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旅游资源
第一章 市区资源
第一节 海滨名胜
青岛湾 位于青岛市区西南部海域。湾内有青岛城市标志物——栈桥、小青岛,栈桥西侧湾滩辟有第六海水浴场,海湾堤岸为栈桥公园。
青岛湾在明代中叶作为商贸港口已十分活跃。1891年清Gov在青岛设防,青岛湾开始具有军事功能。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青岛湾周围逐渐形成以德国中世纪建筑风格为主、商业集中、市容繁华、具有殖民地色彩的城市景观。20世纪初,随着大、小港码头的建成使用,青岛湾港口作用逐渐减退。青岛湾风景秀丽,水天一色,栈桥与小青岛交相辉映;堤岸似弓月,雪浪拍堤,岸边各式特色建筑红瓦绿树参差错落于海岬坡地,是青岛著名海滨风景名胜地。
湾堤岸东部德占时期曾建有“耶施克纪念塔”,为六面亭形建筑。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取下碑文。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后,更名为“青岛接收纪念塔”,立碑,刻“接收纪念”4字。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拆毁纪念塔,在原址重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抗战胜利后,改建为“胜利纪念碑”,新碑上镌刻“山海重光”4字并序文。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青岛湾年接待市民和游客数千万人次,高峰时日接待量达数十万人次。1992年,青岛湾景区被市民和游客评为“青岛市十大景观”之一。
栈桥 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始建于1892年,长约200米,为军用码头。1901年,德国殖民当局对栈桥展筑,全桥延长至350米,改作货运码头。后大港码头建成,栈桥逐渐向市民开放。1923年,栈桥北端两侧辟建为公园。
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Gov对栈桥进行扩建,桥身延长至440米,桥南端增建半圆型防护堤,堤内新建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为“回澜阁”。阁内为二层环形亭堂,中央螺旋式阶梯可登二楼。楼上一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是理想的观景地。这次改建,使栈桥成为青岛的著名景观和标志性建筑物。
解放后,青岛市人民Gov对栈桥多次进行维修。50年代,回澜阁一度被称为“中苏友好阁”。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青岛市人民Gov拨巨款对栈桥进行了工程浩大的整修。桥南端采用16排架取代原桥的34排桩,桥岸东侧新建螺旋眺望台,桥入口处新砌花岗岩宽台阶。整修后的栈桥,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壮丽。
栈桥有“飞阁回澜”、“飞阁听潮”、“长虹远引”、“栈桥月夜”等多种迷人景色,30年代曾被游人誉为青岛十景、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为之留下诗赋和赞誉,是游人较为集中的海滨风景观赏地,免费游览场所。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以上。国内外重要宾客、要员、知名人士在青岛观光时,都要登临栈桥,欣赏海滨风光。
199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栈桥回澜阁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青岛 原名青岛,又称琴岛。位于青岛湾栈桥东南,为海中一小岛。面积约1.2万平方米,海拔17米。该岛小巧如螺,山岩峻秀,林木蓊倩,故名“青岛”。市区定名“青岛”后,为二者有别,人们将其称为“小青岛”。德占时期,德人称“阿克那岛”;日占时期,日人称“加藤岛”。
小青岛原是孤岛,1900年德国人在小青岛高处建起一座白色八角形导航灯塔,塔高15.5米。30年代初,该岛曾被辟为“小青岛公园”,设有茶厅、花圃、石凳石椅,架牌坊,辟建道路,修筑游艇码头,游人乘船可登临游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成为日军驻地,此后一直被作为军用。1941年,小青岛东面筑起防波堤与陆地相接,50年代北面亦筑起防波堤。
80年代后期,小青岛由人民海军移交青岛市,经重建再次辟为“小青岛公园”,园内建起“琴女”雕像、亭、阁等园林小品,种植多种花草树木,1988年对游人收费开放。
