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28:一轻工业志 第一篇 造纸印刷

概述



  1891年青岛建置后,人口逐渐增多,人们生活所需的手工业制品生产逐步发展起来,据《海云堂随记》记载,1897年在27个行业中,手工业就占了14个。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周边地区大量农村劳力涌入青岛,进一步促进了青岛手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外国传教士和一些侨民也来到青岛传教和创办企业。1902年,德国天主教会在青岛修建天主教堂,教堂除设修道院外,还附设印刷所,时称天主教印刷所。随着青岛港口、铁路、道路的兴建,商业的繁荣,侨居青岛的侨民和民族工商业者开始注目于轻工业。1903年,英德商人在青岛开办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生产啤酒以满足侵青德军和商人、侨民的需要;1905年,德商在青岛建立崂山晶泉汽水厂;1910年,民族资本家徐敬兴在青岛创办了经营木版南纸印刷的鸿顺公印刷所。1914年,侨居青岛湖南路的德国商人开办了前店后厂的葡萄酒生产厂,开始生产葡萄酒。德国侵占的17年间,德商在青岛开办的公司(工厂)就有20余家;英、美、日、俄等国的商人,也先后在青岛开办了数家公司(工厂)。中国人开办的工厂(场)数量虽比外国人开办的多,但其资金和规模都比外国人开办的公司(工场)逊色一些。这些公司(工厂、场)的建立,奠定了青岛轻工业发展的基础。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并攫取了德国在青岛的特权,将德国在青岛开办的工厂(公司)全部接收。同时,利用德国在青岛修建的铁路、港口等其他城市设施,开始了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充分利用青岛廉价的劳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首先将资本投向纺织、火柴两业,继之是榨油、化学、烟草、面粉、制盐、漂染等行业。1916年,日本商人在青岛华阳路建成青岛第一家火柴厂——山东火柴公司;1919年,在青岛台西三路开办肥田骨粉厂。1919年,民族资本工业胶东火柴厂在城阳正式投产。
  中国收回青岛后,日本在青岛的经济势力依然较强,但民族工业在困境中,仍努力发展。1925年,山东济南振业火柴厂总办丛良弼集资30万元,在青岛曹县路创办了青岛振业火柴厂。1933年,王宣忱在青岛开办了私营青岛酒精厂(后改称青岛实业酒厂)。同年底统计,青岛已有各类工厂239家,职工总数32094人,资本9866万元。其中,中国人开办的工厂176家,职工1.05万人,资本1575.5万元。尽管外国资本在青岛的势力依然很强,但有识之士发展民族工业的势头未减,在外国经济势力的重压下,顽强地发展。1935年,青岛第一家民族资本造纸厂——太湖造纸厂投产。1938年,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乘机而来的日商强行向青岛部分企业投资,采取强行购买、并吞和合办的手法,控制了青岛的民族企业。
  青岛解放前夕,轻工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有各种印刷厂(所)29家(外国人开办的有7家),火柴厂有6家(外国人开办的有4家),造纸厂14家(外国人开办的有2家)。其他如食品、酿造、制盐、化工等也具备了相当基础。但是由于南京国民Gov政治腐败,金融危机,物价暴涨,运输困难,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受阻,使轻工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到青岛解放时,轻工业已处在极端困难之中,大部分工厂处在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同时,无论是外国资本家还是中国资本家,都是以盈利为主,故使青岛轻工业的门类发展极不平衡,其产品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青岛解放后,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关怀和支持下,轻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在“发展轻工业,为大工业积累资金,为农业服务,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思想指导下,青岛市人民Gov把发展轻工业放到了显要的位置。1951年1月1日,青岛实业公司成立,下设秘书、计划、工务、营业、财务5科,负责全面管理青岛市的轻工业生产,管理13个工厂企业。之后,又有一些工业企业划归实业公司管理。1952年5月,胶东实业公司由青岛实业公司接收,更名为青岛实业公司化工厂。同年,青岛实业公司在吸收了公司外的一些企业后,对所辖工厂按行业进行了调整,使公司管辖的单位达37个。其中,公营18个,代营5个,私营14个,职工总人数约29982人。1953年10月,青岛实业公司经过整顿,改称青岛市人民Gov工业局,设秘书、财务、计划、基建、供销、生产管理、人事、劳工8个科室,下辖69个生产单位。1954年12月21日,青岛市人民Gov工业局一分为三,分别成立重工业局、轻工业局和纺织工业局。其中,轻工业局下设13个科室,编制103人。1955年6月,青岛市轻工业局所属私营企业共54个,分造纸、火柴、印刷、肥皂、化工5个行业。9月,青岛市有8个厂、店、社划归轻工业局领导。年末,青岛市轻工业局所属企业分为11个行业,划分为7个公司和4个直属工厂,分别是青岛造纸工业公司,辖5个厂;青岛植物油公司,辖5个厂;青岛化工工业公司,辖11个厂;青岛印刷工业公司,辖3个厂;青岛橡胶工业公司,辖3个厂;青岛火柴工业公司,辖9个厂;青岛皮革工业公司,辖4个厂。4个直属厂是:青岛酿造总厂、青岛文教用品厂、青岛纽扣厂、青岛农药厂。
