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九节 文学期刊 文学副刊
20年代末,青岛有文学期刊和报纸文学副刊出现。各时期的文学期刊和文学副刊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时代特征,记录了青岛文学创作的演进轨迹。
文学期刊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文学期刊的创办陡然兴起。《青潮》月刊,1929年9月1日创办,是青岛第一个文学期刊。第一期发表了小说《石堆前的幻梦》(庸人)、《刀柄》(王统照)、《父子》(李同愈);诗歌作品有《诗选》(杜宇)、《漫漫夜》(王玫);翻译作品有小说《两个世界》(息卢译)、童话《小彼得》(姜宏译)。第二期于1930年1月发表了小说《火城》(王统照)、《白馆》(王匠伯);诗歌有《约会》(杜宇);翻译作品有《青湖》(杜宇译)、《雪的西伯利亚》(姜宏译)等。《青潮》虽称“月刊”,两期之间却相隔了四个月之久,第二期以后便告停刊。
《汽笛》月刊,1933年春由汽笛文艺社创办。汽笛文艺社由于有青岛“左联”成员参加筹备,进步倾向比较明显。该刊发表的《两种不同的人物》(周世超),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另一种人的鞭笞。文章说:“他们是残喘在某种势力之下,要维持他们的生活出卖劳力,在另一副面孔的宰割之下,他们得了疾病无钱可医,削减他们的生命,这是谁的罪恶”。《汽笛》创刊半年后,因汽笛文艺社主要成员被反动当局逮捕或通缉,被迫停办。
1933~1937年,青岛还创办过8种文学期刊。1933年创刊发行的有3种,即《青岛》月刊、《平民日报》月刊和不定期的《晨声》。1934年创刊发行的有2种,即山东大学文艺性校刊《刁斗》和王亚平主编的《诗歌季刊》。1935年创刊发行的有金慕陶编辑的《都市与农村》旬刊。1936年创刊发行的有《诗歌生活》月刊。1937年创刊发行的有《海声》月刊。其中,以王亚平主编的在青岛编辑、在上海印刷发行的《诗歌季刊》影响较大,是国内创办较早的大型诗歌专刊。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由于日本殖民当局的高压、禁锢和迫害,文坛沉寂了4年多的时间。1942年有《发声》月刊出现,由中国留日同学会青岛分会编辑发行。同年还有歌帆主编的《华北通讯》和王晓古主编的《民族解放》两个期刊相继创办发行。《发声》、《华北通讯》、《民族解放》3个刊物,刊登了不少鼓吹“大东亚共存共荣”的文章,为日本帝国主义者张目。1943年《蔷薇》旬刊和《青春》专刊、1944年胡汉士主编的《民民民》月刊和沉迟主编的《治平》月刊创刊发行。这一时期创办的文学期刊,以《蔷薇》旬刊持续时间最久,1943年创刊,1946年停办。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文坛从外国压迫下解脱出来,文学期刊的创办出版接踵不断,数量之多,前所未有。1945年首先创刊的文学期刊是海风周刊社由宁公介主编的《海风周刊》,共出了8期,接着又有《地瓜干》月刊创刊。1946~1947年,每年都有11个文学期刊创刊发行。创刊于1946年的11个文学期刊是:《大都市》周刊,由吕仲起主编,创刊于1月。《建国周刊》,由吕鸣九主编,创刊于1月。《中兴周刊》,由孔昌熙主编,创刊于1月。《海风周刊》,创刊于7月。《荒土半月刊》,由张咸初主编,创刊于8月1日。《民声月报》,由刘燕及、张子明主编,创刊于8月。《小朋友十日刊》,由王文起、聂希文主编,创刊于10月。《青岛》月刊,由青岛杂志社毛迪、王端、高雄、张咸初编辑,创刊于10月。《岛声》月刊,由艾茹、黄辰廷主编,创刊于12月。《新血轮》月刊,由朱之凌等编,创刊于12月。《时代生活周刊》,由时代生活周刊社编。创刊于1947年的11个文学期刊是:《青岛文艺》,从第二期起改为《文艺》,由刘燕及主编,创刊于1月。《海声》月刊,由青岛海声月刊社编,创刊于3月。《艺友》半月刊,创刊于4月。《大华》半月刊,创刊于6月。《劳山》月刊,劳山月刊社编,创刊于6月。《大青岛》月刊,由大青岛月刊社编,创刊于8月。《青声》月刊,由青声月刊社芮麟主编。《文衡月刊》,由张伯儒主编。《星星》月刊,由星星月刊社编。《星野》月刊,由星野月刊社编。《岛上文艺》月刊,由岛上文艺月刊社编。1948年9月,由华鼎主编的《青岛月刊》也创刊发行。
