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概述



        一
  青岛地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属北温带季风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既有崂山、大泽山等名山,又有胶州湾不冻良港,极适宜于医药的生产及其国内外贸易。
  1865年,清Gov在青岛设立东海常关分关,朝鲜人参、印度红花、波斯血竭、阿拉伯没药和南洋产的沉香、豆蔲、槟榔、乳香、檀香、胡椒、胖大海等及中国南方所产的麦冬、白术、栀子、云苓、白芷、广木香、砂仁、丁香、草果等中药材,多由此输人,销往本省及华北各地。
  青岛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且口岸贸易发展较早,促进了中药资源的开发。1928年《胶澳志》记载胶澳地区有药材74种,并有药用植物的栽培。
  青岛地区中药经营事业源远流长。至清末,药物分类、鉴别、采集、方剂等均趋规范。中药经营已有专业、医药结合、制售结合等形式,药商行、栈、庄、店、堂、铺等民间经营相继出现。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办医院,西药(化学药品)房逐渐增多。1899年,青岛市区万年春药房开业。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井上诚昌堂、山东大药房等先后在青岛设点开业。1924年,青岛民族西药业开始兴起,开设了汉美药房。之后,开设了金星药房。1928年,青岛的西药房已发展为10家。西药市场逐步形成以德日为主,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国药品的格局。同年,青岛市区新开业的中药店有达仁堂、万春堂等18家。
  随着港口、铁路的建成,青岛中西药进出口贸易逐步发展。至1928年,中药材出口达到406052海关两,西药进口达到148522海关两。
  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管胶澳商埠,更名为青岛特别市。是年,市区新开业中药店有长春堂等25家,华壹氏、神州等西药房6家。翌年,新开业中药房多达77家,又有新民等西药房开业。中西药进出口贸易亦有增长。1930年,中药出口达508000海关两,西药进口达218000海关两,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天津。随着市区人口的增多,中药材贸易的中心已由县城转向青岛市区,药商遽增。1935年,青岛市区中药店已达140家,西药房37家,并成立了中西药商业同业公会,以施行对医药行业的管理。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青岛地区共有中西药房1152家。其中,中药房1074家,西药房78家。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疯狂地进行经济掠夺,民族工商业遭受残酷的蹂躏。中西药同业公会自行解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来自欧美的药源断绝,西药进口几尽日货。日商来青岛开办的药厂(办事处)药房迅速增加,1942年达27家。青岛成为华北日本药品最大的集散地。日本药品涌进青岛的同时,夹带大量毒品——吗啡、海洛因。在进口西药1220万元联银币中,吗啡、海洛因等毒品达130万元联银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统治青岛时期,美国药品随美军登陆迅速涌入,市售西药八成为美国货。由于西药求购量倍增,西药批发商、皮包商和掮客应运而生。1946年,西药商达到108家、掮客40余人。解放前夕物价暴涨、交通封锁、药源短缺,青岛市区倒闭歇业的中药店达40家,西药房减少了38家。
  建国后,在中国Our Party“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指引下,青岛的中西药市场日趋活跃。青岛市区有私营中药商188家,私营西药商70家。1950年2月成立了青岛市国药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和青岛市新药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均隶属于青岛市工商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为加强国营经济对医药市场的领导,继1849年7月山东新华制药厂青岛营业部成立之后,1950年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设立西药课(股),经营接受进口西药。是年,成立人民药房和胶东大药房,壮大了国营经济控制市场的力量。“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私营商户的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和出售伪劣药品等违法活动。之后,1952年2月,山东新华药厂青岛营业部、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西药课(股)合并,组建了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医药支公司),经营西药、医疗器械。该公司是青岛地区西药、医疗器械二级货源单位,负责按经济区划对周围地区批发单位供应货源,并兼驻地青岛市的西药、医疗器械收购和三级批发业务。后又将人民药房、胶东大药房并入,成为统一管理西药市场的国营商业。青岛医药支公司认真贯彻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大力开展进销业务,扩大市场占有。1953年,贯彻商业部颁发的《中国医药公司物价工作方案》,青岛的西药价格列入全国9个直管城市之一,由商业部统一掌握。青岛口岸的西药进口货源及青岛当地生产的药品由青岛医药支公司统一收购,并积极开展了省、市内外的药品、医疗器械的调拨、供应、批发业务,从价格政策上和物质基础上完全控制了西药市场,使西药市场得以稳定发展,保证了人民医疗卫生用药。1954年,青岛医药支公司设立私改科,以加强对私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对私营批发商促进转业。是年,有5家批发商转资33亿元(旧人民币)投向西药生产。
  1954年,山东省土产公司青岛支公司成立中药批发部。1955年6月,中国药材公司青岛市公司成立,经营中药材及中成药。该公司是青岛地区二级中药材货源供应收购单位,兼驻地中药批发业务,统一控制青岛市的中药批发市场。是年8月,中药经营业务由商业系统移交供销合作社系统管理。为此,中国药材公司青岛市公司更名为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中药经营管理处青岛批发站。1956年6月,中药经营又划归商业系统。该站遂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从此,国营商业全面控制了城乡中药市场,加强了中药材的生产收购和接受进口,组织省、市内外货源交流和调拨供应,大力开展批发业务,保证医疗保健用药需要。同时,加强了对私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
  1956年,青岛市中、西药行业实现公私合营,除部分商户歇业、转为成药加工和诊所外,中药商56家、西药商20家实行了合营。经过清产核资、经济改组、调并网点之后,根据青岛市区零售布点需要,中药店设35家,西药店设13家。中药业设公私合营青岛国药总店,进行管理;西药店均直归青岛医药支公司私改科管理。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各级商业单位大力组织中西药品货源,开展供应工作。其时,青岛医药商业始供应崂山郊区及即墨县、平度县,并委托供销社收购站建立药材收购点,印发药材收购目录及宣传材料,大力开展中药材收购。同时,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组成下乡联络员队伍,深入农村,印发下乡中西药品目录,大力开展了成药下乡。城乡医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至1957年,中西药品、医疗器械总销售额达1692万元,比1952年增长了70%。为了加强医药结合,1958年春,青岛中西药经营机构合并,划归卫生系统领导,分设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和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负责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的生产收购、货源采购、调拨供应(包括崂山郊区及胶县、胶南县、即墨县、莱西县、平度县)及批发零售,管理医药市场。是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设立了生产科。为实行中药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掀起了发展药材生产的群众运动,开展了南药北移,野生变家种、家养,将中药材种植纳入了农业发展计划。