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海洋生物



  青岛近海已发现的海洋生物分隶于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的30个门、约300个科、1000个属共约2000种。这些海洋生物绝大多数属暖温带种,少数属冷温带种和暖水性种。进入胶州湾的暖水种远比进入渤海湾的多,在渤海湾发现的暖水种通常可在胶州湾发现,但进入胶州湾的种不一定都能向北扩散进入渤海湾。因此,胶州湾海洋生物暖水性区系组成比例较渤海湾的高,生物多样性也远比渤海湾的高。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四章 海洋爬行动物

第四节 海洋哺乳动物


  青岛海区发现的海洋哺乳动物有6种,分隶于2目6科。
  小须鲸 俗称小镘鲸、缟鲸、座头鲸、明克鲸。属鲸目、须鲸科。体长一般7~9米,是须鲸是个体较小者。吻突较尖,背鳍较高,呈镰刀形,位于体后1/3处。鳍肢上有一宽的白带,体色背部黑灰,向腹部渐淡,腹面白色,腹面褶沟细长,向后可达于脐,计50~70余条,头部生有刚毛38~47根,须板黄白色,每侧250~280枚。食小鱼、小虾等。交尾,产仔大多在秋、冬季。孕期10~11个月,初生鲸体长2.6~3米,每胎一仔。哺乳期约半年。是须鲸中分布最广的一种。
  抹香鲸 俗名巨头鲸。属鲸目、抹香鲸科。是齿鲸中个体最大者,体长可达23米。头部巨大,约体长的1/3,头部前端截形,上颌远超过下颌。鼻孔位于头顶前端略偏左,呈“S”形,下颌细长,具圆锥形齿,每侧20~28枚。鳍肢短而圆。肛门处内凹,其后隆起,其此排列数个依次减小至尾部,尾鳍宽阔中央缺刻较深,体色多为蓝黑,背侧较深,腹部较淡。性凶猛,主食乌贼,也吃鱼类和章鱼。在北半球每年1~5月份交尾,孕期16个月,每胎一仔,初生仔兽体长4~4.5米,主要栖息在热带和温带海域。
  江豚 俗名江猪、海猪、海和尚。属鲸目,鼠海豚科。体长约1.5米,体重约70~80公斤,头部钝圆,额部微突,无喙。无背鳍。体背部有明显的脊,其上有棘状小结节。鳍肢较宽大,末端尖,肢长约为体长的1/6,全身铅灰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淡。食鱼、虾和乌贼类。江豚繁殖期在春季,一般3月份即开始产仔,初生仔兽体长约70厘米以上,每胎一仔。
  拟虎鲸 又名伪虎鲸,属鲸目、领航鲸科。雄性体长约5.7米,雌性较小,约5米,体匀称细长。无喙,头前部略扁,吻端钝圆,微突出下颌,背鳍不大,位于体中部偏前其后缘凹入,鳍肢末端尖,自前缘中部起急剧后屈形成前缘中部隆起。口大,口裂朝着眼的方位切入,全身黑色,在腹部鳍肢间体色略淡。主食乌贼类,也吃鱼类如带鱼、鲐鱼、银鲳、黑鲷、鲈、竹荚鱼等。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海洋。1996年6月在青岛近海发现数十头的群,捕获11头。
  海狗 属鳍脚目,海狮科。体呈纺锤形,雌、雄兽体长差异较大,成兽雄性体长达2.5米,体重280公斤,雌兽体长仅1.45米,重65公斤。头圆。吻短,胡须长而粗硬,长达40厘米,雌性略短25厘米。外耳壳较小。前鳍肢大而厚,无爪。后鳍肢各趾均具爪,爪前尚有长而坚韧的皮膜。可曲向前方,能在陆上行走。体被灰褐色毛,背部色深,体侧及腹部稍淡。四肢表面裸露无毛。海狗多在拂晓时捕食,喜食乌贼,也食鲱鱼、玉盘鱼、沙丁鱼等。海狗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白令海中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康曼多尔群岛及海豹岛。中国黄海区偶有捕获,1971年8月在青岛近海捕获一头雌海狗。海狗生育季节为6月末至8月初。产仔后2~3天即行交配。妊娠期多达51个星期。初生仔兽平均体长60厘米以上,体重约5公斤,毛为黑色,毛皮质优。
  斑海豹 属鳍足目、海豹科。体肥胖,呈纺缍形。体长1.5~2米。头圆眼大,无外耳壳,吻短而宽,上唇具粗硬的角须呈念珠状。四肢均为5指,指间有皮膜相连如蹼样,形成鳍状。背端有尖锐的爪,后鳍肢较大,向后延伸,不能向前屈转。背部蓝灰色,带有蓝黑色斑;腹部乳黄色,带有黑褐斑点。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兼食甲壳类和头足类。1977年6月在青岛近海曾捕到当年生幼兽。斑海豹是在冰上产仔,辽东湾繁殖区的斑海豹产仔期在1~2月上旬,妊娠期约一年,每产一胎,初生仔兽体长70~90厘米,体重6~10公斤。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四章 海洋爬行动物

第三节 海洋鸟类


  中国海洋鸟类有6目176种。青岛有记载的达110种,最多的是鸻形目,其次是雁形目。其中,有些种类属于稀有和国家保护动物,大多是旅鸟,有短尾信天翁、斑嘴鹈鹕、白额雁、白腰杓鹬和银鸥等。
  按自然界的种群数量情况,可分为两大类,即常见种和数量稀少的国家保护种类。

  国家保护种类
  短尾信天翁 其外形略似海鸥,但体形较大,鼻呈管状,体羽大部为白色,体长约950毫米。嘴呈淡色,长度在115毫米以上,成鸟背部白色。觅食及休息均在海面上,在青岛为旅鸟。
  斑嘴鹈鹕 是大型水禽,体型粗大,体长约1500毫米,体重可达5公斤以上。嘴很长,有蓝黑色斑点,嘴下有1个宽阔的暗紫色皮肤喉囊。以鱼为主要食物,营巢在高树上。在青岛为旅鸟。
  白额雁 俗称大雁。体长约710毫米。额基点宽阔呈白色,腰暗褐色,翅长超过400毫米。体型及大小似鹅。雌雄羽色相似。迁徙时多在夜间飞行。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在青岛为旅鸟。
  疣鼻天鹅 俗称哑声天鹅。体长约1500毫米,是中国3种天鹅中最大的一种。眼及额与嘴角间的三角形块的为黑色,嘴大都赤红色,嘴基具黑色疣状突,外侧尾羽短于中央层羽不止60毫米。主要食物为水生植物。为稀少的珍禽。在青岛为旅鸟。

  常见种类
  绿翅鸭 俗称小水鸭。体长约370毫米,翅长在200毫米以下,雄鸟头部大都棕红色,每年8~10月南迁,次年3~5月北返,集群常成千上万只。是中国冬季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一种鸭,在青岛是旅鸟。
  绿头鸭 俗称大绿头。体长约570毫米。翼部呈蓝紫色,嘴不具斑。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在青岛是旅鸟或冬候鸟。
  白腰杓鹬 俗称大杓鹬。体长约570毫米。背和腰白色,腋羽纯白,嘴形长而向下曲,附趾后侧具网状鳞。以鱼类、软体动物等为食,在青岛是旅鸟。
  银鸥 俗名鲱鸥、鱼鹰子、叼鱼狼等。体长约620毫米。尾纯白,下嘴具红斑,翅长超过400毫米。性喜集群,常一二百只在水面上空飞翔,善于游泳,常追随在汽船后觅食。栖息时一脚站立,头向后,嘴插于背羽间。杂食性。在青岛为旅鸟。银鸥为主要消灭有害啮齿类的益鸟之一。
  红嘴鸥 俗名笑鸥、钓鱼郎等。体长约300毫米。体型中等,头和颈暗褐色,体羽淡灰色白色,嘴和脚皆为红色。冬羽全身皆为淡灰白色。以动物饵料为主。繁殖在北方,迁徙时常随鱼群南下,故常为渔民测知鱼群的一种标志。为益岛。在青岛为旅鸟。
  白翅浮鸥 俗名白翅黑海燕。体长约230毫米。身黑、翅灰、尾白,不易误认。虹膜暗褐,嘴黑,脚暗紫近黑,爪亦黑色。在北方4~6月间繁殖,喜食昆虫,在蝗区为食蝗能手。迁徙时随鱼群南下,故常为渔民测知鱼群的标志之一。在青岛为旅鸟。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四章 海洋爬行动物

第二节 海洋爬行动物


   海洋爬行动物包括海龟和海蛇两类。这两类爬行动物主要生产于暖水海洋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青岛近海,只是偶然的机会,在夏、秋季海水温度升高的时候才能发现其行迹。而且数量也较少。青岛记录的海龟鳖目海龟科有海龟和蚋龟;棱皮龟科有棱皮龟,均以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饵,是国家保护动物。
  海蛇在青岛沿海也不多见,以海蛇科的青灰海蛇、青环海蛇和淡灰海蛇三种较常见,一般栖息于近海无人居住的海岛附近。
  海龟 是大洋暖水性、近海珍贵龟类,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俗称绿海龟,其头部有一对对称的前额鳞,背部角板略成心脏形,呈平铺状排列,脊甲板5块,肋角板每侧4块。有下缘脚板。头部吻短,颌不钩曲。雌龟尾短小,雄龟尾长,生活于大洋的中上层,生殖季节于海岸沙滩上产卵。
  蚋龟 前额鳞2对。背部角板呈平铺状。脊甲板为6块,肋角板每侧5或6块。幼龟背面具三条强棱,成长后逐渐不显。头部较大,具极强的钩状缘。生活于大洋中上层,生殖时于海岸沙滩产卵。
  棱皮龟 系大洋暖水性个体最大的海龟,俗称竖琴龟。其头部具排列复杂且不规则的鳞片。无角板。背部被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其上有7条纵行棱与乐器中的竖琴相似,因而得竖琴龟之名。棱间凹陷似沟。腹面有5条棱。上颌有2个大三角形齿突。四肢桨状无爪,前肢比后肢大,尾短。背面黑褐色,有浅色斑。腹面色浅。
  海蛇
  青环海蛇 腹鳞宽度不到体宽的1/4,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略呈圆形,呈覆瓦状排列。前额鳞正常2枚。头呈橄榄色。躯干前段较细,头部很小。
  淡灰海蛇 腹鳞特征与青环海蛇的相似,但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状排列或呈彼此镶嵌排列,躯干部前段不甚细,头也不甚小。躯干部深色环纹不达腹部中央,从侧面观,深色环纹其间浅色部分宽。
  青灰海蛇 腹鳞与背鳞特征与淡灰海蛇相似,但躯干部深色环纹达腹部中央,构成完整的环纹,从侧面观,深色环纹较其间浅色部分窄。
  平须海蛇 躯干的腹鳞不甚明显,与其相邻的背鳞大小相似,或腹鳞退化。眼上、下鳞片正常,不成棘状。躯干粗短,其前段不细。头较大,其腹鳞较相邻的背鳞为小,甚或局部退化消失。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四章 海洋脊椎动物

