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气象志--第四篇 气象服务

第四篇 气象服务
第一章 气象预报服务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青岛的天气预报均由青岛观象台制作并传递。1946年7月15日青岛观象台开始正式发布天气预报,运用自设电台广播青岛的气象预报和天气形势,同时在青岛各报纸上刊登,其预报项目有风、雨、平行能见度、天空能见度及天气状况。
  建国后,因气象事业属部队军事建制,青岛的天气预报不在报纸上刊登,亦不对外广播。1956年6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撤消气象保密规定,青岛的气象预报才开始通过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并在《青岛日报》上公开刊登。1960年10月1日起,改由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制作发布,青岛天气预报的种类、项目、时效亦逐渐扩大、完善。
  80年代,天气预报质量不断提高。在全省开展的降水天气预报质量竞赛活动中,青岛市曾于1980年、1981年、1982年三年蝉联全省第一名。1990年荣获全国电视天气预报冠军。

第一节 预报区域

  建国前,1946~1948年,青岛观象台的预报区域共有11个。即南海及其岛屿、华南、长江下游及东海、西南山地、西北高原;华北、内蒙古及东北各省、山东半岛及黄海、东南沿海及台湾、华中、青岛市。
  建国后,青岛气象部门主要负责青岛地区及其附近区域。1960年,青岛分工预报区域又扩大至海上的有关海域。按国家气象局的规定,青岛市气象台负责的天气预报区域共8个,即青岛市、渤海海峡、山东北部沿海、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山东南部沿海、青岛近海、黄海中部。


第二节 预报种类


  长期天气预报 正式开始于1963年,当时只作月的长期天气预报。后来逐渐将季和年的长期天气预报纳入日常业务。其预报内容主要是:旱涝、冷暖趋势、汛期早晚、雨量分布及可能发生的重要天气过程、重大灾害性天气等。
  中期天气预报 1959年1月1日,青岛气象台正式向使用单位发布中期天气预报。1976年正式在报纸、电台发布。中期天气预报的内容是青岛市和所属各县的气温、降水、大风等气象要素预报和出现的天气过程。中期天气预报和发布时间,一般在旬前的1~2天定期发布。遇有某些特殊需要,则随时增加3天以上的,如五、七天或跨旬的中期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分12、24、36、48、72小时的天气预报。青岛市国家气象部门的短期天气预报,于1959年8月试作,1960年10月1日正式制作,并在报纸、电台公开发布。短期天气预报的内容为青岛市和各分片预报区域的气象要素预报(气温、风向、风速、晴、阴、雨、雾、雪、霜等等)和天气形势的预报。1983~1984年,还曾制作发布过空气湿度预报。
  短时天气预报 短时天气预报,亦称“超短期天气预报”,其时效为12小时以内的大风、暴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突发性重要灾害性天气预报。青岛的短时天气预报,于1982年5月正式纳入气象业务,主要是为青岛市区与气象关系最密切的有关部门服务。


