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13:社团志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概 述



  青岛早期的社会团体,是随着商务活动发展起来的。1891年,清Gov在胶澳设防,青岛口商民增多。1896年,各种商铺达61家。众商人在天后宫成立公所,为青岛最早的社会团体。 
<br>  1897年德国侵占胶澳,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德日当局为了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先后建港筑路、设厂办电,商贸日盛,人口激增。1906年,广东商人首先自立广东会馆。1907年,苏浙皖赣、山东直隶商人分别成立三江会馆与齐燕会馆等。三大会馆,成为青岛早期最有影响的第一批地域性团体。1910年,青岛商务总会按照全国统一的组织章程建立,自此青岛有了新式社会团体。
  德国侵占之初,德国传教士开始来青岛传教,设立礼拜堂。1908年成立青岛基督教青年会,为青岛最早的宗教性团体。1914年,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成立,为青岛最早的救护救济性团体。日本侵占青岛后,对中国人的结社活动限制很严,社团活动甚少开展。
  1922年12月北洋Gov收回青岛。民族经济复苏,数年间社会团体增至百余。随着青岛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无产者开始结社,维护本身利益,继而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进行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但有产者社团仍居多数。三大会馆衍生为即墨、平度、黄县、莱阳、宁波、两湖等省内外18个旅青同乡会。青岛总商会(原青岛商务总会,1916年改名)衍生为出口业、行栈、房业、煤炭业等13个同业公会。其他如教育会、记者联欢会、气象学会、万国体育会、中华武术会、国际俱乐部、市民公会、国民会议促成会、国货促进会等职业性、学术性、慈善性、游乐性团体也纷纷成立。
  1923年初,四方工厂工人自发成立圣诞会等工人团体。Our Party人相继来青岛开展工作。圣诞会在Our Party人帮助下,修改章程,开门办会,开始从旧式工人组织向现代工会转变,多次发动罢工斗争。同年12月,青岛职业学校学生自治会与青岛新学生社成立,为青岛最早的学生团体。1925年1月,青岛电话局妇女进德会成立,为青岛最早的妇女团体。同年2月,四方工厂工会宣布公开成立,这是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成立的青岛市第一个工人社会团体。
  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科技社会团体有所发展,较有影响的中国工程师学会青岛分会、中国自然科学社青岛分社分别在1931年、1936年成立。工、青、妇团体受压制。市政当局执行国民党反共清党政策,Our Party组织赤色工会连遭当局与官办工会破坏。官办工会先由国民党改组派控制,后被国民党CC派取代。共青团领导的青岛反帝大同盟、青岛大学学生自治会、青岛大学反日救国会、青岛学生联合会等,发动过1931年12月的青大学生“赴京请愿”和“反开除,驱逐校长杨振声”的斗争。1936年成立的青岛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宣传,抗战爆发后,到崂山建立了人民游击队。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伪当局除改组、利用商会等几个社团外,还成立了新民会以及青少年团、妇人会、工业联盟、劳工协会、宗教联盟、文艺协会、体育协进社、华侨协会、兴晔社等团体。中国Our Party领导的大众解放抗日先锋纵队、抗战先锋队等青年团体,在市内秘密进行抗日活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青岛集会结社出现活跃局面。其中同乡会、同业公会、产业工会、同学会数量最多。此外,自由职业、文化学术、宗教慈善等各种团体也相继成立,背景十分复杂。市政当局继续执行国民党反共反人民政策,使Our Party领导的社团在市内不能公开活动。    
  1945年12月,在解放区即墨县团埠庄召开青岛市职工代表大会,成立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同月,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青岛市教员学生联谊会成立。1947年3月,山东大学学生自治会成立。1949年5月,青岛解放前夕,山东省职工联合总会、山东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山东省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解放区分别成立驻青办事处,准备随人民解放军入城。市内社团急剧变化,大多数社团因其负责人南逃而瓦解或停止活动,少数社团在中共党员带领下,为保护国家财产和维持社会秩序做了一些工作。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全市社会团体从此发生根本变化,各界人士迅速组建新社团,成为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山东省工、青、妇驻青办事处均随人民解放军入城办公。6月5日,华东学联驻青办事处成立。6月8日,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市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市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工作筹备委员会也相继成立。9月、12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员会、青岛市学生联合会分别成立。1950年2月、5月,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相继成立。1953年5月,市民主青年联合会成立。全市工人、青年、妇女三大群众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1949年10月,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成立。分支机构遍于党、政、军、工、农、学、商及街道,是当时全市会员最多的社会团体。
  1951年1月,相继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青岛分会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青岛分会。50年代,还先后成立青岛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青岛市自然科学者专门学会联合会、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各运动协会以及天主教、基督教革新爱国运动委员会等社会团体。
  1952年6月,成立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各人民团体在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对所属成员进行组织、教育,维护其合法权益,带领各界群众参加各项政治活动,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和参加初级阶段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社团受到严重干扰和冲击,活动停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界组团结社的热情空前高涨。除市总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工商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外,到1990年,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222个,其中80年代新成立的151个,学术性、技术性团体最多,有138个。各社团在新形势下组织其成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与和推进青岛市的改革、开放,独立自主地开展各自的业务工作,成为党和Gov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青岛工人阶级的来源,首先是青岛当地被剥夺生计的渔民和农民,其次是青岛口失业的民夫、苦力、商铺工徒,再次为附近州县及胶济铁路沿线与黄河两岸来青岛谋生的泥瓦匠、手艺人和大量的穷人灾民,还有少数来自上海、宁波、烟台、天津等码头、工厂的技术工人。随着生产与经济的发展,青岛工人队伍逐渐成长壮大。1914年,人数达到15 000人左右(产业工人约三分之一)。1922年,增至40 000人(内产业工人20 000人)。30年代增至70 000人,40年代增至80 000人,产业工人均超过半数。1949年解放前夕,全市在业与失业工人总计近200 000人。
  青岛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深重压迫,处于奴隶般的地位,没有丝毫政治权利,工资低,工时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为了自身的生存并争取民族与阶级的解放,他们与外国侵略者、统治者和剥削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自觉的与不自觉的、集体的与分散的、政治的与经济的。到新中国诞生,战斗历程长达半个世纪。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五四”运动前后,青岛工人为争取本身生存和发展,自发结成小团体,如按地域组成胶州、即墨、莱阳、日照、掖县等各帮。其后又相继产生以职业为特点的行会组织,如木工鲁班会、铁匠老君会、漆工葛仙翁会、青工艺徒养成所同学会以及后来以铁路工人为主组成的圣诞会等,这些群体各拉一帮,结成一伙,相互共济,维护同帮同行利益。
  1923年,中共党员王荷波、邓恩铭、王尽美、王振翼等先后到青建立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1924年夏,中国Our Party青岛组创建后,对工人中的帮会组织进行教育和改造,邓恩铭还亲自担任四方机厂圣诞会秘书,使工人帮会组织迅速向新式工会转变。1924年9月圣诞会被封闭后又秘密组建四方机厂工会。1925年1月,青岛电话局妇女进德会(工会)成立。同年2月,四方机厂工会、胶济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随后,青岛日商各大纱厂工会、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水道局工人俱乐部、四方工人联合会、青岛印刷工人联合会、青岛理发业工会、四方纱厂工会女子执行委员会等相继成立。
  1930年12月,以青岛为中心区域先后成立青岛市工人联合会、青岛7大纱厂联合会、胶济铁路工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青岛市委成立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这些工会组织,虽成立年代不一,有的时间短暂,但在中国Our Party的领导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圣诞会


