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一章 支援生产

第一节 支援工业


  1954~1990年,青岛驻军共参加地方工业建设项目790余个;投入劳动日225余个;动用汽车24.5万余台次,行驶690万吨公里;派出舰船2.2万余艘次,航行8.5万余小时,航程95万余海里;飞机80余架次,飞行95小时,航程4520余公里;运送人员67.5万余人次;装卸和运输各种物资130.5万余吨。
  支援地方运输 1958年1月,驻青陆军某部在地方短途运输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派出部队参加青岛第一钢厂、第二钢厂、化工厂、炼焦厂、重晶石矿等单位短途运输。在两年时间内,共完成劳动日9.9万余个,动用汽车2.1万余台次,运输矿石29万余吨。1959年1月,海军青岛基地某部先后派出汽车40余台次,行驶16万余吨公里,为青岛市植物油厂、第一钢厂、第二钢厂自行车厂等单位,装运各种货物6496吨。驾驶员刘丛才荣立一等功。1960年1月23~26日和12月11~24日,驻青海军两次派出干部战士4.1万余人次、汽车123台次、舰艇1艘,帮助台西、四方、沧口区和青岛市粮食局、商业局等单位,装运钢材、煤炭、粮食、蔬菜和工业用品等物资4.5万余吨。1974年11月7~23日,为协助地方搞好铁路运输。北海舰队和青岛警备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共派出干部战士777人、汽车20台,完成劳动日3388个,装运各种货物7353吨,保证了铁路的正常运输。
  支援码头建设 1974年10月,根据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下达的支援青岛港六号码头整体改造工程的任务,北海舰队立即派出汽车26台、登陆艇10艘、铲石船1艘、自航驳2艘,参加工程建设。经过50多天的奋战,共完成劳动日6456个,回填土石33.2万余立方米;清理6个泊位,挖泥2.5万立方米,超额41%完成了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下达的任务。1988年1月至1990年12月,北海舰队炸礁队先后承担北方最大渔港——石岛港航道、大连港大窑湾集装箱码头基槽、石臼港和青岛前湾港港池的炸礁等任务,共炸礁1.7万余立方米,疏通了航道,保证了码头顺利投产。
  支援电缆铺设 1982年12月,青岛市电业局在海泊河桥附近铺设地下电缆。海军潜艇学院接受任务后,立即派出干部战士5000余人次,仅用5天时间,即完成6400米大型电缆的铺设任务,保证了6家工厂的生产用电。1988年5月,黄岛电厂二期工程电缆铺设,因连续降雨影响了工程进度。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问讯后,立即抽调官兵200余人前去支援,连续奋战两昼夜,铺设电缆20余条(长1000余米、重16.5余吨),保证了电厂按期并网发电。
  支援机场建设 1985年,青岛市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将流亭军用机场扩建为能起降大、中型客机的军民两用机场。北海舰队航空兵承担修建机场场道、排水工程、营特建、通讯、导航、灯光设施等项任务,共投入军工400人、民工1500人,汽车92台,机械98部。整个扩建工程自1985年5月10日开工至1986年7月8日竣工,共破除旧道面9.3万平方米,挖填土石方15万立方米,铺块石33万立方米,制作旧基础隔离层7.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9.4万立方米,修排水沟9100米,建防风坪1.2万平方米,端保险道2.4万平方米,安装直线加油管线3085米,各种油罐24个。同时,还修建了外场指挥中心和通信导航系统以及部分夜航灯设备等。所建工程经上级检查验收,被评为高速优质工程。
  支援油田建设 1984~1986年,北海舰队先后抽调干部战士800余人,动用汽车111台、机械40部、运输船8艘,参加胜利油田码头建设。共完成填土99万立方米,填块石24万立方米,修筑一条长1840米、宽30米引堤码头(基本成型)。有36人荣立三等功,667人次受到嘉奖。
  支援工厂生产 1977年,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先后15次组织学员数百人,到国棉六厂参加义务劳动,完成劳动日1700余个。1989年初,青岛自行车烤漆厂引进联邦德国“海德曼”自行车生产线,中共青岛市委、市Gov要求新车必须在建国40周年前投产上市。在安装设备时间紧、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北海舰队某部一分库的官兵全力以赴,与技术工人密切配合,终于提前3个月把设备安装完毕,7月1日正式投产,10月1日准时把新车投放市场。“海德曼”自行车的高速诞生,被联邦德国专家称之为“奇迹”。是年,崂山区沙子口镇玻璃厂突然断电,价值180多万元的熔炉设备和整炉玻璃瞬间就要凝固报废。北海舰队某基地问讯后,立即出动官兵帮助架设输电线路,使该厂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执行其他任务 1958年,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十大建筑”。驻青陆军某部2个团,奉命担任修建军事博物馆大理石开采和加工任务。自1958年11月至翌年8月,1个团共开采大理石1178立方米,另1个团共加工大理石1.1万余平方米,提前完成了任务。1978年6~10月,设在潮连岛附近海面的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由于风大浪急,有3根锚链多次发生故障,影响测验效果。海军北海舰队某部先后3次共派出潜水员36人次,及时排除故障,使浮标站恢复正常工作。1983~1990年,海军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发挥装备技术优势,先后承担冀津海岸带、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微山湖、青岛港八号码头和黄岛油港等调查、测绘任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决策资料。1987年,青岛市Gov决定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建造烈士群雕。青岛警备区立即抽调1个连的兵力,投入了紧张的施工,连续奋战9个月,投入劳动日9300余个,义务运输5万余吨公里,提前完成任务。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一章 支援生产

