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16:侨务志 第一篇 华侨、外籍华人

概 述



  青岛,建置前已是中国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是中国人旅居海外的重要海上通道。
  青岛人旅居海外,有较长的历史。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有的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如闯关东后到朝鲜、日本、苏联(俄国);有的外出经商,如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有的作为华工出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洲、非洲、美洲的契约华工和欧战华工;有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强掳出国的劳工;有的在青岛解放前夕去台湾,后辗转海外或港澳地区。建国以后,出国定居的主要是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的亲属。改革开放后,有的到海外或港澳地区继承家产、打工,有的留学后定居等。
  据1987年侨情普查统计,青岛籍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2582人。其中华侨1080户,4208人;外籍华人3111户,11967人;港澳同胞1698户,6335人。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青岛市的亲属有2.2万余人。
  在海外,青岛籍华侨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文明,同侨居国人民一起支持正义斗争,抗击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对侨居国作出了贡献。他们不仅在垦荒、采伐、开矿、修铁路、建港口、开运河等方面,以坚韧不拔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所在国的经济开发与发展,而且在异国传播了中国的养蚕、织绸、种植、酿造等先进技术。另外,大批华侨经商,对沟通所在国的城乡有无,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青岛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大都在印度尼西亚经营“山东丝绸”,还经营手工绣织品和花边等工艺品,促进了当地丝绸、绣品业的发展。不少华侨因经营有方,事业有成,在国外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实业家。还有许多人成为有一定专业特长的科学家,或有一定政治影响的知名人士。
  青岛籍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虽然身在海外,但心向祖国,眷恋故土,怀念家乡,无时不在关心中国的命运和兴衰,希望中国繁荣富强。
  辛亥革命前夕,青岛是旅日山东同盟会的重要活动据点。1908年初,留日学生、同盟会员陈干在日本与章太炎商定,回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在日本的著名革命党人丁惟汾派同盟会员栾星壑来青岛,以宗教活动为名,参与震旦公学的组织联络工作。丁惟汾则在华侨中为创办公学进行募捐。陈干在青岛发动盐民,武力夺取了沿海税局的公款,为建校筹集资金。陈干等人的活动惊动了德国殖民当局。当陈干申请办学立案时,他们蓄意刁难,拒绝办理。陈干等人据理力争,德国殖民当局只得批准立案。震旦公学是山东同盟会咒所办学校中最大的一所,实际是山东同盟会的革命机关。
  袁世凯篡权称帝期间,许多华侨回国参加讨袁。在广东有华侨决死队,在山东则有华侨义勇团。该团(共93人)为加拿大、美国、日本及南洋华侨组成,由夏重民领导。他们于1916年5月底离开侨居国,在青岛登陆,驻守在滩县,与居正领导的东北军并肩战斗,组成一支反袁武装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岛籍侨胞不仅在海外奔走呼号、捐款捐物、支摇抗战,而且有许多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投身抗战第一线。旅朝华侨柴世荣(胶州市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柴世荣5岁随父母到关东,1924年到朝鲜当修铁路的劳工。1931年他发动了起义,拉起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几个月就发展到3000余人。不久,队伍改编为“抗日救国军”,柴任第四旅旅长,后升任第四路军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立后,柴曾任副军长、军长。他的战斗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两省。1943年英勇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但在建国前,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爱国愿望是难以完全实现的。旧政权在青岛从未设置侨务管理机构,旅外侨胞、归侨和侨眷事务无人过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Our Party和中央人民Gov十分重视和关心旅外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以及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