   1923年1月,胶济铁路四方工厂工人中原有的行会小组织鲁班会、老君会、葛仙翁会联合成立“圣诞会”,会员数百人,皆为技术工人,推举第四场钳工郭恒祥为会长,张吉祥为副会长,郭学濂、耿华山为评议长,制定会章,以“崇敬祖师、互敬互助、提高工人人格、辅助路务进行”为宗旨,为争取会员自身利益进行斗争,威信日益增长。由于该会不准青年工人和徒工入会,1923年夏,青年徒工李可文、丁子明等另行组织“艺徒养成所同学会”,会员120余人,一厂两会,各行其是。1923年3月,中共领导下的“五路联合会”负责人王荷波来青岛,团结、争取圣诞会,郭恒祥参加了五路联合会。同年冬,中共党员邓恩铭担任圣诞会秘书,圣诞会新订章程,以“互结、互助、互爱、互学”为宗旨,取消对青年工人入会的限制,两会合并,会员增到500余人,在海港码头和胶济铁路沿线车站成立圣诞分会。郭恒祥等加入中国Our Party,圣诞会遂由一个行会组织基本上转变为新式工人组织。
  1924年3月,胶济路局寻找借口,将郭恒祥等4人无理开除,但郭等继续在厂外秘密活动。
  同年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指使胶济路局饬令四方工厂将圣诞会封闭。



