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九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机构设置


  青岛建置初,没有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中华商务工局管理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后又设工艺局,管理木器业、花边刺绣业、草辫网扣业等的生产和产品出口业务,以官办手工业作坊为主。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青岛市总商会管理全市的手工业工厂、作坊及官办商业店铺。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手工业归口工商实业局管理。另外,还有一些在市政当局直接控制下的民间组织——同业公会或有关行业组成的“行会”参与管理。1929年,南京国民Gov公布《工商同业公会法》,所有工商同业组织都改成同业公会。这种行业组织一直延续到青岛解放。40年代末,青岛市建立了合作事业指导室,具体负责青岛市的手工业合作事宜。
  青岛解放后,同业公会成为新组建的工商联合会领导下的专业性组织,经过民主改革,消除了封建残余,对推动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初级阶段改造,起过积极的作用。
  1952年,青岛市人民Gov设立合作事业管理局,统管全市的各类手工业合作社、组的事宜。1953年,为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1955年3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成立,接替了青岛市合作事业管理局的工作,与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合署办公,实行政社合一,共同管理青岛市的手工业合作组织及个体手工业户。1960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精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和青岛市轻工业局合并,称青岛市轻工业局。1961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轻工业局与原手工业管理局分开,手工业管理局改称青岛市公社工业局,主管全市的手工业。1962年3月,青岛市公社工业局又改称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1966年9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改称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管辖公私合营、集体和部分国营工业企业。1969年2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二轻工业局建置,所辖企业分别划归其他工业部门或归区级管理。1970年3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并报请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青岛市二轻工业局建置,原管理的二轻工业企业归建。1985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改称青岛市二轻集体工业联社,与青岛市二轻工业局合署办公。


第九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机构设置

青岛市二轻工业局机构设置情况表
1.jpg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管理范围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之前,手工业管理部门主要管理28个工业行业。合作化后,生产组织形式和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此时的手工业管理部门主要管理手工业合作组织和个体手工业户。其中,手工业合作组织有198个,个体手工业户2 216个。1961年9月,《手工业三十五条》公布后,青岛市对工业企业实行按行业管理,手工业管理局对手工业合作组织进行整顿、调整,将属于其他部门管理的行业调整划出。手工业管理部门主要管理:工艺美术、木器家具、文体用品、皮革及其制品、服装鞋帽、日用五金等12个行业。60年代中期,增加塑料制品行业。同时,按行业管理扩大到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1966年,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下属专业公司11个,直属厂1个。1979年后,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出现了中外合资、合作的工业企业,使二轻工业的管理扩大到既管理集体所有制企业、国营企业,又管理中外合资、合作的工业企业。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三节 管理职责


  青岛市对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管理,主要体现为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由手工业管理局(二轻局)和手工业(二轻工业)联社执行其管理职责。
  行政管理机构职责 青岛解放前,手工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是:制订手工业发展计划、组织的登记与考核、调查统计、生产所需资金的筹划、组织机构和生产设施的指导与监督、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
  青岛解放后,50年代手工业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办手工业合作社,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完成手工业由个体所有转变到集体所有的初级阶段改造;推动建立各级手工业行政管理机构和手工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组织和开拓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供应渠道,组织来料加工和商业购销及生产企业的自产自销业务;组织手工业的生产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组织推动手工业的劳动竞赛、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合作社章程整顿合作组织,巩固、发展手工业集体经济;组织调查研究和统计。60年代后,手工业(二轻工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其产品由国内市场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其管理体系由按所有制管理逐步转为按行业管理。至70年代末,手工业(二轻工业)管理部门主要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制订和实施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与商业、外贸、物资等部门平衡产供销关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经济技术标准;组织物资分配、调拨、自筹原材料、废次材加工改型,建立原料供应渠道;组织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劳动竞赛;组织有关集体工业改革的调查和二轻工业企业生产发展情况的统计。80年代,青岛市二轻工业管理部门主要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依据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拟定集体经济的生产措施、规章及实施细则,研究确定青岛市二轻工业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编制各项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点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组织开展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人才开发和智力开发;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交流与推广,组织新的经济实体,安置社会待业人员;领导企业的整顿和改革等。