第一节 海洋鱼类


   青岛海区鱼类种类数量的增减与海水温度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春季-夏季-秋季,鱼类的种类的数量逐渐增高,自秋末到冬季又随水温渐渐降低而减少。
  经济鱼类有牙鲆,星鳗,鲈鱼,真鲷,带鱼,银鲳,马鲛,鳓鱼等,大都自外海游到沿海有内湾进行生殖和索饵洄游。随水温升高和东南季风的到来而形成渔汛。也有些小型种类,虽然个体不大,但常年在青岛沿海集群,也可形成渔汛,如黄鲫,青鳞鱼,木叶鲽,玉筋鱼,鱼等。还有一些种类是近海养殖的良好品种,既可以在海水池塘养殖,也可以在咸淡水养殖,更可以在淡不中进行养殖,可谓广谱性养殖品种,如梭鱼,鲻鱼,鲈鱼和黑鲷等。
  在青岛近海岩礁和底质粗杂的区域,盛产许氏平鮋(俗名黑寨,黑头),星鳗(俗名鳗鲡),鲈鱼(俗名寨花),六线鱼(俗名黄鱼)等。在近海泥沙底质的海区常年有黄盖鲽,舌鳎,鲒鱼(俗名沙钻),蛹鱼(俗名百加,辫子),虎鱼(俗名光鱼),孔鳐(俗名劳子鱼)等。在近岸的小水沟中常年可以见到个体不大,形态各异的鳚鱼、★虎鱼、云鳚和毒腺很厉害的鬼鲉(海蝎子)。
  夏末至秋季青岛近海海水达最高温度,各种鲨鱼洄游到此觅食。其中,姥鲨和鲸鲨,个体硕大,可达几千公斤,性情温和,以淳游生物为食,对人不构成危害;同时到达的鼬鲨和真鲨以及★人鲨却对人攻击,以鱼类和较大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孔鳐 俗名老板鱼、劳子鱼。
  鳓鱼 俗名白鳞鱼,鲞鱼,鲙鱼,曹白鱼。背鳍17;臀鳍47;胸鳍15;腹鳍7;纵列鳞53。
  黄鲫 俗名黄尖子、毛口。背鳍12-13;臀鳍50-57;胸鳍12-13;腹鳍6-7;纵列鳞43-46;横列鳞15。
  星康吉鳗 俗名鳗鱼、鳗鲡、麦头。

  鲈鱼 俗名寨花、鲈板。背鳍Ⅶ,1-13;臀鳍Ⅲ-7-8;胸鳍16;腹鳍1-5;尾鳍17。侧线鳞70-78。
  黄姑鱼 俗名黄姑子、铜罗鱼。背鳍Ⅸ-Ⅹ-28-30;臀鳍Ⅱ-5-6;胸鳍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2-54■。
  小黄鱼 俗名小黄花、黄花鱼。北鳍Ⅸ-34-36;臀鳍Ⅱ-9;胸鳍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60-63■。
  黑鲷 俗名黑加吉、海鲋。
  真鲷 俗名加吉鱼、红加吉。背鳍Ⅻ-9-10;臀鳍Ⅲ-8;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鳍56-60■。鳃靶7-8+9-10。
  带鱼 俗名刀鱼。背鳍130-144;臀鳍107-113;胸鳍11-12。
  蓝点马鲛 俗名鲅鱼。背鳍ⅩⅨ—ⅩⅩ,15-17,小鳍8-9;臀鳍17-18;小鳍8-9;角鳍20-22;腹鳍Ⅰ-5;尾鳍31-38。
  银鲳 俗名鲳鱼、镜鱼。背鳍Ⅹ—Ⅺ,42-48;臀鳍Ⅵ—Ⅶ,I-41-46;胸鳍I-5;尾鳍22;侧线鳞110-130。
  许氏平鮋 俗名黑寨、黑头。背鳍XШ,12-13;臀鳍Ш-7-8;胸鳍18;腹鳍I-5;尾鳍22;侧线鳞 44-48■;鳃靶7+17。
  牙鲆 俗名牙片、偏口。背鳍64-72;臀鳍49-55;胸鳍13;腹鳍6;尾鳍17。侧线鳞103-118。
  舌鳎 俗名舌头鱼、鳎米。背鳍119-125;臀鳍89-98;腹鳍4;尾鳍10。
  青岛海区有海洋鱼类178种。其中,软骨鱼类有25种,硬骨鱼类有153种。这些种类以暖温性种所占比例最多,约占53%;暖水性种次之,约占29%;冷温性种最少,约占18%。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十三节 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依其脊索特性和位置不同分为半索亚门(或口索亚门)尾索亚门(或称被囊亚门),头索亚门(或称无头亚门)。这三个亚门在青岛地区均有其代表。

  半索动物亚门 1935年5月首先在黄岛发现。解放后陆续在全国沿海发现,共6种,青岛地区即有3种。代表种为黄岛长吻虫,1935年5月在黄岛发现。身体柔软,易断,蠕虫状。生活时体长210-420毫米。整个虫体分吻,领部和躯干3部。躯干可分鳃生殖区,肝区和尾区。鳃生殖区生殖翼发达,前端与领部后缘相连;肝区和尾区界奶一般不太明显。动物的吻,领和鳃生殖翼前半部为淡桔黄色,后半部和肝区呈墨绿色,从肝区后颜色逐渐变弱而黄色增多,尾区则为黄白色或白色。生活在细沙内,深约20-30厘米,在沙中u形。初采到时从它身上散发出极浓的喊味。此种仅发现于青岛地区,不仅是青岛特有种,而且也是中国特有种。
<br>   除黄岛长吻虫外,青岛另有两种肠鳃类,即殖翼柱头虫科的多鳃孔舌形虫和三崎柱头虫。多鳃孔舌形虫,个体较大,生活时体长352毫米;三崎柱头虫,生活时体长228-545毫米。
  
  尾索动物亚门 成体或幼体呈蝌蚪状。脊索位于尾中轴,故名。身体外面被有一层类似纤维质的外皮,故又名被囊动物。生活方式多样,常因种类不同而异。此亚门按其生态分为三纲:(一)浮游被囊类,此类多产暖海;(二)游泳被囊类,体形小,透明;(三)固着被囊类即海鞘纲。
  海鞘纲 分单海鞘和复海鞘两类。单海鞘营单体固着生活,一端固着他物,一端有两个出入水孔;复海鞘为群体,各个体型埋没在共同的被囊中,口孔分别开口,出水孔开口于环状系统的中央。
  单海鞘有玻璃海鞘和柄海鞘。玻璃海鞘体略呈长圆柱形,外面被一柔软而光滑,富有弹性的透明胶被囊。体长一般55毫米,宽23毫米,其前端有两高低不同的孔。高者与体部纵轴方向一致,边缘有8个裂瓣为出水孔。裂瓣间皆有一红斑点。被囊柔软具有收缩性,其前部能缩入体内。幼体多为白色,成本多为淡黄色。成体营固着生活,多固着在岩石码头,船底以及海藻等上面。生活力强,能适应各种海洋环境,数量多很,每平方米300个左右。青岛大港,小港海域为常见种。柄海鞘(谷名海茄子)被囊似革质而韧性强,淡黄色,形似棒状,体分胴,柄两部。胴部一般长64毫米,柄长41毫米。胴部前端有两个上突起的出入水孔,二孔皆为4瓣组成,开口为十字形雌雄同体。繁殖季节为夏秋。为冷一温水性种。浅海营固着生活,多固着在港湾,码头,船只和岩石等上面。
  复海鞘有史氏菊海鞘群体较厚,外皮为冻胶状,半透明,淡褐色,其上许多白色芽体。个体小,长约1毫米,呈卵圆形,鳃孔由6个排列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系统,其中央围成一个宽大的公共排殖腔。为浅海生活的种类,多附着在海带,马尾藻等上面,防害海藻幼苗生长。

  头索动物亚门 体延长分节,无头部和躯干之分,帮又名无头类。脊索终生存在,纵贯体躯。身体股肉分节作环状排列血管闭锁有动,静脉之分。雌雄同体,有的生殖腺在身体两侧,有的仅右侧有而左侧没有。生殖腺成熟后,精子和卵子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发育。
  此亚门仅文昌鱼科1科2属,全国有3种:厦门文昌鱼,青岛文昌鱼和南海发现的短刀文昌鱼。属比较高级的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的祖先极近似。
  青岛文昌鱼,体两端尖细,梭形,体长多为45-48毫米。初次性成熟最小个体长24.5毫米,大的个体55毫米。出水孔前段长31毫米,肛门前段长9毫米,尾部长4毫米,肌节在数目在不同的个体内稍有变化,通常为65-69节。生殖腺数目通常49-57个,右侧的较左侧的通常多1-5个。口笠触手数目常因个体不同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体长26-48毫米,口笠触手为33-59个。背鳍有鳍284-363个,腹鳍鳍条51-73个,尾鳍低。身体为半透明色。成体栖于沙内不远游,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繁殖季节6月中旬至7月中旬,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初。生活于低潮区至水深24米的沙质海底,汇泉湾至沙子口之间海底最多。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十二节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是一门无脊椎动物,包括海参、海胆、海星、蛇尾和海百合等动物,青岛海区已发现49种。
  
  海百合纲 包括暂时或终身营附着生活的棘皮动物,口和肛门都朝上,腕分枝似羽,管足呈触手状。青岛沿海只发现锯羽丽海羊齿一种,见于青岛附近浅海水深14~63米处,有时在潮间带下区也能采到。腕10个,大约30-60毫米。颜色很美丽,腕有暗红色斑纹。
  
  海星纲 体扁平,呈五角形或星形,腕与体腕分界不显,但有明显开放的步带沟,沟内有2~4行管足。青岛约有10种。
  砂海星 分布于青岛海区4~50米的沙、沙泥的沙砾底。生活时反口面边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盘中央到腕有纵走的黑灰或浅灰色带,口面为桔黄色。在分类上,属于砂海星科,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反口面密生小柱体,盘中央和腕中部的小柱体较小,排列无规则。腕边缘有3~4行较大的方形小柱体,最外一行代表上缘板,各板具有1~2个瓣状叉棘。动物通常以贝类或海胆类为食。
  中华仿角海星 分布在青岛外海水深50米处。呈五角星形,上、下缘板十分明显,盘大,腕短。反口面生有密集的六角形小柱体。上缘板宽大,板面具有六角形颗粒,没有棘腕,两侧的上缘板到末端都不相接,被一行四边形的辐板所分隔。下缘板和上缘板相对,形状、大小也相似,但从第四板起,各板带一个短而扁的矛状棘。动物个体中等大小。大标本辐径为69毫米,间辐径为29毫米,上缘板数目为24个,属稀少种。
  海燕 分布于潮间带或沿海岸的浅海岩石海底。动物的颜色美丽,生活时反口面为深蓝色,并夹有几块丹红色斑块,口面为桔黄色。身体呈规则的五角形,上下缘板不明显。仅口面骨板排列为复瓦状,各板具15~40个小棘。这种动物在青岛数量很多,最大栖息密度每平方米为7个。
  陶氏太阳海星 形似太阳,具腕10~15个,而且个体很大,辐径可达200毫米。背板呈网目状,板上有平顶,圆或椭圆形的伪柱体,各伪柱有一乳头中央突起和10~30个颗粒状边缘小棘,上下缘板都清楚,彼此相对,但到末端却为交错排列。分布于青岛沿海水深30~50米泥沙底。
   轮海星 这是太阳海量科中的另一种海星,和前种有些相似,腕数9~11个,腕短而较尖,辐径一般只约80毫米。背板较细,网目较大,伪柱体较稀疏,而且成毛刷状。各伪柱体有一短柄,柄上有10~50个细而透明的基部带膜的小棘。上缘板小,不容易区分;下缘板大而稀疏,所带的伪柱体也较大。生活时背面为鲜红色,腕带白色,并带有几个宽的红斑。多栖息于水深30~70米砂泥贝壳底。
  多棘海盘车 从潮间带到水深50米的沙或沙泥底都有分布。生活时反口面呈鲜艳的蓝紫色,腕的边缘、棘和背面的突起为浅黄色到黄褐色;口面为黄色。背面背板为网状,上具很多结节。背棘基部生有成簇的交叉叉棘;皮膜上有散布有许多小的直形叉棘。
  日本长腕海盘车 个体很大,最大者辐径可达230毫米,间辐径约30毫米,前板厚而坚硬,结合为不规则的网状。龙骨板四角形,重叠排列为一整齐的行列,各板所带的棘短而粗壮,有的上端扁平带沟,并且顶上分歧为2~3个细尖。上缘板各有一棘,下缘板各有两棘。反口面为黑色或暗褐色,棘为黄色,口面为浅黄色,分布于青岛外海,水深50~70米的软泥或泥沙底。