第二节 支援农业


  青岛解放后,驻青人民解放军,每年都主动抽出大批人员、车辆、机械、器材,支援驻地春耕春种、“三夏”(夏收、夏耕、夏种),“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和抗旱、兴修农田水利等。至1990年,在支援农业生产中,共投入劳动日4061万余个;汽车8.6万余台次,行驶4.62万余吨公里;机械(器材)5.6万余台(件)次;飞机700余架次;耕、种、翻、整、平土地和收割庄稼32.5万余亩;积肥4009万余斤,运肥1.23亿余斤;兴修农田水利工程966个;制造和修理各种农机具92.7万余件;培训各种技术人员6.6万余名。另外,还多次在机关和部队中开展义务捐献活动,支援灾区人民。共捐献救灾款239.7万余元,衣物11.4万余件,马113匹,牛16头,农机具793件,各种肥料7.83亿余斤,房屋3530平方米,耕地88亩,钢材343吨,水泥500吨,木材1500立方米,文体、卫生器材4990件,各种图书20万余册,粮食48.7万余斤。
  参加生产劳动 1957年6月,根据气象台灾情预报,海军青岛基地立即组织部队,紧急动员抢收小麦。共投入劳动日2.8万余个,帮助75个农业社收割小麦1万余亩,并做到快收、快运、快打、快藏,避免了雨害的损失。1959年,驻青陆军某部投入劳动日63.4万余个,耕种土地和收割庄稼8.4万余亩。1960年—11月,北海舰队先后抽调大批人力、车辆,支援驻地“三秋”。共完成劳动日24.5万余个,收种庄稼12.2万余亩,运送庄稼、肥料115亿余斤。是年11月,陆军某团奉命赴山东省博兴县执行生产救灾任务。在1年时间里,共帮助11个自然村的15个生产大队抢种农田7327亩,收小麦1600亩,加工代食品2万斤。1972—1975年期间,北海舰队先后抽调大批人员、车辆,支援地方农业生产劳动。共完成劳动日114.8万余个,耕、收、种地9.4万余亩,整地1909亩。1981年4月,山东地区旱情严重。北海舰队立即派出干部战士7755人次,汽车345台次,抽水机186台次,支援地方抗旱,共挑水18630担,运水2020吨,抽水22720立方米,浇地和抢种玉米、地瓜、花生、黄烟等5300余亩。
  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1959年,驻青陆军某部抽调部分人员、车辆、机械等,参加修建农田水利工程60余个,共挖运土石方15.4万余立方米。1973年,驻即墨陆军某部机关、直属队,帮助驻地生产大队修建一眼直径45米、深9米的大口水井,共投入劳动日6843个,挖土石方1.1万余立方米。1975年,驻胶县陆军某部抽调3383人,用4天时间,帮助胶县营海公社修建一条长1170米的新河道,并造地300余亩。1978年,北海舰队航空兵组织人力、物力,支援驻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共投入劳动日6231个,汽车18台,挖土机一台,修水渠600余米,挖水井2眼、池塘一个,挖运土石方5400立方米。
  修理制造农机具 1960年,北海舰队下属工厂与驻地附近4个公社挂钩,全年共加工制作农业机械零件1.1万余件,修理农业机械零件7.5万余件,培训各种技术人员302名。1980—1986年,驻即墨陆军某部所属修理单位共帮助驻地农村修理各种农机具3.3万余件。
  实施人工降雨 1957—1978年,驻青部队根据青岛地区旱情,应地方Gov的要求,先后派出高炮分队和飞机600余架次,对旱区实施人工降雨。仅1978年8~9月,青岛警备区即派出6个高炮连(部队1个、民兵5个)、高炮数十门;北海舰队航空兵出动飞机4架,担负人工降雨任务。高炮共出动12次,射击7次,发射降雨炮弹354发,形成区域性人工降雨,缓解了旱情。1989年,北海舰队航空兵用自制干冰撒播器在青岛地区实施人工降雨,雨量达2亿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达300万元以上。1989~1990年,青岛地区一直偏旱少雨,北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先后实施大面积人工降雨30余次。
  义务捐献 1956年,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海军第二航空学校发动全校教职员工义务捐款4.7万余元。其中,646名干部捐款4.4万余元,人均68.5元;360名战士捐款2021元,人均5.6元。(约等于一个月津贴费);42名职工捐款1540元,人均36元。驻青陆军某部共捐款27.6万余元,并向驻地附近农业生产合作社赠送双轮双铧犁242部、水车133部、喷雾器339部、退役骡马111匹、耕牛16头、文体器材4900件。1960年,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北海舰队共捐款169.1万余元,衣物5.1万余件。1985年,为了支援老区开发建设,青岛警备区机关捐衣物6393件,粮票6255斤。在开展义务捐献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一章 支援生产

第三节 护渔护航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海域辽阔,各种船只来往不断。维护海上运输安全,保护渔民正常作业,是青岛驻军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1955~1990年,海军青岛基地、北海舰队、北海舰队航空兵、驻青陆军某部和青岛警备区等单位,在执行海上巡逻和紧急抢救任务中,共派出各种舰船6110艘次,航程75.3万余海里;飞机53架次;抢救各种船舶(商船、油船、货船、渔船、工作船等)1376艘,人员1.7万余名,物资2.3万余吨。驱逐入侵中国领海的外国渔船1430艘次。
  1955~1958年,海军青岛基地先后派出护渔护航舰船812艘,航程11.5万余海里;抢救各种遇难商船、渔船93艘,人员336名,物资一部。1963年4月30日,中国远洋货轮“跃进”号由青岛驶往日本,5月1日途经济州岛西南海域时触礁沉没。5月3日,北海舰队航空兵奉命立即派出两个飞行大队20个机组和侦察机4架,圆满完成了掩护“跃进”号沉没调查任务。是年11月7日,胶南县有70余只渔船在海上作业时,突遇8级 大风,情况十分危急。北海舰队闻讯后,立即派出军舰5艘,昼夜兼程赶到现场,航行600余海里,经过60多个小时的顽强搏斗,终于将遇险船只安全护送返航。1965~1983年,青岛警备区船运大队先后5次派出舰艇,在海上抢救遇难外轮1艘、渔船3只、拖轮1只。1972年7月24日,即墨县有240只渔船出海作业,突遇强台风,下落不明。北海舰队航空兵接到上级通知后,立即派出飞机5架次,飞行15个小时,找到渔船138只。1974年4月,浙江省有2只渔船在上海以东作业时,遭到外国渔船破坏,抢走渔网和渔具。为保护渔船的正常作业和安全,北海舰队于5月12日~17日,先后派出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猎潜舰等16艘和飞机8架,担任空中巡逻侦察和海上作业掩护任务。1976年1月29日,青岛港务局“青港工5号”轮,在拖带开往上海的“长绣”号客轮时,船体破裂突然沉没。北海舰队闻讯后,立即派出4艘舰艇和防救船大队的帆缆、潜水两个中队,迅速赶到现场救援。首先将12名船员(有1名牺牲)救出,又经过24小时奋战,终于将几百吨的沉船打捞上来,及时疏通了航道。1980年2月,山东半岛北部的莱州湾受寒流侵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冰冻,坚冰堆集,航道被阻。停靠在龙口港的11艘客货轮,被困在港内。价值数百万元的国家财产和2000余名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北海舰队C722号破冰船接到紧急出航命令后,冒着强大的寒流和8级风浪,迅即向冰区疾驶。在莱洲湾经过三天两夜的奋力搏斗,终于将被困船只全部引渡到安全海域。1984年秋,巴西“加翠”号油轮(15万吨级)在胶州湾触礁漏油,海水污染严重。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机动救捞中队奉命紧急出动抢救。经过11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将船体20多处裂缝(最大的洞2—3米长、1米宽)全部查清补牢。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二章 支援城市建设

