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开创于古希腊雅典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1896年的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为起点,至2000年的第27届悉尼夏季奥运会,先后经历了百年风云。百余年来,这项运动深深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发展与进步,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目光。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民,很早就有参加和举办奥运会的期盼。翻开1908年出版的《天津青年》杂志,其中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就向国人发出呼吁: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这一震撼人心的发问,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说,犹如“天问”。
首举奥运旗〓初试洛杉矶
历史在前进,距第一届雅典奥运会36年之后,1932年中国实现了“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的梦想,在中国体育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1932年7—8月,第十届夏季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首次组团参加。代表团正式成员3人:领队为沈嗣良、教练为宋君复、运动员为刘长春。这个代表团的实际领军人物宋君复,当时他是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教授兼体育部主任。他1922年从著名的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学院体育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一直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岗位上拼搏。以振兴中国体育事业为己任,时年35岁的宋君复早已在中国体育界享有盛誉。他为组建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比赛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心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得寸进尺,不断蚕食中国,而国民党Gov却制定了一条“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忙于对苏区的“围剿”,打内战。当时主管体育工作的教育部,以国难当头、时间匆忙、准备不足为“由”,拒绝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即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中国奥委会)的要求,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夏季奥运会;这一违背民意的决定立即引起了爱国体育界的极大不满。此时,日本帝国主义者把持下的伪满政权,却要派遣东北选手刘长春、于希渭代表伪“满州国”参加奥运会,其“外交部长”谢介石已向驻哈尔滨的美国领事提出申请。消息传到平、津等地,立即引起进步力量、青年学生和体育界人士的愤怒和抗议!体育界的爱国人士立即行动起来,设法和流亡在北平的刘长春进行联系。
宋君复原任东北大学体育科教授,此时,刚从东大到国立青岛大学,而刘长春是东北大学体育科的学生,两人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有民族气节的刘长春,坚决响应老师宋君复的召唤,立即在《体育周报》上发表了十六个铮铮作响的大字:“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叛国,做人牛马!”。
后来,中国体育协进会将计就计,在沈嗣良、宋君复的精心运作下,以刘长春为惟一的运动员,组团参加了第十届夏季奥运会。
这次奥运会于1932年7月30日在美国洛杉矶拉开帷幕。宋君复和刘长春于开幕式前的7月29日下午4时才赶到洛杉矶码头。先期到达奥运会参观的沈嗣良,几位美国奥委会委员及华侨数百人早在那里迎候。热情的侨胞簇拥着他们乘上插有中美两国国旗的大型轿车,车后是绵延数百米的车队,浩浩荡荡来到唐人街,那雷动的掌声、锣鼓声、鞭炮声,传递了海外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体育使者的衷心期盼。更使他们难以忘怀的是开幕式上的一幕。38个国家的千余名运动员先后进入会场。前导旗下,第八个进入会场的是中国代表团。一支仓促地扩组了的6人队伍:走在前面的是惟一的参赛运动员刘长春,相随的是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后面一字排开的有四位:为主的是教练兼翻译宋君复,其余三位是在美国临时物色的刘雪松、申国权(朝鲜侨民)和托平(上海西桥青年会体育主任、美国人)。昂首阔步、意气风发的宋君复,此时是百感交集,曾在美国留学6年,眼前又踏上这片土地,他的6人代表团竟有一半是临时召来助阵的,运动员只有1人,难免会有些尴尬,但他感到兴奋的是,中国人终于首次组团参加了奥运会,开始融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时全国百米记录保持者的刘长春,因时间匆忙,加上旅途劳顿,体力大受影响,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分列第五、六名,遭到淘汰,饮憾洛杉矶。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牢牢记住:中国运动员在洛杉矶第一次参加了奥运会!