   蛇尾纲 体扁平似星,腕细,与体盘分界显著,筛板在腹面,无肛门。腕无步带沟。消化系不伸入腕内。蛇尾个体一般都较小,但数量很多。青岛海区约有蛇尾10种。
  潍栖阳遂足 腕很长,常把两个腕的末端露于沙滩表面。盘鳞片减少,仅在辐盾周围有数行鳞片。颚细长,具两口棘,外侧1个远在侧口板的前方,内侧1个在颚顶,与相邻的1个形成1对齿下棘。无触手鳞。多生活在潮间带沙或沙泥底。
  小双鳞蛇尾 见于青岛鲁迅公园海边的岩石下边,在潮下带也能采到。个体小,盘直径仅2~3毫米。形态很特殊,具三个口棘,外侧一个口棘显然较大。
  日本倍棘蛇尾 小形种,盘直径一般为5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5倍。口棘4个,大小近乎相等,连续。腕棘3个,触手棘两个。盘边缘常有带细刺的边缘鳞片。辐盾半月形,完全相接。常见于潮下带浅海。
  紫蛇尾 青岛沿海数量很大,常集成大群,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380个。其形态特殊:背腕板的两侧各有一个副板,外缘还包围有14~18个鳞片。齿下口棘单个,外侧口棘3个。腕棘5~6个。触手鳞1个,大而呈椭圆形。生活时呈灰褐色,腕有赤褐色黄斑。
   马氏刺蛇尾 盘直径约为10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4倍。盘背面密布粗短棒状棘,棘上端具3~4个细刺。无口棘,但有齿棘。腕棘7~9个,长而扁平,透明且具细刺,最下一个腕棘呈钩状,具小钩2~3个。体色变化多,有绿、蓝、褐、紫等色,腕上常有深浅不同的横斑。多生活在石缝或石下,或海藻根下。
   司氏盖蛇尾 生活时色泽鲜艳,呈桔红色。在渔获物中很易采到。盘直径一般都超过10毫米,腕短,约为盘直径的2~2。5倍。腕棘很特别。有两种腕棘。首级棘3个,1个在上,2个在下,分隔很远;次级棘12个,排成栉状,平铺于上,下首级板之间。分布于水深40-80米的沙泥底。
   金氏真蛇尾 个体较小,盘直径一般为6~7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4倍,盘上盖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鳞片,其中背板、辐板和基板显然可别。腕基部具腕栉,栉棘数目为8~12个。腕棘3个在腕末端,中间一个最短,背面者最长。生活于水深3~35米的沙或沙泥底。
   萨氏真蛇尾 在青岛外海,特别在黄海冷水团中数量很多,在黄海底栖动物群落中为优势种。体形似前种,但较大。盘的中背板、辐板和基板不明显。栉棘较短而钝,从上面看,栉棘数目为12~14个。腕棘3个,在腕末端以中央一个为最长。体色变化大,通常为深灰或浅灰色,有时带褐色或黄色。多栖息在水深30~50米的沙或沙泥底。
  
  海胆纲 体呈半球形,心形或饼形,有的有许多钙质小板钩成的坚壳,壳上有棘。口在下面肛门多半在反口面。有筛板。青岛海区有海胆约8种,数量较大的有4种。
  细雕刻肋海胆 多见于潮间带或浅海砂底,特别是胶州湾内数量尤多,壳直径一般为40毫米。壳板的水平缝合线有大而明显的三角形凹痕。管足孔每3对排列为一弧。壳为黄褐色或灰绿色,大棘在灰绿,黑绿或黄褐色的底了上,带有3-4条红紫或紫褐色的横带。
  哈氏刻肋海胆 形态和细雕刻肋海胆十分相似,但颜色不同,仅口面大棘为黄褐色,没有横斑,各棘基部稳定呈黑褐色。分布于水深5~35米的浅海,数量多得惊人,分布范围也很广阔。
  马粪海胆 这是青岛海区的经济种。壳直径一般为40~50毫米,全身密布许多短棘。管足孔每4对排列为很斜的弧形,斜的程度几乎成了水平位置。棘的颜色变化很大,普通为暗绿色,有的带紫,灰红,灰白,褐或赤色。壳为暗绿色或黑绿色。分布于潮间带岩石海岸。
   心形海胆 青岛仅有的一种心形海胆,有孔道通到沙面以伸出其前步管足。壳呈心形,薄而脆。顶系偏于前方,具4个生殖孔。内带线很明显。肛下带线向上延伸到围肛部的两则。围口部稍偏于前方。反口面棘细,内带线范围内的大棘弯曲,构成一特殊的棘丛。胸板上的大棘强大,且弯曲,末端扁平成匙状,便于掘泥沙。多栖息于潮间带或浅海沙底,潜伏在深约10厘米的沙中。
   海参纲 体延长成圆筒形,开端有包围触手的口,另一端为肛门。骨板不发达,发生时经过耳状幼体阶段。青岛海区有海参约10种。常见的有6种。
  丛足硬指瓜参 仅见于潮下带,水深一般为30米。体略呈纺锤形,长4~5厘米,具枝形触手10个,腹面中央两上触手特别小。体壁厚,无突起。管足硬,沿着辐部成双行排列。间辐部裸出,无管足。石灰环各辐片后端有叉形延长部,间辐片形状不规则。体壁内骨片为桌形体,塔部高,有2~4个立柱和1~3个横梁,塔顶有无数个小齿。
   正环沙鸡子 横式标本产于青岛市。体呈纺锤形,具枝形触手20个,排列为内外两圈,外圈10个较大,内圈10个较小。体壁薄,有褶皱,触感粗涩。管足多,遍布全身,排列无规则。腹面的管足较背面的发达。石灰环很规则,各幅片的前端有一凹形缺刻和4个饨齿,后端有一叉形延长部。体壁内骨片为桌形体。生活时体色多为灰褐色。主要生活在潮间沙泥滩,以薛家岛数量为多。
  刺参 是青岛市经济价值最高的棘皮动物,为重要的海珍品之一。刺参多栖息于波流静稳,无淡水注入,海藻繁藏的岩礁底,或大叶藻丛生的较硬的泥沙底。产卵季节在5月底到7月初。产卵后水温增高使钻到石下或石缝中进行“夏眠”,到9月底或10月初再出来活动摄食。体呈圆筒状,长般为20厘米,具盾形触手20个。背面有4~6个锥形和大小不等的肉刺和疣足,腹面形如足底,具多数管足,排列为不规则的三纵带。体壁内骨片为桌形,其形状随年龄变化。幼小个体桌形塔部细而高,底盘较大,周缘平滑;老年个体桌形体塔部变低或消失,剩下的底盘变成穿孔板。体色变化大,普通为栗子褐色,常带有深浅不同的斑纹,此外还有绿色,赤褐色,紫褐色,灰白色纯白色的。
  海棒 又名海老鼠,生活时钻在低潮线附近的沙内。繁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
  纽细锚参 多栖息在潮间带的沙泥中,尤其是砾石或碎石底下的沙泥尤多,洞口常有一堆细沙。体呈蠕虫状,长约10厘米,横径约0.5厘米,体壁薄,半透明。触手12个羽状,各具4~5个侧枝和一个顶枝。各触手的口面有两列感觉环。身体后端的锚形骨片比前端的长,而锚板却是身体前端的大,后端的小。生活时带粉红色。
  棘刺海参 在胶州湾内十分普遍,构成湾内的优势种,数量很多,多栖息在少泥底,分布于潮间带以水深30米处。个体较前种大,长15~20厘米,横径1.0~1。5厘米。触手基部有一黄褐色眼点。锚形骨片大,帮触感粗涩。锚壁有2-3个锯齿;锚干中部稍肥大;锚柄也具齿。锚板为卵圆形,周缘不整齐,表面有棘,穿孔很多,排列不规则,附属骨片有X形体,星形体和卵形颗粒体,生活时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



   无关节纲
   海豆芽科 (一)鸭嘴海豆芽.曾误称绿色海豆芽.背腹两壳呈扁平鸭嘴形,末端钝圆,带绿色.背壳略小后部较圆,腹壳稍大后部较尖.壳表光滑,生长线明显.壳缘外套腔生有刚毛伸出壳外.肉茎粗长,圆柱形,由壳后端伸出,表面具有环纹.鸭嘴海芽生活于潮间带泥沙滩,借肉茎收缩挖掘泥沙,营穴居生活汇泉湾沧口,四方,女姑口,沙岭庄,红岛,黄岛,薛家岛等海域均有分布.(二)亚氏海豆芽.曾误称为山东海豆芽.背腹两壳呈扁平的铲形,末端平截,红棕色或黄棕色.背腹两壳几乎相等,背壳后部较圆,腹壳后稍尖.壳表光滑,生长线明显.壳缘外套腔生有刚毛伸出壳外.肉茎圆柱形,粗而长,表面具环纹.颁于沧口,女姑口,沙岭庄等海域.
   盘壳科 青岛海区仅星斑仿盘贝一种.两壳皆呈笠帽形,淡黄色,壳顶隆起,接近壳中央壳表光滑,生长线明显饰有若干星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淡褐色斑块.壳缘外套腔生有刚毛伸出壳外.以肉茎附着于基质上,营固着生活.分布于胶州湾浅水区,灵山岛和竹岔岛海域5-45米处.

   关节纲 青岛海区仅发现1科(贯壳科)1属1种.酸浆贝.外壳略呈卵圆形,鲜红色.背腹两侧对称,大小不等.背壳较小,较平腹壳较大,较ao,后端变成鸟喙状,突出,蹭有一圆形小孔,细而短的肉茎即由此小孔伸出附于外物上.壳表饰有小孔和同心生长线,壳内有肌痕,壳缘波状.背壳中央有一道微ao的沟纹,腹壳有一与此沟纹对应的凸起.动物借肉茎固着在基质上营固着生活众多个体可彼此附着聚生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分布于胶州湾口岩石露头的海底,水深5-45米处.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十节 苔藓动物


  青岛海区约有120~150种,已确定种名的苔藓75种,分隶3目、29科、51属。
  管孔目
  克神苔虫科 青岛地区发现象芽克神苔虫和爱氏双克神苔虫二属二种。其中,象芽克神苔虫,群体直立,树枝状,乳白色,几丁质关节黄色。个虫界限在分枝中央模糊,个虫开口于分枝前面。育卵室梨形,胞口围管形。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灵山岛、黄岛海域。
  管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三种。其中,萨尔米皿苔虫群体被覆叶状、不规则椭圆形。个虫直立、圆筒状,不规则放射状排列,室口椭圆形。育卵室横椭圆形。胞口围细管形。分布于灵山岛和石老人水深0~20米处。扇形管孔苔虫,群体被覆灰白色,灰紫色,双叶形。个虫长管状,斜向直立,放射状排列。群体基面有同心圆排列的附着突起。育卵室埋于自个虫之间,表面呈叶状,胞口围细管状。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灵山岛、黄岛海域。美丽管孔苔虫,群体被覆,扇状分枝,相邻分枝再有钙质管连接。个虫管状,2~3列,斜向排列,外列个虫较长。育卵室位于分枝末端。团块状,在分歧处呈两叶状。胞口围椭圆形。
  碟苔虫科 青岛海区确定种名的仅王冠蝶苔虫一种。群体被覆,呈圆盘形,白色,中央隆起,边缘具放射线,个虫长圆筒形,室口圆形。边缘个虫较短,近中央的个虫较长,斜向直立规则地作放射状排列。卵室嵌于自个虫之间,胞口围短管状,其开口椭圆形。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灵山岛、黄岛海域。

