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述
1891年青岛建置后,人口逐渐增多,人们生活所需的手工业制品生产逐步发展起来,据《海云堂随记》记载,1897年在27个行业中,手工业就占了14个。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周边地区大量农村劳力涌入青岛,进一步促进了青岛手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外国传教士和一些侨民也来到青岛传教和创办企业。1902年,德国天主教会在青岛修建天主教堂,教堂除设修道院外,还附设印刷所,时称天主教印刷所。随着青岛港口、铁路、道路的兴建,商业的繁荣,侨居青岛的侨民和民族工商业者开始注目于轻工业。1903年,英德商人在青岛开办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生产啤酒以满足侵青德军和商人、侨民的需要;1905年,德商在青岛建立崂山晶泉汽水厂;1910年,民族资本家徐敬兴在青岛创办了经营木版南纸印刷的鸿顺公印刷所。1914年,侨居青岛湖南路的德国商人开办了前店后厂的葡萄酒生产厂,开始生产葡萄酒。德国侵占的17年间,德商在青岛开办的公司(工厂)就有20余家;英、美、日、俄等国的商人,也先后在青岛开办了数家公司(工厂)。中国人开办的工厂(场)数量虽比外国人开办的多,但其资金和规模都比外国人开办的公司(工场)逊色一些。这些公司(工厂、场)的建立,奠定了青岛轻工业发展的基础。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并攫取了德国在青岛的特权,将德国在青岛开办的工厂(公司)全部接收。同时,利用德国在青岛修建的铁路、港口等其他城市设施,开始了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充分利用青岛廉价的劳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首先将资本投向纺织、火柴两业,继之是榨油、化学、烟草、面粉、制盐、漂染等行业。1916年,日本商人在青岛华阳路建成青岛第一家火柴厂——山东火柴公司;1919年,在青岛台西三路开办肥田骨粉厂。1919年,民族资本工业胶东火柴厂在城阳正式投产。
中国收回青岛后,日本在青岛的经济势力依然较强,但民族工业在困境中,仍努力发展。1925年,山东济南振业火柴厂总办丛良弼集资30万元,在青岛曹县路创办了青岛振业火柴厂。1933年,王宣忱在青岛开办了私营青岛酒精厂(后改称青岛实业酒厂)。同年底统计,青岛已有各类工厂239家,职工总数32094人,资本9866万元。其中,中国人开办的工厂176家,职工1.05万人,资本1575.5万元。尽管外国资本在青岛的势力依然很强,但有识之士发展民族工业的势头未减,在外国经济势力的重压下,顽强地发展。1935年,青岛第一家民族资本造纸厂——太湖造纸厂投产。1938年,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乘机而来的日商强行向青岛部分企业投资,采取强行购买、并吞和合办的手法,控制了青岛的民族企业。
青岛解放前夕,轻工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有各种印刷厂(所)29家(外国人开办的有7家),火柴厂有6家(外国人开办的有4家),造纸厂14家(外国人开办的有2家)。其他如食品、酿造、制盐、化工等也具备了相当基础。但是由于南京国民Gov政治腐败,金融危机,物价暴涨,运输困难,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受阻,使轻工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到青岛解放时,轻工业已处在极端困难之中,大部分工厂处在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同时,无论是外国资本家还是中国资本家,都是以盈利为主,故使青岛轻工业的门类发展极不平衡,其产品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青岛解放后,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关怀和支持下,轻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在“发展轻工业,为大工业积累资金,为农业服务,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思想指导下,青岛市人民Gov把发展轻工业放到了显要的位置。1951年1月1日,青岛实业公司成立,下设秘书、计划、工务、营业、财务5科,负责全面管理青岛市的轻工业生产,管理13个工厂企业。之后,又有一些工业企业划归实业公司管理。1952年5月,胶东实业公司由青岛实业公司接收,更名为青岛实业公司化工厂。同年,青岛实业公司在吸收了公司外的一些企业后,对所辖工厂按行业进行了调整,使公司管辖的单位达37个。其中,公营18个,代营5个,私营14个,职工总人数约29982人。1953年10月,青岛实业公司经过整顿,改称青岛市人民Gov工业局,设秘书、财务、计划、基建、供销、生产管理、人事、劳工8个科室,下辖69个生产单位。1954年12月21日,青岛市人民Gov工业局一分为三,分别成立重工业局、轻工业局和纺织工业局。其中,轻工业局下设13个科室,编制103人。1955年6月,青岛市轻工业局所属私营企业共54个,分造纸、火柴、印刷、肥皂、化工5个行业。9月,青岛市有8个厂、店、社划归轻工业局领导。年末,青岛市轻工业局所属企业分为11个行业,划分为7个公司和4个直属工厂,分别是青岛造纸工业公司,辖5个厂;青岛植物油公司,辖5个厂;青岛化工工业公司,辖11个厂;青岛印刷工业公司,辖3个厂;青岛橡胶工业公司,辖3个厂;青岛火柴工业公司,辖9个厂;青岛皮革工业公司,辖4个厂。4个直属厂是:青岛酿造总厂、青岛文教用品厂、青岛纽扣厂、青岛农药厂。
