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3:化学工业志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一章 染料、颜料与涂料工业
第一节 染料

染料工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德国、日本商人相继在青岛开设商行,经销合成染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输入的染料急剧减少,民族染料工业开始发展起来。 
  1919年9月,青岛民族资本“福顺泰”洋杂货店经理杨子生投资2万银元,创办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青岛染料厂前身,以下简称“维新社”),是国内第一个化学染料厂,素有“民族染料第一家”之称。该社的创立,还标志着青岛化学工业的诞生。维新社原址在台西镇,规模较小,设备简陋,聘请日本移民3人担任技师;生产“丹凤”牌煮青(硫化青),年产量不足百吨,所需原料全部购自日本。1922年,因该社排放的硫化氢等废气对日本青岛守备军电台“颇多障碍”,被迫迁至四方村北山一路22号址。迁址后,添置了电驱动密封夹套设备,并增加了甲基紫(碱性紫5BN)品种,煮青产量由原来日产200公斤增至1750公斤左右,产品销往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3省。1928年,民族工商业者投资3万银元,创办中国颜料厂,也聘请日本人为技师,生产“织女”、“电光”牌硫化煮青,大华颜料公司也于同年创立。 
  30年代初,维新社资本已达25万银元,有工人50多名。1932年青岛正业颜料公司建立,生产“天女”牌硫化煮青,年产能力在300吨左右。硫化合成染料较之天然染料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便宜,深受小型土布染房和农村家庭欢迎。至1934年,青岛市染料生产厂家(作坊)达10余家。 
  1934年,日本财团企业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拟在青岛开设工厂,经日本技术师斡旋,维新社同意与其合作,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投入资金16万银元,维新社成为合资企业。1935年6月,维新社正式更名为株式会社维新化学工艺社(以下简称“株式会社维新社”),由日本人出任社长,并重新向青岛当局领取租地等凭证,维新社遂被日本人所控制。是年,合资双方再度扩充资本,由20万银元增至50万银元(中方18万银元,日方32万银元)。合资后,添置了滚筒式干燥机,开始生产BX粉青(粉末状硫化黑染料),年产量增至1300余吨。1936年,又增加硫化碱产品,年产能力2000吨,商标为“桃”牌。株式会社维新社生产规模虽经一再扩张,但受到中国颜料厂、正业染料公司等民族染料企业的激烈竞争。1937年,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为排挤民族染料工业,决定“联合日人在华内地之同业中有力者”,以青岛株式会社维新社为本店,将上海日商“三和颜料厂”纳入,称“上海分场”,在天津兴建年产2500吨硫化青分厂。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再度扩股筹资,计划使株式会社维新社资本达到100万日元(实际为70万日元)。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政当局于撤离青岛时,将株式会社维新社厂房焚毁。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2月,株式会社维新社重建工厂,9月大部分恢复生产,1939年生产全部恢复,产品有煮青、硫化青、硫化碱、甲基紫,商标为“三菱丹凤”,销售于天津、上海、汉口及华南地区。是年,煮青、硫化青产量达2.7万吨,职工由复工之初的130人增至239人。1940年2月,株式会社维新社股本达到100万日元,更名为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维新株式社”),社长、常务董事都由日本人担任。 
  日本侵占期间,青岛民族染料工业横遭摧残。1938年7月,日商欲与中国颜料厂“合作”,遭到拒绝后便以17万元(联银币)强制购买。日本殖民者垄断了染料生产、原料来源和市场,排挤、打击民族染料企业,迫使它们迅速倒闭。1940年后虽有华德颜料公司、协成颜料厂、复兴颜料厂、益新颜料厂等民族染料厂先后恢复或创立,但多系前店后厂的小型手工业作坊,以硫化青、硫化碱为原料,生产膏子青出售,年产量最高的不足百吨,最低的仅有0.1吨。1944年民族工商业者投资100万元(伪币),建立崂山颜料化学工厂,因设备尚称完善,厂址宽敞,开工不到1年,便被日商借口为日本海军生产军需品,仅以50万元(伪币)“购买”。在中国民族染料工业的废墟之上,日资控制的维新株式会社和中国颜料厂,得以较大发展,成为对华经济掠夺的有力工具。维新株式会社于1942年建成硫化蓝场(车间),年产能力60吨。翌年,投产猩红色基(大红色基G)、硫化黄褐、瓷染长黄等品种,以供军需。中国颜料厂增加了硫化碱炉、硫化锅2口、圆桶干燥机2部、大锅炉、粉碎机等设备及仓库等建筑,因享有某些特权,“获利颇丰”。经日本人8年经营,维新株式会社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备完善”的染料生产厂家。 
  抗日战争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交通梗阻,原料无着,物价飞涨,青岛市染料工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维新化学厂(前维新株式社)自接收后一直未能正常开工,1947年因误用青岛震明德商行2.4——二硝基氯苯,致使硫化青场两度爆炸,生产中断,厂长引咎辞职,1949年6月青岛解放前,该厂因生产停滞而两度遣散员工,只剩下78人。中国颜料厂股份有限公司(前中国颜料厂)厂内长期驻有军队,破坏严重,一直未开工生产,所有机器全部废置,只留几个人看管,仅以大锅用粉青少量改制煮青出售,以维持开支。 
