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60:文化志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小 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青岛小说创作的起步时期,王统照、老舍、沈从文、肖军、肖红、舒群等一批知名作家来青岛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先后在青岛创作了一批小说,有的是他们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王统照,1927年来青岛定居,是“五四”运动之后用白话文写长篇小说的著名作家,作为青岛文学的拓荒人,为青岛文学创作事业做出了贡献。1929年9月5日,发表了短篇小说《刀柄》、《火城》。这是王统照在青岛创作的早期作品。此后又创作了短篇小说《海浴之后》、《沉船》等,这些小说都是依据在青岛的耳闻目睹,触景生情而写成的。在青岛创作的小说收集在《号声》、《银龙集》两个短篇小说集中。在青岛创作的长篇小说《山雨》,是王统照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青岛市为背景和故事发生地,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小说描写了破产的农民背乡离井进入城市以后的生活状况和觉悟过程。小说命名为《山雨》即含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预示革命风暴必将在广大农村中兴起。《山雨》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舆论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茅盾著文指出:“《山雨》是目前这文坛上应当引人注意的著作”。田仲济指出:《山雨》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坚实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沈从文,1931年8月应聘来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1933年秋去北京。沈从文在青岛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作品均在上海发表。1932~1936年,发表、出版的中短篇小说《月下小景》、《八骏图》等30余篇亦均写于青岛。
  肖军、肖红,1934年春末到青岛,住观象一路1号。同年仲秋去上海。在青岛生活的半年时间内完成了两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即《八月的乡村》(肖军)和《生死场》(肖红)。1934年秋,肖军、肖红携书稿至上海,送请鲁迅阅稿,鲁迅阅后颇为赞赏。经鲁迅推荐,《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先后出版,鲁迅为两书写了序言。鲁迅指出:“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那是很好的一部”。称赞《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舒群,中共地下工作者,1934年3月来青岛,1934年秋被捕。在狱中他完成了第一部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出狱后,舒群离开青岛去上海。1936年5月,《没有祖国的孩子》在傅东华主编的《文学》上发表。小说描写了一个朝鲜儿童在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迫害下的悲惨遭遇,歌颂了主人翁果果善良的心灵和敢于向日本兵拼搏的勇敢精?神。 
  老舍,1934年秋应山东大学聘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离开青岛。在青岛期间,是他文学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在黄县路6号完成了他的代表性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通过对旧中国洋车夫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和抨击了旧社会,否定了幻想以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作品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老舍在青岛写的短篇小说有《阳光》、《上任》、《牺牲》、《月牙儿》、《断魂枪》、《新时代的悲剧》、《毛毛虫》、《邻居们》、《善人》、《柳屯的》等。这些短篇小说收集在1935年8月出版的《樱海集》和1936年11月出版的《蛤藻集》中。1937年春,老舍在青岛还开始写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传》,发表在1937年8月天津出版的《方舟》上,共四章,15 000多字,没有写完便离开了青岛。
  岳乐山,曾在新疆任塔城中俄交涉员,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方地方检察厅检察官,山东公报处处长等职。晚年退居青岛,在青注册行医。从30年代初,到1943年去世前,写成了长篇章回小说《尘世奇谈》,共计16卷,每卷54回,共800回,每回4 000字左右,共约300多万字,全部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岳乐山去世后,《尘世奇谈》书稿由其子岳谦识保存。1980年岳谦识将书稿献给青岛市人民Gov,市Gov向岳谦识颁发了奖状和奖金2 000元。书稿的6卷现存于山东人民出版社,10卷存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文坛呈荒芜状态。只有《新民报》刊载的王度庐创作的武侠、言情小说受读者欢迎。王度庐1938年初来青岛,连续发表了20余部武侠、言情长篇小说。有《卧虎藏龙》、《舞鹤鸣鸾记》、《宝剑金钗记》、《铁骑银瓶传》、《虞美人》、《古城新月》、《落絮飘香》、《海上虹霞》等。书中的地名多以北京或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新疆等地为主。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一些青年作者踏上文坛,写了一批小说,在《青岛文艺》上的《青岛青年作家集体试笔》栏内发表。其中,短篇小说有《迟到的列车》(冷萍)、《看病》(金近),中篇小说有《放下镰刀的人们》(赵荻),长篇小说有《失业者》(胡冰)、《小风》(翟尔梅)、《窄巷》(左蒂)等。
  建国后,青岛市的小说创作有了发展,题材的选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作品反映解放后工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人新事,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夜话》(孔林)、《小会计》、《两个女人的命运》、《爷爷和孩子》、《新女婿》、《渔家兄弟》、《海港的早晨》、《光荣的烙印》(姜树茂),《我的师傅》、《老油工》(王永乐),《在书亭里》、《红、绿、青》(赵曰茂)等。短篇小说集《捕鱼的人》、长篇小说《渔岛怒潮》(姜树茂)先后出版。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界遭到劫难,小说创作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老作家焕发青春,一批中青年作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小说创作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长篇小说有《渔港之春》(姜树茂),《黄海红哨》(李伯屏),《降龙湾》、《特别行动》(徐本夫),《光棍村的喜事》(林天佐),《天理人情》(魏世仪),《戈壁春风》、《胶澳复仇记》、《大漠恋歌》(刘学江),《查帐大员之死》(肖冰),《军火大盗》、《紧急出动》(刘进喜),《末日》(许志强)、《爱情泪》(牛元光),《夜潮》(梁修)等。中篇小说有《渔家》、《市场上》、《小船公的故事》(姜树茂),《水下魔窟》、《大海与孩子》(王永乐),《出山第一案》、《古战场上的珍奇》、《第四者》、《神秘的祭客》、《将军墓的秘密》(徐本夫),《来自10?16的报告》、《兄弟仨》、《原子弹即将爆炸》(魏世仪),《潜艇在远洋》、《海峡,秘密潜艇活动》、《银幕的诱惑》(李忠效),《异乡人》、《遥远的荒漠》、《三个女红军的命运》、《沉箱》、《爱在黑暗中诞生》(刘学江),《魂》、《海风告诉我》(朱光琼),《山地》(尤凤伟)。《彩色的风帆》(袁一平),《陈潢治黄》、《李毓昌》(肖冰),《扇坠》、《真假观音》、《霹雳行动》(刘进喜),《前面一串脚印》(宫世经),《热爱人生》(徐安民),《绿地》、《天葬谷》、《不是路》(许志强),《本案已在调查》、《田野》、《大海深处的鹦鹉螺》、《酒店》、《恋人岛》(刘新光)等。短篇小说不仅作者多,数量大,而且佳作迭出。结集出版的有《月亮知道我的心》、《爱情从这里开始》(尤凤伟),获奖短篇小说有《白莲莲》(尤凤伟),获全国儿童文学奖;《爱情从这里开始》(尤凤伟)获山东省文学一等奖;《又是清明》(尤凤伟),获山东省蒲松龄金像奖;《青出于蓝》(周恩惠),获1982年全国地质系统优秀作品奖。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五节 美术教育


