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一章 机构队伍

第一节 防空机构


  旧时防空机构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为防备日军的空袭,于1935年成立了以市长沈鸿烈为首的“青岛市防空协会”,下设宣传、研究、训练、总务4个组,1个防护团。防护团设消防、警报、灯火管制、交通管制、避难管制、掩护、警备、工务、配给9个股。各区成立防空协会分会,下设防护区团、分团。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慑于盟军(中、苏、英、美、法军队总称)飞机的威胁,成立了“青岛市防空指导本部”,下设指导、警备、防火、救护、配给、防谍、宣传、清扫8个班。各区设防空指导支部,派出所设警防分团,分团下设班组。
  人民防空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建立了人民防空机构。此后,人防体制不断加强,日趋完善。
  1950年2月21日,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成立青岛市防空治安委员会,由第三十二军参谋长赵一萍任主任。警备第四旅旅长邓龙翔和青岛市公安局副局长周鸿恩任副主任。委员会下设指挥部,赵一萍兼总指挥,邓龙翔、周鸿恩为副总指挥,傅春僧(警备第四旅参谋长)为参谋长。是年12月,鉴于美国将侵朝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中共青岛市委决定,由市党、政、军主要领导组成青岛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对外称青岛市人民防空指挥部。主要成员有:赖可可(市委书记)、赵一萍(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王少庸(副市长)、周鸿恩。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周鸿恩兼主任,仲成、马黄汉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宣传、组训、治安、伪装、掩蔽、救护、警报8个兼职处。各区、局、大专院校和崂山分别建立分指挥部,相当县级的企业也建立了防空指挥机构。
  1954年9月,根据公安部的要求,中共青岛市委决定成立“青岛市公安局防空处”,对外挂两个牌子,即“青岛市人民防空指挥部”和“青岛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处长李仲升,下设秘书、业务组织、工程技术和宣传教育4个科。是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青岛市人民防空委员会”正式成立,对外称“青岛市人民防空指挥部”,主任崔介(副市长)、副主任陈士珍(海军青岛基地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衣吉民(市公安局局长)、王云九(市建设局局长)。人防委的正、副主任亦是人防指挥部正、副指挥。办事机构设在市公安局,对外仍称“青岛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1956年10月,增补丁韬(市公安局局长)、石风 (市城建局局长)为副主任。
  1958年6月,市人民防空委员会调整,王锡三(副市长)为主任,增补马敬铮(市公安局局长)为副主任。是年,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撤消各级人民防空机构的报告。中共山东省委鉴于青岛地位重要,决定保留原人防机构。1959年7月,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精简机构的精神,决定将市公安局防空处缩编为防空科,科长林军,对外仍保留原两个名称。1960年5月,调整孙刚(副市长)为主任,增补邓和山(青岛军分区司令员)为副主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军队企图窜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战备形势紧张,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市公安局防空科恢复为防空处,处长王华峰。同时,决定在市计划委员会内设“青岛市战备办公室”,对外称“第二办公室”,许善义(市计委副主任)兼主任。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要害部门的战备工作和资金、物资的保障,并负责与军队的联系。是年7月,增补秦镜(某部队副部队长)、何传修(市人武部部长)、侯季五(市公安局局长)、张景美(某守备部队副参谋长)为副主任。1963年12月,调整赵西林(副市长)为主任。
  1965年,市防空指挥部增设政委、副政委、参谋长、副参谋长。政委张敬焘(市委第一书记),副政委郑干(市委副书记),参谋长何金山(市人武部副部长),副参谋长王敬坤(市公安局副局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防机构处于半停顿状态。1968年2月,市公安局实行军管,防空处受治安处军管组领导;备战办公室受市生产指挥部和市人武部双重领导。
  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共中央发出战备指示。10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为加强对人防战备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青岛市人防战备领导小组”,组长齐威(某部队部队长),副组长李元荣(市革委会副主任)、王金锁(北舰副参谋长)、何传修。同时决定将设在市公安局的防空处和设在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的备战办公室合并,成立“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战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定为市革委会的职能部门,由市革委会直接领导,承办全市人防战备工作。人员由军队和地方共同组成,以军队为主。办公室驻龙山路10号。市革委会决定,何金山负责主持办公室全面工作,并先后从青岛驻军调来房福盘(某部团长)、王世荣(某部船运大队政治处主任)、陈维华(某部团政委)分别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办公室下设:秘书、政工、指挥、人防、战勤5个组。各区和崂山县均在区、县革委会统一领导下,吸收区、县武装部和有关部门,组成战备领导小组,下设战备办公室,由区、县武装部领导;各大企业事业单位也在上级革委会统一领导下,由一名革委会负责人参加,吸收专职武装、保卫干部,组成3人战备领导小组;各机关、学校、街道办事处根据上述原则,成立相应的战备领导小组。