  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职责 1953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该社是手工业合作组织的领导机构和业务指导机关。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党和Gov的政策、法令以及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和山东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的决议、指示,制定适合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情况的规划,并监督各社落实;指导各社的初级阶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提高社员的政治素质;领导和督促各社遵守合作社章程,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指导各社编制各项计划、规划和统计工作,与有关部门平衡产销关系;指导和监督各社制定合理定额,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指导和推动各社提高技艺,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指导各社做好产、供、销工作;指导各社实行经济核算,防止浪费,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非法行为;帮助各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指导各社开展好文化教育、劳动保险、劳动保护等工作;指导和帮助各社做好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管理及培训。
  1985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改称青岛市二轻集体工业联社,仍与青岛市二轻局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是:领导所属工业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令,贯彻和执行党和Gov的方针、政策;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编制青岛市二轻集体工业的各项计划和规划;协调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疏通和开拓供销渠道,帮助企业搞好市场调查,提供信息,组织好企业的产、供、销工作;组织开展国内外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发展传统技艺,引导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技术设备改造、开发新产品;指导和帮助企业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加强环境和劳动保护;帮助企业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制定合理的工资、奖金发放制度,搞好集体福利事业和福利基金统筹;组织好人才开发和交流,为所属企业培训管理技术人员;指导企业搞好调整、整顿和改革,兴办新的集体企业,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生产联合、经营联合,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指导企业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职工政治素质;调查研究有关集体经济的政策性问题,维护集体经济自主权,保护其合法权益。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青岛市的手工业(二轻工业)在青岛解放后经历了五次较大的变革,形成了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内容的三种管理体制。为了保证手工业的健康发展,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对企业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整顿。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青岛市的手工业(二轻工业),在不同的时期,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三种不同内容和特点的管理体制。
  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体制 1949~1957年,青岛市的手工业经历了典型试办、全面发展和合作化高潮三个阶段。到1957年,青岛市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合作化,完成了从个体私有制到合作化集体所有制的根本转变和改造。形成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供销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三种主要组织形式。这些社(组),坚持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原则。
  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 青岛市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手工业合作化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小组民主选举正、副组长,大一些的小组,还可民主选举3~5名成员组成组务委员会,负责联系加工业务,制订生产计划和产品验收、交货、财务等办法、制度。领导供销生产小组,过渡到供销生产合作社或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 青岛市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一般由15~30个手工业者自愿结合组成,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他们的工作是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供销生产合作社是以社会户为生产基本单位,工具归社员个人所有,收益为社员自负盈亏。理事会负责组织供应生产原料和产品推销,帮助指导社员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逐步增加社员收入,壮大集体力量,为过渡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创造条件。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最高形式,其全部资产归社员集体所有,实行集中生产经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生产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负责生产经营业务的组织领导,理事会下设各职能科、室,具体负责生产计划的制订、供销、财务、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凡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需缴纳入社费和入社股金。社员有入、退社的自由,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享受本社的各种福利待遇,有参加生产、遵守章程、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服从工作分配、遵守劳动纪律等义务。1955年后,在手工业(二轻工业)生产合作社中,开始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政双重领导制度。
