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青岛生产的工艺美术品有:刺绣、花边、花画、雕刻、地毯、贝雕、发制品、玻璃制品、草编、金属和民间工艺品等11个门类。其产品除供国内销售外,还销往亚洲、欧洲和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四节 戏剧道具

青岛市二轻工业工艺美术品获奖情况表
1.jpg 2.jpg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四节 戏剧道具

青岛市二轻工业工艺美术品业出口交货情况表
1.jpg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四节 戏剧道具

青岛市二轻工业工艺美术品业基本情况表
1.jpg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四节 戏剧道具

青岛市二轻工业工艺美术品业基本情况表
1.jpg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四节 戏剧道具

青岛市二轻工业工艺美术品业生产情况表
1.jpg 2.jpg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四节 戏剧道具


  1945年,烟台戏剧道具制作商来青岛开设小半半堂戏具店,从此,青岛有了戏剧道具的生产。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小半半堂戏具店和新成立不久的德恩戏帽店合并到青岛市刺绣生产合作社。1957年5月,戏剧道具生产又从刺绣生产合作社中分离出来,成立青岛市戏具生产合作社,1958年过渡为山东省规模最大、影响较广的戏具专业生产厂——青岛戏具厂。时有职工54人,另有分散绣工88人。当年生产戏装女披1 586件、王帽545顶、头面432盆,创工业产值16.2万元。先后为青岛市、山东省和外省市的剧团(社)承制了《桃花扇》、《棠棣之花》、《孔雀胆》、《小忽雷》、《李天保吊孝》、《文成公主》等剧目的服装、道具。并为梅兰芳制作斗篷、凤冠;为尚小云制作昭君盔、梁红玉铠甲、盔帽;为马连良制作永乐服等。1965年后,出现全国性的戏剧萧条,为戏剧生产服装、道具的工厂开始走下坡路,迫使青岛戏具厂在继续生产少量戏剧道具的同时,开始生产抽纱绣花业务,戏具厂也改名为青岛抽纱厂。1977年,戏剧演出业逐步恢复发展,为戏剧服装、道具的生产开始恢复,青岛抽纱厂亦改名为青岛舞台用具厂,在制作戏具服装、道具的同时,也生产一些其他工艺美术品。1980年,全国戏剧道具座谈会在苏州召开,青岛生产的头盔评为一等奖。在第二次全国戏剧道具评比会上,青岛生产的盔帽评为第三名,女披评为第四名、男蟒袍评为第十四名,总分为全国第六名。另外,有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地区,一次订货值就达20万多元。青岛生产的戏剧道具分为戏服、盔帽、巾子、靴鞋、头面、髯口、把子、切末等8大类,近1 000个品种。1986年,青岛舞台用具厂工业产值达226万元。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三节 彩灯 绢扇


  彩灯 青岛扎制彩灯历史悠久,特别是逢年过节,扎制彩灯挂于门前,成为一大传统。其作品有宫灯、走马灯、蝴蝶灯、蟹子灯、金鱼灯、青蛙灯等几十个品种。青岛解放后,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扎制的彩灯多次在青岛组织的各种灯会上展出,并参加上海豫园灯会、临沂公园灯会的展出,受到观众好评。1982年,青岛市总工会组织百花灯会,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制作的金鱼灯和蜻蜓灯分获一、二等奖,还参加了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1984年,参加青岛市春节百花灯会,获一等奖。创作的绣球灯,任其灯身摇摆、倾斜,蜡烛依然垂直,照燃不误,受到客户称赞。
  绢扇 70年代末,青岛工艺美术厂应国外客户订货,开始组织生产绢扇。青岛生产的绢扇属全外销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脸谱绢扇、鹦鹉绢扇,在每年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国外客户订货量都超过数万把。产品主要销往美国、阿根廷、比利时、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二节 民间剪纸


  青岛解放前,剪纸艺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喜庆佳节的装饰品和欣赏品。
  解放后,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60年代起,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具有青岛独特风格特点的剪纸艺术,其作品在山东省剪纸学会成立大会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称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滕凡谦教授、罗工柳教授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的《童年》、《母子乐》、《敦煌彩塑》、《聊斋故事》、《香玉》等30多幅作品,先后由《山东画报》、《柳泉》、《群众文艺》、《大众日报》、《民间文学》、《中国农民报》等报纸、杂志刊登发表。青岛市的剪纸艺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创新剪纸近300个花样,作品先后在青岛市和山东省多次展出,有些作品参加了北京以及8省1市组织的联展;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接受外商定货一次就达1 000多幅。另外,有些作品,成为搪瓷和陶瓷产品的纹样。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一节 彩塑 蜡果