  栉口目
  袋胞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覆盖鲍克苔虫一属一种。群体直立,匍茎双歧分枝,个虫在分歧处呈螺旋排列。个虫筒形。室口斜四角形。分布于石老人、中港海域。
  软苔虫科 青岛海区定名的仅聚合软苔虫一种。群体被覆,半透明,薄膜状,白、黄、赤褐色,由单层个虫组成。个虫六角形。室口圆形,位于末端,开口于乳头状突起上。分布于团岛湾、黄岛海域。

  唇口目 青岛海区约有120种,已确定种名的有66种,分隶24科44属。
  列胞苔虫科 只有列胞属一属,青岛地区共有二种。该属成员个虫皆由被覆的匍茎状部分和直立的臂状部分构成。一为黑蛇列胞苔虫,个虫被覆部分具斑点,直立部分始端具环纹,前膜区位于末端部分,其先端呈蛇头状,即顶边圆形。分布于鲁迅公园、石老人潮间带和胶州湾10~30米深处。二为平截列胞苔虫,直立部分始端无环纹,末端部分的先端平截。分布于鲁迅公园、石老人、黄岛和胶州湾10~30米深处。
  微室苔虫科 中国仅微室苔虫属一种,青岛地区仅蹄形微室苔虫一种。个虫喇叭形,前膜面向末端,以前出芽产生生殖个虫,卵胞双瓣型,具中肋。分布于灵山岛近岸水域。
  膜孔苔虫科 个虫无裸壁或仅具痕迹始端壁。无鸟头体。无卵胞。无墙孔。初虫双生型。青岛地区有6种,主要有4种。一为双花拟膜孔苔虫,群体被覆。个虫末端两隅的端呈球状,球缘具若干刺状突起。分布于栈桥、鲁迅公园、黄岛和胶州湾5~20米水深处。二为萨膜孔节虫,群体被覆直立,直立部分牡丹花状。个虫横壁壁孔室为排成一横列的单孔型小孔,隐壁无中央突起。分布于红岛、黄岛、灵山岛海域。三为大室膜孔苔虫,群体形态如同萨氏膜孔苔虫,但个虫横壁壁孔室为一对多孔型大孔,隐壁始端具中央突起。分布于红岛、灵山岛、石老人海域。四为东方帐苔虫,曾称网纱帐苔虫,后者为欧洲与美洲的大西洋种。群体被覆,个虫横壁为一对多孔型大孔,每一个虫始端两隅各有一个三角形类球形疣突。分布于石老人、团岛、黄岛海域。
  琥珀苔虫科 裸壁较发育,边缘刺较多。青岛海区已发现3种。一为艳丽琥珀苔虫,群体被覆。每一个虫末端和始端两隅各有分叉的细刺盖在前膜上形成前盔。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黄岛、灵山岛海域。二为美丽琥珀苔虫,群体被覆。个虫具1对端刺和6~10对侧刺,始端裸壁上另有1~2根直立的粗刺。分布于石老人、团岛、灵山岛、红岛海域。三为东方楣琥珀苔虫,群体被覆,扇状或皮壳状。个虫有一由扁平侧刺愈合而成的前盔。分布于黄岛及灵山岛近岸海域。
  藻苔虫科 青岛海区现有深色多穴苔虫1属1种。群体被覆,单层或多层,有附属鸟头体和代位鸟头体。分布于灵山岛水深10米处。
  丽苔虫科 多数成员具口上卵胞,常有鸟头体,边缘有刺或无刺。青岛海区已发现3属6种,主要有线形丽苔虫、拟粗丽苔虫、多刺长钩苔虫。(一)线形丽苔虫,口上卵膜具一横肋,边缘刺8~12对。前鸟头体球形。群体淡黄色。分布于灵山岛和黄岛海域。(二)拟突丽苔虫。群体红褐色。侧刺2对,有前鸟头体和侧鸟头体,前者小,后者大。分布于灵山岛近岸海域5~20米处。(三)多刺长钩苔虫。群体褐色,个虫具边缘刺7~10对。鸟头体为直立圆柱形。分布于石老人、大麦岛、鲁迅公园、黄岛及胶州湾水深20米处。
  草苔虫科 群体直立,双歧分枝、无关节,鸟头体具柄。青岛海区已发现3属6种,常见的有3种。(一)多室草苔虫。群体红褐色,偶尔黑暗色,直立,双歧分枝。口上卵胞白色。个虫无端刺。无鸟头体。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中港、大港、黄岛、灵山岛。(二)加州草苔虫。群体淡黄色,直立,双歧分枝。个虫具端刺5根。有柄鸟头体附于个虫末端外侧。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中港、黄岛、灵山岛。(三)中华缨苔虫。群体匍匐。个虫呈舟形,端刺2~4根,侧刺7~9根。有柄鸟头体位于始端裸壁上。个虫基面有特殊的钙化区。分布于灵山岛和胶州湾水深10~20米处。
  格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有奇异格苔虫1属1种。群体匍匐,由单列枝条组成。个虫舟形,口刺4根、短,侧刺6~11对、长,无连接管。无鸟头体。无卵胞。分布于灵山岛、黄岛。
  松苔虫科 群体直立,分枝双列或多列,具关节或无关节,鸟头体附属型。振鞭有或无。卵胞口上型。青岛仅3属3种。(一)美髯松苔虫。分枝多列,无关节,枝背具中脊,个虫无盖刺。前鸟头体锥体形或细管形。分布于胶州湾10~40米海底。(二)粗糙无鞭苔虫。分枝多列。无关节。枝背无中脊.个虫具盖刺。边缘个虫前鸟头体增大,吻两侧缘锯齿形。分布于胶州湾水深10-40米海底.(三)西方三胞苔虫。分枝双列,具关节。个虫具端列5根.盖刺形状多变。无振鞭体.无前鸟头体。侧鸟头体大,三角形。口上卵胞球形,表面有孔饰。分布于石老人,大麦岛,鲁迅公园,团岛,中港,大港,黄岛,薛家岛,灵山岛海域。
   端品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埃及偶苔虫1属1种。群体直立,具关节,节间部由一对个虫组成,生殖个虫由普通个虫增大而成。有无柄鸟头体和有柄鸟头体。分布于石老人黄岛,灵山岛海域。
   胞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班胞苔虫1属1种.群体直立,具关节.节间部圆柱形.个虫六角形室半圆形.鸟头体代位型,与自个虫大小相等,颚骨等腰三角形,末端具垂尖。内陷卵胞埋于末端相邻个虫内,胞口始端中央有一类方形突起。分布于胶州湾水深10-40米海底。
   筛孔苔虫科 前壁主要由前盔组成,前盔由排成拱形的助刺在中线愈合而成。卵胞口上型。有口刺。鸟头体代位型或附属型,有的无鸟头体。青岛海区仅发现3属3种。(一)环纹筛孔苔虫.群体被覆。前盔由6-8对扁平助刺在中线愈合而成;肋间孔6-8列。卵胞略成三角形,一对口刺在卵胞上方愈合成弓形。分布于灵山岛近岸近水域20米。(二)叉状妃苔虫.群体被覆。前盔由6-8对刺愈合而成,有助间放射沟6-8米,每条沟内有6-8个小孔。端刺1对均双分叉。卵胞中央有一纵脊。分布于灵山岛15米水深处。(三)马蹄艳丽苔虫.群体被覆。前盔4-6对助刺愈合而成,肋间沟4-6条,沟内有小孔4-6个,孔缘有钙质加厚卵胞球形,表面光滑。分布于灵山岛水深15米处。
   广口苔虫科 青岛地区仅双唇广口苔虫1属1种.群体被覆,亚圆形斑块状。个虫卵圆形。
   敏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2属4种。(一)分离敏苔虫.群体被覆,由单列枝条组成.个虫末端膨大,始端细管形,新个虫由母个虫末端部分产生侧芽而成,帮新枝条与母枝条成十字形交叉。雌个虫小而短,口上卵胞前面有一圆形纹饰。分布于胶州湾水深10-40米海底。(二)透明小分胞苔虫。群体被覆,半透明,薄膜状或皮壳状。普通个虫长卵贺形,雌个虫短卵圆形,雄个虫细管形,相邻 个虫以连接管相连。口上卵胞表面有若干个孔。分布于石老人,黄岛,灵山岛及胶湾水深20-40米海底。
   *胞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2属2种。(一)有助钩孔苔虫.群体被覆。个虫六角形。前壁有一圈大的边缘孔,孔间放射助粗壮。鸟头体在粗壮的口下疣突上,前壁始端 另有ao出的大形鸟头体。室口呈种形。分布于石老人和灵山岛。(二)北极胞苔虫。群体被覆,单层。个虫卵圆形或六角,室口圆形,有中央齿。室口末端和前壁两侧边缘孔。前壁表面颗粒状。口侧鸟头体成对。卵胞球形,有一列边缘孔和放射沟。分布于灵山岛水深20米处。
   裸钩苔虫科 青岛地区现仅发现2属2种.其中,长吻裸台虫群体被覆,亚圆形斑块或不规则皮壳状淡黄色或灰白色。个虫六角形。前壁表面光滑,边缘孔位于两侧。鸟头体成对,分别位于个虫中部的一侧。室口圆形,始端具中央齿和两齿突。卵胞球形,表面光滑,有一圈边缘孔。分布于灵山岛近岸水域和胶州湾湾口附近水深10-45米处。
   隐槽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阔口陷槽苔虫1种。群体被覆,圆形或亚圆形斑块,色泽多变:白,黄,桔黄,粉红,红或棕色.个虫卵圆形或长方形。前壁有泡状班窝,泡内具低陷小孔。口盖钟形。无卵胞。无鸟头体。分布于石老人,大麦岛,鲁迅公园,小青岛,栈桥,沧口,红岛,黄岛,薛家岛,红石崖水域水深0-10米处。
   血苔虫科 青岛地区仅项圈血苔虫1种.群体被覆,扇状,圆盘状或皮壳状,边缘部分常脱离基质隆起成波纹状,血红色,暗红色,偶尔黑褐色或黑色。个虫长方形,前壁有许多圆形小孔。室口圆形,始端有圆形小窦。口盖褐色,始端两侧各有一圆形纹饰。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小青岛,栈桥,团岛,红岛,沧口,黄岛,灵山岛,竹岔岛,红石崖海域。
   巨孔苔虫科 青岛地区现仅发现马蹄突马孔苔虫1属1种.群体被覆,白色,黄色或桔黄色.前壁表面光滑,稍ao每侧具边缘孔4-6个,孔间具有放谢肋共4-6条。室口钟形,两侧始端各有一齿将室口分为上下两叶,上叶大下叶小。大鸟头体位于室口一侧,颚骨长三角形,小鸟头体位于前壁始端一侧,鄂骨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口上卵胞表面颗粒状,饰有若干小孔。分布于灵山岛及胶州湾10-50米海底。
  裂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2属2种。(一)独角裂孔苔虫。群体被覆,单层,班块状或皮壳状,色泽多色:白,灰白,绿鲜红或褐色。个虫六角形或长方形。前壁有许多小孔,在室口始端常有一疣状突起。室口圆形,始端有亚圆形小窦和两个小齿突。口侧鸟头体成对或单一。口上卵胞球形,表面光滑或具一钙质疣突,弧缘具一圈放射肋。分布于沧口,石老人,麦岛,鲁迅公园,小青岛,栈桥,沧口,红岛,黄岛,薛家岛,灵山岛,竹岔岛,红石崖海域。(二)双型等襟苔虫。群体被覆,直立,淡黄色或黄褐色,被覆部分单层皮壳状。直立部分双层牡丹花状。个虫长方形,前壁有许多小孔。口下鸟头体大小多变,颚骨半圆形,半椭圆形或匙形。口上卵胞球形,表面有许多小孔。分布于灵山岛和大麦岛海域水深5-20米处。
   缘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4属5种,常见的有3种。(一)球形假缘孔苔虫。群体被覆,单层或多层。个虫椭圆形,前壁具边缘孔,表面颗粒状。室口始端具窦,有中央齿和齿突。有大小两种鸟头体(三角形和匙形)。口上卵胞球形。有若干大小不一的饰孔,孔缘皆隆起。分布于灵山岛近岸水域水深5-20米。(二)圆吻孔苔虫.群体被覆.个虫六形或卵圆形。前壁光滑,有一列边缘孔。圆形鸟头体位于巨大的口下疣突上,疣突基部有2-3个小孔。分布于灵山岛海域。(三)多育拟缘孔苔虫。群体被覆,单层,圆班块状,白色,玫瑰红色或棕色。个虫长方形,前壁光滑,具大形边缘孔,孔间具肋。室口圆形,始端具窦。中央齿大小多变,齿突明显。口下鸟头体小,颚骨半圆形,批向始端。
   拟小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2属4种.(一)马氏斑孔苔虫。群体被覆,单层,不规则斑块状。个虫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室口D形,底边直。前壁光滑半透明或不透明中央有一新月形调整囊孔,至口两侧边缘有许多小孔,调整囊孔始端的前壁无孔。无鸟头体。口上卵胞球形,弧缘一列小孔。分布于石老人,灵山岛,黄海海域及胶州湾10-40米海底(二)纤毛拟小孔苔虫。群体被覆,白色,斑块状或皮壳状。个虫六角形或椭圆形。室口D形,其底边直。口刺4-6根,前壁有许多小孔和半圆调整囊孔。鸟头体成对或单一,位于调整囊一侧或两侧,颚骨狭长但两侧无齿状突出。口上卵胞球形,弧缘有放射肋,前面有若干小孔。分布于灵山岛水域和胶州湾10-40米海底。
   分胞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1属2种。其中,柯氏分胞苔虫,群体被覆,瘤状或豆状,常双分叉形。个虫直立,前壁光滑,有若干边缘孔。有一对直立的口围鸟头体。室口圆形,始端具圆形小窦。代位鸟头体颚骨匙形。口上卵胞弧缘有放射肋和放射沟。分布于石老人,灵山岛海域和胶州湾5-40米海底。
   俭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太平俭孔苔虫1属1种。群体直立,网状。个虫六角形。前壁光滑无孔。室口亚圆形,始端具圆形小窦。前鸟头体大,吻凸,几乎与个虫平面垂直,颚骨长三角形,斜向始端。网下鸟头体位于群体基面,网孔始端吻和颚骨末端。网下鸟头体位于群体基面,网孔始端吻和颚骨末端均呈钩状。分布于石老人,灵山岛,汇泉湾,栈桥海域2-20米处。
   锥胞苔虫科 群体锥形或扇形,借附根插于泥沙底或与其他枝状苔藓虫丛生在一起。青岛海区已确定种名的仅2属3种。其中,低平锥胞苔虫,群体圆锥形,个虫椭圆形,均位于群体体表,圆形小窦位于室口末端而非始端,一列室口与一列鸟头体自锥顶向锥底作交替放射排列。分布于胶州湾10-45米沙泥质海底。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九节 螠虫动物


