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旅游资源
第三章 市郊资源
第五节 胶南市
琅琊古城旧址 位于胶南市琅琊镇,背依青山,前临古港,东濒黄海,西通内陆。
春秋时期,琅琊已是齐国大邑和海港及军事重镇。公元前485年,吴国从海路攻齐,在琅琊海面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战国时期,琅琊经济繁荣,以富饶闻名天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齐地东部为琅琊郡,郡驻地在今琅琊镇,系秦36郡中唯一的滨海郡城。距郡城数里,即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早的琅琊古港。西汉时期,齐地分为七郡三国,琅琊郡为其中之一,仍驻琅琊镇,是东方经济、文化、航海发达地区。琅琊古城于西汉后期因地震等原因中落,失去中心地位,古城渐被湮没。
琅琊城池占地约数十万平方米。明初,在遗址处建夏河寨所,今已倾圮,仅余部分城墙和护城河遗迹。古城东部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皂户商代文化遗址,已出土大量商代遗物。西北1.5公里处,有村名“甸王家”,当地有“先有甸王家,后有琅琊台”之说,是琅琊台周围仅存的先秦村邑。
琅琊台 位于胶南市西南26公里,琅琊镇境内,三面环海,海拔183.4米。其东南为斋堂岛,北为龙湾,西南为沐官岛,西北为琅琊城故址。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有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巡其地,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在琅琊台两度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诏书于始皇所立石旁。汉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颜悦道、王无竟、丁耀亢、刘翼明、高凤翰、李澄中等文人学士,皆曾登临其地,留有《登琅琊台观日赋》(熊曜)、《书琅琊篆后》(苏轼)、《琅琊为秦碑布告游人诗》(刘翼明)、《太古园集》(王无竟)、《艮斋笔记》(李澄中)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诸城知县颜悦道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庙、礼日亭,并立碑石,刻记他登琅琊台的奇遇。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颜悦道建生祠于台上。
琅琊台自然风光秀丽,古台观日、海市蜃楼为琅琊台胜景,唐开元进士熊曜、清诸城文人李澄中分别在其《登琅琊台观日赋》、《艮斋笔记》中有记载,当地人亦有此说。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公布琅琊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将琅琊台景区纳入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范畴,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Gov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青岛市人民Gov批准建立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旅游区。是年前后,当地Gov投巨资修建和修复了徐福殿、云梯、御路、琅琊刻石、始皇群雕、望越楼、琅琊石亭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观。
徐福殿 位于琅琊台西南侧,占地871平方米。1993年始建,翌年10月竣工。仿秦代建筑,分前后两殿。前殿内供奉齐方士徐福塑像,墙面有壁绘。后殿为徐福史迹陈列馆,东厢为琅琊台史迹陈列馆,展出琅琊台出土文物。该处曾是徐福主要活动地,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徐福曾先后两次上书秦始皇入海求仙药,据载其一行自琅琊北至荣成山而东渡扶桑。