第四篇 气象服务  
第一章 气象预报服务

第三节 预报方式


  电台广播 1956年6月1日起,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将未来12、24、48、72小时天气预报,通过电台每天进行10多次广播,其中有固定的“天气预报节目”,全文广播不同时效的天气预报,并用记录速度重复播放;另外还通过“新闻节目”和“快讯节目”等简要广播天气预报。在雨汛季节或遇有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临时增加天气预报的广播时次。
  报纸刊登 1956年6月1日起,《青岛日报》每天均在一版的专栏内刊登当日的天气预报。《青岛科技报》也曾刊登过中、长期天气预报。遇有重要天气过程或逢重要节假日和大型活动时,则在报纸上刊载“节日天气”或“天气新闻”。
  电话传递 将青岛市领导机关和各生产指挥部门列入“气象服务一览表”,用电话将天气预报内容和天气演变趋向,定时向重点服务单位详细报告。这些单位是:(一)领导机关,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Gov等;(二)新闻宣传部门,《青岛日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三)市各部委办局,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局、水产局、水利局、港务局、电业局、城建局、机械局、轻工局;(四)军事指挥单位,青岛水警区、青岛警备区等;(五)生产指挥机关,抗旱防汛指挥部、海上安全指挥部、渔业指挥部、重点工程指挥部、引黄济青指挥部等;(六)厂矿企业,北海船厂、青岛钢厂、四方机厂、黄岛发电厂、汽车运输公司、海运公司、远洋运输公司、青岛一粮库、二粮库、三粮库、国棉厂、海产养殖场等;(七)商业旅游部门,商业局、外贸局、旅游开发公司、海上旅游公司、体育场、海水浴场;(八)公共事业单位,保险公司、公交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则携带天气图、气象传真、卫星照片去领导机关当面汇报。
  悬挂信号 青岛公众预报服务,还采用悬挂天气信号的方式进行。主要是在大风天气即将出现时,大风警报传输至海港监督、船舶指挥部门,在固定、醒目的地点悬挂号灯,向海上船只通告大风情况。
  自动答询 1987年,青岛市设立了“气象预报自动答询机”。值班预报员将每次的天气预报内容,经过录音处理后输入答询机,人们可随时拨气象预报自动答询机的电话号码,即可收听到未来天气预报。
  材料印发 青岛的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主要是采取印发材料的服务方式。将每旬、月或季、年已制作出的天气预报打印成书面材料分送至主要单位,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以《天气公告》、《台风警报》、《紧急台风警报》等材料分发;年度的长期天气预报,则打印分发或刊登在《青岛气象》上。
  现场服务 始于60年代初期。青岛市曾多次派出由预报、报务和观测人员组成的气象小分队(亦称“流动气象台”),深入到各渔场及烟台、龙口、石岛等地,随渔业指挥部门或指挥船只,就近就地开展气象预报服务。1960年4月17日至7月24日,海上流动气象台随船12次出海。1961年4月,组成黄海远洋流动气象台和黄海近海流动气象台,随船出海16航次。1975年和1976年间,还两次派出海上气象小分队,随渔业公司冷藏加工轮“延安5号”赴黄、渤海渔场,开展海上现场气象观测和就地制作发布天气预报。1976年2月25日至6月12日,由预报、报务、观测人员组成的海上气象小分队,随“延安5号”轮出海服务,行迹遍及渤海海峡,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东海北部渔场,积累了海上定时276次第一手资料。现场发布预报137次、警报14次。
  气象警报 1986年起,青岛气象部门又增设了“气象警报系统”。该系统包括设在气象台的警报发射机和装在重点专业有偿服务用户的气象警报器等。在重要天气将临时,预报值班员可随时开机呼叫发布气象警报,各用户可在室内利用警报器随时接收天气警报信息,便于迅速采取防范措施。在公众预报服务上运用气象警报器,主要是对党政军领导机关专门设置的。
  电视播放 1985年,山东电视台开始播放青岛的每日气象预报和天气警报。1987年1月25日起,正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88年,青岛电视台也开始播放青岛市区及所属县(市)区的天气预报。

TOP

第四篇 气象服务
第二章 专业有偿服务



  1982年青岛市开始试办专业有偿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重点是:(一)重要的厂矿企业;(二)港务交通部门;(三)海上生产单位;(四)城市财贸、粮食、蔬菜、商业部门;(五)大型建设项目;(六)海洋开发部门等。1986年起,专业有偿服务开始走向国际,为英国“克拉夫石油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青岛外海开采石油钻井提供现场气象保障。
  青岛市各级气象部门的专业有偿服务单位逐年递增,1982年为4个、1984年为13个、1985年为35个、1986年增至114个、1987年猛增至217个。在市属各市、县气象站中,以崂山县气象站最为突出:该站1987年专业有偿服务合同单位达134个。仅该县就装设了132部气象警报器,遍布崂山县各大厂矿企业和重要港口与乡镇,名列全国之首。
  专业有偿气象服务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1985年达到3 000多万元,为有偿费用的100倍;1986年超过5 000万元;1987年达到1亿元以上。青岛气象部门自身的经济收入也逐年增长,1984年之前,每年经济收入仅1 000元左右;1985年增至1.8万元;1986年上升到8.5万元,1987年提高到31万元。其中,崂山县气象站1987年收入达17万元。
  专业有偿气象服务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1986年,青岛港务局的4个作业区,全年的雨湿货损的经济损失降为“零”,在雨汛期的6~9月间,装卸国内外货轮25艘,货物15.3万吨,收入113万元,从无发生气象货损。是年青岛粮食局储存转运粮食10多万吨,也未因气象而造成湿粮事故。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对袭击青岛的强冷空气天气(气温降至零下8.1℃、强风达8~9级),市气象台和崂山县气象站提前48小时作出预报,并提出抓紧抢收大白菜、加固塑料大棚等建议,全县动员抢收越冬蔬菜,使1 045亩大白菜及时抢收了99%,加固了4 000多个温室塑料大棚,全县避免经济损失约240多万元。
  1987年的第一次大暴雨天气(雨量达140毫米),也因崂山县气象站提前72小时报出,全县防范措施得当,未造成经济损失。1987年,青岛市气象局被山东省气象局授予“专业气象服务特优单位”。

