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8:人口志 第一篇 人口规模

 概述
 概述



  青岛建置初期,有青岛村、小鲍岛村、大鲍岛村、孟家沟村、会前村、杨家村、小泥洼、扫帚滩等20余个村庄,总人口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渔业、家庭手工业以及商贸业。
  德国侵占时期,所谓租借地内的村庄被强行拆迁归并,土地被当局以建置初期的价格强行收买,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城市建筑、交通运输业兴起和发展,外来人口加入建筑业和工商业,青岛人口迅速增加。1901年为14000余人,其中外侨600人,德国军队1500人。1913年市区人口发展到53312人。其间,主要由于男性劳动力的涌人,男、女性别比差异很大,1902年竟为1295.37:100,最小1913年467.92:100。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殖民当局采取没收、强卖、合办等方式控制青岛工商、交通运输各业,同时资本输入,创建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等,使工商业和外贸进出口相应发展。在此期间,日本人大批移民青岛,市区人口增加,1918年即达78804人,较1913年增加47.63%。从该时期起,随着工商各业的发展,妇女就学、就业人口增加,才使性别比逐步缩小。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工商各业较前发展,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迅速上升。1936年,市区人口达57万余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战争,人口大批外迁,当年统计全市人口381364人,竟比1936年减少19万人。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人口变化曲线起伏。既有1937年撤离的日本人复涌入,又有大批劳工被强行掠往东北和日本本土,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青岛实行物资统制,英、美等国侨民撤离,工厂企业大批倒闭或停产,工人大批失业,百姓流离失所。1943年市区人口降至441473人,较最高年1941年626234人,减少16万余人。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随着日本侨民等的撤离,抗战期间流离的百姓纷纷返回,同时被人民解放的城市、农村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地主、还乡团等携家带口亦涌入青岛,使青岛人口剧增,仅1946年即达753369人,1948年则突破100万大关,男女性别比降低至118.93:100。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进入初级阶段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青岛市人口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口事业非解放前所能同日而语,呈现了新的特点。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出生人口增加,人口存活率提高,男女性别比差异缩小,人均寿命延长。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迁移有更多的自由,青岛市区人口随着城市各业发展不断增长,妇女就业增加,男女性别比进一步缩小,人口素质亦不断提高。
  人口的机械变动,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1949~1957年的户口自由迁移时期,这个时期允许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居民自由迁移,由农村和其他城镇迁入青岛的人口明显增加。其二为1958~1978年的控制户口迁移时期,对迁入人口作了严格规定和控制,这个时期人口总量上虽然增加,但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其三为1979年后的户口半开放时期,落实政策返城,知识青年返城,解决夫妻分居,以及解决科技人员、海防边防军官家属等的“农转非”以及外商投资户口和蓝印户口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户口封闭和半封闭状况。1979~1990年,共迁入330551人。
  人口的自然变动,则分为五个阶段。其一为1949~1957年,对人口出生未加控制,一度甚至鼓励生育。是青岛市人口出生的第一次高峰。1954年出生率最高达51.62‰,自然增长率高达44.80‰。其二为1958~1962年,由于“大跃进”和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年均仅自然增长2万余人。其三为1963~1970年,为青岛市人口自然增长的第二个高峰。由于1966年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人口的生育和自然增长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其四为1971~1985年,尽管出现第三个生育高峰,但由于提倡计划生育、晚生晚育、优生优育,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明显降低。其五为1986~1990年,进入人口正常发展时期,无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步人平稳状态,计划生育、人口控制工作亦趋向成熟。
  随着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一表现为人口预期寿命提高。青岛解放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50年代人均寿命约为60岁,1990年提高到70.79岁,比全国人均寿命68.5岁高,接近国际长寿国72岁以上水平。市区人口人均寿命提高更为显著,达到74.96岁,远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达到国际长寿国家人均寿命水平。二表现为人口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1990年,全市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生18.6人,拥有大专生12人,拥有中专和高中生102.5人,拥有初中生292.8人,拥有小学生354.4人;文盲人数仅占全市人口的13.1%。、综观青岛人口事业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到,青岛人口的文化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妇女就业特别是就业于高新技术产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亦应进一步提高,预期寿命延长——城市老龄化问题将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


