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8:海洋志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概 述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海岸线长730.64公里,69个海岛的岸线长132公里,总计海岸长862.64公里,大陆岸线占山东省全省岸线的1/4强。
  由于胶州湾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其优越的海洋环境,列强早就觊觎青岛了。首先是德国,他们偷偷地进行了海洋环境的调查,得出胶州湾是建设优良港口的最佳位置。其次是日本,他们也作过一些调查,分别强占青岛多年。
  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科学得到发展。1911年青岛观象台开始了潮汐观测。1928年又专设了海洋科,编制了青岛港潮汐表,供航海应用。还开展了一般性的近海海洋物理、化学观测,并于1930年创办了《海洋半年刊》。蔡元培等发起、组织建设的青岛海洋博物馆,于1932年正式建成。1935年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派张玺研究员为代表,来青岛与青岛市Gov商定,组成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该采集团自1935年4月正式开始了采集调查工作,先后共进行了125天的海上调查,共计调查了495站次,于1936年结束。这次调查发现了两种稀有的原索动物——柱头虫和文昌鱼,后来被定名为黄岛柱头虫和青岛文昌鱼。这是胶州湾海洋生物系统调查的开始,为青岛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奠定了基础。这次调查后还出版了《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第一期采集报告》。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政治时期,青岛观象台于1946年1月开始了海洋生物、海洋理化、潮汐、海流的观测。
  建国后,原在上海的“水产实验所”迁来青岛成立了黄海水产实验所。1950年,中国科学院在青岛成立了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进一步开展了胶州湾及山东沿海的渔场及海洋水文、化学的调查工作,还在山东大学设立了海洋系。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与海军青岛基地共同在小麦岛建起了海浪观测站。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海浪观测站。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将原上海海运局的“生产3号”拖轮改建成的中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号”在青岛港靠岸,并开始了中国海洋科学的综合调查工作。到1990年,驻青岛各级科研机构、院校,共计有19艘海洋科学调查、监测船投入工作。
  由于青岛市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国家教育部于1959年决定,在山东大学迁离青岛之后成立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山东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成立后,也将其派出机构——北海分局设在青岛。此后还相继成立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等,使青岛集中了中国海洋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成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
  为了开展现代的海洋调查,研制与仿制海洋调查设备在青岛展开。50年代首先研制颠倒温度计、旋浆式海流计、颠倒采水器等。60年代,在青岛组织全国海洋仪器会战,研制了温、盐、深自记仪等46项常用海洋调查仪器,并进一步加强了青岛海洋仪器厂的技术力量,使其发展为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全国第一台大型海洋环境资料浮标,也是中海洋仪器会战的基础上在青岛诞生的。
  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很多重要研究成果都诞生在青岛。诸如:童第周对海鞘卵子的分裂球进行的多种配合的研究,和他以文昌鱼为材料,在实验室里获得了人工授精卵子。这次人工授精的成功,改变了Hatschek 和Conklin等人认为文昌鱼不能用人工方法授精的结论,并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文昌鱼的发育。曾呈奎在中国海藻分类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海藻志》,为海藻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赫崇本、毛汉礼等对黄海冷水团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研究对后来研究环流起了重要作用。文圣常的《海浪原理》,对他提出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理论进行了总结。在对胶州湾的海水中溶解氧、pH值、磷酸盐和硅酸盐的观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海水调查规范》。80年代海湾扇贝的引种成功,中国对虾工厂化养殖等,也都是青岛地区海洋科研单位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国的南极考察,主要以青岛为基地,参加科考的队员多数也是青岛地区的海洋科研工作者。
  青岛也是国际海洋科学交流的基地。先后在这里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有:第一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中美藻类学术讨论会、国际海平面变化及应用学术讨论会、太平洋经济藻类分类国际学术讨论会、浅海河口及海洋物理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浅海物理海洋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等。青岛的海洋科研单位曾多次与国际合作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美国、日本等国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来青岛参加合作调查。
  为了加强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个既有中心又各有侧重的海洋科研开发体系,国务院确定青岛市作为全国试点地区,在胶州湾建立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实验区,以积累经验,推动全国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根据国务院的要求,80年代成立了青岛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专业组和专家组,组织胶州湾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实验区的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胶州湾实验区的海洋研究、开发、保护工作已全面展开。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环抱胶州湾,为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工作,青岛已基本拥有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基础较为雄厚的科研和教学队伍。20世纪30年代以来,青岛海洋科学技术取得了一批批的重要成果。今天,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正努力钻研,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开发利用海洋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一章 海洋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格局


  中国东部沿海以及大陆架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框架属华夏构造系与新华夏构造系。青岛所在胶东半岛处于沂沭断裂带以东地区,大地构造分区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一胶辽隆起带的一部分。华夏式构造主要由牟平一即墨一胶南一日照断裂带(又称即墨断裂带)和荣城一海阳一青岛一日照中生代岩浆带组成。青岛市邻近的南黄海大陆架属杨子地台的东延部分,为第二沉降带的北段。燕山期断块差异运动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主要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体,东西向、北西向次之。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形成青岛沿海北东向为主的山脉地势和黄海大陆架构造盆地的基本走向。
  南黄海陆架构造区划 南黄海大陆架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构造盆地,被划分为6个构造单元,由呈北东向伸展的隆起带与凹陷带构造,自北向南依次排列为:千里岩隆起、北部凹陷、中部隆起、南部凹陷和勿南沙隆起。其中千里岩隆起和北部凹陷位于青岛邻近海域。
  千里岩隆起 位于南黄海北部、山东半岛邻近海域。是胶东隆起向东延伸的海底部分。其基底主要由元古界的胶东群结晶岩构成,缺失古生界地层。中生界沉积层及火山岩系仅局限于断陷盆地内。千里岩隆起南部有厚约300~500米的上升基岩隆起。该隆起带断裂发育,以北东向为主,有荣城一青岛断裂和吴山一赣榆断裂等;其次还有东西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北部凹陷 位于南黄海中部及北部海域。北侧以千里岩隆起南缘深断裂带为界,与千里岩隆起呈断层接触关系。该凹陷呈北东向延伸,向东至东经125°20′左右,面积大于3.8万平方公里。凹陷内磁场以宽缓平静的负异常为背景,基岩埋深约为1~5公里,重力反映为平行排列的串球状负异常带。据地震资料推断,中、新生界地层厚度达4000米以上。北部凹陷还可划分为南北两个凹陷带,及中部凸起带。构造线以北东向为主。北部凹陷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倾,并逐渐变宽,沉积层加厚,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增加到4000~5000米,具备油气生储条件。
  青岛沿海构造分区及断裂构造 地处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鲁东沿海地区,由鲁北隆起、胶莱凹陷和胶南隆起3个构造单元构成。鲁北隆起位于胶东半岛半部地区,胶莱凹陷位于青岛以西的胶东半岛西部地区,胶南隆起位于胶南一日照地区。其主要地质构造特征皆是断裂发育,并成为本地区地质、地貌骨架的控制因素,与岩浆活动、矿床形成密切相关。
  胶莱凹陷基底是元古界胶南群变质岩,盖层主要为中生界火山碎屑岩系。构造为一宽展的复式向斜,长轴走向北东,多为平缓开阔的褶皱构造。凹陷内断裂发育。胶南隆起东段向南海延伸,与千里岩隆起相连接。主要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以平缓褶皱为主,位于胶南县境内的北部,背斜的长轴走向为北东向。
  胶莱凹陷盆地东部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即墨断裂带南北延伸于胶东半岛全区,位于青岛境内的即墨断裂为其中段,主要由即墨一阴岛一胶南断裂和夏庄一沧口一灵山卫断裂两条主干断裂组成。另外在崂山区又有北宅一浮山和王哥庄一麦岛两条次级断裂平行展布,它们的走向均为北北东向。在胶州湾西岸与西南岸还有东西向的胶州一上马断裂,北东向的夼集一东营断裂与其在胶州湾北部地区斜交。这些断裂除崂山区的几条次级断裂外,均穿过了胶莱凹陷与胶南隆起两大构造单元。它们生成于晚侏罗世以前,在晚白垩世燕山运动中又强烈活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仍在继续活动,特别是北西向断裂活动性更强。
  上述断裂带中的几条大断裂交汇于胶州湾,是胶州湾断陷盆地生成的控制构造。夏庄一沧口断裂穿过胶州湾向南到灵山卫,控制了胶州湾东海岸轮廓,又是崂山山地与西部剥蚀平原的控制界线;即墨一阴岛一城阳断裂与胶州一上马断裂控制了胶州湾北岸边界;夼集一东营断裂控制了胶州湾西北海岸。崂山区的断裂构造制约着崂山花岗及其山地地势走向。崂山山地和胶莱盆地、即墨地区,北西向断裂也极发育。多为张性断裂,其破碎带往往是良好储水构造,分布于火山岩系中的优良矿泉水即与此有关。