TOP

第四篇 气象服务  
第三章 农业气象服务

第一节 农业气象情报


  墒情服务 开始于60年代,市属各县气象站均已开展测查土壤墒情业务。1982年起,青岛市把农业墒情服务列入气象基本业务,组织各县气象站在农业生产的重要关键季节,如春播(4~6月)和秋播(9~11月)期间,每月逢5、10日,每隔5天普查一次土壤墒情,通过取土、烘干、称量等方法测得出各类地型、多种农田、不同深层的“田间最大持水量(%)”,按标准确定土壤墒情等级(正常、轻旱、轻涝、重旱、重涝),编印成全县或全市范围内的《农业气象墒情简报》,印发给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农业生产指挥部门。
  雨情服务 50年代后期,青岛市就已设立雨情报告。“文化大革命”时期,雨情报告被迫中断。1980年,重新组建了农业气象观测网,青岛的雨情服务重新恢复。各县气象站测定的降雨数据和全县不同地区的雨量分布,除向县领导机关提供外,并以电报传递至山东省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将各县和各区的雨情汇总编印成《雨情简报》,报送省及中央,并分发至市、县、区各级领导及农业生产指挥机关。
  旬月简报 根据全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1983年开始编发农业旬月简报,按旬、月定期将各县和市区的前期气象要素(气温、降水、日照等)及其距平状况的旱涝、田间持水量等,上报中央和省、市、县有关领导部门参考。



第二节 农业气象预报


  播种期预报 始于1982年。每年的播种期预报分为春播期和秋播期两种,播种期预报是依据长期天气趋势预报,对各地春、秋播种主要作物的积温、光照,结合气温、地温、降水、墒情等资料,提出播种期的预报意见和最佳适播日期。
  农作物气象条件分析 1981年起,开始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气象条件分析,重点是冬小麦、春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的各发育生长期(如发芽、出土、越冬、收获等)所需的气象条件(诸如:温度、积温、水分、蒸发、日照等),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农业生产建议,达到不误农时、增产增收的目的。
  农业产量预报 1983年起,试作冬小麦的产量预报。在冬小麦收获前的一个月左右,依据前期农业气象条件的优势,结合冬小麦的生长发育群体状况,运用卫星遥感新技术,从气候学上计算其亩穗数、穗粒数、颗粒重等因子,判断亩产量和总产量,确定属丰、平、歉年景。


第三节 人工增雨


  1976年,青岛市正式开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是年5月20日成立“青岛市人工降雨指挥部”,指挥部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青岛警备区、海军北海舰队、青岛市抗旱防汛指挥部、青岛市民兵办公室、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科技组、崂山县革命委员会、青岛市气象局、青岛市邮电局、青岛市公安局等部门组成。市人工降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青岛市气象局。
  经过较短时间的组织、学习和筹备工作,于1976年6月8日实施青岛人工降雨试验。由青岛警备区组织以民兵为主体的高炮队伍,下午4时许共发射特制人工降雨碘化银炮弹240发,使青岛降雨量达25~36毫米,缓解了青岛市和崂山县的严重春旱现象。
  1977年6~7月间,青岛市人工降雨指挥部办公室应即墨县Gov的请求,派出5名气象科技人员在该县开展高炮人工降雨,共作业7次。是年青岛市先后进行过15次高炮人工降雨作业,5次略有效果。
  鉴于青岛地区长期连续干旱缺水,1990年初青岛市人民Gov再次决定开展人工增雨,成立了青岛市人工增雨领导小组,办公室仍设在青岛市气象局,由青岛海洋气象科研所具体组织实施。人工降雨经费,列入市财政拨款。运用海军飞机高空撒播尿素、干冰、碘化银丙酮等催化剂的办法进行,并与山东省人工增雨办公室联合行动,收效较为明显。

