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沿革区划志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章 青岛地域建置沿革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章 青岛地域建置沿革

  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建置不过百年,但其所辖地区(以下简称青岛地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就汇入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考古研究的成果表明,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不族和其族两个原始部落聚居于今城阳镇一带。青岛地域的古代人类创造了自成系列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夏代,青岛地域属莱夷,商代仍为莱族聚居区,对这里进行了早期开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古代文明。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章 青岛地域建置沿革

第一节 西周至战国时期


  西周时代青岛地域属夷国。春秋初期,青岛地域为介国、夷国、莱国等诸侯国的属地,春秋中期均归入齐国。战国时期,青岛地域大部属即墨。即墨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开创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战国时期,即墨为齐国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贸易比较繁荣,冶铁业、制盐业、纺织业也都具有较强实力,其富庶繁华可与都城临淄媲美。齐之法化、即墨之法化及齐法化等,为姜齐和田齐发行的主要货币,足证即墨经济已相当发达。齐国重视利用渔盐之利,注意发挥港航之长,被誉为“海王之国”。齐桓公至齐宣王时,为防鲁、晋及楚等国的侵扰,齐国修筑长城以自卫,史称“齐长城”。该长城西起今山东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北500米的“岭子头”,蜿蜒至今诸城市卤山,经今胶南市的市美、六汪、铁山、隐珠、薛家庄、灵山卫6乡镇,东至胶州湾西岸(今黄岛区辛安镇的于家河村)。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会同鲁、郯、邾等国国君率师从陆路北上伐齐南鄙;另派大夫徐承率水师由海上攻至琅琊(古称琅邪)海域,被齐国军队击败,史称“齐吴海战”,这是迄今为止文献所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
  据《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书记载,为争霸中原,越王勾践于灭吴后舍会稽而徙都琅琊,自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迁都于琅琊至越王南迁(公元前379年),越国建都琅琊共93年。这一重大政治举措带动了这一带的港航贸易和南北经济交流,琅琊成为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后越国败于楚国,今胶南一带,地属楚国。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兼统秦、燕等五国联军攻齐,连下齐都临淄等70余城。公元前279年齐燕在即墨决战,齐将田单用反间计与火牛阵大败燕军,一举收复齐国失地。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章 青岛地域建置沿革