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期刊虽多,但刊期不长,有些出了三五期后就停刊,有的创刊后便无踪迹。这些文学期刊中,较为出色的是《小朋友十日刊》,共出了44期。《小朋友十日刊》是在中共上海学委擎天柱吴学谦、单基意的指示下,由中共青岛地下党员王文起、聂希文等创办的,社址在沧口路。宗旨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向读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团结友爱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为社会服务。1946年10月出版了创刊号,图文并茂,套色印刷。1~4期是四开小报形式。第5期以后,改为16开32页码的装订本。发行量由开始的4 000份增加到7 000份。发行地区由青岛市区逐渐扩大到胶县和潍坊,受到了读者的青睐。收到的稿件也日益增多,除了创办时特约的撰稿人以外,又在读者中发展了60多名通讯员。《小朋友十日刊》的内容,除了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外,还连载了贺敬之的《野小鬼》和《金日成将军的故事》。1942年曾在解放区担任过教员的聂希文,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中篇小说《旅长》在刊物上连载。这些描写解放区军民抗日斗争和学习生活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写信给编辑部,表示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和对解放区的向往。 《青岛文艺》及后来的《文艺》亦有较大社会影响。1946年10月,刘燕及以“青岛文艺社”的名义创办《青岛文艺》,向国内文艺界著名作家诗人画家约稿,得到了大力支持。美术界国画大师徐悲鸿寄来了题词:“尊德性道学问,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他还复信热情鼓励刘燕及。著名作家王统照、诗人臧克家、李白风、臧云远也分别寄来了题词和诗作。1947年元旦后,《青岛文艺》创刊号问世,刊登的文章中有六篇是出自国内文艺界名家之手。他们是美学家朱光潜、作家萧乾、音乐家王云阶、文学翻译家孙用、文学评论家何家槐。1947年5月到1948年9月出刊五期。另外还出版了《文艺诗歌专号》、《杂志》联合刊、《文坛》月刊先锋号等。《青岛文艺》除了发表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外,还开辟了《青岛青年作家集体试笔》的专栏,发表青年作者的作品。由于许多作品有明显的进步倾向,便受到了青岛反动当局的压制和迫害。1948年青岛社会局带法警捣毁了青岛文艺社、查封了编辑部,刘燕及被迫离开青岛去南京。1948年9月,刘燕及在南京又以“青岛文艺社”的名义出版了《文艺》,成为终刊号。
建国后,1952年1月,由青岛市文联筹备委员会主编的《青岛文艺》(原为《工人文艺》)创刊,至1956年11月终刊,出刊了395期。1959年由青岛市文艺界联合会创办了《海鸥》文学期刊,先为半月刊,后为月刊,1960年底停刊。1973年2月,恢复出版,定为《青岛文艺》,1979年复为《海鸥》,1985年改为《海洋文学》,1986年又恢复《海鸥》名称。至1986年,共出版了103期。 报纸文学副刊 20年代末,青岛创办的《青岛快报》即有文学副刊,刊名为《小钢炮》。此后,在作家王统照的支持下,杜宇创办了文学性4开小报《青痕》,共出了4期。30年代后,主要报纸有《青岛时报》、《青岛民报》、《青岛晨报》、《民国日报》、《胶济日报》、《工商日报》等。《青岛时报》发行量最大,创刊后办的文学副刊比较多。其中诗歌专刊《诗》、小说专刊《潮》、评论专刊《论》、童话专刊《蚀》,这四种专刊都由青岛跨学校的文学社团“涛社”编辑。以后又有刊名为《春光》的副刊和李斐主编的副刊《明天》等。中国诗歌社青岛分社的成员沈旭和袁勃1935年也曾为《青岛时报》编辑《诗歌周刊》等副刊。北平、天津、上海的诗人都有诗稿寄来发表,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歌专刊。《青岛晨报》是一家较小的报纸。作家肖军于1934年来青后,在《青岛晨报》编辑副刊,他曾约当时在市立中学求学的李普和黄宗江一同编辑一个名为《黄金时代》的副刊。