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三篇 蔬 菜



  青岛市建置初期,城区的农户开始从事商业性的蔬菜生产,但多数是在口粮自足时顺茬种植蔬菜已补生计。1922~1937年,蔬菜生产出现了专业经营户,40年代一般蔬菜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建国后,蔬菜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56年,蔬菜产销计划体制确立。从1962年到开始,生产趋向稳定。
  1976年后,青岛市扩大菜田面积,有效地推动了商品蔬菜生产,保证了城市蔬菜的供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蔬菜生产得以较快的发展。1986年,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近郊区、郊区和所辖县区在内的大青岛蔬菜生产布局。




第三篇 蔬 菜  
第四章 商品蔬菜基地管理

第二节 流通管理


  建国前,蔬菜上市主要靠菜农自运自销。1949~1956年,部分菜农是自行将所产蔬菜运往集镇或市内批发,大部分是经菜贩之手运往市内,通过全市160余家经营菜果的坐商和近2000户摊商浮贩售予消费者。
  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进行,对按计划生产的蔬菜规定了一系列购销政策。凡是按计划生产的品种和数量,按商品菜的质量,分等级由国营蔬菜公司收购。商品蔬菜所需包装物品,由国营蔬菜公司提供。收购方式为:青岛市蔬菜公司在集中产地的流亭、城阳、中韩、夏庄、惜福镇、李村、北曲、马哥庄、楼山、湛山、吴家村等设立固定收购点收购。派驻生产大队的生产联络员负责组织所在队的日、旬、月上市计划,汇总上报。日蔬菜出圆计划由生产队提前一天报收购点,收购点汇总报青岛市蔬菜公司,并根据收购数量均衡分配到零售店。交售有3种方式:(一)生产队用自己的运输工具运蔬菜到收购点评价后送到零售店过磅收货。收购点到零售店之间的运费由青岛市蔬菜公司付给生产队。(二)青岛市蔬菜公司派运输车到地头装菜,收购点评价,直接送到零售店收货。(三)小宗品种收购点交售。由生产队运到收购点,按规定的质量标准,由收购点分等评价过磅后由青岛市蔬菜公司派车运到各蔬菜零售商店销售。对计划外及超产的蔬菜,菜农或集体可以自行销售。1985年流通体制由单一渠道改为多渠道,购销格局开始变化。改革后的上市方式,一是各蔬菜定购村的产销服务站代专业户与国营、集体零售店直接订立定购合同,按规定的品种、质量、数量和上市时间,由各村蔬菜产销服务站参照指导性价格收购,送菜进城或由零售店自运。定购部分占市区上市总量的55%左右。二是对定购合同以外的蔬菜,承包专业户可以在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自行销售。三是冬贮大白菜购销,仍由国营蔬菜公司组织专门人员到生产基地,根据定购合同收购。收购的大白菜一部分由青岛市蔬菜公司运进市内销售或贮存,一部分由工厂、学校、部队等集体伙食单位自运、自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市郊各蔬菜专业村分为43个蔬菜定购村和非定购村,在定购村普遍建起了由村民委员会领导的蔬菜产销服务站,其任务是根据定购合同衔接落实蔬菜专业户的种植计划,为专业户必需的生产与生活资料提供服务,担负本村商品菜的收购、包装、运输及交售。产销服务站承担了从生产到商业零售之间的主要服务。
  商品菜运输,从60年代起就确定了以生产者送菜进城为主,商业部门下乡拉菜为辅的方针。菜农运输工具,60年代主要靠马车、地排车,70年代以拖拉机为主,到1979年基地各蔬菜专业村共有汽车136辆,拖拉机1105辆。80年代改用了汽车运输。
  商品菜贮存,主要是冬季大白菜和8~9月淡季可供贮存渡淡的洋葱、马铃薯等品种。按计划冬贮大白菜开始于60年代。当时冬季蔬菜市场品种少,主要依靠大白菜满足城市消费。由于需要量大,持续时间长,贮存工作主要由生产单位承担。办法是国营蔬菜公司在每年的白菜收获季节到产地收购,指定生产队就地贮存,按贮存时间长短付给管理费。贮存方法以活窖贮存为主,也有少量土窖贮存。每年贮存数量在2500万公斤左右,土窖贮存萝卜1000万公斤,露天堆贮大葱100万公斤及菠菜、芫荽等小杂菜。80年代,近郊大白菜面积逐年减少,胶州、即墨、平度、莱西等地的大白菜生产基地形成,国营蔬菜公司露天贮存大白菜试验成功,自身贮存能力提高,从1985年起全部改由青岛市蔬菜公司实行露天贮存,既降低了损耗,减少了费用,又提高了国营商业的调控能力。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为淡季需求按计划贮存的马铃薯、洋葱,开始于70年代中期。市郊生产的马铃薯、洋葱,由青岛市蔬菜公司在收获季节收购,由流亭收购点贮存,以备8~9月份蔬菜供应淡季上市,每年贮存量为150万公斤左右。
7.jpg 8.jpg 9.jpg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四章 商品蔬菜基地管理

