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29:建材工业志 第一篇 建筑材料

概述



  青岛建置初期,建筑材料生产主要是砖、瓦和石灰生产。
  德国侵占青岛后,德国人在青岛建立了机制砖瓦厂和轮窑,开始生产红砖、红瓦。20世纪初,民族建材业得以发展。1913年,民族资本家刘明卿在青岛开办了祥利窑厂,开始生产机制砖瓦。近代楼房的兴建,促进了青岛采石业的发展,石料生产从民间个人采挖,发展为建石料场加工生产,建筑用石多在沙子口附近开采,经海路运至前海沿岸。其间,青岛已开设水泥厂,开始生产水泥。至30年代,青岛市的建材业已较兴盛,生产能力较大的私营砖瓦厂有30余家。青岛竞成石棉工厂成立,开始生产石棉制品。石材业由小型的加工生产发展为大规模的生产制造。1932年,民族资本企业中国石公司成立,因其“技术精娴,出品廉美、颇着佳誉”,曾受到青岛市Gov的奖励,并享受免税和减收航运费的待遇。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人在青岛相继独资或合资开办砖瓦厂、石材厂;设立了青岛窑业组合,对民族建材企业强行霸占、破坏或予以控制,强迫各砖瓦厂投资组建组合会,强制砖瓦产品实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和调配,以保证军事设施的建造。中国石公司在日本人的干扰、排斥下,经营困难,难以为继,被迫停止生产。在日本人的控制下,民族建材业日见萧条。1943年,日本人以武力相挟,在南墅建立了天津耐火材料株式会社南墅矿山。开采的矿石经粗选后,运往日本精选加工。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南墅石墨矿的厂房、设备被日本人炸毁。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的建筑业萧条。各民营砖瓦厂经营困难,加上煤炭紧缺,大部分停产歇业;各水泥厂也基本停产关闭,唯有石材业尚惨淡经营。
  青岛解放后,建材业迅速恢复,石墨、砖瓦、石材、石灰等很快投入生产。由国家投资对南墅石墨矿进行修复,增加了采矿和选矿设备,使其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建材生产逐步形成了国营、地方国营、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先后建成了大型的青岛砖瓦窑厂和青岛窑石总厂,在生产中吸收和利用苏联砖瓦生产先进技术,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一系列砖瓦生产经验,不但使青岛砖瓦业生产跃居全国领先行列,并向全国推广砖瓦生产技术和经验。1952年,青岛承接并顺利地完成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料石的开采、加工制作任务,受到国务院的嘉奖。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岛建材业生产发展较快,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6.7%。
  1958年,在“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下,一批小水泥厂、小石墨矿相继投产。其后,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均被停产关闭。
  1962年后,建材行业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逐步回升,产品品种增加,传统产品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试验成功内燃烧砖瓦,建立隧道干燥室,改变了传统的自然干燥法,开发生产出空心砖、炉渣砖等新产品;水泥生产采用了差热煅烧工艺,提高了水泥标号;石墨采矿基本实现机械化;开发出压延法成型石棉刹车带和新型石棉水泥制品;增加了大理石、花岗石板材新品种。另外,玻璃、建筑陶瓷、玻璃纤维、膨胀蛭石制品等新品种也相继问世。
  70年代后期,县属水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社队砖瓦厂再度崛起,成为砖瓦生产的主力军。尽管市属砖瓦生产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但为保护土地资源,生产用土日益减少,而致纷纷转产。
  80年代,青岛建材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际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其中,彩电石墨乳、石墨节能添加剂、花岗石开采及板材加工、大理石薄板、水磨石、工艺大理石、丙烯酸涂料、滑石联合开采等生产线,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主要产品门类已具备一定规模和优势。高档丙烯酸涂料等装饰装修材料,开始研制并投入生产。石墨产品已具有磷片石墨、胶体石墨、石墨制品3大类、20多个品种、200多个规格,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产品出口38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鳞片石墨生产、出口基地。彩电石墨乳、GRT节能减磨添加剂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已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模煅石墨乳、拉丝石墨乳、柔性石墨密封材料等10余种石墨深加工产品居国内先进水平。石材企业先后装备6条具国际先进水平的石材加工设备,使产品花色繁多,产品畅销欧美、日本、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余种产品分别获国家、山东省、青岛市优质产品称号。水泥生产厂家已达22家。其中,县以上水泥生产企业11家。1987年年产水泥117.2万吨。石棉制品主要有石棉制动制品、密封制品、保温隔热制品、石棉水泥制品等70个品种700个规格。1987年平板玻璃年产量已达87万重量箱。装饰装修材料的生产从80年代开始起步,其中高档丙烯酸涂料在北京亚运村工程中被广泛采用,赢得赞誉。
  1987年,青岛市建材行业共有企业1906个,从业人员11.93万人。其中,青岛市建材工业公司直属企业23个,从业人员1.18万人;县(市)属企业24个,从业人员1.15万人;乡镇、村办企业1859个,从业人员9.6万人。青岛市建材工业生产门类较齐全,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3大类、11个种类、90多个品种。水泥年产量占山东省年产量的7.9%,平板玻璃占20%,石墨及制品占90%以上,石棉制品占52.8%,玻璃纤维占49%,玻璃钢制品占68.2%,滑石占32.1%,花岗石板材占32.5%,水磨石占53.8%。当年,青岛市建材工业总产值实现90304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其中,县(市)以上企业完成27691万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占山东省建材工业总产值的24.6%。县(市)以上建材企业实现利税4658万元,约占山东省建材工业的20%。全员劳动生产率999元/人。固定资产原值31927万元,净资产值22744万元。能源年消耗总量折标准煤25.44万吨,其中耗电18.945万千瓦时。全市先后有12个企业9种产品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实现2200万美元,占山东省建材行业出口创汇的50%。全行业先后有7种产品被评为国家银质奖,有3种产品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金龙奖”,有10种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有26种产品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优质产品覆盖率达36%,其中市建材工业公司直属企业达50.8%。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一章 水泥 水泥制品

