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概述



        一
  青岛地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属北温带季风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既有崂山、大泽山等名山,又有胶州湾不冻良港,极适宜于医药的生产及其国内外贸易。
  1865年,清Gov在青岛设立东海常关分关,朝鲜人参、印度红花、波斯血竭、阿拉伯没药和南洋产的沉香、豆蔲、槟榔、乳香、檀香、胡椒、胖大海等及中国南方所产的麦冬、白术、栀子、云苓、白芷、广木香、砂仁、丁香、草果等中药材,多由此输人,销往本省及华北各地。
  青岛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且口岸贸易发展较早,促进了中药资源的开发。1928年《胶澳志》记载胶澳地区有药材74种,并有药用植物的栽培。
  青岛地区中药经营事业源远流长。至清末,药物分类、鉴别、采集、方剂等均趋规范。中药经营已有专业、医药结合、制售结合等形式,药商行、栈、庄、店、堂、铺等民间经营相继出现。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办医院,西药(化学药品)房逐渐增多。1899年,青岛市区万年春药房开业。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井上诚昌堂、山东大药房等先后在青岛设点开业。1924年,青岛民族西药业开始兴起,开设了汉美药房。之后,开设了金星药房。1928年,青岛的西药房已发展为10家。西药市场逐步形成以德日为主,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国药品的格局。同年,青岛市区新开业的中药店有达仁堂、万春堂等18家。
  随着港口、铁路的建成,青岛中西药进出口贸易逐步发展。至1928年,中药材出口达到406052海关两,西药进口达到148522海关两。
  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管胶澳商埠,更名为青岛特别市。是年,市区新开业中药店有长春堂等25家,华壹氏、神州等西药房6家。翌年,新开业中药房多达77家,又有新民等西药房开业。中西药进出口贸易亦有增长。1930年,中药出口达508000海关两,西药进口达218000海关两,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天津。随着市区人口的增多,中药材贸易的中心已由县城转向青岛市区,药商遽增。1935年,青岛市区中药店已达140家,西药房37家,并成立了中西药商业同业公会,以施行对医药行业的管理。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青岛地区共有中西药房1152家。其中,中药房1074家,西药房78家。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疯狂地进行经济掠夺,民族工商业遭受残酷的蹂躏。中西药同业公会自行解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来自欧美的药源断绝,西药进口几尽日货。日商来青岛开办的药厂(办事处)药房迅速增加,1942年达27家。青岛成为华北日本药品最大的集散地。日本药品涌进青岛的同时,夹带大量毒品——吗啡、海洛因。在进口西药1220万元联银币中,吗啡、海洛因等毒品达130万元联银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Gov统治青岛时期,美国药品随美军登陆迅速涌入,市售西药八成为美国货。由于西药求购量倍增,西药批发商、皮包商和掮客应运而生。1946年,西药商达到108家、掮客40余人。解放前夕物价暴涨、交通封锁、药源短缺,青岛市区倒闭歇业的中药店达40家,西药房减少了38家。
  建国后,在中国Our Party“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指引下,青岛的中西药市场日趋活跃。青岛市区有私营中药商188家,私营西药商70家。1950年2月成立了青岛市国药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和青岛市新药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均隶属于青岛市工商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为加强国营经济对医药市场的领导,继1849年7月山东新华制药厂青岛营业部成立之后,1950年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设立西药课(股),经营接受进口西药。是年,成立人民药房和胶东大药房,壮大了国营经济控制市场的力量。“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私营商户的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和出售伪劣药品等违法活动。之后,1952年2月,山东新华药厂青岛营业部、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西药课(股)合并,组建了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医药支公司),经营西药、医疗器械。该公司是青岛地区西药、医疗器械二级货源单位,负责按经济区划对周围地区批发单位供应货源,并兼驻地青岛市的西药、医疗器械收购和三级批发业务。后又将人民药房、胶东大药房并入,成为统一管理西药市场的国营商业。青岛医药支公司认真贯彻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大力开展进销业务,扩大市场占有。1953年,贯彻商业部颁发的《中国医药公司物价工作方案》,青岛的西药价格列入全国9个直管城市之一,由商业部统一掌握。青岛口岸的西药进口货源及青岛当地生产的药品由青岛医药支公司统一收购,并积极开展了省、市内外的药品、医疗器械的调拨、供应、批发业务,从价格政策上和物质基础上完全控制了西药市场,使西药市场得以稳定发展,保证了人民医疗卫生用药。1954年,青岛医药支公司设立私改科,以加强对私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对私营批发商促进转业。是年,有5家批发商转资33亿元(旧人民币)投向西药生产。
  1954年,山东省土产公司青岛支公司成立中药批发部。1955年6月,中国药材公司青岛市公司成立,经营中药材及中成药。该公司是青岛地区二级中药材货源供应收购单位,兼驻地中药批发业务,统一控制青岛市的中药批发市场。是年8月,中药经营业务由商业系统移交供销合作社系统管理。为此,中国药材公司青岛市公司更名为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中药经营管理处青岛批发站。1956年6月,中药经营又划归商业系统。该站遂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从此,国营商业全面控制了城乡中药市场,加强了中药材的生产收购和接受进口,组织省、市内外货源交流和调拨供应,大力开展批发业务,保证医疗保健用药需要。同时,加强了对私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
  1956年,青岛市中、西药行业实现公私合营,除部分商户歇业、转为成药加工和诊所外,中药商56家、西药商20家实行了合营。经过清产核资、经济改组、调并网点之后,根据青岛市区零售布点需要,中药店设35家,西药店设13家。中药业设公私合营青岛国药总店,进行管理;西药店均直归青岛医药支公司私改科管理。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各级商业单位大力组织中西药品货源,开展供应工作。其时,青岛医药商业始供应崂山郊区及即墨县、平度县,并委托供销社收购站建立药材收购点,印发药材收购目录及宣传材料,大力开展中药材收购。同时,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组成下乡联络员队伍,深入农村,印发下乡中西药品目录,大力开展了成药下乡。城乡医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至1957年,中西药品、医疗器械总销售额达1692万元,比1952年增长了70%。为了加强医药结合,1958年春,青岛中西药经营机构合并,划归卫生系统领导,分设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和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负责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的生产收购、货源采购、调拨供应(包括崂山郊区及胶县、胶南县、即墨县、莱西县、平度县)及批发零售,管理医药市场。是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设立了生产科。为实行中药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掀起了发展药材生产的群众运动,开展了南药北移,野生变家种、家养,将中药材种植纳入了农业发展计划。对野生药材及西药、医疗器械实行大购大销,促进了野生药材收购的扩大和青岛市兼产药品企业的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小土群”生产药品、医疗器械的热潮,使商业购进急剧增加。青岛医药系统中西药品、医疗器械国内购进额1958年为991万元,比1957年增长89.5%;1959年为2199万元,比1958年增加了1.22倍;1960年高达3856万元,又比1959年增长75.4%;1961年有所回落,但仍达2540万元。大购大销活动虽然促进了青岛市中西药、医疗器械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大刮浮夸风、求量不求质,造成了医药商业无效库存1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医药商业进行了整顿。1964年,青岛市重新分设了中药和西药器械两个专营批发站。通过三年调整,处理了有问题商品,中西药经营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是年,为贯彻“为生产、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青岛中药商业大力发展药材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扩大种植面积和品种,并奖售粮食、棉布和化肥,以扶持中药材生产。1965年,又大幅度调高药材收购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松了计划管理,收购了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1977年,清仓查库发现261种药品霉变,造成报废损失。