  
  螠虫动物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两侧对称,形似囊状或纺锤状,体柔软,无体节也无状足。体色较深,有灰褐、褐、红褐、深绿、紫红等色。青岛海区有五种。其中,青岛池体螠体长圆筒状,全身柔软,长110~280毫米,宽20~30毫米,吻长50~180毫米。体壁薄,棕红、紫红或绿红色,半透明,内部器官隐约可见。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八节 星虫动物


   星虫动物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雌雄异体,非双态,体外受精,螺旋卵裂,发育过经过担轮幼虫阶段。青岛海口有2种。
  裸体方格星虫 属于方格星虫目方格星虫科,体长100~200毫米。体壁厚或较厚,不透明或半透明(个体小的标本)。体色浅黄或桔黄。吻长15~35毫米,覆盖有大形三角形乳突,顶尖向后,呈鳞状排列。纵肌束27~32束,体表面由于纵横肌束的交叉排列,形成了许多整齐的方形小块。栖息于浅水泥沙质或沙泥质海底,营穴层生活,穴深20~40厘米。
  安岛反体星虫 属于革囊星虫目革囊星虫科,俗名土钉、土笋、泥钉,体长40~95毫米,宽6~13毫米。体呈圆筒状,后部最宽,末端稍尖,缩成圆锥形。吻长约为体长的一半,无钩,无棘,有锥形乳突。触手丝状,数目众多,200~300根,其上着生褐色斑点。体色棕黄,全体表面分布有褐色扁圆形乳突,每突由大形角质板组成。体末端和肛门区的乳突高大而密集,呈黑褐色,尤以吻基部背侧为甚。