第一节 水  泥


  1918年,德国人在青岛沧口建的水泥厂被日本人占有,更名为山东兴业株式会社,后改为中日合办,更名为山东水泥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日元,机械设备为日本制造的立窑,日产水泥300桶(每桶380磅,合172公斤)。1945年10月,山东水泥公司由南京国民Gov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作为敌伪财产接收。1947年5月22日,以招标方式将山东水泥公司出售给郝日增私人经营,标价5.25亿元。该水泥厂(公司)水泥生产的原料石灰石主要来源于砟山、湖田等地,粘土来源于塔埠头、阴岛,煤炭主要从淄川采购。水泥产品基本是自产自销,主要在青岛市及济南、大连、上海等地销售。其后,因经营不善,停产关闭。
  青岛解放后,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发展,水泥供需矛盾日趋突出。1958年,青岛市建筑工程局在城阳火车站以东选址,投资945万元建成青岛第一水泥厂,该厂拥有职工288人,主要设备有直径2×8米的普通立窑1座,水泥磨1台。至年底,共生产400号普通水泥5620吨,完成产值24.2万元,实现利润5.4万元。青岛市建工局还在沧口区楼山后建立青岛第二水泥厂,主要设备为小土窑1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200~300号矿渣硅酸盐水泥8000吨。至年底,实现利润810元。同年,莱西县用土法烧制水泥,后因产品质量低劣而停止生产;胶南县建起县、社水泥生产厂15个。其中,属全民所有制的2个,集体所有制的13个。1959~1960年,胶南县各水泥厂共生产水泥900余吨。1961年后陆续停产。
  50年代,生产水泥用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无烟煤、粘土、石膏、莹石、铁石、矿渣。除煤炭由国家统一调拨外,其余均由企业自行采购。
  1960年,青岛第一水泥厂生产出400号硅酸盐水泥207吨,500号硅酸盐水泥72吨;300号矿渣水泥11537吨,400号矿渣水泥17823吨,实现产值54.5万元。青岛第二水泥厂增建小土窑1座,生产规模扩大为年产水泥1.6万吨。当年生产300号硅酸盐水泥223吨,400号硅酸盐水泥113吨,500号硅酸盐水泥11吨;300号矿渣水泥2600吨,400号矿渣水泥6190吨;石膏矿渣水泥2618吨。1961年,青岛第二水泥厂亏损67.3万元。1963年,山东省建设厅认为青岛水泥生产不符合“三就”(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政策,决定停止青岛水泥生产。后经青岛市要求同意撤销第一水泥厂,恢复青岛第二水泥厂的生产。青岛市将第一水泥厂的设备搬迁于青岛第二水泥厂,并对第二水泥厂进行设备改造,使年生产能力扩至3.2万吨,主要设备有直径1.82×7.2米和直径1.62×7.2米普通立窑2座,直径1.83×6.1米水泥磨2台,直径1.83×6.1米生料磨1台,烘干机1台,0.92×0.4米破碎机1台。9月9日,青岛第二水泥厂正式恢复生产,10月更名为青岛水泥厂,主要产品为300号矿渣硅酸盐水泥。
  1964年,青岛水泥厂为节约燃料,降低成本,试验成功燃料中掺加炉渣、烟道灰的新工艺,打破烧熟料必须用优质煤的传统模式,成为全国水泥生产中资源综合利用的首创,每年炉渣、烟道灰利用量为3000吨,节约无烟煤15%~20%,节约标准煤1171吨。同年,在学习南海水泥厂差热煅烧基础上,采用立窑差热煅烧工艺,改善了窑内通风的均匀性,使水泥质量由300号提高到400号,每吨熟料标准煤耗由214公斤降至198公斤,熟料标号达到硬练470~500号。在改进工艺、提高质量、降低能耗的同时,企业狠抓基础管理工作,修订、健全企业管理制度34项753条。1964年,共生产水泥44243吨,产品合格率达100%,实现利润39.95万元。
  1964年,青岛市房产管理局预制构件厂土法上马,建起水泥生产车间。主要设备有直径1.8×5米的土窑1座,直径1.5×4米的生料磨和水泥磨各1台。设计年产3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1万吨。
  1965~1966年,青岛水泥厂的生产发展较快。1966年,每吨熟料标准煤耗降至106公斤,跃居全国先进水平。实际生产水泥6.4万吨,超出原设计生产能力1倍,实现利润52.1万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1969年,该厂针对水泥紧缺的情况,广大职工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自力更生将普通立窑改造成直径2.5×9米的液压传动摆辊式机械化立窑。1970年,水泥产量达到85899吨。
  根据国家大办“五小”企业的指示精神,各县、社办小水泥厂纷纷上马。1970年,胶县石灰窑厂投资1.9万元,成立水泥生产车间,将大炼钢铁时用的小炼铁炉改制成直径1.4×6.5米的普通立窑,自行设计制造生料磨机;加工熟料块时没有粉碎机,则用手锤人工粉碎,用雷蒙机代替水泥磨机研磨;日产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吨,当年生产水泥575吨,成为胶县第一个生产水泥的企业。胶南县砖瓦厂投资27万元,建成年产3000吨的水泥生产车间,主要设备有立窑1座,球磨机3台,投产后当年生产3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3190吨。胶县麻湾窑厂将石灰车间改建水泥生产线,1971年10月建成并试生产,1972年正式投产。主要设备有直径0.8×4.5米的立窑1座,直径0.9×3米、直径1×3.3米的球磨机2台,至年底生产水泥3009吨。
  1970年,莱西县建成水泥厂,有直径1×5.7米的简易水泥土窑1座,直径1×2.7米的小球磨机1台,运输、上料、包装等工序完全靠手工操作,1971年上半年正式投入生产,设计日产水泥9吨,至年底共生产水泥492吨。平度县投资27万元于1970年建成平度县水泥厂,有职工101人,主要设备有直径1.5×6.5米的小土窑1座,直径1.2×4.5米的生料磨和水泥磨各1台,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0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7000吨,1971年生产水泥2373吨。崂山县水泥厂1970年10月破土动工,投资额为100万元,主要设备有直径1×5米的小土窑、烘干火坑等,1972年正式投入生产,职工130人,当年生产3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1478吨。即墨县水泥厂于1970年建成,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1万吨,主要设备有直径2×8米的土窑1座,直径1×3.5米、直径1.2×4.5米的磨机2台,7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325号火山灰硅酸盐水泥1514吨。崂山县城阳公社于1970年建成城阳水泥厂,有直径2×8米的土窑1座,直径1×3.5米、直径1.2×4.5米磨机各2台,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水泥1万吨,有职工280人,产品为3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1971年,青岛水泥厂新增直径1.83×6.1米的球磨机1台,并在北京水泥设计院的帮助支持下,在水泥磨上安装了全国第一台直径1.5米的新型旋风式选粉机,使台时产量由原来的6.6吨提高到9.2吨,磨机产量提高40%。胶县和平公社建成年产万吨的社办水泥厂,至年底生产水泥263吨,产值1.1万元。1971年9月,胶县石灰窑厂改名为胶县水泥厂,开始新建设计能力为年产2万吨的水泥生产线。1972年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直径2×8米的半机械化立窑1座,直径1.5×15米烘干机1台,直径1.2×4.5米生料磨机和水泥磨机各1台,破石机1台,二级粉碎机1台,直径1.5×5.7米磨机1台,生料罐1个。1972年,胶县沽河公社建成水泥厂。青岛水泥厂对立窑配煤流量控制系统进行改造,由人工流量抽查控制改成电子皮带秤控制,提高了入窑生料的质量。1972年,莱西县水泥厂添置直径1×3.7米球磨机1台,直径1.2×4.5米球磨机2台,直径2×8米简易机立窑1座,0.25×0.4米鄂式破碎机2台,全年生产水泥2691吨。1973年,莱西县水泥厂利用莱西县电厂煤渣代替粘土生产水泥获得成功,使每吨熟料耗用标准煤减少8公斤。胶县麻湾窑厂新增直径1.75×2米的球磨机,更新2台直径1.2×4.5米的球磨机。1974年,胶县水泥厂共生产225号、275号水泥12316吨,突破万吨大关。青岛水泥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开始生产500号水泥,至1975年水泥总产量达10.6万吨。
  1975年,莱西县马连庄公社开始筹建莱西县第二水泥厂。翌年投产,生产水泥591吨。平度县水泥厂进行扩建改造工程,改造后的主要设备有直径1.8×7米的生料球磨机和水泥球磨机各1台,直径2×8米的立窑1座,直径1.5×12米烘干机1台,0.4×0.6米鄂式破碎机1台,双嘴包装机1台,年生产能力由0.7万吨提高到4.4万吨。胶南县砖瓦厂的水泥车间独立,定名为胶南县水泥厂。莱西县水泥厂由使用莱芜钢铁厂的炉渣改用莱西南墅石墨矿电厂煤渣作混合材料,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对设备进行改造,扩大水泥生产能力,当年产水泥10005吨,实现利润4万元。1976年3月,崂山石灰厂建成年产1.5万吨水泥的小土窑,企业更名为崂山建筑材料厂,翌年正式投产,产品为3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同年,胶南县王台农修厂、宝山石灰厂增加水泥生产,年产水泥1000吨,宝山石灰厂水泥投产后更名为宝山水泥厂。胶县麻湾窑厂将直径1.65×7米的普通立窑改为直径2×7米的半机械化简易机立窑,增添了罗茨鼓风机和0.4×0.6米鄂式破碎机,使年产量由2万吨增加到4万吨。崂山水泥厂改造粉磨和包装系统,使年生产能力由0.7万吨提高到2.2万吨。1977年1月,胶县水泥厂更名为胶县水泥一厂,胶县麻湾窑厂更名为胶县水泥二厂。同年,平度县水泥厂淘汰了喂料盘,采用较先进的机械皮带传输喂料;并将水泥立窑改造为直径2.5×7.6米的摆辊式机立窑,新增水泥磨机1台。翌年,开始生产400号以上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出厂合格率达100%。
  1978年,青岛水泥厂与唐山水泥机械设计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用于输送熟料的惯性振动输送机,该机属70年代国际水平。该厂水泥出厂合格率和富裕标号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当年被建材部评为“全国小水泥质量信得过企业”。1979年“青岛”牌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同年,胶县水泥一厂对立窑配煤系统进行改造,由人工控制改为自动喂料;由人工搅拌改为土洋结合的库底机械配料,自制8台皮带秤、3个配电盘、1个生料自动下料控制箱,提高了配料比例的合格率,同时减轻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胶县水泥二厂将直径1.65×7米的普通立窑改造为直径2×8米的半机械化立窑;在生产矿渣水泥的基础上,试制成功掺加沸石作生产水泥混合材料的新工艺。胶南县水泥厂开始粉尘治理,自制除尘设备36台,铺设吸尘管道200米,采用脉冲式、旋风式、洗涤式等6种除尘技术,有效地降低了粉尘浓度,减轻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产环境。崂山县流亭公社和红岛公社水泥厂先后建立,胶县城关公社建起1.5万吨的社办水泥厂。莱西县水泥厂对设备进行配套改造。至此,青岛市共建成县属水泥厂8个,社属水泥厂9个,这些企业大部分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标号低,经营出现亏损。
  1979年,青岛水泥厂在机械化立窑上安装了20平方米卧式电收尘装置,克服了电收尘不能在立窑上应用的技术难题,使粉尘浓度低于国家标准,将机立窑原笨重庞大的机械和液压传动卸料改为轻巧的伽马射线控制卸料,取得重大的技术性突破,减少大量维修时间和费用,工艺可靠,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密封方法科学合理,并改善了工作环境。胶南县水泥厂新建1座直径2.5×10米的摆辊式机械立窑;在生料配煤中采用电子自动计量数字显示仪装置,解决了计量不准、配料不稳和粉尘浓度大的问题,使产品出厂合格率和富裕标号合格率均达到100%。
  70年代末,国家主要根据各厂产量供应煤炭,供应量一般为耗用量的1/3,其余由各厂自行采购。各厂所需原料,石灰石主要采自淄博、潍坊、昌乐、莱西等地,煤炭采自山西,石膏采自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和山东枣庄等地,粘土主要取之当地,莹石来自胶南,铁石、铁粉采自博山,氟石多采自胶县和莱西县,矿渣除来自青岛钢铁企业外,主要来自济南、益都、张店、莱芜等地钢铁厂。水泥产品的销售主要按国家计划由上级调拨,企业超产部分按高于计划价由企业自销。
  80年代,青岛市的水泥生产发展迅速,各生产企业纷纷挖潜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应用新技术,增加新品种。1980年,青岛水泥厂扩建直径2.2×13米的生料磨系统,新建直径3.2×8米的机立窑1台,年设计生产能力达20万吨;该厂与中国科学院水泥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离线同位素钙铁分析仪,应用到生料磨后,使生料分析准确、及时,生料KH值的合格率由38.2%提高到53.2%,生料质量明显提高。青岛房产水泥厂将土窑改造成往复式半机械化立窑,将生料磨改造成直径1.8×4米,年产量达到2万吨,同时解决了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的问题。胶南县水泥厂在治理粉尘的基础上,改造烘干工艺,安装了旋风式水洗二级除尘装置。同年10月,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17个国家35名专家组成的水泥技术考察团参观考察该厂水泥密封生产技术,给予较高评价。至1984年该厂29个扬尘点中有23个点达到国家标准,每年可回收生、熟料1000吨,被国家劳动总局评为“全国文明生产先进单位”。
  1980年,平度县水泥厂研制开发出4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其3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被评为山东省建材系统优良产品。1981年,青岛水泥厂将锤式破碎机改为链条式破碎机,使入窑煤粒度小于3毫米的达85%以上,高于《小水泥质量管理规程》的要求,“青岛”牌矿渣硅酸盐水泥因其色泽均匀、凝结快、早期强度高、抗寒耐腐蚀以及质量稳定、可靠而获国家“银质奖”(立窑水泥业最高奖)。平度县水泥厂年产量达7万吨,企业开始扭亏为盈。莱西县水泥厂实际生产水泥27003吨,超出设计生产能力2003吨,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胶南县水泥厂开始开发生产4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1981~1982年,胶县水泥二厂将两台直径1.2×4.5米球磨机更新为直径1.5×5.7米和直径1.83×6.4米的双室球磨机。1982年,城阳水泥厂投资500万元,开始扩建改造年产8.8万吨的水泥生产线,主要设备有盘塔式机立窑1座,直径1.83米的生料磨、水泥球磨机各2台,立式破碎机1台,生产的产品为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和4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1982~1983年,胶县水泥一厂投资195万元进行工艺设备改造,新建直径2×8米摆辊式机械化立窑1座,新建和改建球磨机房2处、圆型水泥库11个,将球磨机由直径1.5×5.7米更换为直径1.83×6.4米,安装了大型包装机和其它配套设备,共完成土建面积2850平方米,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水泥4.4万吨。工艺设备改造后,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使325号水泥、富裕标号水泥出厂合格率全部达100%,1984年该厂共生产水泥4.7万吨,完成产值239万元,实现利润38.1万元。
  1982年,莱西县水泥厂开始新建5万吨水泥生产线。增加直径1.5×5.7米和直径2.2×6.5米的球磨机各1台,增加直径1.83×7米的球磨机2台,新建直径2.5×10米简易机立窑1座,至1984年4月试投产时,形成年产8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同时,该厂采用当地产的沸石全部替代混合材料,使原料成本降低7.81元/吨,煤炭用量也有所减少,当年实现利润29万元。崂山县水泥厂再次对立窑系统进行改造,使年生产能力由2.2万提高到4.4万吨。胶南县水泥厂水泥包装实现机械化,采用脉冲布袋收尘。其3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青岛水泥厂采用复合矿化剂煅烧新技术,熟料标号提高5~10MPa,达到55MPa,熟料中fcao下降1%~2%,每吨熟料耗标准煤平均降低10~20公斤,该厂与国家建材局建材研究院共同合作,试验成功生料“预加水成球”新技术,该技术经南京水泥设计院改进,获国家建材局科技成果四等奖,其主机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全国逐步推广应用。胶县水泥二厂对立窑的喂料系统进行改造,安装了PM—1型生料配煤电子控制台及其系统装置,稳定了生料流量,提高了入窑生料的均匀度。平度县水泥厂生料配料采用微机化管理,提高了配料水平及水泥质量。1984年,青岛水泥厂为解决扩建后设备不平衡和部分主机设备不适应生产的状况,更新直径3×11米的水泥磨1台;对矿渣烘干车间进行改造,增设10平方米卧式电收尘设备,改善了烘干工序的作业环境,实现了文明生产。青岛房产水泥厂为扩大生产能力,更新1台直径1.83×6.4米的水泥磨。胶县水泥一厂在完成4.4万吨水泥生产线改造后,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开始生产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至年底生产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11900吨。1985年,该厂为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在生料配料系统和水泥包装处,分别安装36袋和72袋脉冲除尘器各1台,除尘率分别达到90%和94%;在配料系统安装了1台自制54袋简易布袋除尘器,降尘率达98%;针对立窑卸料和石灰石破碎工序粉尘浓度大的状况,安装了2台高压静电除尘器,降尘率达92%以上;烘干机采用旋风收尘加滤化的方法,降尘率达95%;立窑则采用喷雾降尘新工艺,使立窑烟尘浓度由1078.9毫克/立方米降为78毫克/立方米,降尘率达93.7%,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1985年,胶南县水泥厂与临朐县电子仪器厂搞技术合作,投资10万元对生料配料系统进行改造,配料控制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同年9月,该厂第二条水泥生产线破土动工。同年,平度县水泥厂实施立窑配套技术改造工程,新增水泥磨和生料球磨机各1台,原料破碎工序采用先进的2PF—1010双转子反击式破碎机,包装工序将双嘴包装机改为4嘴包装机。10月,该厂技术改造工程结束,新增水泥生产能力8万吨,主要设备有直径2.2×6.5米生料磨2台,直径1.8×7米水泥磨3台,直径2.6×10米和直径2.6×9米机立窑各1台,直径2.2×12米烘干机1台,形成年产15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1985年8月,胶县水泥二厂动工兴建直径2.5×10米的机立窑。同年,青岛崂山建筑材料厂投资500万元兴建年产4.4万吨盘塔式立窑水泥生产线。莱西县水泥厂对5万吨水泥生产系统进行磨机配套,形成8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加上原有的2.5万吨,年设计生产能力超过10万吨,当年实际生产水泥70426吨,产值达340万元,实现利润79万元。
  1986年,青岛房产水泥厂将旧生产线拆除,新建直径2.2×8.5米盘塔式立窑1座,直径1.83×6.4米水泥磨和生料磨各1台,形成年产325号、4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4.4万吨的生产能力。崂山县水泥厂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改造项目为破碎、生料、配料及配电系统,改造后的主要设备有工业微机1台,直径2.8×10.5米盘塔式机立窑1台,离心式选粉机1台,生料磨1台,直径1.83×6.12米和直径1.83×6.4米水泥磨2台,包装机1台,烘干机2台,2PF—1010双转子反击式破碎机1台,年生产能力由4.4万吨提高到8.8万吨。1986年6月即墨县水泥厂开始实施第三次扩建工程。莱西县水泥厂投资6万元建成一套生料配料微机控制系统,使生料配料均化程度明显提高,其中出磨生料碳酸钙合格率达到60%以上。该厂采用当地丰富的毛土——页岩替代煤渣和粘土,弥补了石灰石品位低的缺陷,同时使资源利用更合理,节约了大量耕地。翌年,该厂共生产水泥98084吨,完成产值436万元,实现利润105万元。1986年,胶县水泥一厂依靠技术进步,挖掘节能潜力,新装2台进相机、4块电容盘,生产中采用复合矿化剂,每年可节电47万度,节煤600吨,立窑则采用预加水成球工艺,提高水泥产量10%。当年,被评为青岛市一级节能企业。
  1987年,平度县水泥厂进一步完善生产配套设施,形成年产20万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的生产能力。其生产的3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连续10年出厂合格率和富裕标号合格率均保持100%,被评为青岛市优质产品。同年7月,该厂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研制开发出用于抢修军事工程、快速施工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和高层建筑的425号R型普通硅酸盐水泥,该产品具有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高、抗冻耐磨等优良性能,后被应用于引黄济青重点工程,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定。1989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90年获国家建材局优质产品奖。
  1987年胶县撤县建市后,胶县水泥一厂更名为胶州市第一水泥厂。该厂投资800万元对年产8.8万吨水泥生产线进行扩建改造,在生料库底配料、立窑成球等重点部位采用微机控制,立窑成球采用预加水成球法,水泥库底配料应用电子悬臂秤控制。1987年12月24日正式投产,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目标,形成15万吨的年生产能力。1987年,青岛水泥厂的主机设备有直径3.2×8米液压摆辊式机立窑1台、直径2.8×10米的盘塔式机立窑1台、直径3米成球盘2台、直径1.25×1.25米双转子破碎机1台、直径3×11米水泥磨1台、直径2.2×13米生料磨1台、直径2.4×18米粘土烘干机1台、直径2.2×14米矿渣烘干机1台、直径3米和直径2.8米旋风式选粉机各1台、双嘴包装机1台,防尘设备有机立窑用WB20平方米卧式电收尘器1台、WB10平方米粘土烘干电收尘器1台、WB10平方米矿渣烘干电收尘器1台、包装机用60袋负压电收尘器1台、皮带机用72袋脉冲收尘器1台、生料磨高压静电收尘器1台、大破碎高压静电收尘器1台。该厂生产的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被评为青岛市质量信得过产品,并再次通过国家银质奖的复查。同年6月,胶州市第一水泥厂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工厂”。9月,胶南县水泥厂第二条水泥生产线竣工投产,总投资达1160万元,年生产水泥能力达到17万吨。同年,青岛崂山建筑材料厂新建水泥生产线投产,至年底共生产325号、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3万吨。12月,即墨县水泥厂三期扩建工程竣工,扩建后主机设备有0.6×0.9米鄂式破碎机1台、直径1.25×1米反击式破碎机1台、直径2.2×6.5米球磨机4台、直径2.8×10米的盘塔式机立窑2台,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
  80年代,各水泥厂所需煤炭主要根据上级调拨水泥的多少,给予相应的指标,不足部分由企业自购。水泥产品主要销往青岛市区及周边各县,1985年后开始销往广东、深圳、厦门等省市。
1.jpg
2.jpg