  建国初期,青岛的侨务工作由市民政局代管,后成立青岛市华侨事务处。到“文化大革命”前,侨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安置回国定居的华侨,负责归侨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侨务工作机构被撤销。1971年起,由市革委外事组兼管侨务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侨务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9月,市侨务工作机构改名为市人民Gov侨务办公室。从“文化大革命”后至1984年,侨务部门重点抓了落实侨务政策工作。一是平反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全市归侨、侨眷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处理历史积案;二是对归侨、侨眷职工档案中的歧视性材料和不实之词进行了清理;三是抓了华侨私房政策的落实工作;四是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五是为60年代初被精简的归侨职工办了复工或退休手续。遵照“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原则,在贯彻执行现行侨务政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许多归侨、侨眷担任了领导干部,有的当选为全国、省、市、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的被评选为各级先进模范人物。在归侨、侨眷子女升学、就业、“农转非”、外地调入和市内调动等方面都给予了照顾。在安置归侨回国定居、救济贫困归侨、为归侨解决住房困难、接待归侨、侨眷来访、处理侨务来信、侨务物资供应、兴建华侨房屋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1984年青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侨务部门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广泛开展了对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宣传联络和为招商引资的服务工作,积极争取他们来青岛开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方面的合作交流,对促进青岛的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人才和为外贸出口创汇服务中,侨务部门积极穿针引线,向外贸部门介绍侨商、港商,参与洽谈,成交了大批经济合作项目,引进了大量侨资。接待联络了大批华侨、外籍华人科技人员来青岛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积极扶持归侨、侨眷集资兴办侨属企业。市属各县(市)、区侨务部门在扶持归侨、侨眷发展生产、劳动致富中,还发展了一批个体企业和专业户,使归侨、侨眷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开放为振兴中华带来巨大希望。举世瞩目的变化,使海外侨胞振奋;侨务政策的贯彻落实,更激起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越来越多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积极参与青岛的经济建设,为家乡捐款捐物,兴办医院、学校。他们搞投资、引进、“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与青岛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其中,不仅有山东、青岛籍的旅外侨胞,还有外省籍的侨胞来青岛市进行经贸合作活动。青岛市广大归侨、侨眷也努力发挥海外有亲友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争取其海外亲友来青岛投资合作。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促进青岛对外开放,发展青岛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1990年,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等与青岛市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一、成交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共450项,占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62项)垢42.4%,总成交额6.24亿美元,占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交总额(15.27亿美元)的41%。