  20年代,青岛市所建中学普遍设立了美术课。一些书画家,在从事绘画艺术的实践和探讨的同时,也吸收美术爱好者进行个别传授。
  30年代末“琴岛画会”成立,不少画家和中学的美术教师在画会举办的美术学习班担任教课任务,培养了一批美术爱好者。40年代,美术教育继续发展。1946年,烟台的广告画家贯广寿、王珏来青岛谋生,开办了青岛美术广告社和良友画社,分别举办了业余美术学习班,招收学生传授水彩、水粉、素描的技法。1947年,开办了业余美术学校。1948年,贾青青开办了青青美术班,邀请在中国画和西洋绘画方面有造诣的人执教,数百名青年美术爱好者接受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启蒙教育。
  青岛解放后,美术教育迅速发展。各类美术学校、美术专业班纷纷兴办,为社会培养美术人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办校、办班更为红火,生源不乏,师资充盈,美术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青青美术班 青岛解放后继续办班。1950年,在德县路47号2楼,每年招3个班,每班近30人,每期3个月。课程设置从实用出发,有素描、水彩、水粉、炭画人像、图案设计、宣传画等。美术班的师生除坚持业余学习外,还运用绘画手段,积极进行社会宣传。1955年停办。
  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 1949年9月成立,作为大专注册备案,由山东省文教厅核准,青岛市文教局代管。1949年10月1日开学。第一学期的学生人数为53名,其中绘画科一年级27名(招收高中毕业生)、绘画预科9名、绘画夜班17名。1950年和1952年又招收绘画科和先修班(即预科)学生30名左右。按照大学专科的要求设置课程,专业课有素描、水彩、解剖、图案、创作透视、色彩学、美术史等,还有政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时事、地理、文艺理论、语文等。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并入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
  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科 1950年12月,华东大学文艺系、政治系(对外称文工团)调来青岛并为山东大学艺术系。艺术系分美术、音乐、戏剧、政治各科。学习课程有政治和艺术理论,以及业务基础知识的训练。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并入南京美术学院。
  青岛美术专科学校 1958年,成立青岛艺术学校,地址在市北区文化馆院内,设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四个班。1961年下马,在贮水山市少年宫旧址成立了“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吸收原青岛艺术学校美术班成绩较好的12人,又招收了高中毕业生48名,编成大专班和一个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中专班。还有夜班生38人,多系单位业余美术爱好者。1961年,校址迁中山公园汇泉小学旧址。1962年增设培训班。1965年,青岛美术专科学校转属市第二轻工业局,改名为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内容从综合性绘画基础课转向工艺美术方面。
  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美术专修班 1959年,为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的业务水平,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开设了国画专修班,按四年制,进行山水、人物、花鸟画的理论讲授和技法练习。西画班,进行西洋画法的讲授。青岛市的中学美术老师经过学习、轮训,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招收学员范围扩大,除美术教师外,凡考试及格、有学习条件的其他单位美术工作者也可进修学习,学历为大专。
  青岛第六中学美术职业班 创办于1980年秋。原有教师2人,1986年增至6人,招收对象为热爱美术专业的初中毕业生。主要是向高等美术院校输送人才。除文化课外,还有与美术专业有关的学科,先后有四届毕业生,153人。毕业后大都具有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和中等美术专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
  青岛第一职业中专美工班 为满足工厂企业对宣传、图案设计人员的需要而开办。课程有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国画、书法、商标设计等。1985年毕业生有28名。
  山东纺织工学院染织美术科 1980年,纺织工学院设立染织美术科,学生15人。学习课程有基础绘画理论、素描、彩画、国画、图案设计等。1985年,成立实用美术系,分染织美术和服装设计两个专业,主要是为纺织系统培养染织美术设计人员和服装设计人员,并为染织工业代培人员。
  青岛市老年人大学 地址在太平路市政协内。参加学习的主要是离退休干部,学习课程有中国画、书法和篆刻。1986年举办了首届老年人学员作品展览。
  青岛市书法学校 市文联主办,1985年7月成立。聘请青岛市著名书法家为教师,分少年班、初级班、进修班和篆刻班。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青岛分校 1986年成立,分书法、国画两系,有学员数百名。教学范围除市区,还有胶州、莱西教学点。有教师23人,多数聘请在书画艺术上造诣颇深的著名书画家担任。学员中有国家级协会会员3人,省级协会会员13人,在省、市书画展览中有47人次获奖。
  市民主党派、市少年宫和美术教师办的少年儿童业余美术学习班近10处。市群众艺术馆、台东区和四方区文化馆等单位也开办短期少年儿童书法学习班。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四节 书法 篆刻