  1970年4月,市战备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组长史世屏(青岛警备区政委),副组长李元荣、张华(北舰政治部主任)。市战备领导小组下设“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战备办公室”和“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疏散人口办公室”。战备办公室主任何金山(兼),副主任先后有房福盘、王世荣、王云九、李克、陈维华、丁如、兰陵。办公室驻湖北路17号乙。是月,市革委会为落实山东省第二次人防会议精神,决定成立“青岛市地下干道工程总指挥部”,负责领导修建青岛地下干道工程任务,总指挥兼政委何金山(原市人武部副部长)。至1975年底,副指挥先后有房福盘(青岛警备区施工办公室负责人)、王云九(原副市长)、丁如、张殿军、李农、郭朝玺(某部团长),副政委先后有宋绍中(市城建局军代表)、李克(原市委秘书长)、兰陵、林政春、许一峰、高正平(北舰训练处副处长)。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政工、材料、设计、施工、总务5个组。各区、局、驻青单位分别成立分指挥部,下设施工连。10月,总指挥部由山东海洋学院内迁驻湖北路17号乙。
  1972年6月,市战备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组长裴维增(青岛警备区司令员),增补邓和山(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为副组长。
  1975年3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军区党委联合下达的通知精神,“青岛市战备领导小组”改为“青岛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组长刘众前(市革委会主任),副组长裴维增、李树荣(北舰副司令员)、郭士毅(市革委常委)。“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战备办公室”改为“青岛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市革委会一级机构列编,仍有部分军队人员参加办公室工作。各区、局、崂山县、各大专院校,已建立人防机构的单位,同时作了相应的改变。未建立人防机构的企事业单位,相应地建立了人防机构。是年11月,市革委会为统一领导,将市地下干道工程总指挥部的工作归并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扩编为105人,其中行政编制45人,事业编制60人,军队参加7人,设秘书、政工、作战训练、工程、财务、物资、计划设计7个科。各分指挥部亦作了相应的归并。同时,办公室主任进行了调整,主任赵瑞明,副主任先后有何金山、李克锐、李农、高正平、郭朝玺、陈维华、张殿军、王正仓。
  1977年1月,市人防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先后增补赵汇川(北舰副司令员)、马连辉(青岛警备区司令员)、李秉政(副市长)为副组长。
  1978年5月,调整于安生任市人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先后增补柳明之、王昆、李步经、刘国儒(青岛警备区工兵处处长)为副组长。1979年4月,增补赵明甫(市委常委)为副组长。
  1980年1月,中共青岛市委批准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作为市革委委办一级的机构列行政编制。下设指挥(包括通信)、工程、财务物资、政工、秘书5个科,编配干部40名,工勤人员3名。另设3个事业单位:勘察设计科,编配干部15名;工程维护对,编配干部、工人45名;通信对,编配干部、警报通信人员、电话员20名。市内5区、崂山县及部分局、大型企业设立了人防办公室。
  1981年5月,调整李秉政(市长)任市人防领导小组组长,先后增补张宣(市委常委)、宋玉珉(副市长)、修仁道(市人武部部长)为副组长。12月,调整王昆任市人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1982年5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各级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均改为“人民防空委员会”的通知精神,撤消“青岛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成立“青岛市人民防空委员会”。主任李秉政(市长),副主任张宣、赵汇川、杨希明(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修仁道、宋玉珉。同时将“青岛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改为“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仍作为市Gov的职能部门列编。编配行政人员30人(部队参加5人),下设秘书、政工、指挥、工程计划、财务物资5个科。另设勘察设计科、通信站,编配事业人员40人。各区、局和崂山县、各大企业的人防机构也作了相应的改变。
  1983年机构改革中,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仍在市Gov列编;各区和崂山县人民防空办公室仍在区、县Gov列编;各局、各大企业人防办公室仍保留。1984年9月,市人防办公室主任进行调整,主任王正仓。是年10月,市人防委成员进行调整,主任臧坤(市长),增补刘惠卿(北舰副司令员)、丛俊滋(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为副主任。1985年12月,增补朱洪禧(北舰副司令员)、王泽沛(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王树莱(北航副参谋长)、王正仓为副主任。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市为计划单列城市,市人防办公室仍作为市Gov的职能部门列编。翌年3月,秘书、政工、指挥、工程计划、财务物资科均改为处。各区人防办,除市南区仍在Gov列编外,其他区、崂山县先后划归城建口领导。各局、直属大企业人防办公室相继并归或设专人负责,有的撤消。市人防办内部机构,实行政企分开,将人防勘察设计科改为人防设计科研室,定为事业单位,编制15人,自负盈亏。
  1987年4月,郭松年(市长)任市人防委主任。1989年10月,市人防委成员再次调整,主任俞正声(代市长),增补田怀端(市长助理)、初兴孔(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吴兴发(北航副参谋长)为副主任。
  1990年1月,经市Gov批准,市委、市Gov电话总机班与人防通信站合并,对外称“市委、市Gov机关通信站”,对内称“人防通信站”,定为副处级事业单位,编制30人。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一章 机构队伍