对野生药材及西药、医疗器械实行大购大销,促进了野生药材收购的扩大和青岛市兼产药品企业的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小土群”生产药品、医疗器械的热潮,使商业购进急剧增加。青岛医药系统中西药品、医疗器械国内购进额1958年为991万元,比1957年增长89.5%;1959年为2199万元,比1958年增加了1.22倍;1960年高达3856万元,又比1959年增长75.4%;1961年有所回落,但仍达2540万元。大购大销活动虽然促进了青岛市中西药、医疗器械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大刮浮夸风、求量不求质,造成了医药商业无效库存1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医药商业进行了整顿。1964年,青岛市重新分设了中药和西药器械两个专营批发站。通过三年调整,处理了有问题商品,中西药经营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是年,为贯彻“为生产、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青岛中药商业大力发展药材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扩大种植面积和品种,并奖售粮食、棉布和化肥,以扶持中药材生产。1965年,又大幅度调高药材收购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松了计划管理,收购了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1977年,清仓查库发现261种药品霉变,造成报废损失。
  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随着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将竞争机制引人流通领域,把中西药、医疗器械经营中的单一渠道、多环节、封闭型的流通体制,改为多渠道、少环节、多种经营形式的开放型体制。改变仅限本地区收购为跨地区收购;改统购包销为以销定购;改“药厂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就收购什么”,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中药材的价格实行了进价加差率控制。医药市场空前活跃。至1987年,青岛市中西药、医疗器械商业纯销售额达到22433万元,比1952年的999万元增长了21倍多,比1957年增长了12倍,比1980年增长了79%。其中,国内纯销售额达12599万元,比1952年增长近24倍,比1957年增长近12倍,比1980年增长1倍多,实现利润总额1196万元,居山东省第一位。  
           二
  建国前青岛市无专业制药厂。中成药生产均为中药店前店后场配制,对外零售。大康制药社、华壹氏等药房也有自己配制的少量西药成药在门市出售。1946年开办的青岛卫生材料制造社也仅能生产少量脱脂棉。建国后,青岛市化工、纺织、轻工、食品、水产等行业发展较快,促进了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1950年,成立了第一家国营制药厂——山东省水产公司青岛鱼肝油厂。翌年,私营神州制药社成立。青岛市专业的中西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始建于1954年。是年,由国家政策导向,5家私人西药批发商业的资金转向,投入西药工业生产,组建了青岛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中药业公私合营后,将永乐堂中成药加工组、慎芝堂、同安堂及宏仁堂部分技术力量合并,组建了青岛国药加工厂(后改为青岛国药厂、青岛中药厂)。1958年青岛药材站于泰安路成立了医疗器械修配厂(后发展为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至此,青岛市中药、西药、医疗器械三大系列都有了专业化的生产企业。1958年后,在“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大办制药工业的口号促进下,生产药品、医疗器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企业分布在10个行业,共73家。其中,69家为兼产单位。后经调整,到1964年,中西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尚有26家。中西药、医疗器械全年收购值为1280万元,比1960年减少了67%。
  1965年,国家对西药工业实行托拉斯体制,青岛制药厂纳入托拉斯,为山东省新华制药厂青岛分厂。青岛市保留的制药厂有青岛市南制药厂、青岛水产品加工厂鱼肝油车间、青岛肉类加工厂生物制药厂、青岛食品厂宝塔糖车间,其余一律禁止生产药品。这一调整,促进了青岛制药业的发展。1966年,青岛红卫化工厂恢复了西药生产;1968年,台东区医院药厂脱离了台东区医院,隶属台东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更名为青岛工农制药厂,成为一个专业生产企业。1970年托拉斯解体,青岛制药厂复归青岛市化工局。其时,青岛市化工局成为全市西药生产归口管理部门。1970~1978年,青岛西药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市南制药厂建新厂与新成立的市南第二制药厂合并,更名为青岛黄海制药厂,成为西药片、针、酊等多种剂型的专业制剂厂;青岛红卫化工厂改为青岛第二制药厂,并将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化工厂并入,成为生产注射氯化钠等原料药及红霉素粉针的专业厂;青岛制药厂扩建厂房,开拓了青霉素粉针和消灭地方病用药——驱蛔灵、海群生的生产;青岛药棉厂更名为青岛四方制药厂,以生产药品为主、脱脂棉为辅。此外,部队和事业单位办家属药厂、五七药厂及其他企业兼产的药品相继增加。在此期间,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先后出现一些药品质量事故,造成部分企业的产品退货和报废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1979年山东省医药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1980年,成立了山东省医药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省医疗器械公司青岛分公司和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对青岛市中西药、医疗器械实行工商一体,产、供、销、人、财、物六统一的管理体制。为贯彻实施《药品管理条例(试行)》、《医药工业质量管理条例》,青岛市人民Gov(1981)10号文件责成青岛市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中西药生产单位进行全面系统的整顿,确认了生产西药企业25个、中药企业2个。1984年2月,根据1983年11月2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企业政治部、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山东省编制委员会的联合通知,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正式成立,为市局级单位,代行Gov管理职能。撤销了原青岛医药分公司和青岛医疗器械分公司,分别改设为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和青岛医疗器械采购供应站,交出了原两个分公司下辖的潍坊、烟台、临沂地区的医药及医疗器械之工商企业,接管了原青岛医药分公司、青岛医疗器械分公司、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所属的生产企业和县药材公司,并实施了对青岛市其他系统和军队办的中西药、医疗器械专业生产厂的归口管理,对兼产中西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单位实施产品定点管理。从此,青岛市的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了统一领导和行业管理,中西药、医疗器械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按剂型分工调整布点、调整结构后,青岛制药厂的原料药品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原料药品产量达1823吨。同时,扩大了磺胺类药品生产,成为山东省磺胺类药物的生产基地。其中,磺胺甲基异恶唑1987年产量达222吨,居全国第三位。青岛第二制药厂成为抗菌素药品原料及制剂的专业厂。青岛第三制药厂以生产藻酸双酯钠原料和制剂为主,带动新厂建设,成为一个从原料到针片剂兼有的综合生产企业。青岛中药厂加速机械化生产,增加品种、提高产量,1987年产值达867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13%。到1987年,青岛市共有中西药品、医疗器械专业生产厂12个,兼产厂36个,共生产293个品种(中成药48种,西药168种、医疗器械77种),创优质产品16种。其中,国优银奖2种,省、部优14种。出口产品16种。销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地。出口交货值为人民币1986.87万元。