  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随着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将竞争机制引人流通领域,把中西药、医疗器械经营中的单一渠道、多环节、封闭型的流通体制,改为多渠道、少环节、多种经营形式的开放型体制。改变仅限本地区收购为跨地区收购;改统购包销为以销定购;改“药厂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就收购什么”,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中药材的价格实行了进价加差率控制。医药市场空前活跃。至1987年,青岛市中西药、医疗器械商业纯销售额达到22433万元,比1952年的999万元增长了21倍多,比1957年增长了12倍,比1980年增长了79%。其中,国内纯销售额达12599万元,比1952年增长近24倍,比1957年增长近12倍,比1980年增长1倍多,实现利润总额1196万元,居山东省第一位。  
           二
  建国前青岛市无专业制药厂。中成药生产均为中药店前店后场配制,对外零售。大康制药社、华壹氏等药房也有自己配制的少量西药成药在门市出售。1946年开办的青岛卫生材料制造社也仅能生产少量脱脂棉。建国后,青岛市化工、纺织、轻工、食品、水产等行业发展较快,促进了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1950年,成立了第一家国营制药厂——山东省水产公司青岛鱼肝油厂。翌年,私营神州制药社成立。青岛市专业的中西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始建于1954年。是年,由国家政策导向,5家私人西药批发商业的资金转向,投入西药工业生产,组建了青岛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中药业公私合营后,将永乐堂中成药加工组、慎芝堂、同安堂及宏仁堂部分技术力量合并,组建了青岛国药加工厂(后改为青岛国药厂、青岛中药厂)。1958年青岛药材站于泰安路成立了医疗器械修配厂(后发展为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至此,青岛市中药、西药、医疗器械三大系列都有了专业化的生产企业。1958年后,在“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大办制药工业的口号促进下,生产药品、医疗器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企业分布在10个行业,共73家。其中,69家为兼产单位。后经调整,到1964年,中西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尚有26家。中西药、医疗器械全年收购值为1280万元,比1960年减少了67%。
  1965年,国家对西药工业实行托拉斯体制,青岛制药厂纳入托拉斯,为山东省新华制药厂青岛分厂。青岛市保留的制药厂有青岛市南制药厂、青岛水产品加工厂鱼肝油车间、青岛肉类加工厂生物制药厂、青岛食品厂宝塔糖车间,其余一律禁止生产药品。这一调整,促进了青岛制药业的发展。1966年,青岛红卫化工厂恢复了西药生产;1968年,台东区医院药厂脱离了台东区医院,隶属台东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更名为青岛工农制药厂,成为一个专业生产企业。1970年托拉斯解体,青岛制药厂复归青岛市化工局。其时,青岛市化工局成为全市西药生产归口管理部门。1970~1978年,青岛西药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市南制药厂建新厂与新成立的市南第二制药厂合并,更名为青岛黄海制药厂,成为西药片、针、酊等多种剂型的专业制剂厂;青岛红卫化工厂改为青岛第二制药厂,并将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化工厂并入,成为生产注射氯化钠等原料药及红霉素粉针的专业厂;青岛制药厂扩建厂房,开拓了青霉素粉针和消灭地方病用药——驱蛔灵、海群生的生产;青岛药棉厂更名为青岛四方制药厂,以生产药品为主、脱脂棉为辅。此外,部队和事业单位办家属药厂、五七药厂及其他企业兼产的药品相继增加。在此期间,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先后出现一些药品质量事故,造成部分企业的产品退货和报废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1979年山东省医药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1980年,成立了山东省医药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省医疗器械公司青岛分公司和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对青岛市中西药、医疗器械实行工商一体,产、供、销、人、财、物六统一的管理体制。为贯彻实施《药品管理条例(试行)》、《医药工业质量管理条例》,青岛市人民Gov(1981)10号文件责成青岛市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中西药生产单位进行全面系统的整顿,确认了生产西药企业25个、中药企业2个。1984年2月,根据1983年11月2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企业政治部、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山东省编制委员会的联合通知,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正式成立,为市局级单位,代行Gov管理职能。撤销了原青岛医药分公司和青岛医疗器械分公司,分别改设为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和青岛医疗器械采购供应站,交出了原两个分公司下辖的潍坊、烟台、临沂地区的医药及医疗器械之工商企业,接管了原青岛医药分公司、青岛医疗器械分公司、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所属的生产企业和县药材公司,并实施了对青岛市其他系统和军队办的中西药、医疗器械专业生产厂的归口管理,对兼产中西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单位实施产品定点管理。从此,青岛市的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了统一领导和行业管理,中西药、医疗器械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按剂型分工调整布点、调整结构后,青岛制药厂的原料药品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原料药品产量达1823吨。同时,扩大了磺胺类药品生产,成为山东省磺胺类药物的生产基地。其中,磺胺甲基异恶唑1987年产量达222吨,居全国第三位。青岛第二制药厂成为抗菌素药品原料及制剂的专业厂。青岛第三制药厂以生产藻酸双酯钠原料和制剂为主,带动新厂建设,成为一个从原料到针片剂兼有的综合生产企业。青岛中药厂加速机械化生产,增加品种、提高产量,1987年产值达867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13%。到1987年,青岛市共有中西药品、医疗器械专业生产厂12个,兼产厂36个,共生产293个品种(中成药48种,西药168种、医疗器械77种),创优质产品16种。其中,国优银奖2种,省、部优14种。出口产品16种。销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地。出口交货值为人民币1986.87万元。
            三
  医药科研工作的开展,医药科技的进步,带动了青岛医药事业的发展。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于1957年即建立了药材试验场,几易其地,进行引种试种及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试验。1958年,引种试种及野生变家种家养,先后达60余种,并在藏红花、黄芩、杜仲等引种、栽培、驯化技术方面获优秀成果,受到国家医药管理局和省、市的奖励。1970年,青岛中药厂成立技术小组与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协作,研究成功中成药利胆片。同时,该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科研单位、医院相结合,进行新产品研究开发。1980年,该厂成立了研究所,先后开发40个项目,投产33项。在西药科研方面,1953年青岛市卫生局设立青岛市中心试验室,进行临床药物研究。1958年该试验室更名为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1982年,交山东省医药管理局领导,更名为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所;1984年省局委托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代管该所,为青岛的专业医药科研机构。西药厂办科研始于1956年。是年,青岛制药厂设立试验室。至1987年,青岛各药厂共有厂办研究所(室)4个,共研制开发西药新品种、新工艺95个(项),投产47个。其中,青岛制药厂研究成功新诺明常压脱羰新工艺,产品质量达到了英国药典标准,开拓了出口市场。青岛第三制药厂与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医学院协作研制成功藻酸双酯钠,获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发明金奖。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自60年代设技术小组,致力于新产品开发。1986年建立了研究所。先后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6项,有11种产品获奖。至1987年,青岛中西药品、医疗器械共获科技成果奖38项(次)。其中,获世界发明奖2项,获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2项;获省(部)科技奖17项(次),获省厅(局)级科技奖8项(次),获省优秀新产品奖3项;获青岛市科技奖6项(次)。
  建国38年来,青岛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7年青岛地区共有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8个,经营企业和单位116个,专业医药科研机构1个。其中,属青岛医药公司系统的中药厂2个,西药厂5个,电子医疗仪器厂1个,采购供应站3个,县公司6个,批发部23个,经营组27个,零售店57个和科研所1个。共有职工5930人;固定资产净值2829万元,工业总产值9977万元,比1952年增长99倍;商业总销售22433万元,也比1952年增长21倍多;工商利润总额达2121万元;生产中西药品、医疗器械293种;经营品种4636个。青岛市的医药业已是一个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工商一体的医药经济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为青岛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篇 中药  
第四章 科研