TOP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一章 海洋地质构造

第二节 区域岩层及其分布


  南黄海大陆架的结晶基底,主要是元古界的胶南群片麻岩、片岩、浅粒岩、变粒岩夹大理岩组成的中、低级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千里岩隆起带。其沉积盖层,在隆起区缺失古生代地层,仅在断陷内有中生界沉积和火山岩系。在凹陷带中,沉积盖层可分为3个构造层:(一)下部构造层,为杨子型震旦系一下、中三迭系组成。震旦系至志留系下部为碎屑岩建造,中部为碳酸盐建造,上部为笔石页岩及砂岩建造;泥盆系一下石炭统下部是陆相的五通石英砂岩,上部为下石炭统浅海灰岩及滨海砂质岩;中石炭一中三迭统基本为碳酸盐建造,夹含煤地层。燕山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侏罗系主要为河湖相碎屑沉积;早白垩统基本上为河湖相沉积岩,并夹有少量火山岩;上白垩统为浦口组和赤山组红色碎屑岩。(二)中部构造层,燕山运动后,北部凹陷区形成新生代沉积中心,上白垩统及下第三系连续沉积,上白垩统泰州组下部为河流相砂泥岩夹黑色泥岩,上部为河湖相黑色泥岩夹棕红色砂泥岩,是南黄海盆地的主要生油层之一。下第三系始新统埠宁组为河流相及滨海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炭质页岩夹砂泥岩、石膏及薄层灰岩,是良好的生、储油层。渐新统下部戴南组为湖沼相夹炭质页岩和薄煤层的深灰色泥岩、砂砾岩互层及棕红色泥岩夹砂岩。上部三垛组河流相棕红色泥岩夹砂砾岩互层及黑色泥岩、薄层油页岩,是良好储油层。(三)上构造层,相当于上新统盐城组和第四系东台组,以河湖相砂岩为主,产状近水平。第四纪中、晚期多次海、陆变迁形成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层。
  青岛沿海地区的古老岩层可分为基底变质岩系与盖层碎屑岩及火山岩系两套。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胶南隆起区,盖层岩系分布于胶莱盆地。
  元古界 胶南隆起区的元古界变质岩系,变质程度为低至中等。其中可划分为胶南群和五莲群。胶南群分为4个组。
  胶南群(Ptjn) 分布广,褶皱,属绿片岩一角闪岩相,变质程度随层位提高而降低,混合岩化作用不一。
  大山沟组 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变粒岩等。
  甄家沟组 主要岩性有斜长角闪岩,含磷角闪黑云片岩,变粒岩、浅粒岩及云母片麻岩。混合岩化作用普遍,但不强烈,局部地段顶部残留少量云母片岩,表明本组沉积后有一沉积间断。
  邱官庄组 主要岩性为黑云(二云)变粒岩、浅粒岩、黑云片岩、透闪岩、大理岩,南段底部有绢云千枚岩、变质砂砾岩。混合岩化作用微弱,韵律性强,零星分布。
  于家岭组 主要岩性为变粒岩、黑云片岩、夹大理岩、阳起石片岩,零星分布。
  五莲群(Ptwre) 分为海眼口组及坤山组,区内仅见海眼口组,分布于崂山东北部沿海地区。主要岩性有片麻岩、蓝晶石斜长片岩、夹大理岩、斜长角闪岩、长石石英砂岩。属角闪岩相。
  青岛地区缺失古生界地层,但在胶莱凹陷侏罗系上统砂砾岩中,发现有古生代灰岩砾石,说明胶南隆起带曾经有过古生代浅海相碳酸盐沉积。
  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分布于胶莱凹陷盆地内,岩层发育比较完整,其中可划分为3个岩组。
  侏罗系上统莱阳群 主要分布于青岛西部沿海地区,东部崂山的青山湾和胶南的灵山岛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总厚度大于2262米。该组共分4段,青岛沿海仅见有2~4段,第二段为灰、灰褐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互层,夹页岩与泥质灰岩薄层,厚度小于693米;第三段为灰、灰褐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互层,中部夹页岩及泥灰岩薄层,厚469米;第四段为灰绿、黄绿、灰白色中厚一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夹砾岩,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砾岩互层,上部砂页岩层增多,厚度大于1100米。
  白垩系分上、下两个统,下统为青山组,上统为王氏组。青山组分为3个层段,第一段为浅灰色、土黄色厚层长石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凝灰质砂砾岩,顶部常见一层凝灰岩及火山质砾岩,总厚度1580米;第二段为中基性火山喷出岩,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及集块熔岩为主,在训虎山一带相变为灰绿、灰紫、浅紫红、粉红色厚层中酸性火山岩流,夹砂岩薄层,厚2482米;第三段为火山角砾岩、黑云母凝灰岩、安山岩、英安质凝灰角砾岩、集块岩夹砂岩薄层,上部为板状流纹岩、火山角砾岩、偏碱性球泡流纹岩等,厚679米。王氏组也分为3个层段,第一段为杂色厚层状砾岩夹砂岩,夹有安山质凝灰砾岩薄层,厚298米;第二段为砖红、紫红色厚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层中夹含砂砾岩、砾岩及数层安山岩、安山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等;第三段为安山质玄武熔岩及碱性橄榄玄武岩等。
  新生界 青岛沿海的新生界地层,缺失第三系岩层,仅有发育不完整的薄层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冲积、洪积及海陆过渡相沉积,总厚度小于40米。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河谷、山前倾斜平原和滨海低地。以胶州湾沿岸沉积厚度最大,是青岛沿海的主要沉积类型,分为大沽河组陆相层和胶州湾组海陆过渡相两个层段。
  侵入岩 青岛沿海侵入岩体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有元古界胶南期和中生界燕山期。胶南期侵入岩主要岩性为闪长岩、辉长岩、角闪岩和混合岗岩等,零星分布于胶南县南部区。燕山期侵入岩,分布于青岛中部沿海,是崂山与珠山山地的构成岩层,主要岩性石英(正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石英正长岩等。岩脉多,有酸性、中性和基性,如花岗(流纹)斑岩、正长(二长)斑岩、安山玢岩、石英粗粒安山质凝灰岩及煌斑岩等。著名的崂山花岗岩即为燕山期侵入岩的主体。

TOP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一章 海洋地质构造

第三节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大陆架相对向东仰冲,地质力学称之为径向运动。新构造运动促使部分地区老断裂面力学性质发生反向转化,特别引起一些北西向断裂重新活动。青岛沿海北西向的基岩裂隙富水即与此期新构造活动有关。北东向断裂同样受此运动影响重新活动,崂山山地西部的抱头青断裂活动即很明显。青岛地区陆地地貌特征显示,喜马拉雅山运动以来自晚第三纪到第四纪时期,青岛地区一直处于地壳缓慢上升剥蚀夷平过程中。胶莱剥蚀平原形成即是新构造相对稳定期的产物,山地、丘陵、平原地势高差较小,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异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原始地形决定的。
  地震是新构造活动的显示,青岛虽然临近沂沭深大断裂强震活动带,因地质构造性质不同,青岛地区较少6级以上强烈地震。1346~1932年间,发生6级以上有感地震9次。1346年6月2日胶州湾地震;1506年9月20日及10月1日,即墨地震;1511年即墨地震;1517年胶州湾地震;1533年9月19日即墨地震;1672年1月24日即墨地震;1906年胶州湾地震;1924年2月19日青岛地震;1932年8月22日,潮连岛地震等。沂沭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大地震带,强震较多,对青岛有一定影响,故将青岛定Ⅷ度烈度区。
  青岛邻近的南黄海区,存在一条北东向地震活动带,位于中、新生代凹陷中,平行于山东半岛南部海岸。该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多属于6级以下浅源地震,但活动次数较多。从公元999年以来,共记载到22次4级以上地震,其中6级以上9次。这些地震大部分发生在断陷与块断凸起构造单元交界处,以及两组断裂构造交接带上。小地震密集成群,发生频率较高。黄海地震带远离青岛沿海,对青岛沿海影响较小。