  1956年,青岛市轻工业局根据中共中央“全民规划、统筹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对所属私营企业进行整顿,按行业分批分期实行公私合营,先后成立了青岛火柴工业公司、青岛印刷工业公司、青岛化学工业公司、青岛造纸工业公司和公私合营青岛新兴文化用品制造总厂。其他如制革业、橡胶业、毛刷业等行业也都实行了公私合营。合营后,青岛轻工业局所属生产厂(社、作坊、店)共分火柴、榨油、造纸、印刷、化工、制革、橡胶、文化用品、毛刷等9大行业,计180个生产单位。计有9个国营单位,171个合营单位,职工8670人。其中,劳方8123人,资方547人。后经淘汰、归并、废业,到1961年1月,青岛轻工业所属企业共有28个生产单位。
  1961年,青岛市鞋帽服装公司成立,原属轻工业局的第一、二、三被服厂及青岛、华东两个皮件厂、孚德鞋厂、盛锡福帽厂划归青岛市鞋帽服装公司领导。同年,青岛市公社工业局成立,主管全市的手工业和公社工业,原属轻工业局的手工业和公社企业划归公社工业局领导。轻工业局主管全市的国营和公私合营轻工业企业。原属轻工业局企业有27个,新增5个,共计32个生产企业。1958~1961年,轻工业局所属企业革新18300个项目。其中,试验成功的10450项,经过鉴定的1920项,有700项已经推广应用。1963年4月轻工业局编制定为68人。设秘书、人事、劳工、计划、财务、技术、基建设备、供销8科。10月11日,轻工研究所成立。1966年12月31日,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决定:青岛市所有公私合营企业,一律改为国营企业,原公私合营企业的招牌、印鉴全部更换;资本家的利息一律暂停支付;资方代表一律撤销,资方人员另作安排,青岛市轻工业局根据这一指导精神,对所属企业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并对部分企业的名称作了变更。据统计,1966年全局实现技术革新779项。其中,重点革新项目42项,改造旧设备100余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生产计划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失调,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投资减少,从而导致一轻产品产量缩减,市场供应紧张。为缓和供需矛盾,青岛市根据国务院和山东省的有关指示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了各种会战,并将青岛造纸厂、青岛造纸三厂等骨干企业一分为二,迁出部分设备,抽调部分技术人员,支援小三线建设。缓解了青岛市供需矛盾,并支援了山东省的小三线建设。1978年12月22日,有7个区属企业划归轻工局领导。其中有:市南区塑料制品厂、市南区标牌厂、市南区文教用品一厂、台东区低压电器厂、青岛市自行车零件三厂、青岛机床附件厂、四方区液压机械厂。
  1980年9月26日,青岛市轻工业局改称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简称一轻局)。1981年,一轻局系统生产的89种主要产品质量全部达标。其中,24种产品获各级优质产品称号。当年投产30多个新品种,其中26个品种99件成品在华东地区和山东省、青岛市包装装潢工作评比中获设计奖。1984年,一轻局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同年3月21日,青岛人民造纸厂与日本狮子公司签定合同,引进妇女卫生巾包装机生产线两条,无纺巾生产设备一套,用费63万美元。从此,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进入一轻工业生产企业,对一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1985年底,青岛市一轻工业行业有:造纸、食品、印刷、硅酸盐,日用化工、日用机械、轻工机械和文教用品9个行业,计30个企业;县(团)级企业11个,县、区归口企业122个。另外,原轻工业局直属的两所科研所、一所技校、一所干校和供销公司,也归一轻工业局管辖,产品品种达250种。其中,重点产品25种,出口产品22种,有110种产品被评为全国及山东省优质产品。拥有职工32584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66名,占2.96%;中专、高中学历9326名,占28.62%;初中学历18138名,占55.67%;小学3927名,占12.05%;文盲227名,占0.70%。