  彩塑 彩塑在青岛解放前就广为流传,多是民间艺人个体创作。1952年,彩塑制作个体业户重新开业,从事小件彩塑和宫灯制作。1956年,邢玉珍塑制的《常娥奔月》,名扬青岛市。之后应有关部门邀请,塑造了部分寿星、仕女等人物,供外贸出口。1958年,邢玉珍去世,未留下传人,彩塑在青岛绝迹。
  蜡果 1958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胶县老艺人史本铨到所传授蜡果制做工艺,并成立了由十几人组成的蜡果生产车间,创作生产了各种蜡果。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供外贸部门销往国外。除生产果类蜡制品外,还创新生产蔬菜类蜡制品,主要有苹果、柿子、桃子、香蕉、大白菜、黄瓜、花生、栗子、樱桃等。1981年,山东省赴香港举办外销食品展销会,大多数展品为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制作的仿真蜡制品,如鱼、对虾、冻兔、笼包、春卷、水饺、烧卖等,成为产品展销的极好宣传品。80年代中,由于产品销售不畅,青岛市中止了蜡制工艺品生产。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五章 发制工艺品 玻璃工艺品

第二节 玻璃工艺品玻璃工艺品


  40年代初,青岛的立初、天兴和、福兴昌等经营玻璃的店铺,兼制照面镜,产量却很小。1949年青岛解放初,市北区多家玻璃店铺联合组成青岛市联成制镜厂,经营生产各种规格的照面镜。同时,在市南区还有一家私人工场式的制镜业户。1954年,联成制镜厂又联合数家手工业玻璃店铺,组成青岛市第一制镜生产组。翌年10月,台东区十几家制镜手工业者组成青岛市第二制镜生产组。1956年,第一、二生产组合并,组成青岛市制镜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玻璃厂,属大集体性质。在生产镜子的同时,试产玻璃管和玻璃器皿。同年市南区的私人制镜业户实行公私合营,取名青岛联合玻璃制镜厂,以生产彩绘和印花玻璃镜为主。有职工42人,年产各式镜子8.4万面,镜框3.7万个,创工业产值49.6万元。1960年,联合玻璃制镜厂因产品积压而改产搪瓷产品。在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玻璃厂吸收在大跃进中成立的郓城路玻璃厂,和其他从事玻璃工艺品生产的职工成立青岛市手管局玻璃生产合作社,成为青岛市玻璃工艺生产的唯一企业,生产纳入了国家计划。1970年,创制的玻璃工艺品《水族馆》,参加山东省工艺美术品展出,获好评。1977年磨制的《热带鱼》、《松鹤》,获山东省创新二等奖。1979年,有职工229人,工业产值70万元,生产各式民用镜123万面。1980年,青岛制作的《迎客松》、《龙凤呈祥》玻璃磨光工艺品,获山东省集体创作三等奖。1986年,有玻璃工艺品生产职工254人,生产各式民用镜233.1万面、各式镜框9.4万个,创产值200万元,实现利税25.6万元。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五章 发制工艺品 玻璃工艺品

第一节 发制工艺品


  青岛市的发制工艺品分为发网、色发、假发三大类,是青岛市传统的出口工艺品之一。
  发网 青岛产发网始为人发网,后又有尼龙发网,分平式、圆式、小圆式三个品种。1909年,欧美客商携带发网式样来青岛,他们通过洋行和四乡庄家,将发网原料分发给农家妇女,组织编结,然后由洋行收集,运往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销售。1924年后,欧美妇女改长发为短发,发网生产日渐衰落。1941年,青岛的发网生产中断。
  青岛解放后,部分发网个体户恢复发网生产,但产量很少。1956年,青岛成立发制品生产合作社,后转为发制品生产厂,主要生产色发,兼营发网,但产量有限。进入70年代,青岛市已无发网生产。
  色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烟台生产色发的厂家迁来青岛,青岛才有色发生产。1956年,青岛已有8家生产色发的个体手工业户。同年,青岛发制品生产组成立,后经过调整转为生产合作社。1963年发制品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市第一发制品厂,专门生产漂染色发,年产色发400吨,创利润120万元。1964年,在镇江路新建厂房,扩大发制品生产规模。1965年,色发生产由土法、全手工操作进入半机械化生产,生产工艺得到改进,产品由最初的十几个色号,增加到1969年的86个色号,1975年,修定为50个色号。青岛生产的色发制品主要销往欧美各国、日本和港澳地区。1976~1980年,因国际市场变化,原料不足以及受日本、韩国尼龙人造色发的影响,产量大幅下降。1980年,重接外商订货,生产开始好转。1983年,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为青岛市第一发制品厂颁发了出口产品荣誉证书。1986年,青岛市发制品产量达143吨。