小青岛是青岛湾海滨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构成景观,也是眺望前海市区景色的观景地。前人一诗“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如螺。云鬟别有飘萧态,似向风前浴晚波”,广为解放前后旅游类书刊所收录。“琴屿飘灯”是小青岛的著名景观,每当夜幕降临,岛上灯塔红光闪烁,忽明忽灭,漂浮于海面波涌之上,引人入胜。30年代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
1992年小青岛灯塔被青岛市人民Gov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7月市旅游局批准小青岛公园为“青岛市旅游涉外定点单位”,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十万人次。
天后宫 俗称中国大庙,位于太平路东端。初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渔民商贾出海祭神的场所。青岛市区最早的庙宇建筑。院中两株银杏树,据载为1467年初建时所植。
天后宫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维修,规模不断扩大,现存两座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两次重修。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欲拆天后宫,后慑于中国人民的愤怒未果。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扩建,临太平路新建大戏楼,解放后曾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后宫遭严重破坏。戏楼、大殿、配殿以及东西厢房尚存。1965年,天后宫用作市南区文化馆和少年宫的办公地。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天后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拟修复对游人开放。
海军博物馆 位于莱阳路8号,西邻青岛湾。1989年筹建,1990年正式开展。中国唯一的海军博物馆,设军服礼品展厅、武器装备展区和海上展舰区。展出面积4万多平方米,馆藏文物数千件。
军服礼品展厅陈列人民海军各个时期的军服、军衔和友好国家及军队赠送的珍贵礼品。武器装备展区陈列各种退役的海军武器装备,其中有周恩来总理1957年检阅驻青海军部队时乘坐的02型木壳鱼雷快艇、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的座机。海上展舰区设在小青岛连陆大堤的海湾内,泊有“长城号”潜艇、“鞍山号”导弹驱逐舰和“鹰潭号”防空导弹护卫舰。鞍山舰是1954年从苏联购进的第一批驱逐舰,1936年建成,1941年编入苏海军太平洋舰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编入中国海军后,曾多次接受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邓小平、贺龙、罗瑞卿等党和国家及军队擎天柱的检阅。
1992年7月,海军博物馆被批准为“青岛市旅游涉外定点单位”,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十万人次。
汇泉湾 位于青岛湾东侧,西起小青岛,东至汇泉角。汇泉湾风光旖旎,青岛著名海滨景观鲁迅公园、海产博物馆、水族馆、第一海水浴场、小鱼山公园、汇泉广场、八大关疗养区、东海饭店、汇泉炮台遗址等均分布于此湾岸,与青岛湾海岸一起构成了青岛旅游的黄金海岸线。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有意将青岛发展成为供德侵略者和欧洲侨民享乐的疗养地,即着手开发汇泉湾。20世纪初在湾岸规划兴建别墅区、筑浴场、建饭店、开辟赛马场、高尔夫球场等游乐设施。1912年前后汇泉湾畔已成为青岛著名的旅游区域。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期,日军在汇泉湾畔挖战壕、筑工事,使其成为军事布防区。建国后,汇泉湾的旅游功能日益得以发挥,人民Gov投巨资在湾畔修建、完善景点设施,建起了海产博物馆、海洋科技馆、小鱼山公园、汇泉音乐喷泉广场、体育馆、黄海饭店、山东省外贸中心、汇泉王朝大酒店等,重修了第一海水浴场,整修了八大关疗养区和鲁迅公园、水族馆等。80年代中、后期在汇泉湾畔形成的颇具特色的、以经营生猛活海鲜为主的大排档式的餐饮一条街,曾一度盛名全国,因其餐饮价格相对较高,曾发生过宰客现象,被市民和游客戏称为“杀人街”。有人著剧本《杀人街的故事》并被拍为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1992年,汇泉湾景区被市民和游客评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
鲁迅公园 位于莱阳路汇泉海滨,第一海水浴场西,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长约1公里。