第一篇 造纸印刷  
第一章 造  纸

第一节 纸  张


  1935年前,青岛没有造纸业,所需纸张,一是由其他省市运进,二是由国外进口。1935年,青岛茂昌蛋厂职工何光茂,辞去蛋厂工作,购买多缸双圆网纸板机1台,雇用职工30人,在雒口路创办起青岛第一家造纸厂——太湖造纸厂,以废纸为原料,生产灰板纸和包装用纸,日产1.2吨。因造纸业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且工艺不难掌握,得到较快发展。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商野忠看到在青岛开办造纸业有利可图,遂购买单缸单网造纸机1台,在东吴家村5号开办起青岛造纸厂,雇用职工76人,开始利用废纸生产包装纸和有光纸,后又利用东北产木浆和草浆生产纯色纸,日产1.5吨。1939年,东北工商业者刘陛元来青岛,购买了太湖造纸厂。同年,何光茂又与他人合作,在台东区东仲家洼创建起鲁光造纸厂。1940年,鲁光造纸厂即将完工时,被日商松本以伪准备币14万元强行购买,改称兴亚造纸厂,后因水源不足,日商将造纸厂转卖给孙贵庭等人,改称鲁东造纸厂,增置单缸单网造纸机1台,雇用职工50人,日产草纸板2吨。日商松本卖掉兴业造纸厂后,于当年在沧口区开平路重建兴亚造纸厂,利用东北产木浆和草浆生产片艳纸和模造纸,日产3吨,时有职工280人。同年,王兆祥等人集资30万元伪币,在沧口区晓翁村建起天隆造纸厂。与此同时王俊鳌、陈毓才集资在沧口区水清沟大兴村7号筹建的太沧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也于3月1日开工,人员92人。拥有多缸多网纸板机1台,生产草板纸和马尼拉纸,日产3.5吨。1941年11月,政记轮船公司经理张本正与其子张仲余等人合资,从上海购进元享造纸机1台,雇用职工50人,在沧口区四流南路257号开办了宏大造纸厂,生产火柴包装纸和其他商品包装纸,日产1.5~2吨。同年,何光茂与周品寿合作,雇用职工10人,在西吴家村4号建成华昌造纸厂,生产毛边纸、有光纸,日产3吨。之后,东北工商业者毛至善独资于西吴家村457号创办了华东造纸厂,雇用职工40人,生产有光纸,日产1.2吨。另外,王友三开办的友成造纸厂、刘子卿开办的开明造纸厂、张仲三开办的鲁和造纸厂、吕宛三开办的福丰造纸厂、马恒卓开办的隆丰造纸厂也相继开业。1945年,青岛机制纸厂已发展到14家。其中,日商开办的有2家,正式投产的9家。14家机制纸厂共有造纸机22台。其中,长网机2台。年产有光纸、火柴包装纸、毛边纸、火柴纸、包装纸等共计5000吨左右。
  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造纸业开始回落,“洋纸”大批倾销,原材料物料和能源不足,造纸业大幅度萎缩,年产量仅在500吨左右徘徊。特别是在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国民Gov忙于准备内战,无暇顾及民族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欧美纸张又重新涌入青岛,尤其是进口的新闻纸,很快挤垮了青岛新闻纸的生产。此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不断升级,运输受阻,青岛造纸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供应中断,使青岛的造纸业濒临倒闭。其间,实力较强的华昌、华东、太沧等造纸厂转产卷筒白报纸,并自制麻浆生产仿牛皮纸等。同时,对设备进行改造,开始生产白板纸、茶板纸,其产品主要在上海销售。实力较弱的隆丰、鲁和、福丰则相继破产或廉价转让。日商开办的两家造纸厂作为敌产被国民Gov接管后,变价处理。其中,兴亚造纸厂被上海中华火柴厂标购,易名为中国火柴原料厂;青岛造纸厂由华东造纸厂经理毛至善以黄金400两购买;宏大、天隆两造纸厂作为敌产被没收后,造纸厂成为军营,天隆造纸厂停工破产。至青岛解放前夕,全市还存有12家造纸厂,处在半开半停的状态。1935~1945年,青岛市先后创办15家造纸厂,职工人数最多达698人。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青岛市文华造纸厂的主要设备长网造纸机、圆网造纸机各1台被运往台湾,其他设备则严重失修,外债累累。
  青岛解放后,人民Gov对造纸业给予很大的关注,青岛的造纸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华昌、华东、太沧、开明、友成、协隆、鲁兴、文华等造纸厂陆续开业,新建的鲁东、大中造纸厂也相继投入生产。这些造纸厂,主要生产标语、邮封、办公、招贴、火柴等用纸。当时,青岛市执行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其产品由中国百货公司青岛百货站包销,不准私自经销。全国金融货币统一后,胶东行署将大量北海币在华昌造纸厂销毁,为供胶东日报生产所需的印报用纸提供了充足的原料。1951年,协隆造纸厂更名为今伦造纸厂。宏大造纸厂、天隆造纸厂由军管会接管后,于1951年1月交给青岛实业公司管理。同年,宏大、天隆两厂合并,厂址设在宏大造纸厂,后经两年修复,于1953年2月正式投产。1953年,开明造纸厂搬迁到济南,华昌造纸厂设备变卖后转产;私营青岛造纸厂转卖给上海海龙造纸厂后,因管理不善,原料不足而停产。1954年,青岛实业总公司所辖宏大造纸厂从联邦德国进口西门子八辊超级压光机1台,与青岛唯一的1台长网机配套,生产双面胶版纸,成为青岛生产高档纸最早的厂家,同时试制成功为加工纸配套的晒图原纸。1955年1月,宏大造纸厂更名为国营青岛实业造纸厂;同时,破产后的私营青岛造纸厂被国营青岛实业造纸厂收购后,成为该厂的分厂。同年,在东吴家村新建起大丰造纸厂,该厂主要以竹浆为原料,生产包装用纸。年底,青岛造纸公司成立,地址在台东八路鲁兴造纸厂内,辖五个造纸厂,从业人员975人。其中,资方人员24名。