青岛市书法篆刻参展、参赛、获奖情况表

1.jpg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四节 书法 篆刻


  书写匾额 青岛解放前,书法名家书写匾额相当普遍。清代书法家王>以写匾额之多闻名,有“已闻有匾皆书>”之说。刘廷琛草书功力最深,在书法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独到见解,他书写的匾额不少,如“厚德西里”、“礼贤书院”、“海天如一”等。吴郁生,清代即为名书法家,书写的匾额有“玉生池”、“瑞芬茶庄”两幅,他80高龄以后书写了七字对联一幅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楹联墨迹大观》。前清“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为礼贤书院题写了“尊孔书社藏书楼”匾额。刘松年题写了“青岛市体育场”、“青岛市礼堂”匾额。阎丽天为“春和楼”题写了店名。
  书法篆刻创作 20年代末期已经开始,但不多见。主要有1929年出版的《少海书画社书画册》,收入了丁麟年的隶书、陈纪方的行书、宋民生的小楷等书法作品,有宋民生的篆刻石章五方。1931年,中华书局印刷全国名家的书法中,刊载了吴郁生、王>、刘廷琛的书法作品。40年代,书法篆刻作品在展览会上出现。1940年夏,在浙江路青年会馆举办了高小岩个人书法作品展。1941年举办了杜宗甫、赵今慧书画展览,展出中有杜宗甫精品微刻、篆刻数十方,赵今慧书法作品数十幅。“琴岛画会”于1940年冬和1942年冬举办冬赈书画展览,展品中有青岛市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于1946年主办了一次美术展览会,展品中有王杏东的石鼓文,张叔愚的甲骨文、小篆,姜峨石的行书,1济荣的钟鼎、小篆,徐礼达的楷书、草书,谭?的钟鼎,梁净行的行书,张履贤的钟鼎,朱庆才的楷书,杨书田的楷书、隶书,骆金铭的行书,高小岩的甲骨文等,还有于希宁、张叔愚、苏白的篆刻作品。
  建国后,传统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五六十年代,仅有张公制、黄公渚、杜宗甫、徐礼达、高小岩、张叔愚、蔡省庐、刘诗谱、杨北荣、王梦凡、徐缙卿等人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作为书画艺术的一个品种,出现在综合美术展览中。1957年,中国名人书法展览在青岛展出,青岛有刘诗谱、王梦凡的书法作品参展。1961年,蔡省庐的一纸扇面和王梦凡的书法参加了中国对外文委在日本举办的中国书法展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性书法创作和展览活动蓬勃发展,书法团体相继成立,开办了各种书法创作学习班,一批书法作品获奖,有的被选送参与国际交流。
  崂山刻石 崂山闻名于世,山中刻石多为历代文人名士及书法家之作,然过去少见于碑记著录。20世纪30年代,袁榕斐、唐廷章二人入山一年,录得崂山刻石碑记共242处、拓片200余帧,存山东大学教授黄公渚处,“文化大革命”中珍藏之拓片失散。
  1979年,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恢复与镌勒刻石工作,达四年之久。初步查得残存摩崖刻石及题刻有121处(偏远处仍有刻石约20处。未能实地勘察,不计在内),又增补刻石106处,合计227处。在增补的刻石中,除著名的书法家沈鹏、黄苗子、蒋维崧、钱君7和魏启后、李予昂、余修,篆刻家吴南愚以及诗人臧克家的书迹外,还有青岛市书法家杨北荣、王梦凡、杨慕唐、曹和彤、蔡省庐、高小岩、孟庆泰、王蕴华、杜颂琴、杜宗甫、修德、贺中祥之手笔。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三节 摄 影

青岛市举办摄影展览情况表
  (1980~1986年)
年月展览名称展览地点
1980.2重庆市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0.9《摄影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照片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0.11青岛市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0.12《北国风光》辽宁、吉林、黑龙江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1.1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1.4香港摄影家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1.8济南、青岛、淄博、枣庄四市职工摄影艺术巡回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1.11《青岛风光》摄影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2.3《生活中的美》摄影艺术展览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2.4湖南风光摄影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2.5《颜》日本摄影家人像摄影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3.1山东省第一届新闻摄影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3.1青岛市照相业第八届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3.9香港著名摄影家水禾田《台湾风光》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3.9法国摄影家杜瓦诺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3.11青岛市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1《春满大连》大连市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3首届园林绿化影展中山公园
1984.3意大利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5《写在白桦树上》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6青岛市青年第二届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6华东八城市青年摄影艺术联展栈桥回澜阁
1984.7张旗等摄影艺术联展栈桥回澜阁
1985.1山东省第三届新闻摄影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1世界杯、亚洲杯、欧洲杯足球比赛特邀摄影大师皮特、罗宾逊摄影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3青岛市园林建设新貌影展文化公园
1986.7北京广角摄影学会第五届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8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影展栈桥回澜阁
1986.8北海舰队首届海洋摄影展览市海产博物馆
1986.10青岛市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11新加坡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12天津市广角摄影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二节 雕 塑