TOP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二章 第四纪古地理环境

第一节 第四系地层


  青岛沿海第四系地层主要有晚更新统地层。
  低山丘陵区第四系地层 低山丘陵区第四系沉积物,依据成因类型主要为残积物,坡积及残坡积物和洪积物三种。
  残积物 是基岩经风作用残留的产物,集中分布于山丘分水岭与平缓剥蚀面上,一般不规则斑块状或小面积零星分布,厚度为0.1-30米,残积物的岩性特征与下伏基岩关系密切,花岗岩区为黄褐色亚粘土,粘土质沙及沙砾火山碎屑岩区的残积物,上部为红色碎屑状粉砂,黄褐色粘土含铁锰质结核,下部为风化破碎的角砾层,变质岩区上部为褐黄色亚粘土及碎屑粉土,下部为沙质角砾。
  坡积及残坡积物 分布于地形变化的缓坡及坡麓地带属重力作用堆积物,分布范围广泛但堆体积小,崂山及珠山低山丘陵区的许多"倒石锥"即为坡积物,残坡积物一种是分布在坡麓台地上的黄土状堆积,组成物质为灰黄及棕黄色粘土质沙,底部为沙砾石,砾石呈菱角状分选很差,堆积物剖面表面常有灰黄色薄膜复盖,远看似黄土但实非黄土,堆 积层度有时大于2-3米,在大珠山北麓可大于5米,另一种是在崂山石老人海滨与胶南沿海分布的棕红色沙质粘土层,沉积层中含白色斑结构, 残坡积物被认为是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早期生成的古风化壳。
  洪积物 是山区洪水携带残积坡积物质,在山谷与山麓地带堆积形成的,堆积体除分布于山谷沟谷中外多呈扇形,锥形或裙状分布于沟谷出口处和坡麓地带崂山西部山地与平原交接地带常见有分布,青岛区洪积物分布也较广泛,一般堆积体面积为0.5-1平方公里,个别大于2平方公里。沉积层厚度一般为3-5米,最大可达5-10米,洪积物成分主要为砾石,沙和粘土,分选差,有时具有斜层理构造,角砾磨蚀程度依搬运距离不同有一定差异,有的可达0.5以下的磨圆度,在胶南和平度沿海洪积物及残坡积物中,发现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有披毛犀,纳玛象,普氏羚羊和鹿等多种化石,属晚更新世。
  滨海平原区的第四系地层 滨海平原是青岛沿海第四系地层发育最好的地区,沉积层厚度较大, 是堆积平原的主要组成物质,青岛地区港湾海岸地貌特点,决定了滨海平原及其第四系沉积仅分布于较大海湾湾顶及河口区。例如胶州湾西岸疃河口等地。滨海平原第四系地层由冲一洪积物,冲积物及海积物组成。一般厚度为15一25米,最大厚度小于35米。按照岩相时代划分为两个不同层组,自下而上为大沽河组和胶州湾组。
  大沽河组 大沽河组地层由黄色及灰黄色中粗沙,沙砾克,灰黄色,灰色粉沙,粉沙质粘土,黄褐色沙质粘土及粘土组成,内含钙质结核。沙质沉积的结构松散,粘土质结构较密实。沉积物中含有淡水动物偏卷螺,河蚬,河蚌,中国圆田螺等遗壳;另有较多的藜科,蒿属,菊科,水龙骨科,栎属,柳属,松属等植物孢粉化石,属于陆相冲积及冲一洪积物。
  该组地层埋藏深度为0一30米左右,沉积层厚度一般为5一10米,最大为15一20米。下伏岩层为中生界火山碎屑岩, 砂岩等,呈不整合接触关系。该地层生成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已有c测年数据如下:胶州湾北岸南万盐场埋深。50-10.10米的泥炭层为21830+390年;丁字湾西 岸埠前村埋深5.50-7.0米的淤泥层为18315+275年等。
  胶州湾组 由灰色,灰黑色及黄灰色淤泥质粉沙粉沙质淤泥和细沙等细颗粒沉积特组成。沉积物中含有大量海相生物遗壳和孢粉化石。其中有孔虫主要是滨岸浅水广盐性及海湾相种属。嗜温转轮虫,连接转轮虫,清晰企虫,粗糙企虫,秋田九字虫,易变筛九字虫,连接转轮虫,多角口室虫,五 虫等;此外还有海相介形虫贝类海胆,苔藓,藤壶等。孢粉主要有藜科,栎属,松属,槲栎,槭属,栗属,桦属,栏属,胡桃,枫香,黑三棱科等。局部地段该 岩层中还含 有大是近江牡蛎等遗壳,或由它们组成的丛生牡蛎礁。属于海湾相沉积层。
  该组埋藏深度为0-10米左右,沉积层厚度一般为3-10米。该沉积层覆盖于大河组之上,二者亦为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胶州湾组形成于全新世时期已获得的实测C年龄数据有:在胶州湾西岸东营盐声为10810+310年,9560+105年,430+80年;在胶州湾北岸大沽河平原为8240+120年,8080+115年,3835+80年,340+80年,580+60年;在丁字湾北岸为6955年等。
  此外,在河口平原低洼区,在胶州湾组之上,又有薄层现代冲积或沼泽相沉积特覆盖。其厚度仅有几十厘米或1米左右。
  海湾及近岸陆架区第四系地层 海湾与近岸大陆架区是第四系地层的重要堆积区。在青岛地区分布面积远大于滨海平原区。如胶州湾盆地第四系沉积区近400平方公里,近岸 大陆架区达数千平方公里,整个海底几乎人武部初第四系沉积特覆盖。青岛地区第四系地层调查已在胶州湾,丁字湾,黄岛前湾等海湾区获得完整资料。因采样手段限制,在近岸大陆加区只取得海底以下5米以浅的资料。以胶州湾等海湾为代表的海底第四系沉积层,亦有2个岩组构成,分别相当于大沽河组及胶州湾组。它们的沉积厚度一般为5-15米,最大为20米左右一般从海湾中心区向海岸 河品区逐渐增加。胶州湾中部第四系地层厚度一般小于10米,近岸堆积区则大于10米,在胶州湾南部的黄岛前湾为15米左右。海底第四系沉积特征与滨海平原相似。在胶州湾海底的胶州湾级,底板的C的年龄11800+200年,是该层组的起始年龄。在近岸及海底大陆架区的大沽河组地层中,也发现褐黄色砂质粘土层,具有黄土性状,一般厚度为1-3米,厚者可达4-5米。
  青岛邻近黄海大陆架海底第四系地层探查,主要采用重力活塞式取样管。取到的的岩芯最长一般为4-5米。胶州湾组沉积厚度较薄,仅有2-5米左右。

TOP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二章 第四纪古地理环境

第二节 晚第四纪古地理环境


  第四系沉积地层及其岩相特征,反映青岛沿海在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时期 古地理环境显著不同。大沽河组堆积期(距今2.2-1.1万年)是远离海洋的大陆环境。有低山丘陵。堆积平原河谷汇集于内陆盆地,并有少数较大的河流分布在已出露的陆架平原上,汇入大河流向古黄,东海。此时青岛地区的古气候大陆性较强,温凉干燥。陆地植被不发育,只有少量落叶乔木生长,喜凉干燥。陆地植被不发育,只有少量落叶乔木生长,喜干而旱的温凉主草本植物分布较多。在胶南与平度等地发现的那些披毛犀类的大型动物化石也生活在这个时期。当时该区正处于第四纪末次冰期寒冷气候时期。约1。2万年前第四纪全球性冰期结束,气候变暖海平面回升,海水重新淹没青岛沿岸陆架胶州湾及沿海诸海湾开始形成,大约到距今8000-5000年前的全新世中期,气候进一步变暖,海水沿滨海低洼区向内陆继续入侵,整个胶州湾海域面积扩大到500年方公里以上,在大沽河河谷地带形成"古麻湾",古海岸线位于胶州沽河及即墨蓝村南部地区。
  胶州湾组沉积特中保存下来的 孢粉化石反映出全新世中期青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在低山丘陵地带生长着大量落叶阔叶乔森还僻有少量喜暖温的常绿种类如槭,木兰,胡档枫香等。除旱生草本植物繁殖外,海岸带大型牡蛎大量繁衍,樗海水温度也高于现代海洋。四五千年前,海平面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因为地面侵蚀作用增强,大量泥沙入海充填淤各,胶州湾逐渐收缩。最后3000多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促使海湾淤积加快,胶州湾进一步缩小形成现代的海陆颁形势。论据上述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特征,青岛沿海第四纪时期古地理环境演变历史,可划分为若干磊的变化阶段:(一)晚更新世前的大陆剥蚀--侵蚀其。(二)晚更新世晚期的陆地侵蚀--堆积期。(三)全新世成海期。(四)现代温暖海洋环境期。

