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三篇 公共交通
第四章 运务
第一节 客运
青岛市是山东省最早出现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的城市。德国侵占时期,就有骡马车、人力车、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投入客运。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骡马车客运业务越来越少,人力车的客运业务开始兴旺起来。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6年,青岛市区的客运出租人力车已达到2 500辆,出租汽车亦成规模,市区已达200辆。同年中俄合资开办青蚨汽车公司,划定固定行车路线,设站售票,依班次运行。营运对象为城市一般市民,票价较低。营运路线都集中在繁华路段,偏远地段则无车运行。1934年,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首先将破旧汽车全部进行整修,达到机件良好,车身按规定式样统一装饰,整齐划一,其次调整营运路线,使偏远地区也有了公共汽车。从而利润逐年增加,1934年纯利润5万元,1935年则超过8万元。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市区人力车达到鼎盛时期,车辆达到3 000余辆,人力车公司有104家。1938年,日本青岛交通株式会社经营时,调整经营路线,使市区、市郊(最远到即墨)均有公共汽车,旅游季节还有专门的旅游线,从而使客运量、客运里程和客运收入逐年增加。1939年,全年营运里程4 043 197公里,客运量8 839 735人次,收入1 032 716日元,到1941年全年客运量增加到11 670 248人次,收入2 316 091日元。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市的公共交通经过了三起三落。第一阶段,青岛交通公司经营期间,实行官商合办方式经营,市内、外均开通营运路线,最初两个月即盈利1亿元。1946年全年营运里程1 327 400公里,客运收入9.45亿元。后经营情况恶化,收入减少,1947年5月份亏损高达2.5亿元,当月只得报停。第二阶段,青岛市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期间,“利用官股的权、发挥商股的能,共同发展青岛的公共交通业”。但一开始就面临困境,仅能开通两条营运路线,无法摆脱亏损局面,维持不到一年,又告停业。第三阶段,青岛市公共汽车管理处经营期间,此时已有20多年公共交通历史的青岛,陷于无车可乘的状态,给市民出行造成很大不便。为防止官商合办的流弊,公共汽车管理处无民商成份,完全官办,属青岛市Gov领导。实际上自管理处成立后,Gov不再给予经济补贴,依靠自给自足,自谋发展,仅仅开通两条市内公共汽车路线,日营运里程减少到415公里。因物价飞涨,虽一再提高票价,也仅能收支基本平衡,勉强维持。两条公共汽车路线,与社会的需求相差太大,公共汽车管理处本身又无发展能力,只有允许民营汽车运输业户参与公共交通营运。1949年公共汽车管理处委托大华汽车公司承办市郊路线的营运,双方订有合约。合约规定大华汽车公司的汽车必须标写公共汽车管理处的名称,车型、车徽、车身内部的颜色及座位都必须与公共汽车管理处的车辆相同。行驶车辆须经管理处检验,合格后方能上路营运,票价由管理处规定,行车业务受管理处指挥、监督。管理处从收入总额中提取15%的管理费。
青岛解放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很快,由于存在一系列公交部门本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始终摆脱不了车少乘客多的局面,乘车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经多方努力,有所缓和,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运力与运量的矛盾。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出租汽车被取消,人力三轮车和机动三轮车客运能力相当有限。1950年10月,青岛市交通公司成立时,车辆只有30几辆,全市平均2万多人1辆,初始经营3条路线。由于车辆少、车辆破旧不堪,每天的出车率只有30%左右,3条路线出现人多车少的现象。为此,青岛市人民Gov给予大力扶植,调拨旧车体进行改装,并装配新车,投入路线运行,初步缓解了车少的问题,使许多路线得以恢复开通。1952年和1950年相比,客运量增长了3.01倍,营运里程增长了1.58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4年是国家城市工业恢复整顿时期,城市流动人口较少,公共交通运力和运量尚能适应,因此有力量对公共交通进行整顿、改造和开辟新的营运路线。1955年末,营运路线总长度由1952年的124.4公里增到236.9公里,基本奠定了线网的基础。1956年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客流量比1955年增加24.9%。1957年客运量达41 101 913人次,比1949年增加14倍。而公共汽车仅有112辆,增加3.5倍,运力与运量的增长不成比例。按城市人口计人均1.25万人才拥有1辆车。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客运量大幅度上升,车辆却增加不多,尽管开辟和延伸了5条路线,使路线总长度增加到294.4公里,但由于车辆完好率下降,增加了客运压力。1960年,虽然增加5.6公里的电车线路,但仍未解决路线乘客拥挤不堪的状况。为了应付紧张局面,采取了延长站距、停驶6条路线的措施。1961~1962年平均营运车数132.5辆,路线总长度压缩8公里,每日客流量3~4万人,1路、5路两条路线上、下行只有十几辆车。
“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公共交通受到严重冲击,交通秩序混乱,流动人口大量增加,1966年客运量达到86 133 989人次,而公共汽车、电车只有172辆,平均1.81万人才拥有1辆车。青岛市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困难,为提高车辆的周转率,减少乘客乘车时间,采取发大站车和增辟工厂班车的办法,以缓解乘车难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行各业出现了新局面,而城市公共交通业却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到1979年,车辆比1966年增长了1.69倍,而客运量却增长了2.73倍,乘车难的问题再度突出出来。1979年客流调查显示,早高峰(6点30分至7点30分)占全天客运量的11.6~12%,约13万人次。为了缓解由此造成的高峰运行紧张状况,公交部门于1980年10月拟定了青岛市122个工厂企业实行错时上下班的方案。对此市Gov十分重视,专门发了文件,要求各工厂企业按此方案实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虽然青岛市陆续投资增加车辆,使乘车难有所缓解,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按国家城建部规定,百万人口的城市应每2 000人拥有1辆车,车辆满载标准每平方米最高为9人。而1990年底青岛市区(包括崂山、黄岛区)人口为2 038 800人,营运车辆只有762辆,平均2 676人才拥有1辆车,距规定标准相差甚远。
客运利润,除在1974~1976年三年为负利润外,其余年份利润逐年增长。但到1986年,由于成本与价格倒挂,公共交通开始出现亏损,市Gov从这一年开始给予公共交通财政补贴。
青岛解放后被取消的出租汽车,1976年再次重新进入青岛客运市场。到1983年,出租汽车服务网点由原来的市南、市北、四方扩大到台东、沧口等区,在火车站、中山路、长途汽车站、医院等地,设立了19处出租汽车站点,开办了夜间服务业务,并开辟了崂山3条旅游专线。全市年运量40万人次,营运里程230万公里。出租汽车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机动三轮车出租遭到淘汰。1985年后,出租汽车成为客运出租市场的主要力量。到1990年仅青岛市三国营出租汽车公司总行驶里程就达1 300万公里,营运收入2 427万元,载客量122万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