日本第一次侵占期间,将此地的黑松林带改建为“曙滨公园”,中国Gov收回青岛后改称“海滨公园”。1930年前后,青岛市Gov在此砌石铺路,修筑亭阁,辟建花畦,以时任市长之名命名为“若愚公园”。后更名为“海滨公园”、“莱阳路海滨公园”。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更名为“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是青岛市区著名的海滨风景名胜地,免费游览景区。公园正门入口处为中国古典式石牌坊,正书“鲁迅公园”,背面“蓬壶揽胜”系中国著名碑帖书法家郑世芬所书。迎门鲁迅先生花岗岩雕像系全市青年1986年捐款所建,园内有海豹池供观赏。该园赭红色礁石突兀嶙峋,形成天然丘壑,悬崖断岸,海浪搏击,景色蔚为壮观。园内道路依势而成,起伏自然,筑有泻水小桥,曲径通幽。伴以茂密的黑松林和凉亭、水族馆等建筑的点缀,形成一幅瑰丽的海滨风景图画,成为游人观潮、听涛、赏景、垂钓的理想地。“汇滨垂钓”30年代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鲁迅公园年接待中外游客量达数千万人次,高峰时日接待量达20万人次以上。
青岛海产博物馆 位于莱阳路汇泉海滨。组建于1950年,拥有水族馆、陈列馆、南极馆。
水族馆建于30年代初,为蔡元培、李石曾、杨杏佛等人发起筹建。中国传统古城堡式建筑,红色花岗岩石砌于临海礁石之上,雉堞式女儿墙,上有城楼,建筑造型气势雄伟,与鲁迅公园海滨风景浑然一体。1932年5月落成,为中国第一处海洋生物博览场所。初时仅有玻璃展池18个,露天鱼池2座,标本室4个。每年5~11月对游人开放,开馆当年接待参观者约7.4万人次。解放后,水族馆不断发展,成为青岛市著名的旅游景点。199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水族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进行大规模修建改造,将展窗扩大至数十个,增加了展览品种,每天接纳游人数千。
陈列馆位于水族馆东侧,1936年建成。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初为中国海洋研究所,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改成山东产业馆,抗战胜利后称市立博物馆山东产业部。解放后该馆与水族馆合并,成立海产博物馆,此处成为博物馆下属的标本陈列馆。馆内陈列海洋生物标本数千。
南极馆位于水族馆与陈列馆之间,约1000平方米。
第一海水浴场 又称汇泉海水浴场,位于汇泉湾。1900年青岛市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将此处规划为海水浴场。1902年,首批专程来青避暑的外地游客大多时间就在此处游泳,在沙滩上搭建了30余座更衣室。1903年,德殖民当局建设海水浴场,并陆续在附近开设饭店、旅馆、舞厅、酒吧、咖啡吧等。此后,第一海水浴场一直是暑季中外游客盛聚之处,驰名东亚。20年代,每年8月在此举办祭海会,陆续增设浮台、跳台、舢板等设施。30年代中期,大规模建起分男女两部的更衣室,并设饭店、冷饮室、咖啡厅等服务娱乐设施,入浴者日达上万人次。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末期,曾拆除浴场更衣室修筑工事,使海水浴场受到破坏。日本投降后,浴场更衣室一度增至300多间,但十分杂乱、简陋,后遭台风袭击,破烂不堪。
解放后,人民Gov多次修建翻新更衣室。50年代初,增设防鲨网,新建2座跳台,更衣室增至500多间。60年代又进行局部改造。1984年,青岛市人民Gov对汇泉海水浴场进行大规模改建,总建筑面积扩展到2万平方米,新建造型各异、新颖别致、色彩斑斓的单体建筑63座,更衣室面积扩大1倍多,沙滩面积扩大到2.4公顷,增设了17米多高的了望塔、大型彩色壁画和雕塑小品,一时成为受市民和游客瞩目的景观。
第一海水浴场沙平面广,无暗礁隐壑及旋涡,沙滩长约580米,至防鲨网水面380余米宽。高峰时,每天可接纳25~30万人入浴,最高时日接待量达35万人次。
小鱼山公园 小鱼山位于莱阳路东端第一海水浴场之北,海拔60米。德占时期曾筑有炮台。1934年,山顶建青岛佛学会,后改称“湛山精舍”。
公园建成于1985年,中国古典风格,为收费山头公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筑设计因势谋景,借景造型,围绕“海”的主题,将亭、台、阁有机结合起来,处处显示“鱼”山之特色。
主体建筑——“览潮阁”,高18米,三层八角挑檐式建筑,挑檐图案是鱼的头部。登阁远眺,海滨名胜“长虹远引”、“琴屿飘灯”、“汇滨垂钓”等尽收眼底。是俯瞰青岛市区海滨风光的最佳观景地之一。
“览潮阁”西侧一挑檐式六角亭可览汇泉湾,名“碧波亭”,夏季可观数十万人入浴、万头攒动海面的胜景。阁东侧古朴的四角亭因能遥望松林花海,被誉为“拥翠亭”。三处匾额皆系艺术大师吴作人所题。
园内曲廊三幅壁画,设计寓意深邃。一幅用象形文字“小鱼山”构成山标;另两幅为大型瓷板彩色壁画“八仙过海”和“蒲松龄宇宙”,画面栩栩如生。游人多喜在壁画前留影。