3.jpg

TOP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一章 水泥 水泥制品

第二节 水泥制品


  水泥电杆 青岛市水泥制品生产,最早为1924年,产品为手工制作的方型截面水泥电杆,产量很少。
  1965年4月,莱西县发电厂为充分利用锅炉排出的废气,开始试制水泥电杆,用钢筋做出圆形骨架,将人工搅拌混凝土浇入自制模具内成型,再利用锅炉排出的废蒸汽进行养护,试制成第一根长12米的水泥电杆,当年共生产86根,翌年,又增加了8米和10米两个规格的水泥电杆,年产量超过1000根。生产水泥电杆的原材料主要有水泥、钢材、沙子、石子。因钢材和水泥属国家计划供应产品,该厂经营形式为来料加工;沙子、石子等原料由企业在当地采购。
  1970年6月,莱西县发电厂电杆车间改建为莱西县电柱厂,1971年正式投产,有职工36人,至年底共生产10米、12米水泥电杆1174根,完成工业产值11.12万元,实现利润2.62万元。1975年,新增直径0.2米、长8米和9米的水泥电杆模2台。1976年,又自制6.5米水泥电杆模2台,同时增加了长6.5米、5.5米、3.5米三个规格的水泥电杆;水泥电杆年产量达2016根。
  1976年5月,平度县线路器材厂开始试生产水泥电杆,1978年投入批量生产,产电杆1128根。1977年12月20日,青岛市电业局在崂山县仙家寨组建电线杆厂,生产不同直径长6.5米、7米、8米、10米、12米五个规格的水泥电杆,年产量为1000根。1977年,莱西县电柱厂更名为莱西县水泥制品厂。1978年,该厂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新增搅拌机6台,10吨桥式吊车1台,5吨吊车1台,5吨单梁吊车2台,各工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结束了人工搅拌混凝土、手拉葫芦吊运电杆的历史。
  70年代末,水泥电杆生产列入山东省、青岛市建材系统生产计划,原材料由山东省、青岛市及各县建材部门供应,基本上满足了生产需要,同时各厂仍承担部分来料加工业务。1980年,钢材和水泥全部列入国家计划供应,各厂取消来料加工业务。
  1980年1月25日,青岛市电业局水泥电线杆厂划归青岛市建材工业局管理,并正式办理了移交手续,共移交12米、10米、7.5米的水泥电杆钢模13台(套),职工59人。2月1日,青岛市电业局水泥电线杆厂迁入青岛第四砖瓦厂,定名为青岛水泥电线杆厂。1983年12月27日,该厂与青岛第四砖瓦厂合并改名为青岛建材五厂。
  1987年,青岛市生产水泥电杆的县以上全民所有制企业有2个。其中,青岛建材五厂生产水泥电杆11199根(7082吨);莱西县水泥制品厂生产水泥电杆7182根(4418.6吨)。产品主要销往青岛市区和莱西、莱阳、招远、掖县、即墨、海阳、栖霞、牟平、乳山、蓬莱、黄县等地。
  水泥管 70年代初,胶南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各公社水利队先后建起水泥预制厂,生产用于水利设施的水渠管道、机井管道水泥管。1972年下半年,莱西县电柱厂采用无缝钢管自行制作出1台直径0.2米的水泥压力管管模和1台木制骨架的半机械成型机,试制成功直径为0.2米的钢筋混凝土自应力水泥压力管,当年生产水泥压力管210米。1975年,莱西县电柱厂又自制了直径0.1米和直径0.3米的水泥压力管管模各2台,年产直径0.1米、0.2米、0.3米的承插式自应力钢筋混凝土水泥压力管1076米。1976年,即墨县水泥管厂建成投产。1977年,莱西县电柱厂更名为莱西县水泥制品厂。各厂所生产的水泥管基本上在当地自售。
  1978年,水泥压力管生产列入国家建材部计划,所需的水泥、钢材由国家建材部、山东省建材局、青岛市和各县建材管理部门负责供应。各厂生产的水泥管除满足本地需要外,开始销往惠民、烟台等地区。
  1978年,莱西县水泥制品厂自行制作直径0.4米的水泥压力管管模4台,直径0.3米水泥压力管管模7台,直径0.2米水泥压力管管模4台,新增直径0.4米和直径0.2米的骨架成型机2台。1979年,该厂建成冷拔车间,为水泥管生产提供冷拔钢筋。
  1980年,钢材、水泥等原料供应全部列入国家计划。即墨县水泥制品厂因经营亏损,产品滞销,被迫停产。莱西县水泥制品厂实施设备更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先后新增直径0.5米水泥压力管模2台,直径0.5米骨架成型机1台,增加了直径0.5米的水泥压力管新品种,当年生产水泥管3128米。至1982年,该厂逐步淘汰自制的模县和骨架成型机,共有水泥压力管专业设备34台,其它辅助设备10套,年产水泥压力管达41196米。其中,直径0.2米的13824米,直径0.3米的17468米,直径0.4米的8632米,直径0.5米的1272米。
  80年代,莱西县水泥制品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改进水泥压力管生产工艺,将传统生产水泥压力管的塌实度由4~6厘米降为3厘米以下,以增强水泥压力管的工作压力,解决了多年来承口立面露砂、合缝跑浆、渗水等问题。1982年10月,该厂生产的“沽水”牌0.4×0.4×0.045米承插式钢筋混凝土压力管被山东省建材局评为优良产品;1983年10月,在全国同行业质量检查评比中被国家建材局评为“质量优胜”第一名;同年,又被山东省经济委员会评为优质产品。1982~1988年,该厂生产的自应力水泥压力管连续7年获山东省行业评比第一名;198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1984年获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一名;1984年10月被国家建材局评为优质产品。
  水泥预制构件 1958年6月,青岛市建工局组织部分人员参加国家建工部举办的预应力技术培训班。10月,开始筹建设计能力为年产2万立方米预制构件的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预制加工厂。当时因做预应力筋的钢材十分紧缺,该厂采用低碳冷拔钢丝做预应力筋制成预应力芯棒,生产出首批长5.97米、宽1.49米、厚0.24米的预应力芯棒大型屋面板28立方米,满足了市第一、二、三、四钢厂大型厂房的急需。1959年,该厂新建非预应力台座,开始生产非预应力大型屋面板。屋面板养护采用10台锅驼机并联供汽。同时,采用低碳冷拔钢丝做预应力筋,试制生产出可替代模板的椭圆孔预应力芯板,用于楼板和屋盖,平均每立方米混凝土板可节约钢材2公斤。制作非预应力空心板的芯模用木材做成,在拆装循环使用中构件易塌孔,芯模不易拆装、易损坏、消耗木材量大、周转期长。1961年,该厂试验用钢管做芯棒,成型后马上抽出,缩短生产周期,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节省木材用量,保证了预制构件质量的稳定。此工艺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得到广泛应用,此后空心板的椭圆孔改成圆孔。1963年,该厂在生产非预应力圆孔板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试制预应力圆孔板(预应力空心板),该圆孔板具有抗压、抗裂、抗冲击、强度大等特点,翌年,该产品通过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青岛建筑设计室、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等单位的联合技术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并由青岛建筑设计室编制了标准图集,在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当年,共生产圆孔板5495立方米。
  1965~1970年,该厂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自行设计制造2吨、3吨、5吨门式起重机,解决了生产过程中装运的困难;为解决大型屋面板的钢筋网点焊难题,自行研制出八头钢筋自点焊机,取代传统的单头点焊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焊接质量;自行设计制作出粗钢筋冷拉设备、拔孔机、钢筋多头弯曲机、粗钢筋切断机和钢筋自动调直机等钢筋加工设备,自行研制出张合台座、横梁、砂箱和张锚夹具等生产设备。先后生产出先张粗钢筋预应力30吨、40吨吊车梁和15吨、20吨、30吨后张自锚鱼腹式吊车梁;采用长线台座法生产出0.24米(板高)粗钢筋先张法预应力大型屋面板;生产出不用屋架,直接做房屋盖用的大跨度预应力折板,最大跨度为15米;生产出屋架与房屋板合为一体的预应力大斜槽板;为适应厂房或仓库的承重楼板需要,设计生产出预应力双T(TT)型板;自行设计生产出适应仓库和厂房的自防水预应力斜槽瓦。1966年,青岛预制构件二厂成立,主要产品为水泥平板、过梁、空心板等小型预制构件。1970年,胶南县、平度县等建筑公司及所属公社的建筑队纷纷建厂开始生产预制构件,产品主要有渡槽板、空心楼板、房梁、檩条等。
  70年代初,青岛建筑构件厂为适应建筑结构大型化发展的趋势,自行设计生产出9米跨F型预应力自防水大型屋面板和9米跨吊车梁等新产品。随后又对预应力空心板生产工艺进行改造,设计生产出预应力空心板挤压机。该机自动完成灌浇、振捣、脱模、成型等工序,每分钟生产空心板12~18米,所生产的预应力空心板具有尺寸准确、强度高、生产周期短等特点。1975年,该厂自行设计建成年产3万立方米的阶式自动化混凝土搅拌站。该站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第三层贮料采用电子秤计量,操作台控制,第二层通过3台1000公升强制式搅拌机对石子、砂子、水泥混和搅拌,第一层出料后,构件成型、脱模,每8分钟生产一页屋面板。自动化混凝土搅拌站的建成使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至年底该厂共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14571立方米。1978年,为适应多层厂房大荷载承重楼板需求,设计生产出500公斤/平方米、800公斤/平方米、1000公斤/平方米、1500公斤/平方米的预应力大槽板,并由青岛建筑设计室编入《青岛市标准图集》,填补了承重楼板的空白。70年代末,崂山县各公社、生产队陆续建起水泥制品厂,主要生产空心板、单筋板、大型模板、平板、预制梁和铺路用的六角砖等,生产基本以来料加工以产定销为主。
  1980年,青岛建筑构件厂设计生产出预应力屋面嵌板,填补了《国家标准图集》的空白。平度县香店磷肥厂转产水泥制品,主要产品有水泥花砖、花格、楼板等。1983年,莱西县水泥制品厂根据当地民用建筑的需要,在生产水泥压力管的基础上,采用长线台座法开始生产预应力楼板、檩条等产品,年生产能力为1万立方米。青岛砖厂因产品滞销,投资80万元购置2台强制式搅拌罐、1台钢筋调直机、1台钢筋弯曲机、3台震动机、2辆5吨叉车、1台钢模、1台钢筋对焊机、1台4吨锅炉,开始生产6米、4米、2米、1.5米等规格的混凝土预制空心楼板,至年底共生产预制空心楼板2174立方米。1984年、1985年分别生产预制空心楼板3928立方米和3280立方米。1986年企业转产。1987年,青岛市县以上水泥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共生产水泥预制构件683306立方米。
1.jpg
  石棉水泥瓦 1967年,青岛第二石棉制品厂在生产炉渣瓦的基础上,投资15万元,开始筹建石棉水泥瓦生产线。1969年6月,正式建成小波瓦抄取生产线,采用石棉和水泥为基础原料,开始生产规格为1.8×0.72×0.06米、波距为0.0635米、波高0.016米,重约13公斤的石棉水泥小波瓦及其配套使用的脊瓦,该产品填补了山东省建材产品的空白,当年共生产石棉水泥小波瓦11.3万张。其后,因产品供不应求,每年生产量均以近20%的速度递增。1979年,该厂对厂房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投资16万元,自行设计建成第二条石棉水泥瓦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120~150万张。所需的石棉主要来自辽宁、青海、四川、新疆、安徽等地,所需的水泥由山东省建委按计划拨给,由张店501厂供货。1984年前,石棉水泥瓦40万张由国家统一调配,其余由企业自销,主要销往青岛本地及烟台、潍坊等地。1984年后,石棉水泥瓦产品全部实行自产自销,至1987年销售范围达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987年,青岛市共生产水泥石棉瓦113.1万吨。1988年,石棉水泥小波瓦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2.jpg
  石棉水泥管 1974年,青岛第二石棉制品厂为适应水利建设需要,自行设计建成国内首条3米石棉水泥管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达200~250标公里,生产工艺采用塑法内真空工艺,主要设备有石棉搅拌机、碾压机、打浆机、水泵、网笼抄取机、卷管机、脱芯机、切头机、预硬带、车床等。当年生产石棉水泥管7.2标公里。至1976年,该厂相继开发出供农田喷灌用的中、低压和无压石棉水泥输水管,用于打机井的石棉水泥井壁管,用于屋顶排水的石棉水泥落水管和落水斗等17个品种的新产品;翌年,均通过国家建材总局的技术质量鉴定。1980年,该厂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抄取新工艺,使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当年产量达47标公里。1982年该厂试制成功石棉水泥电缆导管及其套管,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重量轻、不透水、非磁性、强度高、安装方便,广泛用于电力和电信业的电缆保护,产品畅销,当年生产石棉水泥电缆管593.2标公里。1986年,该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70年代和80年代初,生产石棉水泥管的石棉主要来自辽宁、青海、四川、新疆、安徽等地,主要由国家按计划调拨,不足部分由企业自行议价采购;所需的水泥中,40%按山东省建委调拨计划,由张店501厂供应,其余60%需议价购买。80年代中期,所需的石棉、水泥等均按市场价格自行购买,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南京、无锡、天津、郑州、开封等市。
3.jpg
4.jpg
5.jpg