            三
  医药科研工作的开展,医药科技的进步,带动了青岛医药事业的发展。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于1957年即建立了药材试验场,几易其地,进行引种试种及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试验。1958年,引种试种及野生变家种家养,先后达60余种,并在藏红花、黄芩、杜仲等引种、栽培、驯化技术方面获优秀成果,受到国家医药管理局和省、市的奖励。1970年,青岛中药厂成立技术小组与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协作,研究成功中成药利胆片。同时,该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科研单位、医院相结合,进行新产品研究开发。1980年,该厂成立了研究所,先后开发40个项目,投产33项。在西药科研方面,1953年青岛市卫生局设立青岛市中心试验室,进行临床药物研究。1958年该试验室更名为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1982年,交山东省医药管理局领导,更名为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所;1984年省局委托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代管该所,为青岛的专业医药科研机构。西药厂办科研始于1956年。是年,青岛制药厂设立试验室。至1987年,青岛各药厂共有厂办研究所(室)4个,共研制开发西药新品种、新工艺95个(项),投产47个。其中,青岛制药厂研究成功新诺明常压脱羰新工艺,产品质量达到了英国药典标准,开拓了出口市场。青岛第三制药厂与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医学院协作研制成功藻酸双酯钠,获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发明金奖。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自60年代设技术小组,致力于新产品开发。1986年建立了研究所。先后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6项,有11种产品获奖。至1987年,青岛中西药品、医疗器械共获科技成果奖38项(次)。其中,获世界发明奖2项,获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2项;获省(部)科技奖17项(次),获省厅(局)级科技奖8项(次),获省优秀新产品奖3项;获青岛市科技奖6项(次)。
  建国38年来,青岛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7年青岛地区共有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8个,经营企业和单位116个,专业医药科研机构1个。其中,属青岛医药公司系统的中药厂2个,西药厂5个,电子医疗仪器厂1个,采购供应站3个,县公司6个,批发部23个,经营组27个,零售店57个和科研所1个。共有职工5930人;固定资产净值2829万元,工业总产值9977万元,比1952年增长99倍;商业总销售22433万元,也比1952年增长21倍多;工商利润总额达2121万元;生产中西药品、医疗器械293种;经营品种4636个。青岛市的医药业已是一个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工商一体的医药经济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为青岛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篇 中药



  青岛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栽培发展较快。中药生产、经营历史较长。至清末、采集加工、饮片炮制、方剂等已趋于规范化。1911年,青岛市区有中药房2家。到1937年,中药房增至145家。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中药业处于萎缩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统治青岛期间,物价暴涨,民不聊生,中药业市场萧条,百姓买药治病没有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十分重视中药事业。1952年12月,毛主席对发展中药事业指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运用近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我国旧有的中医和中药”。
  1955年3月,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同年6月,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和统一核算,从而结束了中药材分散经营和私营商业起主要作用的局面。
  1956年,中共中央将药材生产纳入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58年,国务院将药材生产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青岛地区各县开展了家种药材易地引种和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改变了长期依靠野生药材和从外地大量购进的状况。
  青岛地区中药事业,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材生产,由建国初只有少数药农零星种植,发展到以生产基地、专业队、专业户大规模人工栽培。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达10497亩、品种33种、产量957000公斤。中成药生产,由前店后场手工操作,发展成为专业机械化生产。1987年,中成药产值比1956年增长了35.6倍;中药经营,与1955年相比,总购进额增长了30.6倍,总销售额增长了37.6倍;中药科研取得可喜的成果。至1987年,引种试种中药材60余种。其中,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中成药科研获奖和出口产品达9种。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一章 药材生产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材资源无系统考证。建国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普查。
  1972年,根据中共中央(1971)26号文件关于各地要组织力量查清中药材资源的指示,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市卫生局药品检验所、青岛市园林管理处、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崂山县卫生局、台东区医院、青岛中药厂、青岛贝雕工艺品厂等单位联合组成野生动植物药材调查队,对崂山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编写了《青岛中草药手册》,书中记载中药材600余种。
  1984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全国中药材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制订发展规划的指示及《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方案》的要求,由青岛市经济委员会牵头,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青岛市卫生局、青岛市环卫园林局、青岛市林业局、青岛市农业局、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等单位组成青岛市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墨、崂山、胶县、胶南、平度、莱西等县分别建立县中药资源普查机构。1986年9月普查工作结束,编撰了《青岛市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总结》、《青岛市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青岛市中药资源名录》。普查结果,中药资源分属222科879种。其中,药用植物172科814种、药用动物50科57种、药用矿物8种。1949~1987年,野生药材采集利用共有193种。