  1949年6月青岛解放,青岛维新化学厂收归国有,仅以3个月的时间,即全部恢复了硫化青、蓝、黄及硫化碱生产,当年生产硫化染料207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村对煮青染料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从而促进了青岛市染料工业的发展和再度繁荣。1950年,中国颜料厂股份有限公司修复部分机器设备,开始生产煮青、粉青。其间,崂山颜料工厂、裕德化学工业社、华德颜料公司、洪泰化学厂、大安化工厂、农民染料厂、宏新化工厂等一批私营染料厂家相继恢复生产或投产。1952年全市生产染料近?3100吨,其中?维新化学厂生产2848吨。是年,维新化学厂更名为青岛染料厂,开发生产了碱性紫、直接蓝、枣红色基GBC等新染料品种,青岛市染料产品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50年代,随着纺织工业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机织染色布和印染花布成为普遍采用的衣料,农村自织土布生产锐减,自染土布作坊纷纷停业,煮青染料销路日益狭窄,单一生产煮青的厂家,包括一些也少量生产粉状硫化染料的厂家如中国颜料厂股份有限公司等,至1955年已基本停产。青岛染料厂则从1952年即开始压缩煮青生产,发展碱性染料、直接染料、冰染染料产品,适应市场新的需求,获得较快的发展。 
  1953年,青岛染料厂接管久裕化工厂。1955年,对硫化蓝、硫化青两车间进行扩建,生产能力增加1倍。1956年,又相继合并了中国颜料厂、洪泰化工厂、大安化工厂、农民染料厂和宏新化工厂。是年,该厂先后建成硫化深蓝、耐晒蓝两个生产车间,翌年相继投产。1957年,各种染料总产量达到4143吨,染料品种增加到15个。是年,该厂采用醇溶苯胺黑经磺化、中和反应,生产出新品种酸性粒子元青,当年生产12吨。1958年,青岛染料厂生产染料4386吨,品种增至28个,但大多数产品产量极少,中性系列6个品种只生产了6吨。是年末,青岛染料厂更名为四方化工厂。1963年该厂开发投产了两个重要的染料及医药中间体双乙烯酮和二乙苯胺(乙酰乙酰苯胺)。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青岛市的染料工业以较快速度发展,相继开发生产出7大类染料品种,但仍以硫化染料为主要产品。 
  1965年,青岛染料厂(已由青岛四方化工厂恢复原名),经中试实现了中性染料的批量生产,建成国内第一座中性染料生产车间,自此,该厂生产开始向中高档产品转移。当年开发生产中性染料20余种,均为国内首创,产量为15吨,翌年达到274吨。1966年,重新生产还原染料,产品有还原黄GK、还原金黄RK、还原深蓝BO等,该类产品用量较少,因而断续生产。1967年投产硫化还原黑和还原蓝,当年生年16吨,翌年增加到96吨,1976年停产,累计生产234吨。1967年投产了水溶性彩色胶片呈色剂“535”,当年生产2.18吨,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69年开发了防光晕红、防光晕黄和防光晕蓝3个品种,但只在当年微量试产,翌年即告停产,合计产量0.12吨。1971年,青岛跃进化工厂(青岛色酚染料厂前身)投产冰染染料色酚AS和色酚AS—D,当年生产129.64吨,翌年又开发投产了色酚ASOL。 
  1975年,青岛染料厂开始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档油溶性彩色电影胶片呈色剂,1977年少量生产成功。该类产品生产了3个品种:油溶性呈色剂黄、油溶性呈色剂品、油溶性呈色剂青。1977年该厂开发生产了活性染料黑K—BR,当年生产0.1吨。同年,又成功开发出油溶性彩色电影呈色剂黄5381、品5381和青5381三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当年生产0.025吨。至1977年,青岛市已能够生产硫化、冰染、还原、碱性、酸性、中性、直接、活性硫化还原、胶片呈色剂等11大类染料,染料品种增加到40多个。是年,全市染料总产量达到7151吨。其中,硫化染料6332吨,占88%。 
  70年代末期,随着化学合成纤维工业的兴起,用于化纤织物染色的中性、活性、分散和阳离子等高档染料逐步发展,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分散染料增长最快,1978年只数吨,翌年猛增至160吨。与此同时,老产品硫化染料的需求量日益减少。1978年青岛市生产硫化染料6332吨,翌年减至4510吨。 
  1979年起,青岛染料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品种。一是在科研环节上,做到既有正在试制(中试、小试)的,又有储备的,长流水不断线;二是在生产环节上,做到一车间多品种,多车间一品种,土法上马,争取速度,上马一个,巩固一个;三是在开发环节上,做到两条腿走路,自行研制与引进相结合。1980年投资129万元,生产还原染料BR;1981年投资60万元,开发生产皮革喷涂染料,年产能力为200吨;投资349万元,生产分散蓝2BLN,年产能力600吨;1982年投资340万元生产阳离子染料,年产能力300吨。至1985年共开发投产中高档染料新品种23个,并结束了硫化染料长达60多年的生产历史。 
  80年代中后期,青岛染料工业产品开发速度放慢,重心逐步转向巩固已有成果、提高骨干品种的产品质量上来。1985~1990年,全市开发投产的中高档染料新品种有中性染料2个、分散染料4个,与80年代前期相比,新产品开发数之比为23∶6。 
  1979~1990年,是青岛染料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染料新品种的重要时期,巩固了青岛染料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至1990年,青岛染料工业已能够生产硫化、冰染、还原、碱性、酸性、中性、直接、活性、硫化还原、彩色胶片呈色剂、防光、分散、皮革等13大类97个高、中、低档染料品种。其中,中性染料诸品种、皮革染料诸品种、彩色胶片呈色剂和彩色电影呈色剂诸品种均属国内首创。全市成品染料年生产能力5950吨,青岛染料厂的年产能力为5000多吨,而且多为中高档染料,已成为国内四大染料生产厂家之一。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二章 化学试剂与助剂工业