1956年,青岛市轻工业局根据中共中央“全民规划、统筹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对所属私营企业进行整顿,按行业分批分期实行公私合营,先后成立了青岛火柴工业公司、青岛印刷工业公司、青岛化学工业公司、青岛造纸工业公司和公私合营青岛新兴文化用品制造总厂。其他如制革业、橡胶业、毛刷业等行业也都实行了公私合营。合营后,青岛轻工业局所属生产厂(社、作坊、店)共分火柴、榨油、造纸、印刷、化工、制革、橡胶、文化用品、毛刷等9大行业,计180个生产单位。计有9个国营单位,171个合营单位,职工8670人。其中,劳方8123人,资方547人。后经淘汰、归并、废业,到1961年1月,青岛轻工业所属企业共有28个生产单位。
1961年,青岛市鞋帽服装公司成立,原属轻工业局的第一、二、三被服厂及青岛、华东两个皮件厂、孚德鞋厂、盛锡福帽厂划归青岛市鞋帽服装公司领导。同年,青岛市公社工业局成立,主管全市的手工业和公社工业,原属轻工业局的手工业和公社企业划归公社工业局领导。轻工业局主管全市的国营和公私合营轻工业企业。原属轻工业局企业有27个,新增5个,共计32个生产企业。1958~1961年,轻工业局所属企业革新18300个项目。其中,试验成功的10450项,经过鉴定的1920项,有700项已经推广应用。1963年4月轻工业局编制定为68人。设秘书、人事、劳工、计划、财务、技术、基建设备、供销8科。10月11日,轻工研究所成立。1966年12月31日,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决定:青岛市所有公私合营企业,一律改为国营企业,原公私合营企业的招牌、印鉴全部更换;资本家的利息一律暂停支付;资方代表一律撤销,资方人员另作安排,青岛市轻工业局根据这一指导精神,对所属企业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并对部分企业的名称作了变更。据统计,1966年全局实现技术革新779项。其中,重点革新项目42项,改造旧设备100余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生产计划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失调,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投资减少,从而导致一轻产品产量缩减,市场供应紧张。为缓和供需矛盾,青岛市根据国务院和山东省的有关指示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了各种会战,并将青岛造纸厂、青岛造纸三厂等骨干企业一分为二,迁出部分设备,抽调部分技术人员,支援小三线建设。缓解了青岛市供需矛盾,并支援了山东省的小三线建设。1978年12月22日,有7个区属企业划归轻工局领导。其中有:市南区塑料制品厂、市南区标牌厂、市南区文教用品一厂、台东区低压电器厂、青岛市自行车零件三厂、青岛机床附件厂、四方区液压机械厂。
1980年9月26日,青岛市轻工业局改称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简称一轻局)。1981年,一轻局系统生产的89种主要产品质量全部达标。其中,24种产品获各级优质产品称号。当年投产30多个新品种,其中26个品种99件成品在华东地区和山东省、青岛市包装装潢工作评比中获设计奖。1984年,一轻局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同年3月21日,青岛人民造纸厂与日本狮子公司签定合同,引进妇女卫生巾包装机生产线两条,无纺巾生产设备一套,用费63万美元。从此,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进入一轻工业生产企业,对一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1985年底,青岛市一轻工业行业有:造纸、食品、印刷、硅酸盐,日用化工、日用机械、轻工机械和文教用品9个行业,计30个企业;县(团)级企业11个,县、区归口企业122个。另外,原轻工业局直属的两所科研所、一所技校、一所干校和供销公司,也归一轻工业局管辖,产品品种达250种。其中,重点产品25种,出口产品22种,有110种产品被评为全国及山东省优质产品。拥有职工32584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66名,占2.96%;中专、高中学历9326名,占28.62%;初中学历18138名,占55.67%;小学3927名,占12.05%;文盲227名,占0.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