第二节 指挥体制


  1949年5月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青岛市的防空指挥以军队为主。1950年10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建立地方防空指挥体制。以市公安局为主成立“青岛市防空指挥部”,各区以公安分局为主成立防空分指挥部;各街道以公安派出所为主成立防空指挥所。是年12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成立以党、政、军主要负责人为首的防空指挥体制。青岛市人民防空指挥部改由市委书记任指挥,市长、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市公安局长任副指挥;各区以党政领导为主成立防空分指挥部;各街道成立指挥所;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成立防空指挥处;50人以下的基层单位成立指挥小组。
  1969年,中共中央发出战备指示,中共青岛市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市、区、片(街道办事处)、点(街道办事处下划若干点)四级防空指挥体制。
  1985年,《青岛市防空袭预案》规定:战时防空指挥体制,按照市、区、街三级组建,在实施防空袭作战时,“青岛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即转为“青岛市人民防空指挥部”。正、副指挥长由防空委员会正、副主任担任,增设正、副政委分别由市委书记和军分区政委、市委副书记担任;“青岛市人防办公室”即转为指挥部的办事机构,由各个部门抽人扩编,设作战指挥、政治工作、人口疏散、工程抢修、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通信、防化、治安、消防、后勤保障12个处。各区、各街道办事处也作相应转变。1987年,市人防办建立作战指挥室。市、区两级建立了地下指挥所,平时与驻军作战部门建立互通情报的制度,确保战备情况及时沟通。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一章 机构队伍

第三节 专业队伍


  防空专业队伍是群众性的对敌人空中袭击作斗争的骨干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火灭火、防疫灭菌、消毒和消除沾染、保障通信联络、抢运人员和物资、维护社会治安等。
  组建队伍 1950年,青岛市防空指挥部建立后,立即组建了防毒救护、治安纠察、消防、通信4种专业队伍。
  1963年,根据防空袭方案,组建对空射击、治安、消防、医疗救护、抢险、抢修、运输、通信8种防空专业队伍。全市组建总人数5.8万人,占市区人口的7%。
  1970年,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战备办公室发出组建防空专业队伍的通知。据此,市公安局交通大队300人,组成治安纠察营;市公安局消防大队400人,组成消防营;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市立医院、青纺医院选拔医护人员200人,组成卫生救护营;市化工局选拔专业科技人员和卫生局医护人员共600人,联合组成“三防”营;市电信局100人,组成通信连;市交通局、省外贸局、省运输公司抽调司机200人、汽车140辆,组成汽车运输营;市城建局、建筑公司、房管局、供电局、自来水公司抽调维修技术人员500人,组成抢修营。各区(县、)局的专业队伍,以民兵为基础,以专业人员为骨干,吸收有专业技术和参战能力的职工组成。各工厂、机关、企业、学校、街道等基层单位,根据本单位人员情况、生产性质和承担的任务,组成治安、消防、救护、抢救队伍。全市共有各种防空专业人员1909人。至1972年底,增加到2.3万余人。
  1985年防空袭预案规定,防空专业队伍按市、区、街三级组建,共4.8万人,占市区留城人口的8%。根据专业对口、专业与群众相结合和便于训练、便于执行任务和原则,全市共组建工程、医疗、消防、治安、运输、防化、通信7种专业队伍,总人数为1万人。
  进行培训 为了提高专业队伍的技术、战术水平,市防空委员会会同军事机关和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定期组织训练。
  1950年,市防空指挥部组训处举办两期防空知识训练班,对各区、局、公安机关的有关人员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等分管防空指挥的负责人293人进行培训。
  1953-1956年,市防空指挥部会同市红十字会、工会联合会,对工厂、学校、事业单位、街道救护站的救护员5953人,分期分批进行了训练。
  1957年,市防空指挥部对全市404个单位的专、兼职防空指挥人员500余人分8批进行防空常识系统的训练,市卫生局、红十字会对全市基层单位1万余名卫生救护员分批进行防毒、急救等常识训练。
  1963年12月,市公安局组织市北区专、兼职和义务消防员4万余人,在第三公圆进行消防训练演习。
  1973年,各区(县)举办救护、消防训练班20余期,参加训练的达8.1万余人。此后,各防空专业队由组建单位结合本职业务进行训练。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二章 防空计划

