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纺织博物馆开馆 重现百年母亲工业(组图)

1.jpg

模特在舞台上展示不同时代的织物服饰

2.jpg


    市民在纺织博物馆的老机器前拍照留念


    核心提示
    100多年前,青岛只是个小渔村,当1902年“德华缫丝厂”设立时,青岛才开始有了真正现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从此青岛的民族工业逐步发展。1919年建立了“青岛大康纱厂”(原国棉一厂),1920年建立了华昌铁厂(青岛纺织机械厂前身),1922年建立“协成花边厂”(青岛花边厂前身),这些工厂勾勒出青岛纺织工业的主轮廓。随着“上青天”格局的形成,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传承,青岛纺织工业在全国的地位逐步确立。昨天,青岛纺织博物馆开馆,来自纺织企业及岛城市民捐赠的3000多件藏品,重现“母亲工业”“上青天”时的盛景。

    后记
    “母亲工业”将重新崛起

    1978年,全市纺织工业年产值达到14.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2%。随后,岛城的纺织工业仍然在青岛的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纺织业进入门坎不高,全行业生产能力持续扩张,造成了产能过剩。青岛纺织与全国纺织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有纺织业压锭,由于没有适时优化能力,企业的造血功能、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压锭后规模又迅速扩张的纺织市场竞争中,青岛的国有纺织业产业规模缩小,从而进入低谷阶段。
    近两年来,青岛国有纺织业进行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企业重组和债务重组。青岛国有纺织业由此进入一个变革发展时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成为青纺这艘大船远行的动力。本版撰稿 于顺 摄影 赵健鹏

展馆聚焦
    100天完成博物馆建设

    “纺织博物馆从建设到完成内部装修仅用了100天,这多亏广大纺织企业和热心市民的帮助。”昨天,青岛博物馆揭开面纱,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岛纺织博物馆落址天幕城,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原青岛丝织厂与青岛印染厂厂区位置,因此格外有意义。建馆计划确定后,筹备小组开始从社会上征集岛城百年纺织工业的“宝贝”,短短3个月,就征集来3000多件实物。

    再现“上青天”时辉煌

    昨天,记者进入青岛博物馆参观看到,博物馆共4层,面积近4000平方米,一层正厅最显眼处摆放着并条机、细纱机、粗纱机、自动换梭织布机等,旁边近10平方米的大屏幕电视播放着纺织厂内的工作情景,仿佛把人带回老纺织车间。
    博物馆二层是历史展厅,从第一次大康纱厂建立到纺织工人几次大罢工,再现了殖民时期的纺织工业生产状况。三层展厅展示了纺织工业的辉煌,在这里可以看到“郝建秀工作小组”的简介,看到青岛纺织工业“上青天”时代的见证,还可以看到青岛企业生产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礼仪服装等一系列当代名品。
    博物馆四层则“现代味”实足,除了众多高科技触摸屏和可以满足纺织与服饰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培训会、讲座等活动需求的大厅外,纺织知识抢答器、防刀割手套试验等体验项目给了游客参与互动的机会。

3.jpg

纺织博物馆中展出的实物展品


4.jpg


    纺织女工在博物馆向市民介绍纺织机械的操作方法


    “满月”后面向社会开放

    “接下来一个月内,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博物馆内部展品的摆设和放置。”据介绍,尽管青岛纺织博物馆昨天已开馆,但众多有价值的展品还没被安排进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只在纺织企业内部或通过街道办事处、社区发放赠券的形式,面向部分市民开放,大约11月份将面向社会对外营业。“我们对‘母亲工业’的号召力很有信心。”工作人员表示,已有多家旅行社与博物馆联系,要开辟这处参观旅游景点,纺织博物馆也将被纳入市北区啤酒博物馆、红酒博物馆、烟草博物馆等工业旅游线路。

   讲述人:孙邴辛(原国棉系统老职工)
    “母亲工业”从小渔村起步
    历史追忆


    昨天,随着纺织博物馆的开启,众多受邀参观的纺织工人立刻涌入大厅,看着曾经工作过的工作台,他们兴奋不已,曾在国棉系统工作过50多年的80岁的孙邴辛指着一幅幅图片,向身边参观者讲起了“母亲工业”的历史。“青岛纺织工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崛起,主要有德、日帝国主义和国内民族资本家建立的机器缫丝和棉纺织印染等企业。”
    据了解,岛城纺织工业,最早是德国人1902年在沧口圈占土地,设立德华缫丝厂,1908年德华缫丝厂停业后,1913年被实业家周学熙买下,改称华新实业公司(又称华新纱厂)。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在四方村圈占土地,兴建内外棉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1922年日商又先后在青岛四方、沧口开办了大康、钟渊、富士、宝来、隆兴5个纱厂。此后一些民族工商业者相继建起长兴祥布厂、协成花边厂、和兴花边厂和大纶、兴业、通盛公3个袜厂。到1936年底,青岛已有纺织工人3.3万人,棉纺锭56.84万枚,织机9286台,其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讲述人:丁启靖(曾任国棉十厂厂长)
    每5名工人就有位纺织工

    “这是细纱机、这是粗纱机,我们当年天天都围着这些机器转。”在一台台纺织设备前,众多见证过岛城纺织工业辉煌的纺织工人显得异常激动。78岁的丁启靖老人是一位从事纺织工业60多年的老领导,从1949年进入国棉六厂当工人,到之后担任国棉十厂厂长,再到远赴赞比亚,接任青岛在国外印染厂的负责人,丁启靖对岛城的纺织工业感情深厚。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Gov将原属中纺公司的8个棉纺厂和印染厂、机械厂、化工厂、针织厂、梭管厂收归国有,共有纱锭35万枚,布机7360台,另有私营织厂245个。1952年末,年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位,与上海、天津纺织工业同称“上青天”。丁启靖还记得,当年岛城拥有一支12万人的纺织大军,几乎每5名工人中就有1位是纺织工人。

    讲述人:陆金旭(原国棉四厂纺织女工)
    一个月内能发两次工资

    “那时纺织女工可吃香了,家家都想着把孩子往纺织厂送。”60岁的陆金旭曾在国棉四厂工作过,“一个月能开两次工资,别的行业十几块,纺织厂能开上百块。”陆金旭1969年进入纺织系统,当时刚好是青岛纺织工业发展高潮期,有段时间每个月厂里给工人发两次工资,每次四五十元,这笔收入可是当时一个普通家庭的两到三倍,一家纺织厂一年的利润就能再建家纺织厂。值得“炫耀”的还有纺织厂职工宿舍,从国棉一厂到国棉九厂,几乎每个厂都有宿舍供工人居住,尽管条件不好,但厂里给住处,还是让其他行业的工人们羡慕不已。
    据了解,1957年时,全市已经拥有棉纺织厂9个,棉织厂32个,印染厂15个,针织复制厂9个。棉纱的产量28.30万件,占全省的82.8%,棉布产量2.78亿米,占全省的64.2%,印染布产量1.6亿米,占全省的59.8%,年总产值4.53亿元,占全省的50.56%。但在岛城纺织业辉煌的背后,也饱含着纺织女工的心酸。同样是60岁、同样是1969年进入纺织厂的郭秀英告诉记者,当年她在国棉八厂工作,每天工人四班倒,进了厂就围着几十台设备转,一天下来能走上七八十里路,连吃饭都得几个人轮流吃,机器不能停,半小时功夫,吃饭、上厕所就都得解决完毕。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得到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TOP

没有门票……俺还想明天带俺娘去故地重游呢……
俺小时候就是在博物馆那个车间里玩大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