第二节 助剂


  橡胶助剂 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即开始生产橡胶加工用的填充剂轻质碳酸钙和胶质碳酸钙。1940年,日营泰隆化学厂开始生产橡胶助剂,产品有硫化油、胶皮柔软剂、亚铅华、脂肪酸锌等。1945年日本投降时,该厂关闭。青岛解放后,橡胶填充剂逐步由碳黑取代。 
  防老剂丁、硫化促进剂M和DM 1958年青岛染料厂开始生产,1965年上述产品生产迁至兰州。其间,防老剂丁累计生产1760吨,硫化促进剂M和DM年产量100~200吨。1970年、1973年,该厂先后恢复促进剂M和DM的生产。1975年,青岛城阳化工厂开始生产防老剂丁,1977年转交青岛沧口化工厂(青岛助剂厂前身)生产,年产能力为450吨,实际年产量200吨左右。1985年突破设计能力达到469吨。1978年,青岛自力化工厂开始生产硫化促进剂CZ,年产能力为180吨。1985年,该厂将装置能力扩大到年产500吨,1989年生产456吨。 
  碳黑 1970年,胶县碳黑厂(青岛碳黑厂前身)开始筹建,翌年建成投产。同年投产的还有青岛警备区碳黑厂(1987年更名为青岛9732工厂)。生产的品种有高耐磨碳黑、中超耐磨碳黑、通用型碳黑等。1987年,青岛市总产量为1.57万吨。其中,青岛碳黑厂生产9460吨,青岛9732工厂生产通用型碳黑6214吨。1988年,青岛碳黑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成了年产3万吨碳黑生产装置。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为2.35万吨。其中,青岛碳黑厂生产新工艺碳黑1.51万吨。 
  防老剂BLE、RD、SP等 硫化促进剂NS 1980年,青岛助剂厂开始生产防老剂BLE。1983年,青岛化工厂研究所研制成功硫化促进剂NS,该产品是次磺酰胺类促进剂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同年,青岛海洋化工厂接受该所技术,建成一座年产能力为20吨的硫化促进剂NS中试车间,翌年生产10吨,1985年又将生产能力扩建至100吨。1984年,青岛助剂厂开始生产防老剂RD及防老剂SP,当年产量分别为79吨和13吨。该厂1986年投产防老剂KY—405,年产能力为100吨;1990年投产防老剂DFC—34,年产能力300吨,该产品可部分替代防老剂JRD。1990年,全省防老剂产量为2431吨,青岛市总产量为1210吨。其中,青岛助剂厂生产防老剂SP300吨、其他防老剂480吨。 
  纺织印染助剂 1940年,日商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所属第一工场开始生产用于纺织、印染业的土耳其红油(现称保色油),是省内最早的印染助剂产品。1946年7月,中国纺织建设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将其收购并开工生产,10月并入青岛第一印染厂,1947年又转归青岛第一化工厂,更名为第一化工厂宁海路分厂。1948~1949年,该厂累计生产土耳其油251吨。 
  1958~1960年,青岛台东化工厂生产另一种助染剂保险粉,累计产量为54.47吨。70年代,石油化工和纺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纺织助剂的研制和生产。1974年,青岛城阳化工厂投产扩散剂NNO,年产能力为300吨,1978年生产332吨。1981年,该厂又投产扩散剂MF。80年代中期,青岛化工实验厂和青岛化纤材料厂分别投产固色剂Y。1989年,青岛城阳化工厂扩散剂NL通过青岛市科委技术鉴定,建成年产500吨生产装置。 
  合成材料助剂 60年代,青岛开始合成材料助剂生产。1966年,青岛自力化工厂开始生产硬脂酸盐类热稳定剂。主要品种有硬脂酸钡、硬脂酸锌和硬脂酸镁,为同一套设备生产的3种产品,年产能力为300吨,其生产工艺采用硬脂酸皂化加盐法。1975年经过改造,年产能力达到500吨。1985年投产硬脂酸铅和硬脂酸钙。1986年,部分产品采用硬化油代替硬脂酸生产,降低了成本。1987年该厂硬脂酸盐产量为447吨。青岛城阳化工厂于1966年以土法生产二盐基亚磷酸铅和三盐基硫酸铅,当年产量分别为0.96吨和13.6吨。1975年,该厂将三盐基硫酸铅交吴家村化工厂(青岛色酚染料厂前身)生产。 
  80年代,合成材料各类助剂的产品品种逐渐增多,除热稳定外,增塑剂、阻燃剂逐步兴起。增塑剂是塑料助剂中用量最大的一类产品。青岛化纤材料厂1981年开始生产氯化石腊,主要用作聚氯乙烯的辅助增塑剂,可代替部分主增塑剂。1986年,青岛红旗化工厂建成年产200吨氯化石腊生产装置,翌年产量为377吨,其中出口103吨。1989年停产。青岛磷肥厂1981年9月建成年产40吨阻燃剂十溴二苯醚中试生产装置,1984年建成年产能力为100吨装置,生产正式纳入国家生产计划,1985年年产能力扩至200吨。同年底,该厂完成五溴二苯醚小试研制工作,翌年生产23.7吨。1987年,该产品通过技术鉴定,质量指标达到日本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1989年,青岛红旗化工厂从法国引进年产能力为1000吨十溴二苯醚生产装置并建成投产。1990年,青岛农药厂开发研制成功新型阻燃剂——有机磷阻燃剂(DMMP),当年生产10吨。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国内独家生产的国家级新产品,质量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食品添加剂 20世纪50年代,食品添加剂主要是食用碱(碳酸钠)。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逐步发展起来,相继开发了盐酸、碳酸氢钠(小苏打)、明胶、苯甲酸、苯甲酸钠、柠檬酸等。为加强管理,1972年、1980年和1982年,国家先后颁布了《食品卫生标准》、《全国食用化工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法规,以保证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符合人们身体健康和安全的要求。1988年起,山东省石油化工厅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度。经过整顿和验收,青岛市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主要产品和生产企业有:盐酸,由青岛化工厂、青岛红旗化工厂生产;纯碱,由青岛碱厂生产;小苏打,由青岛碱厂和崂山红寨化工厂生产;苯甲酸、苯甲酸钠,由青岛红旗化工厂生产;海藻酸钠,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三氯化铁,由青岛化工厂生产。  饲料添加剂 1965年,由山东省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功饲料用脱氟磷酸氢钙,并在青岛化工厂投产。青岛明胶厂(原青岛实业化工厂)在生产骨胶时联产饲料用磷酸氢钙。1986年,青岛农药厂开始生产喹乙醇,该产品能明显改善禽兽的饲料消耗和吸收性能。1985年山东省饲料添加剂总产量4873吨,其中青岛明胶厂生产磷酸氢钙1326吨,占全省饲料添加总产量的27.21%。 
  粘合剂 1942年,青岛东兴工厂开始生产泡花碱,用作包装纸箱粘合剂。80年代,从事粘合剂科研工作的单位有化工部海洋涂料研究所、青岛市化工研究所等,生产企业有青岛泡花碱厂、青岛化工厂分厂、青岛化纤材料厂等,产品有泡花碱、氯丁橡胶、阳离子氯丁乳胶、RM—1橡胶金属硫化胶粘剂等。

