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青岛的家具、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经历了由分散、个体、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到有组织的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其产品也由简单的、以农用家具及制品为主,发展到现代化的组装式、套装式以家用及办公为主。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局所属家具木材及其制品行业共有14个单位。其中,生产企业12个。拥有职工6213人,固定资产原值3664万元,实现利税634万元,家具生产总量21.61万件、木制炊具0.91万件、锯材加工20269立方米,生产刨花板7002立方米、纤维板2030立方米、桐木板2474立方米、冰糕棒37.77亿支,完成工业总产值5520万元,出口交货值1181万元。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一章 家  具

第一节 木制家具


  青岛建置前后,就有木制家具、日用木制品的生产。其生产方式多是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靠设点摆摊,走街串巷招揽生意,或承接来料加工。其产品多是木制小农具和一般生活用品。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低下,直至青岛解放,没有大的改变。
  青岛解放初,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青岛生产木制家具的作坊和经营店铺日渐增多,但仍处于个体和手工操作阶段,生产工具沿用锛、凿、锯、斧等,产品沿袭框架式的结构。
  在对工商业进行初级阶段改造中,青岛的木制家具生产行业逐步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54年,由台东、台西两个木器生产小组合并成立了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之后,陆续成立了青岛第二、三、四、五木器生产合作社和其他木器生产组织。到1956年,青岛的家具和炊具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年产值达29.68万元。50年代后期,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中,木制家具行业的工人先后试制成功木工压刨机、双面打铆机、专用安装机、弯曲刨光机、冲子扒口机、斜面洗槽机、自动钉箱机等自动化、半自动化加工机械,减轻了劳动强度,改进了制作工艺,提高了劳动效率。1958年,各合作社先后过渡为生产工厂。1959年,青岛第一木器厂,为首都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等,设计制作了34个品种1916件高档家具,因产品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同年,青岛木制家具业和锯材业的人数达到2386人,比1956年增加41.07%。1963年,青岛第一木器厂开发生产细木工板。同时,人造板材的研制成功,纤维板、刨花板被广泛应用到木制家具的生产中,使木制家具的制作,完成了由框架式向板式结构的演变。70年代初,青岛木制家具的生产工序,已由机械加工代替了手工加工,旧的生产工具被逐步淘汰,木制家具的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标准化、通用化、连续化。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74年,青岛木制家具的生产跌入最低谷,其工业产值仅完成1804万元,比1973年下降了74.94%。
  1979年,青岛市家具工业公司成立,公司对青岛市木制家具的生产实行进料、生产、销售统一管理,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当年,青岛市生产的木制家具被列为轻工业部部管产品,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其产品不仅满足青岛市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开始销往其他省、市。进入80年代,青岛木制家具生产设备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已达90%以上,并开始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青岛第一木器厂采用多工位专用机床和电脑数控机床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的“金菱”牌大衣橱,1980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1年,青岛家具研究所研制的组合、拆装、套装家具,对板式木制家具的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年,青岛第一木器厂生产的板式木制家具开始出口销往国外,成为山东省木制家具出口的第一家。以刨花板为基料生产的卧室套装家具,1982年在全国木制家具评比中获第二名。1983年,“金菱”牌中档套装家具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4年,青岛第一木器厂从意大利SCM公司引进具有80年代工艺生产水平、年产6万件板式家具的流水作业生产线,1985年投入生产,其产品当年10月在北京展出。该设备从部件加工、油漆涂饰,到组装成型,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流水作业,提高工效5倍。其生产采用先油漆后组装,用圆棒和五金件连接的新工艺,加速了木制家具的更新换代。
  青岛生产的木制家具产品,到1985年,已发展到11大类,近千个花色品种,有椅、桌、床、柜、凳、箱、架、炊具等类型,特别是套装和拆装组合型家具,越来越多的受到用户的青睐。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一章 家  具