TOP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二章 玻  璃

第一节 平板玻璃


  青岛市的平板玻璃生产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家生产平板玻璃的青岛工农玻璃厂,前身是1954年部分个体摊商筹资3000元,由加工玻璃圆镜、挂镜起家的青岛联成制镜厂。1966年9月,该厂在国家建材部和青岛市Gov的扶持下,由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贷款95万元、市一轻局拨款10万元,发动职工收集废钢铁,利用鞍山钢铁厂拆除的设备材料自行设计建造二机平板玻璃窑炉,12月8日竣工,1967年8月13日正式投产。其建筑面积为?3655.68?平方米,熔化面积67.5平方米,冷却面积83.1平方米,熔化率为每日741公斤/平方米,有2台原板宽1.8米的玻璃垂直引上机,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0万标准箱。当年,共生产3毫米、5毫米的平板玻璃69620标准箱。1968年,共生产各种规格的平板玻璃22.5万标准箱,产品销售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由于该工程投资少、见效快,受到国家建材部的重视和表扬,并将该工程树为国家二机窑的样本窑。1969年11月,在山东省临沂地区召开的全国平板玻璃小窑会上介绍和推广了其先进经验,该厂产品参加了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的成果展,该厂的平板二机窑成为援外的样板窑。
  1970年,胶南县建材厂利用当地资源,在生产日用玻璃的基础上开始筹建平板玻璃车间,1972年建成平板玻璃厂房和横火焰炉型平板玻璃生产线。其后,因资金短缺及燃料、原料未列入国家计划等,1975年才正式投产。该项目总投资额达80万元,系一机平板玻璃窑炉,采用小平拉工艺,熔化面积为32.3平方米,玻璃原板宽1.3米,净板宽1.1米,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标准箱,当年共生产2毫米、3毫米厚的平板玻璃4万标准箱。
  1976年,青岛工农玻璃厂针对二机平板窑炉所产玻璃质量等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将二机平板窑炉改造成四机平板窑炉。改造工程总投资270万元。其中,一轻局拨款100万元,银行贷款126万元,企业自筹44万元。由蚌埠市玻璃设计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50万标准箱,1977年9月正式动工。同年,青岛东方红玻璃厂投资80万元,将2号日用玻璃窑改建成生产2.5毫米的小平拉平板玻璃窑,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500标准箱。1978年10月,青岛工农玻璃厂四机平板玻璃窑改造工程结束。新扩建引上楼和熔化附房4142平方米,切装车间4585平方米。四机平板窑为横火焰分隔蓄热室燃油溶炉,有5对小炉,熔化面积116.16平方米,冷却面积169.8平方米,熔化率为每日960公斤/平方米,设有4台有槽垂直引上机,机宽2.95米,玻璃板宽2.2米。该窑溶化温度、窑压、玻璃液面、油压、油温雾化气压力均实行自动控制。11月7日点火,12月投产。1979年,生产2毫米、3毫米、5毫米的平板玻璃51.15万标准箱,完成工业总产值767万元,实现利润51.63万元,扭转了“文化大革命”以来连年亏损的局面。该工程被评为青岛市建委优质工程。
  各平板玻璃生产厂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有硅砂、矽砂、白云石、石灰石、芒硝、纯碱等。其中,纯碱是国家一类物资,每年各厂根据统一分配指标,由国家统一调拨、基本由青岛碱厂供给,各厂不足的部分以高于国家调拨的价格从青岛碱厂采购;芒硝,各厂按国家分配的指标,由青岛化轻公司代订购货合同。硅砂、矽砂、石灰石、白云石属国家三类物资,由青岛建材公司代订购货合同或厂方直接与生产厂签订供货合同。木材由国家统一分配指标,由青岛木材公司木材厂统一加工成木箱供给,不足部分由山东省计委、建材局及青岛市计委增补指标,购买价格略高于国拨价格。各厂所需的燃料,主要是购自山西大同和山东肥城的原煤;1973年青岛工农玻璃厂率先在山东省内首家改烧重油,按国家统配指标统一调拨,由青岛石油化工厂供给,不足部分由青岛市计委从青岛石油化工厂超产重油中供给,或由厂家用平板玻璃与外地调剂和自购。
  各生产厂所产的平板玻璃属国家统配物资,由山东省建材公司统购,青岛市留成25%。除统一调拨外,部分产品由山东省、青岛市协作办公室负责与外省、市调剂余缺,主要销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山西、广州等地,主要调剂生产用木材、钢材、煤炭、燃油等。
  1980年,胶南县建材厂对小平拉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造,将原一机平板玻璃窑炉改造成二机平板玻璃窑炉,熔化面积增为56.7平方米,玻璃板宽增至2.1米、净板宽增至1.8米,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3毫米平板玻璃20万标准箱。1981年5月,青岛工农玻璃厂更名为青岛建华玻璃厂。
  1983年,胶南县玻璃厂对二机平板玻璃窑炉进行冷修改造,玻璃板宽由原来的2.1米增至2.5米,年产能力增加到25万标准箱,同时安装了余油回收装置和自动换向装置,解决了换向时炉内黑烟外冒及熔化温度、窑压不稳定造成的燃料油浪费等难题,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1984年,青岛建华玻璃厂开始筹建四机无槽垂直引上平板玻璃生产线。1985年3月,四机无槽平板玻璃窑炉的改建工程破土动工,改造建筑总面积11848平方米。其中,翻建改造旧厂房5813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为6035平方米。窑炉为横火焰分隔蓄热室燃油溶炉,有6对小炉,熔化面积94.7平方米,冷却面积945.7平方米,熔化率每日1200公斤/平方米。主要设备有4台无槽垂直引上机,机宽3.67米,玻璃宽2.9米;另配有原板自动切割机和真空掰板机。该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60万标准箱/年。其中,白色玻璃30万标准箱,彩色吸热玻璃30万标准箱。还投资148万元,从比利时托雷多公司引进全套原料计量和混合设备,通过微机控制,提高配料计量的精度和混合料的均匀度。1985年,青岛玻璃厂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产品滞销。该厂1977年以来累计生产平板玻璃3.5万标准箱,至是年8月,被迫停止平板玻璃生产。1985年后,各厂所需的芒硝、木箱等不再由国家统配,改由企业自购。各厂所产的平板玻璃亦由国家统购改为企业自销。由于山东省内平板玻璃市场趋于饱和,各厂纷纷拓展外地市场,约60%的产品销往外省市,主要销往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及上海等省市,约20%在青岛销售,其余销往烟台、潍坊、诸城等地。
  1987年3月23日,青岛建华玻璃厂四机无槽垂直引上平板玻璃生产线点火,5月正式投产。至年底,生产5毫米白色玻璃25万重量箱。全市共生产平板玻璃843494标准箱。
1.jpg