TOP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二章 化学试剂与助剂工业

第一节 化学试剂


  1950年,青岛力生工业社生产化验室用的纯硫酸、纯盐酸,1951年因销售困难停产。1958~1962年,在大搞化工“小土群”活动时,青岛化工厂曾用石英塔合成氯化氢,经活性炭脱色、蒸馏水吸收制得化学纯盐酸。1961年生产37吨,后因设备简陋,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而停产,青岛市化学试剂的生产又处于空白状态。 
  1970年,国家商业部为了缓解化学试剂供应紧张的局面,召开了全国化学试剂会议,青岛市的化学试剂生产逐渐有所发展。是年,青岛四方大寨路生产生活服务站在青岛市化工局、青岛市医药站化学试剂批发部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试制成功试剂硫酸镁、硫酸、硫酸铜和甲苯,并投入生产,1971年试制投产了试剂盐酸。1972年,该服务站更名为青岛四方大寨路化学试剂厂(1978年更名为青岛四方化学试剂厂)。1974年先后投产试剂重铬酸钾(红矾钾)和溶剂三氯甲烷(氯仿),1976年投产试剂无水碳酸钠,1977年先后投产试剂氯化钠、硝酸和溶剂丙三醇(甘油),1978年开始生产试剂氢氧化铵(氨水)、无水乙醇、95%乙醇和丙酮(二甲酮)。1977年,青岛海洋化工厂投产薄层层析硅胶、柱层层析硅胶和液相色谱固定相硅胶,年产能力分别为20吨、30吨和10吨。1978年,青岛化工站实验厂先后投产了顺丁烯二酸酐和酒石酸二钾钠。1979年,青岛草制工艺品厂开始生产分析纯过氧化氢(30%),年产能力为15吨。青岛化工站实验厂投产试剂柠檬酸。1980年,青岛四方化学试剂厂投产试剂氯化钾,年产能力8吨。1989年,该厂投产络合试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氨羧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二钠),年产能力分别为5吨和10吨。1990年,青岛市共生产1132吨。