第二节 金属家具


  青岛市金属家具的研制和生产始于60年代初。1962年,青岛第一车辆配件社因生产任务不足而转产部分铁床投放市场,是青岛市最早生产金属家具的企业。1972年,青岛钢管制品厂批量生产了部分中板铁床、钢木折叠椅等金属家具。但因产品单一,生产手段落后而未形成规模。1976年,青岛金属家具生产企业以北京横板床为样品,生产出青岛独特式样的横板铁床。1977年,青岛钢管制品厂开始研制钢制折叠椅样品,次年形成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成为山东省第一家金属家具定点生产企业。1979年10月,青岛钢管制品厂、医疗器械厂、齿轮厂合并成立青岛钢家具厂,仍为山东省金属家具的定点厂,也是青岛市唯一的金属家具生产厂。
  1980年以前生产所需材料,主要由山东省二轻厅调拨,计划外部分由企业自筹;其产品除由商业部门部分包销外,剩余部分由企业自销。1981年1~10月,共销售各式金属家具67714件。其中,自销43003件,占总销售量的63.5%。1982年之后,市场放开,国家不再计划调拨材料,产品亦不再包销,完全由市场调节,由企业自找市场销售产品和购买原料。
  青岛生产的金属家具有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主要有床、椅、桌、柜等各式产品。1984年,研制生产的板式金属文件橱,投放市场受到好评。仅此项产品1985年即创产值55.5万元。同年生产的Y—7型电镀软面折叠椅则属椅类升级换代产品。
  青岛金属家具生产企业的主要设备有电动弯管机、半自动多次钻、无齿锯等专用工具和剪板机、折弯压力机、高频焊管机等通用设备,金属家具的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金属家具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各种类型的钢材,如直径19毫米、直径22毫米、直径32毫米钢管,3#、4#角钢,0.8毫米钢板等。1984~1985年,每年耗用钢材约1550吨。金属家具主要是两个面向,一是面向机关、厂矿和企事业单位,二是面向市民。以山东省内销售为重点,省外主要销往新疆、陕西以及东北、华北等地。1985年,青岛市生产各式金属家具9.91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323万元,实现利润35.5万元。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一章 家  具

第三节 软体家具


  青岛市利用弹性材料或柔软性材料加工生产软体家具,具有悠久的历史。产品有沙发、沙发床、席梦思床垫等坐卧家具。1906年,青岛就有了德式沙发的生产。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日本商人在青岛开办的官源、森阳、六岛等木器行,在生产一般木制家具的同时,兼做沙发等软体家具。其产品有满包沙发、木扶手沙发、包布椅等。
  30~40年代,青岛市成为山东省生产沙发店铺的集中地,比较有名的有广东人匡氏兄弟开办的玉记、安昌木器店,北京人倪顺开办的协泰木器店。其产品以沙发和软面椅为主,年产量在300件左右。1947年,因经济萧条,这些木器店陆续关闭。
  青岛解放后,随着生产的恢复,青岛软体家具的生产逐步得到发展。1953年,由25个从事软体家具生产的个体手工业者,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青岛第一个沙发生产联合体——沙发生产小组(青岛沙发厂前身)。工人利用麻质底带、卡腰弹簧、麻绳、麻布、棕丝、稻草、棉花、白布、沙发布等辅料,以锤子、长针、钳子、凿子、剪刀等手工工具,从事沙发、软包椅、汽车靠垫、篷套等软体家具的修理和生产。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沙发生产小组发展成沙发生产社。1958年,沙发生产社与市南区木器社合并,成立了青岛第六木器厂,既生产一般木制家具,也生产软体家具。生产规模虽有所扩大,但生产工具和工艺并没有大的改进。同时,由于厂区分散在平度路、潍县路、兰山路、北京路、天津路等6个地点,在组织管理上极为不便。1959年,第六木器厂并入第一木器厂,成为该厂的沙发生产组,当年承担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部分沙发生产任务。1962年,青岛手工业行业贯彻落实《手工业三十五条》,生产软体家具的工人从第一木器厂分离出来,组成青岛沙发篷套修配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沙发、汽车篷套、大篷套及其他木制品。1964年,青岛沙发篷套修配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沙发木器篷套生产合作社,主要为宾馆、旅社、招待所等修理制作沙发。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青岛的沙发生产被迫停止。1978年,恢复了沙发生产。1980年3月,青岛沙发木器篷套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青岛沙发厂,并从山东省内外购置了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成为山东省软体家具的专业生产厂。其产品除满足省内客户需要外,还远销北京、辽宁、新疆等九个省、市、自治区。1983年,青岛开始试制新型席梦思床垫,并供应用户。1984年,企业投资20.56万美元,分别从意大利美佳公司和英国汉尼尔公司引进年产3万件席梦思床垫生产线,当年投产,年盈利17万元。1983~1985年,青岛软体家具生产企业新增电热远红外线干燥炉、高频预压机、自动万能磨锯机、精密剪板机、平板剪切机以及席梦思床垫生产专用线等19种(套)新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改进了工艺,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1985年,青岛生产的软体家具已达3大类16个品种232个型号,完成工业总产值592万元,产品数量达2.71万件,上缴税金31.6万元,实现利润100.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700元/人。其产品除供青岛市销售外,还销往山东省各地市以及北京、广东、新疆、内蒙古、青海、黑龙江、辽宁、陕西、四川、山西、江苏等14个省、市、自治区。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一章 家  具

