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7:地震志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一章 地震地质



  青岛地区地处郯庐断裂带、燕山——渤海断裂带及南黄海断裂带的环绕之中,这些断裂带皆属活动断裂带,对应了中国东部地区三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该带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并多次波及青岛地区。在构造带上,青岛位于华北地台鲁东隆起区之胶南隆起、胶南拗陷、胶北隆起。
  青岛地区地质演化最为激烈的时代为中生代。燕山运动晚期断裂活动达到地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岩浆活动剧烈,奠定了现代的构造格局、地貌形态和海岸轮廓。新生代的构造活动与晚中生代相似,但活动的强度相对较弱。新构造运动表现较为活跃,处于缓慢抬升剥蚀状态,加之地表水系及海水影响,形成了分布广泛、形态各异的侵蚀地形和曲折迂回、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堆积地形仅小面积分布于现代河流谷地中下游和山前沿海地带。


第二节 水文地质


  青岛地区各类含水层发育厚度不大,均属浅层埋藏地下水,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成为各水文地质单元的边界。
  基岩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储存于中、低山丘陵风化裂隙中,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因基岩裂隙不发育,渗入量少,补给贫乏。地下水径流随地形而发生变化,一般径流畅通,并以潜流或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山麓或沟谷,其动态随季节而变化,年变化幅度0.5~5米。总之,基岩地下水具有靠大气降水补给、浅部循环、短距离径流排泄的特征。
  第四系松散岩类地下水 山涧河谷平原上游,广泛接受山土丘陵裂隙水与基岩裂隙水的补给,然后以潜流形式排泄于谷底冲洪积层中,因地形陡,径流通畅,谷底冲洪积层中孔隙水补给为主,大气降水次之,并以地下径流或表流的形式排泄于中下游冲积层中,中下游冲积层地下水接受降水,侧向径流补给,并与地表水有密切联系,以蒸发地表径流排泄为主,地下径流次之。在下游河口处及近海低洼处,排泄以蒸发为主,山间河谷平原上游地下水位变化幅度1~4米,中下游变幅1米,近海沿岸地下水动态随海水潮汐而变化。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二章 地震活动构造

第一节 区域构造位置


  青岛处于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西部,两个地壳板块——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结合地带,距世界著名的西太平洋地震带约900公里,并以深大断裂形式相拼接。该深大断裂带在青岛东南90公里处与山东半岛南海岸大致平行,呈东北方向延伸的千里岩隆起南缘深断裂带,其向东北延伸与朝鲜半岛北部临津江深断裂带相连,向西南与苏北地区的嘉山——响水深断裂相接。该断裂带南侧为扬子地块,北侧为华北地块的鲁东地盾,鲁东地盾占据了山东半岛全部及周围海域,向东可连续到朝鲜半岛北部狼林地块,向西延伸被北北东向的沂沭深断裂带(郯庐深断裂带的山东段)所截切,与鲁西隆起相邻。
  在地质构造上,青岛市市区位于鲁东隆起区,该区自新构造时期以来,一直处于间隙性上升环境,即北部的胶北隆起,中部的胶莱断陷,南部的文登——胶南隆起(包括它在黄海中的延伸部分——千里岩隆起)。
  鲁东地盾在构造上明显受控于北东向的断裂。文登胶南隆起就以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而呈北东向延伸的地垒状隆起。除南侧以千里岩隆起、南缘深断裂与扬子地块分界外,其北侧为一系列呈北东向集中分布于牟平——即墨一线的牟平——即墨断裂带。该断裂带向西南、南经胶州湾与山相家——五莲断裂相接,构成文登——胶南隆起与胶莱断陷的分界。此外,近东西向的胶县——柴沟断裂、铺集——程戈庄断裂、北东向的青岛——日照断裂、薛家岛断裂等均汇集于胶州湾与牟平——即墨断裂带相连接。这些大断裂带,不仅控制地质构造的格架,而且也控制着岩浆活动和女姑山、大东山、即墨城南驯虎山等火山口的分布及海陆岸线的延伸。这些大断裂带中及大断裂之间,相伴发生一系列不同级别的相同方向的断裂,它与北西方向断裂共同切划半岛的南海岸,造成断块陷落,形成众多海湾。黄岛、大公岛等北西向断裂与上述北东向断裂交切形成胶州湾。北东向大断裂与北西向大断裂的交切对疏通地壳深部热源起着重要作用,如即墨温泉的溢露。