TOP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一章 染料、颜料与涂料工业
第三节 涂料

主要产品品种


  油脂漆 早期涂料品种。主要产品品种有清油、白厚漆、各色油性调合漆、锌灰油性防锈漆等,青岛建筑材料公司油漆厂1950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48吨,后逐年增长,50年代中期突破1000吨,50年代末突破2000吨,1960年最高生产2653吨。1961年骤降至71吨,此后再度上升,6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基本稳定在1300吨左右。70年代中期前后年产量大多在300吨左右徘徊,70年代末年产量降至100吨以下。1990年为14吨。 
  天然树脂漆 早期涂料品种。主要产品品种有酯胶清漆、钙脂清漆、各色脂胶调合漆、各色脂胶磁漆、白浅色酯胶磁漆、铁红及灰酯胶底漆、各色脂胶二道底漆、各色脂胶腻子、酯胶烘干绝缘漆、酯胶绝缘漆、钙脂黑板漆等。青岛建筑材料油漆厂1950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3吨。50年代中期产量一直较小,50年代末始有增长,1958年突破500吨,1961年回落至61吨。此后逐年增长,60年代中期突破1000吨后加速增长,1966年最高2842吨,至60年代末,年产量基本维持在2500吨左右。70年代初至1978年,年产量稳定在1500吨上下。1979年后逐年下降,至1990年已降至11吨。 
  酚醛树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酚醛清漆、醇溶酚醛烘干清漆、各色酚醛调合漆、各色酚醛磁漆、各色酚醛窗纱漆、各色酚醛底漆、紫红及铁黑酚醛烘干底漆、各色纯酚醛烘干电泳漆、各色纯酚醛烘干电泳底漆、各色酚醛烘干皱纹漆、酚醛烘干硅钢片漆、各色酚醛水线漆、各色纯酚醛防污水线漆、铁红纯酚醛水线底漆、各色酚醛船壳漆、各色酚醛船舱漆、酚醛防腐清烘漆、红丹酚醛防锈漆、铁红酚醛防锈漆、锌黄酚醛防锈漆、各色硼钡酚醛防锈漆、酚醛地板漆、黑酚醛烟囱漆、各色酚醛马路划线漆等。青岛油漆厂1960年投产,当年生产116吨,60年代中期逾千吨,1966年达到1770吨。后长期稳定在1300~1800吨之间。1973年突破2000吨后,产量稳定在1700~2200吨之间。1982年最高至2840吨。至1989年,年产量始终稳定在2300吨以上,1990年骤降至608吨。  沥青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沥青清漆、煤焦沥青清漆、沥青烘干清漆、黑沥青烘干磁漆、沥青烘干底漆、沥青烘干绝缘漆、棕沥青防污漆、铝粉沥青船底漆、沥青船底漆、沥青耐酸漆、沥青锅炉漆、沥青石棉膏等。青岛油漆厂1964年投产,当年生产9吨,70年代初达到400吨左右,70年代末达到800吨,1981年最高逾千吨。后逐渐回落,1990年生产561吨。 
  此外,青岛石油化工厂从1985年开始生产沥青漆,年产量在50吨以下波动。 
  醇酸树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醇酸清漆、各色醇酸脂胶调合漆、各色醇酸调合漆、各色醇酸磁漆、淡棕醇酸烘漆、各色醇酸半光磁漆、各色醇酸无光磁漆、铁红及铁黄醇酸底漆、各色醇酸腻子、各色醇酸烘干皱纹漆、醇酸烘干绝缘漆、各色醇酸抗弧磁漆、各色醇酸船壳漆、各色醇酸客舱漆、红醇酸防锈漆等。青岛油漆厂1963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46吨,60年代后期产量在400吨上下波动。70年代初开始稳步增长,中期突破千吨后,开始加速发展,70年代末突破4000吨。80年代初生产逾万吨。后基本稳定在1.5万吨左右。1990年生产1.9万吨。 
  氨基树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氨基烘干清漆、各色氨基烘干磁漆、各色氨基烘干半光磁漆、各色氨基烘干无光磁漆、各色氨基烘干底漆、灰氨基烘干腻子、各色氨基烘干透明漆、红氨基烘干透明漆、各色氨基烘干锤纹漆、氨基烘干绝缘漆等。青岛油漆厂1963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2吨。直至70年代初,产量始终不过百吨,1972年后产量稳定增长,70年代末生产500吨以上。80年代中期逾千吨,后基本稳定在1000吨以上,1990年生产1093吨。 
  硝基纤维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产品品种有硝基清漆、硝基电缆清漆、硝基书钉清漆、硝基皮尺清漆、硝基软性清漆、各色硝基外用磁漆、各色硝基内用磁漆、各色硝基醇酸磁漆、各色硝基半光磁漆、各色硝基底漆、各色硝基腻子、各色硝基透明漆、各色硝基铅笔漆、各色硝基抽条铅笔漆、各色硝基铅笔底漆、硝基木器漆、硝基胶液等。青岛油漆厂1976年投产,当年生产4吨。后产量迅速增长,1979年达到851吨,此后长期稳定在800吨上下,1985年逾千吨。1990年生产1093吨。 
  过氯乙烯树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过氯乙烯清漆、各色过氯乙烯外用磁漆、各色过氯乙烯半光磁漆、锌黄及铁红过氯乙烯底漆、各色过氯乙烯腻子、过氯乙烯木器漆、各色过氯乙烯防腐漆、过氯乙烯胶液等。青岛油漆厂1965年投产,当年生产29吨。后产量长期稳定在130~180吨。70年代末达300吨以上,最高1981年394吨。1990年生产92吨。 
  乙烯树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乙烯磷漆底漆。青岛油漆厂1968年投产,当年生产9吨。后产量一直不高,生产时断时续,最高1985年40吨,1987年停产。 
  聚脂树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聚脂烘干漆包装漆,青岛油漆厂1967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吨。其后长期维持在百吨上下。1982年生产183吨,为最高生产年份,1984年停产。环氧树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各色环氧酯磁漆,铁红及锌黄、铁黑环氧酯底漆,各色环氧酯底漆,各色氧酯烘干腻子,各色环氧酯腻子,环氧无溶剂烘干绝缘漆,各色环氧酯烘干绝缘漆,草绿环氧酯甲板防滑漆,硼钡环氧酯锈漆,聚酚氧预涂底漆等。青岛油漆厂1967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4吨。后产量逐渐提高,70年代末达40吨以上,80年代在350吨左右。最高1990年生产492吨。 
  聚氨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聚氨脂清漆。青岛油漆厂1974年投产,当年生产5吨。其后产量一直较低,最高1988年39吨。1990年生产13吨。 
  橡胶漆 主要生产品种有铝粉氯化橡胶底漆、各色氯化橡胶水线漆、各色氯化橡胶防火漆等。青岛油漆厂1969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吨。后生产时断时续,产量很少,1984年生产29吨为最高年产量,1985年停产。 
  丙烯酸树脂漆 合成树脂漆类产品。主要品种有丙烯酸醇酸漆。青岛油漆厂1982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吨。后产量稳步增长,1986年突破百吨,最高1989年生产276吨。