  建国前,青岛地区有少数药农零星种植药材。
  建国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十分重视人民身体健康,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药材需求急遽增长。但是,由于不断开荒造田和对药材无节制采挖,野生药材资源逐渐减少。为解决药材资源危机。青岛药材站和青岛地区各县药材公司,贯彻1956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的“发展药材生产,注意保护野生药材,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进行人工栽培”和1958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对青岛地区无资源和资源不足的中药材开展了易地引种和野生变家种家养。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工栽培药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65~1985年,人工栽培药材年平均种植33个品种,播种面积8525亩,产量82.7万公斤。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行业各药店都有各自的传统药材加工工艺。其方法不尽相同,标准也不一致。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药材加工工艺,系统整理总结各地药材加工经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药材加工工艺进行继承和改进,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标准,将药材加工纳入了国家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一章 药材生产

第一节 药源


  自然资源分布青岛地区野生中药材80%以上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山区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池沼、海滨沙滩分布较少。
  崂山面积474平方公里,气候温暖湿润,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在种类上居山东省第一位,主要有紫草、细辛、竹节香附、天门冬、黄精、玉竹、藁木、映山红、络石、松萝、苍术、白前、骨碎补、草乌、东北天南星、菝葜、卷丹、崂山百合、玲兰、羊乳、鹿药、竹叶椒、太子参、五味子、阿穆尔小蘖、木通、有柄石苇、瓦苇、木灵芝、贯众、盐肤木、蜈蚣兰、绶草、獾、土元、全蝎、蜈蚣、蜂房、夜明砂、桑螵蛸、紫石英、白石英、云母石、黄连木、喜树、扶芳藤、桔梗、柴胡、辛夷、木兰、洋玉兰、山胡椒、红楠、野茉莉、史氏忍冬、海川常山、紫箕等,引种栽培的有杜仲、山茱萸、法氏玉兰、厚朴、藏红花等。
  大珠山位于胶南县南部,海拔486米,南北横贯十几个村庄,气候温暖。野生药材有桔梗、石苇、百合、玉竹、前胡、防风、马兜铃、丹参、苍术、野山楂、黄精等。其中,苍术蕴藏量多、质佳。
  大泽山位于平度县北部,北峰海拔736.7米,山区植被茂密,素有天然药源宝库之称。药材资源有玉竹、百合、黄精、苍术、连翘、何首乌、杜仲、黄柏、厚朴、元参、盘龙参、石苇、卷柏、酸枣、葛花、桔梗等。其中,桔梗根条粗长质实、白肉黄心,质量颇佳,是平度县特产之一。
  小珠山、铁橛山、灵山小珠山、铁橛山位于胶南县境,灵山位于即墨县境内。这些山区也都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向阳山坡,由于光照时间长,气候较干旱,一般多分布一些对水分要求不太严格的药材。有地榆、桔梗、丹参、米口袋、锦枣儿、芜花、酸枣、柴胡、远志、地椒、瞿麦、木防己、石竹、马尾莲、银柴胡、中华卷柏、防风等;背阴山坡,分布有草乌、紫草、藁本、天南星、全叶延胡索、竹节香附、半夏、玉竹、太子参、百合、紫参、羊乳、白前、藜芦等;林下及林缘,多产太子参、玉竹、苍术等;山沟溪边和湿草丛中,主要分布有枫杨、毛茛、水蓼、酸模叶蓼、鸭趾草、灯心草、香附、芦苇、泽兰、葎草、杠板归等;田边路旁,主要分布有紫花地丁、米口袋、茵陈、锦鸡儿、蛇含、蛇莓、车前等。
  以上山区丘陵除分布大量的药用植物外,还有一些药用动物和矿物。药用动物有全蝎、蜈蚣、蛇、獾、刺猬等。药用矿物有滑石、阳起石、磁石、石英、云母石等。
  平原地区由于耕种历史悠久,农作物早已代替了自然植被,野生药材资源分布较少。主要有沙参、黄芩、桔梗、延胡索、半夏、白术、丹参、黄芪、木瓜、怀牛膝、大青叶、薏苡、太子参、黑芝麻、川乌、荆芥等。
  即墨县东北的金口湾、胶州湾北沿、胶南县东南沿岸及平度县北部、莱州湾南沿等地区,由于含盐量和地下水位比较高,主要分布一些适合在盐碱环境下生长的药用植物,如罗布麻、地肤子、蛇床子、滨蒿、蔓荆子、二色补血草、滨旋花、北沙参、猪毛菜等。
  池沼生长一些水生药用植物,如浮萍、槐叶萍、荷花、荆三棱、泽泻、芦苇、菖蒲等。
  海洋中药资源主要有海带、海藻、紫菜、石花菜、海龙、海马、海螵蛸、石决明、牡蛎、瓦楞子等。
  青岛地区历史上还出产较多享有盛名的地道药材。主要有北沙参、丹参、苦参、太子参、远志、桔梗、半夏、柴胡、金银花、葛根、黄芩、黄精、连翘、漏芦、蔓荆子、栝楼、天花粉、石苇、艾叶、徐长卿、杏仁、桃仁、酸枣仁、槐米、胡桃、全蝎、海龙、海马等。其中,远志、丹参、黄芩、柴胡等,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长期采挖,保护不当,产量逐年减少,造成资源枯竭、濒临绝迹状态。
  到1986年,青岛地区药材总蕴藏量为2632万公斤(不包括平度县滑石30万吨、胶南县阳起石50万吨)。其中,蕴藏量较大的有桔梗43万公斤、丹参13.5万公斤、地榆165万公斤、茵陈21万公斤、苦参32万公斤、翻白草22万公斤、柴胡33万公斤、海藻120万公斤、海螵蛸12万公斤。
  人工种植与养殖19世纪初,胶州西南部里岔、张应、冷家村、杜村等丘陵地区,农民利用园边沟旁种植木瓜,年产鲜果1000公斤左右。产品部分供果农“烘柿子”,部分售给药店入药。
  20世纪30年代,即墨县王村、洼里、丰城、店集等沙滩地带,农民中有种植沙参者。1930~1936年,年平均种植沙参136亩,年产量1万余公斤。40年代,胶州墨水河两岸,农民中亦有种植沙参者,年产量千余公斤。
  建国后,1956年,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药材公司联合通知,将即墨县列为山东省8个发展人工栽培沙参重点县之一。同年,即墨县人工栽培药材89亩。其中,沙参产量为13259公斤。1957年,青岛药材站在崂山北宅凉泉村及毕家村西山岗辟地30亩,首次建立了人工栽培药材试验基地,种植了薄荷等6个品种。同年,青岛各县引种试种了沙参,栝楼、苏子、蛇床子、黑(白)丑、白扁豆、故纸、薄荷、荆芥、木鳖子、川羌活、苍术、白术、大青叶、茜草、杜仲、栀子、款冬花、芍药、牡丹、草红花、郁金、砂仁、姜黄等品种,种植面积197亩。1958年,胶县药材公司组织农民种植药材60亩。其中,栽培木瓜2万株。胶南县药材公司组织农民种植白芷等3个品种,种植面积300亩。平度县药材公司组织灰埠、三堤乡及淄阳河两岸农民栽培沙参。至此,青岛地区人工栽培药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59年,青岛地区人工栽培药材面积增到4961亩。1960年又增到11807亩。由于未掌握好种植技术和受“浮夸风”的影响,多数引种试种品种未取得成果,部分产品造成积压,产销失调。1961~1962年基本停产。1963年开始复苏,1964年恢复到900亩,1965年增到1400亩。至此,药材生产渐趋于正常。在此期间,为了搞好中药材生产,国家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1961年,对紧缺药材实行收购奖售粮食、棉布。1962年,有72种药材收购奖售粮食、棉布和化肥。1963年,部管药材22种、省管药材6种,实行收购奖售。1966~1970年,青岛地区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设点太多,生产战线拉得过长,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都跟不上去,结果是种得多产得少。
  1971~1980年,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将零星分散生产改为基地专业队为主生产。根据地理、技术条件,将取得药材种植优质高产的专业村、专业队和专业户,列为药材生产基地,实行定地片、定品种、定专业人员。在生产计划布局上,优先安排基地的生产。即墨县药材公司在组织药材生产中,总结出“一村”“两户”(“一村”是年种植药材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两户”是专业户和重点户)的经验。在1985和1986年山东省中药材生产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了这一经验。同时,将多品种、小面积生产改为突出重点品种(杜仲、金银花、沙参、白术、黄芪、泽泻、党参、生地、玄参、附子、草决明、款冬花、黄芩、木瓜等)大面积生产,推广种子田、丰产田经验。此时期,山东省农村大搞合作医疗,掀起“四自”(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群众运动,促进了中药材的生产。年平均药材种植面积达9818亩,中药材生产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