青岛市书画雕塑展览一览表
(1980~1986年)
年  月  展 览 名 称展览地点
1980.5青岛画院画展市博物馆
1980.6青岛市小学生美术作品展览太平路小学
1980.6青岛市油画版画年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0.6全国十八市职工书法篆刻联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0.7重庆市职工美术作品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0.8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教师刘秉江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0.8赵宗澡、赵延平、张怀江版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0.81980年职工漫画作品展览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1980.9青岛市职工美术作品展览市工人文化馆
1980.101980年青岛市美术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0.10近代书画展览市博物馆
1980.11青岛市电影宣传画展览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0.12“海砾石”版画展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0.12青岛市聋哑人美术作品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1.1“啄木鸟”漫画展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1981.1邓散木金石书法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1.1中国人民解放军1980年版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1.2昌潍地区民间年画民间泥塑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1.2青岛市职工国画研究会新春画展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1.3市民革逸仙书画社、市民盟美术研究组首届书画篆刻联展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1.4十三省市版画交流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1.4青岛市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1.6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水彩画联展栈桥回澜阁
1981.7庆祝建党60周年青岛市宣传画、年画、剪纸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1.7青岛画院国画展市博物馆
1981.7青岛厦门佛山汕头四市国画联展栈桥回澜阁
1981.9浙江美术学院教师著名画家洪世清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1.9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版画展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1.9市民革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书画篆刻展览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1.10国庆美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1.10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2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1.10青岛市专业舞台美术设计展览
1981.11青岛市实用美术设计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2.1赫保真、冯凭、马龙青国画联展栈桥回澜阁
1982.2青岛市计划生育美术摄影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2.4菲律宾华人五画家作品展览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2.6万里海疆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2.6十人水彩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2.7青岛画院国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2.7北京、上海、天津、长沙、青岛职工漫画联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2.8北京小画家卜镝兄妹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2.8青岛风光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2.8浙江美术学院教师周沧米、吴山明国画联展栈桥回澜阁
1982.8《美啊,崂山》国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2.9聋哑人书画工艺品展览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2.10庆祝建国33周年青岛市美术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2.11汪稼华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3.1迎春春联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3.3青岛市书法篆刻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3.3北京、天津、沈阳、青岛、无锡五市职工书法展览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1983.5胡国良、钟安三、欧洋水粉画丙烯画联展栈桥回澜阁
1983.6太原市国画版画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3.7山东省首届老干部书法国画篆刻展览市工人文化馆
1983.7职工水彩画研究会水彩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3.8北京水彩画学会水彩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3.8董辰生画展军人俱乐部
1983.9退休教师任光廷山水画展四方区文化馆
1983.10山东省第二届科普美术作品展览海泊河公园
1983.10成都、青岛美术作品联展栈桥回澜阁
1983.10青岛市职工美术作品联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3.10北京十人花鸟画联展海泊河公园
1983.101983年青岛市美术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3.11逸仙书画社建设初级阶段精神文明书画诗印展览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1983.12青岛市城市雕塑作品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3.12上海版画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3.12周永家国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4.2王德惠、叶永昶、吴永良、陈天龙、赵瑞椿画展市南区工人俱乐部
1984.2贵州国画院中国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2青岛市纺织工人迎春画展军人俱乐部
1984.2大专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习作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4.4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文国璋、葛鹏仁、孙景波、王沂东写生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4国画大师张大千画展市博物馆
1984.5日本佛教画、俳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6现代名家书画展市博物馆
1984.6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王征骅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4.8画家舒传曦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4.9画家金石山油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4.9离退休干部、教师美术作品展览青岛第六中学
1984.9卫生系统书画展览市卫生科技宣传馆
1984.10青岛市美术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4.10市民盟美术研究室国庆画展中山路74号
1984.10画家崔子范画展市博物馆
1984.10逸仙书画社国庆书画展览中山路74号
1984.11南京、郑州、青岛铁路职工美术作品联展“二七”文化宫
1984.11北京画院画家江平画展军人俱乐部
1984.12职工版画研究会第二届作品画展军人俱乐部
1984.12青岛市水彩水粉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5.1黄胄美术作品展览市博物馆
1985.2省职工主人翁风貌和颂春书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5.3青岛市书法展览会市博物馆
1985.3汪稼华师生习作画展四方区文化馆
1985.4晏文正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5.5冯凭书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5.5沈阳市沈河区文化馆、青岛市四方区文化馆美术作品展览四方区文化馆
1985.6日本青森市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市少年宫
1985.6青岛市书法篆刻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5.6百荷国画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5.7柳州、昆明、呼和浩特、哈尔滨、济南铁路职工美术摄影展览军人俱乐部
1985.7黄逸宾、姜宝林画展军人俱乐部
1985. 7张建中国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5.10济南、青岛版画联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5.10苏伯群、童婴书画联展军人俱乐部
1985.11纺织工学院学生实用美术作品展栈桥回澜阁
1985.11第二届青岛市职工漫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5.11天津幽默画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5.12青岛市老年人大学学员书画习作展览市政协活动室
1986.1第二届《青岛美》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6.1《游子吟》书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1张正墨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6.2青岛市首届老年职工书画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6.2古代山东书画家作品展览市博物馆
1986.3青岛地区民间剪纸艺术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4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郑州、青岛六市聋哑人书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5青岛市首届青年文学艺术大赛美术摄影书法优秀作品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6.6青岛教育学院毕业生美术作品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6上海粉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6青岛市实用美术设计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6.7俞剑华遗作捐献画展市博物馆
1986.7江苏余克危、沈慧珠油画水彩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6.7重庆水彩水粉画展览栈桥回澜阁
1986.7王凤年国画人物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6.7开封市书法展览市博物馆
1986.7汪稼华国画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6.7古代工艺品展览市博物馆
1986.8周永家、赵建成、吴纯强、乔法理中国画展市博物馆
1986.8 林镛、苏华访问巴基斯坦画展 栈桥回澜阁
1986.8张镇照国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6.8庆祝民盟成立45周年书画展政协礼堂
1986.8米南阳书法展览市博物馆
1986.8常州书画院作品展览政协礼堂
1986.9汪刃锋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6.9潘觐绩画展栈桥回澜阁
1986.9中国近代名人书画展市博物馆
1986.10青岛市首届琴岛杯美术作品展栈桥回澜阁
1986.10青岛市首届六县一区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交流展市工人文化宫
1986.11青岛市离退休干部首届书法国画篆刻作品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6.11市民革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政协礼堂
1986.11济南军区老战士书画展览警备区礼堂
1986.11青岛市第二届城市雕塑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6.11首届中学教师书法展览铁路一中
1986.12青岛市老年大学首届学员作品展览市工人文化宫
1986.12青岛市水彩水粉画展栈桥回澜阁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二节 雕 塑