  计划管理、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的管理体制 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合作化后,多数合作社实行入股分红,自主经营,计件工资制。1958年,多数合作社升为合作工厂,成为大集体所有制,取消入股分红,实行固定工资制。工厂的经营由企业主管部门统负盈亏,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实行党委(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1年下半年,贯彻《手工业三十五条》升级为大集体的合作工厂,经过整顿,多数又调整回到自负盈亏的手工业合作社,只有少部分产品对路、经营较好的企业保留大集体所有制性质。1965年,打破所有制界限,实行按行业管理,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由青岛市手工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企业内部实行厂部、车间、班(组)组织制。1958~1978年,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管理机构,虽历经多次撤、并,但管理部门对集体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计划管理、统一核算、统负盈亏为主。
  民主管理与计划管理相结合,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管理体制 1979年后,青岛市二轻集体企业,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计划管理的统一核算、统负盈亏为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企业领导为厂长负责制和厂长目标责任制;改企业干部由主管部门派任制为部分企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改分配制度由级别工资加奖金为浮动工资制;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改为商业部门选购和企业自销。经过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创造了宽松的内部、外部环境和快速发展的条件。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第二节 企业整顿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是在经历了多次整顿和调整之后,逐步完善起来的。青岛解放后到1985年,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较大的整顿有四次。
  手工业实现合作化后的整顿 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青岛市手工业组成197个社(组)。由于经验不足,时间短,有些社过于庞大,行业过多,不便于组织生产和管理。同时,手工业修理网点撤并过多,搞集中生产,使手工业失去了灵活经营、方便群众的特点。1957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部门根据中央、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有关指示精神,对手工业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对不利于生产经营的综合社、联合社,实行按行业分类,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社(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生产独特名牌产品、工艺美术品和家庭劳力不便安排的手工业者,允许在合作组织的领导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合作社内部,实行民主管理。这次整顿,对青岛市手工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手工业合作组织升级后的调整整顿 1958年“大跃进”中,不顾手工业的特点和客观条件,追求“一大二公”,合作社升级为合作工厂,成为大集体所有制。实行统一核算、统负盈亏,使手工业失去了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和方便群众的特点,造成小商品的紧缺。青岛市根据195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指示》(即手工业十八条)和1961年公布的《手工业三十五条》指示精神,对升级为大集体的合作工厂,进行了组织整顿和所有制的调整。将不利于调动工人积极性、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群众生活而盲目升级的,恢复到原来的手工业合作社(组),仍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恢复了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生产责任制、产品检验制和定额管理制,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实行不同的工资。这次整顿,为手工业由按所有制管理向按行业管理准备了条件。
  “文化大革命”后的恢复性整顿 “文化大革命”中,青岛市二轻工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遭到严重破坏,企业管理体系被搞乱,生产大幅度滑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对二轻集体企业进行了恢复性的整顿。这次整顿主要是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抓领导班子、职工队伍、责任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使企业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懂业务、会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的领导核心;使职工达到觉悟高、技术好、基本功扎实、严守责任制、爱厂敬业、遵纪守法;使企业能够严格执行党委(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落实政治、经济、技术民主制,实现生产、技术、设备、物资、财务管理责任制。班(组)管理,要五到班组,五定到人。即生产任务、消耗定额、成本考核、经济制度、具体措施落实到班(组);产量、质量、消耗、费用、文明生产固定到人。这次整顿,使二轻工业各级领导班子普遍有所加强,职工素质有所提高,管理制度有所完善,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提高性整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使青岛市的二轻工业适应新的形势,青岛市对二轻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为使整顿工作落到实处,青岛市二轻局成立了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局属各企业、公司同时成立企业整顿领导小组。