TOP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二章 地震活动构造

第二节 断裂构造特征


  青岛地区的地质断裂构造,因断层和节理影响而形成了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走向两组。其总的特征表现了与东部其他地区的同一性。由于行政区划与地质单位不一致,故按地质特征将青岛地区划为两个次一级单位。
  胶南隆起 包括胶南市全部和胶州市南部边缘,为古老岩系直接出露,上无覆盖层,局部有很少的白垩纪,为一复背斜隆起,轴向北东东两端倾没,因受火成岩侵入和断裂破坏,故形态不完整,与周围相比则表现为隆起之特征。
  即墨、胶州凹陷 包括即墨市全部、胶州市除南边缘外的绝大部分地区。上面为巨厚的白垩纪,陆屑沉积及火山岩系。凹陷的形成主要受北东方向断裂的影响,此外还受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层之横切的影响。青岛市区及崂山区均属此凹陷。

0.jpg

TOP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二章 地震活动构造

第三节 地震活动断裂划分


  青岛市地震空间分布不均匀,受活动断裂带的控制,相对集中在某些狭长地带。其区域范围为北纬34°~38.5°,东经117.5°~123°。
  北北东向沂沭地震带 中国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受深大断裂带活动的控制,强震活动较多,微震呈带状分布,是构成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之一。该带在苏北、山东部分称为沂沭地震带。该地震带曾发生8.5级地震1次,7~7.9级地震5次,6~6.9级地震2次,5~5.9级地震4次,青岛市受其强震影响较大。1668年郯城8.5级地震,青岛市造成8度破坏,是有史料记载以来遭受破坏最严重的一次。
  北西西向渤海——威海地震活动带 是北西西向活动构造带。此带与郯庐断裂带交汇,并把郯庐断裂带左旋错断,表现强烈活动性,强震、中强震沿断裂带附近密集分布,并形成北西西向地震条带。该地震带发生7~7.9级地震4次,6~6.8级地震2次,4.25~5.9级地震6次,这些地震的位置距青岛较远,故对青岛影响较小。
  北西向惠民——诸城中强地震带 昌乐——广饶断裂、益都断裂、李家庄——双山断裂等一系列北西向断裂系沂沭带的共轭断裂带,其规模相对较小,控制着中强震的发生。4~6级地震沿断裂密集分布,现代微震也比较活跃,构成惠民——诸城中强地震带,其与沂沭带交汇部位是强震活动的有力部位。该地震带发生7级地震1次,6~6.9级地震1次,4.75~5.9级地震10次。由于该带东段距青岛较近,对其有一定影响。
  北东向威海——即墨地震带 胶东断块发育一组北东向(或北北东)活动断裂,如北东向桃村——东陡山断裂、郭城——观水断裂、牟平——即墨断裂、灵山卫断裂及北北东向牟平——乳山断裂等。受这些活动断裂控制,历史上发生许多中强地震,现代微震活动也显示,这是另一条次级中强地震带。该地震带发生6~6.9级地震2次,4.75~5.9级地震11次。1506年即墨4.75级地震是距青岛市区最近(37公里)的破坏性地震。
  黄海地震带 包括南黄海及江苏北部,带长800公里,宽约250公里。《中国地震简目》记载,288~1989年,该带共发生Ms>4.75级地震50余次,最高达7级。该断裂带北段的中强地震,对青岛市有一定影响。1989年以来,黄海地震带先后出现大于3.0级地震集中图像和应变加速等异常显示。为此,1990年全国地方地震工作会议和地震趋势会商会,确定南黄海及苏鲁交界列入全国七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TOP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二章 地震活动构造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场


  按照山东地区区域磁场的特征,总的面貌是西部高东部低,中部沂沭断裂带的磁场为较宽的北北东向杂乱磁场。西部以不同强度,不同走向的正负磁场为标志。其中,西北的北部为高值磁场区(一般+200至+400NT),南部为东西向平稳而低值的负磁场区(+50至-100NT),西南为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正负相间磁场,鲁西中部磁场较为复杂,以弱的正磁场为特征,磁异常多为北西向。鲁东总体上是平稳的负磁场区,其中胶南沿海一带磁场杂乱,背景值在100NT左右,而其他地区则平稳,磁场强度在-50至-100NT之间。
  重力场特征与磁场相反,总的重力场为东高西低,中部的沂沭断裂带为北北东向宽幅的重力梯度带,是鲁东、鲁西重力场的分界。鲁西地区正负重力场各有分布,其中鲁西北的北部是升高重力场,鲁西北的南部和鲁西西部属正、负异常重力场,鲁西的中部以低的负值重力场为主。
  鲁东则为平稳升高的重力场,其中胶北、胶南凸起的重力异常走向为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总体上为正异常重力场,只在异常重力场的核心部位为负值。胶南凸起的重力异常走向为北东向,在胶南——日照一线异常多为负值,而胶莱凹陷异常走向为近东西向,且为正值。