第二节 秦至五代时期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四十八郡,青岛地域西属琅琊郡,郡治琅琊,辖琅琊、黔陬、计斤、皋虞(侯国)等县;北属胶东郡,郡治即墨,辖即墨、不其等县。这是青岛地域第一次全面正规建置。秦始皇五次巡视各地,三次抵达琅琊,进行祭拜求仙活动。秦始皇迁徙黔首3万户到琅琊定居,免其12年赋役,以利休养生息。他动用大量劳力建成琅琊台,在台上立刻石,颂秦功德。他两次派方士徐福偕数千童男女从琅琊启程入海,求长生不老之药。秦二世继位后巡视各地,也到过琅琊。
 ?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六国的旧贵族们乘机加入起义队伍,谋图恢复他们失去的权势。齐王田氏后裔亦反秦自立。楚汉战争中,汉齐相恶,汉军攻陷齐都临淄,齐王田广被杀,其族人田横自立为王,为汉军所败,亡走梁(今山东定陶)。刘邦称帝后,田横不封而惧诛,与其徒属500人据守海岛。刘邦遣使前往召见田横,田横行至距洛阳北30里的偃师时自刎。随行二士自杀从死,500徒属闻讯集体殉节于海岛。该岛后被称为田横岛。
 ?西汉时期,青岛地域大致属胶东国(包括即墨、壮武、郁秩、邹卢等县)、琅琊郡(包括不其、琅琊、黔陬等县和皋虞侯国)。现青岛市区大部属不其县辖域,县治所在今城阳区城阳镇。汉武帝多次出巡抵达青岛地域。汉景帝刘启先后立其子刘彻、刘寄为胶东王,都城设在即墨。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徙封原大司徒阳都侯伏湛为不其侯。东汉末年,伏氏后代伏寿为汉献帝皇后,因反对曹操专权被杀,爵削族灭,不其侯国遂灭。汉和帝时,童恢任不其县令,勤于政务,体恤民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地方经济有较大发展。东汉末年,学者郑玄隐居于不其山下,授徒传道。
 ?三国时期,青岛地域属魏国的青州。胶州湾东岸的不其等县属东莱郡,西部的黔陬、壮武县等属城阳郡。西晋,胶州湾东岸属青州长广郡,郡治不其县;胶州湾西岸属青州城阳郡,辖壮武、黔陬等县;北海国辖即墨县等。高僧法显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由南亚经海道回国,漂流到青岛地域海域,由崂山南麓登陆,长广郡郡守李嶷接之入不其城。
 ?十六国时期,青岛地域隶属关系多变,大致先后分别属于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系北青州和徐州辖域。
 ?南朝宋,青岛地域大部属青州长广郡(不其县)、北海郡(胶东、即墨县)、高密郡(黔陬县)。北朝北魏,青岛地域以大沽河为界,东部大部属光州长广郡、西部大部属青州高密郡;后大部分属于光州长广郡和胶州高密郡。北齐、北周时,胶州湾东岸属光州长广郡、东莱郡,胶州湾西岸属胶州高密郡、胶州平昌郡。
 ?三国至南北朝较长时期中,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火迭起,社会动乱,经济衰退。青岛地域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加上灾荒频生,迫使这里的居民纷纷外迁避难,举家举族南徙者为数众多,大量青壮年被征召,或参战、或服劳役,致使人口流失,劳力减少,青岛地域的发展受到严重损害。
 ?隋朝统一中国后,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除郡一级,将实行了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二级制,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州一级改为郡。青岛地域属高密、东莱二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胶西县(原黔陬县)和琅琊县,二县均属密州。同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属莱州,不其县撤并于即墨。平度隋朝时为长广县,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称胶水县。即墨、胶水二县均属东莱郡。
 ?唐代实行道、州(郡)、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青岛地域属河南道莱州(东莱郡),置胶水、即墨二县,密州(高密郡)置辅唐、高密县。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胶西县撤并入高密县,在县东设置板桥镇。板桥镇位于胶州湾西北岸,濒临大沽河口。自唐初开始,该镇船舶往来,商贾云集,同新罗、日本乃至南洋、西亚的对外贸易逐渐增加,成为北方的重要海港。隋唐两代,曾多次对高丽用兵,青岛地域的板桥镇等港口位置适宜,成为兵需转运站,军事地位相当重要。五代十国时期,青岛地域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3年时间里,都属河南道莱州、密州管辖范围,由于政权更迭频繁,一度繁荣的经济趋于衰退。??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章 青岛地域建置沿革