  1980年后,国家实行放开搞活的经济政策,中药材生产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生产组织由专业队集体种药逐步转为专业户种药。1981~1985年,年平均药材种植面积增到11840亩,总产量119万公斤。这一时期,为了稳定种药采药者的积极性,国家不断提高药材收购价格,并拨给一定的科研经费和开发基金,扶持药材生产和品种开发。1982年,青岛药材站拨给胶南县王戈庄公社大溧水村等种药队种植科研经费万元,金银花繁殖扶持基金7000元,酸枣资源保护扶持基金2775元。胶县、胶南、平度、莱西等县用于药材生产投资都在5万元以上。
  30多年来,青岛地区先后引种试种、养殖动植物药材共96种,成功的为64种。其中,易地引进的植物药材60种,成功的32种;国外引进的植物药材3种,成功的2种;野生变家种的植物药材28种,全部成功;野生药用动物饲养繁殖的5种,成功的只有土鳖虫、鹿茸2种。1981~1985年,土鳖虫总产2300余公斤;1983年,商业收购鹿茸16公斤。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一章 药材生产

第二节 加工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行业各药店都有各自的传统药材加工工艺,其方法不尽相同,标准也不一致。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药材加工工艺,系统整理总结各地药材加工经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药材加工工艺进行继承和改进,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标准,将药材加工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采集加工 建国前,青岛地区药材采集加工,主要由药农在产地按传统方法加工,主要是:(一)整修,包括去芦头、去残茎、去须毛、去杂质、去泥土;(二)去皮;(三)去壳;(四)去木心;以及蒸、烫、熏、硫、发汗、柔握、晒干、阴干、烘干、加固包装等。药店部分加工。鲜药材靠日光晒干或阴干,遇到连阴天用火炕烘。带壳的药材用脚踏、手搓和石碾等方法脱壳。药材打包用人工。
  建国后,随着地产药材的不断发展,药材采集加工量越来越多。为解决药材加工的矛盾,青岛地区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加工条件的种药村、种药队和种药户,由县药材公司传授技术,指导其在产地加工,对不具备加工条件的,由县药材公司收购鲜药材集中加工。鲜药材仍充分利用日光晒干,遇到阴雨天进烘房烘干。带壳药材用电动碾米机或脱粒机脱壳。药材打包改用打包机。用打包机打包,既牢固又提高效率。
  切片 建国前,青岛地区饮片切制多为手工制作。平度县春和堂为提高饮片质量,高薪聘请河北省安国制药高手李维中到平度为其制药。他以色、味、净、光谓之四要诀,切制的饮片,行家叹为观止。胶州德全堂、鉴古堂、大生堂等药店、饮片加工专业人员均在10人以上。他们原使用当地传统的白子刀切药,每人每日切药10公斤左右。30年代引进安国制药技术,改用安国产的刀切药,每人每日切药可达25公斤。炮制的饮片在北方享有盛誉。即墨县祥泰药庄有专职切药技工7人。青岛宏仁堂、万年春、胶东药房、长春堂、生生堂、保和堂、遵古药房等药店切制的饮片均颇有名气。
  建国初,青岛地区药店都是前店配方,后场饮片加工,仍为手工操作。1955年,山东省土产公司青岛支公司集中私营药店老药工20余人和部分生产工具,在湖北路设药材加工组。1956年,该组迁至上海路,改名为饮片加工厂。职工增至40人,增添了个子、把子切药机各1台,首次用机械切药,加工品种近百种,年切药5~6万公斤。1960年,饮片加工厂迁至青岛药材站城阳仓库院内,实行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之后,陆续新建生产厂房,增添晒药台、切药机和烘干设备,人员增至60余人。1983年,饮片生产达到183种,70万公斤。1984年12月,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对全国重点饮片厂进行技术改造和发展饮片生产、提高饮片质量的规划部署,将青岛中药饮片厂(前为饮片加工厂)列为重点技术改造企业,在崂山县李村镇枣园路征地21亩建设新厂。项目投资198.8万元。1985年9月开工,1987年10月竣工。建成切片车间1980平方米,提炼车间1460平方米以及其他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339.5平方米。新厂建成后,更新增添了大量专用设备,使青岛中药饮片厂走上了科学化、机械化生产的道路。1987年,饮片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公斤。
  炮制 建国前,中医处方炮制品种繁多,各药店都设有专职药材加工技术人员,从事药材炮制。
  建国后,药材炮制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1955年后,中国药材公司先后多次召开了全国药材系统中药材炮制经验交流会。青岛药材站为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聘请该站药材知识丰富的老药工赵永昆等以师带徒,跟班学习,言传身教,并举办短期培训班以及中药加工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了职工药材加工技术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为改变药材炮制分散落后的状况,青岛药材站和各县药材公司相继以商办药材加工厂的形式,逐步开展了大宗药材炮制加工业务,零售店只搞零星品种炮制。1963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所合作,在整理全国28个大中城市药材炮制经验的基础上,汇编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75年,山东省卫生厅颁发了《山东省中药炮炙规范》。青岛饮片在继承传统药材炮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杜仲含胶质,妨碍有效物质溶解,传统炮制方法用清炒或盐炙炒,以断丝为合格,损耗率有的高达40%。改用砂炒或盐浸砂炒新工艺,损耗率降到15%左右。
  1980年,青岛饮片加工厂药材炮制加工品种达到73种,产量48万公斤,基本上能满足青岛药材经济供应区9个县(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莱阳、海阳、日照)的需要。各县药材公司药材炮制逐渐减少。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青岛地区中成药生产的历史较长。至清末,青岛市区的万年春等药店,以生产中成药著称。辛亥革命后,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乐氏家族,于1915年、1935年先后在青岛开设了达仁堂和宏仁堂之后,青岛中成药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宏仁堂生产的中成药门类之全、品种之多、产量之大,为山东省中药店的前茅。宏仁堂掌握中成药配本达170余种,经常交替生产的200余种。永乐堂掌握原达仁堂中成药配本,经常生产的百余种。其他药店生产几种到几十种不等,产品主要自销。
  建国初,各药店仍按原有方式继续生产。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中成药实行集中统一专业厂生产。通过建设新厂房,增添各种生产和质量检测设备,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生产工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形成了现代机械化生产的中成药制造工业。产品保留了传统剂型,并增加了片剂、糖浆、酊剂、软膏新剂型,还创新了利胆片、利胆排石片、环心丹、肤螨灵等受国内外欢迎的名优产品。1987年,中成药产量达到蜜丸927万丸、水丸16979公斤、片剂49312万片、糖浆250吨、酊剂4吨,工业总产值867万元,利税133.1万元。其中,利润97.1万元,销售税金36万元,人均创利3985元。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一节 基本建设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成药制作大多是药店前店后场作坊式生产,制药工人通常只有几人,多者十几人,生产规模小,制药房屋只有几十平方米,多者不超过百平方米。生产工具简陋,洗药用水缸;切药用板刀;煅炙炒药用铁锅土灶;粉碎药末用石碾铁槽;制作水丸用药匾滚;蜜丸用模子割成小块,一个一个地吊丸;浓缩用大锅煎熬;成品干燥用日晒火烤。制作技艺因袭相传,产品质量无统一标准。
  建国后,随着医疗对中成药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对中成药生产,从企业结构、组织管理、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1956年,青岛市将中成药生产从药店分离出来,采取联合集中的形式,组成较大规模的国药加工厂。