TOP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三章 地震活动

第一节 地震活动特征


  公元前70年以来,在山东及其沿海地区发生Ms>4.75级地震70次,这些中、强地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
  时间分布 92.8%的地震发生在活跃期,7.2%的地震发生在平静期,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群聚性活动特征。按照华北地区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划分,该地区70次Ms>4.75级地震中,第一活跃期(?~1068年)5次,第二活跃期(1209~1368年)5次,第三活跃期(1484~1730年)31次和第四活跃期(1815~1987年)24次,2次发生在第二和第三活跃期之间的平静期,3次发生在第三和第四活跃期之间的平静期。
  空间分布 青岛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三个强地震带的影响。其特征为强度大,频度低。
  沂沭地震带 为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纵贯山东中部、莱州湾及其延伸方向的渤海海区,受控于沂沭活动断裂带,曾发生破坏性地震13次。其中,4.75~5.9级地震8次,6~6.9级地震1次,7~7.9级地震3次,8.5级地震1次。
  蓬莱——威海地震带 是鲁东——黄海地震活动区唯一的地震比较集中的地震活动带,为北西向展布,发生过破坏性地震11次。其中,4.75~5.9级地震9次,6级地震1次,7级地震1次,现代地震也很活跃。
  南黄海地震带 走向北东,包括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即千里岩隆起带和南黄海北部断陷,主干断裂为北东向千里岩断裂带和黄海北部断陷的北东向北缘大断裂。后者是苏北断陷区响水口断裂向海中延伸而来,发生过6.0~6.9级地震2次,5.0~5.9级地震1次。
  另外,弱震带主要沿着沂沭活动断裂带展布,有成北东向沿展的趋势,属沂沭带在海域延伸的反映。北东向密集带的西南为鲁西地区,其弱震分布不甚均匀,北段空白或很少,中南段较多,南段分布有作北西向条带展布的迹象。在中部北东向密集带的东面为鲁东及其毗邻的海域,鲁东地区弱震主要分布在胶北凸起,而胶莱凹陷与胶南凸起则较稀疏分散。胶北凸起及其临近海域有许多弱震震群,南黄海也有许多弱震震群。

TOP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三章 地震活动

第二节 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华北地震区 公元前1000~1987年,该区已经历了四个地震活跃期:?~1068年为第一活跃期。1069~1208年为第一平静期,历时139年。1209~1368年第二活跃期,历时159年。1369~1483年为第二平静期,历时114年。1484~1730年为第三活跃期,历时246年。1731~1814年为第三平静期,历时83年。1815~1987年为第四活跃期,历时172年。1988年开始进入第五活跃期。
  郯庐地震带 1537~1674年为相对活动阶段,历时137年,发生8.5级地震1次、7级地震2次及4.75~6.9级地震9次。1675~1828年为相对平静阶段,历时153年,只发生3次5级左右的地震。1829~1987年,为相对活动阶段,历时158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4.75~6级地震18次。
  惠民——诸城地震带 1477~1623年为相对活动阶段,历时146年,发生4~5级地震9次。1624~1795年为相对平静阶段,历时171年,仅发生5级地震1次,1796~1931年为相对活动阶段,历时135年,发生4~6级地震9次;最大为1829年益都、临朐间6.25级地震。1932~1987年为相对平静阶段,历时55年。
  威海——即墨地震带 1506~1687年为相对活动阶段,历时181年,发生4~5级地震21次。1688~1816年为相对平静阶段,历时128年,仅发生4~4.75级地震2次。1817~1987年为相对活动阶段,历时170年,发生4~6.5级地震11次。
  南黄海地震带 该地震带的地震活跃期与华北地震区、山东地区大致同步。1800年以来,南黄海及沿岸地区分为3个活跃期、2个平静期。即:1839~1872年为第一活跃期,持续33年,发生Ms≥4.75级地震15次。其中,7级地震1次,6~6.9级地震3次,5~5.9级地震4次,5级以下地震7次。1873~1904年为第一平静期,持续31年,没发生4.75级以上地震。1905~1932年为第二活跃期,持续27年,发生Ms≥4.75级地震4次,最大为6.75级。1933~1970年为第二平静期,持续37年,除1949年1月14日黄海4.75级地震外,无Ms≥4.75级以上地震。1971~1987年为第三活跃期,持续16年,发生Ms≥4.75级地震6次。其中,5~5.9级地震4次,6级以上地震2次,最大地震6.2级,第三活跃期仍可持续10年左右。