TOP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二章 玻  璃

第二节 其他玻璃


  青岛市研制、开发、生产其他特殊玻璃产品始于70年代初,先后开发生产出光学玻璃、磨光玻璃、双层熔接中空玻璃、压花玻璃、钢化玻璃等新产品,新产品投产后多因质量低、技术性能差、成本高、销路不畅等因素,时间不长即停产,有的研制成功后未投入批量生产。至1987年,全市仅有青岛四方钢化玻璃厂仍在生产钢化玻璃,其他产品均已停产。
  光学玻璃 1970年,胶南县建材厂开始研制光学玻璃,同年12月经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投资17万元从陕西省铜川市购买铂金3.7公斤,在上海市光学玻璃研究所的帮助下,于1971年研制生产出Ldk8型光学玻璃?1000?公斤,该产品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后因技术和设备条件所限,产品质量不稳定,销售不畅,于1972年停止生?产。 
 ?磨光玻璃 1970年,青岛市物资局建材公司筹资25万元,自行研制出4台平板玻璃磨光机,开始生产5~6毫米磨光玻璃。1973年,由于磨光机技术性能差,所产磨光玻璃不平整,产品滞销,无法继续生产,将4台磨光机移交给青岛工农玻璃厂。
  双层熔接中空玻璃 1971年,青岛工农玻璃厂研制成功双层熔接中空玻璃。该产品具有节能、隔热等性能,但因熔接、抽空等技术难度较大,成品率较低等原因,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压花玻璃 1979年,胶南县建材厂投产压花玻璃新产品,因销路不畅,在生产880296标准箱后,于1981年8月停产。
  钢化玻璃 1985年,青岛四方打火机厂试验成功钢化玻璃,并开始批量生产,该厂更名为青岛四方钢化玻璃厂。1987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2万元,有职工124人,实现年产值12万元,生产钢化玻璃2279平方米。