第一篇  人口规模



  青岛建置前夕,仅有数处渔村350余户人家;建置后人口逐渐增多,1897年春达1万余人。德国侵占后,全市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面积扩大,人口增加。1910年,青岛市全市人口增至161140人。其中,市区34180人,李村101939人,薛家岛、阴岛、黄岛等地25021人。此后,青岛的人口发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区划扩大,1935年有夏庄、崂东、崂西三个地区划入青岛市,人口增加12万余人;1946年,浮山、黄岛、薛家岛等地划入青岛,人口增加8万余人。二是外地人口迁入,1910年市区人口仅34180人,1925年增至163010人,增长3.8倍,每年净增8600余人。至1935年市区人口又增至301192人,比1925年增长84.77%,每年净增13800人。至1945年市区人口增至514956人,比1935年增长71.0%,每年净增51496人。
  青岛解放前,人口自然增长对青岛市人口增长影响极微。解放后,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和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直接影响青岛市人口的增加。1949~1970年,青岛市人口出生每年增加15万人左右,年平均出生率为33.38‰,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0.16‰。1971年实施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减慢,至1985年青岛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3.10‰,比1971年下降了17.13‰。1971~1990年,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所以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值仍较大,净增人口120.9万人。青岛市人口增加第二个原因则是区划调整。划入的面积大、人口多,使青岛市人口从百万多人迅速增为600多万人。
  1960年后,青岛市区划大的调整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1961年从即墨县将城阳、棘洪滩、王哥庄、河套、阴岛五处公社划入青岛,并人崂山郊区,增加土地面积279.8平方公里,人口23.6万人。第二次区划调整是1978年即墨县、胶县、胶南县、黄岛区划入青岛。黄岛区划入市区,使青岛市区面积扩大。划入三县一区共增加土地面积5016平方公里,人口250万人。第三次区划调整是1982年平度县、莱西县划人青岛,共增加土地面积4688平方公里,人口189万人。这期间人口的迁入对青岛人口的发展影响较小。80年代,青岛出现了人口净迁入,才对人口增加有所影响。1949~1958年,青岛市人口净迁出16676人;1959~1977年,人口净迁出达133927人;1978~1985年,人口净迁入为140928人,改变了青岛人口净迁出的局面。