第一节 防空袭预案


  防空袭预案是城市进行防空袭斗争的总设想,也是平时指导人防建设、战时指挥人民群众防空的重要依据。从1950年起,青岛市多次拟制防空袭预案(亦称防空作战计划)。1966年,青岛市防空委员会提出反空袭方案。1971~1973年青岛市战备领导小组两次拟制反空袭作战计划,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多次对防空袭预案进行修订、补充。
  1983年8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省Gov转发省人防委《关于拟制防空袭预案和有关问题的报告》,市Gov召开区(县)、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部署拟制防空袭工作,并决定以市人防办公室、市人民武装部为主抽调人员组成拟制预案办公室,着手拟制《青岛市防空袭预案》。到1985年5月,市、区两级防空袭预案和人口疏散、防空工程、工程抢修、医疗救护、消防、治安、“三防”、运输、通信、空情、灯火管制、危险品处理、供电、物资、政治共15个保障计划完成初稿,报市人防委讨论修改订稿。7月,经市委常委审查同意,12月分别上报省人防委和济南军区人防委审批。1986年10月经省人防委审查批准,1987年1月又经济南军区人防委批准并报国家人防委备案。
  1988年2月,市人防办承办《青岛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的编制工作。依照《青岛市防空袭预案》的要求,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和领导与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勘察等方法,广泛收集资料,对市区人口密度和政治、经济、科研等防护重点目标的分布进行调查;按照战时人员、物资疏散隐蔽和危险物品生产储存的要求,系统的完成了核毁伤分析预测;结合城市发展规模总体布局,以及战时防空和平时抢险救灾等综合考虑,于1988年底完成至2000年的《青岛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的拟制工作。这一规划不仅有利于平时地上地下综合统一开发利用,协调发展,而且修改、补充了《防空袭预案》。为提高城市总体防护功能、增强防空防毁、保存作战潜力奠定了基础。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二章 防空计划

第二节 人口疏散计划


  战时组织人口疏散,是城市防空袭斗争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减少人员伤亡、保存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的有效措施。青岛市根据上级的要求,多次制订过人口疏散计划。1971年,计划疏散城区人口50%。经城乡双方挂钩协商,定人员、定线路、定地点有28万人,分别落实到6个县87个公社、2917个生产大队,占统一安排疏散人口的60%。1970~1971年,青岛市城区结合上山下乡,动员疏散人口累计3.5万人。1985年,青岛市拟制防空袭预案,对人口疏散的数量、范围、时机、地点等作出明确规定:战时城区疏散人口46%,疏散范围主要是老年人、儿童、病残人、中小学师生、带幼儿的母亲、重点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及其他不适宜留城人员;疏散地域为即墨、莱西、平度、胶县、崂山等9个县;疏散的组织措施,按市、区、街(单位)三级组建,以块为主,务块结合,各局、企事业单位分别组立人口疏散组织指挥机构,确保疏散人员有准备、有秩序、有计划地迅速到达疏散地。对留城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隐蔽,也制订了相应计划。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三章 通信报警

