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四篇 气象服务
第四章 气象科研服务
第一节 气候调查
青岛灾害性天气气候调查 1972~1973年间,青岛气象部门开展了一次地方性天气气候调查活动,主要任务是调查青岛的灾害性天气与气候。当时运用了青岛的9个国家气象站和专业气象台站、24个气象哨组的气象观测资料,深入到70多个公社和大队,共调查了500余人次,概略揭示出青岛的地形、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的分布和其对气候的影响,基本弄清了冰雹、暴雨、大风、干热风、霜冻、雷击、龙卷风、雨(雾)淞、海雾等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差异及演变规律。
丁字湾气候调查 1980年,青岛市人民Gov为解决青岛的缺水问题,拟在即墨县丁字湾建立大型储水库,责成气象部门提供丁字湾地区的气候状况,为建库提供气象资料依据。青岛市气象局经过三个月的深入现场调查和搜集,整理出丁字湾附近的气象资料和气候状况,提出了《丁字湾地区气候调查报告》。
青岛地区海岸带气候资料调查 按照全国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的要求,青岛市气象局负责山东省海岸带第一调查区(亦称青岛调查区)的气候资源调查任务。该项调查北起青岛即墨的丁字湾南至与江苏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全长825公里。自1981年开始,选用7个基本站、12个辅助点30余年的气象资料和沿海岸带的诸多调查研究成果,1983年编写了《青岛地区海岸带气候资源调查报告》和400余份气象资料汇编及气候图集,全面揭示出青岛地区海岸带的气候特点、形成因子、要素特征、时空分布及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机遇与规律;同时详细地评价了青岛地区海岸带气候资源的利害,提出了对青岛地区海岸带的光能、热能、水分、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胶州湾风能、光能资源调查 1985年,青岛市气象局发表了《胶州湾气候特征与风能、光能资源开发利用调查报告》,引起领导部门重视,将胶州湾风能、光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列入实施规则。
气候评价 青岛的气候评价于1984年试作,1985年正式开展该项业务。每年的《气候评价》,均是在各气象台、站对自己辖区范围的气候初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整理完成的。内容包括:本年度的气候特点、重大的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年景和对工农业等各项生产建设的影响状况等。
第二节 技术方法研究
北太平洋海域气象导航新技术 1983年,国家计委、教委下达《气象导航研究》的重大课题,并列为国家科技专项。青岛市组成了“青岛气象导航科研联合体”,青岛市气象局作为重要参加单位,经过三年努力,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技术系统,基本实现了程序化、系列化,在北太平洋进行过23个航次的实船气象导航和4个航次的跟踪气象导航服务。大连、青岛等远洋运输公司的货轮、油轮在14次往返太平洋的中—美、中—加航线上,同时采用青岛气象导航联合体和美国的气象导航,结果表明,两者的预报准确程度和推荐航线均基本一致。这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部级鉴定,应用于实际气象导航业务,获得国家部级奖励。
天气预报专家系统——青岛大暴雨天气预报自动化 该项研究成果系运用APPLE-Ⅱ电子计算机的收发报系统,直接将气象电传输入的原始气象实时资料转到微机中,由微机代替人工分析、推理功能,并能从原始记录资料中找出预报指标,做出未来天气的预报结论,在山东省气象系统中尚属首家采用。该项研究成果在1986年汛期预报青岛——暴雨天气的验证中,10次天气过程,均未发生错、漏报的现象。
青岛近海海雾预报方法 80年代,青岛近海海雾预报方法从普查历史天气入手,依据地面天气形势,将海雾发生的天气型分为3型和7个副型。采用判断分析法制作海雾天气预报,它选定4个因子(海平面气压差、徐州与上海风向、青岛与潮连岛风向、上海与青岛温度露点差)求得判别方程,用于海雾预报业务。经过7年试报应用,其准确率较为理想。