这次整顿的主要内容是:领导班子、职工队伍、管理制度、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及政治思想工作等。结合整顿,在企业中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企业的发展。青岛市二轻局所属95个生产企业,95%以上达到上级提出的整顿标准。这次整顿,落实了集体经济政策,二轻集体经济的传统得到发扬,为二轻工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三章 计划管理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生产计划的管理,随着手工业、二轻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国家计划、山东省计划、青岛市计划、局属专业公司和直属厂计划及生产企业计划五级管理的格局。从自产自销或加工定货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各种不同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对手工业、二轻工业的发展不同程度地起到了推动作用。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 1955年前,青岛市手工业生产计划管理,分别由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和青岛市供销合作社管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的计划,由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分管,手工业个体生产组织的计划,由青岛市供销合作社分管。1955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成立,设生产计划科,统一管理全市的手工业生产计划。1966年9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改称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设立计划科,管理二轻系统的生产计划。1980年,计划科改为计划处,同时,局属各工业公司和直属厂,均设立生产计划科,上下协调,管理二轻工业的生产计划安排。
  统一计划 分级管理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生产计划,一般采取两上两下的方法进行编制和下达执行。即先由局属各专业公司、直属厂的计划管理部门向市手工业局、二轻局提报计划建议。经手工业局、二轻局综合后,报青岛市计划委员会,由市计划委员会牵头,召集商业、外贸、物资等部门进行衔接平衡,编制出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年度生产计划(草案),上报山东省手工业局、二轻厅,同时下发局属各专业公司、直属厂征求意见。待各方意见返回,经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和山东省手工业局、二轻厅对原计划(草案)修改调整后正式下达,再由青岛市手工业局、二轻局下达到局属各专业公司、直属厂执行。
  1956年,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以后,生产计划管理逐步形成了国家计划、山东省计划、青岛市计划(包括局计划)专业公司计划、基层企业计划五级管理格局。国家计划产品是大宗外贸产品以及需要全国统一调拨和配套生产的轻工产品,其原料由国家平衡分配,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销售;山东省计划产品,其生产原料由山东省平衡分配,产品由山东省商业部门和外贸部门购销;青岛市计划产品是地产地销的主要产品,由青岛市、内外贸部门调拨购销,其生产所需原料,由青岛市商业、内外贸有关部门和青岛市二轻供销公司调拨供应;各专业公司和基层生产企业计划产品,包括上级下达的计划产品和他们自行承揽的带料生产加工产品自行解决原料,自产自销。
  计划执行情况检查 青岛市对手工业、二轻工业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主要是通过定期统计、生产调度、专题调查来进行。青岛解放初期,因生产分散,管理机构不健全,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生产统计工作不够规范,情况检查难以落实。1954年开始,各公司和生产企业逐步建立起月、季、年度统计制度,每年编制统计年、季、月报,编写年、季、月度计划执行情况及与可比省、市手工业、二轻工业对比分析资料;月、季统计主要是实际完成的产值、产量、出口产品交货值、技术经济指标等。同时,每月召开生产调度会,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形成文字材料保存。青岛市手工业局、二轻局的统计工作,从1954年开始,经过多年积累,到1985年更加完善。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二节 综合平衡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主要是生产能力与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的平衡。
  生产与产品销售的平衡 1956年以前,青岛市手工业产品绝大部分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加工定货,或由其包购、包销,自销产品很少。1956年后,一般是在青岛市计委的统一领导组织下,商业部门和外贸有关部门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向手工业、二轻部门提出收购计划,由企业依据计划,组织生产,一般不存在产销矛盾。随着手工业、二轻工业的发展,其工业行业增多,产品的品种和花色日益繁多,国营商业和供销部门已不能完全包销产品,只能选购,或受委托代销。在此情况下,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系统各生产企业,普遍建立了产品展销门市部,开始产品自销。“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料供应紧张,生产滑坡,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又回到了“企业生产、商业包销”的老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二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计划中,开始增列工业企业自销产品的产量。1980年,青岛市二轻工业产品市场供应缓和,开始按照商业和供销部门的需要实行以销定产。1981年,商品流通领域实行改革,由包购包销,改为计划收购、选购,收购幅度大减。收购的产品,主要是带料加工产品和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产品。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出口产品,由外贸部门收购制改为代理制,外贸部门不再提具体计划,只安排出口收购值计划指标,商业部门也只保留铁丝、圆钉两种产品的收购调拨计划,其产品主要由二轻局所属的专业生产厂、专业公司和直属生产企业主动与青岛市的商贸部门衔接交货。