第一节 指挥通信


  1951年8月,市人防电话班正式组建,共9人,设5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1953年6月,电话班改称通信警报联络科,下设通信班和警报班,人员增至14人,负责保障全市防空通信联络和空情警报。
  1954年,市区设立15瓦短波电台,组成无线电联络网。1955年更换空情通报设备,市防空指挥部值班室可通播市长、市委书记、指挥部正副指挥及各专业分队。
  1963年12月,在“121”市级指挥所安装100门磁石电话总机,架设150对市话电缆,并利用市话网路沟通各区指挥所、8个专业队,以及驻青陆、海军机关,扩大了人防通信能力。
  1972年1月,开通无线电台,接收济南军区的报警台信号。同年,里利用地下人防工程架设塑料通信电缆20余公里,增强了市区通信保障能力。
  1979年12月,市人防办公室在“462”地下指挥所安装450门自动电话总机,将原有专线陆续接入该机。1985年1月,青岛市人防通信站正式成立,设有自动电话、警报、机线维修3个班。9月1日,市Gov人工交换机接入人防450门纵横制交换机,使市Gov机关电话由170部增至300部。是年又更换全部地下塑料电缆,铺架干线电缆20公里,支线电缆20公里,形成以“462”地下指挥所为中心,沟通市南、市北、台东、四方4个区级指挥所、12个防空警报点、3个大型掩蔽工事、2个市话分局以及驻青各部队领导机关的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通信网。
  1988年4月,开通100瓦单边带电台,沟通省人防办、烟台市人防办无线通信网络。健全了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了通信设施的维护管理,保证了无线网络畅通。是年,市人防办与地方财政共同投资26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04万元),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2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1989年2月动工,11月29日安装完毕,并将原市委600门、市Gov450门总机用户全部割接,正式开通使用,扩大了通信范围,为市委、市纪委、市人大、市Gov、市政协机关服务。同时,可保证战时有效地实施防空袭组织指挥。1990年1月,原市委、市Gov电话总机班与市人防通信站正式合并,一个机构两个牌子。
  至1990年,市人防办利用人防工程架设的各种专用通信电缆达50余公里,由原来租用市话局线路改为自备线路。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三章 通信报警

第二节 防空警报


  1952年以前,青岛市的防空警报控制台设在海军青岛基地防空司令部的坑道指挥所内,由军队和地方共同值班。1952年12月,防空警报控制台移交地方,设在中山路2号院的碉堡内,以市话网路为基础沟通各警报点。全市共有22部电动警报器,功率为5~10马力。
  1955年,防空警报控制台随指挥所迁至青岛路2号地下室内。1959年3月,又随指挥所移至信号山坑道内。同时更新了控制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警报器的鸣响率。1963年迁至“121”指挥所内,再次进行技术改造。
  1977年,市防空前沿指挥所、基本指挥所和各区指挥所的地下通信电缆连通,形成以“121”市级指挥所为中心、遍布城区的电动警报网络。至1990年底,市内共安装电动警报器37台,功率为4~10千瓦,音响覆盖面积可达市区的75%,每年重大节日进行试鸣,组织城区军民听辩。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四章 教育训练