第三节 宋至清


  公元960年,宋朝统一中国,社会趋于安定,经济逐渐繁荣,青岛地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青岛地域属京东东路莱州(胶水县、即墨县)、密州(胶西县)。密州胶西县板桥镇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五大海港之一。宋朝与北方辽国处于严重的对峙状态,登州、莱州与辽国隔渤海相望,被迫闭港。只有密州板桥镇保留为对外联系的口岸,其地位和作用超过登州、莱州,是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密州知州范锷上书要求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两年后,宋廷在这里设置了管理舶商贸易的榷易务。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左谏议大夫杨景略为祭奠使出使高丽,杨景略一行由板桥镇启航到达高丽。宋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复置胶西县,属密州。次年,正式在密州板桥镇设置市舶司,这是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对外贸易口岸。市舶司设立后,这里进一步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中转港,高丽、日本是往来此地的主要贸易国家,来自南洋、西亚等国的商船也很多,密州板桥镇成为中外交通的重镇。鉴于金朝扩张的威胁,宋朝把山东半岛视作不安全地区,限制乃至禁绝这里的对外交往。在这种封闭背景下,这一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干扰。
 ?宋朝南渡后,以淮河为界,与金朝对峙,战和无定。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金朝势力进入青岛地域,青岛地域属山东东路莱州(即墨、胶水二县)、密州(胶西县)。宋金对峙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密州的经济发展,由海路进行的船航贸易受影响更大,港口趋于冷落。然而商贸交流在两国政权对立情况下也难以禁绝,宋、金双方经谈判决定互市,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在胶西设置榷场,称胶西榷场,成为两国唯一的沿海地区货物交流市场,双方经济互相补充,各得其利,促进了两国官方和民间交往。但这种互市受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时兴时衰。
 ?金朝末年,密州胶西县在南宋、金、蒙古的反复争夺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战争频仍,互市停止,军港取代了商港。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南宋在唐岛附近发生大规模海战,宋将浙西副总管李宝大破工部尚书苏保衡统率的金兵于陈家岛一带,金军南侵企图严重受挫。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金、南宋又恢复了胶西的互市贸易。
 ?成吉思汗势力进入青岛地域后,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设胶州,治胶西县,辖胶西、即墨(至元二年撤即墨并入掖县和胶水县)、高密三县。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地方行政机构沿用金后期的行省制,省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四级,山东为中书省辖境。青岛地域主要属益都路胶州、莱州。当时北方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京都及北方的需求,必须依赖南方的供应。由海路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成为元朝廷的重要任务。商家从江淮装运粮食入船,北上经山东半岛南部海域越成山头直到天津,以满足北方的粮食需求。为方便官粮漕运,元朝廷采纳胶州人姚演的建议,开凿穿越山东半岛、贯通胶州湾和莱州湾的胶莱运河,工程历时两年多完成。胶莱运河在漕运官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全国分两京十三司,总称十五省。青岛地域主要属山东莱州府。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销胶西县,改置胶州,辖即墨等二县,属莱州府。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撤胶水县改置平度州,与胶州、即墨县均属莱州府。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京师及北方粮食供给仍主要仰仗南方。为避胶州湾淮子口的险阻,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王献主持开凿马濠运河工程,次年又组织进行了疏浚胶莱运河的工程。胶莱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胶莱一带贸易的发展。其后由于胶莱南河、大沽河等淤塞令海岸外移,使胶州埠头港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取代了板桥镇旧港的地位。
 ?元末明初,倭寇时常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侵扰,山东的登、莱二州屡遭其害。明朝廷在沿海地区设立军事卫所,以加强沿海防御。青岛地域有灵山、鳌山二卫。灵山卫为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下辖胶州所、夏河寨所等。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在即墨县东海边筑城设防,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建鳌山卫,下辖雄崖所、浮山所及即墨营等。明朝嘉靖年间王士性《广志绎》一书中有“青岛”一词,青岛作为一个小岛的名字首次出现于文献中,此后遂有了青岛村、青岛口的记载。
 ?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即墨知县许铤上书朝廷,提出开放海上运输,后获准在县境内开放了青岛口、女姑口、金家口等海口。青岛口通商闽浙苏淮,海运贸易日趋活跃。
 ?清代,在19世纪中叶以前沿袭明代旧制。青岛地域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府之胶州、平度州。1904年胶州改为直隶州,辖即墨等二县。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灵山卫、浮山所等,改设巡检司防守,海上防御较明代有所减弱。而青岛口岸的海防较明代有所加强,青岛诸海口大多成为驻军泊船之处,胶州湾成为水师营战船频繁活动的水域。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章 青岛地域建置沿革