  生产与物资供应的平衡 青岛市手工业合作化之前,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和其他物资,由生产经营者自行解决。合作化时期,合作组织生产所需的物资和原材料,一是按照国家有关物资供应管理规定,向国家申请调拨供应;二是到市场自行采购;三是争取承揽为商贸部门及其他工业带料加工;四是加工换料。1958年,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全系统合作化后,多数合作社升级为合作工厂,生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所需物资和原材料,按产品计划和指标,统一分配调拨。手工业所需统配物资,按着企业隶属关系,纳入地方物资申请和分配计划,由青岛市计委统一申请和分配。1965年,青岛市手工业的物资供应出现多样化,国家按计划分配的占1/3,其余部分有其他工业部门的来料加工、协作配套;有商业和计划归口部门的分配供应;有来自调拨的物资原料和废旧材料的改型利用等。同年,各级二轻工业部门设立了上下对口的供销机构,在原材料供应上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资金、统一进货、分别经营、各负其责的物资供应体制。1966年,根据国家计委计商字0123号文件规定,商业部管理和供料的五金、交电计划产品,由青岛市商业局直接向山东省商业厅、国家计委、商业部申报产品生产和原材料供应计划,然后,按商业部和山东省商业厅下达的计划,按排生产,并由青岛市五金、交电、化工批发站组织原材料供应。1970~1985年,二轻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有6种形式:一是直供。谁下达生产计划,由谁负责将原材料直接供应到生产企业;二是代供。凡是列入国家和山东省计划生产所需原料,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由二轻供销公司按大额直供到厂,小额经局属专业公司按产品分配计划分配供应;三是切块供应。山东省计委、青岛市计委切块下达给二轻工业的生产材料及物资,由二轻供销公司和物资部门,按生产所需切块分配;四是商业部门带料加工。由商业部门按照二轻部门安排的加工任务,组织分配和供应;五是外贸部门的带料加工。1973年前,主要有青岛市计委分配指标,二轻局组织材料供应,之后,以1973年的供应量为标准,超出部分由外贸部门供应;六是其他工业部门带料加工,原材料由产品收购部门按二轻计划安排直接供应加工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岛市二轻工业所需物资,由国家统拨分配,逐步发展到由生产企业自筹自购,为企业生产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开拓了物资原材料来源的新渠道。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青岛解放至1966年,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的生产由外贸部门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出口供货建议计划,在青岛市计委等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进行计划衔接、平衡与落实。经青岛市手工业管理部门,将生产、原材料供应计划一并下达给有关专业公司和生产企业。出口产品,多数为带料加工,自筹原材料的产品很少。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的生产管理,由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生产计划科负责。
  1966年二轻局成立后,二轻工业出口产品生产贷款和短期外汇贷款,由青岛市二轻局财务基建科负责管理。1979年,青岛市二轻局成立进出口科,主要负责出口产品专项贷款和短期外汇贷款、留成外汇管理和使用、技术引进项目的申请和批复以及对外洽谈与考察、直接利用外资项目的洽谈及管理、出国人员的审查与外事接待等项工作。出口产品生产安排仍由计划科负责。1984年,进出口科改称开发办公室,其职责未变。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一节 外贸产品


  青岛建置之初,就有花边、草辫等出口产品的生产,其工艺美术品在20世纪初,就已畅销国际市场。
  青岛解放后的50年代中期,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的种类、数量逐步增多,主要有刺绣、花边、发制品、地毯等工艺制品。由于产品多为个体与手工业合作社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产量不大。1956年,出口产品增加了皮鞋、鞋钉、台布、服装、乒乓球拍、缝衣针等产品。1957年,出口产品纳入国家计划。1960年,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达2435万元,其产品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和泰国、新加坡、联邦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苏联及其他东欧各国。1965年,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达4293万元,比1960年增长0.77倍。其中,工艺美术制品、服装、皮鞋、工具五金制品发展较快。1966年,出口交货值为4961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二轻工业出口产品的生产受到冲击,出现了徘徊不前的状况。经广大职工努力,出口产品增加了冰糕棒、桐木拼板、塑料制品等品种,开拓了马来西亚、西班牙、法国、科威特等新的国际市场。
  1972年,国家恢复出口产品生产专项贷款和短期外汇贷款,并允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青岛市二轻工业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加强了出口产品的生产,并开辟了美国市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二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出口交货值已达11343万元,其出口产品增加了皮革箱、机绣花边、特艺品、玩具等,产品发展到50多种,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萎缩的影响,青岛市二轻工业出口产品下降。1982年,出口产品交货值只有10752万元,比1980年减少了1864万元。1983年下半年,随着国际市场形势的好转,出口产品的生产开始逐步好转。1985年,出口交货值为11010万元。年出口交货值达百万元以上的有:地毯、服装、草制品、圆钉、铁丝、皮革制品、工艺美术制品等产品;年创汇额超过500万美元的有青岛地毯厂、青岛制钉厂等生产企业。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一节 外贸产品

青岛市二轻工业出口产品一览表
1.jpg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一节 外贸产品

青岛市二轻工业主要出口产品一览表
1.jpg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二节 设备引进


  1963年,青岛刺绣厂引进意大利万能绣花机40台,是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最早引进国外设备的企业。1979~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先后从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瑞士、英国、丹麦、西班牙、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112台(套)。计划总投资额为14142.89万元?,外汇3183.37万美元;实际完成投资额13949.99万?元,外汇额3032.66万美元。引进生产线19条,生产设备986台(套)。技术水平达到国际70年代水平的47项,80年代水平的61项。其中,5项填补国内空白,17项填补山东省空白。1985年,年产值71546万元,创利税12176万元。这些设备分布在青岛市二轻工业的塑料、工艺美术、服装、皮革、家电、五金、家具等生产企业,为出口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青岛市二轻工业技术设备的引进,70年代以单机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以引进关键设备和成套生产线为主,并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和样机。1984年后,重点转向对引进设备的吸收、创新和对设备的国产化配套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