第二节 成果


  中药材 1957~1987年,青岛药材站建立药材试验场期间,中药材31种试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至1987年,先后引种试种药材60余种。其中,试验种植成功并推广种植的有番红花、草红花、款冬花、云木香、怀牛膝、山茱萸、川羌活、郁金、大青叶、大鳖子、地肤子、北五味子、牛蒡子、紫苏、薄荷、荆芥、细辛、党参、玄参、太子参、北沙参、延胡索、前胡、桔梗、半夏、括楼、牡丹、白芍、黑丑、白丑、白芷、白术、苍术、白扁豆、生地、黄芩、获苓、故纸、茜草、藁本、知母、天冬、辛夷、杜仲等44个品种;因气候、土壤、种植管理技术等原因,虽试种成活,但尚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有人参、天麻、栀子、砂仁、厚朴、黄连、秦艽、紫草、川楝子、使君子、穿心莲、川贝母、浙贝母、平贝、伊贝、三七、独活、射干等18个品种;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的有3种:(一)番红花引种栽培技术科研成果。1969年,青岛药材站开始对番红花引种栽培技术研究,首先在崂山明霞洞药材试验场栽培成功,继而在胶南县王戈庄公社大溧水村和即墨县鳌山公社鳌角石村大面积栽培,获得稳产增产,经10余年的反复认识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青岛地区的番红花栽培技术。1983年,通过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198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杜仲环状剥皮科研成果。1975年,青岛药材站与青岛园林局联合组织科研人员,对杜仲树主干做大面积环状剥皮,使树皮再生而树不死的科学试验获得成功。1978年,山东省药材公司在全省推广青岛经验,杜仲树成活率达97%。1979年,中国药材公司在贵州、湖北等省召开会议,推广青岛经验。此后全国杜仲主产地推行这一科研成果,均获成功。1982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研成果二等奖。(三)黄芩野生变家种科研成果。1958年,青岛地区开始田间栽培黄芩。经20余年的反复试验,总结出一套黄芩野生变家种的成功经验。1981年,青岛市药品检验所对胶南县栽培的黄芩进行有效成分黄芩甙含量测定。其中,宝山公社产的黄芩甙含量为25.04%,比全国黄芩主产地河北省承德地区产品的黄芩甙含量12.03%高出一倍以上。1987年,通过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技术鉴定。1989年,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成药 1960~1987年,青岛市中成药科研成果在国内获奖和准许出口外销的有9个品种。(一)利胆片。1967年,青岛中药厂与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研制成功。1969年,经山东省药品检验所、青岛医学科学研究所和青岛医学院药理实验、临床验证,该产品具有利胆消炎、解热镇痛、退黄消胀、化石利便的功效,用于急慢性胆道感染、胆囊炎、胆道蛔虫、胆结石等症。经408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81.86%。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1978年,获青岛市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成果奖。1979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再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并为青岛医药工业争得首次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二)利胆排石片。青岛市立医院胆结石小组将传统方剂利胆排石汤用于临床,经多次改进处方,疗效显著。1971年,青岛中药厂据此开始研制利胆排石片。该产品具有清热利湿、舒肝利胆、排石排浊之功能,对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囊炎等症疗效明显。1979年批量生产。经临床验证,湿热型患者排石率为70.6%,气滞型患者为53.3%,中毒型患者为33.3%,总排石率为67.3%。1982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载人中国药典。(三)健脑丸。1967年,青岛中药厂根据西安市红十字会验方研制投产。该品具有健脑补肾、安眠益智的功效,用于治疗用脑过度、神经衰弱、头晕目眩、畏寒失眠、心烦易倦、惊悸体虚、记忆力减退等症。20多年来,因疗效显著畅销国内。自70年代初,每年均有万余瓶远销香港、澳门等地区。(四)海龙补丸。1967年,青岛中药厂根据青岛中草药小组整理的验方,与青岛药材站、山东省土产进出口公司、青岛药品检验所合作拟定配方,经青岛市卫生局批准生产。该产品具有强腰膝、补精力之功效,主治精力不足、气血双亏、腰背酸痛、神经衰弱、贫血头晕、疲劳过度、畏寒失眠等症。开始,产品只供外销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78年,改为海龙补肾丸。1985年,经医药、卫生管理部门批准,在国内销售名为海龙丸。(五)胃特灵。1970年,青岛中药厂根据传统处方研制。始称204胃特灵,具有止痛、制酸、健胃调肠、促使溃疡愈合之功效。1973年,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以安胃片之名作内销。1977年,载人中国药典。通过209例患者临床验证,总有效率95.12%。1981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改称快胃片,扩大出口和内销。(六)莱阳梨止咳糖浆。1966年,由青岛黄海制药厂生产。1968年,转交青岛中药厂生产。该产品用于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多痰、急慢性气管炎、哮喘等症。1975年,载于《山东省药品标准》。1983年,在山东省同品种评比中获第一名。1984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七)环心丹。1978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史道生教授提供处方。1982年,青岛中药厂研制微小丸剂成功。该产品具有活血祛瘀、通透脉经、增强心阳之功能,主要用于心绞痛、心律不齐、心肌梗塞等症。临床验证,对心绞痛有效率为93.4%,心电图改善率为60.4%;双盲法验证,可提高人体脂类物质代谢,增强血管弹性,消除冠状动脉内膜丘状增厚,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肌血流循环,改善心脏生理功能。该产品以疗效高、剂型小、用量少等特点,获198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成果三等奖、国家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4年,获国家外经贸部出口产品四等奖。1986年,又获山东省、青岛市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获中国外贸畜产出口产品奖。(八)肤螨灵软膏。该产品处方系青岛医学附属医院皮肤病专家曲魁遵教授提供。1980年,青岛中药厂批量生产,具有杀螨、杀虫、止痒、止痛和护肤美容之功能,特别对治疗酒渣鼻效果显著。对疥疮也有一定疗效。1985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参展。1986年,获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博览会科技发明银质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奖,中国发明协会颁发了发明证书和奖杯。(九)痛经灵冲剂。青岛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李明顺主治医师临床筛选的剂方。1985年,青岛中药厂批量生产。该产品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调整血汇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障碍、解除子宫平滑肌痉挛性疼痛、活血化瘀、理气温经、止痛之功效,对于原发性痛经、因寒凝血滞、气滞血瘀引起的功能失调性痛经,有明显疗效。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四章 科研

第一节 药材种植试验 中成药研制


  为了保护和培育药材资源,发展青岛地区药材生产,青岛市在1972年、1984年两次大规模药源普查的同时,还开展了中药材易地引进和野生变家种家养的科学试验,研制疗效高的中成药新品种。
  药材种植科学试验始于1957年。青岛药材站在崂山县北宅乡凉泉村及毕家村西山岗占用土地30亩,建立了药材栽培试验基地,设专职人员5人,种植了故纸、薄荷等6个品种。是年,因建崂山水库,药材试验场迁至崂山县李村镇双山村,占用土地10亩,人员增至7人。至1959年,先后种植了生地、款冬花等16个品种。1960年,双山村收回土地,药材试验场迁至青岛药材站城阳仓库院内,占用土地10亩,种植了川楝子等20个品种。后因扩建仓库,将大部分品种移交胶县马店公社周家河套村种植,由胶县药材公司管理。1961年,青岛药材站与崂山县北九水林场合建药材试验场,占地5市亩,配备专业人员2人,栽培获苓等10余个品种。1969年,青岛药材站将药材试验场迁至崂山明霞洞。至1985年,先后投资5万元,开辟了药材种植试验地43块,总面积35亩,并修缮了明霞洞原有15间庙宇作办公场所,专业人员达到7人。至1987年,药材试验场的实验条件基本完善,先后引种试种药材60余种。
  青岛药材站和即墨县药材公司在即墨县鳌山公社鳌角石村的药材试验点建于70年代。该试验点位于即墨县东部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适合多种植物生长。70年代以来,进行了番红花、西洋参、辛夷、山茱萸、延胡索等品种的栽培种植科学试验。
  建国后,青岛中成药工业,根据国家对中药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成药剂型、方剂、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科研改进。
  1956年,公私合营建立中成药专业厂,即后来的青岛中药厂,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60年代,开始采用自制的木制割丸板、电动密丸机,购置了切片机、单冲双冲压片机、粉碎机、混合机、颗粒机等少数机械,部分产品由机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1973年,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商业部《关于改进中成药质量的报告》后,青岛中成药工业,加速了设备的更新换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成药技术改造加快了步伐。1987年,青岛中成药工业厂房、水、电、气等公用设施日臻完善,药材炮制、粉碎、煎煮、提取、干燥、浓缩、混合、制成品、包装等各项工序机械设备均已配套,跨入了现代化制药工业之列。
  70~80年代,青岛中成药工业逐步采用显微镜、精密分析天平、电光分析天平、水份测定仪、崩解仪、紫外分析仪、显微扫描仪、测糖仪、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直流辐射流量计、粉末探测器和多种含量成分菌检测装置系统(27种)等现代科学化检验仪器,提高了中成药质量的科学性、可靠性。
  青岛中成药研制,在继承传统方剂的基础上,自60年代以来,青岛中药厂借鉴化学药品片剂剂型应用在中成药生产上,相继增加了酊剂、水剂、糖浆、冲剂、软膏等新剂型。先后与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青岛市立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第五人民医院等单位和专家配合,对临床疗效高的处方,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制了利胆片、环心丹等10余个新品种。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四章 科研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生产经营主要是靠药农实践经验栽培植物中药材,按传统方法加工采集。药店老药工凭感官、经验鉴别中药材真伪、质量好坏,按传统工艺炮制药材和制造中成药。
  建国后,国家很重视中药科学研究工作,提出对中药品种和方剂进行调查,鉴定品种,统一名称,制订标准规格;对主要方剂进行理论和疗效的研究,找出防治疾病的有效方剂;了解重要方剂的药理作用,对中药方剂剂型改进,制造中药的新剂型等。青岛医药工作者,根据国家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科研活动,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第五节 库存