二、兴办合资、合作企业126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175家)的72%,总投资额3.65亿美元,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投资额(5.24亿美元)的69.67%,利用侨资2.23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2.95亿美元)的75.6%。三、成交引进技术设备项目共615项,成交总额4.11亿美元。


第一篇  华侨、外籍华人  
第一章  形成与分布

第一节  形  成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青岛人为了摆脱困境,另谋生路,多有“闯关东”后而出国的。这些人,一部分到了俄国,一部分则去了朝鲜。出国者多是单身而行,不带家眷。有的10余年返回乡里一次,有的则是年初出国,年末返乡。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列强,为发展本国经济,掠夺殖民地和战争的需要,采用诱骗、拐骗等手段,招募大批廉价劳动力,即所谓契约华工。华工要与雇主订合同,由雇主先为华工垫付船费和伙食费。到目的地后,这些费用再从华工的工资中按月扣还。华工出国后,无选择地点和职业的自由,必须在雇主的种植园或矿场等处按契约合同劳动。期限未满,雇主可将其转卖于他人。
  1903~1912年,法国人先后7次到青岛、广州招募华工2200名,发往南太平洋法属殖民地——西萨摩亚。1904年,英国人在青岛、烟台等地招募华工5500人,发往南非特兰士瓦开金矿。1905年,德国人在山东地区招募60人,从青岛港运往非洲坦噶尼喀当警察。1907年,俄国人从青岛、威海运送1000余名华工到海参崴;同年,还在青岛招募了一批工匠,发往西伯利亚。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人大批出国。出国者主要为欧战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由于长期战争,伤亡惨重,劳力供应空前紧张。因此,图谋从中国招募劳工前往欧洲服军事劳役。腐败的北洋Gov亦主张“以工代兵”,认为这样可使“本国Gov不费分文”,却又能“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于是,法、英、俄等国在中国设招工局,在胶济铁路沿线设招工办事处,招募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劳役。日本亦从中渔利。这期间,仅从青岛就输出劳工55761名。
  1917年,法国Gov委托当时国内的惠民公司从事招募活动,每招收一名工人付给公司100法郎。惠民公司在天津、上海、香港、浦口、青岛等地设分公司从事招募活动,仅在青岛沧口就分三批招募了4413人。《胶州口华洋贸易情况论略》(1917年)记载:凡招募的华工,先发给家属“津贴洋十元,本人登轮时亦领如前数”,议定“每日佣资,各计一法郎,在中国之家属每月各付洋十元”。1917年4月4日,第一批输出的华工,计1860人,登上“阿嘎彼诺尔”轮,前往法国马赛。
 ?1917年2月,俄国在即墨招收技术工匠33名,送往俄国塔罗斯拉布尔飞机工厂。
  1917年4月至1918年3月,英国Gov委托和记洋行从胶济铁路沿线招募了50315人,在青岛德华缫丝厂(今青岛国棉八厂)集中,分乘22艘船只,取道美国运往欧洲。
  欧战华工与契约华工一样,在国外受到非人的虐待。1916年,即墨县华山镇柳沟村解绳业、解绪业兄弟与同乡等7人,得知外国人在沧口招人到法国做工,抱着“豁出去碰碰运气”的想法,到沧口招工局报了名。经体检合格后,与招工局签了合同,并被编上号码。每15个华工为一班,班以上是排、连、营(每营500人)。每个华工领到一套灰色衣被,同时手脖子上象囚犯似的被卡上标志自己号码的铜牌。1917年初,解绳业等在青岛港二号码头上船,取道加拿大,抵达法国的勒阿弗尔码头。随后,以抓阄方式分活,或挖战壕,或干农活,或到码头装卸。解绳业被分配干装卸,解绪业分在农场劳动。华工住的是集中营似的营房。在勒阿弗尔码头,华工每天干活10余小时。干活时,由荷枪实弹的法国兵监工,动辄便遭鞭打或被扣每月30法郎的报酬。有时遭德奥“同盟国”飞机轰炸。许多华工或累病致死,或在炮火下丧生。大战结束后,有些华工留在法国。解绳业兄弟于1919年秋返回家乡。直到这时,他们手脖子上的铜牌才得以解除。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期间,青岛人旅居国外,主流是“下南洋”,即旅居东南亚各国。“下南洋”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达到高峰。
  青岛人下南洋以平度人居多。当时,平度邻县昌邑丝绸业日益兴盛。昌邑的柳疃绸被烟台、上海的洋商运销国外市场,牟取暴利。胶莱河两岸的昌邑、平度人目睹此景,便纷纷出洋经销。另外,当时平度的刺绣、草制品、发网等手工艺品,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也很受欢迎。