TOP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三章 砖瓦石灰砂石

第一节 砖  瓦


  青岛地区砖瓦生产历史悠久,建置初期,窑工以木质砖瓦模手工操作制坯,以柴草为燃料,用马蹄型小土窑焙烧,主要生产青砖和小弧瓦。
  德国侵占时期,1898年德国人在中山路与堂邑路接壤处设立节成窑厂,建成青岛第一座轮窑,砖瓦业引入机器生产。此地亦被称为“大窑沟”。同年,德国买办魏希成在胶县麻湾河口开办大成窑厂,用德国产的瓦机制作平瓦,再用德式轮窑焙烧,所生产的平瓦专供青岛城区建筑德式楼房。德国人还在孤山、沙岭庄分别设立砖瓦厂,均备有50马力原动机。至此,青岛机制砖瓦业已初具规模,每年生产砖、瓦600万块(页)。
  近代青岛民族机制砖瓦,最早始于1913年3月刘明卿投资2.6万元在湖岛村开办的祥利窑厂。有工人141人,职员7人,窑田面积90亩。主要生产设备有功率40匹的电机2台,制砖机1台,制瓦机1台,制泥机1台;年产砖170万块,瓦30万页。该厂是山东省民族工业最早的机制砖瓦厂。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日本人开始在青岛设厂经营砖瓦窑业。1914~1919年,先后建有孤山窑厂、青岛地所建物株式会社、东华公司青岛支店、岩城商会、村本炼瓦工厂等。民族砖瓦业有1914年刘子山在大窑沟建立的复合永窑厂,后因周围土源用尽,窑厂迁至红石崖,生产设备有小土窑5座,占地面积20亩,砖棚2座(可容纳砖坯100万块),有职工70名,以手工制作砖坯,再经土窑焙烧,年产砖300万块。1918年采用沽河的泥土开始生产瓦,主要设备有手摇压瓦机,年产瓦30万页。所生产的砖、瓦皆用船运往青岛市区销售。至1921年,同风、永记、春记、裕兴和、德源泰、义和祥等窑厂先后建立。其中,王殿甲、戴玉生、魏殿臣1921年在复合永窑厂以东合伙成立同风窑厂,占地面积60亩,有土窑6座,砖棚1座(可容纳砖70万块),瓦棚3座(可容纳瓦3万页),有职工200人。年产砖250万块、瓦20万页。所产的砖是手工操作制坯,瓦是用手摇压瓦机制坯,后改用马拉压瓦机制坯。义和祥窑厂有工人300余名,土窑10座,瓦棚5座,德国产制瓦机1台、汽力机2台,年产砖150万块,瓦100万页。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各地及江苏省等地。1922年,复合永窑厂投资兴建1座轮窑,使砖的年产量由300万块增加到500万块,工人由70名增至360名,占地扩大到70亩。1922~1924年,谦盛合、泰记、玉昌、公兴义等8家窑厂相继设立,共建有土窑30余座。其后,由于砖瓦业竞争激烈,谦盛合等8家窑厂先后停产关闭。30年代,随着青岛市区大规模城建需要,一批较有实力、规模较大的砖瓦窑厂相继设立。1930年有益丰窑厂,1931年有福兴窑厂,1932年有和丰窑厂、永盛和窑厂、全盛窑厂,1933年有双合盛窑厂、春和窑厂,1934年有利和窑厂、大兴窑厂,1935年有三盛窑厂、万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具备一定规模的砖瓦窑厂已有30余家,规模较小的砖瓦窑遍及周围各县,青岛市的砖瓦业进入兴盛期。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本人强行霸占或控制中国人开办的砖瓦窑厂。1939年10月,日本人为保证军备需要设立青岛窑业组合,强制30多家砖瓦窑厂投资525万元组建窑业组合,理事长、副理事长、监事均由日本人担任。加入组合的砖瓦窑厂的产品按统一定价,统一调配销售。日商也乘机纷纷开办砖瓦厂,垄断窑业生产。至1940年,日商先后独资、合资开办了光正窑厂、青岛窑厂、祥裕窑厂、谦和窑厂等10余家砖瓦生产厂,雇用中国劳工500余名,1942年最多时雇用1820名。在日本人的垄断控制下,民族砖瓦窑业生产日益萧条,新开办的砖瓦厂寥寥无几。日占末期,日商开始将经营的窑厂转让给中国人。1944年秋,日商尾成一二将裕兴窑厂转让给黄方亭等5人,共转让土地43.2亩,小土窑4座,全部资产作价日伪联币100万元。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1946年10~11月,日商将其独资、合资的部分窑厂以折价和招标的形式出售。中华制炼瓦厂折价出售给姜星五;光正窑厂折价出售给青岛市社会局;青岛窑厂出售给曲昆峰,定名为建中窑厂;孤山窑厂出售给青岛市Gov;山东窑业株式会社所属窑厂折价出售给私立胶澳中学;谦和窑厂通过招标售给于守业等。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市政当局无暇顾及城市建设,青岛的民营砖瓦窑厂经营十分困难,大部分窑厂停产歇业。1947年,仅存民营砖瓦窑厂11家,职工46人。
  青岛解放后,砖瓦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二军后勤部生产合作社接管了光正窑厂,改称三二合作社田家村窑厂,开始手工生产砖瓦,当年产砖43万块。1950年1月,青岛建筑公司用25匹布作价购买了孤山村的旧窑厂和部分土地,成立青岛市第一个国营砖瓦厂——青岛建筑公司窑厂。修复了残破的房屋,投资新建了部分厂房,建成小土窑1座、大土窑8座,新增制瓦机和搅泥机等设备,3月15日正式投产,当年生产砖243万块,瓦43万页。同时,海军青岛基地某团和基地供应社协同承租了私营立兴窑厂,更名为海军青岛基地供应社建华砖窑厂,4月1日正式投产。10月25日,该厂与山东军区后勤部生产处生建公司青岛分公司合并更名为生建窑厂,有职工79人,当年产砖799万块。1951年初,胶州专署接管已停产歇业的私营同合窑厂,招收工人30名,经修复于3月正式投产,定名为红星窑厂,并在青岛市沧口区设立办事处,产品主要销往青岛市区;8月1日,该厂划归胶县实业公司更名为益民窑一厂;当年产砖366.4万块、瓦23.7万页。1951年3月,崂山郊区办事处在接管的私营小砖瓦厂基础上建立崂山窑厂,设备主要有小土窑1座、手摇压瓦机1台。9月1日开始生产,产品主要有砖和脊瓦;其后,该厂在赵哥庄南侧征购土地,建成小土窑6座,新增平瓦手摇压瓦机2台,定名崂山窑厂总厂,原厂为分厂。同年,三二合作社田家村窑厂更名为公营沪记公司窑厂。胶县益民窑二厂在原义和祥窑厂基础上成立,至1952年建起小土窑3座,新增制砖机1台、制瓦机1台,当年产青砖31.7万块、青平瓦60.1万页,实现工业总产值5.5万元。1951年,被接管的原胶县三友窑厂更名为胶县叶家窑窑厂。莱西县水集砖瓦窑厂建立,翌年建成马蹄窑3座,新增制瓦机3台、搅拌机1台、25马力柴油机1台,有工人328名。1952年4月,山东省工业厅将接管的复合永窑厂的部分设备修复后,并入益民窑一厂。使该厂拥有轮窑2座(16门、20门各1座)、蒸汽锅炉1台、制砖机1台、制瓦机2台,主要生产手砖、机砖、平瓦、脊瓦、半瓦等产品,砖由轮窑焙烧,瓦由小土窑焙烧,当年生产红机砖440万块、红手砖572万块、瓦122万页,价值40.1万元,固定资产37.8万元(原值),有职工295人。1952年5月,青岛市人民Gov将接管的合丰窑厂更名为水清沟窑厂,该厂有职工108名,主要设备有砖窑1座、制砖机1台、电机1台。6月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后,国营和公营的青岛建筑公司窑厂、沪记公司窑厂、生建窑厂、崂山窑厂划归该公司管理,并分别命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窑厂、第二窑厂、第三窑厂、第四窑厂。1952年,胶南藏马土产百货公司投资建立藏马益民窑厂,主要设备有土窑4座、制瓦机1台(用畜力带动)、瓦棚1座,固定资产2万元。同年9月,平度县成立建国窑业生产合作社,翌年投入生产,至年底生产红砖23.8万块、瓦7.7万页。
  1953年4月,青岛建筑工程公司厂务处组建成立青岛建筑材料公司,原直属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的第一、二、三、四窑厂分别更名为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二、三、四窑厂。同年,青岛市窑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下设制砖、制瓦、石灰车间。1954年,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三窑厂停产。同年11月1日,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二、四窑厂与明水灰石厂合并成立青岛砖瓦窑厂,共有职工627名,成为青岛市唯一的大型砖瓦生产企业,产品主要供给全市大型建筑工程。在生产中通过推广“岗查连科码窑法”,使红砖的耐压力由97公斤/单砖提高到124公斤/单砖,耗煤量由1953年的0.23公斤/块降至0.20公斤/块以下;通过推广“五三综合快速烧窑法”,改密码为稀码,使日产砖由2万块提高到4万块。通过推行作业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严格产品等级,使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在红瓦生产中采用隔年土,经陈腐工艺处理,使平瓦具有轻、薄、抗折、不透水等良好性能。同年经国家建工部质量检测为全国第一名,并授予质量一等奖,该产品被用户誉为名牌货,畅销山东省内各地,远销内蒙古、北京、哈尔滨等地。12月,该厂推广山东省工业厅小窑生产“上密下稀、烧到顶、烤到底,添煤量少勤添、定时定量”的先进经验,使产品一等品率由69.6%提高到81.24%,二等品率由10.18%降至8.86%,废品率由20.2%降至9.9%。至年底共生产砖?2457.6?万块,瓦135.7万页。1954年,莱西县水集砖瓦窑厂年产红砖达104万块,红瓦77万页。益民窑一厂更名为胶南县红石崖窑厂,生产中推广“五三综合快速烧窑法”,改进了制砖机等设备,同时推行生产作业计划,实行区域负责制,收到良好效果。但因全市基建规模减小,导致产品积压严重,7月底停止半品坯的生产,停窑1座,当年生产红砖172万块、脊瓦3万页。1955年,青岛砖瓦窑厂推广了“水冷却降温法”、巴斯卡科夫“大洞码窑法”及冷却带废热气的利用等先进经验;将三车间的横炉窑改为竖炉窑,使每千块砖煤耗降低31公斤,破碎率由4.79%降低到2.9%,并使每窑烧成时间缩短8小时,提高了烧成周转率。当年,共生产砖2400.2万块、瓦150.1万页;1956年,共生产砖2550万块,瓦176.5万页。1956年10月1日,胶南县红石崖窑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其后又与胶南藏马益民窑厂合并,改名为青岛海西砖瓦厂,增加瓦轮机、旋床、高压锅炉、汽力机等设备,有职工323名。当年产砖1477.5万块,瓦277.7万页,实现产值70万元,成为青岛市砖瓦生产的骨干企业,所产的粘土瓦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即墨县拨款7万元,21户砖瓦手工业、小业主合股4万元,共同成立即墨县西城汇窑厂,主要设备有压瓦机3台、轮窑1座,有职工150名,主要产品为粘土砖、平瓦、脊瓦,1957年共生产砖32万块、瓦426万页,完成产值33.1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
  青岛市的私营等砖瓦窑厂亦陆续恢复生产。1949年下半年双合盛窑厂首先恢复生产砖瓦。同年秋益丰窑厂开工,时有工人25名,以生产手坯砖为主,主要设备有20个门子的轮窑1座,内燃式小型制砖机1台,年产砖120万块。1950年,万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三盛窑厂、裕兴窑厂也相继恢复生产。万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制砖机、制瓦机各1台,16门子的轮窑1座;三盛窑厂有16门子的轮窑1座,内燃式制砖机1台,手摇压瓦机1台;裕兴窑厂有18门子的大窑1座,内燃式制砖机1台。双合盛窑厂增加制砖机1台、40马力电机1台,建机房1座,使原手工生产转为机器生产。1951年,万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机制砖、红瓦、脊瓦等,翌年8月1日,该公司更名为公私合营万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52年,青岛郊区的私营企业有60余个。1953年,裕兴窑厂制瓦车间独立,成立新兴瓦厂。1954年,公私合营万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改为公私合营万丰窑厂。私营的砖瓦生产企业大多效益不佳,生产时开时停,有的长期拖欠工人工资,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企业的发展。1956年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初级阶段改造,双合盛窑厂、三盛窑厂、益丰窑厂、裕兴窑厂和新兴瓦厂申请并实行了公私合营。11月,五家私营窑厂正式合并成立公司合营青岛双合盛窑厂。公私合营后,该厂新增电动大型制砖机1台及配套供电设备,将原人力制砖机改为电动制砖机。公私合营前五家私营窑厂共生产砖466万块、瓦108万页,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共生产砖2444万块,瓦97万页。1956年,中共青岛市委窑石业对私改造领导小组在完成对砖瓦、石材业的私营企业改造后,宣布由国营青岛砖瓦窑厂和公私合营双合盛窑厂、万丰窑厂及部分石厂成立青岛窑石总厂。1957年3月1日,青岛市窑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分社改组,成立制砖社、制瓦社等,翌年由合作社改为合作工厂,其中制瓦社改称李村窑厂。
  在此期间,煤炭被列为国家调拨物资,各砖瓦窑厂所需的煤炭由原来自行采购,改为按生产计划由上级按分配指标调拨,不足部分由企业自行解决。所产的砖瓦仍以自销为主,销售地基本为青岛市区及周围各县,少数产品销往江苏、内蒙古、北京、上海等地。
  1958年3月1日,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成立,青岛窑石总厂和青岛砖瓦窑厂随之撤销。3月27日,青岛砖瓦窑厂一车间改为青岛地方国营水清沟窑厂,二车间改为青岛地方国营楼山后窑厂,三车间改为青岛地方国营流亭窑厂,四车间改为青岛地方国营石灰窑厂。同月,公私合营万丰窑厂因土源断绝,并入公私合营双合盛窑厂,使双合盛窑厂职工达879人。同年,双合盛窑厂试制成功烟囱砖、七孔空心砖、陶瓷砖、耐火砖等新产品;流亭窑厂又试制成功大筒子瓦、小筒子瓦、大左翅瓦、大右翅瓦、中左右翅瓦、小左翅瓦、小右翅瓦、檐瓦、鞍子瓦、斜钩瓦、挂钩瓦11种新产品,解决了青岛市人民Gov大楼修缮工程缺异形瓦的难题。1958年12月,胶县麻湾窑厂(1954年为胶县益民窑厂)与叶家窑厂合并,定名为胶县第一窑厂,新增制瓦机2台、制泥机1台,年产砖达72.9万块、瓦363.5万页。同年,平度建国窑业生产合作社改名为平度县耐火器材厂,开始生产耐火砖和其他耐火材料;翌年改称平度县砖瓦厂,恢复生产普通砖瓦,当年生产砖120万块、瓦38万页,实现工业产值10万元。由于受大跃进影响,各县的社、村纷纷兴办砖瓦厂,胶县、平度县和即墨县的社、村开办的砖瓦厂或窑业合作社有近30个先后生产砖瓦。1959年,莱西县水集砖瓦厂年产红砖57万块,红瓦65万页。1959年10月1日,楼山后窑厂因无土可挖而停产,其资产移交给流亭窑厂。同年,胶县第一窑厂投资6万元,在城南土山上建起占地4万平方米的城南砖厂,主要设备有制砖机1台、土窑4座。
  1960年,莱西县水集砖瓦厂停止生产砖瓦;青岛海西砖瓦厂划归胶南县,更名为胶南县红石崖砖瓦厂;即墨县西城汇窑厂被划归崂山县,定名为崂山县西城汇窑厂。1961年,原叶家窑厂从胶县第一窑厂分出,其原有人员和资产一并迁出;8月,城南砖厂从胶县第一窑厂划出,使胶县第一窑厂的生产受到重创,加上国民经济困难,1960~1962年只生产砖4.1万块。1962年3月,平度县砖瓦厂改称平度县砖瓦土陶生产合作社,生产砖瓦、泥罐、泥盆等产品。3月27日,青岛地方国营流亭窑厂更名为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砖瓦厂,青岛地方国营水清沟窑厂更名为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第二砖瓦厂。1963年8月,青岛市建材公司第一砖瓦厂在小水清沟村新建红砖生产车间,12月竣工,翌年正式投产,投产后定名为青岛第三砖瓦厂。1964年,青岛市在各砖瓦厂中推广内燃烧砖法。青岛第三砖瓦厂在内燃烧砖的基础上新建隧道干燥室,改变原自然干燥法,开始利用内燃烧砖的余热干燥砖坯,使砖的日产量由5万块提高到8万块,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煤耗由原每万块砖1000公斤降到700公斤以下。同年11月,双合盛窑厂针对欠火砖量大,产品合格率低等问题,根据水泥立窑“差热煅烧”法的原理,结合轮窑烧砖的具体情况,在内燃烧砖的基础上,试验成功“内燃”与“内燃差热”相结合的烧砖新工艺,基本解决了轮窑易于散热部位的欠火砖的难题,使产品合格率由75%提高到90%,煤耗亦显著下降,每千块红砖平均煤耗降为16.31公斤,比内燃烧砖法降低71.2%,比外燃烧砖法降低81%。同时,该厂实现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10项,其中有自动电车运泥爪、自动割瓦边刀、自动送板机、大窑自动降温离心喷雾器等,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将一车间改建为炉渣砖车间,利用锅炉废渣与石灰及少量石膏按一定比例混合,经粉碎、湿碾活化、加压成型,生产出新型炉渣砖。胶县第一窑厂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并更名为胶县麻湾窑业社。
  1965年,胶县投资3.2万元建成砖瓦合作工厂,有职工90人,主要靠手工生产,有容纳5万块砖的土窑1座,容纳2万页瓦的土窑2座,人工压瓦机1台,3号制砖机1台,翌年3月正式投产。1966年4月与迎建窑业社合并,改称胶县砖瓦厂,当年生产砖215万块,瓦520万页,完成工业产值40.8万元。5月,青岛双合盛窑厂炉渣车间独立,成为青岛第一硅酸盐砖厂,月产炉渣砖80万块;青岛第一砖瓦厂二车间独立,成为青岛第四砖瓦厂。9月,双合盛窑厂更名为青岛砖厂;青岛第一硅酸盐砖厂因生产炉渣砖亏损,开始生产石棉制品,9月28日更名为青岛第二石棉制品厂。同年,各砖瓦生产厂纷纷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青岛第三砖瓦厂将码车的横坯改为立坯烘干,使成坯率由50%提高到90%以上;青岛第一砖瓦厂创造出“坯亭晾瓦法”,替代传统的现场晾瓦法,保证了雨季正常生产,提高了成坯率;青岛砖厂创出“四密一稀、中间大洞、火眼拉缝”的码窑新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胶县麻湾窑业社将石膏模改造成钢模,同时将原焙烧工艺由外燃焙烧改为内燃焙烧,开始生产红砖红瓦。平度县砖瓦土陶生产合作社复更名为平度县砖瓦厂,当年共生产砖33万块、瓦97万页,实现工业产值7.7万元。同年11月,胶县砖瓦厂拆除土窑,开始建造30门轮窑,翌年3月竣工投产;实现出装窑平出平进,出装砖瓦改用胶轮车子,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烧窑时改为窑顶加煤,实现装砖、烧煤、出砖三同时,提高了作业效率。
  1967年,胶县第一窑厂新建大轮窑1座替代原小土窑,新增制瓦机2台、制砖机1台,由电力作业替代手工操作,使生产得到大幅度提高。胶县砖瓦厂采用新工艺,在砖坯中掺加煤干石细粉,改外燃焙烧为内燃焙烧,收到较好效果。1968年3月,胶县砖瓦厂学习青岛第一砖瓦厂的制瓦新工艺,由原小凉瓦法改为坯亭凉瓦法,使凉瓦工序缩减5道,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年,青岛第二砖瓦厂因无粘土原料而转产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由山东省投资建设的青岛砖厂灰沙砖车间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0万块。后因氧化技术等原因,产品质量不过关,加上生产成本高,致其后两年累计亏损27万元。1969年,莱西县水集砖瓦厂移交给莱西县管理,更名为莱西县砖瓦厂。1970年初,崂山县西城汇窑厂因土源告罄,迁址崂山县棘洪滩,更名为崂山县第一砖瓦厂。5月,胶南县红石崖砖瓦厂更名为胶南县建筑材料厂。1971年,莱西县砖瓦厂建成26门轮窑1座,全部淘汰了马蹄窑,结束了土法烧窑的历史。翌年生产红砖708万块,瓦135万页。完成产值35.82万元。1971年,平度县砖瓦厂迁厂址,新建22门轮窑1座,当年产砖456.1万块、瓦42.1万页。1972年,胶县麻湾窑业社新增自动瓦机1台,年产砖638万块,瓦286万页。1972年,青岛砖厂灰沙砖车间改进制砖生产工艺——改氧化为蒸汽养护,生产开始扭亏为盈,同年新建第二个灰沙砖车间。1973年8月,青岛第三砖瓦厂因无粘土原料而停止生产砖瓦。同年,胶县砖瓦厂经反复试验制成瓦机打油机、自动上泥瓦、自动割泥条和自动扒板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1974年,为进一步解决青岛市区地方建筑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青岛市革命委员会采取“一次借款,三年还清”的办法,由市建材工业公司扶持崂山县午山、浮山后等生产队新建砖厂6个。莱西县砖瓦厂将26门轮窑扩建为36门,红砖产量达1031万块、瓦107万页;翌年,将原280型制砖机改为380型,砖焙烧结由外燃烧结改为内燃烧结,使产量大幅上升,年产红砖达?1607?万块。1975年青岛第一砖瓦厂因粘土断绝而停止砖瓦生产,转产玻璃纤维产品,改名为青岛玻璃纤维厂。1976年2月,胶南县海崖公社砖瓦厂建成,主要设备有350型制砖机1台、22门轮窑1座,生产采用露天制坯、自然干燥法,年设计生产砖600万块;11月,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胶南县砖瓦厂。同年9月,胶县砖厂开始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红砖2000万块;至1978年试投产,总投资204.6万元,建有隧道窑2座。1976年,胶县砖瓦厂投资5000元,针对过去冬、夏及雨季砖瓦坯的含水量高,入窑后潮气存入窑内,出现火度低,烧程慢,色泽差,破碎率高等问题,自行设计制作排潮机和排潮道,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砖瓦产量提高5%。1977年,该厂建造引风道1000余米,自制余热风闸100余个,采用余热烘干新工艺,将轮窑余热通过引风道引进大棚,加快砖、瓦坯的干燥速度,提高瓦棚的周转利用率1.5倍。同时又解决了轮窑余热散发慢、出窑工在70℃高温下工作的问题;后又投资1.9万元新建24门小轮窑1座,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胶县建筑材料厂改称胶县瓦厂;平度县砖瓦厂迁厂址并新建36门轮窑1座,当年共生产砖1033万块、瓦132万页,完成产值48.4万元,实现利润1.87万元。1978年3月,胶县砖瓦厂为扩大生产规模,新增辊压式400型压砖机1台,7月扩建18门轮窑1座,使年产砖能力达到1000万块。1979年,青岛砖厂所产的灰沙砖被山东省建材局评为优良产品,同年共生产灰沙砖5674万块。1979年2月6日,青岛第三砖瓦厂转产玻璃钢制品,更名为青岛玻璃钢厂。10月,胶县砖厂因烧成工艺不过关,产品质量低劣,且成本高出其他企业1倍,将隧道窑关闭,改用轮窑生产普通粘土砖;11月,贷款14万元新建20门轮窑1座,翌年5月建成投产,由于企业生产管理不善,亏损7.6万元。1979~1980年,胶南县砖瓦厂新装YW—77型制瓦机1台,新建瓦棚9座,利用当地粘土试制红瓦获得成功,年生产能力为400万页。1980年,胶县砖厂新建20门轮窑投产。胶南县建筑材料厂的粘土瓦在全国粘土瓦质量评比中获第三名。胶县砖厂投资3.5万元,开始研制内燃瓦,翌年6月试制成功并投产。1981年3月,胶南县砖瓦厂将原辊压式制瓦机改造成板压式,使台时产量提高15%,平均节电13.4%。同年,胶县砖厂经过企业整顿,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生产经营出现转机,全年盈利1万元,共产砖770万块。莱西县砖瓦厂因土源告罄迁至望城镇西贤都村,并由县属企业转为县、社、队三方联营企业,翌年新建16门轮窑1座,其后因产品滞销,生产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至1983年累计积压砖200万块。1982年9月,青岛第二石棉厂因炉渣原料缺乏而停止生产炉渣砖。同年,胶南县砖瓦厂拆除2座旧轮窑,新建起1座38门轮窑。新轮窑通道呈椭圆型,各窑室均与总焰道相通,可随时燃烧连续生产,且烧出的砖瓦质量好,煤耗低。胶县瓦厂改称胶县麻湾窑厂;胶县砖瓦厂生产的150号粘土砖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优质产品。1983年,胶县麻湾窑厂、胶县砖瓦厂对制瓦工艺进行改造,改外燃焙烧为内燃焙烧。在瓦坯中掺加煤矸石细粉,增强了成品抗折能力,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缩短了瓦坯的焙烧时间,节省燃煤。由于建筑市场对红砖的需求增大,郊区各乡镇纷纷建厂开始生产红砖,相对市区砖瓦生产厂而言,占有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势,产品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而市区各厂因国家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实行自产自销,因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产品大量滞销。同年10月,青岛砖厂因灰沙砖滞销而被迫停产,12月27日更名为青岛建材一厂。同日,青岛第四砖瓦厂转产,更名为青岛建材五厂。至此,青岛市区的砖瓦生产企业全部转产。
  1984年,平度县砖瓦厂的红砖被评为全国优良产品;胶县砖瓦厂所产的砖、瓦在山东省同行业评比中被评为第一名。同年,胶县砖厂投资5万元将20门轮窑扩建为32门轮窑,翌年5月1日建成投产,使红砖的日产量由4万块增加到8万块,当年生产粘土砖1301万块、平瓦61万页,完成产值65万元,实现利润5.9万元。1985年,胶县麻湾窑厂更名为胶县建筑材料厂;平度县砖瓦厂所产的红砖被评为山东省优良产品;胶县砖瓦厂狠抓节能工作,使每万块(页)综合耗标准煤降低到261公斤,综合耗电249千瓦时,达到同类企业的节能降耗先进水平。1986年,胶县砖瓦厂生产的普通粘土砖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其窑炉被山东省建材局定为特级窑炉,1987年被评为国家建材系统二级节能企业。
  1987年,青岛市共有9个县级以上砖瓦生产企业,砖年生产能力均在1000万块以上,瓦分别在100~1000万页,当年共生产砖10682万块,瓦4270万页,实现产值1336万元。胶州市有乡镇砖瓦生产企业100个,共有职工9499名。其中,乡镇办企业17个,村办企业83个。莱西县有乡镇以下砖瓦生产企业98个,年产砖41400万块,瓦7300万页。其中,乡镇办企业20个,村办企业78个。即墨县有乡镇以下砖瓦生产企业113个,年产砖36435万块,瓦1364万页。其中乡镇办企业9个,村办企业104个。全市共产砖38.64亿块,其中,乡镇企业达37.57亿块;共产瓦2.62亿页,其中乡镇企业为2.19亿页。