TOP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一章 染料、颜料与涂料工业
第三节 涂料

涂料工业


  涂料俗称油漆。青岛地区制造和使用涂料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1970年在青岛莱西县岱墅出土了158件汉代漆器,仍保持鲜艳色泽;在胶南县甲旺墩汉墓中也出土过汉代漆器。远在2000多年前,青岛地区制造和使用涂料已达到相当水平。传统的油漆主要是桐油、生漆,也有的用其他树胶或动物胶制作。青岛解放前,青岛市已有将这些天然涂料与各种颜料及其他材料配制成各种油漆的手工作坊,可制造各种油漆、磁漆、调合漆等。解放前夕,油漆作坊均已停业。 
  青岛解放初期,油漆奇缺,连维修用漆都难以供应。1949年12月,青岛市军管会房产部所属建筑公司开始筹建油漆厂,1950年6月建成投产,为山东省第一家油漆生产专业厂。产品有油脂厚漆和油脂调合漆两种,年产能力500吨,1951年生产202吨,只能供青岛地区房屋维修和部分建筑项目之需。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该厂手工作坊式生产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953年进行迁址扩建,1954年10月竣工,油漆年产能力提高到1500吨,初具小型油漆厂规模,当年生产油漆1093吨。同年,该厂更名为青岛油漆厂。此后,经设备填平补齐、工艺改造和技术革新等,至1958年,年产能力达到5400吨,产量达到2560吨。同年,投资84.5万元新建苯酚车间,年产能力1000吨,翌年2月投产,当年生产687吨。 
  60年代初,该厂开始研制合成树脂漆。1962年试制成功的醇酸树脂漆、氨基树脂漆、过氯乙烯树脂漆和乙烯树脂漆相继投入生产,均为省内首创,标志着山东省油漆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以天然树脂为成膜物质向以合成树脂为成膜物质的转变,结束了只能生产低档油漆的历史。1966年,该厂年产能力达到1万吨,年产量为6500吨,成为中型油漆生产企业。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油漆厂的生产能力未能突破万吨,年产量也在6000吨左右徘徊。生产技术在为军工产品配套的要求下,有较大进步。1966~1967年,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化工公司根据国防新产品试制计划,投资23万元在该厂建立中试车间一座;1968~1970年,化工部投资143万元新建甲酚车间;1969年该厂投资8万元,对设备进一步填平补齐,建成无溶剂环氧绝缘生产系统,以保证军工产品生产;1969~1971年,为加强船舶涂料的开发,投资20万元,新建年产100吨酚醛树脂装置;1975年投资49.3万元建硝基漆车间一座,设计能力年产1000吨,该项目填补了省内的空白;为了加强涂料的研究和开发,投资12.9万元,兴建了涂料研究所。 
  上述项目的建设,使该厂合成树脂漆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新增添了环氧、聚脂、硝基、橡胶等几个大类的合成树脂漆的多个品种,合成树脂漆在油漆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69年的39.12%提高到1977年的73.84%,并开发出一批为舰船、机车车辆配套的油漆品种,成为国内船舶漆和单漆的重点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7~1983年,共投资1226万元,先后改造了树脂生产系统、色漆分散系统、植物漂油系统和污水治理系统,新建年产1000吨氨基漆车间,使整个油漆生产工艺系统的技术水平,达到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83年,油漆年产能力达到3万吨,产量达到1.94万吨,比1977年的7077吨提高了173%,该厂成为国内五大油漆生产厂家之一。该厂研究所是山东省内唯一的综合性涂料研究所,1978~1983年,共取得35项科技成果,其中有10项获化工部、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进步奖。 
  1985年开始,青岛油漆厂先后引进了美国格林顿公司饮料罐内壁涂料生产技术和迪索托公司的饮料罐外壁涂料生产技术、日本高压瓦斯株式会社的丙烯酸弹性乳液生产技术及成套设备和比利时苏斯梅耶公司的热载体加热树脂合成成套设备。其中,饮料罐内外壁涂料生产技术为国内最早引进的食品涂料生产技术。1988年,与英国哈里斯公司达成了引进粉末涂料原料和专用聚酯的生产技术、粉末涂料生产设备及测试仪器的协议。但设备引进后并未按原计划生产,后改为生产粉末涂料的主要原材料聚酯树脂,年产能力为1000吨。是年,饮料罐内外壁涂料项目和丙烯酸乳液项目建成投产,分别形成年产1000吨和2400吨的生产能力。 
  至1990年,青岛油漆厂已能够生产包括天然树脂漆、合成树脂漆在内的14大类产品,品种达到130多个。是年,青岛市涂料生产能力为5.12万吨,实际产量2.9万吨。生产涂料的除青岛油漆厂外,还有青岛油漆厂分厂、青岛四方化工厂、青岛化纤材料厂、青岛胶南溶剂厂(辅助材料)和青岛石油化工厂(沥青漆)等生产厂家。