  平度人下南洋,开始只是来往跑买卖挣钱,无意在外定居。他们有的是自买自卖做小本生意。有的领头,雇若干伙计,每人背一包绸子,到目的地后,或在市场摆摊,或走街串巷。白天分散销货,晚上集中食宿。有的来往穿梭,有的隔二、三年回乡团聚一次。
  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大,资本的增加,以及和当地联系的加强,平度人到东南亚谋生的越来越多,有的即在那里定居。1931年,仅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就有平度籍华侨60余人。
  30年代,“闯关东”出国潮又起。到苏联海参崴,称为“闯崴子”;到朝鲜,称为“闯高丽”。1933~1934年间,由青岛、威海、芝罘去朝鲜仁川谋生的穷苦农民、城市贫民,一个月即达8000人。1934年3月9日,由青岛开出的日本“共同丸”轮到达朝鲜仁川时,有1200人下船,分赴朝鲜各地。另外,青岛人采取其他方式出国的也不少。如即墨县沌里乡农民经常有结伙乘小船渡海去朝鲜的。1937年2月出版的《烟台要览》记载:“从山东每年佣于满蒙俄领之苦力,大约35万人,其生产地以山东半岛旧时之登州、莱州二府为最,青州、沂州、胶州次之,西部各地较少。”“登州15万,莱州、青州各6万,沂州3万,胶州2万,其他地区3万。”他们水陆相兼,从山东烟台港、龙口港、青岛港、羊角沟港乘船转陆行。闯关东和前往苏联、朝鲜的有33万人。其中,烟台12万,龙口10万,青岛9万,羊角沟2万。
  这一时期旅苏、旅朝的青岛人,有一部分还辗转日本、美国以及西欧各国。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其国内劳动力奇缺。东条内阁为了缓解危机,即从中国大批掠运劳工赴日。劳工赴日成为当时青岛人出国的主流。
  1939年1~3月,日本掳掠劳工44319人,从青岛港运往日本。这些被掳者,包括农业、渔业、商业、土木、建筑、交通运输、杂役等各行各业,从19~60岁的都有。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劳工的需求更为迫切。1944年5月8日,日本股份有限公司鹿岛组副总经理鹿岛新吉(代理人野本良平)和华北劳工协会理事长赵琪还签署了所谓“提供劳务人员”的《合同书》。其第一条即:“乙方自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月下旬起,以两年期间为限,使用甲方提供的劳工。”
  1943年4月至1945年5月,被强掳到日本的中国人,计有38935人,被押送至35个公司的135个事业所强制劳动。从青岛运抵或从青岛中转日本的劳工分布在日本的北海道、秋田、广岛、神奈川、爱媛、茨城、岩手、大阪等地。这些劳工,山东籍居多,有即墨、胶县、平度、青岛、潍县、济南、烟台、掖县、泰安、临清、莱阳、惠民、威海等地。
  这些劳工被掠运到日本后,按大队、中队、小队编成劳力队,被迫为之开矿山、下煤窑、装卸货物,受尽熬煎,大批病伤死亡。日本资料证实,掠运至日本的38935名劳工,至日本投降后遣送回中国时为止,死亡6830人,占劳工总数的13.5%。1944年9月,高密县农民刘连仁等被日军抓到青岛,即关在劳工协会(今青岛市铁山路81号),后被武装押运到青岛港,关在装运矿石的轮船底舱,运抵日本门司港,再用火车押运至北海道雨龙郡邵田村明治矿业株式会社昭和矿业所为其开矿。刘连仁不堪忍受奴役,逃至深山,穴居13年才回国。1944年7月28日、1945年4月18日和1945年5月11日,由青岛分三批掠运至日本鹿岛组花冈矿山的986名劳工(途中死亡7人),年龄从15~67岁。这批劳工于1945年6月30日深夜发起暴动。失败后,暴动劳工被杀害的竟达411人,死亡人数(包括押运赴日途中死亡的)占总人数的42.3%。
  被掠运至日本的劳工,在日本投降后,除有少数留在日本外,其余均被遣送回国。如1948年3月1日,审判日本战犯结束后,花冈暴动的重要证人,有20人回到了中国,有4人居留日本。
  这期间,青岛人为了逃避战乱,也有的投亲靠友去海外。1940年5月,青岛人经上海搭船去印度尼西亚的,一次就达250人。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1948年以后,国民党Gov的统治土崩瓦解。国民党青岛当局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始劫运机器、战略物资及一些重要的科技人员。至1949年6月,国民党军政人员、家属和被挟持的百姓,共6万余人乘船或转道赴台湾。其中,崂山县6700人,莱西县5000人,胶南县2394人,胶县990人。这些去台人员中,有一部分从60年代起陆续移居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等国,以移居美国居多,并集中在洛杉矶、纽约等市。离开台湾侨居国外的人数约占青岛旅外华侨、华人总数的19.5%。
  青岛解放后,一个时期内,对归侨、侨眷因私申请出境的审批控制过严,因而出国定居者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放宽了对归侨、侨眷出境审批,简化了审批手续,清理了过去积压的出境申请,批准了符合条件的归侨、侨眷出境。1987年,归侨、侨眷继承家产、解决夫妻分居、投奔亲友、自费留学等出境定居以及出国探亲未归的,共220余人。

TOP

第一篇  华侨、外籍华人  
第一章  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  分  布