第一节 防空教育


  旧时防空教育 1935年9月,青岛市防空协会撰写《国民防空常识问答手册》,共印1.2万册,分发给全市的中学学生和军警团大队官兵每人一册。1937年5月,青岛市保安处设立防空知识展览室,展出飞机模型和防空袭图片,供市民参观。
  人民防空教育 1950年12月,青岛市人民防空指挥部首次组织对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专职防空人员进行防空常识轮训,共举办两期,有250人参训。教育内容主要以国际国内形势为重点,辅以战时防空袭应采取的措施,并聘请苏联专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击德国空袭的经验。
  1955年2月,青岛市人防指挥部在发电厂、国棉一厂发电所进行人民防空宣传教育试点,920人参加。是年,拟定“宣传教育提纲”,在全市进行大规模的人民防空常识宣传教育,共举办报告会549场,受教育者达15万余人。
  1956年3月,市人防指挥部编印《防空须知》和《防空常识问答手册》发至基层单位,宣传普及防空基本知识。10月27日,印发《加强人民防空工作,开展经常的群众性的反空袭斗争》宣传提纲。同时,在中山路管区开展宣传教育和组织整顿试点工作,共举办大小报告会32场,驻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2124人参加,占管区人数的70%。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后,青岛市开始进行广泛的人防战备宣传教育。除利用会议宣传外,各单位还利用有线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文艺演出、防空挂图、幻灯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各电影院每场放映正片前10分钟,都加映防空常识和防空警报信号幻灯片,在全市掀起人防战备宣传高潮。1970年,市战备办公室翻印《人民防空常识》、《对原子、化学、细菌武器的防护》和《人民防空挂图》各5000份,发到各基层单位;购买《民兵三打三防知识画册》和《战伤救护图册》各50份,发至防空专业队。1971年3月18日,青岛市战备办公室在市南区礼堂举办首次“青岛市防空战备展览会”。1972年4月,青岛市战备办公室在工人文化宫举办第二次“青岛市防空战备展览会”,展期近一年。两期展览,参观群众达25万余人次。1971年7月,开始编印《人民防空》资料手册,每期2500份,发至基层单位。1974年停刊,1980年复刊2期。
  1972年5月23日,青岛市地下干道工程总指挥部开始编印《干道简讯》小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对人防战备工作的方针、政策,表彰先进,推广典型。每期1500份,发至各基层单位和施工连队。至1975年,共出16期。
  1972~1974年,抽调青岛市文工团部分编导和演员,组成人防宣传队,在工地、街头流动演出,宣传人防战备意义和人防战线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先后在市人民会堂、工人剧场等大型影剧院演出数十场。
  1973年12月9日,青岛市战备办公室在水清沟俱乐部举办第三次“青岛市防空战备展览会”。此次展览会规模最大,展览共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军事防空、人民防空、深挖洞的意义四个部分,包括实物,影片、幻灯等。至1974年7月,共组织198个单位计7.6万余名职工参观。
  1974年2月,市战备办公室举办以防止敌人空袭、普及“三防”常识和人防战备工作经验为内容的中型流动展览,以区为单位分系统组织参观,观众达3万多人次。是年,开始利用“五一”节和樱花会的机会,在中山公园举办小型防空知识展览,连续举办3年。
  1976年5月开始,市人防办公室在湖北路和中山路拐角处设10平方米的宣传橱窗,利用照片和图片等向社会宣传人民防空的地位作用和平战结合的方针、政策及优越性,成为人防宣传工作的一个窗口。
  1978年第三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后,青岛市人防宣传教育内容侧重于平战结合与“三防”常识,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
  1981年5、6月间,青岛市人防办公室组织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Gov机关干部及市直属单位领导300余人,分5批参观人防平战结合工程。10月,由各区和部分局的人防办公室组织机关干部1900人参观。
  1981年11月至1984年3月,青岛市人防办公室协助市纺织局人防办公室,在所属37个厂开展“三防”常识普及教育试点,受教育职工达9.6万余人,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89%。同时,市人防办还在12个单位开展防空常识和“三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受教育职工达2.1万余人,占单位职工总数的84%。另在全市各影剧院和部分单位,组织放映《走访地下城》、《齐鲁地下新貌》等影片30余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青岛电视台播放了《平战结合,大有可为》等录象片。
  1983年2月,青岛市人防办公室在龙山宾馆通廊举办“三防”常识和平战结合挂图展览,供住宿旅客和流动人员参观,历时3个多月。
  1984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人民防空条例》后,市人防办公室下发了宣传提纲,组织各级干部进行学习。
  1985年11月,青岛市人防办公室开始在青岛29中、39中和46中,共组织8个班进行“三防”常识教育试点。1986年教育试点学校增至10所,受教育学生达4000名。是年,在山东省举办的“三防”知识教育竞赛中,青岛市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三名。1987年,市人防办、市教育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初级中学开展人民防空“三防”知识教育的实施意见》,成立市“三防”知识教育中心教研组,负责教育计划安排,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市内54所中学正式开设“三防”知识教育课。至1990年底,全市受教育学生累计达6.6万人,考试及格率为93.5%,先后有18校次、36人次受到山东省人防办、省教委的表彰。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四章 教育训练