TOP

第四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二章  海洋植物

第三节 入海河流


  青岛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 ,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及沿海诸河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 包括主流大沽河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潴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胶莱河。大沽河发源于招远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在莱西县道子泊村入青岛境,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于胶州南码头村入胶州湾。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面积631.3平方公里(含南胶莱河流域1500平方公里),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水系。在青岛地域内水系面积为48503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79.11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92公斤/立方米。该河流在20世纪70年代前,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70年代后期除汛期,中,下游已断流。
  北胶莱河水系 北胶莱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胶莱河及诸支流,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和白沙河。总流域面积为1914.0平方公里。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宅科乡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潍坊市高密县折向西北,再沿平度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新河镇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干流全长100公里,总流域面积为3978.6平方公里。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公斤/立方米。
  沿海诸河 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河,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TOP

第四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二章  海洋植物
第三节 入海河流

青岛市主要河道多年平均含沙量及悬移质输沙模数表
1.jpg

TOP

第四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三章 海洋地貌

第一节 海岸地貌


  海岸侵蚀——剥蚀低山丘陵 青岛沿海陆地地貌主体,是由崂山,珠山中,低山丘陵和即墨剥蚀平原三个单元构成。崂山山地分布于胶州湾东北地区,主要是白垩纪晚期,燕山构造运动时期形成的崂山花岗岩侵入体,经新生代喜马拉雅构成造动动隆起为山体。其地势由崂山低山向四周递降为丘陵。经过断裂构造和风化剥蚀,侵蚀作用形成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其主峰海拔高度为1133米,山地一般高程为400至500米以上,整个山体被北东至南西向平行的大断裂割成为北东向延伸的块状山,可分为三大条块,北部条块自东北向西南,由三标山,铁骑山,石汴山及老虎山组成,中部条块自东北向西南为锥子岗,青峰顶,断续延伸至浮山,南部条块则以崂顶为中心,呈直角形山坡,东,南两侧以海为界几乎成直角相交,其斜边为北东向,以王哥庄一午山断裂线为界,地形陡峭,岩峰峭壁林立,崂山山地地侵蚀地貌的地质基础是花岗岩体及其十分发育的断裂,节理构造,由此造成的岩层软弱带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为沟谷,如崂山北侧的平底厢形谷:鱼磷峡,马头涧,大崂谷,石门河谷等,包括崂顶在内的山峰山脊多由结晶花岗岩组成,岩石抗风化能力强,形成岩突兀的齿状山脊,崂山怪石嶙峋,如人形,孔洞,石柱及蘑菇石等,多是通过球状风化作用形成的。
  海拔200米以上的侵蚀一剥蚀高丘陵分布于崂山低山区的周围,东南部有崂山头,北面有四余山,姚家山,台子山,黄山,西面有午山,浮山等,它们主要由崂山花岗岩构成,其中,崂山头,四余山为北东向断层并侏罗系莱阳组砂砾岩,午山为北东保平堆断层造成的高丘陵地貌,高丘陵外围逐渐降低为海拔在200米以下的侵蚀低丘陵,主要分布在以金口-塔山-院后-板桥坊一线的东南一侧,青岛市区即坐落该地貌类型区内,其受构造岩相控制及不同岩性的差异侵蚀造成一些海拔50-100米左右的残丘,孤峰等貌形态,低丘陵区内冲沟及第四系残积,坡积沉积物发育,低丘陵外围则为剥蚀平原及冲-洪积平原,地貌界线十分清楚。
  珠山低山丘陵分布于胶州湾南部胶南沿海,北为小珠山,南为大珠山,山脊走向为北西向,山地地形地貌与崂山山地相似,由于断裂构造没有崂山区发育,沟谷不如崂山深陡,但由于岩石性质及其风化作用相似,地貌形态亦是多姿多彩,小珠山主峰周围为高丘陵,有许多山峰挺立,北面有灵鹊山,柳南山,仙旗崖,西边为陡楼,翁栏,抓马山,龙雀山,大珠山屹立于胶南县南海滨,花岗岩地貌发育,山势险要。
  小珠山西北部,王台至胶州之间为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山丘走向近东西向,东至胶州湾西岸终止,其中除九华山,艾山,神山,庙了山,七宝山等几座海拔不足100米的山丘外,主要为剥蚀一侵蚀形成的低缓丘陵。
  大珠山以南为变质岩构成的低丘陵,海拔高程均在200米以下,其中有几个高丘,如浑山,牛蹄山,车轮山,黄道山,琅琊山等。
  沿海剥蚀——侵蚀平原 主要分布于胶州湾西北部及丁字湾,崂山等西部,是山地丘际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剥蚀过程形成的波状平原,又称为"准平原",即墨境内的剥蚀平原称为"即墨准平原",它向北延伸到莱西,平度地区,属于胶东半岛胶莱平原的组成部分,该准平原的基础岩层是产状平缓的白垩系红色火山岩及其碎屑沉积岩层岩石质地较软,平有由薄层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海拔高程一般在50米以下,地貌形态单调,地势低平,呈波状起伏,有少数剥蚀残丘分布,如即墨市马山石林状如残存树干,是由破裂火山岩剥蚀形成的。
  滨海平原海岸 青岛沿海分布有小型滨海平原,分别位于胶州湾西岸,北岸,丁字湾西岸和棋子湾西南岸,它们属于狭窄的湾顶平原,是由入海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区堆积而成的但是由于河流短小,入海泥沙少,河口三角洲不发育,故也可视为三角洲平原海岸。
  胶州湾西岸滨海平原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是大沽河,洋河等入海河流在河口区淤积而成的,在胶州市营房镇以北与大沽河的冲积-洪积-海积平原相连接,胶州北岸的沙河口平的由沙河携带的泥沙淤积而成,三角米地貌形态较明显赂陆侧在女姑以北与城阳冲积-洪积平原连接,河口平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周疃河和五龙河入海泥沙淤积形成的,其西侧与即墨剥蚀平原连接,棋子湾滨海平原是胶南南部的白马河,吉利河及日照市两城河等三河的泥沙会合淤积而成,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西侧与剥蚀低丘陵连接。
  滨海平原地势低平,地貌形态简单,海拔高程在5米以下,海岸带发育成粉沙淤泥质海岸,称潮坪,潮坪平缓宽阔,一般宽度为1000-3000米,高潮线附近为淤泥带,宽100-200米,中潮及以下为粉沙及粉细沙堆积带,高潮线以上常分布有较大面积盐碱地,多开发成盐田,湿地靠陆侧由于成陆时间较长,已与滨海冲积平原连成一体,成为农作区。
  此外,在平度市新河镇北部也是滨海平原海岸,它是莱州湾南岸在平原的组成部分,是北胶莱河的河口淤积平原,约20平方公里,这里岸滩宽度达10公里,岸滩分带性显著,高,中,低潮滩界线分明,胶莱河河口尾闾区叉潮沟发育,海仓村附近又有海岸风成沙丘分布,沙丘原始高度在5米左右,分布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由古河口沙堤演变而成,七八十年代海仓沙丘被人挖沙夷平。
  青岛滨海平原地下埋藏有丰富的第四纪地下卤水及咸水资源,正在被开发为海盐,盐化工新型原料,为海水生物养殖提供了新水源,滨海平原区由于土壤盐渍化和缺乏淡水资源,是沿海农业经济落后带。
  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是青岛海岸地貌又一重要类型,主要分布于崂山及珠山山地海岸区,岸线长度占全部海岸的60%左右,岬湾相间,岸线相间,岸线曲折,构成本区岩石海岸的岩层,主要是花岗岩,其次是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等,由于岩石性质及海岸动力差异,海岸地貌特征不同,崂山东部的坚硬花岗石海岸,面对开阔海域,风浪侵蚀作用强烈,海岸侵蚀地貌发育,岸壁直立陡峭,连同断崖山体高度达10-100米以上,海蚀崖底部海蚀洞穴经比比皆是,崖脚处岩块巨砾堆积于狭窄的砾石海滩上,不同大小的砾石遭受波浪冲蚀,形成浑圆状,扁圆状,排列于海滩上,在岬湾连接处又有砾石堤堆积,如下清宫海滨停车场即为多道砾石堤迭置堆积而成,在崂山西南岸,由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石老人岩石岸,因岩层破碎质地软弱,海蚀崖一直处于侵蚀后退状态,在潮间带形成较宽阔的浪蚀平台,宽度达50-100米以上,平台上岩礁突起,海蚀柱屹立其上,以“石老人”最为典型,成为青岛海岸胜景,这里的海滩为沙质及沙砾质滩,同比较狭窄,市区海岸地段岬湾相间排列,凸出于海中的太平角,汇泉角,小鱼山,团岛角和凹入陆地的浮山湾,汇泉湾,青岛湾等等,湾顶环绕着金色沙滩,多被开发为海水浴场。
  胶州湾北海岸的岩石岸,西起胶州市营房镇,东至崂山区上马镇是由火山岩,碎屑岩构成,又是东西向断裂带通过外,发育有典型构造-侵蚀基岩海岸,岸线平直,海蚀崖低而陡,相对高度在10米以下,海蚀崖上是剥蚀低丘,地势平缓,崖脚下为淤泥质粉沙海滩,全新世早期海岸线遗迹保存完整,地貌界线明显。
  胶南的基岩海岸,除珠山花岗岩海岸地貌特点与崂山海岸相似外,大部分岸段由变质岩构成,海岸地貌形态平缓单调,海蚀崖呈低缓的崖壁状,其高度在5米以下,狭窄的沙砾质海滩与宽阔的沙质海滩分布于不同岸段,薛家岛东海岸烟台前村有长2250米,宽200米的白色沙滩,主要由石英细沙组成,变质岩海岸段,沙源充足,沙质堆积地貌体发育,分布着不同时期的沙嘴,沙坝,贝壳沙堤等,在薛家岛西北岸和崔家潞湾,棋子湾等岩石岸段,以沙质及沙砾质海滩为主,并有II级岸堤堆积,琅琊台岩石岸,东部面临开阔黄海水域,波浪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比较陡峭的高海蚀岸。
  沙质堆积海岸 青岛沙质堆积海岸,呈带状环绕于各个较大海湾的湾顶区,尤其以变质岩低丘构成的开敞海湾区内最为发育,实际上它是基岩海岸的次级地貌类型,其中规模最大的胶南为灵山湾岸沙堤,由松散的褐色,黄褐色细沙组成,另外在胶南龙湾南部王家台后,是一段沙坝一泻湖岸,内侧的老沙堤由北向南延伸,由贝壳沙组成,形成时间已有二三千年,外侧的新沙堤自南向北伸展,几乎与海岸相连接,是正在发育中的沙堤。
  丁字湾溺谷(河口湾)海岸 丁字湾原为一条东西向构造破碎带,后经侵蚀发育成为宽浅河谷,五龙河,周疃河汇集于此,全新世中期海水侵入形成为溺谷湾,也可称为河口湾,湾口宽不足2公里,有小型三角洲发育,西部湾顶区有五龙河与周疃河入海泥沙形砀小型三角洲堆积平原,海湾周边为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的剥蚀低丘。