四方机厂工会


  圣诞会被取消后,中共青岛地方党团组织负责人邓恩铭等,依靠原圣诞会骨干,总结圣诞会斗争经验和教训,秘密进行新建工会工作。1924年底,加入新工会的已达800余人,占全厂工人的60%。
  1925年2月8日,胶济铁路全线爆发停运事件,四方机厂随之举行全厂大罢工,并取得胜利。2月18日召开全厂工人庆祝胜利大会,在会上宣布正式成立四方机厂工会,丁子明为委员长。



胶济铁路总工会


  1925年四方机厂“二八”罢工胜利后,中共青岛党团组织为扩大胜利成果,在原圣诞会各分会的基础上,以四方机厂工会为核心,2月底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下设青岛、高密、坊子、张店、济南、四方机厂6个分会,推选丁子明为委员长,李俊泽为副委员长,傅书堂为秘书,孙义昌、纪子瑞、于伟功、万锡全、于德光、刘沂治、尹振邦、马相楷、傅友松、伦克忠、韩文玉等为执委。
  “胶总”成立后,对1925年4~7月青岛日商各纱厂举行3次联合大罢工给予大力支援,在“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胶总”首先成立沪青惨案后援会。1925年7月26日山东督办张宗昌到青命令军警封闭并捣毁胶济铁路总工会,委员长丁子明等被捕。


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


  1925年7月6日中共四方支部以胶济铁路总工会、港政局、水道局及各纱厂工会为基础,联合青岛印刷厂工人联合会、青岛理发业工会、电话局工会、四方纱厂工会女子执行委员会以及啤酒厂、祥泰木厂、铃木丝厂等工会,成立“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孙义昌为委员长,伦克忠、丁子明、傅书堂等为委员,发表成立宣言,成为青岛第一个全市性工人联合组织。
  “青岛惨案”发生后,中共四方支部转入秘密活动,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实际成为青岛工人运动的组织领导者。1925年7月26日张宗昌下令将该会与胶济铁路总工会等同时封闭。


胶澳商埠水道局工人俱乐部


  1925年6月25日水道局李村水源地工人、中共党员李德根、张洪礼经过秘密串联李村、白沙河水源地及水道局本部工人,在阎家山村公开成立“胶澳商埠水道局工人俱乐部”,俱乐部章程以“联络感情、实行互助、改良生活、增高地位、增进知识、唤起觉悟、谋全体工人利益”为宗旨。总部设在阎家山,在白沙河水源地和李村水源地设两个分部。俱乐部成立后,实际起着工会组织的作用。1925年12月俱乐部被胶澳商埠局下令封闭。
  1925年底,中共党员鲁伯峻到阎家山以举办工人子弟学校作掩护,开办工人夜校,发展党员,开展工人运动,并成立中共阎家山支部,工人俱乐部又秘密恢复活动。1926年底,阎家山党支部被破坏,工人夜校被封,工人俱乐部也停止活动。


青岛工人联合会


  1930年末,中共青岛市委重建后,致力于群众组织的重建工作。12月31日,与山东工人联合会联合召开青岛市工人代表会议,有15个工厂的30名代表参加,决定成立青岛工人联合会。会上选出7名执行委员,设专职委员长、秘书长各一人,其余均由在业工人分别担任秘书、组织、宣传、青工、妇女、失业、纠察等7个部的会务工作。该会主要任务是指导推进赤色工会工作,与国民党“工整会”开展斗争。
  1931年1月上旬,青岛工人联合会召开工人代表会议,会上选出两名代表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故未能成行。2月18日,与山东工人联合会举办职工运动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分派到附近各县从事工运工作。3~4月间,青岛工人联合会先后编印《为宝来纱厂事件告工人书》、《告市政工友书》、《告青岛纱厂工友书》以及《为纪念“四·一二”告青岛工人书》等传单,向工人散发。揭露厂主和国民党“工整会”勾结、压迫剥削工人的事实,号召工人为争生存而斗争。1931年4月下旬,由于中共山东省及青岛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青岛工人联合会也停止活动。



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


  1945年8月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青岛工商业凋零,工人大批失业,纷纷离市回乡。中共青岛市委和胶东职工联合总会在解放区分别给予救济,并在五龙县、崂山傅家埠、即墨县等地举行失业工人座谈会,前后共有700余人参加,经过学习,有的被派回市内工作。
  中共青岛市委根据当时形势,决定筹建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1945年12月10~13日在即墨县团埠庄召开青岛市职工代表大会,来自市内铁路、码头、钢铁、烟草、橡胶、面粉、印刷、机械、化工、土木建筑、家具木器等各业代表59人,正在参加座谈学习的140名失业工人也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大会通过《青岛工人阶级斗争纲领》与《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组织暂行章程》,选出15名执行委员,王健功,韩英三、余松岩、耿桥、李茂江、艾力、刘翔鸥7人为常委,王健功为主任委员,下设组织、宣传、福利3部,机关驻在解放区。
  市职总成立后,团结全市工人,开展反内战、反失业、反迫害、反物价上涨的斗争。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向胶东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共青岛市委决定精简转移,工会工作并入市委民运组,职工联合总会会务结束。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附录 中国国民党工会组织