第二节 防空演练


  1950~1975年,针对敌机频繁入侵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在驻军的配合下,先后在市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14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防空训练演习,使市民熟悉、掌握“三防”知识,提高各级指挥员的防空组织指挥能力和各专业队伍消除空袭后果的技能。
  1950年3月23日和10月21日,青岛市防空治安委员会先后两次组织全市性的防空演习。警备部队和公安局、派出所组成巡逻队,检查交通管制,指导群众防空疏散。医疗单位进行防空救护实地演习。各区分别检查了防空组织落实情况。1951年9月30日和11月16日,在各市区进行两次以检查防空组织落实、灯火管制、消防、居民疏散隐蔽、警报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演习。1953年7月8日和12月24日,在市区重点单位进行检查消防灭火、抢修、抢救为内容的训练演习。1954年12月25日,在全市组织抢修、抢救、检查警报和居民疏散的演习。1955年1月22日和12月24日,在海军青岛基地防空兵的配合下,在全市进行以检查人员、车辆疏散隐蔽,指挥人员指挥,专业队消除空袭后果能力为内容的综合性演习。
  1956年12月10日,在市内6区和崂山李村区,进行一次教大规模的防空演习,检查全市防空指挥组织、各类防空专业队伍、消除空袭后果的战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防空常识了解掌握的情况等。
  1969年12月24~25日,中共青岛市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市防空指挥部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共119人,进入地下指挥所,进行临战指挥生产、工作的演习。1973年3月12日,在市南、市北、台东3个区同时进行防空演习,有8种专业队伍共1500余人参加。1974年11月29日,市革委会在青岛驻军的配合下,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全市防空实战演习”。指挥中心设在市革委会二楼,各种专业队集中于市革委会门前及沂水路、德县路一带。电讯车负责联络;驻青海军出动飞机、舰艇配合,投放模拟弹;消防队在安徽路公园灭火;人民群众进行消防隐蔽。市南市北两区主要道路戒严2小时。此后,各区、各大单位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演习。1975年5月18日,在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所属的17个街道办事处,28万居民中,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人防、城防综合性演习。驻青海军出动飞机3架,舰艇数十艘配合;5个防空专业分队500余人参加打击假设低空敌机和消除空袭后果;18个治安纠察队7500余人上岗值勤;组织1.6万居民进防空洞疏散隐蔽,39次列车进站后1100余名旅客全部转入地下工事。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五章 防空工程

第一节 工程建设


  青岛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始于1950年10月。当时主要是对解放前的遗留防空工事进行改造扩建。至1964年12月,全市改造四等防空地下室250个,可容纳5万多人;结合基本建设新建地下室式防空洞32个,可容纳6400余人。
  1951年10月,青岛市人民防空指挥部召开会议,确定以市Gov建筑局工程处的名义,组织技术工人22人,民工80人,开始在福山路挖掘防空洞。
  1958年8月,市级指挥所“121”工程动工,由陆军某负责施工,1961年竣工。工事内设设备配套,可容纳1000余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护等级四级,是当时国内最坚固的民用防空建筑之一。
  1964年7月,市级前沿指挥所“462”工程动工,由陆军某部工兵营和市建筑公司施工,1967年完工。指挥所面积数百平方米,地下医院1000余平方米。
  1966年4月28日,市人防办公室在台东区登州路召开全市1000余人的现场会,进一步推动挖建防空掩体工作。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各单位民兵首先行动,利用简易工具和业余时间,在本单位院内或屋下挖洞。仅两个月的时间,全市约有70%的单位动工,挖建或改造各类防空掩体3.3万平方米。市南区泰安路办事处、派出所与糖果冷食厂、五金站仓库、市医药站仓库、市工交运输二公司等单位相互挖通,形成一个联片。1968年,市人武部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联片经验。1969年3月,苏军入侵珍宝岛。为落实全民备战,全市已有673个单位建成了不同规模的防空工程约19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以四方区为中心阵地的10个战斗联片,5个区级指挥所,2个地下医院。
  1970年4月,青岛市地下干道工程总指挥部成立,统一组织力量修建青岛市地下干道工程。各区、各系统成立分指挥部,按下属单位职工的2%抽人组成施工连队,分段动工。全市共成立34个分指挥部,组织716个单位,编成108个施工连,在108个洞口同时开掘,最多时投入1.5万多人。第一期地下干道工程,南起市南区青岛造船厂,北至沧口区青岛化工厂。至1971年底前后,全部被覆完工。干道工程总长1万多米,贯通5个区,连通9座山,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1972年,为加快施工进度,确定分成两条线,即市内5区的分指挥部转为构筑区的地下干道,为区属骨干工程;其余的分指挥部作了调整,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门收尾撤回;各大系统的分指挥部人员调整后,陆续转入市属地下干道二期工程。1974年下半年,进度快的单位又投入二期二批工程。二期工程跨度大,质量好,多为平进口或斜进口,其中有7处能单行汽车。
  1978年10月,第三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建设方针,继而贯彻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人防建设经费由往年的500多万元逐步压缩至100多万元,人防工程建设规模相对压缩,地下干道分指挥部相继撤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防工作也从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上实行了转变:调整了工程布局,缩短了战线,把工作重点转到平战结合上来;对已建工程进行加固改造和口部处理,搞好维护管理。
  1986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会议,使人防工程建设进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总体功能的新阶段。1988年2月,市人防办与规划局研究制定了《青岛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经市Gov审议通过,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这个总体规划,青岛地铁工程和市场三路至辽宁路地下商业街工程,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988年6月,市Gov印发《青岛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实施办法》。此后至1990年底,全市“结建”防空地下室53处,建筑面积17823平方米,使用面积达10789平方米。
  在人防工程建设中,1969~1990年国家共拨款5296万元;地方财政拨款245.8万元(1987~1990年),通过其他渠道(不包括单位自筹)筹集资金1036.3万元。
  人防工程设计科研,1980~1990年共完成设计项目103个,收入120.8万元。其中,“龙山宾馆”被评为省人防办、国家人防办设计一等奖,国家建委优秀设计奖;“商业冷库”、“711粮库”分别被评为省人防办设计一等奖、国家人防办设计二等奖。1987年开展青岛地区岩石大跨度坑道应力和爆破震波测试的研究工作,1990年完成测试报告,为人防工程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1987年3月至1989年3月,市人防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人防工程进行测绘,为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资料。