  近百年来,青岛人不断旅居海外,青岛籍华侨、外籍华人分布在各大洲的56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有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越南、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不丹、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蒙古、伊朗、以色列、文莱、马尔代夫等21个国家和地区;欧洲有苏联、英国、联邦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士、荷兰、奥地利、挪威、罗马尼亚、意大利等12个国家和地区;非洲有毛里求斯、埃及、约旦、斯威士兰、尼日利亚、利比亚、马拉维、坦桑尼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南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巴拉圭、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乌拉圭等13个国家和地区;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1987年,青岛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中,有华侨1080户,4280人;外籍华人3111户,11967人。总计4191户,16247人。以洲际分,旅居北美洲的最多,约占总人数的50.48%。亚洲次之,约占37.68%;欧洲约占5.96%;南美洲约占3.51%;大洋洲约占2.12%;非洲约占0.26%。
  以国家(地区)分,旅居美国为最多,有7279人,占总人数的44.80%;其次为印度尼西精致有2058人,占总人数的12.83%;日本占第三,有1466人,占总人数的9.02%;以下依次是加拿大、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苏联、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

TOP

第一篇  华侨、外籍华人
第二章  社会地位



  早期旅居海外的青岛人,主要成分为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一无资金,二无文化,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和做小本生意为生。旅居海外初期,他们生活贫苦艰难,社会地位低下,倍受歧视和凌辱。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旅居俄国的华侨,大多数是工人、农民、店员、小商小贩,其中华工居多,从事的行业十分繁杂。从工矿企业、建筑业到农耕、渔猎、水产养殖、野生物种采收、森林采伐、水陆运输、百货销售、家庭仆役都有。还有不少华工被押运到前线修工事、装卸军事物资、挖战壕等。
  旅居朝鲜的华侨以经商者为多,大都是小本经营,如经营杂货店、小卖店、裁缝铺、馒头铺、火烧铺、理发铺等。另外,还有一引起华侨当菜农或工人。
  旅居东南亚诸国的华侨,开始主要是做小买卖,先是专销“山东丝绸”,后又经销手工绣织品、花边等。
  旅居日本的华侨主要靠做小买卖和“三刀”为生。“三刀”即菜刀(厨师、厨工)、剪刀(裁缝)、剃刀(理发)。
  旅居西欧、非洲、南北美洲等地的华侨,主要是当华工。
  旅外华侨在侨居地,时常受到奴役和迫害。一些当地Gov对他们也采取排斥和限制的政策,使他们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东北,煽动朝鲜掀起排华运动,使旅朝华侨遭受重大损失。建国后,在一些国家与中国发生双边关系冲突时,也发生过迫害华侨事件。1962年,中印(度)边界发生冲突时期,印度Gov反华排华,大批侨胞被关进集中营。如青岛籍侨胞、印度加尔各答山东同乡会会长、明远兴百货店经理赵含明被印度当局抓进集中营。1965年,印度尼西亚“九·三”事件后,大批华侨受到迫害。青岛籍华侨1、雅加达山东公会主席、雅加达华侨群进小学董事长宁祥雨,被诬蔑为中共少校特务,受到严刑拷打,被活活打死。
  30年代以后,华侨的职业逐步发生了变化。许多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勤俭持家,手中逐步有了一定积蓄,便自营或与别人合营开起杂货店、绸布店、百货店或经营餐馆、理发店、裁缝店等,经济上逐步富裕起来。有些人事业进一步发达,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如旅美华侨尹作玉是1936年出国的,开始到朝鲜、日本,在其同乡开设的餐馆中作厨工。经过几十年的积蓄,自营一间餐馆。1977年,移居美国奥玛哈市经营“皇宫饭店”,雇用联邦德国、朝鲜、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国的32名职员,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旅印度华侨赵含明是1938年出国的,刚到印度加尔各答市地,身上只剩下20卢比(印度币)。他用18卢比买了3匹布,每天背着布匹走家串户,沿街叫卖。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积蓄了500卢比。1942年,他与别人合伙开了小杂货店。