TOP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三章 砖瓦石灰砂石

第二节 石  灰


  明朝赵殷姓由云南迁来胶南,立村(后称石灰窑村)烧石灰,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烧制石灰主要方法为借坡挖洞筑窑,以柴草烧制,每窑次一般产石灰200~500公斤。清朝末年,莱西县望城镇、潭格庄亦建有石灰窑,采用当地的石灰石做料,一次性上足料,用松柴烧制,烧成后拆除另装。
  20世纪30年代,烧制石灰开始采用煤炭做燃料,石灰产量迅速提高,每窑的产量平均达1万公斤,有的窑户每年可烧三四十窑。40年代,胶南县七宝山村群窑密布,村民中有专业烧窑的,有利用农闲烧窑的,石灰业已有较大规模。胶县的石灰生产多为砖瓦业的附带生产项目,专门从事石灰生产的窑业户仅有两家,石灰石自外地采购,以焖窑烧制石灰,每窑烧制周期为7天(堆石1天,烧窑3天,冷却3天),装窑、出窑均靠扁担、大筐手工操作。青岛各石灰窑(厂)所需的原料多数利用当地资源,自采自用。胶南县各窑(厂)主要采自七宝山、王台一带,以七宝山的石灰石为最佳;莱西县主要采自潭格庄、柳连庄一带;其它县基本从周围各地购买。石灰的销售因受运输条件的限制,主要销往本地、邻县及青岛市区,销往外地的多以设栈(点)方式销售,胶南县的敦信堂、承德堂等6处堂号分别在胶县、诸城等地设栈销售石灰;销往本地的靠“等客上门”或集市销售。
  青岛解放后,1950年青岛建筑公司窑厂成立,在生产砖瓦的同时开始生产石灰,当年产石灰270吨。1951年10月,青岛沪记公司窑厂在章丘县明水镇建成,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生产石灰,当年即生产石灰400吨。1952年7月,青岛建筑公司窑厂和青岛沪记公司窑厂分别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窑厂和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明水灰石厂。是年,明水灰石厂经改造后计有盆窑、瓮窑19座,年产石灰4134吨。同年8月1日,新生窑厂、建设窑厂、劳工窑厂合并成立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五窑厂,厂址设在原新生窑厂,生产设备有盆窑11座,瓮窑8座,当年产石灰6686吨,实现产值227324元。1952年该厂因市商业局拟建沙岭庄仓库而停产搬迁,1953年其全部资产、人员并入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窑厂。4月,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窑厂和明水灰石厂分别更名为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窑厂和明水灰石厂。1954年1月18日,因明水灰石厂所产的石灰在销往青岛时经常变质,明水灰石厂将大部分资产和人员回迁至沙岭庄火车站附近的大沙路13号,更名为国营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灰石厂,原厂为其分厂。8月,由于石灰销路不畅,明水分厂撤销。11月1日,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窑厂和灰石厂并入国营青岛砖瓦窑厂,成为第一车间和第四车间,当年其分别生产石灰2355吨和8022吨。同年,胶南县供销社在七宝山建立石灰窑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月23日,胶县成立城南窑业生产合作社,用焖窑生产石灰,同时生产砖瓦,同年共生产石灰1804吨;翌年,将砌石焙土烧制石灰的焖窑改为筒窑,以煤为燃料,装料、烧制、出窑间歇式作业。1957年,青岛砖瓦窑厂四车间对石灰烧制工艺进行改造,自行设计施工将原两盆窑改为竖窑。窑身呈圆柱形,中间最大直径4米,炉高16米,炉体分预热带、煅烧带、冷却带和出灰四部分,炉体用普通红砖砌成,石灰石和煤由上部添加,底部出石灰,平均每4小时为一生产周期,每座竖窑日产石灰20吨,比原来产量提高50%,每吨石灰的平均煤耗由423公斤降到250公斤。明火窑(盆窑)生产时,工人经常头顶烈日在40℃~60℃高温的恶劣环境下作业,改建竖窑后,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强度得到较大改善。1959年,在济南召开的全国石灰生产现场会上,会议介绍并推广了该厂竖窑烧石灰的先进经验,认为该厂竖窑产量高、质量好、煤耗低;改间歇作业为连续作业;较好地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强度,属国内首创。会议将其竖窑烧制石灰的工艺规程定为全国竖窑须执行的规章制度。其具体规程是:一、入窑的石灰厚度不超过10厘米。二、对各种煤种的更换必须先经小窑试验后,再确定耗煤量。三、定时(4小时)定量出石灰,使隔带平衡。四、每层煤实行差热煅烧(中部和边部各三分之一)。1958年,青岛钢厂、青岛生建机械厂、青岛化工厂、青岛油漆厂等企业先后开始生产石灰。3月,青岛砖瓦窑厂四车间划归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领导,厂名定为青岛地方国营石灰窑厂,成为市区唯一的全民所有制石灰专业生产厂,当年共生产石灰9450吨,完成产值44.8万元,实现利润7.3万元。1958~1959年,为扩大生产,先后新建5座45立方米的竖窑,年生产能力达3.8万吨;装窑改用卷扬机、小推车,大大的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生产效率提高30%。1958年胶南县石灰窑业生产合作社共有漏窑3座、焖窑10余座,有职工53人,年产石灰1.2万吨。胶县艾山公社新建一石灰厂,用筒窑烧制石灰,当年生产石灰800吨,完成产值3万元,实现利润0.5万元,1961年因产品滞销而停产。
  1960年12月,青岛市冶金工业局为开发胶南县七宝山的石灰石资源,征地80亩,建立青岛七宝山石灰矿。翌年,该矿因工业调整被迫下马。1962年,青岛地方国营石灰窑厂更名为青岛建材公司石灰厂。1964年,该厂将石灰窑的通风改为电动鼓风机送风,使每吨石灰的煤耗降为191公斤。1965年,装窑改用轨道矿车,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利用石灰烧制过程中分解的二氧化碳试产碳酸钙新产品,当年共生产碳酸钙4吨。1966年1月10日,青岛市建材公司石灰厂改名为青岛石灰厂。1967年,该厂在向上海、北京等地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勤出勤装、定时定量、压住边火、分清三带”的先进经验,使每吨石灰耗煤降为183公斤。1969~1970年,又先后淘汰了原有的45立方米的竖窑,新建160立方米大竖窑和55立方米的抽气窑,使石灰的产量大幅提高,1971年共生产石灰26277吨。
  70年代,随着建筑需求的增大,青岛的石灰生产有较大发展。1970年,青岛砖厂开始生产石灰,至年底共产石灰3207吨。同年9月,崂山县石灰厂成立,有土窑1座、职工22人。同年,胶县麻湾窑厂在胶东火车站北侧建起2座土石灰窑,成为其北车间,年产石灰127吨;翌年春,新建1座直径1.5米、高12米的双筒塔式石灰窑;当年全厂石灰产量增至5249吨。1971年,胶南县新建七宝山石灰厂和薛家庄石灰厂;同年9月,胶县石灰窑厂改名为胶县水泥厂。1973年,为进一步扩大石灰的产量,新建年产3000吨的石灰窑1座。1974年,胶南县六汪公社筹建石灰厂,翌年投产。胶南县七宝山石灰厂新增水泥项目,改名为胶南县宝山水泥厂,1977年分为胶南县宝山公社水泥厂和宝山公社石灰厂。1975年,青岛砌块厂亦开始生产石灰,年产能力达8000吨。莱西县唐家庄公社在上柳庄村南建起石灰窑厂。1976年,胶县艾山公社石灰厂恢复生产,里岔公社新建一石灰厂;崂山县石灰厂更名为崂山县建筑材料厂,仍附产石灰;胶县水泥厂的石灰产量达20503吨,创建厂以来的最高水平;胶县麻湾窑厂北车间独立,定名为胶县水泥二厂,继续生产石灰。各厂所用的石灰石除胶南县和莱西县在当地采购外,市区及其他县大部分厂家从淄博、潍坊、昌乐、益都等市、县采购;煤炭基本上靠国家调拨;产品基本靠企业自产自销。
  80年代,县以上石灰专业生产厂所剩无几,而市郊各乡镇企业及农民合伙开办的小石灰窑得到迅速发展,有的发展成为石灰生产专业户。1987年,胶南县有石灰厂108个;莱西县有乡镇办的石灰厂4处,村办的16处;胶州市有乡镇办的石灰厂4处,村办3处。全市共生产石灰48.3万吨。其中,乡镇以下企业生产46.3万吨。
  此间,青岛石灰厂扩大生产产品,拓宽经营范围,先后增加轻烧镁、重烧镁、轻烧镁制品,引进本地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硫酸镁,利用石灰生产中的二氧化碳生产硼砂,这些产品有的销往德国、古巴及东南亚国家,成为当时全国唯一能生产钙、镁、硼三个化工门类的厂家。