第一节 引  水


  1958—1990年,青岛驻军在地方Gov的统一组织下,共参加驻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237个(其中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15个),投入劳动日118.5万余个;汽车732台,行驶197.3万余吨公里;机械154部;完成土石方180万余立方米。
  修建崂山水库 1958年9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为解决城市居民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决定修建崂山水库(又称月子口水库)。海军青岛基地、驻青陆军某部等单位,立即抽调干部战士4000余名、汽车60余台、机械30余部,投入紧张的筑库劳动。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共完成劳动日19.6万余个,搬、运、筛、填土沙石11.2万余立方米,开挖管道沟4.7余立方米,修堆料场地2万余平方米,运输水泥150吨,提前27天超额完成认务。中共青岛市委、市人委和月子口水库工委,为了表彰筑库部队,赠送锦旗23面,并向全体干部战士颁发“兴修月子口水库纪念章”。
  修建东平湖水库 1960年1月,驻胶县陆军某部机关奉命济南军区命令,率3个团赴山东省梁山县执行修建东平湖水库(小安山隔堤工程)任务。自2月20日动工至7月15日竣工,共完成土方85.8万余立方米 ,采石3.9万余立方米,砌坡6万余平方米,提前80天完成任务,施工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全国水利电力现场会上被评为全国水利战线红旗单位,并荣获“先进单位”锦旗一面。
  参加疏浚五沽河、治理姜山大洼工程会战 1974年12月,驻即陆军某部在野营拉练中,组织机关、部队参加莱西县、即墨县联合疏浚五沽河、治理姜山大洼会战。共投入劳动日2.8万余个,挖通长2万米、宽30米、深0。8米的五沽河道。
  参加大沽河引水工程会战 1977年11月,为参加青岛市大沽河引水工程会战,北海舰队、青岛警备区和驻即墨陆军某部等单位,先后抽调13个团、88个连队计1.3万余人、汽车132台、机械45部,承担暗渠的开挖、打底 、浆砌、打拱顶、回填和覆盖任务。自11月5日动工至翌年 1月15 日竣工,共完成劳动日21.9万余个,动用汽车2.7万余台次,行驶141.1万余吨公里,开挖土石方22.6万余立方米,灌筑混凝土2.7万余立方米,回填土石方1.3万余立方米,运输各种建筑材料1440吨,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在这次工程会战中,有12个单位荣获先进单位称号;72个单位和174 名个人荣立三等功;14个单位和1992 名个人受到嘉奖。
  参加引黄济青工程 “引黄济青”工程是国家“七五”重点项目。1986年4月,根据地方Gov的统一安排,驻青陆、海军部队先后抽调干部战士5000余人,汽车和机械个1部,担负桃源河改道主体工程土方工程任务。经过4个多月的苦战,共挖填土方130万余立方米,修筑一条长7.73公里、底宽50~60米、口宽110米的新河道。是年11月,青岛驻军又抽调大批部队、车辆和机械等,参加白沙河工地会战。青岛警备区抽调干部战士1200人,率先开进工地,连续奋战19天,共投入劳动日2.1万余个、车辆1586台次、资金36万余元,开挖土石方3.1万余立方米,提前完成任务.北海舰队某工区部队承担开挖1公里暗渠的重任。因工程任务艰巨,为赢得时间,施工部队风餐露宿在工地上。经过3个月的苦战,开挖土石方12万余立方米,圆满完成任务。时隔不久,这支部队又承担在市南区交通干道——南京路旁坚硬的岩石上,开挖出一条1000米暗渠的任务。在楼房林立、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和人来车往频繁的公路旁进行施工,难度更大。施工队干部战士为保证安全施工,采用密布孔、深钻孔、少装药等科学爆破方法,将1000余米的暗渠挖通,夺得引黄济青二期工程进度第一名,并创造了10500炮无事故的新纪录。1989年是“引黄济青”工程最关键的一年,市Gov要求11月底竣工通水。但在全部工程中,尚有一段2公里长的隧洞工程(在崂山流亭镇韩洼村附近)卡住了脖子。北海舰队某工区奉命立即抽调大型机械车辆13台,通风机、卷扬机等30台,迅速赶到施工现场。在石质差、渗水多、工期短的困难条件下,干部战士齐心协力,战胜各种困难,抢时间紧张施工。整个工程自2月中旬开始至9月下旬竣工,仅用7个月的时间,比原定工期提前近2个月,保证了“引黄济青”工程按青岛市Gov要求通水。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Gov授予工区部队“引黄济青、造福人民”锦旗一面。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二章 支援城市建设

第二节 绿  化


  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青岛驻军根据地方Gov的统一规划和安排,抽出大批人员、车辆、器材等,参加驻地植树造林活动。1956~1990年,共派出干部战士5万余人次,汽车1400余台次,植树574万余棵,整治土地9700余平方米,挖树坑42万余个,铺草坪2.6万余平方米,培育树苗159.3万余棵。
  1956年3月,驻青陆军某部和某守备部队等单位,抽调大批干部战士,在浮山所植树造林500余亩,被青岛市Gov命名为“英雄林”。1959年3月,海军青岛基地派出1.3万余人次,参加地方植树活动。共植树21.4万余棵,培育树苗10.1万余棵,挖树坑1280个,平整土地500余平方米。1966年3月,北海舰队所属机关、部队、院校,先后派出大批人员、车辆,参加驻地植树活动。共植树67万余棵,培育树苗48万余棵。1982年4月。青岛市植物园接受一批日本赠送的杜鹃花,因园地条件较差,无法插栽。北海舰队闻讯后,立即派出干部战士1300余人次,与公园职工并肩战斗,共平整土地6200余平方米,运土石方3000余立方米,使杜鹃花及时栽植。1984年,青岛市人民Gov做出市内信号山、观象山、贮水山、青岛山、太平山、四方北岭、楼山等10个山头全部绿化的决定。北海舰队、青岛警备区、潜艇学院、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青岛军分区和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第二疗养院等单位,根据地方Gov的要求,承担太平山、贮水山、信号山、楼山的绿化任务。先后派出干部战士1.4万余人次、汽车1285台次,共栽植各种树木1.7万余棵。另外,驻青岛市郊区和各县的部队、仓库、医院和人武部门,在地方Gov的统一组织下,亦抽出大批人员和车辆,参加驻地植树造林活动。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二章 支援城市建设

第三节 修  路


  1955年以来,青岛驻军主动抽出人员、车辆、机械等,参加地方筑路工程建设。海军青岛基地、北海舰队、驻青岛地区陆军部队、青岛军分区等单位,共修筑公路60余公里;维修桥梁(涵洞)4000余座。1989年,青岛市在规划青岛至石家庄高速公路路由过程中,遇到部队营房和仓库急需搬迁的问题。青岛警备区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带领机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勘察,确定将区防化连移驻别处,主动让出土地6亩和营房、仓库650余平方米,保证公路按时动工。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三章 支援岛屿建设