青岛市城市雕塑一览表

    (1983~1985年)
    年月名称材料规格作者所在地点
    1983.5泉韵人造石高2.2米于家骧张白涛市工人文化宫喷水池
    1984.7海豚人造石高6米姜伯玉第一海水浴场喷水池
    1984奋飞人造石高3米徐立忠青岛服装四厂
    1985闻一多先生纪念碑花岗石高4.36米徐立忠山东海洋学院
    1985球操铝合金高4米张白涛镇江路小区
    1985海之歌高2.6米沧口公园
    1985.9哪吒.猴.母子羊大理石重8吨高80厘米高1米于家骧黄岛发电厂前区花坛
    1985爱民模范石建烈士胸像高1.3米宽1.1米重170余公斤徐立忠崂山龙潭瀑烈士牺牲地
    1985铝合金高4.2米张白涛中山公园小西湖旁
    1986少女与鸽子汉白玉高2.5米张白涛江西路公园
    1986鲁迅像花岗石高4.25米重12吨张白涛鲁迅公园正门内
    1986凤鸣曲人造石高6米姜伯玉即墨县城中心街道
    1986小螺号高2米张白涛贮水山公园
    1986海风雪花白石高3.2米徐立忠前海沿
    1986母子像花岗石高3米姜伯玉榉林公园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一节 绘 画

剪 纸 


  青岛地区的民间剪纸流传已久。胶南一带的剪纸上溯近千年,莱西剪纸艺术有600多年历史,黄岛区和崂山县的剪纸艺术历史也有300多年。各地剪纸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花样繁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青岛解放前的剪纸,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代表。1934年,高友三的套色窗花参加了胶州工艺品土产品展览会,并获奖。1935年,其剪纸作品参加了青岛工艺品展览会并获奖。瑞典、日本、美国商人纷纷订购高友三的剪纸。每套窗花大洋4元。胶州花边厂包销其设计的剪纸图样,向国外出售。1942年,在日伪南京Gov举办的中国工艺品展览会上,高友三的剪纸获奖,得画册一部。在此期间,其作品集成《剪纸谱》20余卷。
  青岛解放后,剪纸艺术传统受到人民Gov的重视,得到继承和发扬。1952年,高友三剪纸作品参加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和胶州专署工艺美术展览,被评为甲等奖。胶县人民Gov授予他“光荣艺人”称号。1957年,高友三和其他艺人组织了青岛工艺美术合作社,不久,调往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1958年秋,毛泽东主席在济南接见了高友三,并在他的剪纸作品的一侧题了一个“翼”字,比喻艺术展翅高飞。同年,高友三出席了全国美术工艺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50年代末,青岛剪纸作者不断推出新作,在继承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作,拓展了视野,深化了主题。《青岛鲁迅公园》和《绣花》(王玉哲)参加了山东省献礼作品展览,并被收入《山东剪纸集》。60年代,有《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学习雷锋》、《女民兵》、《打飞贼》、《边战斗边生产》(王玉哲),由中国对外文委组织出国展出。1962年,市群众艺术馆会同区文化馆的美术干部首次对青岛地区民间剪纸艺术进行挖掘整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崂山县北宅公社及其附近地区搜集了数百件剪纸花样,了解了剪纸流传和分布的概况。在整理、加工的基础上,举办了青岛市民间剪纸艺术展览,从展览的作品中,精选了部分作品编辑出版了《青岛民间剪纸集》。1965年高友三退职后,仍悉心传授剪纸技法,并将刻刀、蜡盘等剪纸工具赠送给学生。1973年高友三的着色窗花《渔樵耕读》四联,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展览,获荣誉奖。他用刻刀制作的剪纸成为民间剪纸中的一支奇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发掘、研究进一步得到加强。剪纸研究工作者通过收集剪纸作品,加以分析研究,撰写了《黄岛民间剪纸艺术史简介》(于秀卿),这是青岛市第一篇关于剪纸艺术的论文。剪纸作者的作品,由于汲取了民间剪纸的营养,既有时代感,又不失传统特色,不仅在国内属艺术珍品,在国际上亦有一定影响。80年代,剪纸作品《水仙花》(王玉哲)被制成剪纸挂盘,陈列在宋庆龄纪念馆。《两个母亲》(王玉哲)在1984年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黄岛民间剪纸巧手张淑珍于1985年随青岛市Gov代表团去墨西哥访问,其精彩的剪纸艺术表演,受到墨西哥人民的赞赏和欢迎。1987年7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美术厅举办了莱西县民间美术展览,展出剪纸等作品300余件。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一节 绘 画

