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四篇 供气
第二章 煤制气
第一节 煤制气工程建设
外部工程建设
外部工程包括“两路”(铁路专用线、厂外公路)、“两电”(35千伏供电、邮电)、“两水”(自来水、海水)。
铁路专用线工程 青岛煤制气每年要运入燃料煤15万吨左右,按初步设计,建设铁路专用线运输。铁路专用线接轨点在沙岭庄车站,由沙岭庄车站引专用线到煤制气厂。1985年1月开始施工,1986年底完工,1987年1月24日全面验收。1988年11月16日煤制气厂与沙岭庄车站签订开通运输协议。铁路专用线全线长1.658公里,近期运输量为每年15万吨,远期每年30万吨,货物品种主要为煤炭。专用线进厂内设三股道,卸车线有效长350米,专用线在站内接轨前端设安全线有效长50米,专用线末端有机回线。
规划道路工程 根据青岛市规划要求,在煤制气工程气源厂南部和东部建1号和2号两条厂外规划公路。(一)1号、2号规划路。1号规划路东起唐河路下交口,西到铜铝厂门前胶济铁路下交口,路宽18米,路中心距胶济铁路复线18米;2号规划路南起铁路平交口,北至煤制气厂北海坝处,路宽20米。两条路全长1 500米。(二)胶济线、唐河路下交通口及唐河路拓宽。为缓解胶济线与2号规划路平交口的交通,根据运输和厂区防火需要,在唐河路与胶济线汇合处设下交洞口,建设两座钢筋混凝土涵洞,洞高3.7米,宽10米。1986年将原8米宽的唐河路拓宽为20米,该工程于1987年初完工。
35千伏输电线路供电工程 青岛煤制气35千伏变电站为双电源双回路供电方式,由水清沟变电站供至青岛煤制气厂。
架空线路部分包括:水沧乙线由水清沟变电站至郑州路大桥;水炼线由水清沟变电站至洛阳路。地下电缆部分包括:水沧乙线由水沧乙15-21-9至煤制气厂35千伏变电站,水炼线由水炼9-10至煤制气厂35千伏变电站。整个工程线路全长10 245米。其中,架空线6 034米、地下电缆4 211米。电缆线路中有电缆中间接头31个,户内外终端头4套12个。
输电线路工程1985年8月20日开工,水炼线1986年10月7日竣工,同年11月26日送电;水沧乙线1986年11月26日竣工,同年12月15日送电。
通讯工程 一期工程的通讯工程,包括厂外通讯工程和厂内通讯工程两部分。
厂外通讯工程采用地下电缆向气源厂敷设。线路经过四流南路、开封路、开封支路、唐河路、外贸五金矿产院内。再经青岛化工厂过铁路涵洞到气源厂南大门入厂。厂外通讯工程1985年11月开始施工,1986年10月25日竣工,同年12月5日验收。
厂内通讯工程电缆线路采用200门纵横自动交换机敷设,用户线路采用地下电缆,分线设备全部安装于墙壁上,配线架为四列(4×400),其中中继线占用一列。全部管道电缆长1.95公里。厂内通讯管道自1986年6月16日开工,12月31日完成;电缆线路自1986年12月9日开工,1987年7月28日完工。
自来水工程 一期工程生产用自来水每小时100吨,最大用量约每小时140吨,水压0?3兆帕,水温6~23℃,主要用于软水站每小时60吨,发生炉每小时11吨,排送轨每小时10~30吨,生活用水每小时10吨,每天需自来水2 640吨。
自来水从四流南路闸门井联接,经唐河路过唐河路下交洞口,从1号规划路进厂区水表井,全长1 248米。整个工程投资额为27.12万元。自来水工程于1986年5月开工,1986年10月9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海水工程 一期工程生产冷却基本上采用海水,每小时需要600~700吨,压力大于每平方厘米3.5千克,水温低于20℃。海水工程于1985年开始施工,1986年12月完工,1987年3月正式送水投产。
根据煤制气厂所处李村河入海口南岸的位置,1984年4月在厂区北面打了3口直径1 000毫米试验井,井深17~19米,井间距离55~60米。根据试验井数据,确定打11口直径1 000毫米机井,建3个泵房,取过滤海水供生产用。其中1号泵房由3口井组成,2号、3号泵房分别由4口井组成。试车时,因2号、3号泵房质量欠佳,海水供应不能满足满负荷生产的要求。1987年9月新增两口海水井,满足了生产需要。 |
|