小鱼山公园是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景点,1992年7月被批准为“青岛市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同年,被青岛市民和游客评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人数十万人次,旅游高峰期日接待量达2~3万人次,旅游团队光顾较多。
汇泉广场 位于中山公园西南,汇泉海水浴场东北,被文登路分割成南、北两部分。
原为会前村界,德国侵占青岛之初辟为练兵场、训练用跑马场。后随着汇泉海水浴场的兴建和逐渐繁盛,德人每年春秋两季在此举办赛马会,出售马票博彩,并在赛马场周围辟建娱乐运动场,开办高尔夫球、棒球、网球、曲棍球、射击等娱乐运动,举办各种娱乐会,吸引游客,使此地与汇泉海水浴场一起成为蜚声东亚的旅游娱乐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亦从旧用。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将“会前”更名为“汇泉”,跑马场及运动娱乐场地租于万国体育会,仍供赛马、打球等博彩及娱乐运动用。赛马发展到每月举办。30年代,赛马会达到鼎盛,每月4次,北京、天津、上海、济南等外地游客周末纷抵青岛博赌,Gov获马税颇丰,曾一度规划在辛家庄附近建第二个跑马场。1933年,为承办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在娱乐运动场区域开工兴建了青岛市体育场。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赛马场一度废用,1940年9月恢复赛马。1945年10月,南京国民Gov在跑马场举行侵青日军受降式。1946年,青岛市Gov改组青岛赛马会,组建青岛赛马协会,官商合资经营赛马。1947年停办。
建国后,跑马场废除,改为人民广场。60年代,广场北端建成一座主席台,成为青岛市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1982年广场主席台拆除。1985年广场南端开工兴建青岛体育馆。此间,广场绿化一直未断。1988年,沿绿地周围加设围栏。1992年4月在文登路南侧开工兴建汇泉音乐喷泉广场,9月竣工,即作为第二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主会场。音乐喷泉广场面积5.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0游人。内设100米长的喷水池,象征青岛建置100周年;设30门长1.8米铸铜大炮喷头,两侧对喷70米远,喷高10米,象征青岛改革开放势如破竹;12组高级组合音响,使喷泉随音乐节奏同步起伏;水池中央立一等边三角形玻璃塔,高36.5米,象征青岛一年365天不断向前发展;三角形象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喷泉两侧装有两个花钟,与花坛结合,象征青岛改革开放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广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收费游览。第三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亦以此作为主会场。文登路北侧广场仍保留绿地,成为市民和游客放风筝、乘凉、休闲娱乐场所。
汇泉炮台遗址 位于汇泉岬角,旧时曾称“会全废垒”。建于德占青岛之初,为德军在青岛的最大防御工程,设5门加农炮。外围石壁,中辟地室,自岬角腰部可入遂道,铁轨、电灯等设备齐全。外掩于丛林中,置有电网。德占时期,列为禁地。德日青岛战争中毁坏,留有遗迹。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对游人开放。中国Gov收回青岛后,1927年曾一度整修,使之形迹仍俱。1930年修建风景亭一座,供游人凭眺休息。此岬地势突兀、礁石嶙峋,岬端礁岩与潮汐相荡,汹涌澎湃;四周青松翠柏,伴古垒静眠,是观日出、睹晚霞、赏明月、寻幽趣的绝佳之处。由于此处风景美奂绝伦,解放前成为来青游客的必游之处,素有“古堡凭吊”、“古垒斜阳”、“会崎松月”之誉。
解放后,此处作为军事要地,暂未对外开放。
第二海水浴场 位于八大关疗养区太平湾内汇泉角东侧。初辟时曾称“山海关路海水浴场”,与山海关路海滨公园相毗连,环境清幽,景色迷人。
浴场坡缓、沙软、浪小、水净,岸滩面积大。解放前,外国游客喜集浴于此。浴场西部海滩多鹅卵石,千姿百态,吸引众多游人前来采拾。孙犁、沙可夫等作家曾写诗和散文赞美。解放后,来青的党和国家擎天柱及外国元首等,都曾在这里畅游。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青岛期间,曾多次到第二海水浴场游泳。
浴场沙滩东部更衣区前排有一宽敞的凉棚,呈长方形,木栏木柱瓦顶,为195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旧址。
浴场采取封闭式管理,除夏季外,其他季节可自由出入。逢“吉日”,该沙滩常汇集上百对新婚夫妇摄像拍片,成为浴场一大景观。
八大关风景疗养区 位于市南区中部汇泉角海滨,因初时有8条道路以中国重要关隘命名而得名。现已有10条以“关”命名的道路。