第四节 蜡木家具


  青岛市蜡木家具的生产始于60年代初,当时,青岛木器一厂为北京市人民大会堂制作蜡木家具15套。由于产品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式样新颖,受到国家和山东省领导的好评。1979年,第二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更新室内家具,对产品的造型、结构、制作工艺做了创新和改进,共制作4个品种,250余件。其中,有满包沙发、轻便扶手沙发、软面椅、茶几等。当年,被山东省二轻厅评为设计、创新一等奖。但由于原材料缺乏,制作工艺复杂,价格偏高,市场销路受限等因素,蜡木家具未形成批量生产。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一章 家  具

第五节 竹藤棕草柳条制品


  青岛建置之前,当地群众就有利用竹、灌木条编制篓、筐的生产活动。到1896年,青岛竹、藤、棕、草、柳条制品生产已相当普遍。
  20世纪20年代,日本商人在青岛开设了17个榨油作坊,需要大量的油篓装载外运,刺激了青岛竹条编织业的发展,附近居民利用竹条编制油篓出售,成为重要的家庭副业。30年代,竹藤棕草条编织业继续发展。1932年,青岛竹器生产业户发展到11个,雇工47人;藤器业户6个,雇工19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民族手工业受到日本商人的挤压和盘剥,竹条编织业户只剩下4个,资本2800元,年产油篓10500个;藤制品业户3个,年产2750件。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附近各县出产的腊条、柳条、绵条大量运进青岛,为青岛的条编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条编业得到迅速发展。1946年,青岛的柳条编织业户发展到72个,资本总额655.75万元,工人159人;苇席业户10个,资本354万元,工人30人;草绳业户2个;竹条编织业户1个。此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青岛经济萧条,条编产品滞销,大部分条编业户停产,到1949年6月全市只剩下7个。
  青岛解放后,青岛的手工业很快得到恢复。1950年,青岛条编业的失业工人和个体生产者,在沧口组成竹器生产合作社,在四方组成筐篓生产合作社,生产了大量的竹制品和筐篓,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生活的需要,同时支援了城市的建设和生产。1951年6月,青岛的条编业户发展到144个。1953年,青岛市的手工业编织户生产筐篓20603件,售出19898件。1954年,青岛有竹制品业户75个,工业产值17.5万元,从业人数196人;藤制品业户34个,工业产值20.01万元,从业人数120人;棕草制品业户72个,工业产值12.33万元,从业人数157人。1956年,市南、台东、四方三区各组成1个藤器合作社,市北区组成笼屉生产合作社,台西区组成1个竹器具合作社和1个风箱、笼屉生产组,沧口区的竹藤生产业户组成竹器生产合作社。到1963年,青岛市生产竹藤棕草条制品的合作社有9个,社员597人。当年生产儿童藤车2051辆、筐篓45591件、竹蓖子19435件、竹扫帚83684把、竹暖水瓶壳18140个,实现工业产值109.19万元。青岛竹、藤、棕、草、柳条制品业所需原料,竹、藤、棕等基本上来自南方,其他多产自北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各种原料基本由当地消化,青岛所需原料日趋紧缺。同时,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大部分产品被新兴的工业品所替代。另外,由于编制品多数系手工操作,生产能力低,效益差,青岛有组织的竹、藤、棕、草、柳条制品业逐步停止了生产。但街道生产组和一些个体业户,仍然继续生产,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二章 木材制品