  60年代,青岛中成药工业,学习外地经验,自制木质割丸板、电动蜜丸机,购置了单冲双冲压片机、粉碎机、混合机和颗粒机等专用设备,改手工操作为半机械化生产。此时期,青岛的中成药生产虽有发展,但基本建设规模小,厂房狭小简陋;整个生产工序、机械设备还不配套;劳动保护设施也未解决。
  进入70年代,青岛中成药工业投资100余万元,在延安三路101号建成青岛中药厂新厂房3505平方米,安装了2吨锅炉2台,新增添了提取罐、真空泵、制冷机、离心机、搅拌机、糖衣机、合坨机、19冲和33冲压片机等制药设备,进一步提高了中成药生产水平。
  80年代,青岛中药厂被列为国家重点更新改造企业后,各项基本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厂房、水、电、气等日臻完善,陆续购置了各种生产设备,增设了劳动保护设施,建立健全了各生产管理职能科室和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改变了过去厂房小、设备简单、生产工艺落后的局面,提高了中成药生产能力。先后采用密闭粉碎机碎料,避免了粉尘飞扬,摆脱了以石碾、铁槽、筛网等落后的操作方式;采用离心薄膜蒸发浓缩密闭设备,改变了过去用锅蒸熬、费时费工、质量不稳定和煎熬药汁气雾弥漫生产车间的情况;采用沸腾干燥、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等设备,改变了过去日晒火烤、不卫生、不安全、生产效率低的落后生产方式;采用搅拌机、合坨机、蜜丸机制作药丸,生产效率提高数十倍;采用空气净化技术,建立净化车间,使产品卫生质量大为提高,药品染菌率明显降低。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中成药从药材炮制、粉碎、煎煮、提取、干燥、浓缩、混合到制成品,每道工序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85年,山东青岛中药厂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56个重点中成药生产厂之一。1986年,被中国药材公司列为中成药生产更新改造企业,批准投资890万元,按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要求,在该厂建设新的生产车间,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
  青岛中成药工业基本建设,由1956年职工17人,厂房177平方米,至1987年已发展到职工335人,企业占地面积达18449平方米,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拥有各类先进的制药设备百余台,装机容量596千瓦。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二节 产品


  30~40年代,青岛中成药生产以北京、广东、浙江、烟台、胶州等地方传统品种为主。北京宏仁堂青岛分号的主要品种有安宫牛黄丸、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丸、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紫雪散、苏合香丸、局方至宝丹、牛黄清心丸、女金丹、参茸卫生丸等。永乐堂主要有再造丸、虎骨酒、通宣理肺丸、黄连上清丸、藿香正气丸等。慎芝堂主要品种有化痰止咳丸、海狗补肾丸、乌鸡白凤丸、万应止痛散、红白痢疾丸等。东兴药房生产刘氏疥药粉、洗眼霜、止咳丸、腹痛丸。胶东药房生产蓖麻子油、芙蓉霜。同生堂生产虎骨追风膏、调经养血丸。增寿堂生产沉香化积丸、坤顺调经丸、养营固精丸、赵氏解毒丸、人参大补丸、清香解瘟散、婴儿八粒散、三七活血膏、甲鱼化积膏。大生药房生产降水救急丹、消毒丸、沉香丸。安国药房生产黄金散。长春堂、生生堂等药店生产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附子理中丸、通宣理肺丸、桔红丸、人参健脾丸、小儿消积丸、参苓白术丸、金匮肾气丸、冰硼散、七厘散、益母膏、山楂丸等。
  建国初,各药店继续按各自的传统方式生产。1956年,公私合营后,将主要生产中成药的药店进行合并组成国药加工厂,实行集中统一生产。开始,仍沿用永乐堂、慎芝堂等药店的配本生产青岛传统中成药。之后,依据当地需要,品种逐年增加。同时,根据国家对中药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对一些常用成药作了剂型的改进。1959年,青岛国药制药厂将化学药品片剂型引进到中成药生产上。当时,在中国北方尚属首创。后又相继增加了糖浆剂、酊剂、水剂、软膏剂、冲剂等新剂型。在继承传统中成药的基础上,1967年,根据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整理的验方,开发了海龙补丸;根据西安红十字会医院的验方,研制了健脑丸。1970年,根据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提供的资料开发了利胆片;根据传统处方开发了胃特灵片。1971年,根据青岛市立医院胆结石治疗小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的利胆排石汤处方,开发了利胆排石片。1978年,根据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史道生教授提供的临床验方,开发了环心丹。1980年,根据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病专家曲魁遵教授提供的处方,开发了肤螨灵软膏。1985年,根据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李明顺主任医师提供的处方,开发了痛经灵冲剂等。这些中成药处方开发销售后,很受国内外患者欢迎。至1987年,青岛市共生产中成药48个品种。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三节 产量产值


  1949年,青岛市区私营药店综合生产中成药300余种,产值约为24万元(折合新人民币)。
  建国后,中成药产量逐年增加。1956年,青岛中成药总产量30.8吨,总产值23.7万元。1978年,总产量279吨,比1956年增长8.1倍,总产值407.2万元,比1956年增长16.2倍。1986年,总产量358吨,总产值747.7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8%和83.6%。剂型产量分别为:蜜丸1978年生产2600万丸、水丸1969年生产52505公斤。因蜜丸、水丸服用不便,效益较差,所以1986年蜜丸只生产813万丸、水丸21734公斤。蜜膏于1979年停产。片剂发展较快,1969~1987年生产27.5亿片。其中,1987年生产49312万片,比1969年生产的726万片增长66.9倍,成为主要生产剂型。
  1956~1987年,中成药生产工业总产值累计8877万元。1987年为867万元,比1956年的23.7万元增长35.6倍。其中,片剂产值550.4万元,占当年总产值的63.45%。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四节 质量


  建国初,青岛私营药店中成药生产技艺因袭相传,有的名称相同而处方各异,操作工艺和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即墨、胶县、烟台、广东、浙江、北京等地来青岛的中药商,皆按各自的配本所规定的要求制作,均称“遵古炮炙”,但掺杂使假,偷工减料时有发生。
  建国后,国家对中药制作业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先后对中成药生产进行普查。凡符合生产条件者,发给临时生产许可证。对成药处方进行编审,统一中成药处方名称,防止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查处伪劣商品,逐步将中成药生产纳入正轨。1964年以前,中成药质量检查内容主要是核对处方、鉴别药材优劣、按配方规范炮制、成药的外观质量。检查的方法是嗅、尝、触、测、戥子称量等。1964年始,质量管理逐步规范化,中成药制造执行1963年版《中国药典》、《山东省药品标准》和《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各道工序由老药工负责质量把关。青岛市药品检验所不定时地抽查验检。
  1971年,青岛中药厂先后成立了药检组、化验室、负责质量管理。质检工作逐步使用水份仪、比重仪、分析天平、显微镜、酸度计、崩解仪、分光光度计、紫外分析仪、显微扫描仪、测糖仪等现代化科学仪器。1975年,增加菌检、物理化学检测等手段。1977年,设技术股,增设无菌室和观察室。翌年,执行1977年版《中国药典》制药规定。1978年,执行卫生部、化工部、商业部联合下达的《药品卫生标准》,对原料、半成品、成品按标准规定严格质量检验。
