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一章 初等教育

第一节 平民学校


  平民学校是表早的面向成人的初等学校。1924年8月,青岛市区设立7所平民学校,招收学员521人;青岛乡区设立30多所平民学校,招收学员3 000人。平民学校归胶澳商埠平民教育委员会领导,目的是“推行本埠平民教育,使之在一定时期内凡本埠应识字之人民无不识字”。平民学校每晚上课1小时,每4个月为一期,只设识字一门课,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民千字课为教材,公费购买发给学员,学员毕业时由平民教育委员会考试,考试及格者获识字平民文凭。平民学校附设于小学,教师由小学职教员担任。经费支出,按学员人数计算,每一学员一学期4~5元,除由公署酌量补贴外,其余全靠社会募捐。平民学校只办一期。


附录: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

第七节 高校青岛函授站


  青岛函授站是代表全国各高校完成青岛地区函授任务的办事机构。主要任务是收缴学费、分发教材、督促自学、收集作业、组织面授、颁发证件。函授学员都要参加成人高考,成绩达到录取线。各函授站都在青岛市教育局备案,并按规定交纳管理费。1986年7月起,高校驻青岛函授站由市教育局成教处统一管理。1986年批准设立的有南开大学青岛函授站等5处,1987年批准设立的有上海财经大学青岛函授站等10处,1988年经批准设立的有北京科技大学青岛函授站等6处。1986年7月以前设立,1987年登记备案的有复旦大学青岛函授站等5处。
1.jpg 1.jpg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

第六节 青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在职干部或职工通过个人业余时间自学,各业余学校辅导,按照国家规定参加考试,而取得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青岛市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始于1984年4月,至1988年底,先后组织过10次考试,应试学员251123人次。其中15551人获得了70 247张单科合格证书,2359人获得了大学专科毕业证书。
  根据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的组织和安排,青岛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年报名、考试各2次。第一次报名时间是6月下旬,第二次报名时间是12月下旬;第一次考试时间是10下旬,第二次考试时间是次年4月下旬。自学考试分大学专科、本科两类。大学专科的专业有党政干部基础、汉语言文学、法律、会计、英语、政治教育、统计、农业经济管理、历史、数学、价格、体育、财政、税务、金融、中医、海关管理等17个;大学本科的专业,只有汉语言文学。自1987年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增加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考试专业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英语、美术、音乐、生物;还增加卫生电视高师,考试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政治、音乐、美术、生物等。
  青岛市于1984年9月14日正式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会有委员14人,主任由青岛市副市长兼任,副主任由青岛市Gov副秘书长、文教办公室主任和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任。1987年1月18日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由14人增至25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青岛市教育局直接领导。1985年2月7日,编制为6人;1985年9月25日,编制为11人。
  青岛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的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央有关自学考试的方针、政策;执行山东省自学考试委员会自学考试办法和考试计划;制定青岛市自学考试实施意见,组织青岛市自学考试的报名、阅卷、登分、统计,办理和颁发自学考试学员的毕业证书与单科考试合格证书,建立青岛自学考试指导中心,指导群众自学,审批和指导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站(班);承办山东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布置的考试事宜。
  青岛市市内5区及所辖5县(市、区)都成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县(市、区)教育局,由教育局领导。
  青岛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在组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同时,还组织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和大专层次及中专层次专业证书考试,每年举行两次。中等专业自学考试共组织7次,考试专业有师范、物价、护士、工商管理,经过考试获得毕业证书的学员共1 648人。大专层次有408人获得专业证书;中专层次考试有12人获得专业证书。
1.jpg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

第五节 冶金部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


  冶金部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是教育部同意,冶金工业部批准建立的全国冶金矿山系统第一所成人高等院校。它是以原“山东冶金工业学院”的冶金系为基础,于1984年10月建立起来的。校址设在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占地205亩。
  该校是由各矿山集资兴建的学校,主要招收对象是黑色冶金矿山在职职工。其办学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得人才;多出钱财,多得人才”;其奉行的校训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八字。
  该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从矿山实际需要出发,分别轻重缓急,最急需者先上。”学制有2年、3年两种。1985年和1986年均设采矿、选矿、企业管理、工业会计4个专业;1987年设采矿、选矿、企业管理、工业会计、计算机、英语6个专业。
  该校有教职工300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45人、工程师15人)。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