第一节 建设灵山岛


  灵山岛,位于青岛市西南约40公里的黄海之中,总面积为7.66平方公里。岛上有12个自然村,450余户,2000余人,隶属胶南县。灵山岛自1950年4月起,即长期驻守陆军守备部队和海军观通分队。驻岛部(分)队积极支援岛屿建设,协助地方Gov初步改变了海岛贫穷落后的面貌。
  整治土地 灵山岛共有可耕地900余亩,大小7万多块,分布在高山斜坡上。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需要,部队派出人力和机械,同岛上群众一起,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共铲除土石岭35座,平掉乱石滩17处,填平大小沟壑20条,搬运土石方8.6万余立方米,造地100余亩。随着土地数量的增加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岛上村民由过去年年吃返销粮变为自给有余,至1990年每年可向国家卖余粮3~4万斤。
  兴修水利 灵山岛十年九旱,缺水十分严重。为彻底解决岛上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在地方Gov的统一组织和规划下,岛上军民同心协力,奋战10余年,修建小型水库10座,蓄水池15个,打深水井16眼,筑地下水库(蓄、排配套,容量为3000立方米)2座,使战备、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得到解决。
  修桥筑路 过去岛上几乎全是羊肠小道,运输全靠肩扛人抬。为适应战备,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军民苦战七个冬春,在全岛建桥(涵洞)10座,修路22公里(有12公里铺设水泥路面),可跑汽车、拖拉机。
  架设电线 1983年初,胶南县Gov拨款与部队发电站搞并网发电。部队立即抽调1个连(含电工数名),冒着零下10余度的严寒,竖起高压电线杆40余根,架设输电线7000余米,为岛上群众解决了照明问题。
  绿化海岛 1949年6月,国民党第三十二军从青岛败退时,3万名残兵集结在岛上,长达3个月之久,所有树木被伐尽烧光。人民解放军上岛后,每年春季坚持植树造林。1981~1990年,与群众共栽山楂、板栗、葡萄等果树3.2万余棵,修建花园、花坛79个,栽花1.5万余株。同时,还营造了“八一林”、“青年林”和“三八林”,使灵山岛变成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的花园式海岛。
  修建码头 解放前的灵山岛,没有一个象样的码头。1959年开始,部队与群众一起,用3年的时间,共搬、运、挖、填土石方3.8万余立方米,围建起拦海大坝,修建两座各长约400余米的码头,给岛上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发展生产 每年春耕春种、“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部队都要抽出人力、物力进行支援。特别是1982年以来,为尽快使海岛脱贫致富,部队先后帮助地方建起修船厂、养貂场、海珍品养殖场;成立捕捞队、林业队;军民合资开办服装厂等。另外,还为岛上个体户传授照像、家用电器维修等技术。由于岛上工、农、渔、副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发生明显的变化。全岛人均收入从1980年的不到100元,达到1983年的392元。有95%以上的农户翻盖了新瓦房,购置了中、高档生活用品。
  1986年10月,山东省人民Gov在灵山岛召开第三次海岛工作会议,确定把灵山岛建成“旅游避暑疗养区”。为加快灵山岛的建设,青岛警备区决定将驻岛部队的陆岛运输船由每月4航次增加到6航次,并专门安排1艘机帆船常驻灵山岛,保障岛上运输的需要。同时,根据地方Gov的统一规划,驻岛部队抽出人力,参加环山公路的拓宽和照明线路的架设,并帮助建起配套的军民文化活动中心等。
  中共灵山岛乡委、乡Gov先后5次出席全国、省、市(地)、县“双拥”和“军民联防”先进代表大会。驻岛部队和灵山岛乡分别被济南军区和山东省人民Gov授予“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称号。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三章 支援岛屿建设

第二节 沐官岛建设


  沐官岛是一个近海小岛,距陆地只有1.5公里,总面积约0.4平方公里,常住居民30余户、130余人,属胶南县管辖。
  1956年1月5日,驻日照某守备部队五团五连四班,在副指导员的带领下,奉命进驻沐官岛,担负海防守备任务,至1970年撤出。在长达14年中,军民团结战斗,同守共建海岛,结下深厚的情谊。
  打井修池 沐官岛的群众祖祖辈辈喝的都是咸水。四班战士同群众一起,连续奋战数日,终于打出一眼甜水井,修筑一座蓄水池。岛上群众为感谢亲人解放军,分别起名叫“友谊泉”和“爱民池”。从此,岛上群众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
  参加生产 沐官岛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粮食产量低。四班战士就帮助群众整治土地、兴修水利,造出大片梯田。从春耕到秋收,几乎家家都有战士给耕过的地,战士给种的粮。
  防病治病 沐官岛医疗条件较差,群众有病缺医少药。四班就派卫生员定期为群众注射疫苗,经常到各家各户巡诊治疗;并为生产队培训“赤脚卫生员”。购置必备药品,保障了全岛群众的身体健康。
  普及文化 沐官岛与陆地交通不便,群众文盲多,儿童上学难。四班就在营区内办起夜校,组织男女老幼学习文化。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即在全岛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宣传群众 沐官岛群众长期看不到电影,四班就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基本上保证每个月放映电影2~3次。又把岛上的青少年组织起来,成立业余宣传队,经常为群众演出文艺节目。四班还办起有线广播站,每天定时向全岛播放新闻;开辟一个阅览室,及时组织群众阅读报纸、杂志和刊物,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关心和了解国家大事。
  为民资助 沐官岛经济不够发达,群众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四班战士就分散到各户吃饭,把节省下来的细粮送给群众过年。特别是当群众遇到天灾人祸时,战士就主动拿出自己的津贴费资助,为群众排忧解难。此外,四班还在地方党委、Gov和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下,协助生产大队建立了第一个党、团、少先队组织;培训了第一代人民教师、卫生员、技术员和会计;组织了第一支民兵基干队伍等。
  1966年1月24日,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谭启龙、袁升平签署命令,通令嘉奖,表彰四班依靠群众出色地完成守岛任务。济南军区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区部队开展向四班学习的活动,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加强海防建设。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四章 抢险救灾