第一节 生产管理


  1960~1985年,青岛市各级Gov对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的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计划、菜田建设和政策扶持等3个方面。
  生产计划管理 每年的蔬菜生产计划,包括种植面积和交售数量,由市Gov主管部门编制,逐级下达到蔬菜基地各公社(乡、镇)。各公社将蔬菜生产计划分解下达到各生产大队(村)。青岛市蔬菜公司驻生产大队的生产联络员配合生产大队干部,将生产大队的生产计划分面积、品种、播种时间、上市时间、上市数量分解下达到各生产队并落实到地块。各生产队种植计划的执行情况,由青岛市蔬菜公司驻队生产联络员按旬、月、季、年汇总逐级上报。在执行中遇到因种子不足、苗子受损、各种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绝产需要改种其他品种时,都要层层汇报,经研究批准后才能改种。年终要对各项计划进行核实评比,作为年度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业绩。
  菜园建设管理 为了提高新老菜田的生产能力,从50年代末开始,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采取了治水改土、整平土地,架设电线等措施。到1976年,全市48935亩基地菜田基本实现了“园田化”和浇水“机电化”。80年代,菜田建设在节约用水和排洪防涝上又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
  扶持蔬菜生产政策 青岛市商品蔬菜基地的菜农所需的粮、煤、油生活资料,都安排专项供应。菜农口粮定量标准略高于附近农业劳力的水平,对蔬菜专业村自产粮人均不足230公斤的补到230公斤,混合村按人均210公斤标准给予补足,每年供应粮3000万公斤左右。按斤粮斤煤标准供应菜农生活用煤,包括冬季保护地蔬菜生产用煤每年供应3800万公斤。对食油的供应标准是蔬菜专业村每人每月供应0.1公斤,混合村每人每月0.05公斤,平均年供应量35万公斤左右。蔬菜生产所需农机具、塑料薄膜、钢材、木材、水泥、化肥、农药等,计划管理部门按期下达专项供应指标,定点供应。
  70年代后,每年供应蔬菜基地的化肥6000~7000标准吨。蔬菜生产所需种子、竹杆、蒲草、苇毛等物资虽不在计划供应之列,有关部门也组织去外地采购,扶持蔬菜生产。商品蔬菜基地用电,实行市郊农业用电,以菜为主的原则,优先满足蔬菜生产用电。从70年代开始在一些工业、企业发达的公社(乡、镇)、村,实行了“以工补菜”的办法。利用公社(乡、镇)办工业的资金积累,扶持蔬菜生产和修水利扩建新菜田。80年代初在一部分蔬菜专业村实行了免收蔬菜生产专业户的农业税、义务工、浇水费等;市区的西流庄、楼山一带还对承包蔬菜生产的专业户进行补助,对全面完成生产、交售计划的,每年每亩菜田给予200~500元补贴,用来平衡菜农与从事工业、企业生产劳力的经济收入。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三章 栽培技术

第四节 技术推广


  青岛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开始较早,德国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德华高等学堂在李村设农科实习地,开始技术推广。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农事实验场(即德国侵占时期的李村设农科实习地)除种当地蔬菜外并试种由国外引进的甘蓝、芦笋、番茄,日本南瓜、甜菜、萝卜等蔬菜。1945年,接受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蔬菜种子,进行试种、繁殖、推广。
  建国初期,青岛市蔬菜生产由建设局农林处领导;50年代末由市农业局蔬菜科分管;1961年4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财贸办公室承担组织领导蔬菜产销工作。商业、科研等部门也设了相应的生产技术机构为发展蔬菜生产服务。青岛市蔬菜公司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导下,派生产联络员常驻生产基地负责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并设有蔬菜种子服务部,负责引进、交流、供应蔬菜种子。60年代初,在青岛市园艺试验站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承担蔬菜科研工作。崂山县组建了蔬菜局,胶县等重点蔬菜产区的农业局内配备了蔬菜技术员,承担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任务。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各大队也组建农科队,一般都有试验地10~15亩,20~30人,承担县、社安排的良种繁育和栽培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任务。生产队还配备了技术员。冬闲组织专项技术培训,生产季节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形成了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网络。
  1978年,近郊蔬菜基地各公社启用一批农民技术人员,并建立8处蔬菜站,设立蔬菜办公室。1985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蔬菜定购村的蔬菜产销服务站配备了专职蔬菜技术员,在种菜专业户中设置科技带头户,承担蔬菜科研示范项目。
  1986年,市、县、乡三级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的人员共40人;村级农科队、产销服务站等60余处、服务人员1012人。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三章 栽培技术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青岛市蔬菜主要病害有:大白菜霜霉病、软腐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番茄脐腐病、疫病,茄子绵疫病、褐纹病,以及大白菜、萝卜、番茄、黄瓜、甜椒的病毒病等。主要病害有:菜青虫、菜螟、菜蚜、黄条跳甲、茄子红蜘蛛、茄子28星瓢虫、棉铃虫、甜菜夜蛾、韭蛆、地老虎等。经常大发生、大流行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病虫害的有大白菜病毒病、大白菜霜霉病、大白菜软腐病、黄瓜霜霉病、菜青虫和菜蚜等。
 大白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防治 这3种病害在青岛地区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病毒病和霜霉病复合发生,危害重,每隔5年左右大流行一次。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20年中就有1965、1973、1977、1983年四次大流行,流行年全市平均单产只有1000公斤,比平年减产一半,绝产无收的地区时有出现。霜霉病发病有9月上中旬和9月底到10月上旬两个高峰,流行年份减产20%以上。使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和0.4~0.5度石硫合剂有一定的防效。70年代推出的乙磷铝、百菌清、瑞毒霉等药剂防治效果好,基本可以控制霜霉病的危害。软腐病一般发病率在15%~20%,减产15%~20%,防病药物中抗病毒2号、吐斯特及链霉素有一定防治效果。病毒病的毒源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菸草花叶病毒(TMV),三者之间又以YuMV对白菜致病力最强,同美国的毒源CⅢ为同一株系。田间三种病毒复合侵染也较为严重。其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适当晚播,精选茬口,密植,苗期治蚜,加强肥水搭配和生长期栽培管理等,对控制大白菜病毒病有一定效果。
  黄瓜霜霉病防治 黄瓜霜霉病在青岛市非常普遍,一般年份春黄瓜6月23~27日开始发病,如不进行防治,发病5天后病情指数即可由5%增至18.4%,一周内可全株死亡,一般年份减产40%以上。60年采取在发病初期每隔5天喷一次60%代森锌600倍液加1%尿素,防治效果达59.5%。70年代,采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均可控制霜霉病的危害。
  菜青虫防治 菜青虫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甘蓝为最重。从5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进入危害盛期,9月中旬后危害较轻,计有120天的危害期。60年代使用50%敌百虫500倍液杀虫效果100%,滴滴涕乳剂200倍液、6%六六六粉的杀虫效果也都很好。敌百虫、敌敌畏是60~70年代防治菜青虫的主要农药。由于菜青虫抗药力的增强,到70年代末这几种农药杀虫能力减弱。80年代初,菊酯类农药取代敌敌畏和敌百虫成为防治菜青虫的有效药物。
  菜蚜类防治 青岛市发生的菜蚜有:甘蓝蚜、桃蚜和萝卜蚜3种。发生季节5~6月和8~10月,以秋季危害严重。受菜蚜危害的主要蔬菜种类有:甘蓝、花椰菜、卷心白、白菜、萝卜、芜菁、油菜、荠菜、莴苣、菠菜、芹菜、甜椒、番茄、茄子、马铃薯、豌豆、茴香、黄瓜、南瓜等多种蔬菜作物。严重发生时造成受害作物成片死亡。菜蚜还是病毒病的载体,传播各种病毒。60年代使用乐果防治菜蚜的效果明显,50%乐果1000倍液杀虫效果可达100%。80年代初,推广应用了氧化乐果。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三章 栽培技术