  1981年,药厂整顿期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制订了100多个中成药品种的工艺操作规程和内控标准规范。1982年,设质量检查科,建立检测仪器室,设厂、车间、班组三级质检网。1983年,重新修订了各剂型质量内控标准,许多品种的规定严于《药品卫生标准》。1985年后,执行1985年版《中国药典》和《山东省药品标准》,制订了质量奖惩制度,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确立了质量第一的经营方针。建国后的30多年中,青岛中成药生产从未出现质量不合格产品,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信誉。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五节 供销


  原材料采购建国前,青岛中药店(堂)生产成药所需原料的采购渠道因生产规模大小不同而异。大中型药店到药材生产地和全国各大药材集散地选购。进口药材,除在青岛市购买外,还从上海、天津、福建、烟台购进。小药店在省内和市区药材行栈采购,价格随行就市。唯宏仁堂所用原料或半成品来自北京总号。
  建国初,国家开始控制中成药价格,继而实行加工订货制。1956年,开始实行集中管理。所需原料全部由青岛药材站供应。无原料的不安排生产计划。辅料由药厂自购。1980年后,青岛药材站同意对供应不足的药材,药厂可以自行采购。1985年7月始,所需原料改为全部由药厂自行组织购进。1956~1986年,青岛中成药工业原材料采购总量为5301.3吨。其中,1986年为301.2吨,比1956年30.5吨增长8.88倍。采购品种年平均为229种。其中,1986年为331种,比1956年52种增长5.37倍。
  产品销售建国前,中成药生产者的产品销售,主要是自产自销,多数药店批零兼营。慎芝堂以批发为主;永乐堂、胶东药房、生生堂、保和堂则批发兼零售;宏仁堂以门市零售为主。
  建国后,国家对私营中成药生产逐步实行初级阶段改造。1956年,永乐堂加工组产品全部为青岛药材站来料加工。1959年,青岛中成药工业,其产品由青岛药材站安排生产,实行统购包销。当年,销售81.6万元;1979年为359.5万元。1984年,青岛中成药工业与青岛药材站在生产计划的安排、产品收购和价格等方面,不时出现矛盾,经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协调,实行工业让利,维持商业统购包销制。当年,销售633.3万元,较1981年的333.7万元。


增长89.8%。1986年,青岛药材站实行部分收购,余者由药厂自销,按不同销售对象分别作价。是年,销售额为734万元。翌年,增至821.3万元。
  青岛中成药产品自1970年开始出口。品种有利胆片、利胆排石片、健脑丸、海龙补丸、海龙酒、204胃特灵、环心丹等,销往港、澳、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间接远销西欧。1970~1987年,出口商品总值为389.4万元。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青岛解放前,青岛地区中药经营均为私营。药材和中成药均由各中药店自行经营。
  青岛解放后,1949~1955年,中药市场基本为私营药店控制。1955年6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后,负责青岛经济供应区的中药材、中成药商品采购调拨供应和青岛市药材市场的管理及对私营中药商的初级阶段改造任务。嗣后,中药经营管理机构名称、隶属关系几经更迭。1976年1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采购供应站更名为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负责青岛经济供应区的中药商业经营工作。1987年与1955年相比,总购进额增长了30.6倍,总销售额增长了37.6倍。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第一节 体制


  1940年11月24日,青岛中药业同业公会成立。时有会员120余家,会址设于河北路54号。翌年8月,迁至天津路7号。1943年12月20日进行了改选。此时期,因中药店较多,网点分散,为便于领导,是年成立了青岛市中药公会协助委员会。1945年4月17日,中药业同业公会改组为国药同业公会。青岛解放后,1950年2月14日,改组成立青岛市国药商业同业公会筹委会,1953年改选。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药商业同业公会随之解体。
  建国后,国家对私营药店实行扶持政策,先后新开业的药店有100家。1949~1955年,中药市场基本为私营药店所控制。1955年6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后,对私营药店进行初级阶段改造。通过物价管理,对批发商实行限制政策。除保和堂实行代批外,对其他批发商,只准其零售,不准批发。对零售困难户,组织其与盈余户合并,实行以肥补瘦。对资金少、无经营能力的,改为供销。1956年,有56家中药店实行了公私合营。经过清产核资,结合经济改组,调整了经营网点。之后,青岛市区共有中药店35家,总人数293人。其中,公方代表3人、私方85人,职工205人,总资本326479元。其余药店全都转业或歇业。公私合营后,成立了青岛市国药总店,对公私合营门市部实行统一核算管理。
  随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贯彻执行,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等县农村的私营药店,在全国工商业公私合营高潮前,已全部改造完毕。一是医售结合的药店大部分并入了乡镇联合诊所;二是纯属经营的药店并入了供销社或县卫生局办的医药部;三是地主富农办的药店在土地改革时财产被没收。1956年商业部、财政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通知,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设的医药批零机构和人员全部移交国营医药商业。是年5~10月,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县相继建立了县药材公司。为方便购买,下伸经营网点,市区和县城设药材专业批发部或中西药综合经营批发部;乡镇设批零兼营的药材经营组(部);市区、县城主要街道设药材零售店。
  1955年8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更名为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中药经营管理处青岛批发站,改属山东省供销合作社青岛办事处领导。1956年6月,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中药经营管理处青岛批发站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复归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公司和青岛市商业局领导。1957年1月,该站改属青岛市卫生局领导。1958年2月,中西药经营机构合并,同时分别组建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和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业务隶属山东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领导。
  1960年5月,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与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合并,定名为青岛市中心药材公司。1963年5月,青岛市中心药材公司撤销,又分设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和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1964年1月,中西药经营机构分开,同时分别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和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
  1972年,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采购供应站,1976年1月,该站更名为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1979年2月,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划归山东省药材公司垂直领导;1984年2月,改属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领导。1987年,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辖批发部4个、零售店24个。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第二节 品种


  药材 建国前均由零售药店经营。宏仁堂、长春堂、保和堂、同义堂、胶东药房、遵古药房、生生堂、胶州德全堂、鉴古堂、即墨祥堂药庄等,系青岛地区较大的药店。经营品种以宏仁堂为最,达800种;远东药房、永寿药店、泰和堂、鲁东药房等中药店经营三四百种;同济药房、宏济药房等小药店,因资金微薄,经营200种左右。