影响夏季旱涝两因子分析 此项研究成果是在分析北半球高度场、北太平洋温度场的基础上,得出10~12月东太平洋赤道水温与同期南海高压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来年夏季山东半岛旱涝的影响结论的。1979年4月,投入长期预报业务使用。应用此成果连续6年预报青岛夏旱,无一失误。1984年南海高压指数降为零,以此指标,预测“1985年夏季降水,将会在连续8年夏旱之后,第一次出现雨水偏多”的预报意见,结果证明1985年夏季降雨实况确属偏多,此一成果又一次发挥其效能,确能成功地预测出重要转折性天气。
秋季降水“MOS”预报方法 青岛地区秋季降水MOS预报方法,是采用MOS、统计模拟预报的方法,运用天气预报数值产品的各项物理量资料,建立秋季青岛降水的预报方程,实际投入预报业务,历史拟合率较高,具有使用价值。
第三节 专题研究
气候与疗养关系之研究 1984年4月,青岛市气象局承担了山东省下达的“青岛气候与疗养关系之研究”课题。共选取4 414位60岁以上在青岛疗(休)养人员的临床资料和同一时间的各项气象要素,采用统计学优化理论,进行详尽统计筛选和分析研究,经过3年多的观察比较,对在青岛疗养人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冠心病、气管炎、关节炎患者,已寻求出基本气候特征规律,从而揭示出这3种疾病在青岛疗养的急性发作期和最佳疗养时间。该课题于1985年3月由济南军区青岛疗养院专门组织评审鉴定会通过,填补了山东省的技术空白。
气象雷达预报海雾 1986年,青岛市气象局应用“713”气象雷达探测的海雾生消发展实际资料,发现青岛地区海雾的发源地是在海州湾附近区域,并分析找出预报青岛海雾天气的具体依据和指标,有利于提高青岛地区海雾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气象条件与对虾养殖试验 1985年青岛市气象局在即墨县,1987年又在即墨、惠民县,开展了对虾养殖与气象条件关系的试验研究活动,在虾池旁配备观测仪器,进行定时的气象观测和水文化学测定,积累了对虾养殖与气象条件关系数据资料,初步分析找出对虾在不同生长季节对气温、日照、降水、盐度的需求指标。
第四节 整编气候资料
1959年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创建时,就专门设有气象资料机构,并组织人力,深入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各有关单位,广泛开展搜集、抄录、整理海洋水文气象资料业务。至1963年底,青岛气象部门已拥有各种海洋水文气象资料28 000余册,正式承担起为党政军各部门日常气候资料服务任务。同时,开始进行《山东岸滨水文气象概况》和《青岛气候》编写工作。1961年起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资料部门负责全山东省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管理与服务,还直接承担山东沿海各重要港口(青岛、烟台、石岛、龙口、成山头、乳山口、长山岛、张家埠等港)每年的逐月、逐日、逐时的潮汐预报推算任务和黄海区大面积测站的永久潮流预报推算业务。1979年,开始向气象资料管理微缩、信息化方面发展,原始气象报表已由计算机凿孔。1985年起,改为电子计算机磁盘录制。
整编《青岛65年气象资料》 1964年,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完成了《青岛65年(1898~1963)气象资料》和《李村12年(1951~1963)气象资料》的整编任务。集中青岛自建台(站)以来的所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成为当时山东省最系统的一本气象资料集。
编印《青岛气候》 1973年,青岛市气象台应用青岛1950~1972年的各种气象原始资料(文字分析部分上溯至1898年),于1974年完成《青岛气候》的编写。《青岛气候》文、图、资料齐全,是建国后青岛气象部门正式出版刊印的第一册较为完整的气象资料。
出版《青岛30年地面气象资料整编》 遵照中央气象局下达的任务,青岛市气象局进行了《青岛30年(1951~1980年)地面气象资料》整编。将青岛地区所有气象台站(包括海军青岛观象台)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校阅计算和加工统计。完成了青岛、崂山、即墨、大桥、胶县、胶南、小场、马哥庄等气象台站的84个项目(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降水、积雪、风向、风速、地温、日照、蒸发、天气日数等),计240份资料表格的统计整编。该项成果,由山东省气象局于1982年正式出版,为气象预报、科研、服务、业务管理、教学、研究部门的生产建设、经济开发、长远规划等提供了完整、准确、系统的气象科学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