年 画 


  建国前,青岛较为流行年画,多为美人仕女月份牌年画和民间传统的木版年画。内容有招财进宝、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四季长青、历史故事、戏曲人物、麒麟送子和锦锈河山、奇光异景等。形式有单幅画或四扇屏、连环画等。
  建国以后,年画的画法大致相同,但年画的内容则增加了欢庆翻身、歌颂Our Party的领导和领袖人物、工农业生产大发展、英雄劳模光荣、保家卫国、合家欢乐、体育和杂技项目等。绘画形式和年画的内容较建国前更加丰富多彩,有较大发展。木版印制的传统民间年画在内容和绘制上也增加了浓厚的时代色彩。
  50年代出版的主要有《慰问志愿军叔叔》(赵洁,1952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陈辅,1953年),《海军叔叔好》(陶田恩,1955年),《郊游》、《六畜兴旺》、《保卫祖国》(张镇照,1955~1956年)等。其中,《海军叔叔好》荣获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60年代,青岛印染厂工人袁丕海、杨维才试用油画颜料和擦笔着色的画法绘制年画,独创了山东省年画的新品种。为此,山东人民出版社在烟台市举办年画创作学习班推广,出版这种画法的年画多幅。60年代出版的年画主要有《井台会》和《小姑贤》(张锡之,1961年)、《渔歌》(陈辅)、《鱼水情深》(陈辅、吴纯强,1961年)等。其中,《渔歌》、《鱼水情深》于1965年选送日本展览。“文化大革命”时期,亦有《飒爽英姿》(姜宝星、窦世魁)入选全国美展并出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年画创作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青岛所属的胶南县,年画创作队伍强大,具有独特的风格,享有“年画之乡”的美称。青岛画家出版的年画主要有:《小小海洋家》(陈辅,1979年),《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幸福不忘毛主席》(王珏)等。其中《小小海洋家》参加山东省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获一等奖。《农家乐》(陈辅、王珏),1984年参加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一节 绘 画

连环画 


  连环画是青岛较繁荣的绘画艺术。50年代,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华东大学艺术系美术科、青青美术班的师生,以及青岛美术工作者协会的成员,曾先后创作了大批连环画,参加各种展览,并在报刊上发表。青岛市文联美术创作组亦组织画家从事连环画创作,出版了一批连环画。活跃在工厂企业的近百个美术小组,亦以连环画创作配合生产、生活进行宣传。50年代出版的连环画有:《英雄洛桑》、《宝船》、《回乡日记》、《避雨》(孙吉昌),《军事地图》、《翡翠城》、《夫妻英雄》、《三里湾》(陈辅)等。
  六七十年代,山东省和青岛市举办的历届美展中都有青岛作者的连环画作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连环画的创作不仅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还出版了一批连环画册。有的在全国获奖,有的出国展览。出版的有《戈壁春风》(孙吉昌),《邱少云》、《红军帽》、《团结胜利的凯歌》(于普洁),《东周列国》、《水灌晋阳》、《奇货可居》、《伯乐相马》、《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边防擒敌》、《克格勃之谜》、《桥梁专家茅以升》、《张志新》(李玉德),《他们为什么不搬家》、《章鱼闹海》、《三种礼物》、《猴子采果》、《爱吹口技的人》、《小章鱼审奇案》、《小白羊》(张元初),《小鸟的歌》、《风筝电话》、《羊妈妈和她的孩子们》、《鸡妈妈和鸭宝宝》、《大盗贼第二次出现》、《春天的童话》(王洪翔),《泰山传说》(季鑫焕),《入队》(沈嘉荣),《国境线上》、《火牛阵》、《文成公主》、《郑成功》、《草菅人命》、《在大熊猫的故乡》、《唐承隋制》、《杨文广》、《李元霸比武》、《岳云》(窦世魁),《唐太宗》、《蔡文姬》、《岳雷》、《木兰从军》、《魏征拜字》、《裴元庆上山》、《曾亮济摘印》、《关羽夜送貂蝉》(项维仁)等。《唐赛儿》(窦世魁、项维仁)1982年在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中获二等奖,《悟空独闹麒麟山》1983年参加了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展览。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一节 绘 画

宣传画 


  宣传画是配合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创作的。50年代,宣传画创作比较繁荣。《在和平幸福中成长》(陈辅)1954年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节美术展览,《不让土地长野草》(陈辅)1956年获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银质奖章,《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奋勇前进》(刘文泉)1958年参加了全国美术展览,并入选出国巡回展览。50年代宣传画的出版亦蔚为可观,有《保护先进生产者的荣誉》和《比比谁的碗底干净》(陶田恩)、《大搞技术革命 勇攀世界高峰》、《保持光荣 发扬光荣》、《光荣,祖国的哨兵》、《保护母畜 爱护幼畜》、《祖国领海不容侵犯》、《培育良种 提高产量》、《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守卫边疆 时刻警惕》、《增产节约 安全生产》、《军民联防 保卫家乡》、《光荣归于党》、《勇攀高峰 为国争光》、《振兴山东体育》(以上均为王珏》先后出版。
  60年代,宣传画创作主要为配合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有《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雷锋同志的好榜样》、《听毛主席的话,向白求恩学习》(苻士柱)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宣传画创作的题材,多为错误地宣扬“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之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宣传画围绕着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歌颂党和改革开放政策等重大题材进行创作。有《欢庆胜利》、《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沿着党的十二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歌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Our Party》、《青年们,发扬革命精神,争当四化先锋》等。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一节 绘 画