TOP

第一篇  人口规模  
第一章  人口分布

第一节  地域分布


  青岛建置后,随着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和港口的开放,人口不断增加。至1902年,人口已增至14905人,均分布在市内四区。1910年开始,全市人口分为市区和市郊两大部分,市区包括四区(青岛区、鲍岛区、台东区、台西区),市郊包括李村、黄岛、薛家岛、阴岛等地。该年市区人口增为34180人,占全市人口21.34%,市郊人口为125960人,占全市人口78.66%;1920年以前青岛市人口分布一直是市区人口少于市郊人口,至1923年,这种人口分布格局开始扭转。该年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57.65%,1925年占59.12%,1928年占65.67%,1930年占68.43%,市郊人口(农村)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35年后,虽然市郊部分增加夏庄、崂东、崂西、浮山等地,人口也增加不少,但1935~1948年市区人口增加仍大于市郊人口的增加,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仍不断上升。
  1939年市区为407309人,占全市人口76.78%;1945年市区人口为514956人,占全市人口75.91%,1948年市区人口为707533人,占全市人口68.22%。市南、市北两区人口较多,分别居市区一、二位,四方和台东人口次之,居市区第三、四位,沧口人口较少,市区(不含李村)这种人口分布布局一直延续未变。
  青岛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根据城市新规划,青岛市市区相应作了几次调整;撤海西区,市内四川路、云南路、莘县路一带组建台西区,至1963年又撤台西区,将其分别并入市南和市北区。青岛市郊一直辖有崂山郊区(后改县),1961年从即墨县划出城阳、河套、棘洪滩、王哥庄、阴岛五个公社并入崂山郊区。至1977年,青岛市仅辖崂山郊区(县)。1977年,全市人口为1586393人,市区人口955119人,占全市人口60.2%;崂山县人口631274人,占39.8%。市区人口以市南区为最多227170人,占市区人口23.8%;四方和沧口两区人口相近为190672人和196977人,占市区人口20.0%和20.6%;市北和台东两区人口相近为167852人和172448人,占市区人口17.6%和18.0%。人口密度仍以市北区为最高,其他区依次为市南、台东、四方、沧口。1978年,即墨、胶县、胶南三县和黄岛区划入青岛,全市人口4005324人。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26.1%,崂山县人口占15.8%,即墨县占23.2%,胶县占15.7%,胶南县占19.2%。在市区人口中,仍以市南区为最多,占市区人口22.2%;沧口区人口次之占19.2%;四方区人口为第三位占18.5%;台东和市北两区人口分别占16.5%和16.2%;黄岛区人口最少占7.4%。1982年,平度和莱西两县划入青岛,青岛市的总人口增至600多万人,全市人口分布略有变动,市区人口分布没有变动。1990年,青岛市人口为6694482人,比1978年增长67.1%,市区人口为1259382人,占全市人口18.8%,比1978年下降了7.3%;平度市人口最多占19.5%,即墨市人口仅次于平度市占15.4%,胶南县人口占12.7%,胶州市和莱西县人口占10.7%和10.5%,崂山区人口占10.4%。
  市区历年人口分布,有以下特点:
  一、市南、市北两区人口过于集中。青岛建置后,青岛市的人口就大部分集住在市南、市北两区内。德国侵占和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市南、市北两区规划为聚居点。德国侵占时期开辟的60余条街道全部都在市南、市北两区;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新建了50余条路,90%也在这两区。再就是这两区地理环境优越,市南区沿海风景优美,市北区商业服务网点多,两区的交通甚为方便,青岛人以及外来人口多愿居住在这两区。
  二、青岛市人口分布与沿海、铁路线和港口有密切关系。市南区近海,特别是区内许多街道如太平路、湖南路、广西路、观海路、江苏路等主要道路均靠海较近,去沿海风景区很方便;铁路终点站在市南区西市中心地带,出入市亦方便;这个区人口分布较集中。市北区有大、小港口,亦是铁路沿线区,市内主要交通干线也在这里,人们住在这些地方生活方便得多。四方、沧口两区人口分布在沿铁路线住的也较多,离开铁路线则较少。
  三、人口分布在许多工厂周围,这是青岛市人口分布的又一特点。历史上青岛市台东区一带中、小企业较多,四方、沧口一带大、中工业企业也较多。日本第一次侵占后,特别是青岛解放后工厂企业的职工住房均由企业自行解决,企业在工厂就近建造宿舍。1950~1985年,共建了多批集中的职工宿舍,仅台东、四方和沧口三个区就有职工宿舍183处。