TOP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一章 染料、颜料与涂料工业
第二节 颜料

主要产品品种


  红丹 又称四氧化三铅。青岛联合企业沪记化工厂1951年投产,最高产量1959年4254.9吨。70年代中期后,年产量一般在2500~3000吨之间,1990年降至977吨。 
  黄丹 又称一氧化铅。青岛城阳化工厂1965年投产,产量长期稳定在500吨左右,最高1969年932.1吨。1990年生产504吨。 
  粒状氧化铅 又称颗粒黄丹。青岛城阳化工厂1984年研制,1985年9月投产,装置能力为年产4000吨。1990年扩至7000吨,当年生产5143吨。 
  铬黄 1958~1962年青岛台东化工厂以土法少量生产,最高年产量为86吨。1965年,青岛城阳化工厂建成铬黄装置,年产能力800吨。当年生产45.08吨,翌年增至400多吨。此后产量逐年增长,1969年达到932吨。70年代产量极不稳定,波动幅度很大,少则不到20吨,多则500余吨。1982年进行技术改造,将喷射干燥改为烘干房,提高了产品质量。此后,年产量在350~500吨之间,1989年一度达到810吨,1990年生产504吨。 
  立德粉 又称锌钡粉。胶县化工厂1971年投产,当年生产41吨。由于市场前景广阔,扩产后产量猛增,1980年突破1000吨,1983年达2000吨以上,1985年、1987年、1989年分别突破3000吨、4000吨、5000吨。1990年达到5862吨。 
  氧化锌 又称锌白。胶县化工厂1978年投产,初期采用土炉直接法生产,后改为转炉,年产能力达到2000吨。年产量一般在800~1000多吨之间。1990年产量为1000吨。 
  华蓝 又称铁蓝。青岛胶南化工厂1985年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1000吨,投产当年生产14吨。此后生产时断时续,1990年生产10.36吨。 
  醇溶性苯胺黑 亦称醇黑。青岛染料厂1957年开始生产,最高生产年份为1988年的650吨,该厂是国内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生产厂家。1990年生产386吨。 
  油溶性苯胺黑 又称油黑。青岛染料厂1966年开始生产,产量长期稳定在100吨左右,最高1981年305吨。1990年生产104吨。

TOP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一章 染料、颜料与涂料工业
第二节 颜料

颜料工业


  20世纪40年代,青岛地区出现生产铅丹、红土的手工作坊,这类产品多以天然矿物简单加工而成,产量一直很低。 
  1951年,青岛联合企业沪记化工厂(青岛城阳化工厂前身)建成年产30吨红丹的装置,虽然属土法生产,而且PB2O4含量只达到70%左右,但却标志着青岛颜料生产由作坊式向工业化的转变。1954年7月,新建氧化炉4座,添置巴尔顿炉1台、粉碎机2台,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年产能力达到600吨,当年生产112吨,PB3O4含量达到98%以上,翌年产量突破200吨。1958年,国家投资47.28万元,新建红丹车间厂房2336.7平方米,建成两大生产工段,新上氧化炉40座,巴尔顿炉4台、粉碎机6台,年产能力达到3000吨。此后,红丹产量大幅度上升,50年代末达到2500多吨。50年代青岛市颜料产品除红丹外,还有醇溶苯胺黑。 
  1961年,青岛城阳化工厂开始生产黄丹,当年生产115吨,翌年接近200吨,此后产量迅速增加,至60年代末已近2000吨。与此同时,红丹生产亦迅猛增长,60年代末已接近4300吨。1965年,青岛城阳化工厂投资6万元新建铬黄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800吨。当年生产45.08吨,翌年增至408吨。1966年,青岛染料厂投产油溶性苯胺黑。至1969年,青岛市已能生产无机、有机两大类颜料5个品种,无机颜料类有红丹、黄丹和铬黄,有机颜料类有苯胺黑系列的油黑和醇黑。1969年,全市主要颜料品种生产总量达到7425吨。其中有机颜料类250吨、无机颜料类7175吨。1971年,胶县化工厂开始试产立德粉,翌年建成年产能力3000吨的生产装置。1978年,该厂建成年产能力2000吨氧化锌生产装置。 
  70年代,无机颜料类的红丹生产减少,由60年代末的年产4000多吨下降到2500~3000吨,黄丹基本稳定在年产1500吨左右,铬黄由60年代末的近1000吨骤降至250吨以下。有机颜料类的醇黑、油黑生产则稳定增长,醇黑由60年代末的150多吨增至近400吨。 
  1985年,青岛胶南化工厂建成华蓝颜料生产装置,年产能力1000吨,投产后产量微小。80年代,苯胺黑系列的醇黑生产进一步扩大,由80年代初的300多吨增至80年代末的600多吨;油黑生产仍保持在100吨以上。无机颜料品种中的红丹、黄丹降至1200吨左右。铬黄降至650左右;立德粉、氧化锌生产持续增长。1986年胶县化工厂将立德粉年产能力扩大到5000吨,1990年立德粉产量达到5862吨,氧化锌达1000多吨。