第一节 抗  洪


  1956年9月5日,青岛、即墨、胶县等地遭到暴雨袭击。驻青陆军某部和某守备部队等单位,立即组织干部战士1980余名,冒雨抢救受灾群众和国家物资。陆军某部在即墨驻地抢险救灾中,帮助500余户群众搬了家,从水中救出408人和大批物资,受到济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的通报表扬。驻崂山陆军某部闻讯胶县沽河大坝决口,立即抽调1个团赶赴现场,经过一昼夜奋战,堵住决口,保住了万亩良田和胶济铁路的安全。
  1961年9月,青岛市内暴雨成灾,交通中断,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北海舰队立即派出干部战士1673名和部分车辆、器材等,奋力进行抢救,共救出遇险群众342人和大批物资。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潜水训练队战士蔺忠学,在黄县路 19好楼房地下室内抢救群众和物资时,不幸触电光荣牺牲。
  1963年8月,天津、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发生洪水。驻青陆军某部接到命令后,立即派4个团、1个营、40个连奔赴灾区。自8月26日至9月16日,在22天防汛抗洪中,部队共投入3.2万余个人工日,加固河堤1.1万余米,修铁路土堤6300余米,堵漏洞10个,割芦苇、树枝23万余斤,设风障1.6万余米,打木桩1.2万余根,保住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在抗洪中有5个连、6个排、26个班荣记三等功,780人立攻受奖,受到国务院、北京军区和河北省、天津市人民委员会的表扬。期间,北海舰队根据海军总部的指示,先后派出10批计1138名干部战士和89艘舰船,携带大批救生器材,分赴天津市、河北省衡水、沧县、保定专区和山东省临清、武城、平原县等灾区。在40余天时间里,共抢救出灾民1.9万余人,转运灾民3.7万余人,运送工作人员和民工508人次;装运牲畜3577头、粮食(食品)1843吨、抗洪物资(草袋、席子)25.2万余个、木桩8150根、牛车282辆、香烟6.6万余条、收音机312台;打捞物资1.2万余吨;拔木桩595个;除土堆151个;清除块石1.3万余块;挖堤1200余立方米;爆破泻洪口28处;加固堤坝和修复险段1909立方米;给灾民空投物资14吨、救生衣149件、棉被1200床、药品4箱。河北省衡水地区受灾比较严重,有些城镇和村庄被洪水淹没。广大干部战士不顾个人安危,连续奋战4昼夜,救出灾民4000余人。在这次抗洪斗争中,有11个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8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有5名个人荣立二等功,并被天津市人民委员会授予特等防汛模范称号,171名个人荣立三等共。
  1964年7月16日,胶县出现几十年罕见的大暴雨,街道水深2米以上,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北海舰队航空兵驻胶县部队立即派出干部战士365名,汽车17台,救生船90只和部分救生器材,经过7个小时的奋战,救出群众386人,粮食500余斤,耕牛7头。部队招待所还接待和收容无处安身的群众300余人。
  1969年4月,山东省寿光县北部濒海地区发生特大海啸。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和济南军区的指示,驻青陆军某部立即组成抗洪救灾指挥部,派出1个营、7个连和部分医护人员,于4月23~27日开赴受灾地区,抢救出大批群众和物资。
  1971年1月20日,崂山县马哥庄公社林家段河水库因连日降雨决口。青岛警备区某团六连二排57名干部战士,迅速奔赴现场,跳进冰水里,与群众一起筑成人墙,奋力堵住决口,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青岛警备区党委为二排和排长宋成安记一等功,班长侯连清、曹德全,战士张为吉、张传新记二等功,班长李汉阳等13人记三等功。
  1974年8月,胶县连降大雨,全县所有水库溢洪,胶莱河水位上涨(超过安全水位),严重威胁着4个公社、200多个村庄(近20万人口)和30万亩良田的安全,胶济铁路亦有被冲断的危险。在情况十分紧急的关头,北海舰队航空兵驻胶县部队,立即派出干部战士1373人,汽车89台次,探照灯3部,连续奋战4天2夜,保住了胶莱河堤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胶县革命委员会向抗洪部队赠送“抗洪抢险,兵民并肩战斗”锦旗。
  1985年8月,9号台风袭击青岛地区,大沽河、胶莱河水位暴涨,崂山水库告急,交通堵塞,通信中断,农田被淹,部分工厂停工,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北海舰队、青岛警备区等单位立即抽调部队参加抗洪救灾。8月19日~25日,先后派出抢险救灾干部战士近万人次,动用各种车辆168台次,飞机2架次,电台18部,橡皮舟4只和各种救生器材2000余件。青岛警备区司令员刘东起、参谋长沈兆吉、副参谋长夏德利赴现场组织指挥,共救出遇难群众230余人,堵决口1处,抢救各种物资5500余吨,抢修道路1500余米,修筑拦水坝22米。青岛警备区有3个连队荣记三等功,11个连队受到嘉奖,5人荣记三等功;有4个连队被青岛市Gov授予抢险救灾模范集体,5人受到通报表扬。崂山县人武部政委盛志海,在抢险中身先士卒,组织和带领广大民兵昼夜奋战在第一线,被中共青岛市委、市Gov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四章 抢险救灾

第二节 抗  震


  邢台地震抢险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北海舰队接到上级指示后,立即从驻青海军四零一医院和舰队后勤部第一、二门诊部抽调34人,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3月10日上午9时,医疗队从青岛乘火车出发,11日下午到达邢台后,全体队员不顾旅途疲劳和余震的危险,以最快的速度,开设床位307张,13日即开始接收伤兵员。在救治过程中,有时伤员多担架不够用,就肩背、手抱,血迹沾满衣服;有的伤员满身都是泥土,就不辞辛苦的为其擦身洗澡。当3月19日和23日再次发生余震时,全体队员奋不顾身冲进病房,迅速将伤员全部转移到安全地点。教导员刘文杰,仅用6分钟就背出8名伤员。军医于金芳将一位老大娘背出来后,听说她的小孙子还在病房里,便再次冲进去把孩子背出来,老人被感动得流了泪。医疗队在全力救治伤员的同时,为避免再次发生余震可能带来的灾害,又与当地群众一起,苦战一周,搭成4个简易棚,为205名伤员和100余名工作人员解决了室外住宿困难。在90多天的时间里,大批伤病员经医疗队的精心治疗和精心护理,危重者转危为安,较轻者很快康复出院。
  唐山地震抢险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灾情极为严重。北海舰队根据上级指示,迅速派出由海军四零一医院、第四零二医院及某水警区卫生队组成的3个医疗队共98人,赴灾区抗震救灾。四零一医院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组成一支50人的医疗队,于29日上午8时15分从青岛乘飞机出发,9时在唐山机场降落。到达灾区后,医疗队全体队员顾不上休息,迅速展开抢救工作至午夜,连续抢救伤员1500余人。手术室护士姜宝珍老家住在唐山,地震发生后,爱人受伤,孩子遇难,忍着悲痛忘我工作。妇产科军医王秀青在一个受重伤的女孩时,因没有血浆,截肢手术无法进行,便主动为女孩献血。外科医助段振全发现一个11岁的女孩呼吸道堵塞,立即俯下身子用口从呼吸道吸出浓痰30毫升。卫生员沈小英见到有的伤员排不出大便,就用手指一点一点往外抠。医疗队员的“救死扶伤”精神,受到灾区人民的称赞。各医疗队在积极抢救伤员的同时,还迅速开展了卫生防病工作,先后为当地群众修建临时厕所152个,清除垃圾190吨,喷洒药物79.1万平方米,注射五联疫苗37871人。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病措施,使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由57.2%下降到3.1%。各医疗队在60多天的时间里,共救治伤病员52299人次,抢救危重伤病员722人次,短期留治伤病员457人次,后转重伤员501人次,手术172人次。有1人荣立二等功,48人荣立三等功;3个单位受到集体嘉奖。期间,北海舰队所属各医院、疗养院和青岛警备区医院及济南军区后勤部第一四一医院,还负责接收灾区后转轻伤员964人,经过短期精心治疗和护理,全部康复返回唐山。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四章 抢险救灾