TOP

第一篇  人口规模  
第一章 人口分布

第二节 非农业人口分布


  1910年,青岛市区人口34180人,主要为非农业人口,仅占全市人口的21.34%。此后,非农业人口则有较快发展。至1926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已增至163234人,比1910年增长3.8倍,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由1910年的21.34%上升至1926年的58.96%。1930年,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由1926年的58.9%上升到68.43%。1935年和1940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增至301192人和441493人,比1930年分别增长16.1%和70.2%。1941~1948年,非农业人口继续有所增加。1946年,由于区划调整,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1946年和1948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增为479944人和707533人,比1940年分别增长8.7%和60.3%,但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则下降为63.71%和68.22%。
  青岛解放后,经过了二次较大的区划调整,从市外划入的各县区非农业人口较少,青岛市的非农业人口绝对值虽有增加,但其比重则逐步下降。1949~1990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呈直线上升趋势。1957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956430人,比1949年增长39.4%;1978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1107366人,比1957年增长15.8%,比1949年增长61.4%。1957~1978年,每年平均增加非农业人口7550人。1985年和1990年,青岛市非农业人口为1605459人和1683124人,比1978年增长45.0%和52.0%。1978~1990年,每年平均增加非农业人口47980人。青岛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1978年起大幅度下降。1978年,青岛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60.85%下降到26.27%,1985年比重为25.62%,1990年比重为25.25%。
  非农业人口的地域分布 青岛市的非农业人口地域分布比较集中。青岛解放前,非农业人口全部集中在市区。青岛解放后,市区区划时有调整,市南区、四方区和沧口区三个区有少量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1949年市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81.7%,1978年占82.3%,1985年占72.4%,1990年占74.6%。其中,市南和四方两区全部是非农业人口,市北区仅有农业人口6502人,非农业人口占98.6%。沧口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76.0%,黄岛和崂山两区的非农业人口较少,占比重为40.8%和33.7%,市辖各县(市)非农业人口比重较低,胶州市非农业人口占18.0%,即墨市占10.4%,平度市占10.5%,胶南县占14.0%,莱西县占12.0%。各县(市)非农业人口人数以平度市最多为139626人,胶州市次之为135209人,胶南县为117515人,即墨市为110651人,莱西县最少为86706人。
  非农业人口的社会分布 一是在业人口;二是不在业人口,包括:在校学生、城镇待学待业、理家、离退休、丧失劳动能力者等;三是12岁以下不在校学生及儿童。1932年,市区304529名非农业人口中,分布在工商业的有66853人,占21.95%;分布在自由职业中的9652人,占3.14%;分布在交通邮电业915人,占0.3%;在校学生8208人,占2.7%;失业者46959人,占15.42%;无业市民(大部分为理家)40913人,占13.43%;不在校儿童占27.9%。即失学者多、失业者多,无业者亦多。1946年,失业者占非农业人口的26.6%,无业者占23.2%,不在校儿童占17.4%。
  青岛解放后,非农业人口的社会分布较为合理,与解放前的社会分布有本质的区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市区非农业人口分布在工商业的占36.3%,分布在建筑业的占6.8%,分布在交通邮电业的占4.1%,分布在文教卫生科技事业的占5.4%,分布在机关团体金融保险业的占4.0%,在校学生占6.5%,离退休者占12.0%,不在校儿童占11.8%,理家的占4.5%,待业者仅占O.86%,丧失劳动力的占0.7%。
  青岛市人口城镇化率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较低。1990年,全国24个大中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率平均为58.59%,青岛市低19.93个百分点,排在第22位。

0.jpg

1.jpg

2.jpg

TOP

第一篇  人口规模  
第一章  人口分布

第三节  农业人分布


  德国侵占时期,农业人口主要分布在市郊李村地区,1910年,全市农业人口为101939人,占全市人口74.89%。1910~1940年,青岛市的农业人口全部分布在李村一地。1940年以后,新划入夏庄、崂东、崂西,农业人口主要分布在李村、夏庄、崂东、崂西四个地区。1947年,全市农业人口为286896人。李村68320人,占23.8%;夏庄58778人,占20.5%;崂东40134人,占14.0%;崂西52296人,占18.2%;浮山是从李村分出来的,其农业人口为43354人,占15.1%。
青岛解放后,至1977年区划没有很大变化,仅是李村、夏庄、崂东、崂西、浮山等地集中在一起建立了崂山郊区,1961年又从即墨县划人城阳、棘洪滩、王哥庄、河套、阴岛五处公社并入崂山郊区,崂山郊区成为青岛市农业人口集中地。
  1957年,全市农业人口为441819人。其中,崂山郊区农业人口418366人,占94.69%;市区仅有农业人口23453人,占5.31%。1978年,全市农业人口为653272人。其中,崂山郊区农业人口591696人,占90.57%;市区农业人口61576人,占9.43%。
  1978年后,新划人了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和黄岛区,1982年划入了平度和莱西两县,使青岛市农业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青岛市的农业人口从主要集中在崂山郊区一地变为分布在六县一区,农业人口的绝对数也比过去大了10倍多。1990年,青岛市农业人口为4983358人,占全市总人口74.8%。农业人口的分布是:平度市农业人口最多为1225918人,占全市农业人口24.6%;其次是即墨市农业人口为964371人,占19.35%;胶南县农业人口居第三位为792409人,占15.9%;莱西县农业人口650526人,占13.05%;胶州市农业人口627697人,占12.6%;崂山区农业人口618401人,占12.41%;市区农业人口为104036人,占2.09%(市区农业人口主要是黄岛区82737人)。