1929年4月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为控制工人团体,着手成立
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在此之前,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组派已成立“青岛市工会筹
委会”,1929年3月又接过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整理民众团体”旗号,抢先成立“青岛市工会
整理委员会”,突击发展会员4 000余人。
1929年5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任吴思豫、李翼中、杨兴勤、李郁延、丘元武5人,成立“
青岛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开始党内“清派”活动,宣布解散改组派的市党部。6月25日成
立新的“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以李丹亭、郭家范、殷学渊、杨会鹏、葛子明、王福
勋、甄洪亮等7人为委员,王、李、甄3人为常委。该会设总务、调查、指导、登记4个科,下属
25个工会单位,会员(除码头工人)13 344人。该会成立后有两次改组,先后由张士达、朱继明
任常委。
1930年9月7日,国民党党务指委会决定取消“工整会”,另组“民众训练委员会”,在“民训会
”监督下,各“工会”改头换面重组官办工会,由原49个缩减成16个工会,不设市级工会,“工
整会”宣告结束。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


  1929年4月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为控制工人团体,着手成立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在此之前,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组派已成立“青岛市工会筹委会”,1929年3月又接过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整理民众团体”旗号,抢先成立“青岛市工会整理委员会”,突击发展会员4 000余人。
  1929年5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任吴思豫、李翼中、杨兴勤、李郁延、丘元武5人,成立“青岛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开始党内“清派”活动,宣布解散改组派的市党部。6月25成立新的“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以李丹亭、郭家范、殷学渊、杨会鹏、葛子明、王福勋、甄洪亮等7人为委员,王、李、甄3人为常委。该会设总务、调查、指导、登记4个科,下属25个工会单位,会员(除码头工人)13 344人。该会成立后有两次改组,先后由张士达、朱继明任常委。
  1930年9月7日,国民党党务指委会决定取消“工整会”,另组“民众训练委员会”,在“民训会”监督下,各“工会”改头换面重组官办工会,由原49个缩减成16个工会,不设市级工会,“工整会”宣告结束。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青岛市总工会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后,决定筹组“青岛市总工会”。经国民党青岛
市党部派员活动,先成立自来水厂、电厂、邮务、港务、工务、海员、搬运等工会,作为发起
单位,于1946年5月17日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出席者57人,代表17个会员单位,选出李显斌、郭德珊、孙金柱为常务理事,李显斌为理事长。1947年4月,秦嘉甫为理事长。1949年1月,张云青为理事长。
  “总工会”常设机构是理事、监事两会,理事会下设组织、训练、宣传、福利、总务5科和会计、人事、书记3室及职工福利、劳资纠纷两委员会,后机构有所变动。会址初在中山路72号,后迁至辽宁路157号。1949年5月,该会自行解体。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初期的自发斗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青岛工人先后在德、日两国殖民统治之下,为反抗外国侵略者和资本家的压榨,自发地广泛地进行着斗争。普遍的方式是消极怠工、毁弃工具或者逃跑。1900年,原清军杂役傅二潜入市内组织抗德义勇队,专在夜间活动,不少工人、苦力自动参加,将零散的德兵和殖民分子秘密处死。德国殖民当局极为恐慌,到处搜捕镇压。1901年4月,傅二转移至即墨,为清吏所捕,英勇就义。1908年12月,青岛木工所工人抗议德国监工无理扣发5人工资,全体罢工,获得了胜利。1919年春,四方工厂工人酝酿罢工,要求补发积欠工资,日本厂长急忙开除工人代表数人,罢工未能举行。1921年3月中旬,青岛港码头工人与火车站装卸工人在关长禄、张玉峰、聂天宝等发动下,为反抗日本人的殴打凌辱,1 200人联合罢工。日本殖民当局严厉镇压,逮捕十数人,关长禄等3人被捕后失踪,工人被强制复工。
  1923年1月,胶济铁路四方工厂以铁工郭恒祥为首组成老工人、技术工人的行会组织“圣诞会”,为维护工人利益,多次向厂方斗争。8月,圣诞会为抗议厂方无理开除4名工人发动罢工,郭恒祥率领全厂1 200多名工人入市内请愿,包围胶济铁路管理局大楼至深夜,迫使局长指令厂长恢复了4人工作。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25年胶济铁路与四方机厂工人罢工