第二节 栽培方式


  露地栽培 露地栽培是青岛市蔬菜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50年代末,由于大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打井治水,推广应用了新的蔬菜品种、新农药、新化肥和塑料薄膜覆盖材料等措施,不仅提高了菜田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促进了露地栽培技术的改进。主要措施有:(一)做畦方式改进:由长畦改为短畦,长垅改为短垅,并出现了高畦、瓦垅畦和高畦平畦间作等畦式,这些畦式即适合间作套种,又节约用水,还提高了抗雨涝能力。(二)普遍推广了育苗移栽技术。(三)种植密度增加:由于早熟生产期短,紧凑型品种的应用,番茄、甘蓝由每亩3000株增加到6000株,大白菜由每亩900株增加到1700~2000株,种植密度比50年代增加了一倍。(四)实行了间作套种:由50年代一年种植2大茬增加到2.5~3茬,提高了复种指数。(五)改粗放栽培为精耕细作:50年代豇豆多数种植在地边、沟堰或与玉米间作粗放栽培。60年代推广了青岛市农科所选出的齐尾青皮长豇豆、白鳝鱼骨、一丈青等品种后,改在6月中旬播种,广泛实行支架栽培,可在8、9月份淡季上市,亩产达1000~1500公斤。为了解决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淡季不淡和品种少、病虫害较重、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从70年代中期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防病、稳产、增加品种为目标,先后在生产上应用了大白菜综合防病高产栽培技术、地膜覆盖下施肥技术、芹菜苗期化学除草;推广普及了早、中、晚熟大白菜一代杂种和早、中、晚熟番茄品种,津研系统黄瓜品种,张塘豇豆,之豇28—2豇豆,茄门甜椒,小青冬瓜,双抗油菜,夏光甘蓝,马铃薯,上海红皮洋葱,桃林芸豆,黄苗芹菜等蔬菜品种,使蔬菜生产有较大的进步。二是推广应用了秋季大白菜的培肥地力、选用抗病品种、晚播、苗期制虫和肥水管理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稳产高产。三是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学习外地淡季菜创高产的经验。1979年,青岛市蔬菜公司与崂山县蔬菜局组织科技人员和生产队干部去陕西省辉县城关公社和西安市西郊阿房宫公社学习。其选用优良品种(红嘴燕),3月底4月初育苗移栽,深耕增施有机肥料,注意通风、排涝、防治病虫害,采收时在蒂盘前掐断采下豆角(切忌损伤蒂盘)。通过学习其高产经验并因地制宜地应用,使青岛市豇豆单产由1000~1500公斤上升到1500~2000公斤。四是解决了洋葱生产栽培技术关键,实现了自给有余。在以往洋葱种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引种选种、适期播种、定植、秋季育苗秋季栽培和综合生产栽培技术等措施,促进了洋葱产量的提高。1980年,西流庄公社营子大队第三生产队种植的13亩洋葱中,有8亩产超过5000公斤。技术队创单产6370公斤的高产。1980年青岛市农科所引种榨菜成功,并选出适宜品种“青圆早”,结束了青岛市不能种榨菜的历史。通过上述工作,青岛市蔬菜生产基本实现了花色品种的增加、高产稳产和均衡上市。
  保护地栽培 青岛市保护地栽培开始早、发展快,保护地类型有风障畦、冷床、温床、玻璃温室、塑料棚玻璃温室、塑料温室、地膜覆盖、软化设施等,对解决冬春蔬菜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障阳畦 风障畦是青岛市蔬菜保护地栽培中最早使用的保护栽培形式。1953年,吴家村利用风障畦种植油菜、半黄白菜、苔菜、蒜苗、塌古菜、芫荽等蔬菜的就有70~80户。玻璃阳畦、温床因造价较高,当时只用于蔬菜育苗。1961年,青岛市有风障阳畦200亩。1964年,学习济南市风障阳畦蔬菜栽培技术,并请济南市的菜农来青岛市在崂山县仙家寨公社仙家寨村驻点,指导风障阳畦栽培芹菜、韭菜、黄瓜等技术,使青岛市在春节期间有了地产芹菜和韭菜上市。春黄瓜上市也提前了10多天。
  玻璃温室 1941~1943年,青岛果产公司利用温室栽培西洋甜瓜获得成功。1952年,李村区枯桃乡张家下庄张进典建成了一个6厘地的小温室,试种蒜苗,获得200~300万元(旧人民币)的收入。1953年,该乡又有8户建成4个温室,种植黄瓜、蒜苗等。为了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市Gov农林处于1953年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北京的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并于1954年秋在浮山所、吴家村、水清沟村及青岛市农科所,结合当地经验建温室进行番茄、黄瓜生产。1959年,山东省举办温室蔬菜栽培训练班,为青岛市培养了一部分人员。1960~1961年青岛市举办温室蔬菜栽培训练班,聘请北京渊潭公社温室种菜能手周子忠讲课,并湛山村建温室2栋种植黄瓜、番茄等蔬菜,结合实行操作进行讲授,为青岛市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1961年,青岛市近郊的温室共有511间,总面积8865平方米,另有小暖窖7座,温室主要用在育苗和一些特需蔬菜生产上。
  塑料薄膜保护栽培 青岛市利用塑料薄膜保护栽培蔬菜技术始于1964年。崂山县1964年冬至1965年春用塑料薄膜3.5吨覆盖面积52亩;1965年冬至1966年春用塑料薄膜7吨覆盖面积105亩,主要用于代替玻璃覆盖阳畦进行早春蔬菜育苗和春季茄果类蔬菜的早熟栽培(可提早成熟20~30天);1970年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小拱棚栽种的早春蔬菜,面积已达到400亩。1971年,青岛市引进长春市塑料大棚覆盖黄瓜栽培技术,在市区的吴家村、楼山和崂山县的城阳、北后楼等大队进行大棚早春黄瓜生产,获得成功。1975~1980年,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有3项改进:(一)1974年沧口区楼山公社在学习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塑料大棚悬梁吊柱结构后设计了钢材挂梁结构,使建造一亩大棚由360支立柱减少到60支,而且增加光照,棚内耕作方便,为实施多层覆盖技术创造了条件,在青岛市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二)仙家寨公社西果园、北后楼等大队改单层覆盖为棚内多层覆盖,增强御寒能力,使大棚黄瓜上市时间又提前了15天。(三)改单茬为多茬栽培。1977年,西吴家村第三生产队在两个棚内(面积2.39亩)试验成功冬茬芹菜春茬黄瓜的栽培模式,平均单产芹菜5758公斤,黄瓜7003公斤,并找到了适合当地冬季在大棚内种植的芹菜、韭菜品种,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减少风险性,棚内蔬菜由亩产4000~5000公斤增加到1万公斤以上,产量、收入双提高。80年代初,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得到大发展。崂山县1980年保护栽培面积3262亩,占蔬菜总面积的7.5%,其中塑料大棚327.4亩,中、小棚1295亩。1986年保护地栽培发展到1.8万亩,其中大棚栽培面积为3600亩,比1980年增加10倍多,使青岛市冬季和早春市场鲜菜不足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崂山县于1980年小面积试验、示范地膜覆盖蔬菜栽培,1981年共购进地膜1万公斤,覆盖蔬菜面积320余亩,覆盖蔬菜15种(黄瓜、番茄、甘蓝、甜椒、茄子、马铃薯、西葫芦、莴苣、洋葱、冬瓜、芸豆、豇豆、韭菜、芹菜、四季萝卜)。到1986年全市普遍推广,使用面积达万亩以上。
  软化设施 利用井窖和地窖生产韭黄、蒜黄,在青岛市近郊一些社、队多年应用。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三章 栽培技术