第三节 灭  火


  1960年5月22日,青岛海运局鲁航124号轮,在青岛小港试航时突然发生大火,时值6级大风,严重威胁着港内船只和附近工厂、仓库、居民的安全。海军青岛基地闻讯后,立即派驻在码头附近的部队和2艘舰艇赶到现场抢救,与群众一起将大火扑灭。北海舰队某部训练科科长王志浩和北航某部卫生员宋协增,在救火中光荣牺牲。
  1967年12月13日,停泊在青岛港一号码头的希腊籍货轮“卡里曼”号锅炉舱突然起火。北海舰队接到青岛港务局求援电话后,立即命令驻港的300多名干部战士进行抢救。当时船上照明线路全被烧断,机舱内浓烟滚滚,火苗乱窜,油柜温度急剧升高。希腊船员一面纷纷逃离船体,一面告诉抢救的海军干部战士,过不了半小时就要爆炸,让干部战士们赶快撤离。可是干部战士无一人撤离,更加奋不顾身地抢救,经过3个多小时的拼搏,大火被扑灭。外国船员亲眼目睹了中国水兵奋勇救火的行动,深受感动。希腊船长激动地说:“毛泽东好!中国好!”“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一支勇敢的军队。”“我们一定把中国人民的宝贵情谊带给希腊人民!”
  1968年9月14日,青岛东风明胶厂突然起火,严重威胁着工厂附近居民的安全。陆军某团炮兵连立即赶到现场,与群众一起奋战5个多小时,将大火扑灭。炮兵连荣记集体二等功。
  1969年5月8日,莱西县土产站院内堆放的红麻(约价值900万元)突然起火。驻地陆军部队和北海舰队航空兵立即派出部队火速赶到现场,经过6个多小时的奋战,与土产站职工一起,扑灭了大火,使国家财产减少了损失。莱西县革命委员会分别向两个部队写来感谢信,称赞他们是“一支特别过得硬的部队”。
  1975年7月19日,山东省外贸仓库堆放的出口麻袋垛遭雷击起火,仓库内上千万元的出口物资受到严重威胁。海军某部接到火警后,立即派出390名干部战士前去抢救,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抢救出价值8万余元的物资,保住了仓库的安全。
  1977年1月30日,山东省外贸进出口公司城阳货站起火。驻胶县陆军某部和海军某部立即组织1400余人,火速赶到现场。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将大火扑灭,使价值1000多万元的国家物资免遭损失。在灭火中有30余名干部战士光荣负伤。山东省外贸局向灭火部队赠送了“英雄的战士,人民的骄傲”锦旗。
  1977年3月6日,青岛酒精厂原料仓库发生特大火灾,5垛高达8米的物资被燃烧,烈火随风蔓延,仓库里存放的2700吨粮食、100吨白酒和附近工厂、仓库、油库等受到严重威胁。北海舰队航空兵驻沧口和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立即组织1300余人,火速赶到现场,与当地群众一起,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战,将大火扑灭,使国家财产避免了重大损失。在灭火中,有81人被烧伤;5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6个单位受到嘉奖;6人荣立二等功,104人荣立三等功,611人受到嘉奖。海军党委发出通报予以表彰。
  1977年10月10日,山东省轻工、纺织品进出口分公司仓库(在沙岭庄)突然起火。海军潜艇学校闻讯后,立即派训练团干部战士1226人奔赴火场。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与群众一起扑灭大火,保护了国家财产的安全。在灭火中,有41人被烧伤;1人荣立三等功,16人受到嘉奖。山东省轻工业进出口分公司和纺织品进出口分公司联名赠送了锦旗。
  1982年4月21日,青岛国棉十厂发生特大火灾。北海舰队航空兵立即派出干部战士1279人,汽车6辆、消防车1辆,火速赶到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力搏斗,抢救出价值200余万元的纺机设备,保住了工厂的安全。青岛市Gov和山东省纺织厅的领导,看望了参加救火的部队,慰问12名受伤的战士。北海舰队航空兵党委发出通报,表彰15个单位和111名个人。
  1983年3月,青岛玻璃厂煤气罐失火,停放在车间里的40多个大型氧气瓶面临爆炸的危险。海军潜艇学院闻讯后,立即从训练团派出232名学员赶到现场,把全部氧气瓶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保住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
  198710月4日,青岛国棉六厂突然发生大火,国家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海军航空技术专科学校立即派出250名干部、学员和战士,仅用8分钟的时间即赶到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与消防队员和群众一起,终于把大火扑灭。《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青岛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和《人民日报》都作了专题报道。海军政治部和海军航空兵政治部予以通报表扬。
  1989年8月12日10时许,黄岛油库5号储油罐遭雷击引起爆炸起火,大火又引爆邻近的4个储油罐,4万顿原油四溢,燃起冲天大火,严重威胁着黄岛油码头、东(营)黄(岛)输油管线、黄岛电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火警就是命令,青岛市武警消防支队全体干部战士首当其冲,面对死亡的威胁,置生命于度外,拼全力奋勇扑灭大火。在灭火战斗中,81人光荣负伤,阎正连、王兴田、吴怀林、臧传富、郑士军、赵守湖、卢山、陈景芳、刘夕平、王彬、赵性亮、马洪光、杨卫星13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消防支队干部战士以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北海舰队航空兵接到青岛市人民Gov告急电话后,迅速成立了灭火抢险指挥小组,立即组织某直升机飞行团和某水上飞机团等部队参加紧急抢险。直升机在火灾现场附近烟囱高耸、电线交错、楼房林立和地面没有指挥保障设备等不利条件下,往返起降5次,及时将身受重伤的23名消防队官兵送往市区医院抢救。水上飞行团接令后,用不到1小时的时间(平时需1个半小时)做好了飞行准备。在执行空中投水灭火任务中,为准确投放和提高灭火效果,飞行大队长卢鉴豪等临时机组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将飞行高度从800米降到100米,把水准确有效地投向指定的地域。经过2个半小时的连续奋战,共飞行7架次,投水56吨,对阻止火势蔓延起了一定作用,开创了国产水上飞机投水灭火的先例。北航流亭场站的340名干部战士,为保障黄岛灭火战斗,昼夜奋战,安全指挥飞机起落20架次;出动运输车80多台次,及时把66吨灭火急需物资运抵黄岛。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和北航某高炮团四连,都先后派出大批干部战士参加油库灭火战斗。在这次黄岛油库灭火战斗中,北海舰队航空兵共出动干部战士600余名,飞机32架次。直升机飞行团和水上飞行团被青岛市人民Gov授予“灭火抢险有功单位”锦旗各一面,有14个单位和120名个人立功受奖。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四章 抢险救灾

第四节 煤矿抢险


  关岭山煤矿抢险 1982年6月22日,山西省陵川县关岭山煤矿发生严重透水,有67名矿工被困在井下,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奉命立即组成抢险分队,携带抽水消防泵2台,潜水泵1台和重潜水具等,急速赶赴现场抢救。抢救中,为探明井下情况,潜水员多次潜入水下(矿内透水3万多立方米,深12米),摸清了被水淹没的长140多米地段的淤泥、铁道、矿车和碎煤堆等障碍物的分布情况,为抢险开辟了通道。经过军民共同奋战。至25日凌晨,67名矿工全部安全脱险。
  朝阳煤矿抢险 1985年10月27日,山西省晋城县朝阳煤矿透水。汹涌的地下水冲塌了矿架,翻倒了矿车,扭曲了铁轨,主巷道被封死,井下有22名矿工生死不明。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机动救捞中队奉命昼夜兼程,赶到现场抢救。在井内煤层继续出现塌方的情况下,Our Party员、“水下英雄先锋”杨志林不顾个人安危,身着150多斤重的潜水衣,第一个抢着下头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巷道内,杨志林拖着近200斤重的供气管,连续战斗4个多小时,爬行180余米,摸情况,排路障。其他潜水员紧接着陆续下到井底继续战斗。经过4天5夜的连续奋战,轮番下潜24次,终于把食物送到被困7天7夜的矿工(躲在350米长的煤巷里)手中。当把遇险的22名矿工从井下救出时,一位矿工的家属激动地哭着说:“你们是俺家的救命恩人。没你们,就没俺这一家,俺一辈子也忘不了你们的大恩大德。”在场群众高呼“向解放军学习!”、“世世代代不忘救命恩人解放军!”
  孤山煤矿抢险 1986年12月29日,安徽省肖县孤山煤矿作业区突然“冒顶”,大量地下水涌进巷道,25名正在采煤的矿工被大水封堵在104米深的井下,生死不明。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机动救捞中队根据上级命令,立即从青岛出发,火速赶到现场。在当地抢险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救捞队员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多次下潜到井下排险,经过奋力抢救,遇险矿工除2名死亡外,其余23名安全返回地面。为表彰人民子弟兵的舍己救人精神,安徽省肖县人民Gov向机动救捞中队赠送锦旗一面。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五章 爱护群众