TOP

第四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三章 海洋地貌

第二节 海底地形地貌


  海底地形 青岛近海位于黄海的西北部,构造上位于北黄海――胶辽隆起带的南翼。受地质构造影响,海底总体上向东南倾斜,平均坡度1‰~2‰,其基本特征是:靠近滨海平的的岸段,海底地形平缓单调,靠近基岩海岸的岸段,海底较为陡峻,复杂,在丁字湾及崂山湾外,水深20米等深线距岸可达30公里,其间海底平均坡度为0.5‰,在水深5-20米处,坡度增至2‰,出现较陡的海底,海底很少出现沟谷,沙丘等。在崂山头至沙子口之间的基岩海岸地段,20米等深线靠近海岸,特别是崂山头附近,海底陡峻,20米等深线靠近海岸,沙子口至麦岛之间,20米等深浅向南扩展,在大公岛附近形成一个鸟嘴状的水下高地在胶州湾口外指向西南,与西南部竹岔岛附近海域北东-南西向的水下高地相对峙,两者之间,20米等深线蜿蜒深入胶州湾,在竹岔岛附近海底形成一个水深大于20米的开阔的水下谷地,其中最大水深达27米,薛家岛以西的海底,20米等深线绕过灵火岛向西南方向延伸,在海湾口外侧等深线向海突出,海底平坦,平均坡度1‰~1.5‰。湾两侧岬角附近,海底地势较陡,等深线靠近海岸,平均坡度可达5‰~10‰。
  青岛近海水深大于20米海区进入南海北部堆积平原区,海底平缓开阔。
  青岛近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可用以下两条剖面代表:(一)崂山头海岸的海底剖面,海蚀岸之下即为断层侵蚀沟谷,海底地势险峻,沟宽约3公里,底部堆积石块,砾石等,局部基岩裸露,沟谷以南水深大于25米,进入南黄海北部海底堆积平原,地形趋于平缓。(二)崂山湾海岸段剖面,穿过崂山湾,海底地势平缓向海倾斜,平均坡度0.5‰。海底没有明显的沟谷,沙丘等,地形单调。
  海底地貌 青岛近海海底地貌按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之分区,属黄海南部地貌区,根据其成因分类,计有潮流三角洲,海湾堆积平原,浅海堆积平原,少海残积平原,近岸沟谷,水下沙丘及浅滩等类型。
  潮流三角洲 主要分布在丁字湾口外侧,属小型落潮三角洲,落潮时潮水携带湾内少在湾口区堆积而成,面积约100平方里,大致呈扇形向海突出,三角洲堆积体较为平缓,除靠近栲栳岛的潮汐通道外,有明显的沙脊的存在,三角洲上堆积了分选良好的中沙,细沙,湾口内部的涨潮三角洲不发育,外形不易辩别。
  海湾堆积平原 指海湾内潮坪或海滩以下至湾口之间的平坦海底,现代海底以堆积作用之主,除胶州湾以外在海湾堆积平原中以崂山湾最大,其最大宽度约13公里,湾底平缓向海倾斜,平均坡度0.6‰,湾底沉积物以粉沙或粘土质粉为主,为湾顶的河流及周边陆输入的陆源碎屑物质,第四系松散沉积最厚可达20米,灵山湾,唐岛湾等小型海湾内,海湾堆积平原面积较小,最大宽度不足10公里,海湾平缓向海倾斜,现代海均以堆积作用为主,堆积粉沙或粘土质粉沙等陆源碎屑沉积物。
  近海海底堆平原 指潮坪或海滩开阔平缓向海倾斜的海底,其中包括水下岸坡,水下岸坡为狭义海岸带的主要地貌单元之一,但因缺少详细的海岸剖面测量资料,故放入此类,浅海堆积平原的外界与陆架堆积平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其间多以水深20米等深线为界。
  青岛浅海堆积平原大致上以崂山头为界分为东北和西南明显不同的两个区,东北区包括丁字湾和崂山湾以外的近海区,海底平坦宽阔,微向海倾斜,平均坡度为0.5‰,海底堆积为粘土质粉沙等沉积物,除大风浪天气过程以外,现代海底均以堆积为主,海底侵蚀作用不发育,无沟槽或沙丘等在型地貌,西南区包括青岛近海,海底堆积平原较狭较陡,宽度一般不大于10公里,海底有沟谷,浅滩或其他堆积体,现代海底发现堆积-侵蚀交替分布的现象,沉积物类型较为复杂。
  近海残积平原 分布在灵山岛西南水深大于10米的近海区,在灵山湾湾口,海底出现坡度为25‰的陡坎,向南坡度0.5‰~1.0‰,该区无大河流入,陆源物质来源枯竭,海底全新世以来沉积速率基本为零,晚更新世末期之残留沉积物在海底大面积出露。
  近岸沟谷 受构造运动及海底侵蚀作用影响,该区近岸海底常见有长条状沟谷,除了胶州湾口之大型潮流侵蚀沟谷外,其中最典型的有崂山头南岸沟谷和麦岛南部的海底沟谷,前者靠最近外约100米,沟形宽阔,长约7公里,最宽处约3公里,最大水深53米,为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大致与崂山南部海岸平行,沟底堆积石块,沙砾,贝壳等物质,局部海底基岩裸露,麦岛南部海区的沟谷东西长约6公里,宽约2公里,大致平行于海岸,沟内堆积粗沙,砾石,贝壳等,沟两侧沙丘等堆积体,现代海底进行着以强烈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过程。
  水下少脊或浅滩 主要公布在田横岛北部和南部及麦岛至太平角之间的基岩海岸段,其中尤其以浮山湾西侧的水下沙脊较为典型,该沙脊大致呈东西延伸,长约3公里,相对高度5~6米,顶部海图水深6.8米,组成物质为粗,中沙及贝壳碎屑,盛产水昌鱼,胶州湾口外深槽中间有沙质浅滩,呈不规则的圆形,直径长约2公里,顶部海图水深为7.7米,组成物质为中,粗沙杂以贝壳砾石,田横岛北面的水下浅滩水深为5~12米,滩顶平缓,组成物质为细沙,现代海底基本上处于淤动态平衡阶段,浅滩面积无明显变化。

