芦笋罐头生产线。
  青岛轻工机械厂生产所需原料主要是各种规格的钢材和各种有色金属,其原料45%靠国家调拨,其余部分靠市场调节。其产品高频疏解机除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销售外,还销往朝鲜、菲律宾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锅炉产品主要在山东省内销售,芦笋罐头生产线则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1985年,青岛轻工机械厂占地面积29116平方米,建筑面积16171平方米。全厂共四个生产车间,19个科室,拥有职工630人;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锻压、起重运输、动力、电器、焊切、检测、铸造、窑炉等25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94.4万元,净值241.43万元,年产锅炉490吨,其他轻工机械360吨;创工业总产值56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实现利润104.1万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