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十二节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是一门无脊椎动物,包括海参、海胆、海星、蛇尾和海百合等动物,青岛海区已发现49种。
海百合纲 包括暂时或终身营附着生活的棘皮动物,口和肛门都朝上,腕分枝似羽,管足呈触手状。青岛沿海只发现锯羽丽海羊齿一种,见于青岛附近浅海水深14~63米处,有时在潮间带下区也能采到。腕10个,大约30-60毫米。颜色很美丽,腕有暗红色斑纹。
海星纲 体扁平,呈五角形或星形,腕与体腕分界不显,但有明显开放的步带沟,沟内有2~4行管足。青岛约有10种。
砂海星 分布于青岛海区4~50米的沙、沙泥的沙砾底。生活时反口面边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盘中央到腕有纵走的黑灰或浅灰色带,口面为桔黄色。在分类上,属于砂海星科,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反口面密生小柱体,盘中央和腕中部的小柱体较小,排列无规则。腕边缘有3~4行较大的方形小柱体,最外一行代表上缘板,各板具有1~2个瓣状叉棘。动物通常以贝类或海胆类为食。
中华仿角海星 分布在青岛外海水深50米处。呈五角星形,上、下缘板十分明显,盘大,腕短。反口面生有密集的六角形小柱体。上缘板宽大,板面具有六角形颗粒,没有棘腕,两侧的上缘板到末端都不相接,被一行四边形的辐板所分隔。下缘板和上缘板相对,形状、大小也相似,但从第四板起,各板带一个短而扁的矛状棘。动物个体中等大小。大标本辐径为69毫米,间辐径为29毫米,上缘板数目为24个,属稀少种。
海燕 分布于潮间带或沿海岸的浅海岩石海底。动物的颜色美丽,生活时反口面为深蓝色,并夹有几块丹红色斑块,口面为桔黄色。身体呈规则的五角形,上下缘板不明显。仅口面骨板排列为复瓦状,各板具15~40个小棘。这种动物在青岛数量很多,最大栖息密度每平方米为7个。
陶氏太阳海星 形似太阳,具腕10~15个,而且个体很大,辐径可达200毫米。背板呈网目状,板上有平顶,圆或椭圆形的伪柱体,各伪柱有一乳头中央突起和10~30个颗粒状边缘小棘,上下缘板都清楚,彼此相对,但到末端却为交错排列。分布于青岛沿海水深30~50米泥沙底。
轮海星 这是太阳海量科中的另一种海星,和前种有些相似,腕数9~11个,腕短而较尖,辐径一般只约80毫米。背板较细,网目较大,伪柱体较稀疏,而且成毛刷状。各伪柱体有一短柄,柄上有10~50个细而透明的基部带膜的小棘。上缘板小,不容易区分;下缘板大而稀疏,所带的伪柱体也较大。生活时背面为鲜红色,腕带白色,并带有几个宽的红斑。多栖息于水深30~70米砂泥贝壳底。
多棘海盘车 从潮间带到水深50米的沙或沙泥底都有分布。生活时反口面呈鲜艳的蓝紫色,腕的边缘、棘和背面的突起为浅黄色到黄褐色;口面为黄色。背面背板为网状,上具很多结节。背棘基部生有成簇的交叉叉棘;皮膜上有散布有许多小的直形叉棘。
日本长腕海盘车 个体很大,最大者辐径可达230毫米,间辐径约30毫米,前板厚而坚硬,结合为不规则的网状。龙骨板四角形,重叠排列为一整齐的行列,各板所带的棘短而粗壮,有的上端扁平带沟,并且顶上分歧为2~3个细尖。上缘板各有一棘,下缘板各有两棘。反口面为黑色或暗褐色,棘为黄色,口面为浅黄色,分布于青岛外海,水深50~70米的软泥或泥沙底。