TOP

第四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四章 海洋沉积

第一节 沉积类型及分布


  现代沉积区 主要为胶州湾口及滨岸沉积区,青岛北部浅海沉积区和青岛南部浅海沉积区。
  胶州湾口及滨岸沉积区 胶州湾口内外为一海底深槽,水深流急,冲刷强烈,海有基岩出露,岩块碎石很多,岩块大小20~30厘米,其表面生长着大量苔藓虫等附着生物,沉积物分选程度很差,口外深槽表层为薄层粘土层沉积,其下沉积物类型杂乱,有粘土质粉沙,沙-粉沙-粘土及砾石等,深槽南侧现代没积物厚度为3.3米,其下为陆相褐黄色粗沙和砾层,土柱深度4米处,古地磁则量出现哥德堡事件,表明此陆相沉积的形成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深槽南北两侧各有一条突出海'底的沙脊,平行于深槽延伸方向沙脊由中沙组成,混有少量粘土,北则沙脊表面呈不规则起伏,南侧沙脊表面则较为平整。
  湾口东北侧沿岸花岗岩侵蚀产物多在沿岸小湾内沉积,潮上带及潮间带海滩上沉积物以中沙和细沙为主,特别是沙子品一带有沿岸有在量沙砾沉积,崂山北湾,青山湾,等小海湾内有少量泥质沉积,沉积物工由近岸向浅海方向逐渐变细,过渡为粘土质粉或沙-粉沙-粘土沉积,它们大致呈条带状平行海岸分布,有些海岸沉积物外缘厚度减至很小,仅0.55米厚,这层沉积物为黄褐色含粗沙,砾石及绿色粉沙粘土的陆相残积与坡积物。
  湾口南侧象脖子以北近岸沉积物为沙-粉沙-粘土,以南为中沙,离岸逐渐变细,竹岔岛水道沉积物以粉沙质沙为主,含少量粘土,有些地方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增多,变为沙-粉沙-粘土沉积,分选差。
  胶州湾口外附近海底沉积物主要是海岸基岸的侵蚀产物,它们受风浪作用呈现出平行于海岸的条带状分布。口外深槽在极薄层泥质下面垫伏着陆相粗沙砾石沉积,说明深槽在海侵前即已存在。
  北部浅海沉积区 从崂山头至丁字湾口外至水深28~30米的海底,为黄灰色及青灰色粘土质粉沙所占据,沉积物中含贝壳碎片,可见虫管,泥团,粒度由里向外逐渐变细,粘土组分含量增多,在崂山头以东海底甚至出现在片粉沙质粘土,垂向出现粉沙质粘土与粘土质沙的交替,厚度约为10米,其下出现更新陆相沉积,总的看来北部浅海沉积类型单一,沙粒级含量低,为低能环境。
  南部浅海沉积区 在水深20米以内及大公岛周围海底,为滨岸沉积区,呈平行岸线的条带状展布,沉积物以沙及沙-粉沙-粘土为主要类型,粒度参数变化范围大,由于沿岸岩性的变化,沉积物中石英/长石比值不同,琅琊台以南该比值小于1;以北为1~3。多晶变质石英的含量南多北少,粗沙粒级石黄颗粒圆度为次菱角状(平均圆度为0.29),滨岸沉积几乎全是陆源物质,灵山岛东北水深大于20米的海底为陆架沉积区,这里的主要沉积类型为沙——粉沙——粘土与粘土质粉沙,分选很差,大于0.032毫米粒级中的石英/长石比值为4~8。多晶变质石英的含量,20米等深线以浅海域低于10%,以深增至10%~20%。
  残留-残余沉积区 残留-残余沉积物在海侵以前形成陆相或滨海相沉积,经过风化,侵蚀和淋滤作用之后,又在沉积物中形成了钙质和铁锰质结核,在全新世海侵过程中,由于这里沉积作用缓慢,陆相或滨海相沉积有的经过改造,形成残留沙和残余沉积。
  残留-残余沉积主要分布于灵山岛以南至岚山头一带,现代沉积物以东水深大于5~15米的海底,自西向东粒度组分依次为中细沙和细沙在斋堂岛以乐及石臼所以南附近海底为中粗沙含沙量砾石残留的沉积物分赞赏极差正中极正偏峰态多异常沉积物中推移群占20%~40%,跃移群占30%~40%,悬移群占20%~50%,残留沉积物中富含结核其最高含量可达70%~80%。结核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大者可达10~20厘米,以钙质结核为主杂有铁锰质结核结核外形呈球状峰窝状块状皮壳状等,它们的表面常被有一层氧化铁膜。残留沙中杂有贝壳碎片,其表面有褐色铁锰质薄膜。

TOP

第四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四章 海洋沉积

第二节 沉积物矿物组成及分布


  青岛市近岸浅海沉积物中的重矿物组合以陆源矿物占绝对优势自生矿物仅见于极小范围,而且陆源矿物组合与沿海基岩相近似。
  在沉积物中共发现35种原矿物其中以普通角闪石(占2.8%)与绿帘石(占22.0%)为主钛铁矿(占10.5%)与片状矿物(包括白云母,绿石及黑云母,共占9.2%)居次。磁铁矿(7.1%),褐铁矿(5.2%),柘留石(4.2%)与榍石(4.2%)占第三位含量更少的矿物尚有渐石类矿物,白云石,电气石及磷灰石等。
  陆源矿物的空间分面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为片状矿物——普通角闪石型,其含量以东部较高,西部较底。含量变化界线大体在老公岛附近。辉石与白云石的含量分布与此类似。二为钛铁矿一绿帘石型,其含量的空间分布与片状矿物正相反,含量为东部较低,西部较高。含量变化界线也大体位于老公岛一带,磁铁矿含量的分面与皮相仿。
  按照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合与含量变化划分为两个矿物区——东部矿物区与西部矿物区。东部矿物区位于第公岛以东海域,这里的特征矿物为片状矿物。矿物组合为片状矿物,普通角闪石,辉石及白云石西部矿物区位于老公。岛以西的海域,其特征矿物为钛铁矿。矿物组合为钛铁矿,绿帘石与磁铁矿,这两个矿物区的矿物组合与沿岸基岩密切相关。
  自生矿物以自生黄铁矿为主,分球粒状,有孔虫状与块状三类,多见于颗粒较细的沉积物中。
  沉积物中的轻矿物主要有长石与石英。长石以正长石为主,钾微斜长石次之。在现代沉积物中长石的含量为10.1%~4.45%。在大于0.063毫米粒级的现代沉积物中,石英的含量占40.6%~84.53%,其形态多呈次棱角状和次圆状。石英表面有褐黄色与褐红色的氧化铁薄膜,其丰度具有指要的作用:在现代沉积物中其含量一船只占石英碎屑总量的20%左右;而在更新世末期的残留沉积物中,其含量般超过40%,最高达到51.1%。胶南河口以北变质石英含量低至3%~5%;而在琅琊台以南变质石英含量高达40%以上。这是沿岸母岩差异造成的。石英长石比值,在水深20米以这岸带低,以外则高。

TOP

第四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四章 海洋沉积

第三节 沉积物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布


  青岛近岸浅海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的一般含量为0.5%~1.5%。胶州湾口外附近海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大致以海底深槽为界为分西南东北两部分,深槽至竹岔岛西南有机璺含量近岸低,离岸稍高。深槽东北,大公岛西北海域,近岸较高(1.5%),离岸较低(0.5%)。由大公饥向东北到大管岛外浅海,在一北东走向的高值条带(大于1.5%)崂山北湾外,田横岛至大管岛之间,有机质含量为中等(大于0.5%)。由此可邮由大公岛往北,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递减趋势。
  沉积物中全我含量从近岸到竹岔岛依次出现1%。2%,大于3%的值。大公岛西北出现1%,2%,大于3%,向外的等值线,由胶州湾口向东北方向突出。自在公岛同至大管岛之间,沉积物中的全铁含量出现4%和大于5%的较高值。大管岛至田横岛之间一般值为3%。丁字湾口外至田横岛以北,普通低于2%。
  大公岛至丁字湾,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与全铁含量表现逐渐递减的共同趋势。
  锰含量变化范围由小于0.05%至大于0.15%。由大公岛西北抵岸,锰含量出现由大于0.015%至小于0.05%的梯次变化。大管岛以北大片沉积物的锰含量均低地0.1%。
  钛含量在大公岛的西北海域自岸往外由4%递减至0.1%,再往外,又由0.%递增至0.4%竹岔岛西南小片海域为0.2%~0.4%。从丁字湾口向外沉积物中的钛含量出现0.2%,0.3%,及0.4%的递增趋势,自横岛至大公岛,钛含量普遍低于0.4%,个别值高于0.5%。
  沉积物中钾含量显示出近岸与离岸的显著差异,自胶州湾口至于丁字湾口,近岸沉积物中的钾含量均低于2%,离岸则高于2%,竹岔岛西南小片沉积物的钾含量为小于2%至大于3%。
  沉积物中的钙含量以大公岛为界,出现两种分布情况。该岛西北自岸往外依次出现大于6%,5%,4%,3%,2%,的值,再往南越过竹岔我岛,进一步降至小于1%,大以岛东北海域,依离岸方向递次出现2%,3%,4%的等值线,平地岸线展布,自大公岛向北通过大管岛至丁字湾的在片沉积物,其钙含量都在2%以下。
  从胶州湾口外至丁字湾口外,沉积学中的锶含量变化呈同出由岸向外的递减的趋势,近岸星散着大地300毫克/升较高值往外大片海域均低于200毫克/升,大管岛外普遍低地150毫克/升,只有个别大于350毫克/升值出现在胶州湾口外。
  沉积物中铷的含量一般低于100毫克/升,较高值主要星散于沿岸,其余广大涨域铷含量均低于100毫克/升。
  沉积物中的铅含量普遍低地30毫克/升等值线大体呈平行岸线展布大公岛至大管岛一带个别值大于35毫克/升。