云梯 位于琅琊台西南侧,长152米,宽2.8米,共336级,中设4个平台,为当年秦始皇登台的三条御路之一,1993年底基本修复完成。
御路 位于琅琊台北侧,长135米,宽6.8米,共386阶级梯,中设平台4个,中轴线用方砖砌成,御路两侧为级梯,级梯外为石雕护栏,是秦始皇登台的三条御路之一,1993年根据历史记载和遗存修复而成。
琅琊刻石 位于琅琊台顶西部,秦琅琊刻石的复制品。刻石通高4.8米,上宽0.76米,下宽2米,东、南、西三面环刻,分秦始皇《颂诗》和二世《诏书》两部分,共计447字。1993年底始复制,翌年9月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筑就琅琊台后,在台顶立石刻,颂秦功业。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巡至琅琊台,在始皇所立刻石旁刻其诏书和大臣从者名。历经风雨剥蚀,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作《书琅琊篆后》,记其登琅琊台所见:“今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诸城知县程3于琅琊刻石南面刻“长天一色”四字,著名而隐其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诸城知县宫懋让见刻石裂,熔铁束之。清道光年间,铁束散,刻石碎。后诸城知县毛澄筑亭覆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4月间,一次大雷雨过后,碑石散失。1921~1922年,诸城视学王培祜先后两次登琅琊台搜寻,将散碎碑石凑合。后残石被移置诸城县署,解放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残石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现存碑文13行,86字,李斯书,是秦刻石存字最多者,中国现存最古刻石之一,堪称国宝。
琅琊刻石亭 位于琅琊台南坡偏东,亭有四柱支撑,上覆琉璃瓦,为仿明清式建筑,内有琅琊刻石残碑复制品,1992年建。
群雕 位于琅琊台顶东北隅,共有花岗岩雕像14尊,像高2.85~3.4米不等,1993年始制,翌年落成。群雕中秦始皇遥指东海,身后文武从臣各具姿态,两侍女分立左右,对面徐福跪拜上书,群雕栩栩如生。
望越楼 位于琅琊台东坡。为亭阁式仿古建筑,楼有二层,下层四周封闭,上层亭内立越王勾践半身铜像。1993年始建,翌年竣工。
琅琊神泉 位于琅琊台东侧山脚处。清光绪《山东通志·山川志》等古志有载,“神泉,在琅琊山下”,“污之则竭,斋戒则通”。此泉口粗若碗,喷涌如柱,清凉甘甜。
龙湾 位于琅琊台北侧,与琅琊台相连。湾畔沙岸广阔,绵延5公里,呈弧状,犹若一钩弯月,又称月亮湾。海水洁净,沙滩细软,宜开发为日光浴、海水浴场。
斋堂岛 位于琅琊台东南方海面。因岛上古有斋堂,故名“斋堂岛”,斋堂“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传说此岛是秦始皇当年斋戒求仙药之处,又说是秦始皇下属官员斋戒处。岛上旧有娘娘庙,相传为始皇之母斋戒居住之所,早已倾圮,唯余旗杆坑穴数个。岛上有甘泉,位于海边绝壁间,传说为太后洗脸盆。此外还有黑石门等景点。
沐官岛 位于琅琊海滨的小岛,面积约0.4平方公里。相传因秦始皇求仙,其从官沐浴于岛上,故名“沐官岛”。岛上曾有甘泉,地处海滨,潮来则隐于水下,潮退即可取用,据说水脉连接日照丝山,故又名“丝山泉”。泉今已湮灭。岛上有秦始皇沐浴的古迹。
岛前湾内,传说旧为什河县城,后沉入水中,当地流传“淹了什河县,建了日照城”的说法。据说天晴浪静之时,可望见海底村庄,渔民常从海中捞出陶罐、铁锅等器物。据史书载,沉海城邑与西汉大地震有关。
哭坟 位于斋堂岛与琅琊台之间的斋堂岛水道一侧,有一海湾名“老湾子”,湾前为一片礁石,潮来波隐,退潮出现,形如坟丘,当地称为“哭坟”。传说当年徐福出海,在台前海湾造船,第一艘船下水试航时,触礁沉没,众人大哭,故名“哭坟”。“老湾子”之名,源于徐福船队一去不返,怀念家乡,就将启航的海湾称为“老湾子”,意即“老家的海湾”。人们曾在哭坟礁石下发现过造船用的铜钉。