1945年,他在加尔各答唐人街独自开设“明远兴”百货店,资金达2万卢比。此后,该店生意兴隆,赵含明逐渐发展成为山东在印度加城的较富有者。新加坡籍华人戚道蒸,1945~1949年间,曾在青岛等地经商,1950年去香港,在香港永大企业公司工作。1957年,举家移居新加坡,在一家烟草公司任职,主管财经等业务。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省吃俭用,积蓄资本,于1964年独自经营餐厅。因他经营有方,餐厅生意兴隆,不断扩大发展,先后开设了翠华楼、翠香楼两大酒楼和珠宝店,还兼营地产和土产进口生意,成为山东人在新加坡的富商之一。曾任新加坡北方同乡会副理事长,现任新加坡首邦翠华楼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日籍华人刘恺,又名刘元恺,少年时代在青岛铁路中学上学,天津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学成后回国经商,在青岛经营以土产为主的“永利行”。1949年,去日本经营贸易。1957年,从日本去马来西亚经营木材,开发山林,后又发展海运、水产、旅游等业。在日本、东南亚、南美、新西兰及香港设有商贸分支机构。由于他对开发建设马来西亚作出贡献,曾获马来西亚Gov授予的拿督勋章和爵位。1982年,他在新西兰独资经营一座高级酒店——“丽晶酒店”。新西兰Gov常用此酒店招呼外国贵宾。1986年,万里副总理访问新西兰时即在此下榻。刘恺曾任日本东京华侨总会会长,现任日本东京都东元公司董事长。
  早期出国的青岛人,多系文盲。但在30年代以后至青岛解放前夕出国的青岛人中,有一些学生。他们或直接出国留学,或从台湾辗转国外留学,后在国外成为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的学者、专家。如:旅美华侨赵鉴芳,1930年生于青岛。幼年在青岛北京路小学上学,1949年去台湾,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1957年赴美留学,1960年获美国电子工程博士,现任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电机及计算机工程系教授。美籍华人栾立训,曾在青岛江苏路小学、青岛铁路中学读书。1948年去香港上学,1950年留学美国,1953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在美臻力于心脏病研究,临床经验丰富。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市医院心脏病实验室主任。美籍华人张闻选,1926年生于青岛,曾在青岛上学。1954年由台湾去美国留学,在美国康州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60年后,任美国宾州PPG公司高分子研究室主任。他在涂料研究上成绩突出,在西方10几个国家获专利100余项。
  青岛旅外华侨、外籍华人对子女的学业非常重视,竭尽全力供养子女求学。有些人还把子女送到美国等科技发达的国家留学。他们的子女刻苦用功读书,学有专长,出现不少人才。如旅哥斯达黎加华侨丛潜伍,其长子丛培南在美国获得物理、哲学、医学3个学位。新加坡籍华人戚道蒸有四子二女,其中三子二女都是澳洲大学的毕业生,长子系特级会计师,三子获得国际会计师职称。
  随着旅外侨胞在侨居国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他们的国籍也发生较大变化。建国后,中国Gov鼓励华侨加入居住国国籍。到60年代,青岛市旅外侨胞,75.3%以上的人改变了中国国籍,加入居住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其中:美国占78%,印度占83.1%,日本占68.7%,朝鲜占18.2%,加拿大占79.3%,新加坡占64.8%,马来西亚占74.1%,苏联占75.2%,巴西占79.3%,泰国占81%,澳大利亚占89.2%,英国占80%,西班牙占80.1%,玻利维亚占77.1%,印度尼西亚占60%。
  由于初级阶段中国的强大,海外华侨、外籍华人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华侨、外籍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对居住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作出了一定贡献。1987年,青岛旅外华侨、外籍华人中,从事政治、工商业、科技、教育、卫生等职业的共2205人,占青岛市旅外华侨、外籍华人总人数的13.6%。其中,经济上有实力、科技上有专长、政治上有影响的重点人物有409人(工商界146人,科技界73人,文教卫生界94人,侨社团骨干34人,军政界4人,其他58人)。
  青岛籍的旅外侨胞在海外没有单独组织成立侨社团体,多为参加山东籍侨胞组成的侨团,或在当地与其他省籍侨胞组成侨社团体。有些青岛籍或在青岛有新属的侨胞在侨团中担任领导职务。与青岛市联系比较密切的侨团主要有日本的大阪中华北帮公所、大阪华侨总会、大阪华侨贸易商会,大阪山东同乡会、兵库县山东同乡会,美国的纽约山东同乡会、旧金山湾区齐鲁会馆,西班牙的华侨华人联谊会,法国的华裔互助会,荷兰的华侨总会,澳大利亚的悉尼山东同乡会,巴西的山东华侨联谊总会,等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