TOP

第四篇 气象服务  
第四章 气象科研服务

第一节 气候调查


  青岛灾害性天气气候调查 1972~1973年间,青岛气象部门开展了一次地方性天气气候调查活动,主要任务是调查青岛的灾害性天气与气候。当时运用了青岛的9个国家气象站和专业气象台站、24个气象哨组的气象观测资料,深入到70多个公社和大队,共调查了500余人次,概略揭示出青岛的地形、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的分布和其对气候的影响,基本弄清了冰雹、暴雨、大风、干热风、霜冻、雷击、龙卷风、雨(雾)淞、海雾等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差异及演变规律。
  丁字湾气候调查 1980年,青岛市人民Gov为解决青岛的缺水问题,拟在即墨县丁字湾建立大型储水库,责成气象部门提供丁字湾地区的气候状况,为建库提供气象资料依据。青岛市气象局经过三个月的深入现场调查和搜集,整理出丁字湾附近的气象资料和气候状况,提出了《丁字湾地区气候调查报告》。
  青岛地区海岸带气候资料调查 按照全国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的要求,青岛市气象局负责山东省海岸带第一调查区(亦称青岛调查区)的气候资源调查任务。该项调查北起青岛即墨的丁字湾南至与江苏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全长825公里。自1981年开始,选用7个基本站、12个辅助点30余年的气象资料和沿海岸带的诸多调查研究成果,1983年编写了《青岛地区海岸带气候资源调查报告》和400余份气象资料汇编及气候图集,全面揭示出青岛地区海岸带的气候特点、形成因子、要素特征、时空分布及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机遇与规律;同时详细地评价了青岛地区海岸带气候资源的利害,提出了对青岛地区海岸带的光能、热能、水分、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胶州湾风能、光能资源调查 1985年,青岛市气象局发表了《胶州湾气候特征与风能、光能资源开发利用调查报告》,引起领导部门重视,将胶州湾风能、光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列入实施规则。
  气候评价 青岛的气候评价于1984年试作,1985年正式开展该项业务。每年的《气候评价》,均是在各气象台、站对自己辖区范围的气候初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整理完成的。内容包括:本年度的气候特点、重大的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年景和对工农业等各项生产建设的影响状况等。



第二节 技术方法研究


  北太平洋海域气象导航新技术 1983年,国家计委、教委下达《气象导航研究》的重大课题,并列为国家科技专项。青岛市组成了“青岛气象导航科研联合体”,青岛市气象局作为重要参加单位,经过三年努力,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技术系统,基本实现了程序化、系列化,在北太平洋进行过23个航次的实船气象导航和4个航次的跟踪气象导航服务。大连、青岛等远洋运输公司的货轮、油轮在14次往返太平洋的中—美、中—加航线上,同时采用青岛气象导航联合体和美国的气象导航,结果表明,两者的预报准确程度和推荐航线均基本一致。这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部级鉴定,应用于实际气象导航业务,获得国家部级奖励。
  天气预报专家系统——青岛大暴雨天气预报自动化 该项研究成果系运用APPLE-Ⅱ电子计算机的收发报系统,直接将气象电传输入的原始气象实时资料转到微机中,由微机代替人工分析、推理功能,并能从原始记录资料中找出预报指标,做出未来天气的预报结论,在山东省气象系统中尚属首家采用。该项研究成果在1986年汛期预报青岛——暴雨天气的验证中,10次天气过程,均未发生错、漏报的现象。
  青岛近海海雾预报方法 80年代,青岛近海海雾预报方法从普查历史天气入手,依据地面天气形势,将海雾发生的天气型分为3型和7个副型。采用判断分析法制作海雾天气预报,它选定4个因子(海平面气压差、徐州与上海风向、青岛与潮连岛风向、上海与青岛温度露点差)求得判别方程,用于海雾预报业务。经过7年试报应用,其准确率较为理想。
  影响夏季旱涝两因子分析 此项研究成果是在分析北半球高度场、北太平洋温度场的基础上,得出10~12月东太平洋赤道水温与同期南海高压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来年夏季山东半岛旱涝的影响结论的。1979年4月,投入长期预报业务使用。应用此成果连续6年预报青岛夏旱,无一失误。1984年南海高压指数降为零,以此指标,预测“1985年夏季降水,将会在连续8年夏旱之后,第一次出现雨水偏多”的预报意见,结果证明1985年夏季降雨实况确属偏多,此一成果又一次发挥其效能,确能成功地预测出重要转折性天气。
  秋季降水“MOS”预报方法 青岛地区秋季降水MOS预报方法,是采用MOS、统计模拟预报的方法,运用天气预报数值产品的各项物理量资料,建立秋季青岛降水的预报方程,实际投入预报业务,历史拟合率较高,具有使用价值。