TOP

第四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七节 甲壳动物


  青岛近海的甲壳动物资源相当丰富,以虾类和蟹类为主,可捕捞的约数十种,其中虾类主要有中国对虾、鹰爪虾、毛虾、细巧仿对虾及其他食用虾(周氏新对虾、戴氏赤虾、白虾、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褐虾等);蟹类主要有三疣梭子蟹、日本鲟等,其他如糠虾、口虾蛄等。以上除毛虾和糠虾为浮游生活外,其他种类皆营底栖生活。它们都是渔业捕获的对象,也是底层鱼类的重要铒料。
  卤虫 是生活于盐田高盐度海水中一类小形甲壳动物,每年夏季大量繁殖,秋末产生冬卵。其成体可为中国对虾和鱼类养成期和鲜活铒料,其冬卵孵化的幼体则为虾、蟹和鱼类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铒料。
  藤壶(马牙) 身体由钙质壳板围成圆锥形,两侧对称,密集生长时有的呈圆锥形,钙质壳板由峰板、吻板和两对侧板(共6片)组成。圆形壳口由成对的盾板和背板形成盖板,可以开闭。身体软体部分包于壳板内,蔓足可由盖板开口伸出捕食浮游生物。壳表面光滑,不同种的颜色和花纹不同。壳的基底宽阔,钙质,固着在适宜的物体上。藤壶生活在潮间带及潮下带,常密集成群,附着于岩石、船底、浮标及各种建筑物上。繁殖期5~10月,7月份为附着高峰期,附着后生长很快。潮间带生活种类能耐受长期周期性干燥。青岛习见的藤壶种类有纹藤壶、白脊藤壶、泥藤壶、糊斑藤壶和东方小藤壶(潮间带种)等。
  糠虾(末货、蠓子虾) 体虾形,体长1~2厘米,有头胸甲,腹间7节,胸肢外肢发达,为游泳器官。成长的雌性胸肢基部有2~3对复卵板构成育卵囊。雌性腹肢退化为短小片状。雄性腹肢(全部或部分)发达,分内外肢;第4腹肢细长针状为交接器。尾肢内外肢部发达,内肢基部具封闭型平衡囊。繁殖期长,主要在4~5月,交配时产卵受精,卵产出后在雌性育卵囊内发育,初孵化的幼体与成体相似,仅缺一对胸肢。糠虾常在浅水或河口附近大量成群,用定置网或手推网捕捞。胶州湾内的红岛,湾外的沙子口、胶南等地糠虾较多,有一定产量。常见的有黑褐新糠虾、长额刺糖虾、东方新糠虾、黄海刺糠虾等。
  中国对虾 [对虾、大虾、青虾(雌)、黄虾(雄)] 体形长,侧扁,雌性体长180~235毫米,体重60~80克,雄性体长130~180毫米,体重30~40克。甲壳薄,表面光滑。额角细长,平直前伸,上缘基部7~9齿,下缘3~5齿。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及胃上刺。第三颚足雌虾指节细长,长度仅为掌节之半并接于掌节之顶端;雄者指节较长,略短于掌节,接于掌节末端侧面,掌节顶端具前伸丛毛。前3对步足末端皆呈钳状,后2对步足末端爪状。雄性交接器略呈钟形。雌性交接器呈圆盘状,长略大于宽,中央有纵行之开口,口内为一空囊,为交尾后贮存精液之用,故亦称为受精囊。生活时身体较透明,雌性微呈青蓝色,胸部及腹部肢体略带红色,尾肢末半为深棕蓝色并夹有红色,生殖腺在身体背面呈绿色,一般常称为青虾;雄者体色较黄,故亦称黄虾。
  中国对虾生活于泥沙底的浅海,捕食小形甲壳动物如虾、蟹、端足类、等足类等,小形双壳类和单壳类软体动物,多毛类(如沙蚕)及各种无脊椎动物的幼体和底栖藻类。中国对虾的主要种群生活在黄海及渤海湾中,资源量很大。东海及南海东北部珠江口一带也有分布,但种群很小。生活在黄渤海的群体有长距离回游的习性;每年春季3月份以后,在黄海南部深水区过冬的虾群大量成群向北洄游,一部分向朝鲜半岛西岸和山东省南部及江苏省沿海的近岸处产卵,大部分进入渤海湾,5、6、7月间在各湾澳及河口近岸水域产卵,此为生殖洄游。每尾雌虾可多次产卵数10万粒,卵直接产于海水中,为沉性卵,卵很小,卵径仅0.25~0.29毫米。卵孵化后幼体发育非常迅速,至10月下旬幼虾体长即与亲虾相近似,新一代的雄虾生殖腺成熟,开始交尾,雌虾将精荚贮存在纳精囊中,到来年春季产卵时才将精子释放出来,在水中与卵子受精。11月份以后,气候转寒,水温下降,它们自沿岸浅水向较深处集结,经过渤海海峡及山东半岛东端到黄海南部过冬,此为越冬洄游。待来年春季又开始北游。
  周氏新对虾(麻虾、站虾) 体长7~11厘米,甲壳很薄,体表面有许多凹下部分,上生短毛。额角仅上缘有锯齿6~8个。雄性交接器宽大坚硬,略呈长方形。雌性交接器由长的中央板和半月形侧板构成。全身遍布棕蓝色斑点,尾肢末半棕褐色,边缘红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胶州湾内每年5月份开始出现,6~8月繁殖期间,虾群主要分布在4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水区产卵。
  鹰爪虾(立虾) 体长6~10厘米,体形较粗短。甲壳厚,表面粗糙不平。额角平直前伸(雄虾或幼虾)或末端向上弯曲(雌虾),上缘具5~7齿,下缘无齿。头胸甲触角刺上方有一纵缝,自前缘伸至肝刺上方。腹部2~6节背面具纵脊,尾节基部两侧各具3个活动刺。雄性交接器略呈“T”形,基部宽,侧缘直,顶端向两侧伸出翼状突起。雌性交接器前板略呈半圆形,后部下陷,后板略呈方形,其前缘覆于前板之上。体红棕色,腹部各节前缘白色,后半红棕色。鹰爪虾生活于泥沙水深50~60米以内的浅海中,河口附近低盐水较为少见。夏秋间在近岸处产卵,冬季则向深水处移动,胶州湾内外四季皆产(湾处产量大于湾内)。
  细巧仿对虾 体长4~6厘米,体形细长,甲壳薄而平滑,雄性交接器略呈锚状,雌性交接器形状与鹰爪虾者相似,但前板较宽,前后板之间有膜质间隙,后板不覆于前板之上。头胸甲及腹部各节散布有棕红色斑点,头胸甲前后缘及各腹节后缘颜色较浓。生活于40米以内沙底浅海,常与鹰爪虾混杂于一起捕获。本种随季节移动,每年4~5月向近岸游动,繁殖季节在7~9月,冬季移向水深处。胶州湾内外皆有。
  戴氏赤虾(红虾) 体长3.5~6.5厘米,甲壳厚而粗糙,表面生有密毛。额角短,末端尖,上缘具5~8齿。腹部第2~6节背面中央具明显的纵脊。尾节长,其后半两侧具3对活动刺及1对不动刺。雄性交接器左右不对称,右半部较大。左半部末端较细,具3~4个刺状突起。雌性交接器前板宽,中央向前突出;中板前缘两侧前弯,前板与中板间的腹甲上有两个隆起;后板前缘有3个突起,呈笔架形。全身布有斜行的棕红色斑纹。生活于泥沙底浅海,喜高盐度水域,不见于河口区。胶州湾内外皆有。
  毛虾(虾皮) 毛虾为体长2~4厘米的小形虾类,青岛附近产的毛虾有中国毛虾和日本毛虾两种。
  中国毛虾 体长25~42毫米,体侧扁,甲壳很薄。额角短小。眼圆形,眼柄细长。第一对触角雄雌异形:雌者柄部第3节短,下鞭细小而直;雄者柄部第3节较长,下鞭较粗。其第二对触角鞭很长,约为体长的3倍多。步足3对,末端皆为微小钳状。第三对最长。雄性交接器头状部略呈弯曲之圆棒状,末部膨大,具刺部分较无刺部分长。雌性第三步足间的腹甲向后突出,称为生殖板,其后缘两侧形成两个突起,此突起的形状变化很大,呈圆形或三角形。雌性第一腹肢无内肢。体无色透明,仅口器部分及第二对触角鞭呈红色。尾肢的基肢上有一红色圆形点,内肢基部外侧有一列红色小点,数目2~8个,有多至10多个者。近岸生活,多在湾澳或河口附近的中、下层海水中栖息,游泳能力较弱,随涨落潮流而往复。冬季向深处移动,春季后在河口或近岸浅水处产卵。繁殖期长,5~9月,幼虾生长发育很快,一年内能繁殖两代,其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
  日本毛虾 形态与中国毛虾十分相似,但体形较小,体长在30毫米以内。步足较前种短。雌性生殖板近方形,后缘中部微前凹,两端不形成明显突起。雄性交接器头状部特别膨大,具钩状小刺部分较前种短。新鲜标本尾肢的内肢仅有一个明显的红点(极少有2或3个),而不似前种有一列红点;胸部后端的腹甲上有红色小点1或2个。生活习性与中国毛虾相似,但分布范围更接近岸边,青岛附近均有分布。
  细鳌虾(钩子虾) 体长20~35毫米,体表光滑,甲壳厚。额角短小,上下缘均无齿。头胸甲光滑,不具刺或脊。腹部第4、5节背面具纵脊,其中第五节的纵脊末缘突出成1刺。生活时身体半透明,具红色细斑,口器部分及腹部各节后缘红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为近岸习见种。青岛附近产量不大。
  鼓虾(咔板虾) 青岛附近共有四鼓虾:鲜明鼓虾、日本鼓虾、短脊鼓虾、刺鳌鼓虾。鼓虾一般体长3~6厘米,体圆粗,头胸甲光滑无刺。眼完全被头胸甲覆盖。第一对步足特别强大,钳状,左右不对称,雄性较雌性强大。生活时体上多具明显花纹,特别是鲜明鼓虾,体色鲜艳美丽。鼓虾的繁殖期在秋季,卵产出后抱于雌性腹肢间直到孵化。鼓虾遇敌时开闭大鳌之指,发出声响声如小鼓,故称鼓虾。
  鲜明鼓虾和日本鼓虾生活于低潮线以下的泥沙底浅海中,多在定置网中捕获,与其他虾类相混杂,其中产量较大的为日本鼓虾。短脊鼓虾及刺鳌鼓虾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的沙泥中或碎石下,产量较小。
  葛氏长臂虾(红虾、花虾) 体长40~65毫米,体形较短,步足细长。额有约与头胸甲等长,上缘基部平直,末端细。头胸甲上触角刺及鳃甲刺均伸出前缘之外,前侧角圆形无刺,鳃甲沟明显。第二对步足钳的指节与掌部等长,短于腕节,末3对步足形状相似,均细长。体透明,微淡黄色,具棕红色斑纹,卵为棕绿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河口附近亦有,繁殖季节在4~5月间,7月份数量最多。另外青岛常见的还有锯齿长臂虾和巨指长臂虾。
  脊尾白虾(俗名白虾) 体长5~9厘米,额角细长,其长度大于头胸甲,基部1/3呈鸡冠状隆起,末端尖细,尖端附近有一附加小齿。头胸甲触角刺小,鳃甲刺大。腹部3~6节背面中央具纵脊,与其他白虾不同,因而得名。第二步足长;其钳之指节长于掌部,腕节短,约与掌部等长。末3对步足爪状。体透明,微带蓝色或红色小斑点,腹部各节后绿色较深。白虾生活于盐度较低的泥沙底浅海,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区数量最多。繁殖季节4~10月,雌虾可连续产卵,繁殖力强。白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很快,是河口附近和胶州湾内对虾养殖池中主要的“副产品”。
  脊腹褐虾(桃花虾、狗虾) 体长4~7厘米,体表粗糙不平,具短毛。额角末端与眼齐。头胸甲宽,有平扁之趋势。腹部第3~6节背面中央具纵脊,第6腹节背面纵脊中央及尾节背面中央均下陷成纵沟,第6腹节腹面具纵沟。身体背面黑白色与棕褐色小点相同,无固定花纹,极似海底砂砾。生活于沙底或泥沙底超过40米深水中,4~5月间在近岸浅水处繁殖。另一种圆腹褐虾体形较前种略小,额角短,第3~5腹节背面无纵脊,第6腹节背面及尾节背面无纵沟。生活环境及习性与前种相同。
  三疣梭子蟹(梭子蟹、网蟹) 头胸甲略呈梭形,长7~9厘米,宽16~20厘米,表面稍隆起,胃区及心区共有三个明显的疣状突起,由此得名。螯足强大,棱柱状,两指内缘具钝齿,末端尖锐内弯,用于捕食及御敌。末对步足的掌节与指节宽扁呈桨状,适于游泳和挖沙,称游泳足。生活时头胸甲背面呈茶绿色,螯足有紫红色和白色斑纹。三疣梭子蟹生活于沙质或泥沙质水深10~50米海底,白天常隐于物体旁或潜伏沙内,夜间活动觅食。食性杂,喜食动物尸体,也常捕食小鱼、虾及海藻,贪食,性好斗。每年5~9月为繁殖季节,常聚集近岸浅水或河口附近产卵繁殖。卵产出后粘附在雌虾的腹肢上直到孵化。夏季潮间带沙滩或岩石下有时也可采到幼小体,冬季则移居深水区,其寿命一般为三年。
  日本鲟(石夹红、石蟹) 头胸甲前宽后窄,略呈扇形。长5~6厘米,宽8~9厘米,表面隆起,前侧缘6齿,螯足强大,掌节背面具5刺,步足各节背腹缘皆具刚毛,末对步足为游泳足。头胸甲与螯足背面青绿色或蓝棕色,螯足末端棕红色,腹面棕黄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潮间带下区沙滩的碎石块下或岩礁环境的石隙部。
  双斑鲟 系小型蟹,头胸甲长20~25毫米,宽30~35毫米,表面被有短毛和颗粒。中鳃区具一对圆形小红点。额具6齿,最外侧的一对齿小,几与内眼窝齿相合。螯强大,左右略不相称,掌节背面具3刺,末对步足为游泳足。体呈褐色或黄褐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胶州湾内外皆有。
  中华绒螯蟹(毛蟹、河蟹) 头胸甲方圆形,长5~6厘米,宽6~7厘米,前部稍窄。额部宽,具4齿。前侧缘包括外眼窝齿在内共4齿,末齿最小。腹部雄性三角形,雌性圆形。螯肢的掌节和指节基部内外面均具密毛,雄螯大于雌螯。身体背面呈墨绿色或棕绿色,腹面灰白色。穴居于江河湖荡的泥岸或泥滩上,一般穴道长20~80厘米,洞口直径大者穴道较长。昼伏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也捕食鱼、虾、螺、蚌、昆虫等。每年秋季洄游到近海河口交配交卵,卵带于雌蟹腹肢上,翌年晚春孵化。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幼蟹时,溯江河而上至淡水中安身成长。
  口虾蛄(虾虎、琵琶虾) 体窄长平扁,体长12~17厘米,头胸甲仅能覆盖头部和前4胸节,末4胸节外露并能自由活动。头胸甲前缘中央有一片梯形能活动的额角板,其前方的眼节和触角节皆能活动。腹部宽扁,尾节扁平,后缘具强棘。胸部具颚足5对。其中,第二节颚足特别强大称为掠肢,是捕食和御敌的利器。步足3对细弱,雄性第三对步足内侧具1对交接棒。腹肢均呈片状,外肢的基部有鳃,内肢内侧具小的内附肢。尾肢发达,其内外肢间(原肢内侧)生有一强壮棘,称基突。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除游泳外尚可挖穴及御敌。口虾蛄生活于水深60米以内的泥沙底浅海,有时穴居洞中。游泳能力强,以掠肢捕食小形动物为食,5~8月繁殖,卵产出后雌体将受精卵块抱于颚足间直到孵化。幼体能漂浮生活。青岛海区全年皆产,以春末夏初最多,产量很大。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六节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门(简称贝类)种类繁多,青岛海区有104科、272种,约占黄渤海沿海软体动物总量的69.4%。
   多板纲
   红条毛肤石鳖 身体长椭圆形,长28毫米,背部八块壳板。环带宽具密集的棒状棘刺,并有18丛针束。鳃21~24对。鳃列长为足长的2/3。生活于潮间带岩石间。
   朝鲜鳞带石鳖 身体扁长椭圆形,灰黑色,长22毫米,背部八块壳片上具不规则斑点。带窄,满布小鳞片。鳃约24对,鳃列长与足长近等。潮间带岩礁常见。

