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市总工会机关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中共胶东区委抽调干部,组成山东省职工联合总会驻青办事处。于6月2日随军入城,作为市级工会的领导机关开展工作。6月8日,以山东省职工联合总会驻青办事处的名义,召开了青岛市第一次职工代表座谈会,讨论通过了成立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筹备委员会的事项,并推选出筹备委员会委员75人(入城干部35人、工人37人、职员3人),常委19人。6月16日,筹委会举行首次会议,选举产生常委会,由中共青岛市委书记薛尚实任主任,滕景禄任副主任,徐伯玉任秘书长。设1处6部:秘书处、组织部、文教部、劳保部、生产工资部、女工部、青工部。除青工部外,其他处、部均设科。机关编制为81人。办公地址在广西路24号。8月上旬全市公营企业普遍开展了建立工会组织和发展会员的工作。10月,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筹备委员会改称为青岛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到1950年1月,在全市12万职工中已发展会员?86 0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70%强。1950年2月27日至3月2日,青岛市召开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青岛市总工会。市总工会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组织部、文教部、生产工资部、劳保部、女工部、青工部和秘书处。除青工部外,各部、处、室均设科。1951年5月市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后,市总工会机关部门设置作了部分调整,保留办公室、组织、文教、生产工资、劳保、女工等1室5部,撤销秘书处和青工部,设立财务处。
自1953年10月,青岛市总工会改称为青岛市工会联合会。保留原办公室、财务处、组织、劳保、生产、女工等1室1处4部,改文教部为宣传部,增设私营企业部。1954年财务处改为财务部。同年秋,设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青岛劳动保险事业管理处(归全总领导,1960年人员配备列入市总工会编制)。机关编制定员为126人。1955年6月,经市委批准,劳保部划分为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两个部。私营企业部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初级阶段改造完成后,即行撤销。
1958年5月,市工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后,机关撤销秘书长编制。部门设置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生产部、劳保部、女工部、文教部、财务部、财贸部等1室9部。1959年,市工会机关部门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由原1室9部调整为1室4部,即办公室、生产部、组织部,撤销女工、文教、财贸3部,宣传和教育两部合并为宣教部,改劳保部为生活女工部,财务部并于办公室改为财务科。1960年4月青岛市工会联合会复称为青岛市总工会,其内部机构设置未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1月26日,由22个群众“造反”组织联合在汇泉广场召开大会,成立“青岛市革命职工造反工会委员会”,宣布夺取总工会权力。至此,青岛市总工会停止活动。同年4月19日,经“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同意,在“青岛市革命职工造反工会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革命职工总司令部”。1969年11月13日,市革委宣布撤销“工总司”,建立了由26人组成的青岛市工代会筹备委员会。1970年5月召开青岛市首届革命工人代表大会,成立青岛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工代会)。工代会设办公室、组织组、宣传组、教育组、生产组和生活女工组。1973年工会组织得到恢复和整顿。同年4月青岛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改为青岛市总工会。改称后的青岛市总工会内部机构设置由原1室5组改设为1室5部,撤销教育组,设立劳保部。即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劳保部和生活女工部。1979年1月增设教育部,6月,设青岛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办公室,列为事业编制,11月,恢复疗养事业管理处,1982年11月增设工运史办公室。
1985年2月,市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后,机关设办公室、政工处、宣传部、教育部、文体部、生产保护部、组织民主管理部、生活女工部、财务部、技协办公室、工运史办公室和疗养事业管理处。1986年底增设信访处。1987年3月增设纪检组、老干部处和行政处。同年8月,技协办公室改为单列处级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989年6月,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并为宣教部,同时设立调研室。编制定员为80人。
解放以来,市总工会还先后投资兴建了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1989年1月列市直单位),青岛市工人文化宫,青岛湛山疗养院,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另外还有市总工会干部学校,市总工会第二工人文化宫,市总工会第一、二、三职工学校,市南、台东、四方、沧口4个地区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