徐福东渡启航处 位于古老湾子。有考此为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东渡日本的启航处。1993年,胶南琅琊暨徐福研究会在此立“徐福东渡启航处”碑。
公主楼 琅琊台南入海处,一长约1000米的沙滩,名“潮湾”,相传为徐福造船处。沿海岸线西南而行,一高约数十米的险峻山体兀立海边,人称“胡家山”。此山独立于琅琊湾与潮湾之间,为半岛尽头。山上有石坑,可容10余人,山下临深潭,风景颇殊。传说秦始皇之妹曾居住于此,故名公主楼。
琅琊古港 位于胡家山之西。为一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大海湾,外接黄海,内连古郡,港深湾阔。当年港口紧靠郡城,因淤塞而外移。湾东的陈家贡村,原为大港口,后淤塞而移于湾西侧。现海湾已被一石堤拦腰截断,近陆处被辟为盐田和虾池。
亭子兰炮台 位于琅琊台南2.5公里处,前临黄海。炮台南北长7.45米,东西长5.5米,高5米,砖石结构。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丙午年(1726年)曾重筑,炮台阳面墙壁嵌有重修时的匾额。拟修复。
齐长城 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先秦古长城遗址。西起平阴,经由长清、莱芜、章丘、博山、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等市县,于黄岛区辛安镇东于家下河村入海,全长500余公里。
齐长城在青岛境内长度约55公里,跨越胶南、黄岛的7个乡镇。登小珠山远眺,齐长城遗址清晰可辨。东段自黄岛徐山向西,多为黄土筑就,残墙高1米左右,宽数米不等。西段保存较好,六汪乡风台顶一段,长约300米,高2~3米不等;山周北岭一段长500余米,底宽7米,高约5米,顶宽3米。齐长城多处城基用石头砌成,墙体用石灰、粘土和沙子混合的三合土筑成,各段还保存有烽火台遗址。风台顶烽火台,高4米,直径15米,形状基本完整。白石口子前残存一个城堡要塞,位于山顶开阔处,长10余米,宽8米,呈长方形,南侧紧傍城墙,其他三面向北突出,地势险要。现石墙已倾塌,余1米多宽的城基。
大珠山 位于胶南市大珠山镇境内灵山湾与古镇口湾之间,三面临海,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主峰大寨顶海拔486米。
大珠山以巍峨挺拔、风光秀丽而闻名。因与小珠山南北雄峙而立,古有“双珠嵌云”之说,被列为古胶州第一胜景。主峰大寨顶之阴有寺,名“石门寺”。建于金大定五年(1166年),占地400余亩,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东西两院,分别供奉四大天王及佛祖。寺门为3块巨石叠垒而成,故名石门寺。又因石门前有一泉,清碧如玉,迸若珠玑,名玉泉,故石门寺又称玉泉寺。寺内多竹,遍布沟坡。寺南侧山坡有塔林,共有花岗岩石塔12座,塔高2.6米,形态各异,传为金代始陆续镌立,“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1992年按原貌修复。寺前有卧象石,寺西有磨铁庵,后尽毁。由寺内南瞻,可见雄峰危耸,分外险峻,峰顶巨石如一尊大佛端坐,其东侧一石似小僧、又似金猴,正向大佛叩拜,惟妙惟肖,称“石拜佛”,也有称“金猴拜佛”。石门寺40年代曾毁于战争,现拟重修对外开放。
次高峰——山南峰峰高330米,形状如楼,故称“望海楼”。自阳坡攀行,一路古迹较多。东侧峭壁间有“珠山石室”,纵深3米,宽2.5米,高2.5米,有门框洞槽和石雕石槛,室内四壁、地面均研磨平滑。石室临涧,原有铁板桥连接通行,绝壁下原有“麻衣庵”,现已无存。山顶为一宽阔平台,举目远望,东西见海。
大珠山东段濒海处,有湘子门、南天门、阎王鼻子等名胜。湘子门西侧,一山直立,常有白云萦绕,远望如帽,故名“帽子峰”。上有徐庶庙,庙甚小,但名气大,深得四乡八邻百姓和渔民礼敬。庙后有浅泉,传说可祛病健身,故名“神泉”。
大珠山以石窟最为珍贵,多为隋唐时代遗存,属小型石窟,俗称“石屋子”,系在高大岩石上凿成,内有佛像浮雕等。保存完好的有夹沟西山石窟、夹沟南山石窟和石屋子沟石窟3处。夹沟西山石窟镌刻浮雕佛像30尊,为隋唐艺术风格。夹沟南山石窟略大于西山石窟,雕刻佛像21尊,损坏严重,模糊难辨。石屋子沟石窟雕有17尊佛像和6个“飞天”、“云纹”图案,保存较好。