第四节 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廷设立海关总税务司,同年在山东烟台设置东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充任,山东海关大权被外国人把持。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烟台港正式对外开放,这给胶州湾诸港如塔埠头、金家口、青岛口、女姑口等港口的传统贸易秩序带来重要影响,这些港口的船航贸易直接或间接地为英国所控制。整个胶州湾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干扰。随后青岛口建立了电报房、邮政局,开设了商店和手工业作坊。青岛成为旅客、商人云集之地。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为重修青岛口天后宫捐资的商号就有几十家。
 ?1891年6月14日,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允准在胶州湾设防。这被认定为青岛市建置的时间。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通过1898年3月6日签订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和随后签订的《胶澳租地合同》、《胶澳潮平合同》及《胶澳边界合同》,霸占了青岛。租借地区域包括即墨县、胶州的部分区域,陆上从崂山湾东半岛东北角起,经崂山中部沿白沙河到女姑口,再往西包括阴岛、红石崖,胶州湾西部从黄岛到薛家岛,包括今青岛市内四区全部及崂山区、城阳区、胶州市、胶南市和黄岛区的部分土地,即整个环胶州湾区域,称胶澳租界,又被称为胶澳(即胶州湾)。其租界南北长度自北纬35°53′30″起至36°16′39″止,东西宽度自东经120°8′30″起至120°37′40″止。胶澳的陆地面积及所属的25个岛屿的面积,合计551.753平方公里;领海面积即团岛岬以西的胶州湾全部海域为界,计560平方公里;另有青岛湾海域面积16?5平方公里。胶澳全区陆海总面积1 128?253平方公里。另外划定胶州湾潮平周围100里为中立地带,主权仍归中国,但准德军随时来往。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攫取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一切特权。
 ?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主权后,将胶澳租借地改称胶澳商埠,由中央Gov直属。北洋Gov统治时期,青岛地域除原胶澳租借地外,大多属胶东道,1925年改设胶莱道,驻胶县。1924年4月黄岛、薛家岛两地属青岛特别市海西区。
 ?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20日南京国民Gov确定青岛为特别市,直属于国民Gov行政院。青岛市区外的其他青岛地域为山东省即墨县、平度县、胶县等辖属。1935年7月1日,山东省Gov与青岛市Gov协商决定,将即墨的崂山东部土寨河、聚仙河(惜福镇河)以南村庄由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统称市郊区。自此青岛市的辖域突破原德国胶澳租借地的范围而有所扩大。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38年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下设鲁东等四个道,青岛市区外的青岛地域属鲁东道、莱潍道。1939年6月1日,伪政权为实施“大都市计划”,将胶县、即墨县划入青岛,两县伪公署分别改为乡政办事处(1940年2月15日改称区办事处)。全市面积扩大为原辖域的10倍,由760平方公里达到8 579平方公里,人口由50余万达到180余万。1940年,伪山东省公署下设10道区,今青岛地域除市区之外属登州道和莱潍道。国民Gov设鲁东行署名义上管辖今青岛地域一部分,1941年1月在海阳县(后辗转至即墨青岛边境)设立青岛市Gov办事处。1940年,中共领导的山东解放区在胶东区成立北海专员公署,对青岛一部分地域实行一定程度的管理。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市仍为行政院直辖市,所辖范围与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改为山东省省辖市。1949年底辖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原属青岛市的一部分陆地和岛屿分别划归即墨县、胶县和胶南县管辖。崂山设崂山行政办事处,归南海专区领导,1950年6月改归胶州专区领导。1951年6月,为便于国防和经济建设,崂山行政办事处划归青岛市领导,改称青岛市人民Gov崂山办事处。1951年8月,全市调整区划,分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方、沧口六个市区,由市Gov直接领导。郊区分为流亭、夏庄、惜福镇、乌衣巷、崂东、崂西、浮山、李村、楼山九个区,由崂山办事处领导。1953年6月,崂山办事处改建为崂山郊区人民Gov。
 ?1958年9月15日,山东省为便于农业支援工业,加强城乡合作,加速生产建设,决定将昌潍专区的胶县、胶南县和莱阳专区的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1961年5月23日,国务院决定将即墨县划归烟台专区,胶县、胶南县划归昌潍专区。原属即墨县的城阳、棘洪滩、马哥庄、河套、阴岛等5个公社划归青岛市崂山郊区。1961年10月崂山郊区正式改为崂山县,仍归青岛市领导。1962年12月,台西区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市南区、市北区。
 ?1978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即墨县、胶县、胶南县三县划归青岛市领导,胶南县的黄岛、薛家岛、辛安3个公社组成青岛市黄岛区。
? 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决定将潍坊地区的平度县、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青岛市市管县体制得到巩固加强,城市腹地进一步扩大,成为拥有6区6县共600多万人口的经济中心城市,青岛市所辖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
 ?1987年4月胶县撤销,设立胶州市(县级)。1988年11月崂山县撤销,设立崂山区。1989年7月平度县和即墨县撤销,设立平度市(县级)和即墨市(县级)。1990年12月,国务院批准胶南县、莱西县两县撤县建市(县级),由青岛市代管。至此市郊6县全部撤县建市(区),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两级市城市群。?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