从青岛解放到1955年底,青岛造纸业虽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终因设备、技术、人力所限,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不是很高。1975年,青岛造纸厂引进联邦德国FCK公司生产的8辊1380米/米超级压光机1台,并于195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1956年,青岛市对造纸行业进行了归并、调整。国营青岛造纸厂原址不动,拥有职工394人;以私营太沧造纸厂为基础,并进大中、今伦、友成三家造纸厂,拥有各种设备49台,职工172人,主要生产有光纸、标语纸、黄板纸等;以文华造纸厂为主,并进鲁兴造纸厂,拥有职工108人;以华东造纸厂为基础,并进大丰造纸厂,不久又并进华昌造纸厂。年末,文华造纸厂又并入太沧造纸厂。经归并、整顿后,形成国营青岛造纸厂和公私合营华昌、华东、太沧四家大造纸厂。当年,国营青岛造纸厂拥有造纸机5台,年产能力达到3611吨。1957年,国营青岛造纸厂在保持原有产品品种的情况下,开始生产双面胶版印刷纸,供印刷行业彩色套印用,并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至1957年底,青岛市只有国营青岛造纸厂、太沧造纸厂为机制纸厂。1958年,国营青岛造纸厂利用自制的涂布机,试制成功晒图纸,填补了山东省造纸行业该项产品的空白,成为山东省生产晒图纸的唯一厂家。其间,国营青岛造纸厂和公私合营华昌、太沧造纸厂,大搞技术革新,自制了圆网造纸机。同年,各造纸厂不顾自身条件和原料供应情况,盲目追求高指标,使生产出的纸张又黑、又粗、又厚,质量下降。1960年青岛造纸行业经过合并归口后,共有6个造纸厂。1961年12月22日,公私合营华东造纸厂因管理不善,被迫归并到公私合营华昌造纸厂,国营青岛造纸厂分厂(原私营青岛造纸厂)也归并到华昌造纸厂。同年,贯彻轻工业部对造纸行业提出的“以浆为纲”,产品要“粗变细、黑变白、厚变薄”的指示精神,青岛各造纸厂从实际出发,开始注意提高技术,强化质量意识,确保产品质量。青岛造纸厂率先在打浆机内漂白草浆,试制生产出20~30克的洁白有光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浆纸设备的填平补齐,增加单浆漂洗和净化系统,形成了较完整的草浆净化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并增加了书写、凸版印刷、打字等用纸的生产。经过整顿,青岛造纸行业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1965年12月27日,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解散的青岛造纸工业公司重新成立。国营青岛造纸厂更名为第一造纸厂,公私合营太沧造纸厂二车间改为第二造纸厂,一、三车间改为第三造纸厂,公私合营华昌造纸厂的二车间改为第四造纸厂,一、三、四车间改为第五造纸厂,各个造纸厂的厂名,都冠以青岛造纸工业公司的称谓。1966年2月,撤销青岛造纸工业公司,成立青岛市造纸印刷工业公司。4月,青岛市造纸印刷工业公司解体为二,分别成立青岛市造纸总厂和青岛市印刷总厂,第一、二、三、四、五造纸厂归青岛市造纸总厂管理。11月30日,以青岛第一造纸厂的机修力量为基础,建成青岛造纸机修厂,专职造纸机械的维修。1967年9月,青岛造纸总厂撤销,第四、第五造纸厂合并成立青岛人民造纸厂;其余仍称青岛造纸一厂、青岛造纸二厂、青岛造纸三厂。
  1967年3月14日至1968年12月28日,青岛造纸业各厂先后被“造反派”夺权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各厂行政领导职能。1970年“备战、备荒”进入高潮,青岛造纸行业抽调部分设备迁往枣庄成立分厂,1972年分厂与青岛脱离关系。1971年由国家投资98万元在青岛人民造纸厂兴建钢纸大楼,安装钢纸连续化生产线并正式投入生产。1972年自行设计、制造、安装钢纸管生产设备1套。1973年,将202号机的双缸双圆网纸机改造成哈巴式短长网纸机。“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纸张的需求量大增,青岛造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生产印刷《毛泽东选集》用纸和国防工业用纸阶段,因任务特殊,原料特别优先供应。青岛造纸二厂还试制成功静电复印纸。1976年3月,青岛造纸厂利用下马的浆泊生产厂房,新建1台1760米/米短长网造纸机,并于1977年4月投入生产,生产卷烟用纸,年生产能力为1500~1600吨,填补了青岛地区的空白。
  1978年,青岛第三造纸厂撤销纸箱车间,改称青岛板纸厂,成为板纸专业生产厂家。8月,青岛板纸厂将原101机改造成板纸机,使板纸日产量达到12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给青岛市的造纸业带来新的机遇,造纸工人焕发精神,使青岛造纸业出现了新的面貌。青岛人民造纸厂1979年购置了1760毫米长网机;9月,青岛造纸厂安装1台东方1575米/米短长网造纸机,并于1982年2月正式投入生产。1980年,青岛造纸厂拥有造纸机6台,涂布机1台,年机制纸达11711吨。1984年2月,青岛人民造纸厂又从日本引进半干压纹机设备,配装于1880毫米造纸机。12月,开始生产出特号压纹卷烟纸。1985年1月,青岛第一轻工业局对造纸行业提出:“不吃草、少用水、上高档”的发展要求。青岛造纸厂再度引进美国产哈里斯CS—50型电脑表格印刷机,9月投入生产,设计年产能力1200吨。凸版纸的生产,则迁往胶县东风造纸厂。同年,青岛人民造纸厂贷款176万元,从日本引进了R660妇女卫生巾包装机生产线2条。又贷款664万元从日本引进PVC壁纸生产线,增加了花色品种。
1.jpg
6.jpg