第一节 木材加工


  青岛的木材加工业,始于1919年。当时,日本商人和田光藏集资20余万元,在露天场地搭建厂棚,并购置两台小轮锯,雇工20人,开始了木材加工业。厂址在华阳路2号,起名为和田木厂。主要从事各种木材加工和各种建筑材料及木制材的贩卖。1927年又新增电动锯两台,并修建了厂房,人员增加到30多人,生产能力有所增加。1930年,和田木厂得到日本三菱、三井洋行的资助,人员增加到100余人。1936年,日商柳岛开办柳岛木器制作所,从事木材加工和木制器具的生产经营。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和田木厂受殖民当局庇护,实力大增,在济南、天津、徐州设立了分厂。逐步由手工操作变为机械生产,主要从事木箱板和建筑用木材的加工。日本投降后,和田木厂作为敌产,拍卖给平度县的山东制材厂,更名为远东木厂。1946年,柳岛木器制作所拍卖给私人贾子模,更名为在林木厂。由于经营不善,远东木厂和在林木厂直到青岛解放,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青岛解放后,1950年2月,远东木厂、华德染料厂和恰磨房合并,建立公私合营华昶木厂。1953年,成立不久的天丰木厂、福聚隆木器店并入已更名为公私合营的在林制材木器有限公司的在林木厂。1956年,在青岛解放初期建立起来的20余个小型私人木器厂、店,经调整合并,成立了木材家具总厂,华昶木厂成为该厂的下属厂,人数发展到300余人。1962年,在林制材木器有限公司和华昶木厂合并,成立青岛木厂,辖三个生产车间,有固定资产70余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工人700名。主要从事木材加工,另承担部分包装箱和乒乓球拍的生产。1963年,青岛木厂购进44#电动跑车锯,42#、38#圆盘锯和波兰产刨光机各1台,青岛的木材业开始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迈进。1966年,青岛木厂一分为三,成立青岛锯材一厂、青岛锯材二厂和青岛球拍厂。青岛锯材一、二厂成为青岛市木材加工业的专业生产厂。
  1966~1976年,青岛木材加工业新增截锯4台、梳锯8台,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更新,机械化能力进一步提高。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木材加工生产逐步得以恢复。1981~1983年,青岛锯材一厂平均年产值达648万元,比1974年增长1倍多。1981年,引进地板生产设备,开始生产地板。1985年又从联邦德国引进成套地板生产线,提高了地板生产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包装箱的生产能力,从日本引进多枪头、双枪头和3型手提钉箱机等设备,产值产量大幅度提高,利润总额也由1980年的40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79万元,年平均以12.94%的速度递增,占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总利润的38%。
  1985年,青岛木材加工业有职工1173人,锯材加工量约2.55万立方米,占二轻工业家具行业木材加工量的一半以上,创工业总产值1037万元,净产值30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33.1万元,净值220.4万元,流动资金668.1万元,利润219.4万元,税金54.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814.5元/人。
  青岛木材加工业除青岛锯材一厂、二厂专业加工生产外,其他家具生产企业除满足本单位生产需要外也从事对外木材加工业务。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二章 木材制品

