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小 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青岛小说创作的起步时期,王统照、老舍、沈从文、肖军、肖红、舒群等一批知名作家来青岛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先后在青岛创作了一批小说,有的是他们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王统照,1927年来青岛定居,是“五四”运动之后用白话文写长篇小说的著名作家,作为青岛文学的拓荒人,为青岛文学创作事业做出了贡献。1929年9月5日,发表了短篇小说《刀柄》、《火城》。这是王统照在青岛创作的早期作品。此后又创作了短篇小说《海浴之后》、《沉船》等,这些小说都是依据在青岛的耳闻目睹,触景生情而写成的。在青岛创作的小说收集在《号声》、《银龙集》两个短篇小说集中。在青岛创作的长篇小说《山雨》,是王统照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青岛市为背景和故事发生地,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小说描写了破产的农民背乡离井进入城市以后的生活状况和觉悟过程。小说命名为《山雨》即含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预示革命风暴必将在广大农村中兴起。《山雨》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舆论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茅盾著文指出:“《山雨》是目前这文坛上应当引人注意的著作”。田仲济指出:《山雨》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坚实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沈从文,1931年8月应聘来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1933年秋去北京。沈从文在青岛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作品均在上海发表。1932~1936年,发表、出版的中短篇小说《月下小景》、《八骏图》等30余篇亦均写于青岛。
肖军、肖红,1934年春末到青岛,住观象一路1号。同年仲秋去上海。在青岛生活的半年时间内完成了两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即《八月的乡村》(肖军)和《生死场》(肖红)。1934年秋,肖军、肖红携书稿至上海,送请鲁迅阅稿,鲁迅阅后颇为赞赏。经鲁迅推荐,《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先后出版,鲁迅为两书写了序言。鲁迅指出:“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那是很好的一部”。称赞《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舒群,中共地下工作者,1934年3月来青岛,1934年秋被捕。在狱中他完成了第一部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出狱后,舒群离开青岛去上海。1936年5月,《没有祖国的孩子》在傅东华主编的《文学》上发表。小说描写了一个朝鲜儿童在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迫害下的悲惨遭遇,歌颂了主人翁果果善良的心灵和敢于向日本兵拼搏的勇敢精?神。
老舍,1934年秋应山东大学聘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离开青岛。在青岛期间,是他文学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在黄县路6号完成了他的代表性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通过对旧中国洋车夫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和抨击了旧社会,否定了幻想以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作品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老舍在青岛写的短篇小说有《阳光》、《上任》、《牺牲》、《月牙儿》、《断魂枪》、《新时代的悲剧》、《毛毛虫》、《邻居们》、《善人》、《柳屯的》等。这些短篇小说收集在1935年8月出版的《樱海集》和1936年11月出版的《蛤藻集》中。1937年春,老舍在青岛还开始写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传》,发表在1937年8月天津出版的《方舟》上,共四章,15 000多字,没有写完便离开了青岛。
岳乐山,曾在新疆任塔城中俄交涉员,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方地方检察厅检察官,山东公报处处长等职。晚年退居青岛,在青注册行医。从30年代初,到1943年去世前,写成了长篇章回小说《尘世奇谈》,共计16卷,每卷54回,共800回,每回4 000字左右,共约300多万字,全部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岳乐山去世后,《尘世奇谈》书稿由其子岳谦识保存。1980年岳谦识将书稿献给青岛市人民Gov,市Gov向岳谦识颁发了奖状和奖金2 000元。书稿的6卷现存于山东人民出版社,10卷存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文坛呈荒芜状态。只有《新民报》刊载的王度庐创作的武侠、言情小说受读者欢迎。王度庐1938年初来青岛,连续发表了20余部武侠、言情长篇小说。有《卧虎藏龙》、《舞鹤鸣鸾记》、《宝剑金钗记》、《铁骑银瓶传》、《虞美人》、《古城新月》、《落絮飘香》、《海上虹霞》等。书中的地名多以北京或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新疆等地为主。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一些青年作者踏上文坛,写了一批小说,在《青岛文艺》上的《青岛青年作家集体试笔》栏内发表。其中,短篇小说有《迟到的列车》(冷萍)、《看病》(金近),中篇小说有《放下镰刀的人们》(赵荻),长篇小说有《失业者》(胡冰)、《小风》(翟尔梅)、《窄巷》(左蒂)等。
建国后,青岛市的小说创作有了发展,题材的选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作品反映解放后工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人新事,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夜话》(孔林)、《小会计》、《两个女人的命运》、《爷爷和孩子》、《新女婿》、《渔家兄弟》、《海港的早晨》、《光荣的烙印》(姜树茂),《我的师傅》、《老油工》(王永乐),《在书亭里》、《红、绿、青》(赵曰茂)等。短篇小说集《捕鱼的人》、长篇小说《渔岛怒潮》(姜树茂)先后出版。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界遭到劫难,小说创作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老作家焕发青春,一批中青年作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小说创作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长篇小说有《渔港之春》(姜树茂),《黄海红哨》(李伯屏),《降龙湾》、《特别行动》(徐本夫),《光棍村的喜事》(林天佐),《天理人情》(魏世仪),《戈壁春风》、《胶澳复仇记》、《大漠恋歌》(刘学江),《查帐大员之死》(肖冰),《军火大盗》、《紧急出动》(刘进喜),《末日》(许志强)、《爱情泪》(牛元光),《夜潮》(梁修)等。中篇小说有《渔家》、《市场上》、《小船公的故事》(姜树茂),《水下魔窟》、《大海与孩子》(王永乐),《出山第一案》、《古战场上的珍奇》、《第四者》、《神秘的祭客》、《将军墓的秘密》(徐本夫),《来自10?16的报告》、《兄弟仨》、《原子弹即将爆炸》(魏世仪),《潜艇在远洋》、《海峡,秘密潜艇活动》、《银幕的诱惑》(李忠效),《异乡人》、《遥远的荒漠》、《三个女红军的命运》、《沉箱》、《爱在黑暗中诞生》(刘学江),《魂》、《海风告诉我》(朱光琼),《山地》(尤凤伟)。《彩色的风帆》(袁一平),《陈潢治黄》、《李毓昌》(肖冰),《扇坠》、《真假观音》、《霹雳行动》(刘进喜),《前面一串脚印》(宫世经),《热爱人生》(徐安民),《绿地》、《天葬谷》、《不是路》(许志强),《本案已在调查》、《田野》、《大海深处的鹦鹉螺》、《酒店》、《恋人岛》(刘新光)等。短篇小说不仅作者多,数量大,而且佳作迭出。结集出版的有《月亮知道我的心》、《爱情从这里开始》(尤凤伟),获奖短篇小说有《白莲莲》(尤凤伟),获全国儿童文学奖;《爱情从这里开始》(尤凤伟)获山东省文学一等奖;《又是清明》(尤凤伟),获山东省蒲松龄金像奖;《青出于蓝》(周恩惠),获1982年全国地质系统优秀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