  1985年,青岛一轻系统的造纸行业共有8个厂,年造纸能力2221吨,产值4724万元,实现利润522.15万元。

2.jpg
3.jpg

4.jpg

5.jpg

TOP

第一篇 造纸印刷  
第一章 造  纸

第二节 纸  箱


  青岛解放前没有纸箱产品的生产。解放后,在“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导下,为适应青岛市工业发展的需要,市北区于1954年成立纸盒生产组,以手工操作为青岛市皮鞋生产厂家和医药生产单位等生产包装盒。时有生产场地27平方米,职工28人,主要设备有:划线机1台,铡刀4台,案板4块,固定资产约200元,日产值30元。由于纸盒生产操作简单,所需资金少,极易组织生产,很快在各区得到发展。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先后有6个纸制品生产组合并到市北区纸制品生产组,并易名为青岛市纸盒制造社。场地增加到500平方米,分散在市区内的6个地方,职工增加到175人。除继续生产纸盒外,还生产纸袋、捆扎用纸绳和从事裱糊业务。时有流动资金250元,产值、利润都有较大增加。1958年3月,青岛市纸盒制造社全部集中进入东吴家村2号新址。60年代初,青岛市纸盒生产制造社开始筹备生产纸箱,并派人外出学习。1963年,从上海购进胶水车和瓦楞机各1台,当年投入生产,生产出供青岛出口啤酒用的包装箱,并成为该厂主导产品。同时恢复了1957年停产的纸制蜡桶生产。1965年,创工业产值403.6万元,其中出口用纸箱为355万元,占总产值的87.96%。从此,生产社以瓦楞纸生产纸箱为主,而将纸盒、纸袋等小型产品的生产下放到街道办的企业。
  1966年,青岛市纸盒制造社改称青岛纸箱厂。“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纸箱厂的生产受到严重干扰,产品的产量锐减,质量低下,浪费严重,不仅破坏了纸箱厂的声誉,也影响到用户的生产。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纸箱厂的生产逐步恢复。1978年从日本引进的D型联合制箱机投入生产,使青岛纸箱厂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产品质量好,并能按时、按量、按质供货,深受用户欢迎,成为青岛啤酒出口包装箱的定点生产厂。同时,山东省外贸部门的出口产品包装箱,也主要来自该厂。产品销售额稳步增长,年销售额达到1828.8万元。 
1.jpg
  进入80年代,青岛纸箱厂在纸箱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协作,讲究信誉,按时交货,并加强了销售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使产品国内销售用户达到数百个,出口产品用户也达20个以上。该厂以销定产,产销结合,把生产和销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保证了产品的销售,使年销售额保持在2000万元以上。1984年,通过租赁公司从日本共荣商社引进TSC300MⅢD纸箱机生产设备,翌年5月投入生产,其产品纸管主要供造纸、纺织、机械、食品和医药等行业使用。 
  青岛纸箱生产所需原料主要有箱板纸、瓦楞纸、薄板纸等。箱板纸进口部分来自美国、日本和瑞典,国产部分来自青岛、河南、太原、辽宁等省市。瓦楞纸进口部分来自日本和加拿大,国产部分来自黑龙江、四川、山西等省以及山东省的昌乐造纸厂。薄板纸主要来自山东省的济宁和济南市。1985年,青岛纸箱厂仍是青岛唯一的纸箱生产厂家,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纸箱生产厂家之一。拥有职工1240人,厂区面积49626平方米,厂房占地面积2083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130万元,流动资金350万元,工业总产值2651.10万元,利润162.44万元;各种设备184台,年产纸箱品种240多个,其他纸制品60余种,使用该厂纸箱包装的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jpg