TOP

第四篇 精细化学工业  
第一章 染料、颜料与涂料工业
第一节 染料

主要染料品种


  硫化染料 共有13个品种,其主要品种是:一、煮青,又称膏状硫化青,1919年维新社开始生产,历经30多年发展,至1951年达到鼎盛,是青岛染料工业早期的骨干品种,后随农村自制土布及家庭染坊的衰落而衰落,1964年完全停产。二、粉青,又称硫化青、硫化黑。1919年由维新社开始生产,建国前产量微小,1949年生产161吨,1950年猛增到852吨,1952年增至1590吨,60年代初突破3000吨,60年代中期曾一度突破7000吨大关,70年代,随着化纤织物的兴起、纯棉织物的减少,产量逐步下降,1978年停止生产。三、硫化蓝,1938年由维新社开始生产,1949年生产39吨,1950年增至157吨,以后产量逐年增长。50年代末突破1000吨大关,60年代中期年产量达2000吨以上,与粉青同样原因,1980年后不再生产。 
  碱性染料 共有两个品种:一、碱性紫3B,又称碱性紫5BN、甲基紫。1922年维新社开始生产,是青岛染料工业长期品种。二、盐基青莲,青岛染料厂1958年投产。 
  还原染料 共有4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一、还原深蓝,1972年青岛染料厂开始生产,1974年停产。二、还原灰M,青岛染料厂1983年投产,1984年停产。 
  皮革喷涂染料 共有6个产品品种,主要品种有:一、皮革喷涂黑RL,青岛染料厂1980年投产,当年生产5.6吨,最高年产量是1982年的16.37吨,1986年停产,属中高档染料品种。二、皮革喷涂橙2RL,青岛染料厂1980年投产,当年生产6.02吨,翌年达到9.3吨后停产。 
  彩色感光材料呈色染料 共有5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一、水溶性呈色剂535,青岛染料厂1967年投产,当年生产2.18吨,最高年产量为1975年的15.82吨,1985年停产。二、油溶性呈色剂黄5381,青岛染料厂1977年投产,当年生产0.01吨,翌年达到0.26吨。1979~1984年曾一度停产,1985年恢复生产,最高生产年份为1988年的3.72吨。中性染料 共有21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一、中性黑BL,青岛染料厂1971年投产,当年生产63.9吨,70年代末年产量达到200吨以上,最高年产量为1982年的295吨,后长期稳定在200~290吨之间,是青岛染料工业的骨干产品。二、中性灰2BL,青岛染料厂1958年投产,当年生产0.23吨,后一度停产,1964年恢复生产。该产品年产量不太稳定,最高年份为1985年的138吨,一般年份大多在30~50吨间波动。三、中性深黄GL/GRL,青岛染料厂1958年投产,当年生产0.43吨,翌年增加到44吨。80年代初年产量逾百吨,最高为1988年的227吨。 
  分散染料 共生产过25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一、分散蓝2BLN,青岛染料厂1979年投产,当年生产72.65吨,翌年达到230.95吨,80年代中期突破600吨,并长期稳定在600吨以上,1990年达到751吨,是投产以后的最高年产量。二、分散深蓝H—GL,青岛染料厂1980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94.79吨,翌年达到309吨,80年代中期达到1000吨左右,1990年生产1253吨,是投产后的最高年产量。三、分散金黄E—3RL,青岛染料厂1980年投产,当年生产27.65吨,最高1990年410吨。四、分散大红S—3GL,青岛染料厂1981年投产,当年产量为39.09吨,80年代中期逾百吨,后长期稳定在100吨左右。五、分散红E—4B,青岛染料厂1987年投产,当年生产175吨,年产量长期稳定在130吨以上,最高1990年193吨。 
  酸性染料 共生产过8个品种,主要品种是酸性粒子元青。青岛染料厂1957年投产,当年生产12吨,后产量逐年增长,60年代中期突破100吨,70年代初逾200吨,70年代末达到300吨以上,最高1987年660吨。 
  冰染染料 共有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一、大红色基G,1938年投产,当年微量生产,后时断时续,自1951年开始增长,1957年突破100吨,50年代末接近300吨,60年代中期逾400吨,70年代初达500吨以上,后长期稳定在400~500吨的水平,1988年达862吨,是历史最高年产量。二、色酚AS,青岛色酚染料厂1971年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投产当年生产125.22吨,翌年因发生爆炸及毒气泄漏事故而影响生产,年产量降到40.18吨。此后,由于生产设备长期存在问题,产量始终维持在100吨左右。70年代末,生产有所好转,1980年产量达到358.3吨,1982年随企业倒闭而停止生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