再擂华夏鼓〓转征柏林城
193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四年一次的第十一届夏季奥运会,几经周折,如期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宋君复教授奉命筹组和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大会。
这一次实现了中国人第二次“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的愿望。运动员阵容和教练班子都大大增强,69人的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拳击、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刘长春再次入选。教练班子有国内体育界的权威人士,除了山东大学(设在青岛)的宋君复教授,还有清华大学的马约翰、夏翔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守义三位名教授,此外,还有两位外国专家,代表团团长由王正廷担任。与此同时,还派出了11人组成的武术代表队,34人组成的赴欧体育考察团。体育代表团组成之后,由宋君复等率领,于1935年7月至8月,在凉爽宜人的海滨城市青岛进行了紧张的暑期训练,国立青岛大学的体育场和体育馆是运动员们主要的训练场地。随后,又将队伍拉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对田径、篮球比赛项目做了集中训练。
纵观此次从组团、训练、参赛,都有一定气势,好像国民党Gov已对体育事业重视起来,其实Gov一直处在被动、被“逼”的状态。1934年,远东运动会被日本帝国主义者非法解散,中国失去了在国际体坛竞技的重要机会,国内民众及体育界人士怨声载道。迫于舆论压力,国民Gov才勉强批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关于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的报告。整个参赛预算需22万元,而Gov只答应拨款17万元,5万元的缺口成了代表团能否成行的一大难题。经再三研究,协进会只好在全国发动募捐。张学良先生慷慨解囊,名Renquan贵纷纷效法,商震、龙云、邵力子、傅作义、吴铁城等都掏了腰包,先后筹到了3万元,还差两万元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曾获远东运动会“九连冠”的中国足球队,在东南亚一带饶有名气,时任足球队队长、有“亚洲球王”之称的李惠堂更是名噪一时,于是安排他们提前出发,赴越南、新加坡、印尼、印度等国作筹款比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打了27场,胜了23场,平4场,无一败绩,显示了中国队的实力,观众十分踊跃,门票收入大大超过两万元,这才解决了中国代表团的燃眉之急。
第十一届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在柏林开幕。有49个国家的四千多名运动员参加。中国代表团参加的项目,均在预赛中遭淘汰,刘长春百米预赛的成绩也只达到11秒4,比第十届夏季奥运会上的成绩还差(刘的国内纪录是10秒7);人们看好的中国足球队,首战与足球鼻祖的英国队遭遇,以0:2败下阵来。在16日的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成员看着渐渐熄灭的奥林匹克圣火,在遗憾中离开赛场。随后,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讽刺文章和漫画,怒其不争气;其实,反观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刚进入世界竞技场上就和强国争雄,谈何容易。
鞠躬尽忠瘁〓体坛垂青史
中国最早参加奥运会(十届、十一届)的领军人物宋君复,为中国体育事业鞠躬尽瘁,在中国体育史册上写下了重要一页。为青岛的历史文化留下了闪亮点。他生于1897年,祖籍浙江绍兴,自幼酷爱体育。1916年远涉重洋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可培大学和斯普林菲尔德学院体育系,1922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沈阳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任体育教授。解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授、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宋君复教授于1932年-1937年、1946年-1949年先后两次在设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授兼体育部主任,他和诸多名师如老舍、梁实秋、童第周、王普、傅鹰等共同托起了山大的辉煌。 1933年,山大的足球在全国比赛中曾获得银杯。在青岛中山公园对面的青岛第一体育场,其设计就是宋君复。他在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期间,对洛杉矶体育场的建筑风格十分欣赏,精心描记了建筑图纸带回国内。1932年11月,国民党青岛市Gov决定承办第17届华北运动会,选定在中山公园对面兴建青岛市体育场,宋君复以洛杉矶体育场图纸为依据进行设计,只是略为缩小了建筑规模。1933年2月动工,7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体育场占地76000平方米,可容观众16000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青岛市主要的训练和比赛场所,在中国的体育发展史上影响着一大片。
宋君复197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他一生有缘奥运,却无缘见到胜利。但在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后的初级阶段中国,却使老一代体育工作者的梦想成真。新中国体育代表团自参加奥运会以来,不但从未“落榜”,而且成绩扶摇直上,在最近的悉尼、雅典两次奥运会上,名次又由第三升为第二。如今,中国已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宋君复长年工作过的青岛,作为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伙伴,将承办奥运会帆船项目比赛。“相约北京,扬帆青岛”,那将是一幅多么壮丽、雄伟的场景。宋君复教授九泉若有知,谅会扬眉吐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