  建国后,青岛的国营药材商业按年度、季度编制商品流转计划和业务经营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执行。库存编制要求做到不积压,不脱销,有一定的合理储备。
  1955~1957年,青岛国营药材商业建立初期,商品库存处于充实阶段。1955年末,青岛药材站库存仅有71.2万元。1957年增到176万元。1958~1960年,片面追求高计划大指标,进货失去计划控制。1960年,青岛药材站库存猛增到1087.7万元,比1955年增长了14倍,出现了存大销少、质次价高、残损变质等问题。1961~1965年进行“三清”(清理资金、清理库存、清理在途商品)处理。青岛地区药材商业“三清”商品,共损失金额达300余万元。其中,青岛药材站200余万元,即墨县药材公司38.9万元,胶南县药材公司23万元,胶县药材公司24.9万元,平度县药材公司24万元,莱西县药材公司8.4万元。主要品种有阳起石25.5万公斤、玄精石2万公斤、白石英17500公斤、紫石英22500公斤以及滑石、云母石、朴硝、鬼箭羽、海螺皮、鸡血藤、降香、王老吉茶等。1965年,“三清”工作基本结束,商品库存得到了调整。青岛药材站库存降到394.1万元,比1960年下降61.8%。库存结构趋于合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药政管理瘫痪,企业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药材生产经营。1968年6月末,青岛药材站库存统计,脱销和供应不足的中药材106种,占经营品种的14.95%。1970年,脱销和供应不足的中药材增到130种、中成药391种。同时,商品积压也很突出。主要品种有桂枝、黄芩、木通、大将军、大青根、南星、白芥子、藜芦、大麻种、芜条根等。
  1978年,开展了“清仓利库”,恢复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计划管理,库存混乱状况有所改变。至1979年6月末,青岛药材站库存结构仍不够合理。川芎、泽泻、党参、蝉蜕、丹皮、获等等17个品种库存金额达357万元,占中药材总库存的38.46%。48种中成药库存金额为216万元,占中成药总库存的66%。其中,炎得平片库存金额16.6万元。1980年,青岛药材站库存逾量商品300多万元,占库存总值的23%。
  1982年,“清仓利库”工作结束,青岛药材商业共损失金额为96.6万余元。其中,青岛药材站67.4万元、即墨县药材公司13.8万元、崂山县药材公司4.7万元、胶南县药材公司0.9万元、平度县药材公司6.6万元(包括127种淘汰商品)、莱西县药材公司3.2万元。1982年,为解决中药材库存周转慢和利润低的问题,国家决定对中药材经营实行4.8%低息贷款(中成药不享受低息待遇)。1983~1984年,实行开放搞活政策,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青岛药材站库存连续大幅度增长。1983年为1680.9万元,1984年又增到1806.4万元,1985年为2032.1万元。1986年,青岛药材站库存继续上升,增至2304.5万元,比1955年建站初期增长了32倍。1987年,青岛市商业中药库存总值为3069万元。其中,中药材为1537.8万元,中成药为1531.2万元。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第四节 销售


  建国前,青岛药材商业多以零售为主,资金较多的则批零兼营,销售对象没有地域限制。
  建国后,国营药材商业,经营机构逐步完善,职责分工明确,形成了完整的经营体制,分为一级站(中央站)、二级站、三级批发和零售店4种经营方式。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岛药材商业销售额逐年增高。1987年与1955年相比,总销售额增长37.6倍。其中,国内销售额增长52.9倍、调往省内增长25.8倍、调出省外增长30.8倍。
  二级批发 自1955年开始,二级站须经中国药材公司批准,方列为全国药材系统二级直调点,参加全国药材计划会议,享受二级调拨扣率和紧缺商品分配等待遇。青岛地区设药材二级站1家,职责是:(一)按经济区组织商品收购;(二)对经济区三级批发实行商品调拨供应;(三)对省内外二级站进行商品调拨交流;(四)对当地产品所需药材原料负责供应。
  青岛经济供应区内调拨 自1956年开始,山东省药材公司根据商品的自然流向、交通条件、节约运输费用等,统一制定按经济区划组织商品供应计划。各县公司(三级批发)经营的商品,除地产品外,其余全部从经济区二级站进货。青岛经济供应区划是:1956~1957年,青岛药材站负责供应崂山郊区、即墨、日照、莒南、海阳、莱西、招远县和青岛市;1958~1963年,负责供应崂山、即墨、胶县、胶南、日照县和青岛市;1964~1983年,负责供应崂山、即墨、胶县、胶南、莱西、莱阳、海阳、日照县和青岛市;1984年,平度划归青岛药材站供应。
  供应方式:二级站每月召开一次供货会,根据县公司编报的要货计划进行综合平衡,二类商品按计划供应,三类商品分配供应,实行合同制。若调拨发生差错,按中国药材公司制订的《系统内部调拨责任制》有关规定查询处理。
  商品调拨作价:1972年以前,二级站调县公司(三级批发)的中药材、中成药,不分省内外产品,均按省内统一批发价倒扣5%。1972年1月,为解决三级批发经营亏损,一律调为倒扣6%。1983年,中药材调为倒扣3%,中成药仍为倒扣6%。1987年,取消固定调拨扣率,各批发环节一律按批发价调拨。县公司中药材销售作价办法也作了变动,改为按供货二级站批发价加运费,再加5%毛利制订批发价。
  商品分配:1958年商业部确定对适合农村需要的一般药品,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青岛药材站制定了商品分配比例,青岛市区占45%,各县占55%。1965年,药品下乡工作进一步加强,商品分配比例调为青岛市区占33%,各县占67%。1970年,贯彻毛主席关于“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商品分配比例又作了调整,改为人口占分配比例的70%,纯销售额占30%。同时,将黄连、获苓、黄芪、知母、附子、木香、元胡、丹皮、牛黄、麝香等10种计划商品,由过去按经济区供应,改为按行政区供应。1981年,对牛黄、麝香、杜仲、厚朴、川贝、砂仁、黄连、白术、萸肉、豆蔻、智仁、麦冬、元胡、全蝎、银花、鳖甲、穿山甲、冬虫草等供应紧缺品种实行浮动价,供求矛盾有所缓和。1985年,商品分配比例调为人口占60%,纯销售额占40%。1987年,取消商品分配比例,改为敞开供应。
  1955~1987年,青岛药材站调三级批发金额12797万元,占系统内调出总额的54.59%。其中,药材4988万元,中成药7809万元。
  青岛经济供应区外调拨 建国后,青岛地区中药材、中成药生产得到逐步发展,许多品种除满足经济供应区内需要外,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调往经济供应区外。传统调出品种,药材主要有沙参、桔梗、丹参、黄芪、半夏、党参、黄芩、海龙、海螺蛸等;中成药主要有利胆片、利胆排石片、胃特灵、莱阳梨糖浆等。
  1955~1987年,青岛药材站经济供应区外调拨商品金额为10647万元,占系统内调出总额的45.41%。其中,调往省内二级批发为3657万元,调往省外6990万元。
  生产原料供应 建国后,青岛地区中成药和西药酊水糖浆等制剂生产所需的中药材原料,均由青岛药材站负责组织供应。为处理好成药生产和饮片供应的关系,1967年3月30日,山东省药材公司召开全省成药生产座谈会,对饮片与成药的关系提出以下意见:1.基本满足的,配方与成药生产要统筹兼顾;2.严重不足的,生产需要不得低于20%;3.主要用于生产的药材,如麝香、牛黄、珍珠等应以生产为主,适当照顾饮片供应;4.用于抢救的,不论是成药和饮片都要服从抢救需要。1980年以后,制药厂所需中药材原料改为自行采购。
  三级批发(市内区级批发部和县公司,下同) 建国后,青岛地区三级批发实行划区供应。其职责是对所辖地


