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2005031100004624.jpg

    现用途: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所在地:沂水路,原总督府广场
    建筑师:马尔克,Gov建筑师
    建筑造价:85万金马克
    业主:德国胶州总督府
    施工: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
    建造期:1904年5月至1906年4月
    现状:楼体保存完好
     
     在1914年前,总督官署为历届德国青岛总督办公的地方,故名总督府。平面成中轴对称状的官署建筑座落在地势平缓的观海山南麓,面向青岛湾,其前方为总督府广场。成漂亮弧形的霍恩洛厄路与笔直的威廉大街交汇与此,后者构成通向大海的视线轴。
     从资料上看,总督官署的建造稍早于供总督居住的官邸,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当是此前已建造了一个临时性的总督住所。我们猜想,在离开原属章高元的清朝总兵衙门到1906年官署办公楼建成的这段时间里,总督的大部公务应是在城市东部的早期私邸里进行的。但是,在已大量展开了的城市建设中,官署用地显然是依照规划预留的。据1899年4月20日出版的德属《胶州官报》报道,在当年中,德国总督府已被列入《青岛城市规划》。
     始建于1904年春夏之交的这座中轴线极为鲜明的庞大建筑,立面为横三纵五段对称处理,有两层券廊和方形爱奥尼壁柱,古典主义色彩浓郁。平面呈凹字形的官署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高20米,共分四层。大门外依地势被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上层为18级,下层为15级。这一处理无疑增加了建筑的威严和高大感,也使官署的中心地位被突出地强化了。
     总督官署是一座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钢材为德国著名的钢铁公司克虏伯公司的产品,立面用花岗岩细方石砌成。这种建筑材料在青岛随处可见,被公认为青岛城内唯一可砌出干净墙面的建筑材料。据记载,为修建总督官署,行政当局招募了大批农民,并在城市周围开辟了几处采石场;在大鲍岛的北部修建了许多窑场,烧制砖瓦。资料显示,当地工人劳动一天,有两角五分钱的收入。据统计,当时在胶州多处采石场从事石材加工业的石匠,有240人。有关工程细节的史料显示,当时要将某些沉重的细方石砌入官署墙体,须搭建美国松木制成的脚手架,其上设有道轨,供起重装置运行。
     这项建筑任务向参与施工的中国工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史料显示,建筑师马尔克对这些大多在当地招募的民间匠人曾倍加赞赏,他认为,他们建成了其生平未见的两层式大厅和券廊内的凸出圆拱顶。在当时,许多德国建筑在重要空间的顶部都采用这种圆拱或十字拱。总督官署大楼的凸出圆拱甚至是正立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由总督府广场通过敞开式外廊的拱券望及。
     官署建筑的屋顶覆盖了在大鲍岛北部大窑沟窑烧制的红色筒瓦,坡度很大。层顶上还围以铁栏杆,既美观又作避雷针用。总督官署一层楼和四层楼均为窗户较小的辅助性房间,主要办公室都在二三层朝阳的南面,走廊则放在背阴的北面。办公室宽敞明亮,门窗很大,办公室外还有类似阳台的长廊。建筑物内主要的大厅为二层的门厅和三层的会议厅,都很高大。室内一般没有什么装饰,只装有深褐色的护壁和厚重的门窗。依照设计要求,官署内的门、窗等木工皆用柚木做成,原因是此种木材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很少变形。
     据《德国在胶州地区的技术设施与建设事业发展备忘录》1906年度至1907年度的记载,曾为包括总督官署工程在内的总督府的各项工程施工的德国建筑商,因为名声极好,有的已受雇于东亚其他口岸一些相当重要的建筑活动。例如,交给青岛方面公司营建的有:上海的大型码头及库房建筑、济南府的德国领事馆、天津的德国俱乐部,以及北京、天津和济南府的德华银行的建筑。
     总督官署可以说是青岛百年阴霾不断的政治外交风雨的见证。从1906年建成后,该建筑先后为德国总督办公地,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驻青岛,官署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1922年12月中国Gov收回青岛,官署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5年7月改为胶澳商埠局办公地,1929年4月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Gov所在地。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官署成为青岛特别市公署和后来的青岛特别市Gov驻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再次将总督官署作为青岛市Gov的所在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