TOP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五章 海 湾

第一节 胶州湾


  地质构造 胶州湾位于鲁北隆起之海阳-高密坳陷和胶南隆起的过渡带,太古代以来长期处于稳定上升,剥蚀夷平过程中,随着中生代以来胶东断陷盆地不断沉降,在前震旦系生麻岩基底上沉积一套火山岩系,火山碎屑岩系和沉积碎屑岩系,主要出露的有太古界,元古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红石崖以主要为变质岩,海湾北部,西北部以碎屑沉积岩为主,如营海以西和南辛附近的侏罗纪砾岩,砂砾岩,大浚旺,营海,阴岛附近的白垩砾岩,火山岩在该分布较多,其中尤以安山岩为主,安山岩主要分布在薛家岛地区,东大洋,女姑口一带则有火山砾岩等,岩浆岩主要分丰在本区的东南部的青岛市区,海西半岛及黄岛区,大致以即墨-流亭断裂为界呈北西-南西展布。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钾质花岗岩,中细粒花岩等。
  青岛地区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断裂构造可分三组:(一)北北东向断裂,主要构造线方向之一,对胶州湾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最明显的为即墨-流亭断裂,走向北东20度,北北东-南南西向延伸斜贯全区。(二)北东向断层,规模仅次于前者,红岛地区的晓阳林至前阳村方向的断层即为该组断层典型之一。(三)近东西向断层,主要在青岛西区部的中生代地层发育。
  自然条件 胶州湾为一半封闭型海湾,湾口最窄处自薛家岛北端至团岛南端仅2.5公里,湾内南北向最大长度约40公里,东西向最大宽度约28公里,面积约438平方公里,湾内宽阔开敞,自然条件有相对的独立性。
  注入胶州湾的河流有漕汶河,岛耳河,洋河,南胶莱河,大沽河,桃源河,洪江河,石桥河,墨水河,白沙河,李村河等11条河流,长度大于30公里的共五条,流入胶州湾的河流以大沽河为最大,其流量约占大沽河,墨水河,白沙河及洋河4条河总流量的85.6%,大量的泥沙输入,在河口区造成较宽阔的河口三角洲,潮坪等地貌单元,上述诸河皆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集中在7,8,9三个月。
  胶州湾及其附近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2.2摄氏度,8月平均25.5摄氏度,1月平均-1.2摄氏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降雨量775.6毫米,湾东部多雾,年平均雾日为50天,主要出现在秋末和冬季。
  胶州湾的潮汐为典型的半日潮,平均潮差2.71米,最大潮差6.87米,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潮流为往复半日潮流,涨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湾口流速大,团岛附近可达150厘米/秒,潮余流流速可大30厘米/秒。
  湾内海浪以风浪为主,冬季寒潮大风时,波高可达1.9米,平时海浪尺度较小,波高小于,等于0.5的年出现频率为80%以上。
  胶州湾与外海交换情况良好,半交换周期为5天。基本上为湍急交换,海湾东北部水域8流势强,西部较弱,后者不利于物质拆散。
  胶州湾为一浅水海湾,总体上呈簸箕形直倾斜在湾口区又转而东倾斜,湾内平均水深7.0米,最大水深在湾口附近局部可达64米,湾内为51米,(在黄岛东南部的洼地),海滩约占部面积的29.5%,0~5米浅水区占52.7%,上述两口面积占海湾总面积的82.2%,水深大于20米的深长区占总面积的5.4%,低潮线以下海底,除少数水道,沙脊外,一般为平缓地向湾中部倾斜,从大沽河河口和红岛南岸低潮线至海湾中部20米等深线之间,海湾平均坡度分别为2.0‰和2.1‰,湾口附近最大可达2.3‰。东侧为“沧口水道”,10米和15米等深线成开阔的沟谷形,沿北偏西方向向湾顶延伸,西侧为“前礁水道”,10米等深线沿北西方向向大沽河河口方向延伸,“中央水道”和“沧口水道”之间是一突出的高地,为“中央沙脊”,其上水深仅有四米,在三条水道的交汇处有一个“中砂”暗礁,成为大型舰船航行的潜在威胁,黄岛东南部有一南北方延伸的洼地,长约12公里,宽约1公里,最大水深51米,海底坡度较陡,其东北部则毗邻浅滩,浅滩顶部水深仅6米,两者之间形成局部对照性很强的海底,团岛两侧也有一呈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深槽,南端最大深达29米,(北面可联接沧口水道),深槽东侧有马蹄礁,白鸽石等大小礁石,马蹄礁出露面积较大,从红石崖到孤山,大沽河口到薛家岛北端和团岛到薛家岛北端沿红石崖至孤山方向,湾底坡度西缓东陡,水道,沙脊相间,水道以中央水道最深最宽,沿大沽河口至薛家岛北端方向,湾底坡度为西北缓,东南陡,西北方向湾顶处为大沽河入口处,在河口发育潮汐型隐三角洲,潮滩宽阔,潮沟发育,湾顶潮滩最大宽度为8.5公里,东南部接近胶州湾口,水道深槽与浅滩高地相间,沿团岛到薛家岛北端方向,湾底坡度较大,海底地形陡峻,海峡的深槽偏向薛家岛一侧,其边坡南岸靠薛家岛一侧陡,平均坡度可达千分之30‰,北岸一侧海底相对平缓,平均坡度可达千分之16‰。
  海底地貌
  海滩及河口三角洲 因流放海湾的河流短小,入海物质少而细,加上潮汐作用强,故除个别河口外,三角洲皆不发育,甚至与毗连的海滩浑然一体,形态上有明显的三角洲特征,界线不易划分,相当于米阿尔分类中的潮汐三角洲,按其沉积物的粗细分为两类:一为沙质海滩及河口三角洲,主要分布在红石崖至薛家岛之间,此外在孤山附近岸段也有分布,其特点是海滩宽度较小,一般不大于2公里,沉积物以沙为主,杂以砾石,或粉沙,淤泥,高潮线附近有沿岸沙堤发育,但规模较小,二为粉沙淤泥质海滩(潮坪)及河口三角洲,分布在上述段以外的沿岸地区,其中特别是大沽河,洋河河口附的最为发育,其特点是沉积物以软泥或粉沙质软泥为主,自设法是线至低潮线方向物质略变粗,滩地宽阔平缓,其宽度可达5公里左右,大沽河口附近最在近8.5公里,海滩坡度小于千分之1,海滩上有大小潮沟发育。
  水下岸坡及浅海堆积平原 指低潮线以下,下界至10~20米不等,基特点是海底地形平缓向海倾斜,沉积物主要来自附近的河流冲积积物及海岸冲蚀物,上半部以海浪作用为主,下半部以潮流作用为主,沉积物表层常用0.5~2.0厘米厚黄褐色氧化层,其下过渡到还原环境,其中常有黑色有机质斑块或条纹,生物洞穴可达0.5米深。
  水下堆积谷地 主要指沧口水道,中央水道及前礁水道等水道区,这里是涨,落潮流的主要通道,沉积物多为粘土质粉沙等细粒物质,仅在南端与海峡区深水槽接壤处有沙,砾等粗粒物质沉积,这里处于冲刷-淤积交替而以淤泥为主的沉积环境。
  水下侵蚀谷地 主要指海峡区深水槽,这里潮流流速大,最大流速可达150厘米/秒,海底侵蚀强烈,沉积物主要为砾石,石块等粗粒物质,局部地区基岩裸露。
  水下侵蚀-堆积高地 主要指中央沙脊,这里不但受强烈的潮流作用(主要在南端),而且受较强烈的海浪影响,沉积物较粗,海底不断发生侵蚀-堆积,深积作用速度缓慢。
  浅地层结构及基岩埋深 胶州湾为全新世海侵以来形成的浅水半封闭型海湾,周边陆地无大河流入,无丰富的泥沙供应,因此,湾内松散沉积厚度不大,根据钻孔和浅地层剖面测量资料,松散沉积物厚度一般为10~20米,最大厚度在沧口水道北部,可达26米,而在湾口附近厚度基本为零,基岩在露海底,根据自红石崖区分别向东北岸的徐家村方向和南部马蹄礁方向地层测量可知,湾内松散沉积物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即上部沙质淤泥质土层,中部为为亚粘土层,下部为沙砾层等,沙砾层的下部为风化岩,总厚讧般不大于20米,海湾基岩面起伏较小,南部志伏较大。