   腹足纲
   皱纹盘鲍 壳长椭圆形,长120毫米。壳顶低,体螺层几占壳全部。壳面粗糙不平,左恻3~5开孔,内面具珍珠光泽。栖于低潮线至10数米深潮流通畅、水清、藻类丛生岩石底。
   嫁★ 贝壳笠状,长50毫米,壳顶位近前方。壳面细放射肋30~40条。壳面通常暗灰或黄绿色。壳内面银灰色,有环鳃。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托氏★螺 贝壳低圆锥形,高13毫米,光滑,色有变化,通常淡棕色,具紫或紫棕花纹,无脐。潮间带细沙滩上常见。
   单齿螺 贝壳梨形,高26毫米,壳面有绿、褐色相间方块组成的螺肋,如石叠,故有石叠螺之称。内唇具1齿。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锈凹螺 贝壳圆锥形,高25毫米。壳面具细的螺沟和粗大倾斜的放射肋,黄褐色,脐深。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朝鲜花冠小月螺 贝壳近球形,高21毫米,黄褐色。壳面有由小株状联成的螺肋,缝合线下结节突起较大。厣石灰质。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短滨螺 壳近球形。高13毫米,具粗、细不均匀的螺肋,黄褐色,杂有褐、白和黄色云状斑及斑点。高潮区岩石上常见。
   珠带拟蟹守螺 贝壳塔形,高32毫米,壳表满布串珠状螺肋,壳口左侧常具纵肿脉。壳黄褐色,具1条紫褐色螺带。潮间带泥、泥沙滩上常见。
   古氏滩栖螺 贝壳塔形,高25毫米,壳表具低平而细的螺肋和纵肋,纵肋有变化。壳黑灰色,常有一条白色螺带。潮间带有淡水注入的泥沙滩上常见。
  玫瑰履螺 贝壳强布梭形,长14毫米。壳面平滑,有浅细的沟纹,背中部不明显,白色至淡黄褐色,两端淡玫瑰色。壳口几与壳长。生活于低潮线至水深20米处。附着在桂山厚丛柳珊瑚枝叉上。胶州湾产。
  微黄镰玉螺 又名福氏玉螺。贝壳卵圆形,高42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突大。壳面灰黄色或黄褐色,上端部青灰色,潮间带泥、泥沙滩常见。
  扁玉螺 贝壳背腹扁而宽,近半球形,高62毫米。螺旋部低小,体螺层突大。壳面淡黄褐色,缝合线下有一条紫褐色螺带,基部白色。低潮潮区至水深10米沙质海底常见,常潜入不深的沙内。
  斑玉螺 俗名香螺。贝壳近球形,高28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大而膨圆,灰白色,密布紫褐色斑点。潮间带至水深10米泥、泥沙海底常见。
  脉红螺 又名角泊螺。贝壳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壳面密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壳面黄褐色,有棕色点线花纹,壳口桔红色。胶州湾产较多。
  疣荔枝螺 俗名辣螺。贝壳卵圆形,高38毫米。螺旋部圆锥形,体螺层大。壳面具大小不一疣状突起及紫褐色和不规则白色条纹和斑点。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黄口荔枝螺 形似前种而大,高70毫米。壳面具细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结节。壳黄褐色,有纵走紫褐色花纹。壳口内黄色,栖于低潮区。
  香螺 壳近菱形,高134毫米。壳面具细螺肋和螺纹,肩角具结节或鳞片状突起。壳黄褐色,有变化。栖于水深27米泥沙底,小公岛附近有。
  泥螺 贝壳卵圆形,高19毫米,薄,几无螺旋,白色。生活时体长约30毫米,不能全缩入壳内。潮间带泥滩常见。
  经氏壳蛞蝓 壳长卵圆形,高19毫米,薄,凡无螺旋。生活时体长40毫米,不难全缩入壳内。模式种产于沧口海滩。
  小拟海牛 壳圆薄板状,为内壳。体圆形,长约34毫米。头盾大,足宽几与体同大,黑紫色,布不规则之白点。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米沙,泥沙底。模式种采自小青岛湾。
  枝叶海牛 近长梨形,长34毫米,头小,触角粗短,足几与体同长,为内壳,片状。栖于浅海大叶藻上。
  微点舌片鳃 体近舌形,长80毫米,背部具有小突起。足后端尖,鳃在足两侧,体灰色至桔黄色,有小白斑点。模式种采自红岛水深7米泥底。
  青岛半侧片鳃 体舌状,长8~15毫米,外套宽,前端半圆,后端尖,背部褐色,具黄色纵脊褶20条。足底灰白色至淡紫色。栖于潮间带泥沙底。模式种产于青岛。

  掘足纲 青岛仅有胶州湾顶管角贝一种。壳带状,略曲,长20毫米。壳面平滑,黄白或桔黄色,并有白色环纹。从后端口内缘长出白色小管。栖于潮间带至深60米沙和泥沙底。模式种产于胶州湾。

  双壳纲
  泥蚶 壳近膨圆,长31毫米。壳表无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17~20条,似瓦垄,故有名瓦蛤者。
  毛蚶 壳膨凸,长42毫米,表面具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31~34条。栖于潮间带至水深20米泥、泥沙底内。
  魁蚶 壳似前种而大,长86~122毫米。表面具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42~48条。栖于水深10~30米泥、泥沙底内。
  紫贻贝 壳形似前种,薄,长80毫米。黑褐色,光滑,内面灰蓝色。在潮间带至水深10米用足丝固着岩石间。俗名海红。
  凸壳肌蛤 壳略近三角形,薄,长24毫米,自壳顶至腹缘中部有一明显的隆起。绿色或褐绿色,并具褐色花纹。栖于潮间带至深5~6米沙中,用足丝彼此吸附,常面片生长覆盖海滩。
  栉江珧 贝壳三角形,长230毫米,黑褐色,具细放射肋约10条,上具小棘。栖于潮下带,壳尖端埋入泥沙中,仅露出部分。
  栉孔扇贝 壳近扇形,长75毫米,壳色浅褐、紫或桔黄等,左壳放射肋约10条,有间肋,右壳有肋约20条,上有小棘。栖于低潮区至水深20余米,用足丝固着在他物上。
  海湾扇贝 壳近圆形,膨胀,长62毫米。两壳具有相同的放射肋17~20条。壳表灰白色至淡灰褐色,中部常具带状铁锈色,壳内白色。栖于浅海。原产大西洋美国马萨诸塞湾,1982年12月移来落户青岛。
  中国不等蛤 曾名金蛤。壳亚圆形,长36毫米。上壳略凸,金黄或桔红色;下壳平,青白色,其上有一足丝孔。栖于潮间带,用足丝固着于岩石或其他物上。
  长牡蛎 壳长形或长卵圆形,通常长70毫米。上壳平,环生鳞片;下壳凹,后端部分或全部固着在岩石上,潮间带至水深数米都有分布。
  密鳞牡蛎 贝壳三角形或近圆形,长138毫米。上壳较平,有似覆瓦状鳞片;下壳中凹,顶部固着他物上。栖于10~30米海底。
  西施舌 壳近三角形,薄,长88毫米。淡黄褐色壳皮,顶部淡紫色。内面亦淡紫色。栖于潮间带至深20米沙和沙底内。
  中国蛤蜊 壳三角形,稍厚,长60毫米。壳面黄褐色或蓝褐色,内白色或浅蓝色。栖于浅海沙内。
  四角蛤蜊 壳近四方形,膨凸,长45毫米,白色或黄白色,腹缘常有一黑色镶边。栖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沙内常见。
  中日立蛤 壳近三角形至卵圆形,较薄。长67毫米,后端开口,被黄褐色壳皮,内白色。栖于低潮区泥沙中。
  总角截蛏 又名双管蛏。壳近长方形。薄但坚,稍膨凸,长73毫米,前、后端开口,被黄色壳皮,壳皮脱落后呈白色略带彩红色。栖于低潮区沙内深30厘米。双管蛏产于汇泉湾等地。
  大竹蛏 壳近竹筒状,薄,前、后开口,长140毫米,被黄褐色壳皮,内白色。栖于潮间带或稍深,深入沙中30~40厘米。
  长竹蛏 壳形似大竹蛏,但细长,长120毫米,栖于潮间带或稍深,深入沙内20~30厘米。
  弯竹蛏 贝壳较小,长40毫米,背缘两端向上弯曲,表面光滑,淡黄色,内白色。中潮区不深的沙内常见。模式种产于青岛。
  螠蛏 壳长方形,薄,长可达85毫米,两端开口,壳顶至腹缘有一条缢痕,被黄褐色壳皮,皮脱落后呈白色。栖于盐度较低中低潮区软泥沙中。
  文蛤 壳近三角形,重而厚,隆起,长122毫米。壳面平滑,通常有“W”或“V”形褐色花纹,内白色。栖于低潮区至潮下带细沙内。
  菲律宾蛤仔 壳卵圆形,膨胀,长90毫米,淡褐色,花纹多变化。栖于潮间带至水深36米泥沙内,胶州湾产量很大。1957年9月13日,在沧口海滩1平方米曾获654枚(多为20毫米)。
  大沽全海笋 壳薄脆,较凸,白色。长100毫米,两端开口,壳面具棘刺头纵肋和放射肋。栖于低潮区附近泥中较深(死后水管尚长70毫米)。
  波纹沟海笋 壳近长方形,薄,长48毫米。壳前部有纵肋和入射肋,后部无肋,白色,在潮间带凿灰缘石及风化岩石穴居。
  船蛆 壳小,长4毫米,白色,仅包被内脏。蛆体被其分泌的石灰质管包住。水管很长(约9毫米),其末端有一双铲形的铠,凿木材、木船穴居,对码头木质建筑和木船为害严重。

  头足纲
  火枪乌贼 俗名鱿鱼仔。胴部圆锥形,胴长58毫米,约为胴宽的4倍,两鳍相接纵菱形。壳几丁质,透明。头部腕5对,触腕长70毫米。其他腕长约2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近海常见。
  日本枪乌贼 俗名墨斗鱼、笔管蛸。胴部似前种,胴长88毫米,约为胴宽的4倍。两鳍相接纵菱形,长度约为胴长1/2。壳几丁质,透明。头部腕5对,触腕长110毫米。其他腕长24~4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右侧第四腕茎化。近海产量多。
  金乌贼 胴部盾形,胴长139毫米,约为胴宽2倍,鳍较宽,约为胴宽的1/4。背部内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145毫米,其他腕长60~66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近海产。
  针乌贼 胴部尖瘦,胴长86毫米,约为胴宽2~2.5倍,鳍窄,位于胴部两侧,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98毫米,其他腕长24~56毫米。腕具吸盘,雄性腕同上。近海产。
  曼氏无针乌贼 俗名墨鱼、屙血等。胴部盾形,胴长157毫米,约为胴宽的2倍,鳍前窄后宽。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148毫米,其他腕长60~7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腕同上。近海产。
  短蛸 俗名八带鱼、八带蛸、饭蛸。胴部卵圆形,表面具颗粒状突起,长35~80毫米。头部腕4对,各腕长度相近,长95~115毫米,腕具吸盘2列。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胶州湾常见。
  长蛸 俗名马蛸、长腿蛸、大蛸、章鱼等。胴部长卵圆形,表面光滑,长65毫米,头部具腕4对。各腕长短不等,第一对长360毫米,其次逐渐短,第四对腕长140毫米,腕具吸盘2列,雄性腕同上。胶州湾常见。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五节 环节动物