第二节 人造板


  青岛市二轻系统所属企业研制生产人造板材始于50年代末,70年代才批量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家具的制作,成为家具业的主要生产原材料。其生产的人造板材有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木单板和桐木拼板等。
  刨花板 1958年,青岛木器一厂助理工程师李维荣以刨花、木屑为原料,试制成功刨花板,当年生产4000张,节约木材72立方米。利用刨花板加工制成桌、椅、凳等家具,投放市场,深受顾客欢迎。因当时刨花板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而停产。1962年,青岛木器一厂经过2年多研制,设计制造搅拌机、粉碎机等5台刨花板生产设备,但未及投入使用,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停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于1977年在木器一厂成立刨花板研制生产指挥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绘制图纸2400余张,制作安装设备58台(套),投资123.5万元,并对1958年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做了重大改造,于1979年建成青岛市第一条年产5000立方米的刨花板生产线。同年,研制成功无垫板上料机,填补了国内刨花板生产的一项空白。1981年,建成刨花板二次加工生产线。1981~1982年,生产优质刨花板8671立方米,节约木材2万立方米。1983年,生产刨花板5011立方米,促进了青岛市家具业的发展。1980~1985年,青岛共生产贴面刨花板2.7万立方米,为板式家具的生产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基础材料。五年间,除保证二轻系统用板外,还销售给其他企业和山东省内外厂家1.61万立方米,成为山东省刨花板生产的最大产地。
  纤维板 1973年,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拨款在错埠岭购地20亩,计划建成木材综合加工基地,并安装一条纤维板生产线。1975年破土动工,1978年厂房落成,引进了上海产年产2000吨纤维板生产线。1981年开始试生产,1982年批量生产,年产纤维板1453.8吨。1984年,企业实行经济承包,产量继续上升,比1983年提高52.26%。同时,企业自行设计了石腊乳化工艺、废水闭路循环工艺、纤维板成品工序中纵横锯为无动力流通刀式剪切裁边等工艺,纤维板的年产量1985年达到2000吨的设计水平。
  细木工板 60年代初,青岛木器一厂先后组织53人,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细木工板制作技术。1964年,研制安装成功热压机、压刨机等生产细木工板的专用设备,开始生产细木工板,并应用于装饰业和家具业。60年代末,开始组织出口,1967~1970年,青岛市出口细木工板520立方米。1975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年产细木工板898立方米。1977年,对细木工板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年底建成山东省第一条细木工板生产流水线,1981年被轻工业部列为全国推广项目。70年代末,青岛木器二厂用曲柳木加工成单板,继而加工成细木工板,由于该板具有表面平整、光洁度高、不易变形、力学性能好等特点,成为高档板式家具的基础材料。后因制作细木工板原材料紧缺,于1982年停止生产。
  木单板 1973年,青岛木器一厂从日本引进单板刨切机和旋皮机各1台,进行小批量木单板生产。之后,采用木单板贴面的板式家具逐步代替传统框架结构的家具,对木单板的需求越来越大,促进了木单板的发展。1981年,轻工业部把青岛第一木器厂定为全国重点木单板加工生产企业,产品供应部分省市的家具制作厂家。1981~1986年,青岛木器一厂生产木单板5147立方米。由于木单板的纹理清晰,色泽自然,立体感强,是制作高档家具及室内装饰的理想表面材料,深受家具厂家和产品用户青睐。其产品除供应青岛市和山东省各地市部分家具生产厂家外,还销往陕西、湖北、吉林、安徽、福建、江苏、天津等14个省市。
  桐木拼板 1966年,青岛木器一厂根据山东省外贸土产公司要求,为日本加工桐木拼板,1967年投产加工15立方米。之后,产量逐年增加,到1976年达到2162立方米。1967~1976年,共出口4721立方米,成为木器一厂重要的创汇产品。1976年后,日方市场趋向萧条,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日商要求,企业加强管理,改进工艺,扩大品种,同时对设备进行改造,试制成功了光板使胶机,保证了产品质量。1982年,根据山东省外贸公司的要求,对公司库存的外地产不合格产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使其达到出口要求。当年加工出口桐木拼板3328立方米,盈利48万元。1981~1985年,青岛市共出口桐木拼板16107立方米,在国际市场成为日商的抢手货。1976~1985年,青岛市共加工、生产出口桐木拼板3.29万立方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二章 木材制品

第三节 夹立板 纺织配件


  夹立板 1959年之前青岛木器一厂就生产夹立板,供山东省各地市火柴生产厂家使用。由于生产规模小、产量少,年产仅3830排,远不能满足火柴生产厂家的需要。1959年,轻工业部决定青岛木器一厂为全国生产夹立板的重点厂,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原料由轻工业部调拨,产品在满足青岛市火柴制作需要的同时,开始销往省外。1960年,轻工业部召开全国火柴生产会议,决定全国火柴厂生产所用夹立板,统一由青岛木器一厂生产供应,青岛木器一厂成为全国唯一生产夹立板的厂家,产品按计划销往全国各火柴生产厂。1962年,生产夹立板21.36万排,比1961年增长4.3倍。1963年,夹立板生产达到高峰,年产25.83万排。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以及市场影响,青岛市夹立板的生产逐步萎缩,直至停止生产。
  纺织配件 1922年前后,日本商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在青岛大力发展纺织工业,为棉纺厂、织布厂配套服务的木制纺织配件生产、经营的店铺应运而生。
  青岛解放后,随着青岛纺织工业的发展,为纺织工业配套服务的纺织配件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四方区民政部门以生产自救形式组织10多名木器生产工人,组成木器生产组,生产纺织配件,供棉纺厂、织布厂使用。1956年1月10日,纺织系统吸收部分生产纺织配件的木器铺,成立青岛市第三木器生产合作社,时有职工173人。其中,非生产人员占1.5%。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约1万元,另有木料50立方米。除各种手工工具外,无任何机械设备。工人租用简易平房作厂房,支起案子,白天作工作台,晚上作床铺。1959年,合作社开始购置带锯机等机械设备,逐步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操作转化。
  1961年,青岛市贯彻中共中央《手工业三十五条》,青岛第三木器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青岛纺织配件生产合作社,不久又改称青岛木器三厂,成为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所属的大集体企业。主要承担山东省各地市纺织企业所需的各种木制纺织配件的生产任务,纺织配件成为企业的定型产品。青岛生产的木制纺织配件有30多个品种,主要用于1511M型和1515M型两类织布机。1963年,生产各种纺织配件130855件,打件板83820只,卷布板260299块,创产值985015元,实现利润107710元。后因纺织业原料不足,生产受挫。同时,塑料纺织配件的应用,使木制纺织配件生产受到一定冲击。进入70年代后,纺织工业生产技术、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所需木制配件骤减。1976年,企业仅实现利润22609元。80年代,纺织配件生产已处于停产状态。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二章 木材制品