  医疗单位、企事业单位保健站(医务室)和医药零售店的中药材及中成药供应。
  供应区划50~70年代,即墨、崂山、胶县、胶南、平度、莱西县均按各县行政区域作为各自的供应区。县城所在地设批发部,农村设经营部,实行划片供应。进入80年代,逐渐取消了供应区划,医疗单位自由选购。
  供应原则为保证中医配方用药,对一些生产供应不足的药材,执行先饮片后成药、先治疗后滋补、先人用后兽用的原则。凡适合农村需要的常见病、多发病用药,优先供应农村。城乡都需要的统筹兼顾。在原商品分配的基础上,货源增长部分,农村多增、城市少增;货源减少时,城市多减、农村少减;下乡成药80%的货源投放农村。在城市,抢救治疗和紧缺药品,优先供应医院。滋补药品、小成药优先供应疗养院、保健站和零售店。至70年代,对重点医疗单位,实行按比例分配供应。分配比例是根据医疗单位历年进货金额、用药情况、医疗条件等情况综合制定的。遇有疫情灾情确保供应,不受比例限制。80年代,敞开供应。
  商品供应作价1958年5月1日,按山东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58)药物字第0138号通知,自即日起,中西药品批零界限一律按对象划分,即对零售经营单位、医疗单位、企事业单位保健站、兽医站等,均按批发价供应;个人消费,不论购买多少,一律按零售价供应(在通知之前,中药按对象划分批零,西药按批零起点划分)。企事业单位保健站须当地卫生局批准,始得享受批发价。
  剧毒药供应1964年,为保障人身安全,青岛医药商业执行卫生部、商业部《关于管理毒性中药的暂行办法》,毒性中药必须凭单位介绍信和医师处方始能出售。
  急救药供应1966年8月,青岛经济供应区发生严重“乙型脑炎”。青岛药材站紧急安排生产,并向外地求援,购进了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黄连等药品运往各地,保证了医疗抢救需要。
  1970年8月,日照县发生“乙型脑炎”、“流感”等流行性疾病。青岛药材站由一名副经理主持组织药物供应,派专车送去黄连、蜈蚣、僵蚕、丹皮、黄柏、连翘、栀子等药材9000公斤。还送去羚羊粉、抗热牛黄散、清热解毒散(丸)、紫雪丹等2800余瓶(丸),并安排专人昼夜值班,组织药物供应,保证了医疗需要。
  1976年,在抢救来青岛治疗的唐山地震伤病员中,青岛药材站紧急组织伤科跌打丸等15个中药品种的生产,3天内生产了首批药物,投入治疗;5天内生产了七厘散1万盒;8天内炮制了自然铜、马钱子、穿山甲等药材500余公斤,保证了医疗急需。
  1979年,平度县发生“乙型脑炎”。平度县药材公司及时购进了安宫牛黄散200瓶,保证了医疗需要。
  成药下乡50年代,青岛地区县以下医药商业经营网点很少,农民购药诸多不便。1953年9月,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根据中国医药公司部署,贯彻商业部、卫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二部一社)开展成药下乡的联合通知,组织县以下基层供销合作社及医疗卫生单位,经营卫生部核定处方、中国医药公司监制“保健”商标的西成药。1955年,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后,根据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公司部署和选定的牛黄解毒丸等50个品种,开展中成药下乡。1956年,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县药材公司成立后,派出下乡联络员深入基层供销合作社药品经营点,培训业务人员,实行“二送”(送货到门、送技术到柜台)、“三包”(商品坏了包换、卖不了包退、遇到降价包损失)、“一宣传”(利用农村有线广播、黑板报、标语、广告牌、成药下乡手册、快板书等形式宣传卫生、药品知识),全面开展了成药下乡工作。通过上述措施,解除了基层供销合作社药品经营点怕卖错药、怕商品积压、怕经营亏损的顾虑,树立了经营药品的信心。
  1965年8月15日,“二部一社”对下乡成药做了若干具体规定,选定了疗效较好、价格低廉、不须经医师处方可直接购买的成药54种(西成药32种、中成药22种),作为全国统一的下乡成药。价格制定贯彻微利原则,出厂价利润不超过3%,批发价利润不超过1%,零售价利润不超过2%。1966年以后,青岛地区各县药材公司经营网点逐渐向县以下延伸,成为农村药品供应主要渠道,供应品种逐渐增多,已不局限于“二部一社”规定的下乡成药。
  1955~1987年,青岛市中药国内销售金额32403万元。其中,市区销售20204万元,占62.4%;崂山、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等6县(市)销售12199万元,占37.6%。
  药材类,国内销售14702万元。其中,市区销售9618万元,占65.4%;六县(市)销售5084万元,占34.6%。
  中成药类,国内销售17701万元。市区销售10586万元,占59.8%;六县(市)销售7115万元,占40.2%。
  零售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店零售主要采取医售结合、制售结合、柜台营业等方式。药店为了开展业务、招揽生意,设坐堂医生,成为传统经营方式。药店由于设名医坐堂,病人慕名而来,生意分外兴隆。青岛地区设坐堂医生的药店占70%以上。
  开店行医者多系世代家传,有一定技术。自制的丸散膏丹,颇有疗效。自制成药利润较大,故大小药店均不同程度地自制成药出售。青岛宏仁堂生产的中成药,规模之大,品种之全,质量之优居青岛市之冠。其次是永乐堂,再是胶东药房、生生堂、遵古药房、长春堂等药店。他们多数前店后场,除自制中成药外,还进行饮片炮制加工。他们选料考究,切片工法精湛、整齐美观,炮制力求规范。但也不乏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牟取暴利的不法药商。
  为争夺市场,店主非常重视柜台营业,主张和气生财。学徒进店须经三年实习期。学徒期满,店主挑选认为忠实可靠、业务技术熟练的站柜台。柜台配方要求甚严,必须严把审方、复核关(审查处方有无“相反”、“相畏”;复核有无漏抓错抓)。抓药时,按处方逐味药分别单包,并附药味说明书。给药时要问明姓名,防止张冠李戴发生差错。开展问病售药、来料加工、代客煎药等项目,是药店的经营特色。
  药价由药店自行掌握,随行就市,任意浮动。迫于行业竞争,大路商品订价不敢悬殊太大;市场紧缺品种,则屯积居奇,漫天要价。所订价格对同行绝对保密,使用暗码计价,零售价格一般毛利在60%以上。
  建国后,国家对私营药店进行初级阶段改造。1956年,公私合营前后,药材零售网点经过多次调整,原私营药店的坐堂医生多数转医院或联合诊所任职,药店不设坐堂医生,医售结合形式基本解体。根据药政管理规定,不经卫生管理部门批准,药店不得私自制造成药。经过整顿,将永乐堂、慎芝堂等药店合并组建青岛国药厂。从此,中药店制售结合经营形式告终。
  公私合营后,国家规定零售店只准零售不搞批发,供应对象是个人自费购买。国家还规定,个人从零售店购药不予报销医药费,但出差到外地,有病时购买少量药品可以报销。由于企事业单位多数设保健站可享受批发价,因而零售店供应范围大为减少。尤其青岛市区多数人享受公费医疗,自费购买中药较少。单纯经营中药难以维持开支。因此,中药店都将适用于个人消费的西药、医疗器械也纳入经营范围,实行中西药综合经营。零售药店执行二级站统一下达的零售价,批零差率一般为中药35%,中成药16%。
  1978~1987年,青岛市区中药零售店纯销售占青岛药材站总的纯销售比重是:总值占26.7%;中药材类占29.5%;中成药类占14.3%。中药零售店共实现利润211.9万元。其中,1987年39.1万元,年人均创利为2015元。
  出口1889年,青岛中药材出口为14375海关两。1902年,山东农作物受虫灾,中药出口降为7088海关两。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陆路货源开始好转,中药材出口增至53187海关两。1906年,济南铸币厂投放使用十文值的新币,在青岛地区流通,因信誉低被贬值,干扰了出口业务的正常进行。是年,中药材出口为36089海关两。1907年,由于铜币贬值的余波影响和山东西部遭受严重旱灾,中药材出口减少。直至1910年才开始回升,为28338海关两。1910年以后,青岛的中药材出口发展较快。1913年,创青岛建置以来的最高纪录,达到367671海关两,比1900年增长48倍。1914年8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海上运输受到干扰。是年,中药材出口额为247817海关两,主要是上年贸易。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出口贸易大幅度下降。1915年,中药材出口仅为27354海关两。以后10年,中药材出口一直徘徊不前,年平均为33803.3海关两。1927年,关税收人日增。是年,中药材出口额达到309947海关两。1929年,胶澳商埠改为青岛特别市,进出口货物俱见增加。是年,中药材出口达到508580海关两,为历史最高水平。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是年,中药材出口锐减到25634关金。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是年,中药材出口为92081关金。1940年,中药材出口为515421关金。其中,绝大部分为以往贸易延入结算。1946~1948年,由于战争,青岛交通堵塞,内地药材无法运至青岛出口。加之,货币贬值、物价暴涨,1946年中药材出口仅为82230元。1948年为金圆券158548元。
  建国后,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山东省土产分公司与山东省药材公司及各地药材批发站衔接计划,统一组织中药材出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除上述渠道继续组织出口外,外贸系统也直接收购中药材组织出口。青岛药材商业供应出口的中药材主要有沙参、丹参、党参、银花、桔梗、黄芪、白丑、艾叶、木贼草、薏苡等;中成药主要有环心丹、胃特灵、健脑丸、利胆片、利胆排石片、海龙酒等。1955~1987年,青岛中药材出口额为人民币935万元。其中,中药材为704万元,中成药为231万元。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第三节 采购