TOP

第七篇 城市防空  
第五章 防空工程

第二节 平战结合


  1971年,第二次全国人防会议提出人防工程建设要坚持平战结合方针,即一个工程具有两种功能,战时能防空,平时能使用。是年8月,市粮食局先行试点,第一粮库利用已建防空工事进行储存粮油试验。第一次储存面粉1.5万公斤,大米2.5万公斤,花生油1.5万公斤和部分小品种粮食。12月,青纺医院在地下医院施行外科手术60例,均取得较好结果。从而调动了单位构筑和利用人防工事的积极性。
  1978年以后,人防工程建设逐步走上平战结合轨道。市人防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的人防工程进行可用性探讨,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原有工程改造利用。1979年12月,利用“462”指挥所建立人防总机,供人防系统平时使用。
  1980年5月,商业地下冷库进行降温试验,8月正式投产。这个冷库是在市属人防工程战时食品供应点的基础上,由市商业局于1973年投资扩建的,在使用过程中又不断进行扩建改造,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地下食品冷藏加工厂。该库总面积1.9万平方米,容量1万多吨,担负市区80%的副食品供应任务。是年12月,辽宁路农副产品信托服务部正式开业。这个服务部从借款4000元、利用2400平方米被覆工程作仓库起家,自力更生,滚动发展。至1990年,使用面积已扩展到1.06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0万元,流动资金30万元,年创利税50万元,成为全国“以洞养洞,以洞建洞”的先进典型。
  1983年7月,“711”地下粮库投入使用。该库是在1971年储粮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利用人防工程兴建的,地点适中、地势隐蔽,交通方便、抗毁力强,使用面积达8619平方米,总容量1000万公斤,对储备平、战时粮食,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地下恒温(常年稳定在13~15 ),有利于粮食保鲜和防虫防毒,同时降低了管理费。
  自1980年3月起,市人防办公室统一组织力量对信号山地下消防车库进行改造利用。1981年10月15日,龙山宾馆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内设客房55间,床位200张;餐厅可供300人就餐;配有游艺厅、小型会议室等。1982年8月10日,第二期工程投入使用,与第一期工程相配套,总建筑面积1.7万余平方米,床位350张,增设会议厅、理发厅、洗衣室、浴室等,平均每年接待旅客6万多人次。1985年9月20日龙山宾馆利用内通道开办地下商场对外营业,面积2200平方米,共接纳国营、集体、个体商户77家,年营业额750余万元。1986年5月,全国开发利用地下人防工程论证座谈会在龙山宾馆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平战结合的发展。1987年,市人防办对龙山地下商场进行扩建,延伸至苏州路,建成一条长800米、宽8~11米的地下商业街,增加面积8000平方米,被列为1988年市Gov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要重点办好的11件实事之一,1990年12月18日正式建立并开始营业。为加强管理,同时成立“龙山地下商业街办公室“(归市人防办领导),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至1990年,经营商户已达134家,年营业额2189万元。为搞好地下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1989年10月成立“地下开发利用服务公司”(归市人防办领导),自负盈亏。
  在几个大型平战结合项目的带动下,各区、各单位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已建工程。截至1990年底,全市已开发利用人防工程14.68万平方米,开发平战结合使用项目146个。其中,有旅馆4处,床位551张;冷库8处,容量1.1万吨;粮库2处,容量2000万公斤;货栈13处,面积2.3万平方米;各种仓库59处,面积4.2万平方米。累计产值(营业额)1.92亿元,实现利税2048万元。1986年,青岛市被济南军区人防委授予“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先进城市”;1987年被国家人防委授予“人防建设平战结合先进城市”;1988年被山东省人防委授予“人防建设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