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在崂山地区,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反映地域特点的谚语:“七张村、八下庄,离流拉拉韩哥庄”。其中,车家下庄就属于“八下庄”之一。
     据说当年起村名的先人很有学问,他说这八个不同姓氏的村子大都位于崂山山脉延伸后的平展之区,宏远宽阔,土地肥沃,清晨的阳光最先照耀着这里,加上氤紊氲的地气蒸腾,宛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霞光,所以,都应当命名为“霞庄”,只是加以姓氏区别罢了。谁知,随着岁月的发展和社会的变乱,儒家文化的教养和影响愈来愈淡化,人们的文化层次愈来愈低,就嫌“霞”字难记,并且又认为命名“霞”字的先人迂腐,便干脆以“下”字代替,久而久之,便习以为“下庄”了。
     车家下庄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南1.5公里处,张村河南岸。全村现有村民447户,1234人,原有耕地1007亩,字高科园开发建设以来,如今还有700余亩。村中主要居民有车、王、刘、于、李、曲等姓氏,以车姓为主,约占50%以上。
     相传车氏祖兄弟四人“长、命、富、贵”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其中老大“车长”先迁至今山东头村北岭上居住;老二“车命”迁山东海阳县的杏村;老三“车富”迁往烟台市的福山县;老四“车贵”去了东北或朝鲜。时至今日,和二房车命的后裔们还能联系起来,“富贵”二房就淹没无闻了。
     实际上,原在这里安家立村的是于氏的先祖,但却一直人丁不旺。同时,车氏在山东头村北岭——后人称之为“车家顶”的地方居住也是连遭凶险。于是,于氏的先人就请车氏的先人搬过来,共同开发这块小平原。这样年复一年,车氏人丁兴亡异常,远远超过了于氏。到万历九年(1583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即墨县的郑疃社便命名这里为“车家霞庄”,按实际丈量的土地数完粮纳税清按明制,只是在所谓的“雍乾嘉盛世”时曾免税几次,使这里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基础之后,曾一度出现了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并衍变流传。
     大约从清代中叶开始,该村以车姓为主自发地组成了“同乐会”。“同乐会”先是由锣鼓队开山,每年从正月初二村西云峰庵庙会开始,秧歌队、旱船队、舞龙舞狮队、在“一顺风”调为主的锣鼓笙钹的伴奏下,到周边各村巡回演出。那时那些跑头彩的青年们,扮相俊美,舞姿潇洒,迷煞了周边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车家的锣鼓响,绣女都下炕”。连不出闺门的绣花女都要去看车家锣鼓,可见影响之大了。
     后来,到了四大徽班进京 ,由各路梆子形成的二黄、京剧等占尽风情的时候,车家“同乐会”首先学会。不仅如此,他们连招式严谨、腔调程式化的昆腔都能唱,最著名的当属“二进宫”、“审头判汤”等等。尤为可贵的是这里的人们大都以“票友”身份下场,绝不专吃“梨园行”。所以,那时从即墨城到莱州府,以至当今的威海、烟台等地方,每当农闲时,都到这里来送礼下聘,请“票友”们去“亮亮嗓子”。但是自从德人占领青岛尤其是日本侵华以后,战乱叠起,灾荒频生,人们生命得不到保障,生活自顾不暇,流传日久的传统剧目和影响极大的锣鼓队,也日见式微,有的甚至失传。
     建国后,由于这里人均占有土地较多,且土质肥沃,相对来说生活一直处于教高水平。六十年代后这里被青岛市Gov辟为半蔬菜区和蔬菜区,生活就较前更好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上上下下更是紧随时代步伐,取得了更好的成就。
     他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稳定求发展,以发展求效益,使全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1999年全村总收入4168万元,人均收入4201元,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全村开展了“三优一做”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村中环境优美,卫生清洁,人们和睦相处。村委制定了村民退休和养老金制度,凡男满60、女满55周岁的村民均可享受。村中投资整治村路村沟,增装变压器,安装120余部直拨电话。注重抓幼儿和中小学教育,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狠抓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登记工作,支持和开展青年、妇女、民兵等群众组织的工作。村里实行政、财务公开,建立理政、理财的监督机制和组织……所以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和条件优越,人人争先,形成了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新动力和大氛围,前程是未可限量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