  建国前,青岛药材商业主要靠外埠采购。建国后,随着地产药材栽培的扩大,中成药工业的兴起和全国药材系统体制的建立,地产品收购、系统内调人成为青岛市药材商业两大主要货源。此外,还有接受进口、其他国营商业调人等进货渠道。
  1949~1954年,外埠采购由私营药材批发商自行组织。外埠采购中药金额折新人民币为:1949年49.2万元、1950年99.5万元、1952年39万元、1953年190.2万元、1954年126万元。1955年6月开始由国营药材公司统一组织采购。
  1955~1987年,青岛药材站省外调人金额占总购进的32.16%,品种占80%以上;地产品收购、省内调入金额虽大,但品种不足20%。
  随着人民群众医疗用药的增加,商品采购量大幅度增长。1987年与1955年相比,总购进增长30.6倍,药材类增长9.2倍,中成药类增长249倍。
  收购建国前,青岛地区多数药店收购药材,除留足本店门市销售外,多余部分与省内外药商进行交流。1929年春和堂药店获悉省外桔梗紧俏,以每公斤银元壹角挂牌收购。消息传开,农民纷纷采挖。是年,收购桔梗10余万公斤,转手倾销,获利颇多。青岛胶东药房、长春堂、生生堂、保和堂等药店均系药材收购大户。收购方式主要是派人到产地收购、经纪人代购、药农登门出售。
  建国后,1950~1954年,青岛市对中药材的产销经营尚未统一领导与管理,只有土产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经营部分大宗药材。此时期的药材收购,私营药店仍起主要作用。1955年3月,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各地相继成立了省、地(市)、县药材公司后,对中药材商品实行分级管理,加强了对中药材生产收购的领导,逐步扩大国营药材商业在农村的药材收购市场,实现了药材生产全部由药材公司统一收购。
  1955~1957年,青岛地区家种药材很少。此时期,收购的主要是野生药材。其中,1957年收购135种,收购量为26.4万公斤。1958~1960年,盲目追求“大计划、高速度”,药材收购急剧增长。药材收购量1958年为93.8万公斤、1959年150万公斤、1960年417万公斤。3年收购总值高达443.6万元。收购的药材,虽然大部分适销,但也造成部分药材报废。1958年,青岛药材站错误地预测生猪发展对阳起石的需要,在胶南县收购阳起石190万公斤,而青岛年销量只几十公斤。即墨县药材公司收购朴硝296440公斤,年销量5000公斤。还收购了带毛的茅根183035公斤,苍耳子杆19152公斤。上述品种有的非药材,有的露天存放霉烂变质,作烧柴和垃圾处理掉。
  1961~1962年,药材种植中,粮药矛盾突出。1961年,国家开始对主要紧缺药材收购实行奖售粮食、棉布、化肥等物资。同时,商业开展“三清”(清理资金、清理库存、清理在途商品)工作,纠正浮夸风,制止了盲目采购。1961年,收购值降至21.5万元。1962年略有上升,增至30万元。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这3年,药材收购值分别为37.8万元、28万元、32.9万元。1963年,调整计划,停止了桔梗、远志、玉竹、茜草、地骨皮、苍术、海螵蛸等品种的收购。是年,野生药材只收购30种5万余公斤。1964年,凡是国家安排种植的和供不应求的药材,在保证质量、不影响药源的前提下,积极收购,有金银花、全蝎等24种;供应基本平衡的有玄参等14种,按计划收购;供应有余的有桔梗、黄芩等13种,择优安排,定点控制收购。全年收购药材17.9公斤。1965年,药材收购达到164种,63万公斤。1966~1967年,为保障供给,提出适当增加储备,商业库存结构有所改善。1966年和1967年,药材收购值分别增至74.2万元和136万元,药材收购走出了低谷。
  1968~1972年,药材收购比较稳定,年平均收购值80万元。1973年,家种药材丰收,药材收购值达到124.5万元。1974~1975年,药材收购值均保持100万元以上,生产收购正常。1976年,“左”的思潮抬头,药材收购要求高速度。是年,药材收购增到253万公斤,收购值达到148.5万元。1977年,又增至305万公斤,收购值为238.2万元。由于连续两年收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一些新的商品积压。1978年,药材收购值达到259.7万元。1979~1980年,为调整库存结构,药材收购值分别减至184.3万元和167.3万元。
  1981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除金银花、木瓜等大宗品种仍由专业队承包种植外,多数品种实行“一村二户”,即重点村、专业户、重点户种药。是年,药材收购值为182.5万元。翌年,药材收购值增至248.6万元。1983年,农产品放开搞活,中药材价格基本全面放开,药材收购值突破404.7万元。1984年收购值为393.1万元。1985年,国家进一步放宽了中药材购销政策,除保护自然资源——甘草、麝香、杜仲、厚朴4个品种外,其余一律放开,自由购销。1985~1987年,药材收购按以销定进原则组织进货。


  注:市区指:青岛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下同)。六县(市)指:即墨、崂山、胶南、平度、莱西县、胶州市(下同)。
  收购渠道 1956年,青岛各县药材公司建立后,实行药材统一收购。由于中药材分布面广,季节性强,除药材公司自己收购外,主要委托基层供销社代购。各县代购点多少不一,即墨县1973年为194个,1978年为450个。崂山县最多的年份为140个。1972年,青岛药材站于中山路12号设药材收购部,收购市区的零星药材,如鲍鱼壳、乌贼骨、龟板、鳖甲、鸡内金、橘子皮等,另外还收购绿化城市种药和外地流人市区的药材。
  中成药商品,建国初,全部由私营药店自产自销。1956年,青岛药材站对永乐堂国药加工组实行来料加工定货。1959年,对青岛中成药工业实行计划安排生产,统购包销。1986年,商业实行择优选购,收购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
  系统内调入 建国后,青岛地区县级药材公司相继建立,形成了药材系统。随着地产品的统购包销,系统内调人成为青岛药材商业进货的主要来源。1955~1987年,药材类系统内调人金额为19230万元,占药材类总购进的78.1%;中成药类系统内调人金额为15935万元,占中成药总购进的55.4%。
  进口 1899~1939年,青岛药材进口累计1557157海关两,品种有砂仁、丁香、乳香、没药、沉香、木香、犀角、血竭、豆莞、西洋参等。其中,大宗进口有砂仁1125吨、价值867720海关两。这些药材主要来自越南、缅甸、印度、新加坡、香港、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建国后,1955年起,进口药材统一由中国药材公司管理,集中进口,统一分配,并允许部分省市以地方外汇进口当地急需的药材,以弥补中央外汇进口的不足。1955年,中国药材公司委托上海、天津、广州、青岛为全国四大药材进口口岸。青岛分工进口荜拨、木香、儿茶、马钱子、番泻叶等品种。1956年以后转为地方外汇进口。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拨给专用外汇,由山东省药材公司提出计划,委托山东省土产进出口公司组织进口。指定青岛药材站接受进口,按山东省药材公司分配计划,向全省二级站调拨。进口品种有麝香、牛黄、砂仁、儿茶、豆莞、犀角、广角、羚羊角、朝鲜参、西洋参、乳香、没药、血竭、沉香、木香、公丁香、胖大海、番红花、白胡椒、马钱子、番泻叶、珍珠等。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第二节 品种