  
   多毛类动物俗称多毛环虫,青岛海区已发现147种。
   沙蚕科 蠕虫形,由很多相同的体节组成。头部的口前叶有两对眼,多具两个触手和两分节的触角。围口节有4对触须。翻吻具一对大颚,其上常具很多角质小齿或软乳突。除前两对疣足为单叶型外,均为双叶型。在青岛有12属20种,常见有12种。
   红角沙蚕 翻吻的颚环上有很多锥形小齿,口环上无齿。体后部疣足背须几乎为背舌叶的一倍长。伪复型钩刚毛始于第18~20刚节,以后刚节为简单刚毛所替代。沿海潮间带皆有分布,栖于沙管或泥管内。
   日本刺沙蚕 翻吻的第V区无齿,第Ⅶ~Ⅷ区具一排大齿。中后部疣足的腹刚叶具1~2根简单的棒状刚毛。本种为广盐性种。常栖于河口泥沙滩潮间带上区、下区。最大个体可达190毫米长。
   锐足全刺沙蚕 翻吻各区均有小齿。疣足的背、腹叶均具复型刺状刚毛。为广盐性种,在半盐水的河口也可采到。栖于潮间带中、下区泥沙滩。
   双齿围沙蚕 翻吻的第Ⅸ区有2~3个扁三角形齿,其余各区均为圆锥形齿。栖于泥沙滩潮间带上区,为潮间带及河口区优势种。最大个体可长达270毫米。
   异须沙蚕 翻吻第V区无齿,其余各区均有齿。体后部疣足上背舌叶为矩形,背须位于其顶端,基部有一突起。为潮间带中下区牡蛎带优势种。
   多齿沙蚕、真齿沙蚕 两种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翻吻第V区具小齿。这两种沙蚕的吻第Ⅶ、Ⅷ区具许多大到小的齿。栖于潮间带至潮下带岩岸海藻、牡蛎丛中。
   旗须沙蚕 翻吻除第V区无齿外,其余区均有圆锥状齿。后部疣足上背短叶延长呈棒状,背须很小,位于其末端。活标本墨绿色。潮间带中、下区岩岸习见种。
   拟突齿沙蚕 个体大,最大体长约633毫米,一般体长150毫米左右。翻吻大,颚环上有坚硬锥形小齿,口环上有两种乳突。位于潮间带下区泥沙滩。
   独齿围沙蚕、多齿围沙蚕 是多型物种,潮间带岩岸优势种。
   双管阔沙蚕 翻吻除第Ⅰ、Ⅱ和Ⅴ区无齿外,其他区具梳状小齿。中后部疣足具1~3根棕色鸟嘴状简单刚毛。潮间带中区的优势种,常发现在岩岸海藻丛中,虫体外具泥沙质栖管。生殖季节5~8月。

   裂虫科 在青岛有7属11种。个体较大的有千岛模裂虫和扁模裂虫两种。前者较大,体背面每节有圆形咖啡色斑;后者较小,背面无色斑。栖于潮间带岩岸牡蛎区或海藻根部。

   吻沙蚕科 青岛海区有7种,常见的有长吻沙蚕、中锐吻沙蚕和浅古铜吻沙蚕三种。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泥沙滩,数量多,个体较大。尤其是前两种,体长在100多毫米,喜集群游于水面。

   齿吻沙蚕科 头部小、扁平,有4个小触手,无触角。翻吻大,末端有分叉的长乳突和纵排软乳突,一对大颚。疣足双叶型背叶、腹叶很发达,在背叶下有内卷成外翻的鳃。常见种有加洲齿吻沙蚕、多鳃齿吻沙蚕和寡鳃齿吻沙蚕。前一种上前叶具色斑似飞鹰,又名翔鹰齿吻沙蚕。栖于潮间带区沙质底。后两种栖于潮下带沙底和泥底中。

   特须虫科 体细长。口前叶圆锥形,有4个小触手。翻吻具软的缘乳突。疣足双叶型,具相距较宽的背腹叶。背刚毛简单型,腹刚毛复型刺状。肛部桶状,具2根长肛须。青岛海区常见种有拟特须虫,栖于潮下带。

   叶须虫科 体细长,背腹扁平。口前叶具一对眼。头触手4~5个,无触角。围口节由体前三节不同程度愈合而成,触须2~4对。翻吻平滑,中具乳突。疣足单叶型或亚双叶型。生活时具美丽的色彩,多栖于石块下或海藻丛中。青岛海区常见种有巧言虫,生活时雌个体呈草绿色,雄个体呈淡黄色,多栖于潮间带岩岸;栗色淡须虫,体为深红色或桔红色。口前叶圆形,头触手4个,头触手和触须均为纺锤形。背须为心形。是热带广布种。

   鳞沙蚕科 体卵圆形,背腹扁平。背面多为鳞片和毡毛所覆盖。口前叶具一中触手。具鳞片的体节有羽状刚毛,腹刚毛简单,有时呈叉状。常见的有澳洲鳞沙蛋。

   多鳞虫科 体背腹扁平,具鳞片。头触手有0~3个。有一对柱状触角。分节触须一对。翻吻具4个颚。常见的有覆瓦哈鳞虫,其鳞片15对,其上具锥形结节,稀疏的缘穗和不同的色斑,常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石块下或海藻间。2~3月疣足处具淡红色痕,也常见于污损生物群落中。

   矶沙蚕科 极常见的有1种,即岩虫,口前叶呈双叶形,具5个后头触手。翻吻具颚片,其中右侧3和4齿处愈合。体中后部具鳃丝。单叶型疣足,具多种刚毛,体长240~300毫米,栖于潮间带泥沙及碎石中。

   索沙蚕科 青岛海区约有4~5种;常见为异足索沙蚕1种。头部圆锥形,无任何附肢,体前部仅具翅毛状刚毛,体中后部具多齿钩状刚毛。后部疣足的后叶变长斜伸呈垂直状。体长可达295毫米。常栖于潮间带上区和中区。

   锥头虫科 青岛海区常见的有长锥虫和膜囊尖锥虫两种。长锥虫,口前叶尖锥形,体分胸、腹部。鳃始于第12~18刚节。体长7~40毫米。潮间带和潮下带常可采到。膜囊尖锥虫,主要特征是每个腹部疣足的侧基部有一个膜质袋囊。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泥沙底。

   海稚虫科 青岛海区有6~7种,常见有奇异稚齿虫、短鳃伪才女虫和膜质伪才女虫。前一种口前叶钝,围口节形成侧膜包围口前叶。三对羽状鳃始于第一侧节。常栖于潮下带(3~30米、泥沙底)。后两种主要区别是前者第五刚节具两排马蹄形排列的特殊刚毛,而后者两排特殊刚毛呈丁形排列。均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泥沙滩。短鳃伪才女虫常群集在有机质污水的半污带。

   ★虫科 青岛海区有两种,常见种有★虫。体柔软,分为3个明显区,前区9~12刚节,疣足单叶型;中区背叶淋愈合成扇状,后区背叶尖叶型。虫管呈U形、牛皮纸状,两端开口,上附泥沙。个体长达100毫米。

   丝鳃虫科 体两端尖,为圆柱形,头部锥形,无任何附肢。常具一对有沟的触角和多对须状触须位于头后背面,体两侧具很多丝状鳃丝,疣足不发达。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虫体掩埋泥沙下,只伸出鲜红的触须和鳃丝在外。青岛海区常见的有金毛丝鳃虫和须鳃虫,能耐受较低氧的污染环境。

   海蛹科 栖居于泥沙中。一般为纺锤形,无附属物。常见的有多眼虫和日本臭海蛹。多眼虫体较细长,背面具棕色斑,第7~21侧节具侧眼点,栖于海藻丛中。日本臭海蛹,体呈纺锤形,鳃始于第2侧节直到体后,尾部末端具6个乳突,采到活标本具特殊臭味。分布于潮间带泥沙滩。
   小头虫科 虫体圆柱形似红色的细蚯蚓。口前叶短、斜截形,翻吻有小乳突。躯干部可分为胸、腹部。常见的有小头虫,多见于河口区黑色污泥中,耐受低氧,是污染环境的指示生物。
   不倒翁虫科 体为哑铃形。口前叶内陷。体前三节具成排的足刺状刚毛。第七节具一对生殖乳突,其后8根纤细的刚毛嵌于壁上。体后具斜长方形节的盾板。15~17节束毛状刚毛自盾板边缘生出。很多卷曲的鳃丝从盾板后缘生出。该科仅不倒翁虫一种,是世界分布种,常分布于潮下带。

   沙★科 青岛海区仅有巴西沙★(曾名柄袋沙★)一种,体长150~250毫米。具U形洞穴,头端下陷为漏斗状,尾端高起沙丘,虫体头朝下呈J型位于洞穴中。

   蜇龙介科 口前叶呈瓣状,具不能缩入口中的触手,一般有鳃1~3对,鳃呈密集的树枝状或丝状,身体分胸区和腹区。栖管膜质,多粘有细沙粒或碎贝壳。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下带,常见种有扁蜇虫和树蜇虫等。

   缨鳃虫科 为一类滤食性管栖蠕虫,具沙质、革质或胶质栖管。躯干光滑圆柱状,分胸、腹两区,胸区前端具漏斗状鳃冠,鳃冠伸出管外激动水流滤食。此科是多毛纲中大科之一,种类多。青岛海区常见的有:(一)胶管虫,个体较大,栖管为半透明胶质,分布地潮间带泥沙滩。(二)温哥华真旋虫,个体大,栖管为革质,附满沙粒。(三)巨刺缨虫,栖管周围的杂色蛤较多。

   龙介虫科 又名石灰虫科,具石灰质栖管。头部不明显,常与围口节愈合成漏斗状的鳃冠,其中线的一个鳃丝末端膨大变成封闭壳口的壳盖。躯干部可分胸区和腹区,虫管多附着在岸石或其它硬物上,是主要附着污损生物之一。常见的有内刺盘管虫、华美盘管虫、小齿盘管虫、三角旋鳃虫等。主要区别是壳盖和虫管的形态不同。

   螺旋虫科 虫体小,体不对称,具螺旋状的圆盘形石灰质管。体前端具鳃冠,躯墙分胸区和腹区。也是污损生物,常附着在海藻、石块和其他硬物上。常见的有蜂窝右旋虫。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四节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吸虫和绦虫三纲。青岛海域仅有薄背平涡虫和叶槽科的胡氏鲫槽绦虫、叶槽科的青岛钩槽绦虫。吸虫是在青岛报道最多的一个纲,已发现1种单殖吸虫和33种复殖吸虫。
   中华锚盘虫 寄生于半滑舌鳎的鳃。虫体延长,两端细。固着盘与虫体分界明显。虫生活时呈淡黄色。体前有一个口漏斗,内有斜置的两个不太宽的吸盘。
   曾氏前实吸虫 寄生部位:蛹的肓囊。虫体小,呈梭形。体表被细刺,生活时呈黄色。前吸器楔形,位于体顶端。口在体中部。
   白姑鱼冠冕吸虫 寄生于白姑鱼的肠。虫体小,以瓶状,体表披硬棘,周围有围口刺36~38枚。腹吸盘椭圆形,位于虫体前1/2的后部。
   半口双肛吸虫 寄生于铅点东方鲀的肠。虫体小,生活时呈浅粉红色。身体可明显的分为两部分,前体部分较薄,向两侧扩展如荷叶状,后体呈长椭圆形。口吸盘圆形,位于体后前缘。腹吸盘在虫体前1/3处的后面。
   鲬拟等要吸虫 寄生于鲬的肠。虫体细长如棒,被细弱刺,易脱落。生活时虫呈白色。口吸盘在体前端,椭圆形。腹吸盘小,圆形,位于体前1/2后部。
   中华鳞双吸虫 寄生于油魣的鳞片下。两虫在宿主的鳞片下面,没有明显的包囊。生活时呈淡黄色,虫背腹扁平,可分出前体与后体,前体细弱,自后体一侧伸出。后体大,分为两叶,中间有柄,呈哑铃状,边缘有缺刻。口吸盘在前体的亚前端,似梨形。没有腹吸盘。
   青岛副半尾吸虫 寄生于黄姑鱼和鲬的肠。虫体极小,梭形,体表有横环纹,具可伸缩的尾,口吸盘在体亚前端腹面。腹吸盘在体前1/2中间稍前。
   青岛壮叶吸虫 寄生于白姑鱼和黄姑鱼的肠。虫体小,叶状,体表光滑。口吸盘在体近前端腹面。腹吸盘在体前1/2中间。
   带鱼指腺吸虫 寄生于带鱼的胃和肠。虫体小,具短尾,外膜光滑。口吸盘在体亚腹位。口前叶不明显。腹吸盘在体前1/3的后部,具腹吸盘前凹。
   海鳗住胃吸虫 寄生于海鳗的胃。虫体长大,带状,具一可伸缩的长尾。口吸盘在体亚前端,口前叶明显。腹吸盘大,圆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