TOP

第一篇 造纸印刷
第二章 印  刷



  印刷业是青岛较早的现代工业之一。1900年7月,德国驻青岛当局在斐迭利大街(现中山路)和科隆大街(现湖北路)拐角处(现金属材料公司址)开办印刷所,组织印刷出版《胶澳官报》,后称《青岛官报》。1901年,广东人朱琪在青岛印刷出版了第一张中文报纸《胶州报》,这是中国人在青岛出版的首家报纸,青岛的印刷业也由此开始逐步发展起来。1902年,德国天主教会在青岛柏林大街(现曲阜路)3号修建天主教堂,教堂内除设有修道院、明德男学、圣功女学、医院等外,还建有印刷所,称天主教印刷所,这是青岛地区出现的第一个专业印刷厂家。该所使用德国生产凸版印刷机械,主要为教会印刷书籍和宣传品。1905年,天主教印刷所更名为天主教印书局,时有职工6人,各种大小设备15台,除继续为教会印刷书籍和宣传品外,开始为外国驻青岛的机关、企业、洋行印刷外文表格、簿册、单据、信纸、信封等。1910年,即墨人徐敬兴在河北路22号创办了鸿顺公印刷所,主要印刷中式帐簿、信封、信纸等。1912年,广东人陈乃昭集资2万元大洋在潍县路81号办起宜金印务局,雇用职工28人,专为跑马场印刷马票、彩票和西式帐簿、英文单据、表格、名片等。1913年,贺蕴山在潍县路55号创办公华印刷社,有职工16人,各种设备5台,实施铅印印刷。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日本侨民大批涌入,在青岛从事各种经营活动。1916年,日本侨民真崎一郎在青岛创办了青岛印刷株式会社,在北洋Gov接管青岛前夕,日人青柳宪龙又开办了泰东号印字局。1924年,日本侨民还开办了《青岛新报》印刷所。其间,由于办印刷投资少,见效快,在日本侨民创办印刷业的同时,华人也纷纷投资印刷业,1916年7月15日,昌邑人马润生在朝阳路4号创办了恒聚兴号。1920年,文登人陈敬兴在大沽路创办了同文公记印刷局,即墨人陈子麒创办了益祥印刷社等印刷企业。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印刷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前时期的印刷业继续保持并有所发展外,新建的华人印刷业就有56个之多,日本侨民也新开办了3个。其中,以民族资本家班鹏志于1927年在李村路创办的山东省内第一家专业照像制版社——青岛华光照像制版社影响最大。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继续开办的印刷企业有76个,同时,新开办的有57个,停业的有28个。规模较大的有天津人王轶群等人于1939年4月1日合资在济宁路61号创办的福东和记印刷局,主要设备有16页铅字印刷机1台,8页铅印机4台,脚踏机3台,小石印机2台。主要印制单据、报表、中西帐簿、支票、传票、商标广告。5月1日,高密人孙德山等人合资在范县路20号创办的德民印刷局,主要设备有:12页铅印机1台,8页铅印机2台,有职工17人。主要从事书籍、刊物、帐簿等的印刷。8月,即墨人陈显亭等人在台东归化支路23号创办的大新印刷工厂,职工15人。主要设备有:石印机4台、压合机2台,主要从事商标、广告、画片、纸盒等印刷。另外,还有朝鲜侨民玉宗民等合资创办的华北印刷工厂(1939年),平度人李荣等人合资创办的鲁东印书馆(1940年4月1日),辽宁盖平县人戴善一创办的裕德义记印刷厂(1941年11月),蓬莱李成文等合资创办的宜文行印刷厂(1942年5月)等。 
1.jpg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先后接收了日本在青岛创办的一些印刷企业,如东洋印刷所、山东印刷株式会社(广西路52号)、大安印刷社(热河路24号)、博进社印刷所(市场二路26号)、泰东号印字局(市场一路37号)、三泰印刷所(聊城路134号)、《新民报》印务局(辽宁路214号)等计11个印刷企业。同时,创办了36个新的印刷企业。这些印刷企业大部分是个体业户。其中,1948年5月创办的青友印刷局(广州路25号),职工11人,铅印机2台、脚踏机1台、裁纸机1台,主要印制单据、表册等。该厂1948年10月,迁至山西路21号,从此业务转为主印日历头。 
2.jpg
