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天桥,曾叫“泰云桥”,由泰安路通往云南路、铁路以西旧称台西镇的地方,有些人认为台西镇只是台西一路至五路,其实云南路最初是叫台西镇街。
云南路是老青岛旧市区比较长,也比较宽的一条马路,它自莘县路起一直延伸到磁山路。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西藏路至广州路一段。老青岛的居民可分四大类,一是单体小楼,为一家独居或楼上、楼下各一家共住一座小楼,二是“里”院,三是“平民院”,四是棚户。
“里”在中国古代是基层行政机构。现代在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城市如上海是指小巷,叫里弄,青岛则是制居民院,建筑形式上是中西方结合。
“里”的建筑技术是西方引进的砖木结构。一般二层,少数三层,同青岛建筑风格一样是“红瓦黄墙”。但又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里院布局是四合院式,正方或长方形,一进院门是影壁墙,院内多种植花木,四周是木廊木柱,廊檐上多有彩绘。“里”的住房,一门一窗为一间,面积通常为14——16平方米。1933年全市共有“里”506个,有房16701间,住着市民12069户,可见大部分是一户一间。每间月租2——10元。“里”的住户主要为职员、中小学教师、小业主等中等收入者。
云南路是“里”院集中的一条马路,有居仁里、珍诚里、崇文里、裕泰里、道广里、森兴里、顺泰里、福善里、义善里、汇兴里、公德里、德盛里、庆善里、龙云里、宝兴里等近20个里院,但多为中低档“里”,如居仁里月租3——5元,崇文里2——4元,没有月租5元以上的。青岛的“里”,许多已拆建新楼,云南路上的几乎还全保存着,如云南路30号保存较好,唯独没有了廊檐彩绘,成为旧“里”的实物遗存。
各个“里”院临街一楼,叫“门头房”,不作民居,多为商店,云南路是台西镇中心商业街,这些里的门头房有百货、绸布、食品等各种商店,囿于“里”的基本建筑,商店都规模不大。作为区域商业街也有润德楼澡堂、理发店,还有义兴饭庄等一批大小饭店。
云南路北端是“西大森”市场。据说,这里曾有一处大森木厂,后在东镇建了分厂叫东大森,这里叫“西大森”,从20年代起这里就是一处繁荣的平民化的的市场。市场中心是一家戏院,先后叫过五福、天成、人民等戏院。虽然也演过京剧,但以演地方戏为主,多演出“落子”(评剧)。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就是在这里开始了她的艺术表演之路。她的这段生活内容,后被编成、拍为电影《闯江湖》,并来青岛拍摄。戏院四周是各式商店、摊贩。解放后,把原湖北路上的金城电影院迁到西镇,处于云南路、东平路口,对面是新华书店的门市部。
青岛建市早期设海西区,包括胶州湾以西的薛家岛、黄岛、阴岛(红岛)和今属胶南的红石崖、今属胶州的塔埠头,海西区也包括胶州湾以东,铁路以西这一部分。解放后,胶州湾以西从青岛划出,海西区改叫台西区。台西区Gov等区一级机关大多在云南路上。1963年3月,撤销台西区,云南路等5个街道办事处划给了市南区,冠县路街道办事处划归市北区。
云南路西藏路口原建有台西镇小学,后改为云南路小学,解放后作为青岛第二十四中学。
解放前,云南路上有一批小型工厂,包括同兴恒袜厂、兴记织袜厂、永利花边厂、德增油坊、丰记油坊、华兴工厂(生产蜡烛)、利文肥皂厂、增盛永(米厂)、明记铁工厂、东记制革厂、同义铁工厂、同祥益制刷厂等等。大部分是小型作坊式工厂。解放后,有的关闭,有的在公私合营中合并。现在云南路127号是以生产钙奶饼干著称的青岛食品厂,一个时期,每天清晨云南路上有排队的人流,都是为了给儿孙购买钙奶饼干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