TOP

第一篇 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  
第三章 地震活动

第三节 地震震害


  历史地震与烈度 《山东省地震目录》和《中国地震目录》等资料记载,公元前70~1992年,青岛及其邻区共有Ms>4.75级地震70次,Ms>2级地震近万次。其中,震中距青岛市区320公里以内的Ms>6级地震8次,前5次属于沂沭地震带,2次属于蓬莱——威海地震带,1次在南黄海。距青岛市区最近的4次地震:一是1932年南黄海千里岩6.25级地震,震中距113公里;二是公元前70年诸城~昌乐7级地震,震中距120公里;三是1829年临朐6.25级地震,震中距175公里;四是1548年渤海海峡7级地震,震中距为196公里。最大的地震为1668年郯城8.5级地震,距青岛市区230公里,对青岛市的影响烈度为8度。
  青岛市区周围100公里范围内,没有直接发生过6级和6级以上地震。周围80公里范围内,没有发生过5级地震。周围50公里内,1506年即墨以东(36°18′N~120°42′E)发生一次4.75级地震。市区现代地震活动较微弱,小震的分布具有随机性,与断裂构造无明显的关系。近场区2~3级地震也较少,近20年只有8次地震,最大震级为1979年2月7日胶州湾3.2级地震,距市区约23公里。