蛇尾纲 体扁平似星,腕细,与体盘分界显著,筛板在腹面,无肛门。腕无步带沟。消化系不伸入腕内。蛇尾个体一般都较小,但数量很多。青岛海区约有蛇尾10种。
潍栖阳遂足 腕很长,常把两个腕的末端露于沙滩表面。盘鳞片减少,仅在辐盾周围有数行鳞片。颚细长,具两口棘,外侧1个远在侧口板的前方,内侧1个在颚顶,与相邻的1个形成1对齿下棘。无触手鳞。多生活在潮间带沙或沙泥底。
小双鳞蛇尾 见于青岛鲁迅公园海边的岩石下边,在潮下带也能采到。个体小,盘直径仅2~3毫米。形态很特殊,具三个口棘,外侧一个口棘显然较大。
日本倍棘蛇尾 小形种,盘直径一般为5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5倍。口棘4个,大小近乎相等,连续。腕棘3个,触手棘两个。盘边缘常有带细刺的边缘鳞片。辐盾半月形,完全相接。常见于潮下带浅海。
紫蛇尾 青岛沿海数量很大,常集成大群,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380个。其形态特殊:背腕板的两侧各有一个副板,外缘还包围有14~18个鳞片。齿下口棘单个,外侧口棘3个。腕棘5~6个。触手鳞1个,大而呈椭圆形。生活时呈灰褐色,腕有赤褐色黄斑。
马氏刺蛇尾 盘直径约为10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4倍。盘背面密布粗短棒状棘,棘上端具3~4个细刺。无口棘,但有齿棘。腕棘7~9个,长而扁平,透明且具细刺,最下一个腕棘呈钩状,具小钩2~3个。体色变化多,有绿、蓝、褐、紫等色,腕上常有深浅不同的横斑。多生活在石缝或石下,或海藻根下。
司氏盖蛇尾 生活时色泽鲜艳,呈桔红色。在渔获物中很易采到。盘直径一般都超过10毫米,腕短,约为盘直径的2~2。5倍。腕棘很特别。有两种腕棘。首级棘3个,1个在上,2个在下,分隔很远;次级棘12个,排成栉状,平铺于上,下首级板之间。分布于水深40-80米的沙泥底。
金氏真蛇尾 个体较小,盘直径一般为6~7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4倍,盘上盖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鳞片,其中背板、辐板和基板显然可别。腕基部具腕栉,栉棘数目为8~12个。腕棘3个在腕末端,中间一个最短,背面者最长。生活于水深3~35米的沙或沙泥底。
萨氏真蛇尾 在青岛外海,特别在黄海冷水团中数量很多,在黄海底栖动物群落中为优势种。体形似前种,但较大。盘的中背板、辐板和基板不明显。栉棘较短而钝,从上面看,栉棘数目为12~14个。腕棘3个,在腕末端以中央一个为最长。体色变化大,通常为深灰或浅灰色,有时带褐色或黄色。多栖息在水深30~50米的沙或沙泥底。
海胆纲 体呈半球形,心形或饼形,有的有许多钙质小板钩成的坚壳,壳上有棘。口在下面肛门多半在反口面。有筛板。青岛海区有海胆约8种,数量较大的有4种。
细雕刻肋海胆 多见于潮间带或浅海砂底,特别是胶州湾内数量尤多,壳直径一般为40毫米。壳板的水平缝合线有大而明显的三角形凹痕。管足孔每3对排列为一弧。壳为黄褐色或灰绿色,大棘在灰绿,黑绿或黄褐色的底了上,带有3-4条红紫或紫褐色的横带。
哈氏刻肋海胆 形态和细雕刻肋海胆十分相似,但颜色不同,仅口面大棘为黄褐色,没有横斑,各棘基部稳定呈黑褐色。分布于水深5~35米的浅海,数量多得惊人,分布范围也很广阔。