第一节 育 苗


  建国初期青岛只有大白菜、甘蓝、芹菜、韭菜、葱和部分瓜类、茄果类蔬菜进行育苗移栽,数量少,苗子小。从60年代初开始用塑料薄膜代替玻璃作为覆盖材料进行育苗,降低了成本,使蔬菜育苗得到发展,70年代末育苗蔬菜种类有:瓜类、茄果类、部份豆类以及花椰菜、油菜、芹菜、莴苣、莴笋等几十种。
  春季育苗 春季多利用保护地育苗,供露地栽培,实现早熟高产,是蔬菜育苗的一种主要方式。建国后沿用传统的育苗技术,育出的菜苗,苗龄长、长势弱,影响早熟和高产。从50年代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菜农学习国内外经验,以育出适龄壮苗为目标,从育苗畦覆盖材料、营养土选择配制和温度控制方法等,作了三方面改进。(一)塑料薄膜代替玻璃为覆盖材料:春季育苗设施多采用风障阳畦(冷床)。覆盖材料用玻璃加草苫进行早春瓜果菜育苗,60年代以后改为塑料薄膜加草苫覆盖,并逐年完善了配套育苗技术。(二)普通圆土改为营养土:针对育苗畦内施肥养分不足、不全;影响菜苗质量问题,青岛市园艺试验站从1954年开始研究番茄育苗营养土配方,到1959年青岛市农科所提供了番茄育苗营养土配方(2份圆土加1份马粪加一份猪粪加过磷酸钙1%),用这个配方可以育出壮苗,实现早熟高产。以后又提出了黄瓜、甘蓝等蔬菜育苗营养土配方,60~70年代普遍被采用。(三)长龄苗改为适龄苗:塑料薄膜和营养土的使用为培育适龄苗提供了条件。1965年青岛市农科所总结了崂山县仙家寨公社高家台大队菜农早春育苗经验,提出了早春育苗要实施“二促二蹲”的温度水分管理培育适龄壮苗的方法。温度控制顺序为:播种后高温促进种子出苗,出苗后低温炼苗,炼苗后升温促使菜苗生长,定植前低温炼苗以适应露地环境。适宜的苗龄为:甘蓝50~60天,茄子60~65天,甜椒65~70天、,番茄55天,黄瓜25天。该方法解决了苗龄长,形成“小老苗”,影响早熟、高产等问题。
  保护地蔬菜育苗 1975年以后,塑料大棚保护栽培蔬菜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育苗技术的提高,出现了营养土方育大苗、纸袋育苗、营养钵育苗等育苗方法。这几种育苗方法可育出6~7个叶片已结瓜的黄瓜苗,定植后5~10天可进入采收期。1982年,为防治黄瓜枯萎病,青岛市农科所试验还推广了用黑籽南瓜、拉瓜为砧木架接黄瓜的嫁接换根技术,使枯萎病发病株率由不嫁接苗的13.78~78.8%降到5%以下。
  夏、秋季育苗 多采用遮阳棚下做高畦的方法培育大白菜、甘蓝、番茄等菜苗,起到防高温、抗暴雨和防病虫的作用。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二章 生产与布局