漫 画 


  20世纪20年代,青岛的报刊上就出现过漫画作品。1935年后,在报刊上经常发表漫画的有郭士奇、李劫夫等多人,以郭士奇在三年中发表上千幅漫画为最。日本侵占青岛后,郭士奇仍然进行创作。他曾为生活在饥饿线上的青岛百姓鸣不平,创作了一组讽刺漫画,发表在《青岛正报》上,第一幅的标题是《教死书》,第二幅的标题是《死教书》,第三幅的标题是《教书死》。由于这组漫画击中了日伪当局的要害,曾引起伪市长姚作宾的追查。40年代出版的《民众画报》,还载有笔名小骏的连环漫画《地瓜干外传》,其他报刊上也刊登过漫画作品。1946年,郭士奇创作出版了漫画单行本《阿Q正传》,徐悲鸿为之作了序言。
  建国后,漫画创作出现了高潮。众多的美术工作者以漫画为武器,对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罪行,以及旧社会的陈陋习俗和不良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在繁华的街道上设漫画宣传专栏。连环漫画《故事的下场》(吕锡贞)参加了1953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职工美术作品展览,《五谷不分》(耿浩)还获得了1956年山东省青年美术展览优秀作品奖。1957年开展反右派斗争,漫画创作即转入低潮。“大跃进’时期,漫画则多是以宣扬浮夸、空想、冒进为内容的作品。“文化大革命”时期,历史上的漫画被当作毒草来批判,漫画更难以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漫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创新和发展,漫画队伍得到充实。1978年,市职工漫画研究会成立,团结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作者,推动了漫画的创作。1982年7月,北京、上海、天津、长沙和青岛五市职工漫画展览在青岛举行。华君武、英韬、何韦等漫画家前来参加了开幕式。同时,还召开了部分省、市漫画作者学术交流会。青岛的漫画作者近20人参加会议。1983~1985年,市职工漫画研究会举办了两届市漫画展览。青岛漫画作者的作品不断地发表在漫画专页《大蒜头》和《职工漫画》专刊、《青岛日报》漫画专栏《月季》上,同时还发表在《漫画》杂志、《人民日报》增刊《讽刺与幽默》、《工人日报》、《文汇报》等全国性报刊上。特别是80年代,优秀漫画作品在大赛活动中频频获奖。《大材小用》(马瑞洁)在《工人日报》1983年举办的全国职工漫画评奖中获一等奖,《淘气的孩子多吃糖》和《后生可畏》(耿浩)获1985年《工人日报》漫画大赛纪念奖;马瑞洁的两幅作品获1986年全国足球幽默漫画奖。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一节 绘 画

油 画


  19世纪末叶,油画作为室内艺术陈列品带进了青岛。德国和白俄油画家亦随之来青岛写生,从事油画艺术活动,并举办小型油画沙龙,欣赏、观摩油画作品。20世纪20年代,青岛美术工作者开始学习和研究油画,并进行创作活动。在琴岛画会举办的12次展出中,油画亦占有突出地位。1942年举办的青岛市冬赈书画展览,油画《灯下》(赵琰)以温暖的赭黄色调子,与现实中饥寒交迫难度年关的贫民形成强烈对照,给观众以震撼。但建国前青岛仅有少数画家从事油画活动,创作力量薄弱,作品有限。
  建国后,青岛油画创作开始发展起来,作者形成队伍,创作亦趋向高层次。50年代初,即有8幅油画作品分别参加青岛市美术展览、山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全国首届职工美术作品展览。进入6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结束,青岛有9幅油画作品分别参加了全国美术展览、全军美术展览、山东省美术展览。其中,《海阳民兵》(姜宝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地雷战》(王洪翔)收入《山东省美术作品展》画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油画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油画创作亦有长足进步,有20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全军以及省级以上展览,有的获奖,有的还入选画册出版。这些油画作品有:《为了明天》(戴保华,1977年)、《春天》(王洪翔,1978年)、《逐浪高》和《华罗庚肖像》(于普洁,1978年)、《斯诺像》(郭殿芳,1978年)、《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张乐光,1979年)、《盐田之晨》(姜宝星,1979年)、《孩子们要上前线》(郭殿芳,1979年)、《回到祖国怀抱》和《毛主席在青岛》(陈锡岩,1979年)、《鲁迅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和《硕果》(王伟,1979年)、《咱连又添新书架》(戴保华,1979年)、《霜叶红于二月花》(王伟,1980年)、《贺龙将军》(王伟,1981年)、《信仰》(陈锡岩,1981年)、《沂蒙煎饼香》(戴保华,1982年)、《你早》和《郝建秀与郝建秀小组》(姜宝星,1983年)等。其中《华罗庚肖像》为华罗庚本人收藏,《盐田之晨》、《孩子们要上前线》获1979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1982年《腊月》(姜宝星)收入《山东油画选》,《渔归》和《沂蒙四月》(姜宝星)分别入选北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册。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一节 绘 画