  1921年中国Our Party成立后不久,Our Party人相继来青岛发展组织,开展工人运动。1923年11月至1924年6月,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和中国Our Party相继在青岛建立地方组织,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为负责人。在王荷波、邓恩铭、王尽美等帮助下,四方机厂圣诞会逐步向现代工会转变,并参加中共领导下的“五路联合会”和全国铁路总工会,郭恒祥当选为全国铁总的副委员长。圣诞会改订章程,吸收青年工人参加,会员激增,并在胶济铁路沿线车站发展组织,形成“二七”惨案之后全国工运低潮时期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圣诞会的声势引起当局的惊恐,1924年3月,路局先饬令将圣诞会总负责人郭恒祥等4人开除,其后又将该会“取消”,但郭恒祥等在中共青岛党、团组织领导下,在厂外继续活动,筹建秘密工会。
  1924年冬,胶济铁路管理局上层发生山东派与江浙派的内讧。中共青岛地方组织为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争取工人利益,决定发动工人罢工。中国Our Party领导下的四方机厂秘密工会在罢工中提出5条要求:(一)有关工人事件须与工会交涉;(二)恢复因办工会被开除的郭恒祥等工友的工作;(三)全厂工人一律每月增加工资3元,并改日计为月计;(四)每人一年发给两次来回免费车票;(五)发放年终奖金。2月12日阚铎被迫辞职,胶济铁路恢复通车。四方机厂秘密工会坚持所提条件不解决就继续罢工。17日,山东督办郑士琦委派的代理局长李钟岳被迫接受一、二、五条,对三、四条则称须请示北京交通部。至此工会认为罢工目的基本达到,决定复工。18日召开全厂庆祝大会,发出了《胜利宣言》,四方机厂工会与胶济铁路总工会宣布正式成立,公开活动。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25年日商纱厂工人三次同盟大罢工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1916~1923年,先后在青岛四方、沧口开设6家大型纺织工厂,拥有纱锭24万枚,占全市纱锭总数90%以上,工人近20 000名,占全市产业工人总数70%。日本厂主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提高劳动强度,实行人身侮辱,严禁成立工会,广大工人处境十分困苦。1925年春,在四方机厂工人2月罢工与上海日商纱厂工人4月大罢工相继胜利的鼓舞下,青岛各日商纱厂工人,在中共青岛地方组织领导下,积极组织工会。四方日商大康纱厂(现国棉一厂)在司铭章等努力下,会务进展迅速。4月15日,厂主察知后派人持枪闯入工人宿舍搜去会员名册,并抓走3名工人拷打。秘密工会发动工人向厂主要求放人,散发《泣告书》,质问日本人有什么权利搜查中国人的住地?扣押中国的国民?第三日,被关押的工人放回,但被解雇。工会认为必须继续斗争,于是提出21条要求,限日本厂主24小时内答复。“21条”主要内容有承认工会、不得借故开除工人代表、不得任意打骂工人、每日增加工资1角、童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扣罚的工资充作工人教育费等。成立了大康纱厂罢工委员会,下设组织、宣传、秘书、交际、会计、庶务、交通等股及纠察队、宣传队、下层军警接待委员会等。罢工委员会总指挥为司铭章,副总指挥苏美一、李敬铨等,纠察大队长由李敬铨兼任。19日晚9时,日本厂主无答复,罢工委员会遂下令,全厂4 000余工人开始罢工,发出第二个《泣告书》,呼吁各厂工友与社会给予同情、支援。21日,大康工人在四方游行,同时加强对外宣传、联络工作。厂主召来青岛保安队封锁工人宿舍,减少工人口粮供给。23日,日商内外棉纱厂(现国棉二厂)3 000余工人罢工。24日,日商隆兴纱厂(本名日清纱厂,现国棉三厂)2 000余工人罢工,声援大康工人,并向本厂厂主提出要求,内容基本与大康工会相同。至此,四方3家日商纱厂实现同盟罢工,人数近10 000人。25日,台东区日商铃木纱厂(现青岛丝织厂)800名工人酝酿罢工,厂主急忙宣布暂时休业,将工人给资遣散。26日,沧口日商钟渊纱厂(现国棉六厂)5 000名工人与富士纱厂(现国棉七厂)1 000名工人怠工,两厂厂主均效铃木做法,宣布暂时休业,遣散工人。日本驻青总领事崛内遂惊呼:“上海Our Party人潜来青岛煽动工潮”,要求地方当局侦缉法办。5月4日,中共青岛支部书记邓恩铭被捕,随即被驱逐出境。经胶澳商会斡旋,5月9日,日本厂主同意了工会要求中的主要条款,双方达成协议。11日,3纱厂工会联合举行庆祝罢工胜利大会,与会工人及各界代表万余人,高呼“工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资本主义!”等口号。会后大游行,以3纱厂工会牌子为前导,鞭炮鼓乐齐鸣,最后在各纱厂工会门口举行悬牌典礼,3纱厂工人一齐复工,第一次同盟罢工结束。
  邓恩铭被驱逐出境后,中共山东地方委员会派李慰农来青岛(化名王伦),任四方支部书记,与山东地委负责人尹宽、刘子久、王尽美等共同领导罢工斗争。5月中旬,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刘少奇来青岛巡视,向罢工擎天柱提出:工会要紧密团结工人群众,并警惕敌人的反扑,必要时再行罢工。果然日本厂主均无意履行协议,尤其视工会为心腹大患。以“自动退职”被解雇的3纱厂工会代表达51人,他们虽离厂但仍担任会务。日方遂以工会纵容工人怠工为由,指使胶澳当局对3纱厂工会的登记申请不予批准,必须解散。15日,胶澳警察厅长陈韬率数百人去大康、内外棉、隆兴3纱厂,命令摘下工会牌子。3纱厂工会坚决不许摘牌,陈被工人围住,不得脱身,至深夜,无奈将牌子重新挂上,方得狼狈而回。于是工人占据了工厂,第二次同盟罢工开始。
  27日,日本公使向段祺瑞执Gov提出警告,要其镇压工潮,否则日方将不得不采取自卫手段。28日,日舰樱号、桦号自旅顺驶抵青岛。同日,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命张培勋旅自济南东开,并电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有必要即可开枪”。当夜,温与胶澳戒严司令王翰章密商后,调海军陆战队、保安大队、陆军、消防队共2 000人,全市戒严,封锁四方,包围3纱厂与工人宿舍,监视水道局、发电厂、四方机厂。29日凌晨3时半,军警和日本人向罢工纠察队猛烈开枪,内外棉纱厂当场死6人,加其他厂共8人,重伤17人,轻伤无数。这一事件史称“五·二九惨案”或青岛惨案。占据工厂的工人全部被逐出,逮捕69人,通缉200余人。3纱厂工会以及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机厂工会等全被封闭。罢工负责人司铭章、苏美一、李敬铨、阎思栋、李怀材、范希祖等6人被捕后即解往济南。工人先后被遣返原籍者500余人,被开除解雇3 300余人。
  “五·二九惨案”翌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开展反帝爱国运动。青岛工人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由恢复活动的胶济铁路总工会带头,成立沪青惨案后援会,与学界、新闻界、商界、妇女界数十个团体组成青岛市各界后援联合会,后又成立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青岛各界联合外交促进会。广大工人积极参加募捐救济、抗议集会、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活动。
  大康、内外棉、隆兴3纱厂日本厂主在“五·二九惨案”后,从内地招募灾民(多为儿童)及市郊妇女入厂,6月10日3厂同时通告“整顿”完毕开业,规定工人必须保证不得参加工会,并取消了罢工争得的经济利益。日本监工对工人的虐待变本加厉。7月23日,大康纱厂发生日本人毒打童工重伤事件,群情激愤,秘密工会遂提出10条要求,限厂主4小时内答复。“10条”主要内容基本同于前“21条”,新增抚恤死伤工人及补发工资等。厂主不理,大康工人首先罢工,内外棉、隆兴工人继起响应,第三次同盟罢工开始。第三个《泣告书》宣告:“除此实别无求生之路,只有拚命作一最后的斗争”。《青岛公民报》发表评论,遣责日本厂主虐待工人的罪行,号召社会各界“本良心之主持,援助可怜之工人”。并特辟“工潮专载”栏目,及时报道罢工动态和各界声援情况,鼓舞工人的斗志。
  7月25日,张宗昌匆忙自济南赶来青岛。26日凌晨,张命执法副司令尹德山率军警包围3纱厂,再次封闭胶济铁路总工会、各厂工会以及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各界联合外交促进会、青岛学生联合会、青岛公民报社等爱国社团,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工人领袖与爱国人士。中共四方支部书记李慰农、山东地委执委刘子久、工人领袖丁子明(丁菊畦)、孙义昌、赵石恪、《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等25人被捕。邓恩铭、郭恒祥、赵鲁玉、傅书堂、纪子瑞、伦克忠等60余人被通缉。李慰农、胡信之被捕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29日,两人英勇就义于团岛。伦克忠与韩文玉受胶济铁路总工会委派赴北京呼吁求援。8月6日,与青岛学联代表在中山公园举行招待会,伦克忠愤怒控拆日本帝国主义及军阀张宗昌残害青岛与山东人民的滔天罪行,激起与会群众极大的义愤。张宗昌派人追踪,8月27日,伦、韩二人在北京被捕,即解济南。9月6日,伦克忠在济南被害。历时4个月的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被残酷镇压下去。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29年反日大罢工