第三节 布  局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蔬菜生产逐步发展起来,到1986年形成了各具特点的3个种植区。
  近郊区包括沙子口、中韩、浮山、吴家村、李村、西流庄和楼山等沿海沿河地带。这一种植区地处市区或贴近市区,城肥丰富,靠小河流水和浅层地下水灌溉,以种植绿叶速生蔬菜见长,各村又以能种某种蔬菜而有名。如浮山的分葱、线豆角,吴家村的越冬菠菜和油菜,错埠岭的韭菜,亢家庄的芹菜,西流庄的水萝卜等。
  郊区包括墨水河与白沙河下游的即墨县城南,崂山县的流亭、城阳两镇和夏庄、惜福镇的一部分,共有商品菜田3万亩。该区地势平坦,地下水源丰富,是城阳青大白菜的主产区;并有一些特色菜区,如皂户村贮藏菠菜,城子村的贮藏香菜,王家女姑村的“女姑甜椒”,高家台村的番茄,流亭、古镇一带的叶儿三黄瓜,狗塔埠莴苣,洼里茭瓜,赵村芹菜等。
  远郊区包括胶莱河、大渡河、王戈庄河流域。该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盛产大白菜、生姜、芋头、马铃薯、辣椒干等。胶州大白菜就起源于这一区。胶南县的柏山,胶县的铺集,平度县的冷戈庄,莱西县的孙受,即墨县的店集、南阡等乡(镇)是大白菜生产基地。这一区种植的出口蔬菜有:芋头、生姜、辣椒干、青刀豆、牛蒡、芦笋、大葱、毛豆等。
  青岛市商品蔬菜布局,形成了一个以近郊生产叶子菜、早春菜,郊区生产瓜果类菜、淡季菜和远郊生产大白菜、生姜、芋头、辣椒干等为主的梯次格局。各类蔬菜上市量比例更加合理。辣椒干、芋头等加工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也已经形成。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二章 生产与布局

第二节 商品蔬菜生产


  青岛建置初期,城区近郊有些农户开始从事商业性的蔬菜生产。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蔬菜生产出现了专业种菜户。1935年吴家村一带因接近市里,经营蔬菜园艺者达130余户。40年代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蔬菜需求量,使商品蔬菜生产形成一定规模。1949年,青岛市商品菜田面积有18816亩,主要分布在吴家村、仲家洼、浮山所、板桥坊、李村和流亭、夏庄、惜福镇一带。生产品种主要有葱、韭菜、芥菜、芹菜、马铃薯、白菜、萝卜、茼蒿、菠菜、胡萝卜等,市场上较常见的有大葱、韭菜、萝卜、白菜等品种,年总上市量为6772万公斤。1956年蔬菜产销计划体制的确立,蔬菜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7年近郊商品菜田面积扩大到31900亩,比1949年增长69.54%;蔬菜总上市量为13050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92.71%。
  1958年,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城市工矿区蔬菜基地的指示,着手对蔬菜基地的建设进行准备,从计划指导上鼓励市区和崂山郊区有种菜条件的社队多种蔬菜,在布局安排上适当集中成片,为基地建设创造条件。1959年确定了市区浮山、吴家村、西流庄等3个公社的14个大队列为蔬菜专业队,1965年又调整扩大到崂山县的楼山、李村、流亭、仙家寨、城阳、夏庄、中韩等公社的130多个蔬菜生产大队,并对8、9月淡季蔬菜和冬贮大白菜生产实行专项安排。把胶县几个集中产白菜的公社列为大白菜生产基地,把流亭、城阳公社中的4个大队列为供外贸出口蔬菜基地。对基地菜农供应粮食、食油和煤炭,在化肥、农药、油、电、木材、水泥、钢材等生产资料供应上给予照顾、,生产上实行指令性计划,统购包销已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蔬菜产区。1966年全市商品菜基地田面积29534亩,总上市量12253万公斤。
  1976年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文件规定,按市区常住人口人均占有3厘菜田的要求,增加商品菜田面积12057亩(其中楼山869亩,仙家寨4538亩,城阳3900亩,夏庄1412亩,棘洪滩200亩,马哥庄700亩,河套438亩)。当年,蔬菜生产大队共136个,菜田面积增加到47705亩,总上市量达到19704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蔬菜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一)1981~1983年因城市建设,市区浮山、吴家村、西流庄等3处公社菜田被征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305亩。为弥补商品菜田的不足,青岛市人民Gov《关于发展商品菜田的通知》,在楼山、中韩、李村、夏庄公社的部分大队发展商品菜田4413亩,蔬菜生产大队增加到146个。
  (二)秋菜生产基地从1979年逐步转移到辖区各县。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近郊蔬菜基地普遍推行,1985年5月对蔬菜产销体制进行改革。蔬菜生产由集体种植转为7万多个专业户参照Gov提供的指导性计划和市场信息安排种植。1986年商品菜基地菜田面积达49789亩,总上市量22952.6万公斤。远郊秋菜基地面积3万亩,年总产量1.2亿公斤,其中合同定购大白菜5000万公斤。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二章 生产与布局