黄宗江还编了一个多幕剧《光明的未来》,在《黄金时代》上连载。《民国日报》是国民党青岛地方组织的机关报。作家吴伯箫曾任副刊编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吴伯箫写了《黑将军挥泪退克山》一文,在副刊上发表,表示义愤。青岛《平民报》办了《平民乐园》,《工商日报》、《胶济日报》都办了文学副刊如《荒浪》等。在这一时期的报纸文学副刊中,以《青岛民报》的副刊最为活跃,持续的时间长,质量高,受到读者欢迎。《青岛民报》创刊于1930年2月1日,中共地下党员姜宏、于黑丁、刘西蒙、孟超担任副刊编辑。1930年副刊的刊名有《夜泊》、《白浪》、《海啸》等,曾连载长篇小说《西山的故事》。1931年副刊的刊名有《尼罗》、《一流》、《一燕》。1932年田仲济编辑的副刊刊名是《处女地》和《野光》,还有诗专刊《南风》。1933年副刊的刊名是《汽笛》,1934年副刊的刊名是《每周文艺》,1935年副刊的刊名有《避暑录话》,还有《新诗歌》周刊。1936年副刊的刊名有《新地》等。
1935年7月14日,《青岛民报》副刊《避暑录话》创刊,每周一期,共出刊10期,到同年9月15日结束,是当时全国报纸副刊中影响最大的一个。《避暑录话》的创办人有王余杞、王统照、王亚平、老舍、李同愈、吴伯箫、孟超、洪深、赵少侯、杜宇、臧克家、刘西蒙等12人,他们又是主要撰稿人。创刊词由洪深撰写,结束语由老舍执笔。10期《避暑录话》共发表散文、杂文、游记、故事、诗歌等67篇。创刊号问世后立即受到读者欢迎,远及香港、四川的读者亦来函订阅。停刊后,又将10期装订成册,在青岛、天津、上海、北平、济南、绥远、太原等地出售。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只有两家中文报纸,即《青岛新民报》和《大青岛报》。《青岛新民报》的副刊刊名为《新声》,《大青岛报》的副刊刊名是《青潮》。两家报纸合并后,副刊的刊名为《新潮》。两报副刊发表了大量杂文,称颂侵略有理,宣传“亲日”、“大东亚共荣”,侮骂抗日军民。副刊上连载小说《劫后余生》,赤裸裸地宣称“日本军队来了”,使老百姓“重见天日”。不仅内容反动,而且质量低劣粗俗。除此以外,《青岛新民报》连载了王度庐等人的武侠小说。日本投降后,报纸停办。这时期还创办了两种日文报纸,名为《青岛兴亚日报》和《青岛新报》。《青岛新报》在1940年以后连载过《明天的建设》(仲木真一)、《空中的不死鸟》(秋永芳郎)两篇小说,还连载了戏剧《太国记》(大岛白贺)。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民言报》、《公言报》、《军民日报》、《青岛公报》、《民众日报》、《青报》、《力报》、《大民晚报》先后创刊,《青岛时报》和《青岛民报》也复刊,各报都办了文学性副刊。《民言报》办的副刊刊名有《民言副刊》、《艺文》、《潮音》,《公言报》副刊的刊名为《黎明》,《军民日报》副刊的刊名为《前哨》,《青岛公报》副刊的刊名为《新青岛》,《民众日报》副刊的刊名为《前哨》,《青报》副刊的刊名为《青春》,《青岛时报》副刊刊名为《青光》和《海歌诗刊》。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报纸副刊中,《民言报》的副刊《潮音》质量较好,由王统照主编。《潮音》于1945年12月19日创刊,每周三期,1946年2月24日停刊,共出29期。每期发稿5 000字左右。《潮音》发表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庆祝胜利告国人电》、《慰问上海文艺界书》,以及郑振铎、郭绍虞、丰子恺、徐永玉等作家的作品。王统照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前奏》、《忆老舍》等作品。
青岛解放后,首先创办的是《胶东日报》,不久更名为《青岛日报》。其次是《工人日报》。这两家日报都有文艺副刊。《青岛日报》的文艺副刊曾多次更名。50年代初市文联筹委会和报社联合开辟了文学副刊专栏,不定期刊出。1957年联合开辟了《海鸥》文艺副刊专栏(整版),共刊出60期。“文化大革命”中,《海鸥》作为不定期副刊。80年代,副刊刊名为《琴岛》,是综合性副刊,除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文学性文章外,还发表其他文章。《工人日报》的文学副刊多发表工人业余作者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