0.jpg

1.jpg

TOP

第一篇  人口规模  
第二章  人口密度

第一节 全市人口密度


  青岛建置到1910年,青岛市人口还较少,人口密度也 很低。1910年,全市人口为161140人,人口密度仅为291人/平方公里;1920年全市人口密度在320人/平方公里左右,1925年人口密度为501人/平方公里。此后,人口密度 增加开始加快,1929年和1930年,全市人口密度增至658人/平方公里和687人/平方公里,比1910年的人口密度增加了1倍以上。1930年后,人口密度又有较大增加。1935年全市人口密度达732人/平方公里,1940年达821人/平方公里,1945年达905人/平方公里,1948年达1383人/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密度随青岛地位变化而起伏,人口密 度一般是每20年左右增加一倍以上。
  青岛解放后,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人口密度变化不大。60年代起,三次较大的区划调整,对人口密度影响很大。第一次区划调整是1961年,由即墨县划归青岛市五个人民公社,使青岛土地面积增加279.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3.6 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1252人/平方公里,比1949年增加313人/平方公里;第二次区划调整是1978年,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及黄岛区划入青岛市,青岛市增加了5016平方公里的面积和250万人口,全市人口密度为722人/平方公里,比1961年减少530人/平方公里;第三次区划调整是1982年,平度县、莱西县划入青岛市,使青岛市增加面积4688平方公里和189万人口,人口密度又一次下降,全市人口密度降为582人/平方公里,比1978年减少140人/平方公里。1985年以后,青岛市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每年增加6~10人/平方公里,最少的年份人口密度仅增加2人/平方公里。
  青岛市的人口密度在全省各地市中居中游地位。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济南、淄博、枣庄、济宁、泰安、菏泽六地市。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青岛市人口密度为613人/平方公里(比年末统计的626人/平方公里低一些),比全省平均人口密度539人多74人/平方公里,比济南的643人/平方公里、淄博的632人/平方公里、枣庄的701人/平方公里、济宁的645人/平方公里、泰安的646人/平方公里、菏泽的639人/平方公里都少,比其他地市则高一些。


0.jpg

TOP

第一篇  人口规模  
第二章  人口密度

第二节 城镇人口密度


  1902年,青岛市区仅有14905人,此后人口逐渐增多。1910年市区人口达34180人,人口密度183人/平方公里,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每年人口增加较快,但人口密度上升并不大。1920年以前青岛市城市人口密度均在300人/平方公里左右。1920~1930年,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开始加快,至1930年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为1392人/平方公里,比1910年增加了5倍多。1930年以后,城市人口密度又有较大增加,1935年人口密度达1616人/平方公里,1940年达2368人/平方公里,1946年达2875人/平方公里,1948年高达4150人/平方公里。1948年比1930年人口密度增加了2倍。青岛市城市人口密度一般是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以上。人口密度增长之快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青岛解放后,城市人口密度表现为逐年增加。1949~1978年,人口密度上升幅度不大,1949年城市人口密度为6306人/平方公里,1957年上升为8937人/平方公里,1956年上升为9875人/平方公里,1978年升至10499人/平方公里。1978年以后,由于黄岛区划入城市,该区土地面积大而人口较少,青岛市的城市人口密度开始大幅度下降。1980年,城市人口密度降为4573人/平方公里,比1978年下降了56.4%。1980年以后,城市人口密度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大。1990年,城市人口密度升为5161人/平方公里,比1980年增加12.8%。
  青岛市市区各区人口密度差别较大。1929年,市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市南区,人口密度为6560人/平方公里,市北区人口密度为2129人/平方公里;四沧区人口密度920人/平方公里,台东区人口密度830人/平方公里,海西区人口密度450人/平方公里。1939年,各区人口密度均有较大增加,市北区人口密度跃升为22908人/平方公里,比1929年增加9.8倍,人口密度超过市南区升为市区首位;市南区人口密度为10098人/平方公里,比1929年增长53.9%,人口密度由市区首位降为第二位;台东区人口密度为1776人/平方公里,比1929年增长1.2倍,人口密度升为第三位;四方区人口密度1520人/平方公里,沧口区人口密度800人/平方公里,两区人口密度比1929年增长1.5倍;海西区人口密度为505人/平方公里,比1929年增长12.2%。直至1947年,青岛市市区各区人口密度排序变化不大,仅密度值略有增加。市北区人口密度增为39560人/平方公里,比1939年增长72.7%;市南区人口密度为17529人/平方公里,比1939年增长73.6%;台东区人口密度为3744人/平方公里,比1939年增长1.1倍;四沧区人口密度为2594人/平方公里,比1939年增长10.8%;海西区人口密度为754人/平方公里,比1939年增长49.3%。
  青岛解放后,市区各区人口密度位次排列为,市北区人口密度一直居于首位,台东区人口密度为第二位,市南区人口密度降为第三位,四方区、沧口区分别第四、五位。与1947年比较,市南区、市北区人口密度均下降,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三区人口密度均上升。
0.jpg