第三节 专题研究


  气候与疗养关系之研究 1984年4月,青岛市气象局承担了山东省下达的“青岛气候与疗养关系之研究”课题。共选取4 414位60岁以上在青岛疗(休)养人员的临床资料和同一时间的各项气象要素,采用统计学优化理论,进行详尽统计筛选和分析研究,经过3年多的观察比较,对在青岛疗养人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冠心病、气管炎、关节炎患者,已寻求出基本气候特征规律,从而揭示出这3种疾病在青岛疗养的急性发作期和最佳疗养时间。该课题于1985年3月由济南军区青岛疗养院专门组织评审鉴定会通过,填补了山东省的技术空白。
  气象雷达预报海雾 1986年,青岛市气象局应用“713”气象雷达探测的海雾生消发展实际资料,发现青岛地区海雾的发源地是在海州湾附近区域,并分析找出预报青岛海雾天气的具体依据和指标,有利于提高青岛地区海雾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气象条件与对虾养殖试验 1985年青岛市气象局在即墨县,1987年又在即墨、惠民县,开展了对虾养殖与气象条件关系的试验研究活动,在虾池旁配备观测仪器,进行定时的气象观测和水文化学测定,积累了对虾养殖与气象条件关系数据资料,初步分析找出对虾在不同生长季节对气温、日照、降水、盐度的需求指标。



第四节 整编气候资料


  1959年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创建时,就专门设有气象资料机构,并组织人力,深入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各有关单位,广泛开展搜集、抄录、整理海洋水文气象资料业务。至1963年底,青岛气象部门已拥有各种海洋水文气象资料28 000余册,正式承担起为党政军各部门日常气候资料服务任务。同时,开始进行《山东岸滨水文气象概况》和《青岛气候》编写工作。1961年起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资料部门负责全山东省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管理与服务,还直接承担山东沿海各重要港口(青岛、烟台、石岛、龙口、成山头、乳山口、长山岛、张家埠等港)每年的逐月、逐日、逐时的潮汐预报推算任务和黄海区大面积测站的永久潮流预报推算业务。1979年,开始向气象资料管理微缩、信息化方面发展,原始气象报表已由计算机凿孔。1985年起,改为电子计算机磁盘录制。
  整编《青岛65年气象资料》 1964年,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完成了《青岛65年(1898~1963)气象资料》和《李村12年(1951~1963)气象资料》的整编任务。集中青岛自建台(站)以来的所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成为当时山东省最系统的一本气象资料集。
  编印《青岛气候》 1973年,青岛市气象台应用青岛1950~1972年的各种气象原始资料(文字分析部分上溯至1898年),于1974年完成《青岛气候》的编写。《青岛气候》文、图、资料齐全,是建国后青岛气象部门正式出版刊印的第一册较为完整的气象资料。
  出版《青岛30年地面气象资料整编》 遵照中央气象局下达的任务,青岛市气象局进行了《青岛30年(1951~1980年)地面气象资料》整编。将青岛地区所有气象台站(包括海军青岛观象台)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校阅计算和加工统计。完成了青岛、崂山、即墨、大桥、胶县、胶南、小场、马哥庄等气象台站的84个项目(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降水、积雪、风向、风速、地温、日照、蒸发、天气日数等),计240份资料表格的统计整编。该项成果,由山东省气象局于1982年正式出版,为气象预报、科研、服务、业务管理、教学、研究部门的生产建设、经济开发、长远规划等提供了完整、准确、系统的气象科学数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