    1929年,日商各厂工人反抗日本人压迫的斗争日趋激烈,日本厂主加紧对工人迫害。6月20日,日商青岛火柴厂600余名工人要求改善伙食罢工,被开除22人,强行复工。7月17~19日铃木丝厂、华祥火柴厂、山东火柴厂连续开除21名工人,激起工人义愤。大康、内外棉、隆兴、钟渊、富士、宝来(现国棉九厂)6大纱厂工人,各推举代表赴国民党青岛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市党部)请愿,要求举行罢工,抗议日本人压迫。21日,6纱厂厂主在日本驻青领事指示下,一齐宣布关厂并开除236名工人,将其全部逐出工人宿舍。经代理市长吴思豫向日方交涉后,24日,6大纱厂复业,但不许被开除的工人回厂,上班工人必须严守厂规。工人忍痛上班,普遍以怠工对抗。秘密工会发动“打狗”运动。大康等6纱厂资本家的凶恶爪牙一个个被秘密纠察队痛打,许多把头、门卫、职员闻风躲避,各厂管理体系瘫痪。8月4日,6纱厂通告无限期关厂。工人失业后,数千人分别在沧口、汇泉集会,抗议关厂与开除、解雇工人,要求复工。市Gov停发失业救济粮,并派军警强迫失业者离境,遣返原籍。日方从乡间另招新工人入厂,大康纱厂11月20日复业。当日,有失业工人1 000多人面涂红色标记,汹涌入厂,大呼“打工贼”,日本人争避,逐与新工人撕打,互伤50余人,器材亦有毁坏。22日,又有失业工人800余人冲向钟渊纱厂,遭厂主预置的高压水龙喷射,20余名日、韩浪人手持长棍,突向厂外反冲,杂有枪声,打伤工人50余人。23日,新任市长马福祥屈从了日方条件,开除工人250名,复工者每人补发2元。随后,即派军警强迫工人复工。工人上班后普遍怠工。国民党指委会与日本总领事馆交涉,将补发工资增至3?5元,恢复部分被开除工人的工作。这次罢工旧称“民国十八年大罢工”。
  1930年,大英烟厂、日商纱厂、四方机厂、铁路等工潮迭起。7月21日,人力车工人1 000余人反对增加车租到市Gov游行请愿。25日,人力车工人在闹市区拦砸公共汽车、马车,遭到军警镇压,被抓200多人。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36年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