1.jpg
  假发 1963年,青岛市市北区成立发制品生产组,开始试生产假发,产品由山东省外贸部门代理出口。1964年,生产组改称青岛市第二发制品生产厂,形成批量生产,年出口产品值达50余万元,成为全国第一个生产假发制品出口的企业。1969年,假发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年产值达94万元。1974年,假发产品已有2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151.5万元。1975~1978年,青岛市第二发制品生产厂与香港龙公司合作生产高档假发制品,产品全部由龙公司包销,1978年合作中断。1980年3月,与日本阿德兰斯公司达成协议,由日方供应原料,提供生产设备,加工生产高档男女假发,产品返销日本。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对外经贸部授予优质产品证书。青岛市除生产男女假发外,还生产教习假发,产品出口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和港澳地区。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四章 花画 贝雕 雕刻

第三节 雕  刻


  青岛的雕刻工艺品解放前就广为流传,但都是个体行为,直到解放后的1960年,才将分散的雕刻艺人组织起来,从事专门的雕刻艺术。青岛的雕刻艺术品主要有核雕、牙雕、牛角雕、瓷刻、鲁砚、崂山绿石雕、玉雕等。
  核雕 1960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将分散在社会上的核雕艺人组织起来,专门从事核雕研究和创作。1976年,创作出大型桃核组雕《庆祝成昆铁路胜利通车》,充分利用桃核质地坚硬、纹理奇特的特点,采用圆雕、高浅浮雕、镂雕等雕刻艺术手法,塑造出成昆铁路通车时的壮丽景观。该作品参加了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受到观众好评。另外,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雕刻艺人,充分利用桃核、山桃核、樱桃核、枣核等的不同特征,创作出小屏风艺术作品,参加山东省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得创新奖。
  牙雕 早在青岛解放前的30年代,现任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副所长杜宗甫,就曾在4寸大的象牙上镌刻出美国总统《罗斯福肖像》和《清高宗刺虎图》,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展出,获最优奖。之后,在4×3寸的象牙刻板上雕刻出有佛像100余尊的《灵山大会图》和《虎狮风暴》,这些作品被国内外古玩收藏家视为珍品。1952年,又在4×2寸的象牙板上雕刻出《毛泽东》半身像,并在像的背面雕刻出毛泽东著作《实践论》和《新民主主义论》的部分章节,共约2万多字,敬献给毛泽东。同年,杜宗甫在一块绿豆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出郝建秀、郭俊卿等五位英模人物像。1953年,为纪念斯大林逝世,在4×2寸大的象牙板上雕绘出斯大林的半身像和毛泽东著文《伟大的友谊》全文,背面镌刻出马林科夫的俄文悼词,献给了苏共中央。1954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和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篆刻出高2寸、宽7寸的象牙章,印刻着“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屈原诗句,四边刻有宪法全文,献给毛泽东主席。他雕刻的《春耕图》,在一个钮扣大的牙板上,刻有农舍、村路、远山、近树、稻田和19个进行不同劳作的人物。之后,又创作出《鲁迅公园》,在一块2寸见方大的象牙板上刻出亭台楼阁、山水人物等。《政权归于苏维埃,和平归于各族人民》则是根据苏联名画,在一块长不及3寸、宽不及2寸的象牙板上雕刻的,画面有列宁等10几位人物,反映了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在群众大会上讲话的生动情景。《把一切献给党》雕刻在长不及3寸、宽不及2寸的象牙板上,有10位不同神态的在党旗下奋进的人物形象。
  牛角雕 1956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利用牛角的天然色彩,雕刻出《螃蟹戏水》,被刊登在1981年出版的第二期《山东工艺美术》期刊上。之后又陆续雕刻出《群蟹水草》立体座屏和《海岛女民兵》、《欧阳海》、《王杰》等英模人物肖像,很受群众好评。雕刻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碧玉塔映》等挂屏、座屏,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展览会上获三等奖。
  瓷刻 1975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对刻瓷工艺进行研究,在原有传统的瓷刻工具的基础上,创制出硬质合金钢平口凿刻瓷新工具,以墨为主,以彩为辅,进行瓷刻。其作品1977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1978年,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皆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
  鲁砚 1975年前后,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对山东产砚材广泛采集,进行研究、试刻。于1977年刻制出500方鲁砚,出售和赠送给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有关部门及领导试用或观赏,深受好评。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鲁砚、鲁瓷展览会上,诗人赵朴初、画家李苦禅、书法家马千里等,给予青岛制作的鲁砚“浑厚大方、古朴新颖”的艺术评价。1980年,参加在日本举办的鲁砚展览会的青岛作品,得到日本朋友的广泛赞赏。
  崂山绿石雕 崂山绿石产于青岛市崂山近海。1968年前就有不少人采集,并进行简单加工,供观赏。之后,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对崂山绿石采集、研究,充分利用崂山绿石纹理清晰、优美,石质坚硬,石面光亮,石形自然怪奇的特点,雕刻制作出仿古币、仿古兵器和文房用具等艺术品,成为旅游纪念、收藏观赏的佳品,很受群众欢迎。由于崂山绿石资源有限,开采难度大,价格偏高,已停止专门生产。但民间仍有不少人继续采集加工,产品在集贸市场出售。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四章 花画 贝雕 雕刻