第四节 冰糕棒 木制杂品


  冰糕棒 1964年,青岛锯材二厂购置了旋皮机、切梗机各1台,选用椴木(后因椴木木质软有异味改用优质桦木)作原料进行冰糕棒(又称雪条棒)试生产,次年形成批量生产,年产达1200万支,供山东省外贸部门出口试销,为青岛市生产冰糕棒之始。因产品工艺精细,质量好,深受外商好评,订货量不断增加。1966年,冰糕棒出口交货量达2351万支,仍然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1972年,由山东省外贸部门协助办理贷款80万元,对厂房进行了扩建,并添置、更新了生产设备。1973年,生产冰糕棒11.02亿支,创利润109万元。1975年,青岛木器一厂也开始生产冰糕棒供外贸出口,当年生产1.6亿支,1976年达5.3亿支,成为青岛市木器行业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1981年,青岛木器一厂对厂房进行了扩建,增加了软化罐、旋切机、冲切机、烘干机、串光机等生产设备,使1982年的冰糕棒产量达10.19亿支,所创利润占企业利润的50%。同年,青岛锯材二厂,在山东省外贸部门的协助下,办理贷款53万元,扩建厂房2486平方米,改煮木池为煮木罐、改热风炉为蒸汽烘干炉,为冰糕棒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1975~1983年,青岛木器一厂共生产冰糕棒62.2亿支,创产值1555万元,实现利润390万元。
  1985年,青岛生产冰糕棒37.77亿支,产值940万元,创汇313万元。青岛生产的冰糕棒,除少数供应国内市场外,主要供外贸出口,以销往日本为主,其次是韩国、美国、联邦德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出口量占总产量的90%以上。出口产品的规格以101#、102#、125#、145#4种为主,亦生产一些客户指定型号的产品。至此,青岛市成为山东省冰糕棒生产的重要基地。
  木制杂品 青岛生产木制杂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如:木制簸箕、石板框、袜板、风箱、桶、洗衣盆、锅盖、木履以及各种小农具等。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一直延续不断。青岛解放前,木制杂品的生产和营销,全部是个体劳动者自产自销,个别的给杂品店加工定货。
  青岛解放初,木制杂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没有大的改变。1956年,城市手工业者响应Gov走合作化的道路,木制杂品生产开始组织社、组,但生产经营仍沿袭旧的传统。随着社会进步,有些木制杂品被新型的工业产品所取代,木制杂品的种类逐步减少。1980年,青岛市计划生产木制炊具10.7万件,而实际只生产了2.27万件,仅完成计划的21.2%。1983年,经青岛市经济委员会批准,45名生产工人从青岛木器五厂划出,组建青岛炊具厂,专业生产各种木制炊具。原计划当年仍生产木制炊具10.7万件,而实际完成3.9万件,只完成计划的36.4%,工业产值16万元,全员年劳动生产率人均3636元。但产品销路不畅,大量积压,致使无法继续维持生产,只得转产改行。1986年,青岛市将木制炊具的生产计划压缩为5.4万件,实际完成0.48万件,仅完成计划的8.89%。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二章 木材制品
第四节 冰糕棒 木制杂品

青岛市二轻工业家具及木制品业情况表
1.jpg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二章 木材制品
第四节 冰糕棒 木制杂品

青岛市二轻工业木材制品生产情况表
1.jpg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二章 木材制品
第四节 冰糕棒 木制杂品

青岛市二轻工业家具及木制品出口交货量情况表
1.jpg

TOP

第四篇 家具及木材制品  
第二章 木材制品
第四节 冰糕棒 木制杂品

青岛市二轻工业家具和木器制品获奖情况表
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