  建国后,由二级批发站负责对全地区防病治病药材供应。国家要求经营品种齐全,确保三级批发的供应。1959年经营531种,1974年经营824种。1978年,中国药材公司重新制订二级站中药材经营必备目录为600种,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经营品种。1959~1986年,青岛药材二级站年均经营726种。1986年经营766种。其中,根茎类151种、果实类167种、全草类89种、花类47种、叶类21种、皮类41种、藤木类25种、树脂类16种、菌藻类19种、动物类102种、矿物类52种,其他36种。
  县公司对全县实行药材供应责任制,经营品种要求确保当地医疗需要。1985年,县公司经营品种为即墨县569种、崂山县600种、胶县705种、胶南县698种、平度县789种、莱西县580种。
  中成药 建国前,青岛地区大中型药店均自产自销中成药,经营品种最多的首推宏仁堂。其北京总店自制中成药1000余种,青岛宏仁堂经常经营的有五六百种。永乐堂经常生产经营的有二三百种。胶东药房、长春堂、生生堂等自制中成药三五十种。小药店主要经营上海、广州、青岛等地的中成药,一般为50~100种左右。
  50年代初,中成药多系药店自产自销。公私合营后,中成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通过技术革新,逐步趋向科学生产方式,新品种、新剂型不断发展。中成药较中药饮片服用方便,医师处方简单,很受医疗单位欢迎,商业经营品种逐渐增加。
  1955年,青岛药材站经营中成药400余种;1971年,增至1086种;1985年,为660种。其中,丸剂186种、片剂138种、散剂32种、膏剂42种、丹剂26种、其他236种。县公司1956年建立初期,经营中成药很少。1985年,即墨县经营569种、崂山县300种、胶县706种、胶南县391种、平度县681种。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第三节 采购


  建国前,青岛药材商业主要靠外埠采购。建国后,随着地产药材栽培的扩大,中成药工业的兴起和全国药材系统体制的建立,地产品收购、系统内调人成为青岛市药材商业两大主要货源。此外,还有接受进口、其他国营商业调人等进货渠道。
  1949~1954年,外埠采购由私营药材批发商自行组织。外埠采购中药金额折新人民币为:1949年49.2万元、1950年99.5万元、1952年39万元、1953年190.2万元、1954年126万元。1955年6月开始由国营药材公司统一组织采购。
  1955~1987年,青岛药材站省外调人金额占总购进的32.16%,品种占80%以上;地产品收购、省内调入金额虽大,但品种不足20%。
  随着人民群众医疗用药的增加,商品采购量大幅度增长。1987年与1955年相比,总购进增长30.6倍,药材类增长9.2倍,中成药类增长249倍。
  收购建国前,青岛地区多数药店收购药材,除留足本店门市销售外,多余部分与省内外药商进行交流。1929年春和堂药店获悉省外桔梗紧俏,以每公斤银元壹角挂牌收购。消息传开,农民纷纷采挖。是年,收购桔梗10余万公斤,转手倾销,获利颇多。青岛胶东药房、长春堂、生生堂、保和堂等药店均系药材收购大户。收购方式主要是派人到产地收购、经纪人代购、药农登门出售。
  建国后,1950~1954年,青岛市对中药材的产销经营尚未统一领导与管理,只有土产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经营部分大宗药材。此时期的药材收购,私营药店仍起主要作用。1955年3月,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各地相继成立了省、地(市)、县药材公司后,对中药材商品实行分级管理,加强了对中药材生产收购的领导,逐步扩大国营药材商业在农村的药材收购市场,实现了药材生产全部由药材公司统一收购。
  1955~1957年,青岛地区家种药材很少。此时期,收购的主要是野生药材。其中,1957年收购135种,收购量为26.4万公斤。1958~1960年,盲目追求“大计划、高速度”,药材收购急剧增长。药材收购量1958年为93.8万公斤、1959年150万公斤、1960年417万公斤。3年收购总值高达443.6万元。收购的药材,虽然大部分适销,但也造成部分药材报废。1958年,青岛药材站错误地预测生猪发展对阳起石的需要,在胶南县收购阳起石190万公斤,而青岛年销量只几十公斤。即墨县药材公司收购朴硝296440公斤,年销量5000公斤。还收购了带毛的茅根183035公斤,苍耳子杆19152公斤。上述品种有的非药材,有的露天存放霉烂变质,作烧柴和垃圾处理掉。
  1961~1962年,药材种植中,粮药矛盾突出。1961年,国家开始对主要紧缺药材收购实行奖售粮食、棉布、化肥等物资。同时,商业开展“三清”(清理资金、清理库存、清理在途商品)工作,纠正浮夸风,制止了盲目采购。1961年,收购值降至21.5万元。1962年略有上升,增至30万元。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这3年,药材收购值分别为37.8万元、28万元、32.9万元。1963年,调整计划,停止了桔梗、远志、玉竹、茜草、地骨皮、苍术、海螵蛸等品种的收购。是年,野生药材只收购30种5万余公斤。1964年,凡是国家安排种植的和供不应求的药材,在保证质量、不影响药源的前提下,积极收购,有金银花、全蝎等24种;供应基本平衡的有玄参等14种,按计划收购;供应有余的有桔梗、黄芩等13种,择优安排,定点控制收购。全年收购药材17.9公斤。1965年,药材收购达到164种,63万公斤。1966~1967年,为保障供给,提出适当增加储备,商业库存结构有所改善。1966年和1967年,药材收购值分别增至74.2万元和136万元,药材收购走出了低谷。
  1968~1972年,药材收购比较稳定,年平均收购值80万元。1973年,家种药材丰收,药材收购值达到124.5万元。1974~1975年,药材收购值均保持100万元以上,生产收购正常。1976年,“左”的思潮抬头,药材收购要求高速度。是年,药材收购增到253万公斤,收购值达到148.5万元。1977年,又增至305万公斤,收购值为238.2万元。由于连续两年收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一些新的商品积压。1978年,药材收购值达到259.7万元。1979~1980年,为调整库存结构,药材收购值分别减至184.3万元和167.3万元。
  1981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除金银花、木瓜等大宗品种仍由专业队承包种植外,多数品种实行“一村二户”,即重点村、专业户、重点户种药。是年,药材收购值为182.5万元。翌年,药材收购值增至248.6万元。1983年,农产品放开搞活,中药材价格基本全面放开,药材收购值突破404.7万元。1984年收购值为393.1万元。1985年,国家进一步放宽了中药材购销政策,除保护自然资源——甘草、麝香、杜仲、厚朴4个品种外,其余一律放开,自由购销。1985~1987年,药材收购按以销定进原则组织进货。


  注:市区指:青岛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下同)。六县(市)指:即墨、崂山、胶南、平度、莱西县、胶州市(下同)。
  收购渠道 1956年,青岛各县药材公司建立后,实行药材统一收购。由于中药材分布面广,季节性强,除药材公司自己收购外,主要委托基层供销社代购。各县代购点多少不一,即墨县1973年为194个,1978年为450个。崂山县最多的年份为140个。1972年,青岛药材站于中山路12号设药材收购部,收购市区的零星药材,如鲍鱼壳、乌贼骨、龟板、鳖甲、鸡内金、橘子皮等,另外还收购绿化城市种药和外地流人市区的药材。
  中成药商品,建国初,全部由私营药店自产自销。1956年,青岛药材站对永乐堂国药加工组实行来料加工定货。1959年,对青岛中成药工业实行计划安排生产,统购包销。1986年,商业实行择优选购,收购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
  系统内调入 建国后,青岛地区县级药材公司相继建立,形成了药材系统。随着地产品的统购包销,系统内调人成为青岛药材商业进货的主要来源。1955~1987年,药材类系统内调人金额为19230万元,占药材类总购进的78.1%;中成药类系统内调人金额为15935万元,占中成药总购进的55.4%。
  进口 1899~1939年,青岛药材进口累计1557157海关两,品种有砂仁、丁香、乳香、没药、沉香、木香、犀角、血竭、豆莞、西洋参等。其中,大宗进口有砂仁1125吨、价值867720海关两。这些药材主要来自越南、缅甸、印度、新加坡、香港、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建国后,1955年起,进口药材统一由中国药材公司管理,集中进口,统一分配,并允许部分省市以地方外汇进口当地急需的药材,以弥补中央外汇进口的不足。1955年,中国药材公司委托上海、天津、广州、青岛为全国四大药材进口口岸。青岛分工进口荜拨、木香、儿茶、马钱子、番泻叶等品种。1956年以后转为地方外汇进口。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拨给专用外汇,由山东省药材公司提出计划,委托山东省土产进出口公司组织进口。指定青岛药材站接受进口,按山东省药材公司分配计划,向全省二级站调拨。进口品种有麝香、牛黄、砂仁、儿茶、豆莞、犀角、广角、羚羊角、朝鲜参、西洋参、乳香、没药、血竭、沉香、木香、公丁香、胖大海、番红花、白胡椒、马钱子、番泻叶、珍珠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