第四节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前身是建立于1976年的“青岛海运学校”,1981年改为“青岛远洋船员学院”。
  该学院隶属于交通部和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招收中国远洋系统的干部、职工、船员,使其通过规定时间和规定课程的学习,成为远洋技术干部、管理干部、高中级技术人才。该院校址设在青岛市浮山所,占地面积133亩,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
  该院又大专班为主,培训班为辅。大专班,学制2年或3年,设4个系7个专业。航海系有远洋船舶驾驶专业和远洋船舶无线电与导航专业;机电系有远洋船舶轮机专业和远洋船舶电器专业;船管系有远洋运输管理专业和远洋财会专业;政工系有远洋政工专业;各专业所设课均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培训班都是专项短期培训。为使教学与远洋运输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使学员及时掌握远洋船运最新技术,学院已建成一个电化教学中心,31个实验室,5个语音室,并从国外引进航海操纵模拟器、自动化机舱、天象馆、计算机中心等先进设施,不断完善办学条件。1987年学院还为山东省教育厅代培无线电技术师资和英语师资93人。自建校至1987年,学院有462名学员大专毕业。
  该院校1987年在职教职工486人(副教授4人,讲师100人,教员65人,助教40人)。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

第三节 青岛职工业余大学


  青岛职工业余大学是青岛市总工会于1977年7月建立的成人大专院校。主要招收对象为在职职工。1978年4月正式开学,1980年9月获山东省人民Gov批准,1982年6月教育部核准备案。建校时,学校租赁水清沟俱乐部几间房子作教室和办公室。1987年学校设在郭口路2号,新建的教学与办公大楼有6600平方米。
  该校办学宗旨是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提高在职职工素质。1978年学校招收学员2603人,只收市区工厂企业在职职工。1987年学校招收学员547人,既收市区工厂企业在职职工,也收市辖县(市)工厂企业在职职工。自建校至1987年,学校共有学员3252人获大专毕业文凭。
  该校实行“招进门来”、“送上门去”和“在职培养”、“委托代培”等多种办学形式。自建校至1987年,学校先后设置过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业经济管理、热处理、建筑设计、医疗、中医、口腔、英语、日语、政治理论、中文秘书、工业企业管理等14个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和学员的需要,学校在调整专业设置的同时,还调整专业方向,增设专业分支。1986年工业民用建筑专业增设施工专门化;1987年机制专业增设轻工机械和模具设计专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增设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专门化,经济管理专业增设建筑财务专门化。
  该校自建校至1985年,学校所设专业一直实行“学年制”,即学员用2年或3年时间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及格,获大专毕业文凭。1985年该校将电子和企业管理两专业的脱产学习改为业余学习,并从次年起实行“学分制”。为了满足参加“学分制”学习学员的需要,将原学年制的课程改为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而任意选修课的课程均跨专业设置20多门。实行“学分制”后,学员学习的时间短则2年,长则6年,有的学员还可同时学习两个专业,获2份大专毕业文凭。
  该校1987年有教职工152人,其中教师67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31人)。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分批安排教师进修,并建起力学、光学、电学、金相、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液压、模拟、数学、电工、微机等实验设备。
1.jpg
  该校在开设与办好大专专业的同时,还兼办中专班和培训班。1987年学校首次开设中专班,招收学员81人。学校自建校至1988年,已经通过短期培训学员1.2万人。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

第二节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是山东省人民Gov批准、青岛教育局主办、以在职干部职工为主要招收对象,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成人大专院校。1980年1月建校,当时定名为“山东电视大学青岛电大工作站”,是青岛广播电视教育委员会的工作机构,业务工作归山东省电视大学领导。1986年6月又改名为“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业务工作由中央电视大学直接领导。
  山东电视大学青岛工作站,自1980年1月至1981年10月,校址设在德县路1号,自1981年11月至1987年4月,校址设在湖北路4号。1987年5月校址迁到大连路16号新建的大楼。楼内有闭路电视(有线广播)室18间、计算机实验室1间、180个座位的会堂教室1间、广播室1间、办公室和附属房间若干间,总面积2 600平方米。
  该校办学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和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等建设人才。自建校至1985年,学校招收的学员都是成年人。1986年起,招收的学员有成年人,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前者,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后者,参加全国普通高考。
  该校自建校至1988年,先后开设过理、工、文、经、农和师范6大门类的大专专业,学科有机械、电子、电气、财政、金融、土建、化工、工企管理、商企管理、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工业统计、物资管理、管理工程、新闻、档案、图书、法律、党政、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此外,还开设过现代工程师继续教育班,会计师岗位培训和审计师岗位培训班。会计师岗位培训招生1970人,工程师继续教育招生62人,审计师岗位培训招生52人。自建校以来,学校已有5届大专生毕业,毕业生总数达8122人。成人学员毕业后由原单位调节使用,普通学员毕业后由有关部门择优录用。
  学校教学采用听广播(录音)、看电视(录像)、自学与辅导、主要文字教材和辅助教材、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形式。
  该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采用“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1987年专职教师66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工程师2人、会计师1人)。为提高教师业务与教学水平,学校每年安排15~20名教师哈国或全省集训。
  该校有录像机、各式监视器、彩色电视机、放像机、录音机、电影机等各种音像设备87台。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