    1936年11月上旬,上海日本各纱厂3万余工人爆发大罢工。青岛各日商纱厂工人积极准备响应。各厂自发推举工会组长、代表与总代表,重建秘密工会及纠察队。11月17日,内外棉纱厂一度罢工。19日起,内外棉、大康、隆兴、丰田(现国绵四厂)、富士、钟渊、宝来、同兴(现国棉八厂)以及瑞丰染织厂(原铃木丝厂)工潮汹涌而起。在青日商10家纺织厂24 000多人全部参加罢工,各厂各自为战,此伏彼起,罢工与怠工交错进行,延续时间一个月,每次起因均为反抗日本人殴打或无理开除工人。斗争遭到军警镇压。11月25日,大康3 000工人罢工上街游动,包围公安分局,要求释放工人总代表耿忠柱,并打了路过的丰田纱厂厂主的儿子。市长沈鸿烈闻讯,率海军陆战队镇压,抓走工人29名,驱散游行队伍。
  早在罢工之前,日本Gov即派舰来青威胁。11月13日“球磨”号开到后,逐渐增至12艘。大罢工次日,日驻青总领事西春彦急见市长沈鸿烈,要求彻底镇压工潮并铲除“外界煽动者”。11月27日,沈、西达成复工协议,每人每月增加工资5%,严禁罢工、怠工、集会等“越规”行动。28日下午,日本第三舰队新任参谋长自沪来青,指斥市长沈鸿烈镇压不力,提出严重警告。29日上午,沈鸿烈率公安局与社会局官员到四方监督复工,拘押工人150余名,又循日方要求,将市Gov社会局劳动股长陈克曜等4人拘留。日方仍不满意,即由其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下令,于12月3日凌晨,日本海军陆战队700余人强行登陆,窜至四方、沧口、东镇日商工厂所在地,驱逐中国军警,实行戒严。并派出小分队进入市中心袭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胶济铁路特别党部、青岛通讯社、平民报社、胶济日报社、国术馆、图书馆及向宗鼎(市财政局科长)住宅,大肆搜查、凌辱,劫运大量公私文书,带走张乐古(平民报社社长)、向宗鼎等9人。事起,沈鸿烈撤中国军队于城阳以外,听任日军横行。12月8日,日商各厂一次开除工人531名,并通知市Gov:开除的工人,家在青岛市者由村长监视,外地者一律遣返原籍,凡阻扰复工者由公安局拿办。沈鸿烈完全接受,即从市外调回中国军队,配合登陆日军,挨户强制工人上班。12月14日,各厂开业。15日,日兵回舰。市Gov官员陈克曜等4人因涉及工潮被革职。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工人群众的反日斗争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并建立伪政权,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青岛工人阶级除少部分撤退到内地参加抗战生产或武装斗争外,市内的广大工人在Our Party领导下,采取各种方式,机动灵活地开展反日斗争,有效地支援和配合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
  1941年秋,日华兴业株式会社绢织工场接到军用绸漂白任务,中共地下组织秘密发动工人投入超量火碱,使白绸大部分烧坏。1942年10月,隆兴纱厂女工反对日本男监工搜身,400多名女工停工3天,迫使日本厂主做出让步。1943年春,埠头株式会社机械修配所奉令制造防空壕铁门。中共地下组织利用日本监工殴打工人事件,发动工人怠工,并让主要技术工人离家躲藏,原定3个月的工期被拖成一年多。1944年秋,该所又接受3个月制造指挥刀?5 000把的?任务,由于工人消极拖延,直到日本投降才造出几百把。同年,华北车辆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四方机厂)奉命生产炮弹30 000发,限期6个月。中共地下组织发动工人集体怠工,并暗中破坏,有的砂型放了盐粒,使弹壳出现麻点,有的弹壳内孔不正,有的撞针被挫去一截,使这批炮弹生产计划最后落空。此外,广大职工还自发地随时随地毁坏原材物料,制造事故,普遍拿走日本人物资工具,使侵略者防不胜防,束手无策。据不完全统计,沦陷期间全市发生的主要停工斗争有9起,2 300多名工人参加,有8次取得了胜利。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隆华3号船员起义