TOP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三章 砖瓦石灰砂石

第三节 砂  石


  砂 青岛域内大小河流交错,海滩分布较广,河砂和海砂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胶南、崂山、即墨、莱西及胶州等市(县),贮量约4.2亿立方米。
  青岛解放前,砂的开采和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多为民间自采自用。开采方式系暴露式采挖,对河底和海滩的自然砂一般直接成堆装车,对河唇冲积砂的开采是先去土,展开作业层后再采挖。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区的建筑用砂主要来源于崂山县的张村河、李村河一带。由于乱采滥挖,导致两条河流的堤坝和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了城市供水。1981年开始,青岛市Gov先后下文关闭了上述区域的砂场。其后,陆续开发了崂山县的土寨、松树庄和即墨县的新民、鳌山卫一带的沿海滩涂砂场。1983年,即墨县鳌山卫一带由于实行破坏性开发,资源浪费很大,个别业主毁林取砂,破坏沿海防护林,青岛市Gov决定将上述沿海滩涂砂场关闭。两年多的时间,各沿海滩涂砂场为青岛市区提供了大量的建筑用砂。其中,鳌山卫一带砂场向市区供砂约1600万立方米。1984年,经普查和论证,开始开发利用大沽河流域的砂资源,作为全市主要建筑用砂供用地。大沽河各砂场开发区域长60公里,自上游莱西县朴木镇至胶县李哥庄镇圈子村,分布在莱西、即墨、平度、胶县等。大沽河的砂是建筑用优质骨料,符合国家标准,其中莱西县朴木镇至胶县南沙梁一线主要产中粗砂,以下河段产中细砂;细度模数为1.2~2.6,最高为3;含泥量为3%以下,最纯净砂含量为0.8%;比重为1460~1510公斤/立方米。胶南县的红石崖、灵山卫、积米崖、大湾等地的砂资源亦较丰富,每年均有大量建筑用砂通过海路运往青岛市区,胶南县小口子海湾的大粒砂(粒度为0.3~0.4毫米,二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是屋顶施工的理想用料。1987年,胶南县有砂场13处,共产砂30余万立方米,主要销往青岛市区和上海等地;崂山县有砂场21处,年产砂约70万立方米,工业总产值约254万元。
  片石 石渣 片石也称碎石、乱石,按其规格分为块石、甲级石、乙级石、地瓜石;石渣也称米石、石子,一般为0.5~10厘米的石子,多用于房屋建筑、混凝土构件、墙面装饰、铺设沥青路面等。
  青岛解放前,从事花岗石开采的各石场,在生产各规格料石的同时,也开采加工片石和石渣。有的小石场专门从事片石的开采,主要用于建房和垒墙。片石和石渣的开采加工,完全靠手工操作,用钢钎凿眼,铁锤打石,人工罗石渣分类。
1.jpg
  青岛解放后,1950年青岛市房地产管理局接管了中国石公司,更名为青岛建筑公司采石处,开始利用下角料生产片石和石渣。1951年,胶州专署在胶南采石旧址上建立公私合营红星土木建筑公司石场,主要生产片石和石渣。1952年4月,青岛建筑公司采石处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厂。1953年4月,改为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石厂,6月分为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二、三石厂。其中,第二、三石厂全部转产片石和石渣。7月,第三石厂并入第二石厂。1954年,第一、二石厂合并,定名为青岛料石厂,当年生产片石37193立方米,石渣7163吨。1952年7月,公私合营红星土木建筑公司私有股作价归公,定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海西石厂;1953年,复更名为青岛建筑材料公司海西石厂;1954年共生产片石50014立方米、石渣?1197?吨。1958年,青岛建筑材料公司海西石厂等4个单位并入青岛料石厂,使青岛料石厂共辖有山场11处,职工增至546名,当年共生产片石19.3万立方米,石渣4058吨。1958年5月,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采石厂成立,有职工217名,当年共生产片石2.1万立方米,石渣0.3万立方米;1962年3月,更名为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采石厂,当年生产片石46845立方米,石渣17560立方米。1966年,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采石厂的蛭石车间析出成立青岛蛭石制品厂,在生产蛭石制品的同时,继续生产片石和石渣。年产片石34218立方米,石渣15116立方米。60年代中期,各采石厂为提高生产效益,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在破碎石子时开始使用破碎机,在石渣分类时使用简易电力震动罗,一次可将石渣分成5种不同规格。
  70年代初,崂山县沙子口、王哥庄、北宅、中韩、惜福镇、夏庄、李村等临山的社队纷纷成立石场,进行片石和石渣的开采加工;市区街道亦组织人员利用人防工程开出的石头加工片石和石渣。1972年7月青岛房产局采石厂成立,主要生产片石。1973年4月,青岛蛭石制品厂一分为二,分别成立青岛保温材料厂和第二采石厂(罗圈涧石场),第二采石厂继续生产片石和石渣。1977年,青岛市共生产片石275664立方米,石渣336435立方米。其中,崂山县各社队分别生产35135立方米、110000立方米,市区街道分别生产15171立方米、118819立方米。
  80年代初,青岛采石厂、青岛第二采石厂和青岛料石厂合并成立青岛料石总厂。1983年12月,青岛料石总厂一分厂(大尧北山石厂)独立,成为青岛第一采石厂;二分厂(四方大寨路石厂)定名为青岛第二采石厂。1985年,青岛第二采石厂转产,更名为青岛建材四厂。由于市区各石厂受资源所限,片石和石渣的生产规模日趋缩小,而崂山、即墨、胶南等各县的乡(镇)、村办石厂(场)发展迅速。1987年,崂山县有大小采石厂(场)671个,职工总数27375名,产值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5%,居产业结构比重的第3位。胶南县有采石厂(场)223个;即墨县有采石厂(场)29个。全年青岛市共生产片石1153090立方米,石渣29297立方米。
2.jpg

TOP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四章 砌块 加气混凝土

第一节 砌  块


  1967年,青岛第二砖瓦厂为推广新型建筑材料,转产试制粉煤灰硅酸盐砌块,1968年3月正式投产,该厂更名为青岛砌块厂。粉煤灰硅酸盐砌块是利用粉煤灰、炉渣、石灰等,经搅拌、震动成型,再经蒸汽养护制成。主要产品有5种规格:1号(108×38×24厘米)、2号(78×38×24厘米)、3号(58×38×24厘米)、4号(48×38×24厘米)、5号(28×38×24厘米),至年底共生产粉煤灰硅酸盐砌块7879.56立方米。1974年,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用1台自制铲车替代人力地排车出装砌块。翌年,自制第二台铲车,用于装运粉煤灰,又新增叉子车、翻斗车等装运设备,使各工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将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砌块的年产量增至4.2万立方米;同时为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新建石灰窑1座,从淄博自购石灰石,自行烧制石灰,使石灰的有效钙能充分利用,每立方米砌块的成本平均降低8%。1977年,在生产会战中对工艺进行改造,消除了粉尘,缩短了砌块养护时间,使产量提高20%。1979年,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的产量达55906立方米,实现利润29.1万元。该厂所用的粉煤灰由青岛发电厂每年供应3万吨,炉渣主要由青岛化肥厂等企业供应,石灰开始时向青岛石灰厂购买,1975年后自行生产。粉煤灰硅酸盐砌块主要在市内销售,大部分用于防空干道,围墙及临时住宅。
  1981年,为总结推广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的应用,青岛市建委“中间试验”小组建起一栋粉煤灰砌块试验楼,建筑面积为177.74平方米。翌年11月5日,通过山东省建材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青岛砌块厂生产的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物理力学性能基本能满足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利用粉煤灰硅酸盐砌块实施建筑,可利用废料,节省土地资源,降低砌墙劳动强度,解决墙体材料供应不足的困难,砌块建筑具较高推广应用价值。其后,因全市基建工程规模压缩,粘土砖供应趋缓,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缺乏竞争力,产品销售困难、积压严重。1983年,该厂的粉煤灰硅酸盐砌块被迫停产。

TOP

第一篇 建筑材料  
第四章 砌块 加气混凝土

第二节 加气混凝土


  1976年,青岛市为发展轻体新型墙体材料,减少环境污染,经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准,由市建材工业局负责筹建青岛加气混凝土厂。同年11月,市建材工业局在青岛发电厂排灰池西侧征用填海地133亩,作为青岛加气混凝土厂区。1977年6月,由北京市建材局设计室、青岛市建筑设计室完成初建设计,设计规模为年产2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主要产品有加气混凝土素块和加气混凝土板材,主要用于作屋面板、内隔墙、非承重外墙等,项目总投资948.64万元。1977年11月23日正式成立青岛加气混凝土厂,1978年11月开始填海造地和订购设备。同年,青岛砌块厂成立青岛第二加气混凝土厂,在生产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的基础上,开始试生产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亦称素块),用粉煤灰、水泥、石灰、石膏加助剂,经高温、高压发泡制成,翌年生产加气混凝土777立方米。1979年底,该厂投资50万元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增置了蒸养釜、球磨机、蒸养车等设备。对其他设备填平补齐,使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加气混凝土2万立方米,1980年生产粉煤灰加气混凝土2324立方米。由于产品在基建工程中推广应用十分困难,大部分只能用于建造围墙和简易的临时房屋,生产销售量很低,形不成规模生产,导致其单位成本(70~80元/立方米)高于销售价,经营出现亏损。1981年1~6月,该厂生产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1002立方米,只销售出196.8立方米,产销率只有19.64%,被迫于下半年停止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青岛第二加气混凝土厂撤销。
  1980年,青岛加气混凝土厂已投资327.5万元,填海造田100亩,购设备250台(套)。1981年初,因国家压缩基建规模,山东省计委将青岛加气混凝土项目列为停缓建项目,撤销青岛加气混凝土厂,成立青岛加气混凝土厂筹建领导小组。1982年,山东省计委又将青岛加气混凝土项目列为“六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1984年3月,青岛加气混凝土厂筹建领导小组改为青岛加气混凝土厂筹建处。1985年,经反复论证,不再投资筹建。1987年,青岛的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全部停止生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