第一节 青岛教育学院


  青岛教育学院是一所有30多年历史以培养教师为主要目的的大专院校,其前身是“青岛教工业余学校”。1951年11月,青岛教工业余学校正式建立,以培养中小学所需师资、提高中小学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办学目的。学校开汉语言文学、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8门课程;学制2年,学校招1 200名学员,开20个教学班,教师多半是山东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也有少量业务水平较高的中学教师;授课地点在山东大学和青岛八中。1954年青岛教工业余学校改名为“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院址设在浙江路9号。学院按照师专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培养中学在职教师,学制3年。1957年原小学干部培训班并入进修学院,学院为此设立培训班(该班于1964年撤销),共培训小学干部600人。1958年进修学院设立师专部,招收4个师专班,文理分科,学制4年,二二分段,原定前2年学习高中课程,后2年学习大专课程,因师资短缺,学员学了1年大专课程就分配工作。1959年进修学院师专部招收3个师专班,成立青岛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撤销,3个师专班全部并入青岛师范学校,部分教师并入昌潍师范专科学校。
  1951~1965年,青岛教师进修学校共接受5000多名教师参加进修。为加快培养教师,学院10几年来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主要有单科进修与系统进修相结合,教材教法分析与各种讲座相结合,在职进修与离职学习相结合,培养教师与培养干部相结合等。为方便教师学习,进修学院除在本部设班授课外,还在四方、沧口、崂山等区(县)设班授课。“文化大革命”中,该校被诬蔑为修正主义的产物,被迫于1970年撤销。
  1977年青岛市教育局为适应中学教育的需要,曾设干部教师训练班,后又在训练班基础上恢复“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建制。1981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改名为“山东省青岛教师进修学校”,院址由广饶路141号迁回浙江路9号。1983年改名为“青岛教育学院”。
  1987年该院有教职工23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0人、讲师51人、助教59人、其他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5人)。同年,教育学院开设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化学、物理、英语、数学、生物11个专业,在校大专学员有2227人(其中在职学习778人,脱产学习509人,参加函授学习940人),另有本科学员69人,单科学员39人。
  1981~1988年,教育学院共培养大专生3221人,单科生1927人,所设单科有教材教法、电子技术、家用电器、机械维修、电子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化学试验、教育学、心理学、专利法、文秘、物理学史。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二章 中等教育

第十节 工农速中


  工农速中是建国后山东大学附设的工农速成中学。工农速中以工农业生产中的优秀分子为主要招收对象,前后招收3届学生,学制均为3年。1952年11月开办,招收学生138人,1953年5月文理两科分班;
  1955年学生学习期满,81人毕业,14人结业。1953年招收学生320人,分文课2个班、理科3个班;1954年理科班当中不适于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单独编成一个班,实行4年学制,毕业分配工作。1954年招收学生498人,分文科2个班、理科8个班。1955年根据上级稳步前进的指示,工农速中停止招生,1958年改名“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1959年山大附中改为山东海洋学院附属中学。1963年海院附中改为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并交青岛市教育局负责管理。
  该校起初由教育部拨款,以后改由地方拨款。校舍建设有专款,教学设备、图书报刊、课堂用具、办公用具、实验仪器等费用支出均高于一般中等学校;学生每人每月享受10.5元助学金,部分学生还带工资入学;国家对工农速中学生的投资,人均费在普通大学学生之上。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二章 中等教育

第九节 电视中专


  电视中专全称是“青岛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该校是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中等专业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为主要办学目的。学校由青岛市职工教育办公室兴办,经山东省职工教育办公室批准,1985年9月正式建校,校址在青岛四方平安路30号。
  该校主要招收对象是具有初中毕业程度的工厂企业在职职工,学制3年。1987年学校有学员9190人;设立的专业有财务会计、计划统计、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政工、行政管理。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二章 中等教育

第八节 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进修学校是面向在职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尚未取得中等师范学校学历的小学、幼儿园的在职教师,培训小学和幼儿园的在职干部或教师。1987年青岛有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黄岛、崂山、胶南、莱西、胶州、即墨、平度等12所教师进修学校,预期达到一区一县(市)设一校的目标。
  学校经费由区、县(市)财政局负责,教学业务则由区、县(市)教育局管理。教学课程主要是语文、政治、数学、史地、自然、音乐、美术、体育、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方式和时间是全科税产2年,全科业余或函授4年,单科培训则以短期为主。参加全科学习者,须经考试入学。
1.jpg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二章 中等教育