TOP

第一篇  人口规模  
第二章  人口密度

第三节 农村人口密度


  德国侵占后,青岛农村仅李村一区,这种格局一直到1935年才有变化,即墨县的夏庄、崂东、崂西划入青岛市成为青岛市所属的农村部分。至1949年,青岛市的农村部分人口密度都较少。1929年农村人口密度为320人/平方公里,1939年人口密度为345人/平方公里,比1929年仅增长7.8%;1947年人口密度降为304人/平方公里,比1939年下降11.9%;1949年人口密度有所回升为463人/平方公里,比1947年增长52.3%。
  青岛解放后,农村部分区划经过了几次较大调整,对农村人口密度影响较大。第一次农村较大调整是1978年,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和黄岛区划入青岛,农村人口密度下降。1975年青岛农村人口密度为702人/平方公里,1978年和1980年农村人口密度降为462人/平方公里和465人/平方公里,比1975年人口密度下降了35%。1982年,平度县、莱西县划入青岛,这次区划调整对人口密度影响较小。1980年青岛市农村人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1982年为482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510人/平方公里。
  青岛解放前,农村人口密度的突出特点是:不但密度很低,而且历年增长幅度也不如城市人口密度增长大。1939年与1929年相比较;城市人口密度增长了30.2%,而农村人口密度仅增长了7.8%;1947年与1939年比较,城市人口密度增长了64.1%,而农村人口密度却下降了11.9%。青岛解放后,1978年以前城市与农村人口密度增长幅度相差亦较大。1978年以后,青岛市城市部分区划调整,城市人口密度增长幅度下降,与农村人口密度增长相接近。1978年与1949年比较,城市人口密度增长66.5%,农村人口密度没有增长,由1949年的463人/平方公里下降为462人/平方公里。1978年后,城市人口密度开始下降,1990年与1978年比较,城市人口密度下降了50.8%,农村人口密度增长了10.4%。
0.jpg