  青岛解放后,印刷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6月2日,组建于1938年的胶东新华书店印刷厂随军入城,厂址设在曹县路21号,为青岛市第一个国营印刷企业。并随之接管了正中书局青岛印刷厂(辽宁路214号)和国立山东大学印刷社(李村路63号)。7月1日,冀鲁针厂经理刘补斋创办了新兴印刷局股份有限公司,厂址设在泰山路48号,时有职工13人,铅印机4台、脚踏机1台、裁纸机1台、铅字5000磅、2.5马力电机1台,主要从事单据、表册、书籍、帐簿、信纸、信封的印刷业务。1950年1月1日,山东济南实业印刷局在青岛辽宁路214号设立分厂,取名青岛实业印刷局。5月1日,该局与胶东新华书店印刷厂合并,仍称青岛实业印刷局,属济南实业印刷局。1951年1月,青岛实业印刷局更名为山东印刷公司青岛分公司,由山东省工业厅直接领导。1952年5月,山东省工业厅将青岛分公司交给青岛实业公司,改名青岛实业印刷局。7月1日,青岛实业印刷局与青岛胜利印刷厂、《青岛日报》承印所、新生印刷厂、工人印刷厂及泰山印刷厂的一部分合并为青岛实业印刷厂。合并后,拥有职工500人,大小铅印机48台、大型石印机2台、胶版机3台、压盒机3台、压凸机1台、裁纸机15台、钉书机3台。1953年,结合对私营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私营印刷业实行同行业联合,新兴印刷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印书馆、皋如书社、立成印刷局、华丰印刷局、青友印刷局实行私私合营并厂,组成私营青岛山东印刷厂。联合建厂的还有青岛建文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印刷厂、青岛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建新印刷厂、青岛光华照相制版社等私营联合企业。同年,华北烟草公司印刷组并入青岛实业印刷厂,厂区扩展到辽宁路95号。华北印刷厂和新文化用品制造总厂的福光刻字社分别于1955年的4月和12月,先后并入青岛实业印刷厂。1956年1月5日,根据国家“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青岛市轻工业局对所属私营企业全部按行业实行合营,崂山石英砂厂、公私合营华昌大印刷厂、隆记印刷局、公私合营大德记印刷局合并定名为地方国营沧口印刷厂。1月27日,青岛印刷工业公司成立,轻工局所属印刷业统归该公司领导。至年末,青岛市共有印刷业63户。其中,属轻工局的有17户,职工1094人。经过整顿合并形成三大印刷企业:国营青岛实业印刷厂,职工572人;以合营建文印刷厂为基础,并进有青岛、建新等厂(所)形成的合营建文印刷厂,职工289人;以青岛山东印刷厂为基础,并进大德记印刷局、三友文具店、永安装盒厂、青岛纸盒厂等形成的台东印刷厂,职工233人。9月,青岛华昌造纸厂划归轻工局领导。
3.jpg
  1957年1月,振华火柴厂的印刷组、建新印刷厂的歧臣印刷社并入青岛实业印刷厂。上半年,青岛轻工局所属印刷业经过整顿,合并为:国营青岛实业印刷厂、公私合营建文印刷厂、公私合营建新印刷厂、公私合营青岛印刷厂、公私合营山东印刷厂、沧口福利印刷厂及台西纸制品生产合作社(从事部分印刷业务)7个印刷单位。不久,山东印刷厂因遭受台风袭击,不能继续维持生产,归并到国营青岛实业印刷厂,同时并入的还有公私合营青岛印刷厂。此时,青岛实业印刷厂的主要设备有自动胶印机9台、大小铅印机34台、大型石印机5台、裁纸机12台、压盒机4台,职工900余人,成为青岛最大的印刷企业。1958年2月,青岛印刷工业公司撤销,所属印刷企业各厂归各区工业局领导。3月,光华制版社划归建文印刷厂,实行合营。1959年,由1955年成立的生产自救组发展起来的青岛塑料复合印刷厂,开始经营复合塑料铅印印刷业务,当年产值达23万元,实现利润7万元。
  1961年,青岛印刷业贯彻国家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各厂进行了认真调整整顿,压缩生产指标。同时,印刷业重新划归轻工业局领导。地方国营沧口印刷厂的产值从1960年的137.19万元下降到1962年的33.3万元。1964年,青岛塑料复合印刷厂增加10台圆盘机等设备,产品增加了烫印、丝漏和精装制本、零件印刷以及平台糖果包装印刷。经营改为自产自销,年产量达2297万印,产值达46万元,实现利润9.82万元。1965年5月1日,国营青岛实业印刷厂与公私合营建文、建新印刷厂合并为国营青岛印刷厂。合并后,主要从事食品包装材料、商标和年画的印刷业务,其产品多次在山东省内获奖。同年12月21日,民政局福利印刷厂和青岛塑料复合印刷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
  1966年1月28日,青岛市为加强对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管理,决定成立12个专业公司,属轻工局领导的青岛市造纸印刷公司是其中之一。国营青岛印刷厂、社会福利印刷厂及原手工业管理局印刷厂合并,归青岛市造纸印刷工业公司领导。社会福利印刷厂定名为青岛第二印刷厂,手工业管理局印刷厂定名为青岛第三印刷厂。轻工业局为加强专业性管理,于4月28日将青岛市造纸印刷工业公司分为青岛市造纸总厂和青岛市印刷总厂,所属企业按行业分开。年底,青岛塑料复合印刷厂又新增加部分生产设备,生产能力大增,年创产值49.78万元,实现利润12.34万元。同时,由生产组发展起来的青岛印刷生产合作社改名为青岛红旗印刷厂。1968年9月27日,青岛市印刷总厂改称国营青岛印刷厂,并投资45万元,增置印刷设备,扩建厂房5100平方米。原青岛地方国营沧口印刷厂改称青岛沧口印刷厂,10月8日,又改称国营青岛人民印刷厂。同年,青岛复合塑料印刷厂的年产量达到4472万印,产值84万元,利润21万元。