八大关地区开发于20年代中国Gov收回青岛,30年代此处被定为“特别规定地”,专门用以建筑别墅或私人庭院式建筑,规定建筑密度最大不得超过50%,限制层数,采用透空墙等,使这一区域迅速成为中外达官显贵们的颐养避暑度假别墅区。区内风景秀丽,绿树成阴,200余栋各国建筑风格的楼宇、别墅多能看到海景,互不相连,大多有花园庭院,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解放后,人民Gov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规划与修缮,陆续兴建了一批疗养院,开辟为重要的疗养区和风景游览区。党和国家擎天柱、中外贵宾、知名人士来青,多在此疗养、观光或下榻。
1992年,山东省人民Gov将八大关建筑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民和游客将其评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
花石楼 位于八大关风景疗养区黄海路18号,第二海水浴场岸边。
建筑由圆形5层与多角形4层楼构成,欧洲古城堡式建筑风格,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气势恢宏,已成为八大关风景疗养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游人多喜集聚于此拍照留影。
花石楼轶事颇吸引游客。其建筑年代原有说为德占时期,是德胶澳总督郊外狩猎时下榻的行宫,又称“歇脚楼”。后有论其建于1930年前后,为一白俄人消夏避暑的别墅。关于蒋介石、宋美玲是否曾在此下榻也颇有争议。吸引不少建筑学者、史学家前来探究。
“花石楼”庭院占地4.513亩,松柏参天,环境幽雅。陈毅元帅曾下榻此楼,并写有著名长诗《初游青岛》。
1984年,青岛市人民Gov将花石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角 太平湾东侧的海岬。古称“碌豆岛”,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后,定名为“太平角”。
太平角以多有风格各异的别墅建筑著称。1906年前后美国教会曾在此建疗养院,供山东地区传教士避暑度假。临海岸有5个岬角和小湾。海岬的衔接处有楔形礁群,或峭壁如削,或乱礁林立,还有别处海滨难以见到的蓝色礁岩。30年代曾被辟为“太平角公园”。
太平角海岬礁群宜于鱼类栖息,是垂钓者乐于光顾之地。
湛山寺 位于太平山东麓,中国近代兴建的最后一批佛教名刹之一。
1931年夏,南京国民Gov交通部长叶恭绰(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画院院长)和佛学家周叔迦等来青岛避暑,见到道教盛行,佛寺罕见,决定募捐在青岛建造寺庙。工程自1934年4月开工,1945年竣工。
湛山寺坐北向南,是一座五进院落。依地势北高南低,拾阶而上,第一进为山门。山门外台阶右侧有放生池,小桥石栏,风景颇秀。山门前一对石狮为明代遗物,正门横匾“湛山寺”。第二进为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第三进为大雄宝殿,是全寺主殿,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第四进为三圣殿,门上有“海印遗风”匾额,是为纪念明末高僧憨山大师。殿内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第五进为藏经楼。寺内佛像皆为杭州陆启塑造,多姿多态,栩栩如生。寺院东南侧山丘上建有七级浮屠,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俗称“药师塔”。
湛山寺三面依山,南眺大海,周围风光秀丽。夏季绿阴匝地,海风习习;秋季霜叶如染,是赏秋佳地。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赞为“湛山一角夏如秋。”20~30年代,湛山周围曾一度成为中外富绅咸集之避暑颐养区。山南曾辟有高尔夫球场,海边曾辟湛山海水浴场(第四海水浴场)。
30年代初湛山寺的开光和佛学会、佛教学校的开办及湛山庙会的兴盛曾一度带动了青岛的宗教旅游。“文化大革命”中,湛山寺遭严重破坏,现已修整对外开放,成为青岛宗教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湛山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老人 位于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午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是一座距海岸100米处的约17米高的海蚀石柱。因其形酷似老人坐在碧波之中,故称“石老人”。该石是典型的基岩海岸海蚀柱景观,已成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标志,也是青岛著名的观光景点。西北方向为最佳观景点。有关这块奇石的传说吸引了许多游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