第一节 舍己救人


  抢救落水群众 1964年7月16日夜,暴雨袭击青岛地区,城阳一带河水泛滥。北航某部副指导员宋宗海查哨时,听到“救命”呼喊声,立即集合部队前往出事地点,发现是一辆马车遇险,立即将赶车人(生产队长张中禄)救起。当从洪水中抢救马车时,洪峰突然将马车涌起,洪水吞噬了宋宗海和战士俞其富。公路桥也被冲跨了。城阳公社群众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将新架的桥命名为“爱民桥”。
  1969年7月27日下午4时,北海舰队某部一连正在潮连岛施工,忽然海中传来呼救声,四班长姚国达和战友们一起奔向出事地点,冒着7级大风掀起的巨浪扑向落水者。两名工人得救了,恶浪却卷走了年仅19岁的姚国达。
  1970年1月8日,北航某部靶场文书林金贵执行任务路经大沽路时,听到儿童掉进井里的呼救声,立即冲到井边,不顾寒冷纵身跳入。林金贵左手紧抱孩子,右手抓着井上群众投下的绳子,因绳子结冰抓不牢便用牙咬住。嘴被勒破了,手也撞破了,仍然坚持着,群众终将他们从井里拉了上来。林金贵虽然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但左手仍紧紧抱着孩子不放。上级给林金贵记二等功。
  1975年12月29日,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机务队军械员马玉泸患急性肠炎正住院治疗,闻讯青岛第四十一中学有一名教师因救落水学生溺于水库。马玉泸急奔现场,两次潜入库底,将教师于乘荣捞出。荣立二等功。
  1976年5月15日,北航某部三站得知青岛第十九中学学生张起被巨浪卷入大海。车工马永河、油机班长李根来、战士王金华立即奔向出事地点,跳入狂涛抢救。“回礁浪”多次把他们推向深处,抢救没有奏效。站领导和干部战士相继赶来,群策群力战胜狂涛,终将张起救上岸来。为感谢解放军救命之恩,张起的父母把他的名字改为“张新生”。部队为李根来、王金华记了二等功,马永河记了三等功。
  1976年9月1日,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二连一排得知王村半岛里疃村5名赶海妇女被困在海里。排长顾洪刚率领战士飞奔现场,令水性较好的战士徐宝荣、张圣贤、张成桂、徐梅安、公信义5人担负抢救。干部战士同心协力,经过40多分钟搏斗,将被困妇女全部救上岸来。烟台军分区和中共即墨县委给一排赠送了“舍己救人,军民情深”锦旗。
  1980~1983年,北航某部八连担任青岛市第一海水浴场的救护任务。在378天里,日均派出干部战士93人次。共处理溺水事故26586起,抢救严重溺水者3646人,打捞物资219件。被救活的孩子刘青喊:“解放军叔叔好!”经抢救脱险的古巴友人说:“谢谢中国朋友!”浴场赠给八连一面绣着“拥政爱民的模范,救死扶伤的战士”锦旗。
  1985年5月4日,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的青年学员和青岛市一些工厂、学校的青年职工、学生春游崂山,欢度“五四”青年节。当行至八水河时,正遇上暴雨,龙潭瀑山洪爆发。游人从上清宫下来,通过八水河急流,十分危险。学员石健等人,一齐下水搀扶一批又一批的群众趟过八水河激流。青岛被服十六厂女工李华过河时被洪水卷走。石健、葛茂进等冲进洪流奋力抢救。李华得救了,石健却被洪水卷走了。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学员第十队队长陈水存、区队长聂建强、王军东一面派人顺流寻找石健,一面组织部队和青年游人在激流中筑起人墙,搀送群众安全过河,终将200多名学生和外地游人安全送过河去。石健为抢救群众英勇牺牲。5月6日,海军航空兵党委批准石健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5月14日,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Gov决定:授予石健烈士“爱民模范”的荣誉称号,并在龙潭瀑为石健烈士铸立了铜像,让人民群众永远怀念他。
  1988年7月13日14时,海军航空技术专科学校学员第十三队队长李元雪,闻讯胜利桥下发现落水群众,立即带领10名学员冒着大雨迅速赶赴现场。两名落水者,其中一名落水老人已被急流冲离大桥100多米。学员王林、苏旭忠等奋力向老人游去,将老人救了上来。与此同时,另两名学员跳下河去,用背包绳系住另一名落水者的腰部,由桥上的人将他拉了上来,使两名落水者脱险。
  海底救人 1990年6月18日,山东省国际海运公司“鲁海”65号集装箱货轮与天津航道局“津航浚”102号大型挖泥船在胶州湾相撞。“津航浚”102号船首右舷破损进水,倒扣于23米深的海底,39名船员中有8名船员下落不明。北海舰队接到求援电话后,立即派出“北救”121号、164号、“北拖”710号等6艘救生船、300余名干部战士、50余名潜水员,迅速赶到沉船海域。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中将、参谋长姜可续少将等亲赴现场指挥抢救。潜水员马立水首先潜入海底,敲击船体联络,发现沉船内尚有生存者。接着由16名潜水员组成6个潜水梯队,轮换下潜,寻找沉船出入口。随后“英雄救捞中队”的“水下尖兵”、副中队长娄仁庆等接连下潜,打开通往沉船机舱的通道,发现了已奄奄一息的船员张书通。潜水员给张书通送去氧气、食品、生理食盐水、潜水电话和照明灯。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潜水作业71人次,与月23日将船员张书通救出。
  拦阻惊马 1967年5月13日至1984年6月9日,驻青部队干部战士拦阻惊马5起,避免了重大伤亡。驻崂山陆军某部重炮连战士朱炳度,于1973年3月5日为拦住惊马英勇献身。1974年2月26日,驻即墨陆军某部炮三营战士孟庆飞去卫生队住院路经店集公社医院西下坡处,突见一马车辕马受惊狂奔。当日逢集,行人密集,为保护群众安全,孟庆飞不顾一切,飞奔上前,抓住惊马扳闸刹车,闸已失灵,眼看威胁前面两个儿童的安全,孟庆飞急中生智,一只手紧抓笼头,另一只手猛力死死抠住辕马的鼻子,使尽平生之力向后拉。惊马停住了,两个儿童全部脱险。
  塌方救人 1972年10月21日,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一营三连,在国防施工中坑道塌方。战士涂久雨为保护在场的4名民兵的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北海舰队航空兵党委给涂久雨追记二等功。1978年5月21日,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一营八五炮连二排,闻讯王哥庄公社常家村小学校舍倒塌,将学生压在下面,当即赶赴现场抢救。干部战士奋力用手扒出压在碎砖乱瓦下面的5名学生,由于抢救及时全部脱险。
  保护民兵 1980年12月19日,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一营一连班长孙家进,在胶南县泊里公社组织民兵投掷实弹时,突发意外险情,为掩护女民兵被手榴弹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殉职。1981年6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孙家进“舍己救人的好战士”荣誉称号。6月10日,济南军区作出决定,在全区部队中开展向“舍己救人的好战士”孙家进学习的活动。6月12日,中央军委在济南军区举行隆重命名大会。
  临危排险 1970年6月11日,山东省军区独立第二师七团五连战士卢守众,正在李村河大桥值勤。当青岛开往沈阳的112次客车行至桥头弯道处,突然一个人抱着石头向道轨上跑去,芦守众拼命冲过去排险,为保护客车安全以身殉职。山东省军区给芦守众追记一等功。
  1981年1月22日,青岛警备区某团司务长王沛州路过西流庄桥时,发现振华路小学学生姜海被断线的照明电击倒在桥下,迅即排险。姜海得救了,王沛州却被电击伤。青岛警备区给王沛州记了二等功。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五章 爱护群众