第二节 贝  雕


  1960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充分利用贝壳自身的光泽变化和潜在纹理,经过雕琢,研制出一批花鸟、水族贝雕工艺品,并于1962年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接受外商订货,从此,青岛的贝雕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1963年,青岛市筹建青岛贝雕工艺品厂,开始了贝雕工艺品的专业生产。贝雕艺人充分吸取了各种雕刻技法,采用国画、装饰画的构图形式,以圆、高浮、半浮、浅浮平贴雕的工艺手法,创作出挂屏、屏风、座屏、花饰、立体摆件等各种贝雕观赏工艺品和茶几、钟表装饰、烟具、灯具、首饰等实用兼观赏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客户的青睐。大幅贝雕挂屏《洛神》,参加1972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受到好评。《岛上风味》挂屏,1978年在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展出后,被选入出国展品。《文成公主入藏图》,长3米,高1.6米,展现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举行婚礼的喜庆热烈场面。整个画面由84个人物组成,每个人物神情各异,受到国内外专家、欣赏家的广泛赞赏和称誉。后在《人民画报》上全幅刊登,并多次摄入电影、电视镜头。《振兴中华》,表现了中国女排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精神,荣获全国贝雕行业第一次评比第一名和优秀创作设计奖。《归》,则是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另外,在北京国际机场贵宾休息厅展出的《傣族风光》、《花木兰》、《穆桂英》,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悬挂的《大明湖》、《趵突泉》、《青岛海滨》、《栈桥风光》以及六扇屏风《聊斋人物》,是青岛贝雕工艺的代表作。青岛生产的贝雕工艺品,除屡屡在国内参展外,还被国家选送到美、英、日、法、巴拿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到1985年,青岛共生产各类贝雕工艺品55764件。其中,出口外销1650件。1985年,贝雕职工333人,创工业产值129万元。其中,出口产品值37.4万元。该厂研制成功树脂聚合工艺品,产品在全国贝雕行业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名,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银杯奖(贝雕行业最高奖)。