TOP

第一篇  人口规模
第三章  外国籍人口



  外国人增减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德、英、日、法等外国人随之而入。20世纪初,青岛仅有外国人600人左右,1905年增加为1441人,1910年1803人,1913年增至2407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外国人骤增。在德国侵占时期,1901年日本仅五六十人,至1911年为312人。1915年1月,日本籍已达4000余人,9月份超过1.4万人。1917年,青岛第一区(市南区)中国人77052人,日本人18563人,中日人数的比例为4:1。1919年,在青岛的日本人已达24500余人,其他外国人如美、英、德、俄等国则仅400多人。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大批外国人回国,在青岛的外国人大量减少,1923年在青岛的外国人减至17210人,1924年又减为7134人。以后外国人在青岛人数相对稳定。1925~1935年,苏联、朝鲜等国人亦有所增加。苏联人1927年居青岛332人,到1935年增至880人,朝鲜人1927年仅94人,到1935年增至672人。德国人在其退出青岛后人数锐减,1922~1936年,德国人数仅保持在200~300人。英、美人数较稳定,保持在60~200人、140~300人之间,其他国家人数历年均减少。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居青岛日本人逐年大幅度增加,到1943年高达43651人;居青岛朝鲜人也相应剧增,其人数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苏、德、美、英、法等国人相对稳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人员撤离,1944年苏联人在青仅有33人,德国人始终在250人以上。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当局根据南京国民Gov的指令,对日、朝、德、苏等四国侨民实施了遣返,1945年居青岛外国人减至6889人,1948年减至1916人。
  青岛解放后,居青岛外国人多数自动离境回国,有的被遣返,有的内迁至国内他处,有的加入中国籍。到1955年,在青岛的外国人63人,80年代末外国人12人。
  外国人分布 青岛解放前,外国人绝大多数在青岛市内居住,住在市南、市北区的人数为最多,占全市外国人75%左右,其次是在台东和四沧区居住。住在市郊区(李村、崂山)及各县的外国人极少。
  居青岛外国人国籍 德国侵占时期,1901年,青岛的外国人主要来自德国,其次是美国、英国、俄国,日本。1904年,开始有印度人、菲律宾人等。随着青岛港口的兴建,铁路开通,市政建设发展,外国人增多。1913年,居住在青岛的外国人有:德国、英国、美国、俄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土耳其、荷兰、意大利、瑞典、葡萄牙、希腊、挪威、西班牙、印度、朝鲜等20多个国(地)籍。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人在数量上、势力上均取代德国人的地位,其他国家人数变化不大。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居青岛的外国人的国(地)籍增加。1927~1930年,增加了波兰、捷克、瑞士籍等;1932年,增加了罗马尼亚、匈牙利、巴勒斯坦、以色列籍,1935年,增加了加拿大等籍。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居青岛的日本人占外国人总数的83%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人全部撤离青岛,其他外国人流动性很大,国籍变化也大,1944年外国人的国籍仅有9个。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居青岛的外国人数有所减少,但外国人的国(地)籍却大为增加。1946年,外国人住青岛的户数为:美国17户、英国22户、法国8户、苏联60户、意大利3户、奥地利8户、匈牙利8户、智利1户、比利时2户、捷克22户、罗马尼亚2户、阿尔巴尼亚1户、阿根廷1户、加拿大2户、波兰10户、荷兰4户、希腊5户、丹麦2户、伊朗2户、挪威2户、瑞士3户、瑞典5户、葡萄牙2户、西班牙1户、土耳其1户、乌拉圭1户、卢森堡1户、朝鲜12户、日本151户、德国55户,还有委内瑞拉、南斯拉夫、芬兰、澳大利亚等300户。
  1901~1949年,青岛先后有40余个国家、地区的外国人居留过,1949年尚有25个国家、地区的外国人。1987年有朝鲜、印度尼西亚、日本、巴西、苏联等5个国籍,1990年仅有2个国籍的外国人。
  外国人职业 德国侵占时期,外国人的职业均由该国在青岛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所决定。德国、英国、美国、法国等国人主要职业多在工商、运输、金融业,此外有教育、传教、医疗卫生业。此时日本势力不大,1901年前后有日本人五六十人,以卖春妇居多,没有经济实力。1907年6月发展到1 96人,其中从事照相业者5户21人,咖啡店6户15人,妓馆4户59人。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为了垄断青岛经济,日本人在青岛大肆扩张实业。创办的工业有盐业、纺织、印染、食品、烟草、印刷等多种行业工业企业60家,在商业方面办较大商业企业的有47家,一般商业企业32家,金融业6家,此外还涉足自由职业、搬运、园艺、苦力、娼妓等多种行业。其他外国人从事商业者居多。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5年,在青岛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有美国63人,法国18人,德国8人,英国29人,日本4000余人,苏联194人。到1935年,外国人经商者有所增加。其中,日本人5942人,美国69人,法国5人、德国117人、英国77人、苏联249人。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人大批涌入青岛,其他外国人均减少。日本投降后,在青岛的日本人大减,他们在青岛从事工商业人数也相对下降,总人数仅有310人,占在青岛外国人总数的比例下降为14.2%。
  青岛解放后,1949年在青岛外国人降至896人,属25个国籍,其时外国人职业为工人、技术员、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商人、传教士和无业者。到1951年,外国人减至595人,其职业为工人、工商业者、职员、自由职业者、小商贩、传教士、酒店女侍、学生及无业者。1955年,在青岛的外国人仅有63人,其职业为职员、工人、商人等。1990年,青岛仅有外国人12人,主要是教员。
0.jpg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