TOP

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五章 海 湾

第二节 丁字湾及其他海湾


  自然条件 丁字湾位于助即墨,莱阳,海阳三市的交界处,北纬36度32'40”,东经120度44'58”,在构造上属鲁东隆起中胶莱坳陷的一部分,海湾形态爱东西向构造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海湾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湾顶部在麻姑岛附近折而向西,继五龙河口向延伸,湾口则转向东偏南方向,整个形态大致呈”丁”字形,故名丁字湾,亦称丁字湾,海呈狭长的半封闭的状深入陆地,从湾口到湾顶长22公里,最宽处(底坊滩至鲁岛附近)约12.3公里,最窄处(香岛附近)约2.5公里,口门宽(栲栳岛至宅南嘴)约2.8公里,湾内岸线蜿蜒曲折,岬湾相间,又被分成几个海湾(或称滩地),计有栲栳滩,芝坊滩,鲁岛滩,力岛滩,湾顶滩及五龙河三角洲等,岬角处多为基岩裸露,形成海蚀崖,但多数因泥沙淤积已为潮水所不及。
  丁字湾周围被山丘环抱,南,北方向为剥蚀山丘,高程为70米上,下为切割山坡地,表面被残积-坡积物覆盖,西北方向为冲积平原。
  流入丁字湾流有五龙河,白沙可,蓬险河,店集河,贤友河,黄塘河,鳌子河,朱埠河,羊郡河等。
  气候:属海洋性气候,但因受五龙河谷地及莱阳盆地影响,季节性变较大,年气左一般为4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801.6毫米,其中6~9月全年降水量的75.5%,4~8月多生大雾,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冰冻季节,30年代曾出现年封冰40余天。
  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一般高潮位为2.5米,低潮位为~2.5米,历史上最大高潮位为4.04米。
  海浪:丁字嘴附近出现过多次波高大于1.5米的大浪,其中最高约为3。5米。
  海湾地形 丁字湾为一浅水海湾,水深大于0米的浅滩约占海湾总面积的2/3。2米等深线由湾口沿海湾中部向西北方向延伸,在麻姑岛附近折而向西,伸向五龙河口,其中沿海湾走向分布一系列长条形沙洲,较大的计黑沙,高沙,白马沙等,沙洲将湾底分隔成左右两条水道,其中断结有5米等深线构成的深槽,呈北东-南西方向向湾顶延伸,海湾最大水深23米,靠近湾口的栲栳岛,水深由湾口向湾顶逐渐变浅,湾内最大水深为12米(黑沙南部的深水槽)。此外在麻姑岛南面尚有两处水深大于5米的小型水槽呈北西-南东走向,长数百米。
  丁字湾内沉积物可划分为两在沉在型:沙(包括中沙,细沙)和泥质粉沙。
  中沙,细沙主要分布在湾口和湾中部的沙洲上,湾口区由于局部的泥沙运动潮流冲积,形成沙嘴及北西-南东走向的沙脊,湾内因为沙洲的存在而成条块状分布,中沙,细沙一般呈黄褐色,分选良好。
  泥质粉沙是湾内主要的沉积类型,主要分海湾两侧的海滩,中部深槽及深槽靠岸边坡的一侧,海滩靠岸一侧,泥质含量增加颗粒变细,形成粉沙质软泥,粉沙质软泥多呈黄灰色,分选软并,但一般不含砾石。
  此外,烟台山附近浅滩出现局部分选差的沙-粉沙-软泥,湾口局部地区出现粗沙。
  崂山湾(北湾)
  崂山湾位于胶州湾和丁字湾之间,湾口宽约11公里,湾口距湾顶长约13公里,面积约163。13平方公里,海湾开阔,海湾东西两侧为崂山花岗岩形成的低丘陵,海岸陡峭,北部地势平坦,湾内无河流流入。仅有少数水沟雨季携带少量泥沙输入湾内。两侧山坡不断有碎屑物质输入。
  地形 湾内海底地形平缓向南倾斜,平均坡度为千分之0.35,在水深8~10米处坡度增至千分之7.4,出现明显转折,向南过渡浅海平原。
  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 海底表层沉积物自湾顶向湾口呈由粗变细再变粗的带状分布,依次出现沙,粉沙,泥质粉沙和沙质沙。海湾中部之泥质粉沙颗粒较细,粘土粒级含量可达百分之30至40.沉积物呈黄灰色,分选较差。据湾内浅钻孔资料,海底以下2.6米仍为全新世松散沉积物。按照海洋调查规范,湾底碎屑沉积物分为以下7种类型。(一)砾石和石块,主要分布在湾口深水区。向西北方向延伸右达前礁浅滩附近。湾口和砾石和石块主要是从两岸花岗岩破碎附入海底的,石块多为菱角或次菱角状,采到石块标本其长可达30厘米,表面常有附着物或铁质污染而成的褐色斑块。较小的砾石多显次圆状,说明它们经上于活动状态。(二)砾石质沙,主要分布在中央沙脊和前礁附近湾底,该类沉积物中常伴有大量的贝壳及其碎片,中央沙脊上砾石含量约占沉积手总理的百分之40,而且基本上不含细颗粒的粉沙,粘土,前礁附近颗近湾底之砾含量占百分之20-百分之40,并且含有较锪粉沙,占土颗粒,沉积物呈灰黄色,分选差。(三)粗沙,仅在胶州湾口太平角附近海底呈东西向条状分布,该处粗沙黄褐色粒级占百分之96.2,不含泥粒,分选好,粒度分布近于对乐,累积频率由斜率可达70度以上,(四)粉沙质沙,主要分布在中央沙砾石质沙的外围,沿沙脊向南延伸,靠近沧口水道一侧,沉积物中含有百分之25-百分之35的粉沙或泥粒,并杂以少量砾石,贝壳,分选差,显示了该类沉积物受潮流作用的特征,在黄岛前湾附近也有少量粉沙质沙分布。(五)粘土质粉沙,为湾内分布最广的沉积类型,该类沉积覆盖在三个水道的主体部分,在大沽河洋河口外部浅滩区,红岛前的水下岩坡及女姑口附近浅滩上均有较大面积的分布,该类沉积物多呈暗灰色,表层常有0.5~1.0厘米厚的黄褐色氧化层,沧口水道内的粘土的质粉沙中,基本不含砾石,粒级的含量,沙约占5%~10%,粘土粒级含量可达30%~40%,灰黑色,不可塑,分选差,弱正偏态概率由线基本上呈两段结构,说明该区沉积物以潮流作用为主,(六)沙-粉沙-粘土,主要分布在红石崖附近,浅滩组成了向海延伸的水下沙嘴,在大沽河口,洋河口外低潮附近则形成粒度稍条带,此外,在红岛南部的部分水下岸坡上边有此类沉积物分布,该类沉积物粗细混杂,分选极差,红石崖浅滩上的沙-粉沙-粘土,砾石粒级的含量约占5%,粘土占35%,分选差,弱负偏态。在大石头东面的水下岸坡上该类沉积物中,砾石粒级的含量为9.3%,粘土粒级含2%左右,正偏态,该类沉积物为粗细混杂分选最差的沉积类型。(七)粉沙质粘土,主要分布在大沽河,洋河口外缘海滩上部和下部,例如,大沽河口低法线以下的浅水区,粉沙质粘土呈暗灰色,表层有1厘米厚的黄褐色的氧化层,其平均业径为7.9,分选差,弱负偏态,概率曲线上之悬移群发育。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