  1969年,青岛人民造纸厂由国家投资150万元。其中,用50万元在沧口区兴华路筹建6000平方米的新厂房;用50万元从日本和法国购买4台胶印机、1台联晒机、1台打样机;用50万元从国内购买2台胶印机、1台制版照相机、2台晒版机、1台烘版机、3台手工胶印机;同时,自制单色、四色塑料代印刷机各1台,淘汰了部分旧的设备。业务范围增加了胶印花纸、包装装潢材料、年画等,塑料凹印单色、四色塑料袋等以及铅印帐簿、表册、学生用本等。同年,青岛塑料复合印刷厂职工增加到147人,新增铸字机1台,年产值达到101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1971年,青岛人民印刷厂搬迁到兴华路新厂房,职工增加到294人。同年,青岛塑料复合印刷厂,自制8页印机6台,产量增加到4871万印,产值达到159万元,实现利润35.54万元,并在沧口区长沙路104号开始筹建新厂房。1973年5月,青岛复合塑料厂由冠县路迁到长沙路,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年产量达10483万印,创产值224万元,实现利润30.20万元。同年,青岛印刷厂再次投资80万元,增加了印刷制版设备,扩建印铁车间5500平方米。
  1974~1975年,青岛复合塑料厂经过整顿,人员增加到248人,扩建了厂房和仓库,增购了塑料轮转机和全自动16页印机并自制了塑料轮转机3台,形成了一个具有铅印、糖纸印刷和塑料印刷的小型综合印刷厂。
  1978年,青岛复合塑料印刷厂对企业进行了整顿,增加了凸版印刷机和大型装订机。同年,青岛纸箱厂生产的出口啤酒包装箱,获“山东省优质包装装潢印刷品”称号。1979年,又增加了对开印机、铸字机、铜锌版印机,年产量达14574万印,产值达50万元,创利润37万元。同年,青岛人民印刷厂承接了《山东儿童》(1983年改为《小葵花》月刊)的印刷任务,后又承接了《红蕾》(月刊)、《求知画报》(双月刊)的印刷任务。1979年,青岛印刷厂生产的青岛啤酒商标、彩色花纸、北极星闹钟盒、啤酒瓶盖商标,获“山东省优质包装装潢印刷品”称号。1980年8月8日,成立青岛印刷纸制品厂,归青岛印刷厂领导。1984年,青岛人民造纸厂增加了不干胶标签印刷和烫金、压凸、印金、模切等项新业务及新工艺。特别是凸版彩印,为顾客产品的装潢包装增添了光彩,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深受用户欢迎。同年,被青岛市定为食品涂蜡包装纸印刷定点厂,生产大幅度增加,年产值达到619万元,实现利润66万元。1981~1984年,青岛印刷厂投资210万元,新建制版车间2670平方米,增加照相制版全套设备和印铁全套设备。1984~1985年,青岛塑料复合印刷厂由银行贷款,从日本购进挤出复合机1台、五色凹版轮转印刷机1台、分切机1台、制袋机2台,建成了一条国内先进的塑料复合印刷包装材料生产线,形成了年产能力达到包装材料薄膜350吨、糖纸150吨、复合印刷包装材料900吨的综合性印刷厂,年产值达440万元,实现利润80.17万元。1984年,青岛印刷厂生产的糖水阳梨罐头标签、青岛啤酒大瓶标签、出口刀叉餐具盒、佐餐葡萄酒标签,获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包装印刷委员会优秀包装印刷品奖。1985年,青岛人民印刷厂投资92万美元分别从日本和联邦德国引进全自动胶印打印机、联晒机、数纸机、明信片机、电子分色机、单色及四色胶印机、烫金机、数控“波拉”切纸机、模切机等共21台(套),增加了印刷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到年底,该厂拥有职工568人,各种设备175台,年产量达27045万印,工业总产值745万元,实现利润10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3116元/人,创历史最好水平,被青岛市评为企业整顿优秀单位,定为一类企业,成为青岛市的文明单位和山东省的重点印刷厂家之一。同年,青岛塑料复合印刷厂生产的方便面包装袋,获全国凹印印刷产品质量评比第五名;青岛印刷厂印制生产出口的餐具盒获轻工业部“胶印产品第一名”。
4.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