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一节 淡水资源
青岛市地处沿海,淡水资源严重贫乏,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数的1/5。特别是旱年,淡水供应量仅为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量的1/3。淡水资源贫乏,已成为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羁绊。
青岛地区的地质以花岗岩、变质岩结构为主,风化裂隙不发育,储水性能差,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青岛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0.58亿立方米(1978年以前)。其中,地表水资源14.92亿立方米,集中于32条主要河流及22座大、中型水库。地下水资源为5.66亿立方米,集中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床及两岸的平原地带。可供开采的多系浅层水,仅分布在冲积平原、河谷洼地和沿河两岸。
青岛城市供水的地面水为白沙河、大沽河的泾流水,以及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和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的原水。白沙河及大沽河的水质,在供水初期均良好。80年代后,两条河的水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是城镇以下河段,主要污染源来自邻近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而城镇以上河段和水库则受到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的面状污染。流经城镇区的海泊河、云溪河、李村河、张村河、大沽河莱西区段,其下游基本已成污水河。大沽河辇子头至江家村河段,麻湾镇以下河段,莱西洙河至辇子头河段;北胶莱河及其支流泽河、现河、东现河、墨水河即墨城区以下河段;风河胶南城区以下河段,均为严重污染的河流和河段。大沽河麻湾桥断面水质有6项指标——PH值、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氯化物超标。其中,氯化物和氨氮超标最严重,最大超标分别为25.5倍和19.5倍,总硬度和高锰酸盐指数最大超标为5倍以上。
大沽河至后沙梁河段,桃源河、南胶莱河、白沙河流亭镇以下河段,张村河中韩镇以下河段,均属污染严重的河流段,水质为地面水水质标准的四类、五类。大沽河沙埠至南岗和龙湾头至麻湾河闸段、洙河、白沙河、李村河、张村河上游、五龙河、流浩河为水质较好的河流或河段,符合地面水水质三类标准。大沽河马连庄以下河段、洋河、漕汶河、风河中上游、横河、白马河、吉利河、甜水河的水质达地面水水质二类标准。
水库一般位于河流中上游,水质普遍较好,除堤湾水库外,其水质均符合地面水三类标准。青岛城市供水水源崂山水库、产芝水库、尹府水库水质良好稳定,所有指标均达到地面水二类水质标准,多数项目达到水质一类标准。引黄济青工程配套的棘洪滩蓄水水库,水质良好,大多数水质指标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
青岛地区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大沽河等诸河沿岸及河床下。早期供水的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河床地下潜流水,通过沙层自然过滤,清澈、无杂质异味,简单消毒后即可饮用。至80年代,绝大多数遭污染相继报废和报停,只有白沙河中段地下井群(黄埠、流亭地下井群)送水,该井群水属陆洋溶滤潜水,水质良好。
地下水自成一个闭合流域,无稳定客水汇入,储水量丰欠变化完全受大气降水影响。青岛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87.3毫米,降水总量76.9亿立方米,且具年际、季节变化大的特征。最大(1911年)降水1 272.7毫米,最小(1981年)降水308.3毫米。年内降水70%集中在汛期的7、8、9三个月内,区域内差别较大,降水不均,而地下含水沙层浅隙少,储量少。青岛区域内的河流,皆属源短流浅、单独入海的季节性河流。汛期雨后河水暴涨,不数日即断流,难以调储。区域内虽有中型水库19座、大型水库3座,1990年以前用于城市供水的仅有中型的崂山水库,尹府、产芝两座水库则以农业灌溉为主、城市供水为辅。分布在各河流中下游的河床沿岸浅薄的含沙层中储量有限的地下水,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入及对沙源的乱采滥挖,已受到严重破坏。
水质标准Ⅰ、Ⅱ级水约占地下水总面积的70%以上。80年代末,除丘陵山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分布在山区及其周围丘陵的基岩裂隙水和河谷上游第四系孔隙水,基本未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环胶州湾诸河下游近海地带,一方面地下水受工农业排废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淡水资源及河床沙层超量开采,造成海水倒灌,水质较差。大沽河、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的中游主要富水区的地下水,虽受污染,但程度较轻,其主体部分水质仍然良好。其下游富水区,污染严重,水质很差,已不能作为饮用水。
青岛地区的地下水质以污染程度为标准分为四区:Ⅰ级优等地下水质区,分布在崂山及即墨市东部,大沽河沙梁镇以北至小沽河姜格庄河段。Ⅱ级良好地下水质区,分布在大沽河河谷平原,即墨市西北部剥蚀平原和平度市西北部,崂山区西北部和胶州市西南部山前地带。Ⅲ级较差地下水质区分布在胶莱河平原,莱西县姜山大洼。Ⅳ级劣等地下水质区,主要分布在环胶州湾地带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地下水含水介质化学成分基本稳定,可溶性差,渗透性能好,地下泾流畅通。全区地下水,除被污染地段外,均为低矿化的淡水,其矿化度大部分低于0.5克/升,基本化学类型为HCO3型和HCO3-CL型。
在泾流条件好的河谷地带,大理岩岩溶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区,往往形成HCO3型水。由于人为的污染,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含量增高,水化学类型趋向复杂。污染主要发生在第四系孔隙潜流水中,污染区均分布在流经城镇的河流下游地段,污染项目以总硬度、PH值、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等常规项目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