第一节 社会蔬菜生产


  青岛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有的达100年以上甚至数百年,多数农户是在口粮自足时顺茬种菜供自食,灾年可以充粮,余者货卖以补生计。胶州白菜、城阳青白菜、蟠桃大姜、马家沟芹菜、南村菠菜、西城萝卜、湍湾紫皮蒜等,先后形成生产地,产品远销山东省内外,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青岛市蔬菜年种植面积达33.09万亩,总产量35610.5万公斤。经过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三年恢复,蔬菜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8.67万亩,总产量62522万公斤。1958~1960年,蔬菜生产波动很大。1961年后,由于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执行一系列政策措施,蔬菜生产得到逐步恢复。196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0.34万亩,总产量46585万公斤。1966~1976年,蔬菜生产面积稳中有增,总产逐年上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结构和布局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蔬菜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86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3.78万亩,总产量143537万公斤。广大农区的蔬菜生产开始向商品菜生产转化,种植品种由原来的白菜、萝卜等品种开始种植番茄、黄瓜,韭菜、云豆等细菜品种,芋头、生姜、辣椒的种植区开始向加工出口型发展,辖区各县的小城镇周围发展了一批专业种菜村(户),并开始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护地蔬菜生产。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一章 蔬菜种类

第四节 野生蔬菜


  据1960年青岛市农科所调查,青岛市主要野生蔬菜有:马齿苋、细花瞿麦、野苋菜、大叶灰菜、地丁、长树棒、水蓼、白蓼、拳头菜、凤花菜、地肤、苣荬菜、车前、辣蒿、垂虎、苦菜、翻白草、小豆芽、山玄参、葛子、小蓟、黄须菜、苦芥溜、地榆、荠菜、蒲公英、扁竹、大蓟、山扁豆、海蔓、滩菠菜、油蒿、脏沟、玉竹、雅葱、山虎子、猫耳朵、野豌豆、金针菜、兔子头、驴耳朵、费菜、秀才帽子、铃兰、板凳腿、山百合、羊角、野芫荽、野绿豆、野西瓜、飞廉、鸡眼菜、石莲花、旋花、毛连菜、青箱、野地黄、枸杞、酸模、酸把柳、大叶草藤、爬古荚、米口袋、线儿蔓、穷汉腿、卡疤头、扎叶子、羊皮叶、紫花叶、假羊角、蓬蓬菜、鸭跖草、生里菜、老母猪呱、灯笼花、三叶翻白草、水芹菜、山芹菜、猪耳朵、碱灰菜、雀抖擞、碱蓬、酢浆草、野茼麻、寒菜、萝摩、共计86种。其中品质好、分布较广、可以大量采集的有:山玄参、白蓼、水蓼、苦菜、地丁、翻白草、长树棒、酸把柳、兔子头、野苋菜、扁竹、车前、苣荬菜、小蓟、海蔓、马齿苋、地肤、荠菜、拳头菜等。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一章 蔬菜种类

第三节 育成蔬菜


  1952~1986年,青岛市共育成大白菜、番茄、甘蓝等蔬菜品种和一代杂种32个,除在青岛市应用外,还推广到山东省内外,1978年以来获科技成果奖15项。
  大白菜 1962年,青岛市农科所开始进行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1966年,青岛市农科所用胶白的小叶菜与福山包头为亲本,选育出中国第一个大白菜一代杂种“青杂早丰”(1971年定名),取代了当时青岛地区早熟大白菜主栽品种“胶白小叶”。1974年,以城阳青为材料之一育成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中晚熟一代杂种“青杂中丰”。1984年育成大白菜一代杂种“青杂三号”、“青杂四号”及生长期只需60~65天的早熟一代杂种“青杂五号”和“鲁白四号”。至此,形成早、中、晚熟配套的大白菜一代杂种系列。此后又陆续选育成功“80-7”、“81-5”、 “83-1”(鲁春白菜一号)、“鲁白7号”等多个早、中、晚熟一代杂种。1979年,大白菜一代杂种的播种面积已占青岛市大白菜播种面积的70%以上,成为主栽品种。到1985年,大白菜一代杂种的播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早熟品种全被一代杂种所代替。这些一代杂种从1971年开始在国内23个省、自治区推广种植,并成为许多地区的主栽品种。
  1975年崂山县城阳公社城阳大队科技队育成了大白菜一代杂种“城杂5号”,在山东、湖南、江西、甘肃和辽宁等省推广种植到80年代。
  番茄 青岛市农科所于1963年开始进行早熟品种的选育研究。当年从引进品种“66”中分离选育出早熟单株,编号“66-13”。到1965年性状稳定,开始示范推广,1975年定名为“青岛早红”。该品种熟性最早、产量高、抗逆性强,不但适应于早春露地栽培还适于保护地栽培,经济效益高、育种价值高、不适于加工和间作。推广后成为青岛市早熟番茄的主栽品种,不久既在山东省及天津市、哈尔滨市、南京市、海拉尔市等19个省的44个县市种植,并成为当地主栽品种,推广20余年仍长盛不衰。
    1972年选育出“番茄少粉型株系72-1”,利用其为母本,可节省制种用工、简化制种手续、并利用其配制成早熟、丰产的一代杂种——鲁番茄一号(青番三号)。
   1973年选育出早熟组合“青岛早红×密植红正反交”总产量比双亲高、果实大而圆整、抗病力强。1975年大面积推广,是山东省推广的第一个番茄一代杂种。
  1973年开始进行中熟番茄品种的选育,1983年选育出表现熟性中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耐贮运、适于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的72-69”,并成为青岛市露地中熟番茄和大棚保护栽培番茄的主栽品种。该品种从1983年开始在山东省内推广,累计推广面积85203亩。
  以上番茄品种推广后,使青岛市的番茄品种达到了早、中、晚熟配套,并使夏淡季和保护地也有了适宜的品种。
  甘蓝 70年代中期,青岛市农科所分别育成“小金黄”和“小型小金黄”。他们都具有早熟性好、优质、丰产和耐冬性极强、适宜在保护地早熟栽培等优点,逐步取代了“北京早熟”等引进品种,是甘蓝的上市期提早到5月中旬,这两个品种还在山东省及河南、辽宁、陕西省推广应用。经过进一步改良选择,“小金黄”于1983年定名为“鲁甘蓝一号”,被指定为山东省重点推广品种,山东省内各地年采种量达3000公斤左右,年种植面积,达6万亩。
  1977年,青岛市农科所育成极早熟甘蓝一代杂种“鲁甘蓝二号”。成为青岛市早熟甘蓝主栽品种,也是中国最早熟的甘蓝品种,露地早熟栽培可在5月中旬上市,结合保护栽培可提早到4月中下旬至5月初。1985年开始,年平均供种子达300公斤以上,年种植面积达6000亩。
  黄瓜砧木品种的筛选 80年代初,青岛市农科所开展了黄瓜嫁接用的砧木品种筛选,经嫁接试验证明,国产的野生种黑籽南瓜和该所分离选育出的“拉7-1-4”两种砧木品种的嫁接亲和性好,嫁接黄瓜生长旺盛、雌花节率高、熟性早、产量比自根苗高,风味品质无不良影响,抗枯萎病的能力显著增强。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一章 蔬菜种类