大珠山还有女儿石、老鹰石、鳖儿石、和尚石、八戒石等自然景观,形象生动逼真。
珠山秀谷 位于大珠山东麓,群山环抱,水泽丰沛,一年三季有花,有芙蓉花、棠梨、迎春、野玫瑰等,最被称道的是千亩天然杜鹃花。每年4月是赏杜鹃的季节。期间,杜鹃花在黄色迎春花、白色棠梨花映衬下,热烈奔放,赤艳骄人。清人高凤举过此赋《七绝·经大珠山下》曰:“夹岸山花红浸水,夕阳倒影动鱼罾。胡麻莫问秦人饭,只此风光已武陵”。
黑龙潭 位于大珠山西麓,东山张村东北约3公里的山沟内。天然深潭,潭阔6米,水深2米,清澈透底。上方有两块大盖石笼罩,周围布满滚水石,潭中常年蓄水,沙石底,上方河流形成跌水,发出声响,可至百米之外。水流来自山顶两道溪水,长年流水,大旱不涸。
灵山湾海水浴场 位于胶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缘。10公里沙滩绵延,草坪碧绿,林带葱茏,滩质柔细,海水洁净,坡缓浪小,是海水浴、日光浴和消闲游览的天然佳地,每年夏季接待游人十几万人次。
小珠山 位于胶南市东北13公里处,绵亘于胶南市与黄岛区境内,山体长7公里,宽5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大顶”海拔725米,雄峙灵山卫之北,与次峰“釜台筒”南北对峙。双峰嵯峨,高入云际,海拔高度为青岛市西域群山之最。当地流传“大珠山不大,小珠山不小”的说法。
小珠山古称朱山、州山。后“朱”渐改作“珠”,又因山之面积小于大珠山,故名“小珠山”。
小珠山名胜甚多。大顶峰与釜台筒周围有天门、天桥、重背石、船石、直楼、万人井(清泉)、石角石、瀑布岩、穿心石、纱帽石、尖顶洞、仙人迹、卧羊石、黄牙石、五顶山等景观。东侧有白云洞和鬼子洞,险峻难登。大顶南侧有白石洞,洞分上、中、下3层,洞腹宽敞,可容200余人。而洞口狭窄,仅能容一人进出。相传明崇祯十七年(1688年),当地农民起义首领张大雅,高举义旗,集结民众,曾在此驻扎。洞西南不远处有石马棚和拴马石等,相传是张大雅栓马的地方。
大顶峰前有朝阳寺,相传为唐玄宗时所建。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重修,寺内殿台楼阁,宏伟壮丽,现已倾圮。院内有一“龙泉”,至今水旺甘甜,素有“胶州第一泉”之誉。泉旁原有龙祠,现仅存遗址。山上原有蟠龙庵、太平庵、白云寺、双烈祠等古迹。
樱桃峪 位于胶南市区东10公里,张家楼镇北端藏马山与铁橛山交界处,长5公里,山沟因樱桃树、苹果树居多,故称樱桃峪。每年清明节前10天左右,樱桃花竞相开放,花香四溢,甚为壮观,吸引大批游人至临。花期持续一个半月。
灵山岛 亦名水灵山岛,位于胶南市东南部海中,距岸约10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13米。
灵山岛北、东、南三面奇崛挺拔,不易攀登。岛西略为和缓,建有城口子码头,码头以东,山峦叠翠,宛如画屏。岛上象鼻山形如巨象之鼻;歪头顶如人歪头观海;望海楼山因峰顶有亭阁“望海楼”而得名。另有石秀才、老虎嘴、试刀石、背来石、鬼斧神刀等景点。灵山岛山清水秀,宛如一块硕大的碧玉浮于海面,青翠欲滴,“灵岛浮翠”为古胶州八景之一。清代,胶州州牧周于智素喜山水,曾赋诗咏之:“山色波光辨不真,中流岛屿望嶙峋。蓬莱方丈应相接,好向居人一问津。”30年代,作家萧军游此岛曾写有《水灵山岛》游记。
据载,灵山岛一带常有海市蜃楼出现。
灵山卫城隍庙 位于灵山卫东西大街西端北侧,明朝初年所建,早期曾遭破坏,前后殿堂仍存。院内有两棵高达20余米、树冠直径约25米的明代古树。
唐岛 位于灵山湾东南部海中,海拔19.5米,面积约0.75平方公里,距大陆岸线最近点0.4公里。据清乾隆版《胶州志·古迹》载:唐太宗征高丽曾驻师于此,故名唐岛。岛上有饮马池,常年有水。有古炮台1座,建于明代,与古镇口炮台东西分列,同属灵山卫管辖。
胶南海水浴场 位于胶南市区东约4.5公里的灵山湾北岸,海滩平缓,水清见底,自然风光优美。浴场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设有防鲨网、更衣室和停车场。每年夏季接待游人10多万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