   1944年12月中旬,青岛“华北联营社”500吨新型机帆船隆华3号,奉令满载青岛产棉布?40 000匹及白糖等物资开往日本长崎。受中国Our Party抗日救国思想影响与抗战胜利形势的鼓舞,该船9名船员在田均庆(田均)、滑宝发(滑凤鸣、水手长)的指挥下,于出航第四日拂晓,在济州岛附近海面英勇起义,杀死船长等5名日本人,返航祖国。在黄海历十数昼夜,躲过日机3次侦察,于1945年新年期间驶进赣榆县拓汪港(当时属山东解放区),将满船物资全部支援抗战军民。中共滨海区党委城工部长华诚一、秘书长史甄、青岛工委第一书记刘特夫、副书记于荣光、青岛办事处主任李立智等接见全体起义船员。人民Gov向9人分别发给奖金。

TOP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青岛工人抗日大队


   1943年冬,中共胶东区党委与胶东总工会(胶东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决定成立青岛工人抗日大队,王太和(谢友宜)为队长,耿桥(胶东总工会组织部长兼南海工会会长)为政委。任务是掩护从南海地区到青岛市的秘密交通线,护送过往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和爱国人士。全队战士近20名,都是来自青岛的纺织厂、火柴厂、四方机厂以及铁路、码头的工人。他们原在市内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身份暴露后撤到根据地,大多数是中共党员。由南海军分区发给武器弹药,主要在蓝村与胶县两火车站附近活动。一年多共护送300多人次,均安全无差错。有时也做宣传、锄奸、扰敌工作。1944年2月18日,奉令配合南海主力及其他武工队,参加“麦丘之战”(胶县北部)。1944年12月工人抗日大队改称“工人武工队”,战士增至近40名,张绍鹏任队长兼政委,活动重心东移崂山脚下,任务主要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战斗渐多,老队员王德才(原隆兴纱厂工人)牺牲。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工人武工队编入青岛武工总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