0.jpg

  1992年1月23日,市区东南的南黄海发生5.3级地震,震中距市区117公里,市区震感强烈,影响烈度为5度。此外,整个胶东地区及苏北沿海普遍有感,多数人梦中惊醒,感到强烈震动,门窗器皿明显响动,家具摇晃,狗叫鸡鸣,有地声,行人感到地动。
  波及地震与震害 青岛地区处在文登——胶南隆起南、北侧两大深断裂带上,历史上多有小震和波及地震,且有造成财产破坏和人口伤亡的记录。
  一、《汉书》记载:西汉宣帝本始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公元前70年6月1日),“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琅邪地震,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
  二、《元史》记载:元顺帝至正六年二月(1346年),“山东地震七天乃止,其中有即墨尤甚”。民国《莱阳县志》记载:“自1046年莱西历史上曾发生过有感地震69次,其中1408年(明永乐六年)自正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末,不到一年时间发生地震51次,但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仅大地颤动,房屋倒塌”。
  三、《正德实录》记载:明武宗正德元年八月十日(1506年9月7日),鳌山卫地震“有声如雷,越二日而止,城垛坏”。这次地震震中:即墨东部(北纬36°3′,东经120°7′)。震级烈度:4.75级,震中烈度:6度。
  四、《正德实录》记载:明武宗正德元年九月十九日(1506年10月5日),鳌山卫“自初旬(8月28日)、辛卯(10月1日)地累震,至是日有震,声如雷”。
  五、《嘉靖实录》记载:明嘉靖二年六月二十日(1523年8月1日),“即墨地震。夜,地震有声”。
  六、明嘉靖三年正月一日(1524年2月4日),河南许昌张潘店东发生6级地震,胶州、即墨有感。
  七、《嘉靖实录》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二日(1553年9月19日),“即墨地震,声如雷”。
  八、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1597年10月6日),渤海(北纬38°5′,东经120°)发生7级地震,即墨有感。
  九、康熙《胶州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15日),胶州“戌时地震,雷雨飘扬,电霆闪烁,屋宇倾倒,一时数次,坏民舍、城垛、庙阁、衙舍千余处,城内外压死九十余人,官民移住席幄,不敢屋居,昼夜警戒。咸云一时如千军万马之奔腾,海啸龙吟之变异。后远郊查勘,地有长罅,涌水出沙”。乾隆《即墨县志》记载:“地震时,即墨城荡如漂舟,声如殷雷,城郭屋宇崩颓无算,压死六百五十三人”。《客舍偶闻》记载:“即墨县申:六月霪雨连绵,平地波涛汛涨,田禾淹没,民地泥涂。十七夜二更,天雨未停,地震复至,地势如酒醉人形,城垣犹天崩地裂,城垛衙宇、文庙监仓俱倒,民房倒塌无数”。《客舍偶闻》还记载,灵山卫千总张名禄报告,灵山卫“兵民房屋十塌八九,城墙垛口荡平,四门城楼无存”。道光《平度州志》记载:平度州“六月地震,声如雷。或裂涌黑沙,城郭有坠者。七月、八月复震”。《客舍偶闻》记载:“平度州申:戌时西北起声,响如雷,东南而去,摧塌民房无数,城垣劈裂。地尽水出,臭浊不一”。道光《平度州志》还记载了康熙七年八月十八日(1668年9月23日)平度州“复震”。
  十、乾隆《即墨县志》和道光《平度州志》分别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平度州“五月,地屡震”、即墨“五月地震”。
  十一、《中国地震目录》记载:道光九年十月二十三日(1829年11月19日),益都发生6.25级地震。“此地震有感面积较大”,“平度州、胶州、即墨……自是昼夜十余震,或一月数震,或数月一震,至次年方止”。道光《胶州志》记载:“有地震,狼食人”。
  十二、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六日(1852年12月16日),黄海(北纬33°5′,东经122°)发生6.75级地震。《平度县志》记载:“王家庄(今万家一带)秋禾被淹,冬地震,大寒,井水结冰”。“1853年正月,天气昏暗,雨灰,有火药味,二月有彗星出现,3月5日发地震”。
  十三、光绪十四年五月四日(1888年6月13日)发生7.5级地震,震中在渤海湾。胶州出现大雨、大冰雹,伤麦无数。《平度县志》也记载:“1888年7月大雨,河水皆溢,庄稼、房舍俱受损坏,城东阁外一带受灾尤重。是年地震,大疫流行”。
  十四、1932年8月22日19时12分42秒,黄海(北纬36°1′,东经121°6′)发生6.25级地震,青岛市强烈有感。
  十五、1948年5月23日17时13分18秒,黄海(北纬37°7′,东经121°8′)发生6级地震,青岛有感。
  十六、1964年3月8日,河北邢台6.8级地震、7.2级地震波及莱西地区。《莱西县志》记载:“沟湾积水急剧波动,房屋震颤落尘。”
  十七、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27秒,河北省宁晋东南发生7.2级地震,震中烈度10度,胶县、胶南县有感。
  十八、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50秒,渤海(北纬38°2′,东经119°4′)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震害考察后记述:“青岛地区受波及震害也比较严重。”同日21时33分和19日9时52分,青岛地区再次分别受到6.1级、5.5级两次余震影响。这次地震震级较高,震中在渤海湾,震源较深,渤海湾东南端最大烈度7度。平度、莱西,胶县、即墨、崂山有感。青岛市区,部分地下水管造成断裂,4个发电站因跳闸停电;挂钟停摆,个别住房震后出现1~3毫米的裂纹。还有的工厂地震时水管脱断等。平度县,北部大田、清扬、旧店三个公社破坏严重,房屋倒塌31间,余者多有裂缝,并有地裂缝。黄山水库距渤海震中153公里,影响烈度为6度。地震后水库沙壳塌坡,面积达1 304平方米。莱西县,地震波及全县,并伴有隆隆声,地面颤动,房屋摇晃,倒塌55间,倒墙约300处、倒烟囱30余个。人惊出屋,墙倒塌伤41人。
  十九、《山东省内陆ML≥3.0级地震目录》记载:1972年8月13日2时33分26秒发生地震,地震位置为:北纬?36°35′,?东经120°15′。震中:即墨。震级:3.1级。
  二十、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辽宁省海城发生7.3级地震,波及青岛全市,莱西县房屋有动感。
  二十一、1976年7月28日3时45分54秒,唐山7.8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波及青岛市和崂山县等,影响较大。楼房、床铺摇晃厉害,门窗晃动有声、有的杯、碗、瓶晃倒,鸡窜出窝乱飞、乱咬。许多群众惊慌不安地跑到楼下躲到院子里,一部分地区搭起防震棚,有的露宿在外,不敢入屋。平度县受影响也较深。由于地震,7月30日全县连降暴雨7个小时,33亩农田被淹。莱西县在地震时,全县有感,部分房瓦脱落,残墙倒塌,人皆惶惶,多露宿野外。唐山地震后,灾区紧急转来青岛治疗的大批伤员,其伤惨状越发使人惴惴不安。同时,地震后因地壳应力调整,出现大面积宏观异常,人心十分恐慌。有些人对地震部门的一举一动,诸如例行野外监测作业、例行会商会以及在烈度7级区内按规定制定方针方案、实施建筑物抗震加固等非临震措施十分敏感,作种种谈论猜测。对这类问题以及一些无稽谣传,虽经地震工作部门解答、辟谣,仍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掌握“内紧外松”的原则,不相信无震。有些单位以所谓“立足有震、立足早震、立足大震”为指导思想,宁愿来一场空防震,造成某些防震的过头行动,加重社会的恐震心理。在一段时间里,大批人口住进防震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二十二、《山东省内陆ML≥3.0级地震目录》记载:1985年12月25日4时22分6.7秒发生地震,地震位置:北纬36°37′,东经120°13′。震中:即墨县移风乡。震级:3级。

TOP

0.jpg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