  药材 建国前均由零售药店经营。宏仁堂、长春堂、保和堂、同义堂、胶东药房、遵古药房、生生堂、胶州德全堂、鉴古堂、即墨祥堂药庄等,系青岛地区较大的药店。经营品种以宏仁堂为最,达800种;远东药房、永寿药店、泰和堂、鲁东药房等中药店经营三四百种;同济药房、宏济药房等小药店,因资金微薄,经营200种左右。
  建国后,由二级批发站负责对全地区防病治病药材供应。国家要求经营品种齐全,确保三级批发的供应。1959年经营531种,1974年经营824种。1978年,中国药材公司重新制订二级站中药材经营必备目录为600种,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经营品种。1959~1986年,青岛药材二级站年均经营726种。1986年经营766种。其中,根茎类151种、果实类167种、全草类89种、花类47种、叶类21种、皮类41种、藤木类25种、树脂类16种、菌藻类19种、动物类102种、矿物类52种,其他36种。
  县公司对全县实行药材供应责任制,经营品种要求确保当地医疗需要。1985年,县公司经营品种为即墨县569种、崂山县600种、胶县705种、胶南县698种、平度县789种、莱西县580种。
  中成药 建国前,青岛地区大中型药店均自产自销中成药,经营品种最多的首推宏仁堂。其北京总店自制中成药1000余种,青岛宏仁堂经常经营的有五六百种。永乐堂经常生产经营的有二三百种。胶东药房、长春堂、生生堂等自制中成药三五十种。小药店主要经营上海、广州、青岛等地的中成药,一般为50~100种左右。
  50年代初,中成药多系药店自产自销。公私合营后,中成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通过技术革新,逐步趋向科学生产方式,新品种、新剂型不断发展。中成药较中药饮片服用方便,医师处方简单,很受医疗单位欢迎,商业经营品种逐渐增加。
  1955年,青岛药材站经营中成药400余种;1971年,增至1086种;1985年,为660种。其中,丸剂186种、片剂138种、散剂32种、膏剂42种、丹剂26种、其他236种。县公司1956年建立初期,经营中成药很少。1985年,即墨县经营569种、崂山县300种、胶县706种、胶南县391种、平度县681种。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第一节 体制


  1940年11月24日,青岛中药业同业公会成立。时有会员120余家,会址设于河北路54号。翌年8月,迁至天津路7号。1943年12月20日进行了改选。此时期,因中药店较多,网点分散,为便于领导,是年成立了青岛市中药公会协助委员会。1945年4月17日,中药业同业公会改组为国药同业公会。青岛解放后,1950年2月14日,改组成立青岛市国药商业同业公会筹委会,1953年改选。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药商业同业公会随之解体。
  建国后,国家对私营药店实行扶持政策,先后新开业的药店有100家。1949~1955年,中药市场基本为私营药店所控制。1955年6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后,对私营药店进行初级阶段改造。通过物价管理,对批发商实行限制政策。除保和堂实行代批外,对其他批发商,只准其零售,不准批发。对零售困难户,组织其与盈余户合并,实行以肥补瘦。对资金少、无经营能力的,改为供销。1956年,有56家中药店实行了公私合营。经过清产核资,结合经济改组,调整了经营网点。之后,青岛市区共有中药店35家,总人数293人。其中,公方代表3人、私方85人,职工205人,总资本326479元。其余药店全都转业或歇业。公私合营后,成立了青岛市国药总店,对公私合营门市部实行统一核算管理。
  随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贯彻执行,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等县农村的私营药店,在全国工商业公私合营高潮前,已全部改造完毕。一是医售结合的药店大部分并入了乡镇联合诊所;二是纯属经营的药店并入了供销社或县卫生局办的医药部;三是地主富农办的药店在土地改革时财产被没收。1956年商业部、财政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通知,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设的医药批零机构和人员全部移交国营医药商业。是年5~10月,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县相继建立了县药材公司。为方便购买,下伸经营网点,市区和县城设药材专业批发部或中西药综合经营批发部;乡镇设批零兼营的药材经营组(部);市区、县城主要街道设药材零售店。
  1955年8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更名为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中药经营管理处青岛批发站,改属山东省供销合作社青岛办事处领导。1956年6月,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中药经营管理处青岛批发站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复归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公司和青岛市商业局领导。1957年1月,该站改属青岛市卫生局领导。1958年2月,中西药经营机构合并,同时分别组建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和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业务隶属山东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领导。
  1960年5月,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与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合并,定名为青岛市中心药材公司。1963年5月,青岛市中心药材公司撤销,又分设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和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1964年1月,中西药经营机构分开,同时分别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和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
  1972年,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采购供应站,1976年1月,该站更名为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1979年2月,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划归山东省药材公司垂直领导;1984年2月,改属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领导。1987年,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辖批发部4个、零售店24个。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三章 商业经营



  青岛解放前,青岛地区中药经营均为私营。药材和中成药均由各中药店自行经营。
  青岛解放后,1949~1955年,中药市场基本为私营药店控制。1955年6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成立后,负责青岛经济供应区的中药材、中成药商品采购调拨供应和青岛市药材市场的管理及对私营中药商的初级阶段改造任务。嗣后,中药经营管理机构名称、隶属关系几经更迭。1976年1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采购供应站更名为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负责青岛经济供应区的中药商业经营工作。1987年与1955年相比,总购进额增长了30.6倍,总销售额增长了37.6倍。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五节 供销


  原材料采购建国前,青岛中药店(堂)生产成药所需原料的采购渠道因生产规模大小不同而异。大中型药店到药材生产地和全国各大药材集散地选购。进口药材,除在青岛市购买外,还从上海、天津、福建、烟台购进。小药店在省内和市区药材行栈采购,价格随行就市。唯宏仁堂所用原料或半成品来自北京总号。
  建国初,国家开始控制中成药价格,继而实行加工订货制。1956年,开始实行集中管理。所需原料全部由青岛药材站供应。无原料的不安排生产计划。辅料由药厂自购。1980年后,青岛药材站同意对供应不足的药材,药厂可以自行采购。1985年7月始,所需原料改为全部由药厂自行组织购进。1956~1986年,青岛中成药工业原材料采购总量为5301.3吨。其中,1986年为301.2吨,比1956年30.5吨增长8.88倍。采购品种年平均为229种。其中,1986年为331种,比1956年52种增长5.37倍。
  产品销售建国前,中成药生产者的产品销售,主要是自产自销,多数药店批零兼营。慎芝堂以批发为主;永乐堂、胶东药房、生生堂、保和堂则批发兼零售;宏仁堂以门市零售为主。
  建国后,国家对私营中成药生产逐步实行初级阶段改造。1956年,永乐堂加工组产品全部为青岛药材站来料加工。1959年,青岛中成药工业,其产品由青岛药材站安排生产,实行统购包销。当年,销售81.6万元;1979年为359.5万元。1984年,青岛中成药工业与青岛药材站在生产计划的安排、产品收购和价格等方面,不时出现矛盾,经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协调,实行工业让利,维持商业统购包销制。当年,销售633.3万元,较1981年的333.7万元。


增长89.8%。1986年,青岛药材站实行部分收购,余者由药厂自销,按不同销售对象分别作价。是年,销售额为734万元。翌年,增至821.3万元。
  青岛中成药产品自1970年开始出口。品种有利胆片、利胆排石片、健脑丸、海龙补丸、海龙酒、204胃特灵、环心丹等,销往港、澳、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间接远销西欧。1970~1987年,出口商品总值为389.4万元。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四节 质量