第七节 文化技术学校


  文化技术学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为对农民进行中等文化技术教育而设立的学校。这种学校有4类:(1)县办的学校有2所,一所是平度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为乡(镇)培养中级企业管理人才和电子技术人才,学制3年;一所是平度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乡(镇)村的文化技术学校培养急需师资,学习时间有长有短、以短为主。(2)乡(镇)办的学校有146所,目的是给乡(镇)培养初级技术人才,教师有专职和兼职两部分;学习时间分长、短两种,办学乡(镇)占全市154个乡(镇)的91.8%。(3)村办的学校有3 550所,目的是学习普通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教师从本村优秀青年当中挑选,并送上一级学校培训。课程设置根据本村的需要而定,有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田管理知识,淡水养鱼、养虾的知识,畜牧、果树、木工、缝纫、机械、家电维修等专业知识。办学的行政村占全市6071个行政村的58.8%。(4)乡(镇)企业办的学校有146所,专业有缝纫、机械制图、企业管理、土木建筑等。乡(镇)办的学校,重视横向联系,使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崂山县上马镇与青岛建工学院合办中专班、大专班,学制都是3年,1986年中专班和大专班各有40名学员毕业。平度县田庄镇与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挂钩,先后举办财会、维修、电工、机械等技术培训班。崂山县西城汇与北京经济学院联合办学,1987年有40名学员毕业于乡企管理专业;同时还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办学,开设家用电器、化学分析等专业班。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二章 中等教育

第六节 业余学校


  业余学校(业余学习班)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力量为干部职工、待业青年和个体劳动者开办的中等学校,均在青岛市教育局备案。
  根据办学者的不同情况,业余学校(学习班)可分成4类:(1)民主党派办的学校(学习班)有:兴华业余学校(青岛民盟兴办,1983年5月正式建校);中山业余学校(青岛民革兴办,1982年8月正式建校);民进业余学校(青岛民进兴办,1984年4月正式建校);民联业余学校(青岛民建与青岛工商联合办);致公业余英语补习学校(青岛致公党兴办,1985年3月正式建校);九三科技业余补习学校(青岛九三学社兴办,1984年2月正式建校);民盟科技学校(青岛民盟兴办,1985年3月正式建校)。(2)群众团体办的学校(学习班)有:青岛市总工会的第一业余学校和第二业余学校;青岛市科技协会的科技进修班;青岛市科学及现代管理学会的现代管理学习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青岛分校;青岛市服装研究所的高档西服班;青岛市书法学会的书法学校。(3)学校与单位办的学校(学习班)有:青岛19中学的振华业余学校;青岛11中、青岛17中、青岛6中、青岛21中的业余学习班;青岛48中、青岛第四职业中专的剪裁班;台东区、沧口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业余班;青岛教育学院的高考复习班;春和楼饭店的食品雕刻班;中国语言逻辑大学的青岛辅导站。(4)私人办的学校(学习班)有:青岛科技外语进修学校,青岛业余书法学校,新声音乐学校,惠文打字学校,华海科技外语学校,光华日语学校,青岛业余吉他学校,聚仙剪裁班,广饶路剪裁班,青岛钟表修理培训班,燕联业余学校。
  社会力量兴办的业余学校(学习班),都是根据社会需要和本身的特长设班开课。有的主要开设高中文化课,附带开设中专文化技术课和部分大专课;有的专门开设文化技术课和部分大专课;有的专门开设中专文化技术课。这些学校(班)主要开设讲授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书法、美术、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统计原理、会计原理、企业管理、施工管理、建筑力学、工程力学、建筑识图、建筑施工、机械设计、机械制图、服装剪裁、西装剪裁、汽车构造、汽车电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水暖工程、汽车维修、钟表修理、小儿推拿、中医知识、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建筑预决算、初级英语、中级英语、高级英语、科技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朝鲜语等。

TOP

第七篇 成人教育  
第二章 中等教育

第五节 职工中专


  职工中专(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对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工龄2年以上的在职职工,办学目的是使入学职工通过规定时间的学习,成为改革开放所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才管理人才。1987年青岛有职工中专19所,其中有17所是山东省职工教育办公室批准的,党政工作由办学的工厂企业或机关团体统一领导,教学业务由青岛市职工教育办公室统一管理。
1.jpg
  职工中专分别开设商业管理、工民建筑、工业会计、商业统计、轻工机械、工企管理、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仪表、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食品加工工艺、硅酸盐、经营与销售、棉纺、机织、染整、化纤、毛染织、毛染整、热能工程、用电管理、橡胶工艺、橡胶机械、民建维修、房产管理、建筑装潢、财务会计、计划统计、行政管理、护士、医士、粮食加工、粮食储藏、制盐工艺、财政税务、城市金融、汽车维修等专业。学习年限有2年、2年半、3年、3年半、4年5种;学习方式有脱产、半脱产、函授、业余4种。部分职工中专在办好中等专业的同时,还兼办培训班、代办电大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