马粪海胆 这是青岛海区的经济种。壳直径一般为40~50毫米,全身密布许多短棘。管足孔每4对排列为很斜的弧形,斜的程度几乎成了水平位置。棘的颜色变化很大,普通为暗绿色,有的带紫,灰红,灰白,褐或赤色。壳为暗绿色或黑绿色。分布于潮间带岩石海岸。
心形海胆 青岛仅有的一种心形海胆,有孔道通到沙面以伸出其前步管足。壳呈心形,薄而脆。顶系偏于前方,具4个生殖孔。内带线很明显。肛下带线向上延伸到围肛部的两则。围口部稍偏于前方。反口面棘细,内带线范围内的大棘弯曲,构成一特殊的棘丛。胸板上的大棘强大,且弯曲,末端扁平成匙状,便于掘泥沙。多栖息于潮间带或浅海沙底,潜伏在深约10厘米的沙中。
海参纲 体延长成圆筒形,开端有包围触手的口,另一端为肛门。骨板不发达,发生时经过耳状幼体阶段。青岛海区有海参约10种。常见的有6种。
丛足硬指瓜参 仅见于潮下带,水深一般为30米。体略呈纺锤形,长4~5厘米,具枝形触手10个,腹面中央两上触手特别小。体壁厚,无突起。管足硬,沿着辐部成双行排列。间辐部裸出,无管足。石灰环各辐片后端有叉形延长部,间辐片形状不规则。体壁内骨片为桌形体,塔部高,有2~4个立柱和1~3个横梁,塔顶有无数个小齿。
正环沙鸡子 横式标本产于青岛市。体呈纺锤形,具枝形触手20个,排列为内外两圈,外圈10个较大,内圈10个较小。体壁薄,有褶皱,触感粗涩。管足多,遍布全身,排列无规则。腹面的管足较背面的发达。石灰环很规则,各幅片的前端有一凹形缺刻和4个饨齿,后端有一叉形延长部。体壁内骨片为桌形体。生活时体色多为灰褐色。主要生活在潮间沙泥滩,以薛家岛数量为多。
刺参 是青岛市经济价值最高的棘皮动物,为重要的海珍品之一。刺参多栖息于波流静稳,无淡水注入,海藻繁藏的岩礁底,或大叶藻丛生的较硬的泥沙底。产卵季节在5月底到7月初。产卵后水温增高使钻到石下或石缝中进行“夏眠”,到9月底或10月初再出来活动摄食。体呈圆筒状,长般为20厘米,具盾形触手20个。背面有4~6个锥形和大小不等的肉刺和疣足,腹面形如足底,具多数管足,排列为不规则的三纵带。体壁内骨片为桌形,其形状随年龄变化。幼小个体桌形塔部细而高,底盘较大,周缘平滑;老年个体桌形体塔部变低或消失,剩下的底盘变成穿孔板。体色变化大,普通为栗子褐色,常带有深浅不同的斑纹,此外还有绿色,赤褐色,紫褐色,灰白色纯白色的。
海棒 又名海老鼠,生活时钻在低潮线附近的沙内。繁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
纽细锚参 多栖息在潮间带的沙泥中,尤其是砾石或碎石底下的沙泥尤多,洞口常有一堆细沙。体呈蠕虫状,长约10厘米,横径约0.5厘米,体壁薄,半透明。触手12个羽状,各具4~5个侧枝和一个顶枝。各触手的口面有两列感觉环。身体后端的锚形骨片比前端的长,而锚板却是身体前端的大,后端的小。生活时带粉红色。
棘刺海参 在胶州湾内十分普遍,构成湾内的优势种,数量很多,多栖息在少泥底,分布于潮间带以水深30米处。个体较前种大,长15~20厘米,横径1.0~1。5厘米。触手基部有一黄褐色眼点。锚形骨片大,帮触感粗涩。锚壁有2-3个锯齿;锚干中部稍肥大;锚柄也具齿。锚板为卵圆形,周缘不整齐,表面有棘,穿孔很多,排列不规则,附属骨片有X形体,星形体和卵形颗粒体,生活时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