第二节 救死扶伤


  抢救产妇 1955年1月1日,海军青岛基地空防司令部警卫一营二连二排排长王自然夜间查哨途径一座小山旁,发现一产妇和刚出生的婴儿躺在雪地里。王自然与战友一起将产妇和婴儿送进医院,使母子安全脱险。产妇为感谢解放军救命之恩,给婴儿起名叫“军山”。
  抢救中毒群众 1960年11月28日,流亭罗家村32名社员饮酒中毒,当场1人死亡,31人昏迷。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闻讯立即派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赶到现场,边急救边将病人分送沧口、青纺、青医附院等医院抢救。由于抢救及时,31人全部脱险。1970年3月,胶县召开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坏人向饭菜里投下砒霜,与会138名代表全部中毒。北航某部卫生队立即紧急抢救,代表们全部脱险。
  抢救工伤职工 1971年4月11日,北海舰队航空兵闻讯青岛肥皂厂一青年女工因公重伤急需赴沪抢救。当即派独立第六大队汪炳军机组架9025号运五飞机,及时运送伤员飞抵上海治疗。1983年11月18日,德州新华印刷厂工人王洪德因操作不慎双手10指被机器切断,由飞机送到海军第四零一医院抢救。外三科副主任程国良率7名医生分4组同时进行断指再植手术,获得成功。至1984年3月,程国良及其战友共为地方群众再植断指311例,成功率达91%以上。
  为群众治病 1963年1月,北海舰队抽调104名医护人员组成两个医疗队,携带29种医疗器材和价值56.8万余元的药品到即墨县段泊岚、刘家台等7个重灾区为群众治病。在半年时间内,医治病人20532名,为地方培养护理人员86名。
  1969年1月16日,陆军第一三五医院为胶县城南公社宋戈庄女社员刘云秋切除一个50斤重的大肿瘤,解除了病人30年的痛苦。
  1969年11月10日,陆军某部医院三所,为胶南县辛安公社官家楼大队男社员管龙福切除52斤重的巨型肠囊肿,为病人解除30多年的痛苦。三所荣记集体三等功。
  1980年2月8日,北航某部卫生队值班军医陈春荣,接到仙家寨村打来的“一位大娘生命垂危”电话,立即赶到病人家中,经检查病人患脑溢血。由于抢救及时和精心护理,病人恢复健康。老大娘的子女深深感谢解放军给了母亲第二次生命。
  1976~1986年,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军医孙来明,为日照、胶南县群众义务治病1.5万人次。治好脉管炎2000余例,有300余名需截肢的患者得以挽救;治好面部神经麻痹症200余例,癫痫病100余例,半身不遂50余例。由于成绩突出,孙来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78年2月出席济南军区“双先”(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会议,被济南军区授予“雷锋式战士”(时为卫生员)荣誉称号。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五章 爱护群众

第三节 助人为乐


  帮助孤寡老人烈军属 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通信站二中队十一台,从1963年学雷锋活动以来,20多年来战士换了八茬,始终坚持照顾京山护林老人孔祥文直到病逝。十一台被评为部队“学雷锋先进集体”和青岛驻军“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四科副主任朱相蓉,从1970年以来,坚持为湛山村孤寡老人梁锡珍大娘料理家务,为她治疗胆囊炎、高血压、糖尿病,使病情好转。朱相蓉被评为济南军区后勤部先进妇女代表。
  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特务连,从1978年起,照顾驻地彭家庄宋学臣等4位孤寡老人和孤女毛福娟。12年来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照顾孤寡老人从未间断。帮助老人干农活做家务。卫生员为老人巡诊治病。战士们轮流为孤女补习功课,使她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优。逢年过节,战士们还带上礼品与老人欢聚。特务连被评为山东省军区“学雷锋先进单位”和“军民共建先进单位”。中央、山东省、青岛市10余家新闻单位报道过特务连的事迹。
  陆军某部工兵营,从1982年起对驻地即墨城关3个自然村的27户烈军属和五保户逐一登记,分工包干帮助。
  青岛警备区船运大队修理所战士申作东,1982年以来精心照顾驻地孤寡老人姜云芳。五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为老人整理卫生,买粮、买煤、买菜,送医院看病。老人逢人就说:“这位解放军战士比亲生儿子还好”。1986年11月18日,青岛市人民Gov和请青岛警备区授予申作东“精神文明标兵”称号。
  为群众查寻亲人 青岛警备区通信一连,自1970年3月以来,干部战士自觉学雷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先后为用户接转疑难电话2.5万余次,收到群众表扬信1300余封。1978年五莲县一位妇女来到一连,要求帮助查找在四川工作的哥哥。并说她和哥哥相隔39年没见面,做什么工作不清楚,只知道来青岛开会。通信一连按照她提供的线索,经过4个多小时电话查询,终于在崂山县找到。1979年团中央授予一连团支部“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光荣称号。1986年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的表扬,荣立集体一等功。
  为百岁老人巡诊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疗养三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1990年1月起,每月登门为青岛市内13名100岁以上老人义务查体,并作为一项富翁制度长期坚持。三科为每位老人建立起详细的“保健档案”,并留有联系电话,一旦有事,立即登门。三科医护人员还经常为社会福利院的孤寡老人看病。青岛市、山东省和中央的新闻单位多次报道三科的事迹。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