TOP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四章 花画 贝雕 雕刻

第一节 花  画


  青岛生产的花画工艺品主要有人造花和工艺画两大类。人造花又分为绢花、塑料花、涤纶花三类;工艺画分为羽毛画、烙画和其他工艺画等类。
  人造花
  绢花 1937年,青岛开始生产绢花,主要是个体手工制作,产量、规模都很小,而市场上出售的大量绢花,多来自北京、天津地区。1954年,青岛市生产经营绢花的业户已有4个,仍是以贩卖京、津绢花为主,少量自己制做。1956年,以扎花艺人为主组成绢花生产组,开始有组织地集体生产绢花。同时,大东、德盛花店实行了公私合营。之后,绢花生产组并入青岛市刺绣生产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分散经营。1958年,刺绣生产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后,绢花生产工人被调到戏具厂,继续从事绢花生产。1963年,青岛市生产绢花26.5万支,产品不但满足青岛市场需求,并开始外销其他国家和地区,使青岛的绢花生产进入了兴盛时期。为满足市场需求,将青岛市竹器厂改名为青岛工艺美术厂,专门生产绢花。1973年,设计生产了马鞭花等四种新产品,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接纳了外商批量定货。1979年,青岛绢花生产值达164.29万元,出口值115.65万元。青岛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天女”牌绢花,1982年在全国举行的有44个绢花生产厂家参加的绢花产品评比中,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一等奖,在全国获创新二等奖。到1983年,青岛产绢花已发展到200多个花色近1000个品种,出口交货量达100万打以上。产品销往美国、比利时、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有瓶插花、花篮、胸花、帽花、领花、头花、光荣花等。
  塑料花 1980年,青岛工艺美术厂、青岛特艺品厂在学习上海塑料花制作工艺基础上开始研制塑料花的生产,成为山东省塑料花最早的产地之一。至1983年,青岛生产塑料花由当初月产3万束发展到月产10万束。市场开放后,因原材料供应不足,价格高,塑料花生产受到一定影响,逐步步入低潮。
  涤纶花 1983年,青岛工艺美术厂吸取绢花和塑料花的特点,研制出涤纶花。该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国内外客商的认可,成为人造花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1985年,青岛生产的涤纶花已有200多个品种。
  工艺画
  羽毛画 60年代初,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羽毛画的制作。不久,青岛贝雕厂、崂山工艺美术厂也开始制作羽毛画。1964年,羽毛画开始投入国际市场,受到外商好评。青岛生产的羽毛画代表作有半立体羽毛堆画《玉羽争春》、《狮》、《百花争艳》、《松龄鹤寿》、《群仙赴会》等;平贴羽毛画仿徐悲鸿《奔马图》;仿刘奎龄《双狮图》;还有《幸福的会见》、《蒲公英》、《傣家风光》、《雄鹰》、《白孔雀》等,分别吸收运用工笔画、油画、板画及装饰画的技法和特点。另外,还生产了一些瓶插羽毛花、胸花、领花、书签等小型羽毛画作品。这些作品,从设计构思、原料选择、制作成型、安装组画、装潢等都做到精工细作,成为工艺画中的上乘之作,参加了全国组织的历次工艺美术展,并在国外展出,深受参观者的欢迎。
  烙画 1979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吸收中国传统的烙画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制作工具,利用使用方便、一头多用的电烙铁,在胶合板上进行创作。当年创作的大幅人物烙画《长征路上》和《周总理》肖像在国内属首创。1980年,烙画制作从利用胶合板发展到利用带有树皮且年轮清晰的木片,充分利用树皮的自然性和年轮的天然性,经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创作出独具一格的烙画,具有较高的装饰和观赏价值。1980年青岛生产的烙画在赴日本展出,并由此开始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销。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1985年只能小批量生产,主要是为旅游部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纪念品。
  其他工艺画 青岛市除生产羽毛画和烙画以外,还生产鱼骨画、树皮堆画、仿古国画和麦杆、麦皮贴画。
  1959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利用乌鱼骨、鲨鱼骨、海螺壳、夜光螺壳以及各种鱼鳞为原料,设计制作出《二龙戏珠》大型鱼骨画。同年,该所还以桦树皮为原料,制作树皮堆画,开辟了工艺品制作的新渠道,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吉林、江西省和济南、烟台市等的艺术家前来参观学习。在青岛避暑的画家参观后,给予很高的评价。1964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制作的树皮堆画《蘑菇云》,再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景观。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时,周恩来总理观看后说“以蘑菇再现蘑菇云,内容好,艺术效果也很好”。作品以新原料、新题材和较高的艺术效果轰动交易会。60年代,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利用麦杆、麦皮作原料,创作出麦杆、麦皮画,作品有毛泽东诗词手书《长征》、《和郭沫若同志》、《井岗山》等,多次参加全国性展出。1965年,在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创新出麦杆、麦皮染色半立体贴画《祖国万岁》,作品在“青岛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万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普遍好评。1967年,长达2.5米的大幅毛泽东诗词《和郭沫若同志》麦皮贴画,布设在青岛市人民会堂,受到普遍赞许。70年代初,青岛试制仿古国画,并试制成功。1973年,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集中展出了10余幅仿明、清著名画家的国画。外商定货100余幅。此项绘制艺术,很快由青岛传授到山东各地市,使仿古国画成为山东省出口艺术类商品之一。1973~1978年,青岛生产的仿古国画全部出口。1976年,为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而创作的《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麦杆、麦皮半立体贴画,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后被刊登在《外贸画报》上。1978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创制的大型树皮堆画《泰山雄姿》,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做了报道和介绍。另外,青岛还研制出邮票贴画和绸绢、棉花堆画等工艺品,都因原料紧张、成本过高、技术复杂、销路不好等没有形成规模。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强,青岛的各类艺术品产量逐年降低。进入80年代,有些工艺品基本上停止了生产,就是能够维持生产的,规模、产量也很有限。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