版 画 


  青岛版画的创作相对较晚,大规模的版画活动,起自20世纪30年代。1936年7月,“左联”组织的全国木刻巡回展览,在青岛兰山路小学举办,展出的作品有七八百幅,共展出了四天。青岛新闻媒介纷纷介绍木刻艺术、发表评论,报刊还刊登了包括马克思、高尔基画像在内的8幅木刻作品;《青岛时报》于24日、25日连续以《山东全省木刻展览会特刊》的形式介绍了展览会情况。同时,由展览主持人召开了木刻座谈会,成立了木刻研究小组。这次展览,推动了青岛版画艺术活动的开展。40年代,《民言报》副刊《建地》、《青年人》杂志均先后发表过木刻作品,《民民民》杂志还以木刻《路》(王文彬,1943年)作封面。40年代后期,在木刻创作中已有成就的版画家石可来到青岛,版画艺术活跃起来。
  青岛解放后,版画创作主要反映新中国、新时代、新风貌。青岛版画作品在全国亦有一定影响,特别是版画《春天》、《技术公开》、《千顷棉田边连天》(均为石可创作)等,曾在山东省、全国以及世界青年联欢节展出并获奖。版画集《人民的新时代》(石可)还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国内版画界获得好评。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版画作者队伍扩大,版画创作可观。在版画材料和技法上亦有创新,出现了“石膏拓彩版画”(张白波)、“刻纸纸版画”(肖继民)、“漏板版画”(陈国贵)以及“撕纸纸版画”(许风鸣)。版画艺术理论研讨有了较大发展,青岛版画家在《版画世界》杂志发表了《拓彩版画初探》(张白波)论文,并获首届“版画世界技法奖杯”。一批佳作参加全国、国际版画展览和被国外杂志刊登。有《崂山小景》、《采贝》、《雨后青岛》(张白波),《师徒》(龚静如),1979年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版画展览。其中《崂山小景》入选《日本第48回版画特别展》画册。《崂山小景》、《神女》、《采贝》、《风景》等青岛版画研究会作品,1980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选送日本、新西兰、加纳、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其中,《采贝》(张白波)还被日本《未来》杂志刊载。《添新船》(张白波)、《沙漠驼铃》(张白波、尚友松、陈辅)1981年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版画展览;《小岛月夜》(张白波)、《汛期》(刘祥成)、《岛上之晨》(肖继民),参加了1983年第八届全国版画展览;水印纸版画《海疆拾零》组画(许风鸣)之《潮》等三幅作品入选了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万里海疆画展;《载月归》(张白波)、《拓》(陈国贵)、《石臼港之晨》(刘祥成)、《岛城》(肖继民)、《师徒》(龚静如)参加了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其中,《载月归》荣获银牌奖;《小岛之晨》(张白波)、《海味画组之四》(许风鸣)、《腊月》(龚静如、陈国贵)参加了1986年全国第九届版画展。其中,《小岛之晨》获优秀创作奖;《岛城月色》和《雪霁》(肖继民)参加了1986年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当代版画沙龙展。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四章 美术 摄影
第一节 绘 画

水彩画、水粉画 


  20世纪初,水彩画和水粉画作为西洋绘画的一种形式传入青岛,渐为青岛美术爱好者接受。20年代,中学美术教员往往兼习中国画和西洋绘画,在讲授西洋画时或从事业余写生时都以水彩画为主。水彩画技法的传播,以及水彩运作工具简单、适于写生的特点,使之颇受欢迎,形成了作者群,为青岛水彩画、水粉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0~40年代,青岛举办的画展,多有水彩、水粉画作品。1938年底,吕品的水彩、水粉画作品参加了“琴岛画会”举办的一次小型画展。40年代,其作品还参加了为救济灾民举办的两次画展。他的水彩画《浮山晚照》、《朝雾》、《浴场斜阳》都是描绘青岛的景物,格调明快,受人喜爱。1946年,中国水彩画的先驱者徐咏青从上海来青岛定居,曾举办过一次小型作品观摩展览,引起很大反响。外国水彩、水粉画家在青岛亦相当活跃,日本、德国、白俄画家在青岛进行写生、举办沙龙、发表作品,德国和白俄画家还向中国学生介绍和传授水彩画的技艺、技法,亦推动了水彩、水粉画创作的发展。
  青岛解放后,水彩、水粉画创作在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在青岛解放前就开始学习水彩、水粉画的作者逐渐成熟。早年从事水彩、水粉画创作和教学工作的吕品,已获显著成就,出版了《吕品水彩画辑》,成为国内著名的水彩画家。一批中、青年水彩、水粉画家也成长起来,形成了可观的创作队伍,长期从事水彩、水粉画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有20多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彩、水粉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仅参加省级以上展览的水彩、水粉画即有:《雨》和《路》(宋守宏,1979年)、《水绿荫浓》和《深秋》(李忠民,1979年)、《姑苏街道》(宋守宏,1981年)、《海港之晨》(李忠民,1981年)、《海上日出》(王润民,1981年)、《海港雨后》(宋守宏,1984年)、《石臼港晨雾》和《山路》(袁玉堂,1984年)、《船厂写生》(高东方,1984年)、《民族·巨龙》(袁玉堂、孙吉昌、石长矛,1984年)、《黄海之滨的港口》(高东方,1986年)、《雨后海滨》(王润民,1986年)、《漓江雨雾》(宋守宏,1986年)、《江城》(徐仲平,1986年)、《钟楼夜》(李元四,1986年)、《回春》(袁玉堂,1986年)、《昏》(童本良,1986年)。其中,《雨》参加了山东省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获二等奖;《船厂写生》参加了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全国职工美术、摄影、书法展览,获三等奖。参加水彩画、水粉画联展的有:1980年在河南举办的姜世钰和哈定(上海)水彩画联展,在北京举办的姜世钰、孙吉昌、石矛昌、吴大鹏四人水彩画展,1981年在南京举办的青岛六人(姜世钰、李忠民、孙吉昌、石矛昌、吴大鹏、李连一)水彩画展等。水彩画、水粉画的国际交流也很活跃。1981年青岛十人水彩画联展赴日本展出;1981~1983年,王润民26幅风景画五次送日本展出;1985年,王润民11幅水彩画参加了法国博览会,徐仲平在日本名古屋举办了个人画展。青岛水彩画、水粉画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也有一定影响。日本出版的1986年挂历,就有青岛水彩画家的作品《海滨》(王润民)、《新绿》(徐仲平)。陶田思、晏文正、陈锡岩的作品也在省、市的展览中获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