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 述
青岛,建置前已是中国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是中国人旅居海外的重要海上通道。
青岛人旅居海外,有较长的历史。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有的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如闯关东后到朝鲜、日本、苏联(俄国);有的外出经商,如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有的作为华工出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洲、非洲、美洲的契约华工和欧战华工;有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强掳出国的劳工;有的在青岛解放前夕去台湾,后辗转海外或港澳地区。建国以后,出国定居的主要是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的亲属。改革开放后,有的到海外或港澳地区继承家产、打工,有的留学后定居等。
据1987年侨情普查统计,青岛籍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2582人。其中华侨1080户,4208人;外籍华人3111户,11967人;港澳同胞1698户,6335人。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青岛市的亲属有2.2万余人。
在海外,青岛籍华侨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文明,同侨居国人民一起支持正义斗争,抗击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对侨居国作出了贡献。他们不仅在垦荒、采伐、开矿、修铁路、建港口、开运河等方面,以坚韧不拔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所在国的经济开发与发展,而且在异国传播了中国的养蚕、织绸、种植、酿造等先进技术。另外,大批华侨经商,对沟通所在国的城乡有无,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青岛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大都在印度尼西亚经营“山东丝绸”,还经营手工绣织品和花边等工艺品,促进了当地丝绸、绣品业的发展。不少华侨因经营有方,事业有成,在国外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实业家。还有许多人成为有一定专业特长的科学家,或有一定政治影响的知名人士。
青岛籍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虽然身在海外,但心向祖国,眷恋故土,怀念家乡,无时不在关心中国的命运和兴衰,希望中国繁荣富强。
辛亥革命前夕,青岛是旅日山东同盟会的重要活动据点。1908年初,留日学生、同盟会员陈干在日本与章太炎商定,回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在日本的著名革命党人丁惟汾派同盟会员栾星壑来青岛,以宗教活动为名,参与震旦公学的组织联络工作。丁惟汾则在华侨中为创办公学进行募捐。陈干在青岛发动盐民,武力夺取了沿海税局的公款,为建校筹集资金。陈干等人的活动惊动了德国殖民当局。当陈干申请办学立案时,他们蓄意刁难,拒绝办理。陈干等人据理力争,德国殖民当局只得批准立案。震旦公学是山东同盟会咒所办学校中最大的一所,实际是山东同盟会的革命机关。
袁世凯篡权称帝期间,许多华侨回国参加讨袁。在广东有华侨决死队,在山东则有华侨义勇团。该团(共93人)为加拿大、美国、日本及南洋华侨组成,由夏重民领导。他们于1916年5月底离开侨居国,在青岛登陆,驻守在滩县,与居正领导的东北军并肩战斗,组成一支反袁武装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岛籍侨胞不仅在海外奔走呼号、捐款捐物、支摇抗战,而且有许多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投身抗战第一线。旅朝华侨柴世荣(胶州市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柴世荣5岁随父母到关东,1924年到朝鲜当修铁路的劳工。1931年他发动了起义,拉起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几个月就发展到3000余人。不久,队伍改编为“抗日救国军”,柴任第四旅旅长,后升任第四路军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立后,柴曾任副军长、军长。他的战斗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两省。1943年英勇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但在建国前,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爱国愿望是难以完全实现的。旧政权在青岛从未设置侨务管理机构,旅外侨胞、归侨和侨眷事务无人过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Our Party和中央人民Gov十分重视和关心旅外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以及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
建国初期,青岛的侨务工作由市民政局代管,后成立青岛市华侨事务处。到“文化大革命”前,侨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安置回国定居的华侨,负责归侨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侨务工作机构被撤销。1971年起,由市革委外事组兼管侨务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侨务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9月,市侨务工作机构改名为市人民Gov侨务办公室。从“文化大革命”后至1984年,侨务部门重点抓了落实侨务政策工作。一是平反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全市归侨、侨眷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处理历史积案;二是对归侨、侨眷职工档案中的歧视性材料和不实之词进行了清理;三是抓了华侨私房政策的落实工作;四是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五是为60年代初被精简的归侨职工办了复工或退休手续。遵照“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原则,在贯彻执行现行侨务政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许多归侨、侨眷担任了领导干部,有的当选为全国、省、市、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的被评选为各级先进模范人物。在归侨、侨眷子女升学、就业、“农转非”、外地调入和市内调动等方面都给予了照顾。在安置归侨回国定居、救济贫困归侨、为归侨解决住房困难、接待归侨、侨眷来访、处理侨务来信、侨务物资供应、兴建华侨房屋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1984年青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侨务部门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广泛开展了对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宣传联络和为招商引资的服务工作,积极争取他们来青岛开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方面的合作交流,对促进青岛的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人才和为外贸出口创汇服务中,侨务部门积极穿针引线,向外贸部门介绍侨商、港商,参与洽谈,成交了大批经济合作项目,引进了大量侨资。接待联络了大批华侨、外籍华人科技人员来青岛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积极扶持归侨、侨眷集资兴办侨属企业。市属各县(市)、区侨务部门在扶持归侨、侨眷发展生产、劳动致富中,还发展了一批个体企业和专业户,使归侨、侨眷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开放为振兴中华带来巨大希望。举世瞩目的变化,使海外侨胞振奋;侨务政策的贯彻落实,更激起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越来越多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积极参与青岛的经济建设,为家乡捐款捐物,兴办医院、学校。他们搞投资、引进、“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与青岛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其中,不仅有山东、青岛籍的旅外侨胞,还有外省籍的侨胞来青岛市进行经贸合作活动。青岛市广大归侨、侨眷也努力发挥海外有亲友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争取其海外亲友来青岛投资合作。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促进青岛对外开放,发展青岛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1990年,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等与青岛市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一、成交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共450项,占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62项)垢42.4%,总成交额6.24亿美元,占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交总额(15.27亿美元)的41%。二、兴办合资、合作企业126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175家)的72%,总投资额3.65亿美元,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投资额(5.24亿美元)的69.67%,利用侨资2.23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2.95亿美元)的75.6%。三、成交引进技术设备项目共615项,成交总额4.11亿美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