  建国初,青岛私营药店中成药生产技艺因袭相传,有的名称相同而处方各异,操作工艺和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即墨、胶县、烟台、广东、浙江、北京等地来青岛的中药商,皆按各自的配本所规定的要求制作,均称“遵古炮炙”,但掺杂使假,偷工减料时有发生。
  建国后,国家对中药制作业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先后对中成药生产进行普查。凡符合生产条件者,发给临时生产许可证。对成药处方进行编审,统一中成药处方名称,防止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查处伪劣商品,逐步将中成药生产纳入正轨。1964年以前,中成药质量检查内容主要是核对处方、鉴别药材优劣、按配方规范炮制、成药的外观质量。检查的方法是嗅、尝、触、测、戥子称量等。1964年始,质量管理逐步规范化,中成药制造执行1963年版《中国药典》、《山东省药品标准》和《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各道工序由老药工负责质量把关。青岛市药品检验所不定时地抽查验检。
  1971年,青岛中药厂先后成立了药检组、化验室、负责质量管理。质检工作逐步使用水份仪、比重仪、分析天平、显微镜、酸度计、崩解仪、分光光度计、紫外分析仪、显微扫描仪、测糖仪等现代化科学仪器。1975年,增加菌检、物理化学检测等手段。1977年,设技术股,增设无菌室和观察室。翌年,执行1977年版《中国药典》制药规定。1978年,执行卫生部、化工部、商业部联合下达的《药品卫生标准》,对原料、半成品、成品按标准规定严格质量检验。
  1981年,药厂整顿期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制订了100多个中成药品种的工艺操作规程和内控标准规范。1982年,设质量检查科,建立检测仪器室,设厂、车间、班组三级质检网。1983年,重新修订了各剂型质量内控标准,许多品种的规定严于《药品卫生标准》。1985年后,执行1985年版《中国药典》和《山东省药品标准》,制订了质量奖惩制度,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确立了质量第一的经营方针。建国后的30多年中,青岛中成药生产从未出现质量不合格产品,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信誉。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三节 产量产值


  1949年,青岛市区私营药店综合生产中成药300余种,产值约为24万元(折合新人民币)。
  建国后,中成药产量逐年增加。1956年,青岛中成药总产量30.8吨,总产值23.7万元。1978年,总产量279吨,比1956年增长8.1倍,总产值407.2万元,比1956年增长16.2倍。1986年,总产量358吨,总产值747.7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8%和83.6%。剂型产量分别为:蜜丸1978年生产2600万丸、水丸1969年生产52505公斤。因蜜丸、水丸服用不便,效益较差,所以1986年蜜丸只生产813万丸、水丸21734公斤。蜜膏于1979年停产。片剂发展较快,1969~1987年生产27.5亿片。其中,1987年生产49312万片,比1969年生产的726万片增长66.9倍,成为主要生产剂型。
  1956~1987年,中成药生产工业总产值累计8877万元。1987年为867万元,比1956年的23.7万元增长35.6倍。其中,片剂产值550.4万元,占当年总产值的63.45%。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二节 产品


  30~40年代,青岛中成药生产以北京、广东、浙江、烟台、胶州等地方传统品种为主。北京宏仁堂青岛分号的主要品种有安宫牛黄丸、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丸、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紫雪散、苏合香丸、局方至宝丹、牛黄清心丸、女金丹、参茸卫生丸等。永乐堂主要有再造丸、虎骨酒、通宣理肺丸、黄连上清丸、藿香正气丸等。慎芝堂主要品种有化痰止咳丸、海狗补肾丸、乌鸡白凤丸、万应止痛散、红白痢疾丸等。东兴药房生产刘氏疥药粉、洗眼霜、止咳丸、腹痛丸。胶东药房生产蓖麻子油、芙蓉霜。同生堂生产虎骨追风膏、调经养血丸。增寿堂生产沉香化积丸、坤顺调经丸、养营固精丸、赵氏解毒丸、人参大补丸、清香解瘟散、婴儿八粒散、三七活血膏、甲鱼化积膏。大生药房生产降水救急丹、消毒丸、沉香丸。安国药房生产黄金散。长春堂、生生堂等药店生产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附子理中丸、通宣理肺丸、桔红丸、人参健脾丸、小儿消积丸、参苓白术丸、金匮肾气丸、冰硼散、七厘散、益母膏、山楂丸等。
  建国初,各药店继续按各自的传统方式生产。1956年,公私合营后,将主要生产中成药的药店进行合并组成国药加工厂,实行集中统一生产。开始,仍沿用永乐堂、慎芝堂等药店的配本生产青岛传统中成药。之后,依据当地需要,品种逐年增加。同时,根据国家对中药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对一些常用成药作了剂型的改进。1959年,青岛国药制药厂将化学药品片剂型引进到中成药生产上。当时,在中国北方尚属首创。后又相继增加了糖浆剂、酊剂、水剂、软膏剂、冲剂等新剂型。在继承传统中成药的基础上,1967年,根据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整理的验方,开发了海龙补丸;根据西安红十字会医院的验方,研制了健脑丸。1970年,根据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提供的资料开发了利胆片;根据传统处方开发了胃特灵片。1971年,根据青岛市立医院胆结石治疗小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的利胆排石汤处方,开发了利胆排石片。1978年,根据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史道生教授提供的临床验方,开发了环心丹。1980年,根据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病专家曲魁遵教授提供的处方,开发了肤螨灵软膏。1985年,根据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李明顺主任医师提供的处方,开发了痛经灵冲剂等。这些中成药处方开发销售后,很受国内外患者欢迎。至1987年,青岛市共生产中成药48个品种。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第一节 基本建设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成药制作大多是药店前店后场作坊式生产,制药工人通常只有几人,多者十几人,生产规模小,制药房屋只有几十平方米,多者不超过百平方米。生产工具简陋,洗药用水缸;切药用板刀;煅炙炒药用铁锅土灶;粉碎药末用石碾铁槽;制作水丸用药匾滚;蜜丸用模子割成小块,一个一个地吊丸;浓缩用大锅煎熬;成品干燥用日晒火烤。制作技艺因袭相传,产品质量无统一标准。
  建国后,随着医疗对中成药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对中成药生产,从企业结构、组织管理、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1956年,青岛市将中成药生产从药店分离出来,采取联合集中的形式,组成较大规模的国药加工厂。
  60年代,青岛中成药工业,学习外地经验,自制木质割丸板、电动蜜丸机,购置了单冲双冲压片机、粉碎机、混合机和颗粒机等专用设备,改手工操作为半机械化生产。此时期,青岛的中成药生产虽有发展,但基本建设规模小,厂房狭小简陋;整个生产工序、机械设备还不配套;劳动保护设施也未解决。
  进入70年代,青岛中成药工业投资100余万元,在延安三路101号建成青岛中药厂新厂房3505平方米,安装了2吨锅炉2台,新增添了提取罐、真空泵、制冷机、离心机、搅拌机、糖衣机、合坨机、19冲和33冲压片机等制药设备,进一步提高了中成药生产水平。
  80年代,青岛中药厂被列为国家重点更新改造企业后,各项基本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厂房、水、电、气等日臻完善,陆续购置了各种生产设备,增设了劳动保护设施,建立健全了各生产管理职能科室和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改变了过去厂房小、设备简单、生产工艺落后的局面,提高了中成药生产能力。先后采用密闭粉碎机碎料,避免了粉尘飞扬,摆脱了以石碾、铁槽、筛网等落后的操作方式;采用离心薄膜蒸发浓缩密闭设备,改变了过去用锅蒸熬、费时费工、质量不稳定和煎熬药汁气雾弥漫生产车间的情况;采用沸腾干燥、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等设备,改变了过去日晒火烤、不卫生、不安全、生产效率低的落后生产方式;采用搅拌机、合坨机、蜜丸机制作药丸,生产效率提高数十倍;采用空气净化技术,建立净化车间,使产品卫生质量大为提高,药品染菌率明显降低。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中成药从药材炮制、粉碎、煎煮、提取、干燥、浓缩、混合到制成品,每道工序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85年,山东青岛中药厂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56个重点中成药生产厂之一。1986年,被中国药材公司列为中成药生产更新改造企业,批准投资890万元,按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要求,在该厂建设新的生产车间,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
  青岛中成药工业基本建设,由1956年职工17人,厂房177平方米,至1987年已发展到职工335人,企业占地面积达18449平方米,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拥有各类先进的制药设备百余台,装机容量596千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