第二节 引进蔬菜


  青岛市引入种植的蔬菜共有:结球大白菜、白菜、华北黄瓜、华南娃娃、南瓜、黑籽南瓜、佛手瓜、蛇瓜、结球甘蓝、皱叶甘蓝、球茎甘蓝、花椰菜、芥蓝、番茄、圆茄、矮茄、长茄、甜椒、辣椒、蔓生种芸豆、矮生种芸豆、豇豆、豌豆、中国萝卜、四季萝卜、胡萝卜、芜菁、芜菁甘蓝、莴苣、冬寒菜、芹菜、菠菜、苋菜、番杏、叶用芥菜、茎用芥菜、马铃薯、豆薯、大葱、韭、分葱、韭葱、洋葱、芦笋、美洲防风、蘑菇、平菇等47种。
  甘蓝 1922年前引进的品种,经多年民间选择到建国初形成“青岛1号”、“青岛2号”和“青岛3号”等3个品种。
  1953年青岛市园艺试验站引进了“丹京”早熟甘蓝品种,使上市期提早到6月上旬。成为青岛市50年代和60年代早熟甘蓝的主栽品种,部分地区直到80年代仍继续种植。1958年后青岛市农科所又先后引进“旅大牛心”和“金早生”等早熟品种。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又引进并推广了“北京早熟”,使上市期提早到5月下旬至6月初,并成为70年代上半期青岛市春甘蓝主栽品种之一。
  番茄 日本人开办的农事试验场于1918年引入番茄品种,经试种成功后得以推广。经群众多年种植选留了“大青皮”,一直沿用到50年代,成为主栽品种,后称为“本地大红”。青岛市农村所从1954年开始进行引种选种,于1964年选出抗逆性强、品质好、商品果率高、产量高、适合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的中晚熟品种“北京21号”,更新了“本地大红”,成为青岛市的主栽品种。1972~1975年,又选出抗黄萎病、品质好、比较耐热、可作伏番茄栽培的晚熟品种“71-73(弗洛雷德)”,从1975年开始推广,更新了“北京21号”。直到80年代后期仍为青岛市的晚熟和淡季番茄的主栽品种。1975~1985年,青岛市累计栽培面积达32020余亩。该品种推广到山东省内外。
  1970年,崂山县西果园、小寨子等大队由山东外贸食品进出口公司引进晚熟品种“台湾红”,70年代初期曾在部分地区应用,但因产量低被淘汰。
  黄瓜 青岛市于70年代初引进高产、抗霜霉病的“津研2号、4号”黄瓜品种,推广应用至80年代。
  辣椒 胶县1963年引种益都羊角椒,1964年种植1500亩,试出口。此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胶县、平度两县种植面积为2.8万亩,单产155公斤,总产量434万公斤。辣椒干远销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
  60年代青岛市甜椒主栽品种为“女姑大椒”,(1944年前后由美国引进)。1971~1973年,青岛市农科所筛选出比较耐热、高产的“上海茄门”甜椒,成为主栽品种,应用至80年代。
  豇豆 青岛市农科所1967年筛选出比较优良的品种“白鳝鱼骨”,是年育成“青丰豇豆”,推广到70年代。1982~1984年,青岛市又从浙江省农科院和上海引进了“之豇28-2”、“张塘“等豇豆品种,筛选出比“青丰豇豆”商品性好,产量高、较抗花叶病毒的品种“之豇28-2”,1987年在青岛地区种植面积达9546亩,占豇豆总面积的83.93%。

TOP

第三篇 蔬 菜  
第一章 蔬菜种类

第一节 地方蔬菜


  青岛市的地方蔬菜有:结球白菜、大白菜、花心白菜、普通白菜、乌塌菜、薹菜、黄瓜、冬瓜、西瓜、南瓜、笋瓜、西葫芦、瓠瓜、菜瓜、苦瓜、丝瓜、甜瓜、圆茄、长茄、辣椒、结球甘蓝、球茎甘蓝、花椰菜、蔓生芸豆、矮生芸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毛豆、中国萝卜、胡萝卜、根甜菜、牛蒡、菠菜、莴苣、芹菜、叶甜菜、茼蒿、芫荽、茴香、芥子菜、叶用芥菜、根用芥菜、马铃薯、姜、芋、薯蓣、草石蚕、菊芋、韭、大葱、大蒜、洋葱、莲藕、竹笋、金针菜、百合、香椿、枸杞等60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胶州大白菜、城阳青大白菜、青皮萝卜、红瓤萝卜、叶儿三黄瓜、蟠桃大姜、南村菠菜、马家沟芹菜和湍湾紫皮蒜。
  胶州大白菜 原产于胶县的三里河、南坦一带。据清乾隆十七年重修《胶州志》中记载:“其蔬,菘谓之白菜。……其品为蔬菜第一,叶卷如纯束,故谓之卷心白”。经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选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类群,称之谓“胶白”。“胶白”品种类群中主要有“大业”、“二叶”、“小叶”三个品系,生长期分别为110天、100天和80天,都具有质嫩、汁白、味美、纤维少、叶帮薄、软叶率高等优良性壮,被誉为山东名产蔬菜。1875年胶州大白菜在日本东京博览会上展出,评价很高,此后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大白菜主要种质资源。20世纪20年代传入朝鲜,近数十年来又传入东南亚、欧美、苏联等国家和地区。“胶白”1949年在三里河、沽河、胶莱河流域的种植面积为4500亩,单产1450公斤,远销京、沪、辽宁等地。由于胶白的抗逆性较弱,80年代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城阳青大白菜 以主产城阳镇而得名。城阳青品种类群以城阳镇为中心,各地根据自己的栽培需要分选出崂山城阳青、崂山县夏庄城阳青、崂山仙家寨城阳青、即墨青帮包头莲、即墨半青帮包头莲、即墨青帮大白菜、即墨城阳青等品系。分布的中心地带是崂山县和即墨县。其共同特点是外叶深绿、叶球短筒形叠包,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好、耐贮存,是青岛市冬贮白菜的主要品种。1935年前后,城阳、北曲、大周村一带已大面积种植,并远销上海、江浙一带。城阳青在70年代中期以前是青岛市的大白菜主栽品种之一。60年代末青岛市最大种植面积为15000亩,总产4750万公斤。70年代后逐步被新育成的一代杂种所取代。六七十年代城阳青大白菜一直是江、浙、皖、闽等江南各省大白菜的主要栽培品种。每年调出的种子达数万公斤。
  青皮萝卜 地方农家品种,栽培历史200年以上,包括崂山大青皮萝卜(翘头青),胶县和胶南的大青萝卜,崂山、即墨、胶县、胶南的青萝卜等7个品系。其共同特征是具有花叶直立或半直立,根长圆柱型,皮深绿色,肉浅绿色,品系间以皮色、肉色和叶的直立程度相区别。适于秋播冬贮,供秋、冬食用。1985年青岛市种植面积2万亩,单产2600公斤。其中,崂山县为4000亩,单产1585公斤;胶县为10600亩,单产3715公斤。
  红瓤萝卜 产地为即墨县即墨镇李家西城村周围地区。西城红瓤萝卜始种于明朝末年,清康熙年间已驰名四方。李家西城村位于墨水河畔,其周围地区土层深厚,质地轻松肥沃适于萝卜生长。西城萝卜,青皮红心,肥厚多肉,含多种维生素、淀粉酶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生食之上品。立秋播种,立冬收获,窖埋贮存,新年与春节期间上市。年产量25万公斤,销往青岛市区及周围各地。
  叶儿三黄瓜 有春叶儿三黄瓜和秋叶儿三黄瓜两个品种。分别供春秋两季种植。春叶儿三黄瓜,瓜条绿色短棒状,无棱,刺小而稀,脆嫩微甜天清香,风味、品质优良。秋叶儿三黄瓜,以瓜条较短、皮色深、皮厚与春叶儿三黄瓜相区别。秋叶儿三黄瓜较耐热,适于秋种也可春种。主产区集中在崂山县白沙河下游的古镇、流亭一带。1970年仅崂山县种植面积就达6302亩,平均单产1300公斤。叶儿三黄瓜易感霜霉病,单产多年徘徊在1000~2000公斤,限制了黄瓜生产发展。70年代引种天津市农科院育成的抗霜霉病强、产量高的津研2号、4号黄瓜,叶儿三黄瓜种植面积逐渐缩小。
  蟠桃大姜 平度县鲜姜的主栽品种。平度县鲜姜生产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胶东半岛重要的鲜姜产地。主要产区分布在蟠桃、崔召、青杨、大泽山、云山、古岘、仁兆、冷戈庄等10多个乡镇,其中以蟠桃乡生产的最为闻名。蟠桃大姜块大,高产,耐贮存,颜色黄而发亮,味道辣中带香,有香辣适度的独特风味。1985年平度县总种植面积为5000亩,总产量为1000万公斤。多年来畅销于省内市场和北京、天津及东北各大城市。
  南村菠菜 产地在平度县南村镇周围。平度种植菠菜已有几百年。南村菠菜质量好,叶片大、产量高、茎叶鲜嫩,风味清新。以南村种植面积最大。1985年种植3000亩,鲜菜总产1300万公斤。除在青岛市销售外还销往胶东半岛各地。其种子产量30万公斤,销往江苏、上海、北京、天津和东北各省、市。
  马家沟芹菜 主要产地在平度县马家沟村。栽培历史已有100年以上。1950年用潍县的“大叶黄”和当地小棵菜杂交,到1952年选育出叶绿、梗黄、梗空、棵大、叶柄长、纤维少、味道鲜嫩清脆的高产品种“平马一号”芹菜,成为马家沟芹菜的主栽品种。1985年仅平度县城关镇种植面积即达1200亩,其产品除在青岛市销售外,还远销潍坊、北京等城市。
  湍湾紫皮蒜 始种于清嘉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地在即墨县太祉庄乡和七级镇的湍湾村之间的月河两岸。湍湾紫皮蒜有个头大、皮薄易剥、腊味浓烈、蒜泥粘度强等特点。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